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漫话宣纸之一
一.宣纸的历史
宣纸的出现
宣纸的出现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的发明息息相关。宣纸是由纸祖蔡伦发明的植物纤维造纸术发展演变而来的。蔡伦字敬仲(?-公元121年),东汉桂阳(今湖南耒阳)人,于东汉兴元年(公元105年)造出“蔡候纸”而成为造纸术的发明人,开辟了世界文明史的新纪元。传统的造纸方法有选料、挫捣、洗漂、烘干等工序,宣纸就是继承这些过程的精华而产生的,植物纤维造纸术发祥于我国北方(以河南洛阳为中心地带)地区,但由于交通、建都及原材料的原因逐渐南移。古法造纸中手工抄造必须以纸帘(相当于现代化抄造中上浆用的造纸铜网)来完成抄造――纸浆转化为纸的关键工序过程。在当时的社会生产条件下,制造纸帘最理想的材料是毛竹,其他材料则因耐久性和适应性不足而受到局限。关键工序的材料匮乏使得造纸术发明后的几个世纪中几乎未得到长足的发展。公元四世纪,晋元帝司马睿建都南京,政治文化中心的偏移使得造纸业也由北向南转移。在长江以南造纸术因有了丰富便利的原材料供给,在长江流域迅速发展起来。当时的浙江、安徽、江西、福建等地相继开办了纸厂。充足的原辅材料促成了造纸术的迅速传播,继而各种材料的纸张也应运而生。根据史料记载:东晋时产生了藤纸,隋代又大批量制造了楮皮纸,唐代时有出现了宣纸。
物竟天择,适者生存”——特定的地理条件,适宜的原、辅材料决定了宣纸选择安徽宣城泾县的必然性。宣纸就在造纸历史的演变中最终取材于泾县及周边的沙田稻草与青檀(榆科,落叶乔木)加上辅料杨桃藤(弥猴桃藤)汁。“宣纸”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著名学者张彦远在乾符年间(公元815年――公元875年)所著的《历代名画记》一书的《论画体工用榻写》一章节中的“好事者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蜡之,以备摹写……”这是最直接对宣纸定名的文章。事实上,在张彦远之前就已有将宣纸作为贡品了,只是没有明确定名而已。据《旧唐书》载:唐天宝二年(公元743年),陕西太守韦坚向朝廷进贡时,各郡贡品就有“宣城郡船载……纸、笔、黄连等物”的记载。《新唐书•地理志》和《唐六典》上记载着“宣州贡纸、笔”等文字,可见该地所产纸、笔在当时已甲于全国,因唐代的泾县、宣城、宁国、旌德和太平等均属于宣州管辖,而据《宣州府志》载,宣纸主要集中在泾县一带,由此推断,宣纸之名的产生与当时所管辖的州府息息相关,也即与地理位置的关系极其密切。
宣纸的发展
泾县宣纸诞生之后,其生产由于时代和社会背景的不同,历经由少到多、由盛到衰、盛衰交替的过程。宋代,文化传播媒介的发展,宣纸需求大增,宣州各地所产宣纸供不应求。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六月朝廷“诏降宣纸式下杭州,岁选五万番”;但由于受自然条件等限制,未能持续发展。少量的泾县宣纸则更为文人所索求,如宋代诗人在《再寄权子满》诗中写到:“有钱莫买金,多买江东纸,江东纸白如春云”。而宋时的泾县已属江南东路的宁国府管辖了。
宋末元初,曹姓人迁徙至泾县西乡小岭一带以制造宣纸为生。此史实见于清乾隆年间重修的《小岭曹氏族谱》序言“宋末争攘之际,烽烟四起,避乱忙忙。曹氏钟公八世孙曹大三,由虬川迁泾,来到小岭,分徙十三宅,见此系山陬(zōu山脚),田地稀少,无可耕种,因贻蔡伦术为业,以为生计”。
自此,泾县小岭曹氏一族,逐渐发展成宣纸工业中的佼佼者。并且曾一度垄断了宣纸的生产经营。元代建立后,南北统一,经济文化有所发展,尤其是以倪元林、王蒙、吴镇、黄子文等山水画派冲破传统宫廷画法的桎梏,提倡山水写意和泼墨豪放的技法,宣纸为此画法提供了广阔发挥和相象的空间,因此宣纸作为画家们发挥的基本工具而被重视起来,大大地刺激了宣纸业的发展,加上宣纸制造工艺的日趋成熟,使宣纸生产有了长足的进步。
明代,泾县宣纸步入重要的发展阶段。工艺日趋成熟.品种花色日愈增多,尤以宣德年间制造的宣纸最佳,赞誉宣纸的诗文屡见不鲜,沈德符在《飞凫语略》文中曾直称宣纸为“泾县纸”,文震亨在《长物志》中云:“吴中洒金纸,松江谭笺,俱不耐久,泾县连四(即宣纸中的四尺单宣)最佳”,金农在《冬心画竹记》中有宣德年间制造丈六宣纸的记载,吴景旭在《历代诗话》中谈到“宣纸至薄能坚,至厚能腻,笺色古光,文藻精细”同时又在此书中指出“宣纸有贡笺,有棉料......式如榜纸,大小方幅可揭出三、四张”等语。
清代泾县宣纸生产发展迅速。县东漕溪有汪六吉等大户,生产颇具规模;县西小岭曹氏世家,生产日益繁荣。康熙进士储在文宦游泾县时作《罗纹纸赋》“若夫泾素群推,种难悉指,山陵陵而秀簇,小曰曰而清驰,弥天谷树,阴连铜室之云,匣地杵声,响入宣曹之里。精选则层岩似瀑,汇徵则孤村如市。度来白鹿,尽齐十一以同归;贡与黄龙,篚实万千而莫拟。固已轶至版而无前,驾银光而直起……越枫坑而西去,咸夸小岭之清明;渡马渎以东来,并说澶溪工致,志存自为……”。详尽记述泾县小岭,其时小岭十三坑,处处建棚(厂)造纸,棚户(厂家)日益增多,小岭一隅已无法容纳,于是很多新老棚户另劈蹊径,向外发展,遍及全县所有宜造宣纸的地方。其中自然资源和条件最为优越的地方就是县东乌溪一代(今中国宣纸集团公司,安徽省泾县宣纸厂的现厂址)。当时的繁荣景象与中国文化领域异军突起并迅速发展的小说一样深入国人之心,清著名小说家曹雪芹在《红楼梦》第42回里就描写到宣纸,小说中的人物宝玉、黛玉、宝钗、惜春等在议论画大观圆时,宝玉说:“家里雪浪纸,又大,又托墨”,宝钗补充道:“那雪浪纸,写字、画写意画儿,或是会山水的画南宗山水,托墨、禁得皴染……”等。据考证“雪浪纸”就是宣纸。由此可见,当时宣纸的繁荣程度了。但好景不长,咸丰年间,清军与太平军在泾县一带辗转征战10余年,纸槽大部分被毁坏,原料基地荒芜,同治后宣纸业复苏,直到抗日战争爆发前,泾县宣纸业经历了由恢复到发展而繁荣鼎盛的时期。大约在18世纪后期,泾县宣纸在国际展览中获奖并传入欧美各国(1886年宣纸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奖章),深引人们注目,曾一度成为联系各民族友谊的文化纽带。当时泾县宣纸的最鼎盛期年产量近千吨。
抗日战争爆发后,大部分国土沦陷,交通阻隔,宣纸销路也因此受到阻碍,生产一落千丈。至泾县解放前夕,宣纸只剩下5帘纸槽苟延残喘,解放时已全部停业。
建国后,政府积极扶持宣纸业的发展,在遍访宣纸世家之后,选定了古纸棚泾县城东乌溪建立了建国后的第一家宣纸生产厂家,使宣纸业得到复苏并得到空前的发展。厂家也由开设的联营到公私合营,继而国营,1966年被命名为“安徽省泾县宣纸厂”注册了“红星牌”和“★”图文商标,此后一直是全国最大的宣纸厂,一度垄断了宣纸的生产经营,曾保持了30余年的独家经营史,1992年8月改制后定名为:“中国宣纸集团公司”(从属名称:安徽省泾县宣纸厂)。 建国以来,经过几代老宣纸艺人的发掘、整理,挖掘出失传多年的一系列宣纸品种,研究开发了新的规格、品种,光大了宣纸传统
二. 宣纸产地泾县------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宣纸的优良特性、高贵品质,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而这些皆与泾县独特的自然条件息息相关。
泾县的地构造位置,处于扬子准地台下扬子台坳内次级单元沿江拱断褶带和皖南陷褶断带的过渡地带。在地质变化过程中,形成了河流冲积和冰川冲积的河谷平原:主要由砂砾岩、砾石、砂砾石、细粉砂、中细砂、泥砾、粘土、砂质粘土、淤泥质淤泥等。厚度一般为100-150米。这是宣纸原材料中沙田稻草的原料土壤基础。
泾县地处皖南山区,以丘陵低山为主,平原所占面积极少。自古称为“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之称谓,地貌呈“二起一伏”的特征。即东西两部山地丘陵,中有一条河谷平原。山地、丘陵,主要是侵蚀剥蚀丘陵和喀斯特丘陵。而山地和丘陵为宣纸重要的原材料青檀树的理想种植地。青檀属榆科,是一种石灰岩指示性乔木,在喀斯特山地丘陵生长后具有纤维细密、均匀、造纸成浆率高的特点。而宣纸的另一道重要工序——自然漂白必须依助于喀斯特山地的石滩,在石滩上摊晒原料经日晒雨淋完成原料的日光漂白工序。
在泾县的二山之中镶嵌一条带状河谷平原,地貌组合包括河漫滩和河流低阶地,组成物下部为砾石层,上部为亚砂土、亚粘土。河谷平原是丘陵.山地中的粮仓。它提供了宣纸生产所必不可少的沙田稻草。这种土地上生产的优质沙田稻草较之普通稻草造纸的成浆率高、纤维韧性强、不易腐烂,提炼白度易(指日光漂白)。
泾县地处中纬度南部,属北亚热带、副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全县常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资源丰富,四季分明,有春来迟秋来早.冬夏两季长的特点,年降水量1500毫米左右,且有山地.丘陵,形成溪壑纵横,构成大小河流146条,全长约695.5公里,江河面积22平方公里,占全县面积的1.07%,为宣纸生产提供了丰富的水源。年无霜期有250天左右,为宣纸的制造提供充沛阳光,更使宣纸原料又不至于在曝晒.曝雨.曝冻中风化或腐烂。我国"红星牌"宣纸的生产地位于县东乌溪。东面受邻县原始森林亚热带雨林气候的影响,南面又受黄山低温气候牵制,使此地气温有明显的垂直变化和地区差异。正所谓“山下桃花山上雪,山前山后两重天”、“人间四月芳菲尽,山顶桃花始盛开”的特征。而水源则更是造纸的天造地设。乌溪河水与本地河水一致为弱酸性,而捞纸的水,则取自后山之山腰泉水,却呈弱碱性,这一酸一碱为名牌宣纸的生产的不同工序所运用,造就了名牌宣纸自问世以来一直不同凡响,蜚声中外,成为宣纸中的极品。
三.我国传统手工纸的制法
1. 我国传统手工纸的和生产方法
我国传统手工造纸又叫“土法”造纸,是指由发明造纸术经历代流传的,不用机械或仅用非常简单机械的手工造纸方法。
手工造纸的主要原料是麻类、树皮、竹子和稻草。麻类有大麻、苎麻、亚麻、青麻、黄麻等。树皮有青檀、桑皮、构皮等。竹子的种类较多,用得最多的是毛竹和慈竹。
我国传统手工纸的制法,有一整套生产工序,不论采用何种原料,抄造何种纸张,基本都是大同小异的步骤。这些主要的生产工序有:泡料、煮料、洗料、晒白、打料、捞纸、榨干、焙纸。
泡料 又称浸料,是把不同原料按等级分开,扎成小捆,泡在水塘里。浸泡的时间随原料品种不同而异,毛竹砍下后要在水里浸泡半个月左右,稻草扎捆在河水里一般泡7~10天,树枝、麻杆浸泡的时间则在10天左右。浸泡的目的,是把原料中的可溶性杂质溶(除)去,为制造良好的纸浆打下基础。
煮料 是用碱或石灰的水溶液在高温下处理原料,将粘连在纤维之间的果胶、木素等除掉,使纤维分散开来而成为纸浆。煮料过程也随原料不同而有很大差别:煮桑皮先用石灰水泡10分钟,再放进煌锅里与石灰水处理5天,取出后还堆置发酵。稻草只需要少许石灰稍微蒸煮或堆放发酵,即可成为纸浆。
洗料 是把蒸煮后的浆料放入布袋内,经过水的冲洗和来回摆动,把纸浆中夹杂的石灰渣及煮料溶解物等洗净。
晒白 就是把本色纸浆(灰白、浅黄到棕色不等)变为白色纸浆。传统的晒白法是把洗净的浆料放在向阳出,直接利用日光照射约达2~3个月的时间,直到纸浆颜色变白为止。现在一些手工纸的产生时也有利用漂白粉进行漂白的,只不过漂白粉用量较少,漂白的时间也还较长。
打料 是用人力、水碓、石碾等把浆料捣打成泥膏状,使浆料中的纤维分丝和帚化,能够交织成具有一定强度的纸页,打料是人工造纸操作中最繁重的一道工序。
捞纸 又叫入帘或抄纸。捞纸是先把纸浆和水放入抄纸槽内,使纸浆纤维游离地悬浮在水中,然后把竹帘放入抄纸槽中,晃荡后抬起,让纤维均匀地平摊在竹帘上,形成薄薄的一层湿纸页,最后把抄成的湿纸移置在抄纸槽旁的湿纸堆上。
榨干 是把湿纸页内多余的水分挤压出去,使湿纸具有一定的强度,以利于湿纸干燥。当抄造的湿纸页累积到数千张时,利用压榨设施施加适当的压力,使纸内的水缓慢地流出。压榨时不可加压过猛,否则会影响湿纸页的质量;压榨后湿纸所含水分也不宜过多后过少,以防分纸时揭破或焙纸时发生脱落。
焙纸 也称烘纸或晒纸,就是把湿纸页变成可以使用的干产品。焙纸的方法是把经过榨干的湿纸一张一张地分开,再将其刷贴在烘壁外面,利用壁内烧火的热量,传递到外壁蒸发纸内的水分,使纸页变干。焙纸时烘壁表面温度不可过高,不然纸页易起皱和发脆
2、我国传统手工纸主要品种和用途
手工纸的品种比较繁多,也较为杂乱,大概有200种左右。手工纸按用途划分为文化用纸、生产用纸、卫生用纸和祭祀用纸四个大类。
最著名的手工纸是供毛笔书画用的宣纸。这种手工纸以质地柔韧、洁白平滑、细匀整和色泽耐久而驰名中外。其次还有温州皮纸.大千书画纸、河北和贵州的皮纸、元书纸、雅纸、凤翔书画纸和各种毛边纸、连史纸、玉扣纸、高丽纸等文化用纸。这些手工纸都有独到之处,往往具有机制纸所无法具备的某些特征。
手工纸中的鞭炮用纸,纸伞、纸扇用纸也独具风格。如湖南用手工粗料纸制作的鞭炮,不但声音脆亮,而且引火炸开后碎纸成均匀小片,飘落的形象美观、范围较大,在运输、储存时还比较安全。
手工生产的祭祀用纸主要有黄表纸、寿衣纸、祭先纸等,这些产品主要为宗教活动所用。我国生产的出口黄表纸,具有在点燃焚烧时呈曲卷状,并有大块状纸灰飘落的特殊性能,这正是宗教活动所要求的。
为了对纸和造纸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粗知以上手工纸的产生方法和主要品种也是必要的。新四军和宣纸业(转)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泾县纸棚先后倒闭,原料荒废,纸工迫于生计,纷纷另谋他业,奔走他乡,宣纸业遭到悲惨绝境的恶运。此时,驻扎在皖南山区的新四军,在面临传统宣纸业的悲惨现状以及宣纸工人生活的窘迫,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全力帮助泾县宣纸业恢复生产,最大限度地改善纸工们的生活环境,使宣纸业在特殊的背景环境下,得以生存的转机。
1939年初,新四军派出“泾(泾县)太(太平县)事务所”干部蒋传元等同志,通过宣纸工人丁秀声、丁梦辉、曹金干等人联系,并由新四军出资四千七百元现金(当时制造宣纸的草料是五六元一百市斤,皮料是七八元一百市斤)帮助工人们购买工具设备和原料,组织建立起“宣纸生产合作社”。
“宣纸生产合作社”社址就设在泾县小岭双岭坑,在新四军不断的帮助和支持下,开始是二个纸槽恢复生产,工人三十多人,年产宣纸十多吨,生产正常,工人情绪稳定。到1940年上半年,新四军又派人在太平县梅村设立“宣纸原料加工生产合作社”,使宣纸生产规模不断得到扩大。在其影响下,泾县小岭境内元源、桃记、洪昌、恒升、义泰、信通、锦聚等纸棚也都相继恢复生产。
“宣纸生产合作社”成立后,宣纸工人在政治上,经济上和生活上都比原来提高了许多,工资也比以前提高近一倍,伙食也有了很大改善。当时“宣纸生产合作社”制出来的宣纸,大部分供给新四军用来印刷《抗敌报》和文件等用,另一部分则出售于苏州、芜湖、屯溪等地。到1940年底,泾县、太平一带共有新四军组织的宣纸生产合作社四十多个。这为后来继承祖传手工艺产品,发展我国独特的宣纸事业,培养了大批技术人才,扩展了原料基地建设。
新四军重视宣纸产业,关心宣纸工人,及时给予帮扶,使濒临绝境的宣纸业得以重获新生。这在当时特殊的历史背景下,挽救了祖传宣纸技艺,也挽救了宣纸工人们赖以生存的唯一希望。
解放初期的宣纸业
1.政府帮助组建“宣纸联营处”。
1949年,全国解放为宣纸业迎来了新的希望。当年9月,泾县当时仅保存下来的几家宣纸业厂主,为振兴宣纸业,解决五千多名宣纸失业工人的生活出路,共同研讨宣纸联合生产,统一运销等问题,并达成一致意见,联名向泾县人民政府政治处呈报:泾县宣纸业的状况及计划要求,要求人民政府予以切实指导,并给予经济上的扶持。1951年8月,党和人民政府尊重了私营厂家主的呈报意见,对宣纸生产作出统筹安排,将分散于全县各乡村的七十多户宣纸厂主,组建成“宣纸联营处”,实现统一经销宣纸业,开始恢复五个纸槽的生产。当时政府决定:由厂家主组织成一个董事会,董事会下设联营处。各纸棚联营后仍由厂家主负责经营管理。“宣纸联营处”地址设在县城,下设四个生产厂,一厂在乌溪,二个纸槽生产;二厂在许湾,一个纸槽生产;三厂在云龙坑,一个纸槽生产;四厂在小岭,一个纸槽生产。当时规定:每个厂有一个管棚的来管理生产(类似工头),设一名副经理,一名业务管销售,一名厂务管生产,另外设有主办会计、会计、出纳和采购员若干名。
联营时工人的工资除预付一部分外,其余的仍是采用季节性的结算办法,即分端午节、中秋节和春节三季结清。当时宣纸生产工人每天最高工资是1.29元,最低是0.84元。联营的第一年,产量只有38.44吨,第二年达50.88吨,第三年为66.08吨。产量呈逐年稳步上升,比建国前个体分散经营要进步很多,生产也有了计划。但是,联营期间,由于各家组合为一体,生产技术加工方式等都有差异,因此生产出来的宣纸质量也受到一定影响,主要表现为纸面粗糙、拉力不强、润墨效果较差等纸病。
2.公私合营泾县宣纸厂的成立。
1954年,这在宣纸业发展史上是一个永远值得纪念的日子。在这一年的2月间,党通过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为进一步发展宣纸生产,满足国内文化艺术事业的需求,当地人民政府接受了“宣纸联营处”的请求,进行由国家投资,将联营处撤销,正式批准成立了“公私合营泾县宣纸厂”。至此,一千多年历史的宣纸生产,开始在党和政府的直接组织领导下,走上了社会主义有计划发展的生产轨道。工人由旧社会受欺压,被人瞧不起的“棚花子”,变成了社会主义新工厂的主人翁,生产单位由历史上的分散不固定的“宣纸棚”,合并组建成社会主义的新工厂。宣纸生产也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归属——宣纸专业生产厂家而屹立于祖国的神州大地上。
1953年底,泾县人民政府根据“宣纸联营处”的请求,与国家合作、共同办好宣纸业,解决资金短缺、质量低劣、技术设备改造等问题的报告后,立即以工商行字第五五一号文件,向省工业厅转呈报告。安徽省人民政府财政经济委员会于1954年1月27日正式批复:“为适应需要批准泾县宣纸联营处改为公私合营。”并由省财政厅按财政手续拨款三亿五千万元作为投资。
1956年以后,公私合营泾县宣纸厂内部组织机构再次调整。厂部改设成立了生产技术股、财供股、人秘股。到1958年,宣纸生产纸槽全部集中到乌溪,厂部分设为行政、人保、生技、供销、财务五个股室。纸槽由联营时的五帘,发展到三十几帘,产品品种由原来的二十余种扩展到六十多个不同规格的宣纸品种,并相继恢复了清末后失传的丈二宣、丈六宣、扎花、罗纹、龟纹等名贵产品,年产量达到173.55吨,比联营时增长4倍多,员工增至415人。此后,直到1966年11月28日,经安徽省轻工业厅批准,将“公私合营泾县宣纸厂”更名为“安徽省泾县宣纸厂”。1992年5月13日,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中国宣纸集团公司”,从属名仍称为“安徽省泾县宣纸厂”,成为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独立经济法人。
(作者系安徽省泾县中国宣纸协会秘书长)
关于宣纸的起源在泾县有这样一个传说
东汉造纸家蔡伦死后,他的弟子孔丹在皖南以造纸为业,很想造出一种世上最好的纸,为师傅画像修谱,以表怀念之情。但年复一年难以如愿。一天,孔丹偶见一棵古老的青檀树倒在溪边。由于终年日晒水洗,树皮已腐烂变白,露出一缕缕修长洁净的纤维,孔丹取之造纸,经过反复试验,终于造出一种质地绝妙的纸来,这便是后来有名的宣纸。宣纸中有一种名叫“四尺丹”的,就是为了纪念孔丹,一直流传至今。胡侍的《珍珠船》中说到在唐高宗时,宣州有个修行和尚,为了抄佛经《严华经》,曾奉旨栽培了许多楮树,用以制造宣纸。宣纸的原料是檀树皮。楮树类似檀树,可能是这个和尚或者作者把檀树误认为楮树了。《新唐书.地理志》载有:唐代“安徽宣州府产宣纸,年年进 献皇帝。”可见,宣纸那时已有名声了。
泾县宣纸以细薄、绵韧、洁白、紧密、墨韵层次清晰、色泽经久不变、不蛀不腐、卷折无损为特点。
(一)、青檀皮是宣纸的主要原料
我国檀树主要有三种:黄檀、紫檀和青檀。黄檀和紫檀这两种檀树的皮皆不能做宣纸原料,只有青檀的皮才是宣纸的专用原料。
青檀,一般称青檀树,亦称檀树,植物学的分类被划分在榆科,其学名为Pteroceltis tatarinowlii Maxim(Ulmus cavaleriei leveille),为我国的特产。产于河北、山东、河南、陕西、甘肃、江苏、湖北、四川、贵州等省,大别山区有大宗青檀发现。安徽省是青檀树的主要产地,泾县、南陵、铜陵、青阳、百台、太平、旌德、贵池、宁国、宣城、繁昌、东至、黟县、歙县、祁门、休宁、绩溪、广德等地均有所产,其中又以泾县的皮质最好。
青檀茎皮纤维质量优良,是制宜纸和人造棉的原料。其木材结构细,坚实耐用,可供做家具、车轴、器具和料用。青檀从外观上形似楮树,树皮呈青灰色,有不规则长片剥落状。青檀树根系十分发达,枝叶茂盛,树冠庞大,高者可达13~16米,树干粗者几人合围而不拢。青檀树从形态上给人以潇洒、秀逸之感。其树叶呈卵形,边缘有锐锯齿。早春开花,花色为淡绿色,雌雄同株,两性花单叶于叶腋。果实圆形,周围有厂翅状,具细长柄,悬垂。由于青檀形状似楮,故古人误为楮树;又似桑,近人也有误以为桑者。
青檀树多半为野生,自然飞籽繁殖,不大择土壤,无论山坡、平地、水滨处均能生长,即使石崖之缝隙也能扎根生长。根据几百年的生产实践证明,用做宣纸主要原料的青檀皮以两年生嫩枝的韧皮为最佳。青檀树易于人工繁殖,人工繁殖分有性和无性两种。有性繁殖,即播种育苗,移栽造林,一般四年即可受益;无性繁殖,即选母株长出的长条压弯,将长条中间处埋入土中,待生根成活后,砍断与母树相连处,即自成一株新的青檀树。青檀树枝的砍伐季节性很强,一般在秋末到第二年初春砍伐最为适宜。新发展的青檀树林,自受益年起,约8年,即进入产皮极盛的时期。
泾县地区的许多地方野生和人工栽培的青檀树疏落成片。由于有了充裕的檀皮资源,宣纸业得以代代相传而不断发展。泾县籍近代著名文人胡韫玉在《宣纸说》一文写道:“纸之制造,首在于料。料用楮皮或檀皮,此生于山石崎岖倾仄之间者,方为佳料。”用青檀皮制造出来的宣纸,吸附性强,不易变形,抗老化,防虫蛀,寿命长,使纸张具有薄、轻、软、韧、细、白的六大综合特点。有助于书画家在书画创作时,达到浓淡多变,增加吸墨性的特殊风格。自明以来的名人字画、历史文献等,凡用宣纸书写、印刷、摹拓者,都完整完缺,完好如初,一直善传至今。故宣纸素有“纸寿千年”、“墨韵万变”之盛誉而驰名中队。所有这一切,都是与宣纸以青檀皮为主要原料分不开的。
学术界对作为宣纸主要原料的青檀皮的研究,始于1964年。是年,胡玉熹等人就青檀各年枝韧皮纤维的比较解剖发表见解,他所著《青檀各年枝韧皮纤维的比较解剖》,是宣纸韧皮纤维专门技术研究的第一篇论文。该文作者是根据不同年龄的青檀枝条树皮(主要为韧皮部)的解剖,说明各种韧皮纤维的分布及其形态特征,并由韧皮纤维和其他组织数量的变化关系,来解释过幼或过老树皮不适于造宣纸的原因。对通常人们认为的制造宣纸最好是用2年生枝条的树皮做原料,用不足2年或超过2年枝条的树皮,都不能制成好纸的说法做了实证;对不同枝龄的韧皮纤维进行了比较研究,提供宣纸取材上的参考,同时也为利用其他树皮造纸作比较。该文中附有青檀皮横切面图,“青檀各年枝皮比较表”,表明了作者深入研究的成果和求实的研究姿态。
日本研究者对青檀皮化学成分等的研究
长期以来,日本的文人学士十分喜用中国的宣纸,虽然日本也产和纸,但他们认为,尽管和纸的质量也在不断提高,终究比不上中国的宣纸。为此,日本人曾千方百计从中国搜集关于宣纸的情报,并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对宣纸进行研究。日本前松陆朗等人在“中国绝对禁止檀树皮外流,故很难搞到手的情况下”,仍然得到了日人高山保秀夫捐赠的1957年檀皮试样和关义城所给予的宣纸样品,然后对之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并分别于1962年、1975年分三次发表了《檀皮的化学成分》、《青檀的纤维形态》、《檀皮纤维的长度及宽度》三个研究报告,中国的纸史研究专家、造纸专家刘仁庆先生将之收集在自己主编的《宣纸与书画》一书中,才使更多的读者了解到日本学者的这一研究动态。根据前松陆朗等人的研究,檀皮的化学成分第一次在异国被揭示出来,具体数据是:宣纸的灰分含量为4.24%,苯醇抽提物为4.59%,冷水抽提物为10.67%,热水抽提物22.25%,1%NaOH抽提物为46.22%,本素为8.16%,果胶为5.65%,综纤维素为47.41%,λ-纤维素为35.71%,β-纤维素为6.28%,γ-纤维素5.41%,多戊糖为12.47%,半乳聚糖为0.55%,多甘露糖为0.69%。在《青檀的纤维形态》研究中,研究者就檀皮的显微形态、显微结构、各种染色液处理后的呈色反应、用各种溶胀剂处理后的溶胀状态做出了实验报告。在《檀皮纤维的长度及宽度》的报告中,研究者通过大量的比较研究,获得大量数据的基础上,得出自己的结论:宣纸纤维的长度为1.5~5.7毫米,平均2.9毫米;纤维宽度3~15微米,平均8.3微米。平均的纤维长宽比为278。
应当说,日本研究者对青檀皮化学成分等的研究,走在了中国研究者的前面,这主要是因为,日本的科学技术较为发达,同时也是为了通过对宣纸的研究,为日本进一步改进纸质服务,为日本造纸技术的发展提供借鉴。当然,他们千方百计获取檀皮的做法,则是另一个性质的问题。但不可否认,他们在对宣纸主要原料青檀皮的深入研究,在宣纸研究的历史上是占有一席之地的。
(二)、沙用稻草是宣纸的主要配料
稻草是宣纸生产最主要的配料。说稻草是配料,并不是说生产宣纸非有稻草不可,而是加入适量稻草宣纸质量更好。宣纸制造初期所用原料中并不掺和稻草,后来劳动人民在皮料加工过程中,发现稻草以当地所产的沙田秆高节少的稻草为上品,它与一般的泥田稻草相比,灰分杂质少,木质素含量少,纤维素含量高,具有纤维细长、坚韧的特点。纤维形态与青檀皮颇为相似,只是韧性稍有不及,但在宣纸中起着增强绵软性的作用。
稻草在每年秋冬之季采集,而对稻草的加工处理过程,需一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得到洁白且又柔韧的纤维。宣纸用青檀皮与稻草混合制作,皮是宣纸的骨干,草是宣纸的肌肉。皮多则纸坚韧,称净皮宣;草多则纸柔软,称棉料宣。皮草结合,则宣纸兼坚韧与柔软于一身,宜于书画,经过反复实践,不断摸索,人们才逐渐掌握了青檀皮搭用稻草混合造纸的规律。据史料记载和专家们对古宣纸的测试,用稻草与青檀皮配料制作宣纸始于清代。
用稻草代替部分青檀皮,可以起到一箭数雕的作用:
第一,以代价低廉的稻草做原料以代替昂贵的檀树皮,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
第二,稻草的吸水性能好,在一定程度上可改善宣纸吸墨性能;
第三,扩大了宣纸原料来源;
第四,稻草纤维短而粗,青檀皮纤维长而韧,用两种不同的纤维造纸,可以收到取长补短,相得益彰之效,使宣纸兼有两种纤维所制成纸的优良特点。
纸乡小岭是八山一地一分田的地方,这一分田的稻草是远远满足不了宣纸生产需要的。因此,每当秋季早稻收割之后,小岭纸工便自带选草木碓,杠起冲担打杵(新中国成立后逐步为现代运输工具所代替),南到黄村、安吴、丁桥、章渡,北到云岭、北贡、汀潭等地选购稻草。在宣纸生产最盛的时代,曾采选到旌德县、南陵县等地的草。小岭老工人中至今仍流传着一句谚语:“只要三溪草,不要南陵皮。”意即旌德县三溪这个地方的沙田稻草质量好,而南陵县的檀皮质量不佳。旧社会小岭纸工在三溪采选稻草后,用竹筏从旌德装运到泾县,然后再运至小岭。老纸工告诉笔者,就草的质量来说,泾县安吴地区的沙田稻草为最佳。纸工选草是宣纸生产的第一道工序,他们将金秆黄叶的稻草用木碓破碎稻秆节后,再除去稻叶,然后按照一定要求用铡刀切割草头与草桩两头,留下中间一长段,然后捆扎整齐,运回纸厂加工为燎草。燎草就成为白色的稻草纤维了。
1958年,泾县宣纸厂的周乃空,分别就宣纸重要配料稻草及草胚的制造过程、青草的制造过程、燎草的制造过程做了研究和介绍。其特点是实践性、操作性、指导性强,是一篇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的好文章,也是见诸于公开发表刊物上的第一篇专门研究稻草的文章。
(三)、杨桃藤汁液———宣纸必不可少的药料
宣纸生产中,除檀皮和稻草外,还需要掺和药料,药料中有一种被民间称为杨桃藤的。长期以来,在宣纸产地,人们只知道如何用杨桃藤汁液做宣纸生产的纸药,却并不知道杨桃藤的植物学分类和其汁液的化学成分。后来,人们经过研究才逐步弄清,这种杨桃,又名猕猴桃、羊桃、江藤梨,查《中国高等植物图鉴》得知,其植物学名为Actinidia chinensis Planch,是一种藤本植物。杨桃幼枝及叶柄密生棕色柔毛,老枝无毛;髓大,白色,片状。叶片纸质,卵形或圆形,长15~17厘米,顶端突尖、微凹或平截,边缘有刺毛状齿,上面仅叶脉有疏毛,下面密生棕色星状绒毛。花开时白色,后变黄色;花被5数,萼片及花柄有淡棕色绒毛;雄蕊多数;花形呈柱丝状,多数。浆果近球形至椭球形,密生棕色长毛,8~10月份成熟。
杨桃藤的生长区域广阔,广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各省区,北到西北、河南,我们重庆也多。生长于林内或灌木丛中,海拔过1850米。根、藤和叶可入药,根据清热利尿,散淤止血;本属植物的果实含多量糖类和维生素,可生食,可制果酱、果脯;花可提取香精。其茎皮及髓含有胶质,可用做造纸胶料。根据有关专家测试,茎部的化学成分分别是:水分占8.88%,多缩戊糖为11.33%,粗纤维为64.56%,可溶性碳水化合物为19.89%,灰分0.52%,单宁1.92%,乙醚抽出物为0.89%。其中多糖类的化合物有31.22%,胶性物质可达三分之一。
杨桃藤可长年砍伐,但每年9月至次年4月胶汁最好,二年生的茎长3米左右,直径约1.5厘米处胶汁最多,砍伐做造纸胶料只用此一段。制作纸药即黏液时,在特制的木桶中将新鲜的杨桃藤茎段放入,加水浸满,泡若干小时,用布袋过滤清液,连续数次掺和备用。使用黏液要求十分严格,采来的新鲜杨桃藤,必须一次截成短段,一次浸泡,保证当天使用完毕,否则就会变质,应注意也不能新旧黏液混合使用
在青檀皮和稻草的纸浆中,掺入杨桃藤的汁液,其作用有:
一、使纤维均匀分散,这样才能使捞出的纸厚薄一致,因此,纸浆中纤维一定要分散得均匀,否则纤维在水中很容易沉淀,要让纤维分散匀和,必须增加纤维在纸浆中的悬浮度。从杨桃藤中提取出的植物黏液(俗称纸药、又称滑水)作为悬浮剂加入纸浆中,就能使纤维分散度增加,均匀地漂浮在水中,从而使捞出的纸厚薄一致,结构紧密。
二、可增加纸浆液体的黏度,便于纸上操作,增加纸浆在捞纸竹帘上滑动的速度。
三、可使捞出的湿纸一张张叠放,经沥干水分再加浸润后便于分张焙晒。
青檀皮纤维显微形态和结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