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27|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漫话宣纸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5-19 13:24: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漫话宣纸之一

一.宣纸的历史

           宣纸的出现

 宣纸的出现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的发明息息相关。宣纸是由纸祖蔡伦发明的植物纤维造纸术发展演变而来的。蔡伦字敬仲(?-公元121年),东汉桂阳(今湖南耒阳)人,于东汉兴元年(公元105年)造出“蔡候纸”而成为造纸术的发明人,开辟了世界文明史的新纪元。传统的造纸方法有选料、挫捣、洗漂、烘干等工序,宣纸就是继承这些过程的精华而产生的,植物纤维造纸术发祥于我国北方(以河南洛阳为中心地带)地区,但由于交通、建都及原材料的原因逐渐南移。古法造纸中手工抄造必须以纸帘(相当于现代化抄造中上浆用的造纸铜网)来完成抄造――纸浆转化为纸的关键工序过程。在当时的社会生产条件下,制造纸帘最理想的材料是毛竹,其他材料则因耐久性和适应性不足而受到局限。关键工序的材料匮乏使得造纸术发明后的几个世纪中几乎未得到长足的发展。公元四世纪,晋元帝司马睿建都南京,政治文化中心的偏移使得造纸业也由北向南转移。在长江以南造纸术因有了丰富便利的原材料供给,在长江流域迅速发展起来。当时的浙江、安徽、江西、福建等地相继开办了纸厂。充足的原辅材料促成了造纸术的迅速传播,继而各种材料的纸张也应运而生。根据史料记载:东晋时产生了藤纸,隋代又大批量制造了楮皮纸,唐代时有出现了宣纸。
物竟天择,适者生存”——特定的地理条件,适宜的原、辅材料决定了宣纸选择安徽宣城泾县的必然性。宣纸就在造纸历史的演变中最终取材于泾县及周边的沙田稻草与青檀(榆科,落叶乔木)加上辅料杨桃藤(弥猴桃藤)汁。“宣纸”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著名学者张彦远在乾符年间(公元815年――公元875年)所著的《历代名画记》一书的《论画体工用榻写》一章节中的“好事者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蜡之,以备摹写……”这是最直接对宣纸定名的文章。事实上,在张彦远之前就已有将宣纸作为贡品了,只是没有明确定名而已。据《旧唐书》载:唐天宝二年(公元743年),陕西太守韦坚向朝廷进贡时,各郡贡品就有“宣城郡船载……纸、笔、黄连等物”的记载。《新唐书•地理志》和《唐六典》上记载着“宣州贡纸、笔”等文字,可见该地所产纸、笔在当时已甲于全国,因唐代的泾县、宣城、宁国、旌德和太平等均属于宣州管辖,而据《宣州府志》载,宣纸主要集中在泾县一带,由此推断,宣纸之名的产生与当时所管辖的州府息息相关,也即与地理位置的关系极其密切。
宣纸的发展
      泾县宣纸诞生之后,其生产由于时代和社会背景的不同,历经由少到多、由盛到衰、盛衰交替的过程。宋代,文化传播媒介的发展,宣纸需求大增,宣州各地所产宣纸供不应求。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六月朝廷“诏降宣纸式下杭州,岁选五万番”;但由于受自然条件等限制,未能持续发展。少量的泾县宣纸则更为文人所索求,如宋代诗人在《再寄权子满》诗中写到:“有钱莫买金,多买江东纸,江东纸白如春云”。而宋时的泾县已属江南东路的宁国府管辖了。
    宋末元初,曹姓人迁徙至泾县西乡小岭一带以制造宣纸为生。此史实见于清乾隆年间重修的《小岭曹氏族谱》序言“宋末争攘之际,烽烟四起,避乱忙忙。曹氏钟公八世孙曹大三,由虬川迁泾,来到小岭,分徙十三宅,见此系山陬(zōu山脚),田地稀少,无可耕种,因贻蔡伦术为业,以为生计”。

  自此,泾县小岭曹氏一族,逐渐发展成宣纸工业中的佼佼者。并且曾一度垄断了宣纸的生产经营。元代建立后,南北统一,经济文化有所发展,尤其是以倪元林、王蒙、吴镇、黄子文等山水画派冲破传统宫廷画法的桎梏,提倡山水写意和泼墨豪放的技法,宣纸为此画法提供了广阔发挥和相象的空间,因此宣纸作为画家们发挥的基本工具而被重视起来,大大地刺激了宣纸业的发展,加上宣纸制造工艺的日趋成熟,使宣纸生产有了长足的进步。

  明代,泾县宣纸步入重要的发展阶段。工艺日趋成熟.品种花色日愈增多,尤以宣德年间制造的宣纸最佳,赞誉宣纸的诗文屡见不鲜,沈德符在《飞凫语略》文中曾直称宣纸为“泾县纸”,文震亨在《长物志》中云:“吴中洒金纸,松江谭笺,俱不耐久,泾县连四(即宣纸中的四尺单宣)最佳”,金农在《冬心画竹记》中有宣德年间制造丈六宣纸的记载,吴景旭在《历代诗话》中谈到“宣纸至薄能坚,至厚能腻,笺色古光,文藻精细”同时又在此书中指出“宣纸有贡笺,有棉料......式如榜纸,大小方幅可揭出三、四张”等语。

清代泾县宣纸生产发展迅速。县东漕溪有汪六吉等大户,生产颇具规模;县西小岭曹氏世家,生产日益繁荣。康熙进士储在文宦游泾县时作《罗纹纸赋》“若夫泾素群推,种难悉指,山陵陵而秀簇,小曰曰而清驰,弥天谷树,阴连铜室之云,匣地杵声,响入宣曹之里。精选则层岩似瀑,汇徵则孤村如市。度来白鹿,尽齐十一以同归;贡与黄龙,篚实万千而莫拟。固已轶至版而无前,驾银光而直起……越枫坑而西去,咸夸小岭之清明;渡马渎以东来,并说澶溪工致,志存自为……”。详尽记述泾县小岭,其时小岭十三坑,处处建棚(厂)造纸,棚户(厂家)日益增多,小岭一隅已无法容纳,于是很多新老棚户另劈蹊径,向外发展,遍及全县所有宜造宣纸的地方。其中自然资源和条件最为优越的地方就是县东乌溪一代(今中国宣纸集团公司,安徽省泾县宣纸厂的现厂址)。当时的繁荣景象与中国文化领域异军突起并迅速发展的小说一样深入国人之心,清著名小说家曹雪芹在《红楼梦》第42回里就描写到宣纸,小说中的人物宝玉、黛玉、宝钗、惜春等在议论画大观圆时,宝玉说:“家里雪浪纸,又大,又托墨”,宝钗补充道:“那雪浪纸,写字、画写意画儿,或是会山水的画南宗山水,托墨、禁得皴染……”等。据考证“雪浪纸”就是宣纸。由此可见,当时宣纸的繁荣程度了。但好景不长,咸丰年间,清军与太平军在泾县一带辗转征战10余年,纸槽大部分被毁坏,原料基地荒芜,同治后宣纸业复苏,直到抗日战争爆发前,泾县宣纸业经历了由恢复到发展而繁荣鼎盛的时期。大约在18世纪后期,泾县宣纸在国际展览中获奖并传入欧美各国(1886年宣纸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奖章),深引人们注目,曾一度成为联系各民族友谊的文化纽带。当时泾县宣纸的最鼎盛期年产量近千吨。
       抗日战争爆发后,大部分国土沦陷,交通阻隔,宣纸销路也因此受到阻碍,生产一落千丈。至泾县解放前夕,宣纸只剩下5帘纸槽苟延残喘,解放时已全部停业。
建国后,政府积极扶持宣纸业的发展,在遍访宣纸世家之后,选定了古纸棚泾县城东乌溪建立了建国后的第一家宣纸生产厂家,使宣纸业得到复苏并得到空前的发展。厂家也由开设的联营到公私合营,继而国营,1966年被命名为“安徽省泾县宣纸厂”注册了“红星牌”和“★”图文商标,此后一直是全国最大的宣纸厂,一度垄断了宣纸的生产经营,曾保持了30余年的独家经营史,1992年8月改制后定名为:“中国宣纸集团公司”(从属名称:安徽省泾县宣纸厂)。 建国以来,经过几代老宣纸艺人的发掘、整理,挖掘出失传多年的一系列宣纸品种,研究开发了新的规格、品种,光大了宣纸传统
二. 宣纸产地泾县------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宣纸的优良特性、高贵品质,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而这些皆与泾县独特的自然条件息息相关。
   泾县的地构造位置,处于扬子准地台下扬子台坳内次级单元沿江拱断褶带和皖南陷褶断带的过渡地带。在地质变化过程中,形成了河流冲积和冰川冲积的河谷平原:主要由砂砾岩、砾石、砂砾石、细粉砂、中细砂、泥砾、粘土、砂质粘土、淤泥质淤泥等。厚度一般为100-150米。这是宣纸原材料中沙田稻草的原料土壤基础。
    泾县地处皖南山区,以丘陵低山为主,平原所占面积极少。自古称为“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之称谓,地貌呈“二起一伏”的特征。即东西两部山地丘陵,中有一条河谷平原。山地、丘陵,主要是侵蚀剥蚀丘陵和喀斯特丘陵。而山地和丘陵为宣纸重要的原材料青檀树的理想种植地。青檀属榆科,是一种石灰岩指示性乔木,在喀斯特山地丘陵生长后具有纤维细密、均匀、造纸成浆率高的特点。而宣纸的另一道重要工序——自然漂白必须依助于喀斯特山地的石滩,在石滩上摊晒原料经日晒雨淋完成原料的日光漂白工序。
  
       在泾县的二山之中镶嵌一条带状河谷平原,地貌组合包括河漫滩和河流低阶地,组成物下部为砾石层,上部为亚砂土、亚粘土。河谷平原是丘陵.山地中的粮仓。它提供了宣纸生产所必不可少的沙田稻草。这种土地上生产的优质沙田稻草较之普通稻草造纸的成浆率高、纤维韧性强、不易腐烂,提炼白度易(指日光漂白)。

泾县地处中纬度南部,属北亚热带、副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全县常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资源丰富,四季分明,有春来迟秋来早.冬夏两季长的特点,年降水量1500毫米左右,且有山地.丘陵,形成溪壑纵横,构成大小河流146条,全长约695.5公里,江河面积22平方公里,占全县面积的1.07%,为宣纸生产提供了丰富的水源。年无霜期有250天左右,为宣纸的制造提供充沛阳光,更使宣纸原料又不至于在曝晒.曝雨.曝冻中风化或腐烂。我国"红星牌"宣纸的生产地位于县东乌溪。东面受邻县原始森林亚热带雨林气候的影响,南面又受黄山低温气候牵制,使此地气温有明显的垂直变化和地区差异。正所谓“山下桃花山上雪,山前山后两重天”、“人间四月芳菲尽,山顶桃花始盛开”的特征。而水源则更是造纸的天造地设。乌溪河水与本地河水一致为弱酸性,而捞纸的水,则取自后山之山腰泉水,却呈弱碱性,这一酸一碱为名牌宣纸的生产的不同工序所运用,造就了名牌宣纸自问世以来一直不同凡响,蜚声中外,成为宣纸中的极品。
三.我国传统手工纸的制法
        1.  我国传统手工纸的和生产方法
  我国传统手工造纸又叫“土法”造纸,是指由发明造纸术经历代流传的,不用机械或仅用非常简单机械的手工造纸方法。
       手工造纸的主要原料是麻类、树皮、竹子和稻草。麻类有大麻、苎麻、亚麻、青麻、黄麻等。树皮有青檀、桑皮、构皮等。竹子的种类较多,用得最多的是毛竹和慈竹。
        我国传统手工纸的制法,有一整套生产工序,不论采用何种原料,抄造何种纸张,基本都是大同小异的步骤。这些主要的生产工序有:泡料、煮料、洗料、晒白、打料、捞纸、榨干、焙纸。
       泡料 又称浸料,是把不同原料按等级分开,扎成小捆,泡在水塘里。浸泡的时间随原料品种不同而异,毛竹砍下后要在水里浸泡半个月左右,稻草扎捆在河水里一般泡7~10天,树枝、麻杆浸泡的时间则在10天左右。浸泡的目的,是把原料中的可溶性杂质溶(除)去,为制造良好的纸浆打下基础。
      煮料 是用碱或石灰的水溶液在高温下处理原料,将粘连在纤维之间的果胶、木素等除掉,使纤维分散开来而成为纸浆。煮料过程也随原料不同而有很大差别:煮桑皮先用石灰水泡10分钟,再放进煌锅里与石灰水处理5天,取出后还堆置发酵。稻草只需要少许石灰稍微蒸煮或堆放发酵,即可成为纸浆。
洗料 是把蒸煮后的浆料放入布袋内,经过水的冲洗和来回摆动,把纸浆中夹杂的石灰渣及煮料溶解物等洗净。
      晒白   就是把本色纸浆(灰白、浅黄到棕色不等)变为白色纸浆。传统的晒白法是把洗净的浆料放在向阳出,直接利用日光照射约达2~3个月的时间,直到纸浆颜色变白为止。现在一些手工纸的产生时也有利用漂白粉进行漂白的,只不过漂白粉用量较少,漂白的时间也还较长。
       打料 是用人力、水碓、石碾等把浆料捣打成泥膏状,使浆料中的纤维分丝和帚化,能够交织成具有一定强度的纸页,打料是人工造纸操作中最繁重的一道工序。
      捞纸 又叫入帘或抄纸。捞纸是先把纸浆和水放入抄纸槽内,使纸浆纤维游离地悬浮在水中,然后把竹帘放入抄纸槽中,晃荡后抬起,让纤维均匀地平摊在竹帘上,形成薄薄的一层湿纸页,最后把抄成的湿纸移置在抄纸槽旁的湿纸堆上。
      榨干 是把湿纸页内多余的水分挤压出去,使湿纸具有一定的强度,以利于湿纸干燥。当抄造的湿纸页累积到数千张时,利用压榨设施施加适当的压力,使纸内的水缓慢地流出。压榨时不可加压过猛,否则会影响湿纸页的质量;压榨后湿纸所含水分也不宜过多后过少,以防分纸时揭破或焙纸时发生脱落。
      焙纸 也称烘纸或晒纸,就是把湿纸页变成可以使用的干产品。焙纸的方法是把经过榨干的湿纸一张一张地分开,再将其刷贴在烘壁外面,利用壁内烧火的热量,传递到外壁蒸发纸内的水分,使纸页变干。焙纸时烘壁表面温度不可过高,不然纸页易起皱和发脆
2、我国传统手工纸主要品种和用途
       手工纸的品种比较繁多,也较为杂乱,大概有200种左右。手工纸按用途划分为文化用纸、生产用纸、卫生用纸和祭祀用纸四个大类。
       最著名的手工纸是供毛笔书画用的宣纸。这种手工纸以质地柔韧、洁白平滑、细匀整和色泽耐久而驰名中外。其次还有温州皮纸.大千书画纸、河北和贵州的皮纸、元书纸、雅纸、凤翔书画纸和各种毛边纸、连史纸、玉扣纸、高丽纸等文化用纸。这些手工纸都有独到之处,往往具有机制纸所无法具备的某些特征。
      手工纸中的鞭炮用纸,纸伞、纸扇用纸也独具风格。如湖南用手工粗料纸制作的鞭炮,不但声音脆亮,而且引火炸开后碎纸成均匀小片,飘落的形象美观、范围较大,在运输、储存时还比较安全。
       手工生产的祭祀用纸主要有黄表纸、寿衣纸、祭先纸等,这些产品主要为宗教活动所用。我国生产的出口黄表纸,具有在点燃焚烧时呈曲卷状,并有大块状纸灰飘落的特殊性能,这正是宗教活动所要求的。
       为了对纸和造纸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粗知以上手工纸的产生方法和主要品种也是必要的。新四军和宣纸业(转)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泾县纸棚先后倒闭,原料荒废,纸工迫于生计,纷纷另谋他业,奔走他乡,宣纸业遭到悲惨绝境的恶运。此时,驻扎在皖南山区的新四军,在面临传统宣纸业的悲惨现状以及宣纸工人生活的窘迫,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全力帮助泾县宣纸业恢复生产,最大限度地改善纸工们的生活环境,使宣纸业在特殊的背景环境下,得以生存的转机。
  1939年初,新四军派出“泾(泾县)太(太平县)事务所”干部蒋传元等同志,通过宣纸工人丁秀声、丁梦辉、曹金干等人联系,并由新四军出资四千七百元现金(当时制造宣纸的草料是五六元一百市斤,皮料是七八元一百市斤)帮助工人们购买工具设备和原料,组织建立起“宣纸生产合作社”。
  “宣纸生产合作社”社址就设在泾县小岭双岭坑,在新四军不断的帮助和支持下,开始是二个纸槽恢复生产,工人三十多人,年产宣纸十多吨,生产正常,工人情绪稳定。到1940年上半年,新四军又派人在太平县梅村设立“宣纸原料加工生产合作社”,使宣纸生产规模不断得到扩大。在其影响下,泾县小岭境内元源、桃记、洪昌、恒升、义泰、信通、锦聚等纸棚也都相继恢复生产。
  “宣纸生产合作社”成立后,宣纸工人在政治上,经济上和生活上都比原来提高了许多,工资也比以前提高近一倍,伙食也有了很大改善。当时“宣纸生产合作社”制出来的宣纸,大部分供给新四军用来印刷《抗敌报》和文件等用,另一部分则出售于苏州、芜湖、屯溪等地。到1940年底,泾县、太平一带共有新四军组织的宣纸生产合作社四十多个。这为后来继承祖传手工艺产品,发展我国独特的宣纸事业,培养了大批技术人才,扩展了原料基地建设。
  新四军重视宣纸产业,关心宣纸工人,及时给予帮扶,使濒临绝境的宣纸业得以重获新生。这在当时特殊的历史背景下,挽救了祖传宣纸技艺,也挽救了宣纸工人们赖以生存的唯一希望。
解放初期的宣纸业
  1.政府帮助组建“宣纸联营处”。
  1949年,全国解放为宣纸业迎来了新的希望。当年9月,泾县当时仅保存下来的几家宣纸业厂主,为振兴宣纸业,解决五千多名宣纸失业工人的生活出路,共同研讨宣纸联合生产,统一运销等问题,并达成一致意见,联名向泾县人民政府政治处呈报:泾县宣纸业的状况及计划要求,要求人民政府予以切实指导,并给予经济上的扶持。1951年8月,党和人民政府尊重了私营厂家主的呈报意见,对宣纸生产作出统筹安排,将分散于全县各乡村的七十多户宣纸厂主,组建成“宣纸联营处”,实现统一经销宣纸业,开始恢复五个纸槽的生产。当时政府决定:由厂家主组织成一个董事会,董事会下设联营处。各纸棚联营后仍由厂家主负责经营管理。“宣纸联营处”地址设在县城,下设四个生产厂,一厂在乌溪,二个纸槽生产;二厂在许湾,一个纸槽生产;三厂在云龙坑,一个纸槽生产;四厂在小岭,一个纸槽生产。当时规定:每个厂有一个管棚的来管理生产(类似工头),设一名副经理,一名业务管销售,一名厂务管生产,另外设有主办会计、会计、出纳和采购员若干名。
  联营时工人的工资除预付一部分外,其余的仍是采用季节性的结算办法,即分端午节、中秋节和春节三季结清。当时宣纸生产工人每天最高工资是1.29元,最低是0.84元。联营的第一年,产量只有38.44吨,第二年达50.88吨,第三年为66.08吨。产量呈逐年稳步上升,比建国前个体分散经营要进步很多,生产也有了计划。但是,联营期间,由于各家组合为一体,生产技术加工方式等都有差异,因此生产出来的宣纸质量也受到一定影响,主要表现为纸面粗糙、拉力不强、润墨效果较差等纸病。
2.公私合营泾县宣纸厂的成立。
  1954年,这在宣纸业发展史上是一个永远值得纪念的日子。在这一年的2月间,党通过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为进一步发展宣纸生产,满足国内文化艺术事业的需求,当地人民政府接受了“宣纸联营处”的请求,进行由国家投资,将联营处撤销,正式批准成立了“公私合营泾县宣纸厂”。至此,一千多年历史的宣纸生产,开始在党和政府的直接组织领导下,走上了社会主义有计划发展的生产轨道。工人由旧社会受欺压,被人瞧不起的“棚花子”,变成了社会主义新工厂的主人翁,生产单位由历史上的分散不固定的“宣纸棚”,合并组建成社会主义的新工厂。宣纸生产也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归属——宣纸专业生产厂家而屹立于祖国的神州大地上。
     1953年底,泾县人民政府根据“宣纸联营处”的请求,与国家合作、共同办好宣纸业,解决资金短缺、质量低劣、技术设备改造等问题的报告后,立即以工商行字第五五一号文件,向省工业厅转呈报告。安徽省人民政府财政经济委员会于1954年1月27日正式批复:“为适应需要批准泾县宣纸联营处改为公私合营。”并由省财政厅按财政手续拨款三亿五千万元作为投资。
1956年以后,公私合营泾县宣纸厂内部组织机构再次调整。厂部改设成立了生产技术股、财供股、人秘股。到1958年,宣纸生产纸槽全部集中到乌溪,厂部分设为行政、人保、生技、供销、财务五个股室。纸槽由联营时的五帘,发展到三十几帘,产品品种由原来的二十余种扩展到六十多个不同规格的宣纸品种,并相继恢复了清末后失传的丈二宣、丈六宣、扎花、罗纹、龟纹等名贵产品,年产量达到173.55吨,比联营时增长4倍多,员工增至415人。此后,直到1966年11月28日,经安徽省轻工业厅批准,将“公私合营泾县宣纸厂”更名为“安徽省泾县宣纸厂”。1992年5月13日,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中国宣纸集团公司”,从属名仍称为“安徽省泾县宣纸厂”,成为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独立经济法人。
  
  (作者系安徽省泾县中国宣纸协会秘书长)
关于宣纸的起源在泾县有这样一个传说
      东汉造纸家蔡伦死后,他的弟子孔丹在皖南以造纸为业,很想造出一种世上最好的纸,为师傅画像修谱,以表怀念之情。但年复一年难以如愿。一天,孔丹偶见一棵古老的青檀树倒在溪边。由于终年日晒水洗,树皮已腐烂变白,露出一缕缕修长洁净的纤维,孔丹取之造纸,经过反复试验,终于造出一种质地绝妙的纸来,这便是后来有名的宣纸。宣纸中有一种名叫“四尺丹”的,就是为了纪念孔丹,一直流传至今。胡侍的《珍珠船》中说到在唐高宗时,宣州有个修行和尚,为了抄佛经《严华经》,曾奉旨栽培了许多楮树,用以制造宣纸。宣纸的原料是檀树皮。楮树类似檀树,可能是这个和尚或者作者把檀树误认为楮树了。《新唐书.地理志》载有:唐代“安徽宣州府产宣纸,年年进 献皇帝。”可见,宣纸那时已有名声了。
  
       泾县宣纸以细薄、绵韧、洁白、紧密、墨韵层次清晰、色泽经久不变、不蛀不腐、卷折无损为特点。
(一)、青檀皮是宣纸的主要原料
       我国檀树主要有三种:黄檀、紫檀和青檀。黄檀和紫檀这两种檀树的皮皆不能做宣纸原料,只有青檀的皮才是宣纸的专用原料。
      青檀,一般称青檀树,亦称檀树,植物学的分类被划分在榆科,其学名为Pteroceltis tatarinowlii Maxim(Ulmus cavaleriei leveille),为我国的特产。产于河北、山东、河南、陕西、甘肃、江苏、湖北、四川、贵州等省,大别山区有大宗青檀发现。安徽省是青檀树的主要产地,泾县、南陵、铜陵、青阳、百台、太平、旌德、贵池、宁国、宣城、繁昌、东至、黟县、歙县、祁门、休宁、绩溪、广德等地均有所产,其中又以泾县的皮质最好。
     青檀茎皮纤维质量优良,是制宜纸和人造棉的原料。其木材结构细,坚实耐用,可供做家具、车轴、器具和料用。青檀从外观上形似楮树,树皮呈青灰色,有不规则长片剥落状。青檀树根系十分发达,枝叶茂盛,树冠庞大,高者可达13~16米,树干粗者几人合围而不拢。青檀树从形态上给人以潇洒、秀逸之感。其树叶呈卵形,边缘有锐锯齿。早春开花,花色为淡绿色,雌雄同株,两性花单叶于叶腋。果实圆形,周围有厂翅状,具细长柄,悬垂。由于青檀形状似楮,故古人误为楮树;又似桑,近人也有误以为桑者。
       青檀树多半为野生,自然飞籽繁殖,不大择土壤,无论山坡、平地、水滨处均能生长,即使石崖之缝隙也能扎根生长。根据几百年的生产实践证明,用做宣纸主要原料的青檀皮以两年生嫩枝的韧皮为最佳。青檀树易于人工繁殖,人工繁殖分有性和无性两种。有性繁殖,即播种育苗,移栽造林,一般四年即可受益;无性繁殖,即选母株长出的长条压弯,将长条中间处埋入土中,待生根成活后,砍断与母树相连处,即自成一株新的青檀树。青檀树枝的砍伐季节性很强,一般在秋末到第二年初春砍伐最为适宜。新发展的青檀树林,自受益年起,约8年,即进入产皮极盛的时期。
泾县地区的许多地方野生和人工栽培的青檀树疏落成片。由于有了充裕的檀皮资源,宣纸业得以代代相传而不断发展。泾县籍近代著名文人胡韫玉在《宣纸说》一文写道:“纸之制造,首在于料。料用楮皮或檀皮,此生于山石崎岖倾仄之间者,方为佳料。”用青檀皮制造出来的宣纸,吸附性强,不易变形,抗老化,防虫蛀,寿命长,使纸张具有薄、轻、软、韧、细、白的六大综合特点。有助于书画家在书画创作时,达到浓淡多变,增加吸墨性的特殊风格。自明以来的名人字画、历史文献等,凡用宣纸书写、印刷、摹拓者,都完整完缺,完好如初,一直善传至今。故宣纸素有“纸寿千年”、“墨韵万变”之盛誉而驰名中队。所有这一切,都是与宣纸以青檀皮为主要原料分不开的。
      学术界对作为宣纸主要原料的青檀皮的研究,始于1964年。是年,胡玉熹等人就青檀各年枝韧皮纤维的比较解剖发表见解,他所著《青檀各年枝韧皮纤维的比较解剖》,是宣纸韧皮纤维专门技术研究的第一篇论文。该文作者是根据不同年龄的青檀枝条树皮(主要为韧皮部)的解剖,说明各种韧皮纤维的分布及其形态特征,并由韧皮纤维和其他组织数量的变化关系,来解释过幼或过老树皮不适于造宣纸的原因。对通常人们认为的制造宣纸最好是用2年生枝条的树皮做原料,用不足2年或超过2年枝条的树皮,都不能制成好纸的说法做了实证;对不同枝龄的韧皮纤维进行了比较研究,提供宣纸取材上的参考,同时也为利用其他树皮造纸作比较。该文中附有青檀皮横切面图,“青檀各年枝皮比较表”,表明了作者深入研究的成果和求实的研究姿态。
日本研究者对青檀皮化学成分等的研究

    长期以来,日本的文人学士十分喜用中国的宣纸,虽然日本也产和纸,但他们认为,尽管和纸的质量也在不断提高,终究比不上中国的宣纸。为此,日本人曾千方百计从中国搜集关于宣纸的情报,并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对宣纸进行研究。日本前松陆朗等人在“中国绝对禁止檀树皮外流,故很难搞到手的情况下”,仍然得到了日人高山保秀夫捐赠的1957年檀皮试样和关义城所给予的宣纸样品,然后对之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并分别于1962年、1975年分三次发表了《檀皮的化学成分》、《青檀的纤维形态》、《檀皮纤维的长度及宽度》三个研究报告,中国的纸史研究专家、造纸专家刘仁庆先生将之收集在自己主编的《宣纸与书画》一书中,才使更多的读者了解到日本学者的这一研究动态。根据前松陆朗等人的研究,檀皮的化学成分第一次在异国被揭示出来,具体数据是:宣纸的灰分含量为4.24%,苯醇抽提物为4.59%,冷水抽提物为10.67%,热水抽提物22.25%,1%NaOH抽提物为46.22%,本素为8.16%,果胶为5.65%,综纤维素为47.41%,λ-纤维素为35.71%,β-纤维素为6.28%,γ-纤维素5.41%,多戊糖为12.47%,半乳聚糖为0.55%,多甘露糖为0.69%。在《青檀的纤维形态》研究中,研究者就檀皮的显微形态、显微结构、各种染色液处理后的呈色反应、用各种溶胀剂处理后的溶胀状态做出了实验报告。在《檀皮纤维的长度及宽度》的报告中,研究者通过大量的比较研究,获得大量数据的基础上,得出自己的结论:宣纸纤维的长度为1.5~5.7毫米,平均2.9毫米;纤维宽度3~15微米,平均8.3微米。平均的纤维长宽比为278。
       应当说,日本研究者对青檀皮化学成分等的研究,走在了中国研究者的前面,这主要是因为,日本的科学技术较为发达,同时也是为了通过对宣纸的研究,为日本进一步改进纸质服务,为日本造纸技术的发展提供借鉴。当然,他们千方百计获取檀皮的做法,则是另一个性质的问题。但不可否认,他们在对宣纸主要原料青檀皮的深入研究,在宣纸研究的历史上是占有一席之地的。
(二)、沙用稻草是宣纸的主要配料
       稻草是宣纸生产最主要的配料。说稻草是配料,并不是说生产宣纸非有稻草不可,而是加入适量稻草宣纸质量更好。宣纸制造初期所用原料中并不掺和稻草,后来劳动人民在皮料加工过程中,发现稻草以当地所产的沙田秆高节少的稻草为上品,它与一般的泥田稻草相比,灰分杂质少,木质素含量少,纤维素含量高,具有纤维细长、坚韧的特点。纤维形态与青檀皮颇为相似,只是韧性稍有不及,但在宣纸中起着增强绵软性的作用。
        稻草在每年秋冬之季采集,而对稻草的加工处理过程,需一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得到洁白且又柔韧的纤维。宣纸用青檀皮与稻草混合制作,皮是宣纸的骨干,草是宣纸的肌肉。皮多则纸坚韧,称净皮宣;草多则纸柔软,称棉料宣。皮草结合,则宣纸兼坚韧与柔软于一身,宜于书画,经过反复实践,不断摸索,人们才逐渐掌握了青檀皮搭用稻草混合造纸的规律。据史料记载和专家们对古宣纸的测试,用稻草与青檀皮配料制作宣纸始于清代。
      用稻草代替部分青檀皮,可以起到一箭数雕的作用:
       第一,以代价低廉的稻草做原料以代替昂贵的檀树皮,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
       第二,稻草的吸水性能好,在一定程度上可改善宣纸吸墨性能;
       第三,扩大了宣纸原料来源;
       第四,稻草纤维短而粗,青檀皮纤维长而韧,用两种不同的纤维造纸,可以收到取长补短,相得益彰之效,使宣纸兼有两种纤维所制成纸的优良特点。
纸乡小岭是八山一地一分田的地方,这一分田的稻草是远远满足不了宣纸生产需要的。因此,每当秋季早稻收割之后,小岭纸工便自带选草木碓,杠起冲担打杵(新中国成立后逐步为现代运输工具所代替),南到黄村、安吴、丁桥、章渡,北到云岭、北贡、汀潭等地选购稻草。在宣纸生产最盛的时代,曾采选到旌德县、南陵县等地的草。小岭老工人中至今仍流传着一句谚语:“只要三溪草,不要南陵皮。”意即旌德县三溪这个地方的沙田稻草质量好,而南陵县的檀皮质量不佳。旧社会小岭纸工在三溪采选稻草后,用竹筏从旌德装运到泾县,然后再运至小岭。老纸工告诉笔者,就草的质量来说,泾县安吴地区的沙田稻草为最佳。纸工选草是宣纸生产的第一道工序,他们将金秆黄叶的稻草用木碓破碎稻秆节后,再除去稻叶,然后按照一定要求用铡刀切割草头与草桩两头,留下中间一长段,然后捆扎整齐,运回纸厂加工为燎草。燎草就成为白色的稻草纤维了。
       1958年,泾县宣纸厂的周乃空,分别就宣纸重要配料稻草及草胚的制造过程、青草的制造过程、燎草的制造过程做了研究和介绍。其特点是实践性、操作性、指导性强,是一篇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的好文章,也是见诸于公开发表刊物上的第一篇专门研究稻草的文章。
(三)、杨桃藤汁液———宣纸必不可少的药料
      宣纸生产中,除檀皮和稻草外,还需要掺和药料,药料中有一种被民间称为杨桃藤的。长期以来,在宣纸产地,人们只知道如何用杨桃藤汁液做宣纸生产的纸药,却并不知道杨桃藤的植物学分类和其汁液的化学成分。后来,人们经过研究才逐步弄清,这种杨桃,又名猕猴桃、羊桃、江藤梨,查《中国高等植物图鉴》得知,其植物学名为Actinidia  chinensis Planch,是一种藤本植物。杨桃幼枝及叶柄密生棕色柔毛,老枝无毛;髓大,白色,片状。叶片纸质,卵形或圆形,长15~17厘米,顶端突尖、微凹或平截,边缘有刺毛状齿,上面仅叶脉有疏毛,下面密生棕色星状绒毛。花开时白色,后变黄色;花被5数,萼片及花柄有淡棕色绒毛;雄蕊多数;花形呈柱丝状,多数。浆果近球形至椭球形,密生棕色长毛,8~10月份成熟。
       杨桃藤的生长区域广阔,广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各省区,北到西北、河南,我们重庆也多。生长于林内或灌木丛中,海拔过1850米。根、藤和叶可入药,根据清热利尿,散淤止血;本属植物的果实含多量糖类和维生素,可生食,可制果酱、果脯;花可提取香精。其茎皮及髓含有胶质,可用做造纸胶料。根据有关专家测试,茎部的化学成分分别是:水分占8.88%,多缩戊糖为11.33%,粗纤维为64.56%,可溶性碳水化合物为19.89%,灰分0.52%,单宁1.92%,乙醚抽出物为0.89%。其中多糖类的化合物有31.22%,胶性物质可达三分之一。
      杨桃藤可长年砍伐,但每年9月至次年4月胶汁最好,二年生的茎长3米左右,直径约1.5厘米处胶汁最多,砍伐做造纸胶料只用此一段。制作纸药即黏液时,在特制的木桶中将新鲜的杨桃藤茎段放入,加水浸满,泡若干小时,用布袋过滤清液,连续数次掺和备用。使用黏液要求十分严格,采来的新鲜杨桃藤,必须一次截成短段,一次浸泡,保证当天使用完毕,否则就会变质,应注意也不能新旧黏液混合使用
在青檀皮和稻草的纸浆中,掺入杨桃藤的汁液,其作用有:
     
    一、使纤维均匀分散,这样才能使捞出的纸厚薄一致,因此,纸浆中纤维一定要分散得均匀,否则纤维在水中很容易沉淀,要让纤维分散匀和,必须增加纤维在纸浆中的悬浮度。从杨桃藤中提取出的植物黏液(俗称纸药、又称滑水)作为悬浮剂加入纸浆中,就能使纤维分散度增加,均匀地漂浮在水中,从而使捞出的纸厚薄一致,结构紧密。
      二、可增加纸浆液体的黏度,便于纸上操作,增加纸浆在捞纸竹帘上滑动的速度。
      三、可使捞出的湿纸一张张叠放,经沥干水分再加浸润后便于分张焙晒。
青檀皮纤维显微形态和结构
2#
 楼主| 发表于 2011-5-19 13:24:54 | 只看该作者
(四)宣纸用水和燃料
      捞纸、浆草、洗草、浸草都要用水,所用之水在下雨季节当然不成问题,就是几月不雨的旱天,用水也是不错的。山崖之上,泉水汩汩而流,清洁无比,用毛竹延接而下,直入纸槽,泉水清若醇酒,甘之如饴,含矿物质成分多,这是泾县纸质优良的条件之一。过去,人们对宣纸用水并不在意,只知山区水好,至于宣纸产地的水质对宣纸的质量有何影响,限于认识和条件也未研究。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开始重视对宣纸用水的研究。根据陈志蔚等人的研究,安徽泾县乌溪和小岭山中溪水的特点:
       一是混浊度为零。如乌溪的水源来自后山,从石隙口流出的一股清澈泉水,四季长流。流水又分为两路,一路水的pH低,直接接到抄纸间,供纸槽用;另一路水pH较高,流水量亦较大,经石滩暴露于空气中,供洗涤浆料及蒸煮之用。小岭亦有类似的十多条溪水。水的混浊度越低,就越利于抄造宣纸,就越减少成纸的尘埃度和增大成纸的洁白度。
       二是水中所含有的金属和氯盐、硫酸盐很少,因此水的硬度很低,这可使成纸的寿命大大延长。
       三是水温较低,这就使纸之胶料不易分解和变质,可以减少纸槽的植物胶的用量。后又经研究,泾县全县有多处如以上特点的溪水,都宜于制造宣纸。如苏红乡的泥坑、漕溪、慈坑,潘村乡的茶冲、官坑等地水质也是如此优良。  
        泾县地处黄山余脉,盛产木材与薪柴。1949年10月以前由于交通不便,科学技术落后,外地所产煤炭无法运进,即使有煤也不知怎样用于生产宣纸上,同时,纸乡也从无烧煤的意识。居然在民国期间泾县也零星出点煤,一是数量极少,二是人们习惯于以薪柴为燃料,不思改进。由于泾县山场面积大,薪柴一年砍去,来年复长。在以前没有足够的燃料,宣纸业要想持久发展是不可能的。因此,过去大凡手工造纸兴盛之地多在山区。泾县老一代宣纸纸工从山上砍下薪柴,用之做蒸煮皮、草料燃料,用之烧火墙以焙晒宣纸和做其他相关之用。1949年10月后,部分地区改为烧煤,有的甚至改用电,既节省了人力、财力,提高了经济效益,还有效地保护了当地的山场造林和山场的水土。
3#
 楼主| 发表于 2011-5-19 13:25:35 | 只看该作者
五、宣纸的传统做法(简述)
     
       宣纸的制作过程极其繁杂,其原料需经过浸泡、灰腌、蒸煮、漂白、水捞、加胶、贴烘等18道流程,如果细分,则可超过百道(其中有保密工序,不为外人所知),历时一年方可制成。有人把其制作过程浓缩为“日月光华,水火济济”八个大字,足见其制作之难。自古民间就有“一张书纸,千滴血汗”之说。
       宣纸的传统做法是,将青檀树的枝条先蒸,再浸泡,然后剥皮,晒干后,加入石灰与纯碱(或草碱)再蒸,去其杂质,洗涤后,将其撕成细条,晾在朝阳之地,经过日晒雨淋会变白。然后将细条打浆入胶:把加工后的皮料与草料分别进行打浆,并加入植物胶(如杨桃藤汁)充分搅匀,用竹帘抄成纸,再刷到炕上烤干、剪裁后整理成张。
       宣纸的每个制作过程所用的工具皆十分讲究。
       如捞纸用的竹帘,就需要用到纹理直,骨节长,质地疏松的苦竹。
       宣纸的选料同样非常讲究。青檀树皮以三年生的枝条为佳;稻草一般采用砂田里长的稻草(其木素和灰分含量比普通泥田生长的稻草低)。
六.  宣纸帘艺
         泾县具有的发展宣纸生产的自然条件和物质要素逐步被人们所发现,所利用,除此以外还有发展宣纸生产的技术条件。技术是由人发明和掌握的,因此,所谓技术条件实际上就是人的条件。这个条件的具备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皖南一带自古以来就是造纸业比较发达的区域之一,有一定的技术基础,泾县人民向外地人民学习各种造纸技术并加以改进、试验而逐步完备了宣纸手工生产技艺;又因泾县地处皖南山区,小岭曹氏先民由此根据田地很少、无可耕种的情况,充分利用当地及附近的自然资源,以造纸业为生。同时为了更好地独树宣纸一帜,以绝艺独居一方,他们还创造了宣纸的许多配套生产技艺。宣纸帘的制作就是其中之一。
        宣纸帘的制作是十分考究的一项工艺,旧时制作宣纸帘,是单门独户地进行的,制作过程也十分保密,所以也不为外人所知,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人们才了解其“庐山真面目”。1981年,葛兆铣首次发表介绍宣纸帘制作工艺的文章。笔者生长在小岭,邻居中就有数家制帘户,自幼耳濡目染,自然对宣纸帘有许多感性认识。在外工作后,利用返乡机会,又时常向同村宣纸编帘工人王海金、曹武全等老师傅请教,仔细了解宣纸编帘工人家庭的迁移史、编帘工艺过程、编帘原料、宣纸帘规格、编帘家族的旧习俗等等。抄造宣纸要用竹帘,用竹制成的帘,既是捞纸的工具,同时,又因帘的规格不同,帘上的图案或纹路不同而给制成的宣纸以不同的命名,因此,用什么帘就捞什么纸,反过来说,要想捞什么样的纸,就要制什么样的帘。宣纸的花色品种与帘的品种与规格是分不开的。宣纸帘的品种有几十种,每一种又有多个规格,可见其花色之多了。
宣纸抄纸竹帘相当于造纸机的铜网,用竹帘抄出之纸,对着光线迎看,纸上呈现一道道明暗相同的条纹,这就是帘纹,帘纹的宽度等于竹丝的宽度,一般为0.4~0.6毫米。
        竹帘有许多特点和优点:首先具有可卷性,捞纸时,将纸帘插入纸浆槽中,均匀地荡上纸浆后,工人熟练操作,又能逐步完整地与湿纸分开;其次竹丝比较挺直,整个竹帘比较平整,保证了帘纹纸的质量;再就是竹帘捞纸,纸面纹理清晰、美观。
        编帘所用之竹非一般竹类,而是苦竹。苦竹的特点是竹节长、质坚便、纹理直,长者二尺,短者尺余。制帘的竹必须去掉竹节,然后剖细为丝。编帘是将长短竹丝交错连接而成。一般来说,要想成为一个熟练编帘工人,要悉心学习3年方可。
        按竹帘尺寸大小可分为四尺、五尺、六尺、丈二、丈六的竹帘
竹帘不仅是捞纸工具,还是一种独特的工艺品。竹帘上用线绣成不同图案,图案凸出帘面,抄纸时凸出部分浆薄,在迎光照看时图案发亮而呈现于纸上。
      早在清道光十六至三十(1836~1850)年泾县官坑汪六吉宣纸厂用绣有“汪六吉”字样的竹帘抄纸先后两次在国际上获奖。  
        泾县宣纸厂于1985年用“文房四宝”字样的竹帘为荣宝斋30周年生产特种纪念宣纸;1997年,香港回归时,小岭宣纸厂生产的有“迎港归”帘纹字样的宣纸,还有泾县宣纸二厂用“鸡球”图案的竹帘生产“鸡球”牌宣纸,小岭宣纸厂以“白鹿”图案的竹帘生产“白鹿”牌宣纸等等,现在,各宣纸厂家可以根据客户需要,编织和生产各种帘纹的宣纸。编织字样帘和图案比编织普通帘要求具有更为高超的技艺,费时更多,其代价和成本当然也就越高,但这种纸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
4#
 楼主| 发表于 2011-5-19 13:26:08 | 只看该作者
补充:宣纸的传统做法

          宣纸的配料
      配料之前要先制浆,在制浆之间要先将燎皮、燎草中的杂质剔除干净,然后分别入礁粉碎,粉碎要打碎、打匀。打碎、打匀后分别放在持制布袋中过滤,过滤至纸浆中挤出的水为清水时为止。接下来放入打浆机中搅拌打浆,直至糊状,用手指捏不出渣滓时为止。制浆完成后,便可配料和抄纸了。
          配料的过程有如下几道:
       1、混料。将皮料与草料按一定配比混合,如八二、七三,六四、五五不等,再加大少量道林纸边料,共入槽内。
       2、打匀。用小木耙将纸料充分搅匀。
       3、去水。用夏布袋将槽内纸料捞出,滤去水分,存于大缸之中,以备次日抄纸之用,称之全料。到此,纸料制作完毕,就可进行制纸阶段了。
制纸过程也要经过数道程序:
       1、配水。将全料取出,放于纸槽内,所使用纸槽大小随纸型而定,纸槽有石板制,有木板制。随即在槽内加水至适当,放入纸药,用木耙将纸料打匀,续又用几个木棍反复在槽内划搅,直到十分匀和时才开始捞纸。
        2、捞纸。又称抄纸、滤纸。捞纸技术的高低是保证宣纸质量的重要环节之一,要使捞出的宣纸匀薄如一。捞纸时,于槽长方向之两端,各站一人。如纸张较大,必须有三四人或五六人站于槽横方向两旁协助。长方向两端2人,一人掌帘,一人抬帘。通常,掌帘者要么为师傅,要么为技高一筹者。开捞纸,将全帘攒入水料中,使帘面成水平状态,立即抬出,将帘上余水由帘隙中滤出,纸料留在帘上,这样就成匀薄如一的洁白的湿宣纸一张。掌帘者将帘架放于槽架上,将纸帘用右手担起,左手拿帘之下端,将所捞之纸,平平放于槽侧之湿纸板上。抬帘者,则协助停放帘架工作及拨动槽上之计数珠加刿计数,捞一张纸,则累加一下。以上过程,循环往复,直到纸槽内纸料捞罄为止。一般说来,四尺单宣二人每天可捞1000张左右。
捞纸的关键点有二:
        第一是必须持帘迎浪而捞。纸浆在水槽中经过多次抄造,上下浓度就会产生差异。为使纸浆浓度上下一致,使前后所捞纸一样厚薄,必须在举帘捞纸前,先用纸帘在纸浆悬浮注入中摇动,使纸浆不停地上下翻动,然后持帘迎浪而上,浪动捞起,动作要敏捷轻快。这种用纸帘在水槽中掀起的浪头,工序上叫做拍浪,它起到搅拌和送纸浆上帘的作用。
       第二是要靠熟练的技能。捞纸全靠手工劳动,纸张的厚薄全凭捞纸工人手上的功夫。这种功夫非亲身体验不可道出其奥妙,真是只意会而不可言传。宋应星在《天工开物•杀青篇》中说:“厚薄由人手法,轻荡则薄,重荡则厚”。轻荡指纸帘入槽时用力要轻,重荡则用力重。轻荡捞出的纸因着帘的浆料少,因而薄一些,反之则厚一些。同一品种宣纸的重量,每刀是有要求的,超出或者低于这个重量都不合规定。各种品种宣纸也都有一定的重量要求,这个重量的掌握,全凭捞纸工人的实践经验,长久练成的硬功夫、真本领。一般来说,纸越薄越难捞。因为纸薄,捞纸时竹帘上的浆层就要相应地变薄,浆层一薄,就使纸浆均匀分布在竹帘上的难度大为增加,捞纸功夫不深,薄纸就会捞成厚纸,就会厚薄不一。
      捞纸环节的质量标准是:纸浆入槽后,要搅拌均匀;要掌握张幅厚薄度;四角要平整;放纸时要谨慎,切勿滴水,造成水滴穿透湿布而使整块纸贴损坏;要符合规定的重量,榨压纸块时用力要缓。
3、榨纸。将一日所捞之湿纸,移至木榨上,以人力将纸中之水榨出,但此工作过程一定要十分缓慢,否则,操之过急,不但不能将其中水榨出,而且还会将湿纸弄坏,前功尽弃。此过程是使纸进一步成型。榨后之湿纸成一大块纸帖,或置日光下曝晒,或用火略加焙烤皆可。
       4、晒纸。又称焙纸、炕纸,不能顾名思义地只理解为将纸放在太阳下晒。晒纸前,还要做一些辅助性工作,先用清水将纸帖徐徐淋透。此过程也要十分缓慢,如操之过急,就会引起鼓胀、纸帖内有干有湿,有小润,有大湿,就很难抄造。待纸帖湿润通透后,用薄木板轻轻抽扑,并用手指尖将纸帖四周纸边扭松,并在一头卷起纸角。抬入焙房(又称晒屋、炕屋),干后取下。焙房,是指专供晒纸的房屋,屋内有两面墙,中空,火燃于其中,使之热至相当温度,将火封闭备用。晒纸时如逢阴雨天气,纸工们便将纸帖贴在焙房的内壁,在屋内生起炭火,用来提高室内的温度,以达到烘干纸张的目的。晒纸时,将纸帖上的纸一张一张地揭离下来,又一张一张依次刷向焙房内的墙上,因焙墙温度高,约数分钟后,刷上焙墙的湿纸因水分蒸发而干燥,于是,晒纸工便一边刷湿纸上焙墙,又一边从焙墙上取下干纸,紧张而有序的劳作者,如此循环往复。
5、检纸。将焙干之纸,运至检纸房中纸台上,由工人逐张翻看,如遇破张或有其他缺点,随即取出,或作回槽之用,或集中廉价出售。据老纸工说,检纸工作十分重要,功夫过硬的师傅,一看成纸,便知道各道工序的工作情况如何,时常给各道工序的工作,提出指导性、建设性的意见。
       6、剪纸入库。将检好之纸,用特制大剪剪裁整齐,要求是纸的四边,每边一刀成功。纸长时,边剪边向前移动脚步,一鼓作气而成。否则,纸边就不会成一直线。纸剪好后再按一定张数分成刀(如旧时四尺料半94张为一刀),再加盖各种字号,然后又集若干刀为一包。包装完毕,运入纸库。旧时包装的形式有三种,最常见的是用当地所产毛竹蔑片编成纸篓包装,纸篓内周边塞放竹箬和一些草,以防走潮和运输中损坏;再就是用订袋裹包。纸篓包装和麻袋包装比较简易,在国内销售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以前都是以这样的包装发货,可见过去不大重视包装。旧时销往海外的宣纸的包装,则是在纸篓包装和麻袋包装的基础上,再加制木箱包装,虽然防护加强,但仍属简易型包装。20世纪70年代起,我国逐步改用专制之纸板箱,宣纸装箱前,先用专用袋封套,以防走潮,改进了包装。
5#
 楼主| 发表于 2011-5-19 13:27:28 | 只看该作者
十、宣红加工品种
      宣纸有生宣、熟宣、色宣之分。生宣是直接从纸槽中抄造出来的宣纸,经烘干而成的未经过加工处理的原产品,亦称原白纸。以上所介绍之各种宣纸品种,大部分为生宣。一般认为:生宣纸,纸身松,沁透水墨的力量大,尤其是新宣纸(指刚生产出的宣纸,亦称“火纸”),浆性未脱,纸性不软熟,笔头着纸时或浓或淡较难掌握,故唐宋工笔画盛行时期的书画家均不采用生宣,但据多年来书画家的实践证明其也有以下优点:生宣纸浸透力强,润墨扩散快,可将大焦墨法、大枯墨法、大泼墨法相互应用,糅合为一体,得到水墨淋漓、生气蓬勃、点画精微的艺术效果。
生宣纸中棉料类主要适用于复制、印刷、装潢、裱托等,皮料类则适用于书写作画,特净类适用于书法绘画。生宣纸吸水性强,只适宜于做传统的山水人物的写意国画和书法。水墨生宣被直接使用,吸水性、润墨性很强,用于泼墨画、写意画,也可用于做油画,笔触层次清晰,于干、湿、浓、淡之间变幻无穷。
熟宣在生宣的基础上,经过染色、洒金、砑光、填粉、施胶、涂蜡、印花、粘接等复制加工的宣纸,史称加工宣。老画家潘天寿在《听天阁画谈随笔》一文中明确指出:“熟纸是用生宣纸加矾制成,故名矾纸。”
        熟宣纸的品种主要有矾宣、煮垂、蝉翼、殊笺、云母笺、蜡笺、玉版宣、金花罗纹宣等,其中染有各种颜色的有虎皮、槟榔、珊瑚、雨雪等。熟宣纸加蜡施矾,其意义在于增进生宣纸的美观,改善质量,防虫避蛀,易于受墨,使之适用于多种用途,但因其吸水性、润墨性不强,主要还是供工笔书画用。
        将生宣纸加工成熟宣纸的主要目的在于应用施矾、填粉之法,阻塞纸面纤维间的多余毛细孔,以便运笔时不致因走墨而晕染,使书画作品更臻理想艺术效果。熟宣纸的特点是质地较强,不易浸透水分,墨色能起变化,易流于平板而光滑,适宜于大焦墨或淡枯墨书写作画。
        色宣是用生宣按照不同用途通过印制、染色、加料、擦蜡、砑光、泥金、泥金银粉、洒金银箔片、描金银图案等法制成的纸,形制精美,五彩缤纷,多数品种又称“笺纸”、“花笺”和“棉笺”,主要用于书写。
       加工笺纸,并非仅为宣纸,在用宣纸加工笺纸之前,就有用其他纸张加工笺纸的先例。历史上文人多用笺纸,唐宋前后笺纸尤为盛行。加工笺纸的名目繁多,主要有玉版、贡余、麦光、白滑、冰翼、凝霜、五色、十色、硬黄、缥红、霞光、金花、桃花、云兰、密香、郎牙、鱼子、金屑、雁头、衍波、百韵等。当用宣纸加工笺纸后,往往也冠以如上之种种雅号。
        自清朝至今,宣纸加工纸主要有矾宣、煮棰、云母、刻花、玉版、瓦当、蜡笺、描金、洒金以及各种颜色的虎皮宣等,还有装订成册的册页、水印信笺、印谱等。
熟宣与宣纸笺纸统称为宣纸的加工纸,宣纸的加工纸由于采用重矾加工制作,主要适用于我国传统的工笔画和书法。此外,根据历史上书画家用纸的经验和习惯,绘画用的宣纸,最好储存一段时间,以2—3年后使用为宜。一般来说,存放期越长,宣纸的性能效果越好,存放后的宣纸再用于书法,墨和色较使用火纸更能显得浑厚得体、浓淡适中。
        但是,多年来,很多好的加工纸很难见到,有些工艺频临失传。
十一、宣纸的特性
     
       (一)、宣纸的耐久性
       关于纸的耐久性,造纸界有三种说法:一是指经过长时间,纸张仍能保持其重要的使用性质,特别是它的耐折度和颜色变化极小;二是指纸的化学稳定性和长期保持其最初特性的能力;三二是指书画纸本身或在泼墨作书画,经过长时间仍能保持其原来的强度、韧性、和色泽等性质的能力。宣纸具有耐久性,可找到很多实物证明。
      
      (二)、宣纸的润墨性
       纸的润墨性,指用水、墨作画时书画作品,墨迹扩散的周边要匀称,着墨的渗透力与吸付力要强,墨色要浓淡分明、层次清晰、立体感丰富。在宣纸的特性中,润墨性最为重要。
  (三)、宣纸的质地稳定性
       就纸的吸附性来说,与各其他各种书画纸相比,宣纸最不易变形。一般讲,任何纸张从生产出经过一段时间,就会出现变形,或纸张一着墨后就出现起毛、起烘、发翘等现象。而宣纸在纸面受墨后,其起毛、起烘、发翘等现象几乎小到可以忽略不计的程度。究其原因,主要是青檀皮纤维的规整度高,纤维与纤维之间的孔隙均匀,填料分布恰当,含杂质少,从而使宣纸的干湿收缩率很小。
        具体说来,这是因为:首先,青檀纤维与纤维之间的空隙较多,这样,纤维间的结合力就小,因此,纸张就不易变形,这是宣纸不易变形的最重要的因素。
         其次,宣纸中半纤维素含量较小,因此不易变形,半纤维素是纤维中最易湿胀的部分,半纤维素含量越少,则变形越小。制宣纸过程中要掺和稻草,而稻草中含半纤维素较多,在制作宣纸过程中对稻草采用水浸、灰腌等生产过程,把半纤维素减少到了最低的程度,这是宣纸不易变形的又一重要原因。
        再次,在宣纸生产中使用植物胶料和填料,使这些胶料和填料在纤维和纤维之间起了分隔作用,这样就减少了宣纸着墨后收缩时纤维结合力的变化,这又是宣纸不易变形的一个原因。
       宣纸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贮存时间越长越不易变形。书画家一般都喜欢用储存多年的宣纸,其中原委之一是随着天气的干湿变化,纸张干收缩变形逐步减少,以至于变形越微乎其微,等等。因此,保存时间越长的宣纸,就越受到书画家的欢迎。
        
         (四)、宣纸的抗虫性
        宣纸的抗虫性指的是宣纸对害虫具有抵抗能力很强,受虫害程度较之其他纸张要轻得多。长期以来有一种说法,宣纸是纸寿千年,不遭虫蛀,其实这是一种宣纸抵抗害虫能力强的说法。实际上宣纸之所以能够抵抗虫害,与妥善地保管是密切相关的,如果宣纸及其书画制品、以宣纸为载体的书籍等不能妥善地保管,也会遭受到虫害的。
到此为止,我在本帖中想要介绍的关于宣纸的基本知识就说完了,谢谢   
      如果有机会,我们还可以就宣纸的一些专题开展讨论。
6#
发表于 2011-6-2 10:25:45 | 只看该作者
宣纸:历久弥新 古韵犹存
发表时间:2011-05-31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有钱莫买金,多买江东纸,江东纸白如春云。”王令《再寄权子满》中的这句诗形容的是宋人酷爱收藏宣纸。宣纸是中国书画艺术不可或缺的载体。因质地绵、韧、白、不蛀不腐、润墨效果强、耐老化、不变色,宣纸被称为“纸中之王、千年寿纸”。

  最近,一向低调的宣纸却频频受到关注,市场价格屡屡上涨。宣纸收藏之风再起。一张古宣纸,动辄数千元,价格堪比黄金。

  千年的洗练

  中国宣纸,名莫大焉!2009年,宣纸传统制作技艺跻身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宣纸千年的历程,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讯息。

  宣纸原产于安徽泾县,还包括附近的宣城、太平等地。这些地区古代均属宣州府管辖,所产纸因而得名宣纸。

  宣纸始于隋唐以前。相传东汉时蔡伦死后,其弟子孔丹在皖南造纸,很想造出一种洁白的纸为老师画像,以表缅怀之情。一次,孔丹偶然见到一棵古青檀树横卧溪上,经流水冲洗,树皮腐烂变白,露出洁白的纤维。孔丹欣喜若狂,取以造纸,经反复试验,终于研制出宣纸。

  “宣纸”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学者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好事家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蜡之,以备摹写。”事实上,在张彦远之前,就有将宣纸作为贡品了。《旧唐书》记载:唐天宝二年,陕西太守韦坚向朝廷进贡时,各郡贡品就有“宣城郡船载……纸、笔、黄连等物。”南唐后主李煜曾亲自监制的“澄心堂”纸,就是宣纸中的珍品,它“肤如卵膜,坚洁如玉,细薄光润,冠于一时”。

  关于宣纸的发展,泾县小岭村还有另一种说法。据清乾隆年间重修《小岭曹氏族谱》序言云:“宋末争攘之际,烽燧四起,避乱忙忙。曹氏钟公八世孙曹大三,由虬川迁泾,来到小岭,分从十三宅,此系山陬,田地稀少,无法耕种,因贻蔡伦术为业,以维生计。”曹大三继承了前人的造纸技术,经过实践造出了洁白纯净的好纸。

  据考证,中国现存最早的宣纸画作是唐代画家韩滉的《五牛图》,距今已逾1200年。

  宣纸具有“韧而能润、光而不滑、洁白稠密、纹理纯净、搓折无损、润墨性强”的特点,并有独特的渗透、润滑性能。历代文人墨客书画名家无不喜爱。用宣纸题字作画,墨韵清晰,层次分明,骨气兼蓄,气势溢秀,浓而不浑,淡而不灰,其字其画,跃然纸上,神采飞扬,耀目生辉。

  2008年,国家质检总局公布了《宣纸国家标准》,规定“采用产自安徽省泾县境内及周边地区的青檀皮和沙田稻草,不掺杂其他原材料,并利用泾县独有的山泉水,按照传统工艺经过特殊的传统工艺配方”生产出的高级艺术用纸,才是宣纸。

  “宣州纸贵”

  “轻似蝉翼白如雪,抖似细绸不闻声。”这是形容宣纸特质的诗句。小时候,写毛笔字、画国画,都会用到宣纸。只是,原来一张宣纸只用几毛钱就可以买到,现在的价格已今非昔比。

  书法爱好者黄先生是北京歌华百花美术用品店的常客了。“买了一刀2011年3月产的红星牌净皮四尺单,620元。多买些,怕还涨价。”他说,去年买的大概是5.5元一张,买一整刀还能再便宜一二十元钱。

  一刀,即100张,这是行内俗称。

  普通的宣纸上涨了不少,中高端的宣纸产品涨幅更是惊人。例如中国宣纸集团公司的一款“乾隆供宣”,延续了唐代以来的制作工艺,严格按照乾隆年间宣纸的标准生产,用最好的原料,由泾县技术最高超的工人手工制作完成。这款宣纸的身价已经是1.29万元一刀。此外,一些特殊品种,如香港回归特制宣纸、2008年奥运纪念宣纸、新中国成立50周年纪念纸等,市场价格都暴涨数倍。

  收藏宣纸自古有之。上世纪90年代,宣纸收藏和交易逐渐启动,且呈现出持续升温态势。六七十年代的普通宣纸目前增值近百倍。

  宣纸为什么涨价呢?一方面,近年来书画市场繁荣导致宣纸需求量大增;另一方面,宣纸采用的是青檀皮和沙田稻草两种特殊原料。而一棵青檀树要生长10年后才能转化为生产原料。现在,青檀皮基本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同时,劳动力成本上涨也是导致宣纸涨价的原因。宣纸生产是一项苦活累活,现在已鲜有年轻人愿意加入。此外,市场传闻,浙江游资进入宣纸领域,在泾县大量收购高端宣纸,也助涨了高端宣纸的价格。

  由于货源紧缺,一些商家认定宣纸的价格会继续高升,市场上已经出现惜售的状况。

  不管是原料、用工、工艺的涨价,还是因为囤积炒作,总之,这几年随着市场需求越来越大,宣纸越来越供不应求。“宣州纸贵”已成事实。(记者 赖睿
7#
发表于 2011-6-2 10:57:10 | 只看该作者
文港毛笔作坊
发表时间:2011-04-22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文港毛笔作坊,属于号称江南毛笔之乡、华夏笔都文港镇的一部分,位于江西省进贤县西南部,抚河下游东岸。文港的地域建筑,多为一字三间、青砖山字墙、人字脊、灰瓦木结构传统风格屋宇,自清代延续至解放前。改革开放前后建筑风格有变化。

  文港人经营毛笔,过去主要靠抚河通航,经鄱阳湖进长江,往西上溯黄石、武汉、荆州、重庆,往东顺流而下安庆、芜湖、南京、苏州、上海等地。

  文港是北宋宰相、婉约派词人开山鼻祖晏殊的故里,留有省、市、县文物保护单位多处。周坊、前塘、曾湾、上埠胡家、晏殊祠堂、楼前等六个村庄古建筑群,皆与毛笔文化传承有关。近现代以来,来文港周坊、前塘探究毛笔文化的除乡贤李瑞清、李健、桂瑞藩、桂梦荪外,还有曾熙、程潜等民国要人。改革开放以后,来探寻毛笔故居与毛笔工艺的主要为国内文化人。

  周坊村有清代至民国以前建筑40余幢,占地6000多平方米。周虎臣毛笔作坊位于村庄中间,由两条明代石板路夹着内中一条暗巷道,整个建筑群占地面积2069平方米。

  周虎臣毛笔作坊附近,还有清代建筑重名与不重名“光风赛月”、“五星聚奎”、“光华复旦”、“悬象著名”、“濂水流芳”、“爱莲遗范”、“大夫第”、“性道家风”、“玉堂望重”宗祠与大量成片有名或无名传统建筑和古井、旗杆石。其悬匾屋宇之多,为江西罕见。另有汤显祖为明代进士周献臣题写的“科甲第”石质门匾及民国壬戌年《周氏宗谱》等,与周虎臣毛笔作坊人文关系密不可分,共同延伸之文化内涵极为丰富。

  邹紫光阁毛笔作坊,位于文港镇前塘村正中及偏东北地盘,坐北朝南,距东北方向周虎臣毛笔作坊所在地的周坊村1.5公里。

  文港毛笔作坊之周虎臣与邹紫光阁毛笔作坊,是明代后期的村庄巷道格局而形成的清代至民国早期的毛笔文化建筑遗存,反映出江西赣抚平原地区农村家族聚居封建社会繁荣的经济文化现象,极有典型性。在中国清代以来300多年形成的四支名笔,文港镇占其二,且长盛不衰,在国内有特殊性。

  周氏、邹氏毛笔文化传承越千年不断,故居建筑与毛笔制作技艺,成中国文房四宝行业双重文化遗存并存,国内独有,现已通过国家文物局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审查,待国务院今年5月公布。 (江西进贤县博物馆馆长 文先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5 03:39 , Processed in 0.077242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