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8|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网络文学研究的前沿问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7-2 12:42: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网络文学研究的前沿问题
作 者:欧阳友权  来 源:文艺报  

  
计算机网络与文学联姻所滋生的“网络文学现象”,已经改变了汉语文学的发展格局。网络文学研究也日渐从自发走向自觉,在一些学术前沿话题上遭遇到了学院派的思维阻击。

1、网络文学的本体定位。首先要面对的是“有没有网络文学”、“什么是网络文学”问题。有人认为,互联网只是一种媒体,一种数字化文学载体,它无从改变文学原有的文化身份和审美本性,时下的所谓网络文学应该是“网络上的文学”,仅仅依从“第四媒体”还不足以使稚嫩和粗糙的网络文学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形态。但更多的人认为,网络文学别具风景已是不争的事实,应以开放、宽容、平和的文化心态去看待网络文学。对什么是网络文学,可从三个层面去理解:(1)从广义上看,网络文学是指经电子化处理后所有上网的文学作品,即凡在互联网上传播的文学都是网络文学,这种网络文学同传统文学仅仅只有媒介和传播方式的区别;(2)网络文学是指发布于互联网上的原创文学,即用电脑创作、在互联网上首发的文学作品,这个层面的网络文学不仅有媒介载体的不同,还有了创作方式、作者身份和文学体制上的诸多改变;(3)最能体现网络文学本性的是网络超文本链接和多媒体制作的作品,这类作品具有网络的依赖性、延伸性和网民互动性,不能下载作媒介转换,离开了网络就不能生存,这样的作品与传统印刷文学完全区分开来,因而是真正意义上的网络文学。

网络文学起源于都市化的知识民间,可以看作是流于“键盘”和“指头”的“新民间文学”。网络写手不是要当作家,他们只在于一种宣泄,一种表达,是民间大众用网络写作表明自己存在的一种话语方式。传统写作被体制、范式和惯例所束缚,又被少数文化精英所垄断,圈外的绝大多数文学钟情族无法参与其中。现在他们可以了,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回归,是文学成为原生意义上文学的一个突破,是文学生产力的一次大解放。

2、网络文学的艺术嬗变。网络写作带来文学方式的诸多变异,如作家身份网民化、创作方式交互化、文本载体数字化、传播方式迅捷化、阅读方式点击化等等,由此带来了文本形态的改变、读图对读文的改变、媒体对单媒体的改变、虚拟现实感觉对文字想像体验的改变等。以致有人说:网页挤占书页、读屏多于读书、纸与笔让位于光与电,是“网络为王”时代难以逆转的文化趋势。

在深层的意义上,网络文学的艺术嬗变主要还在于它采用多媒体和超文本表达方式,悄然改换着文学的诗性。网络技术环境下,视听多媒体已成为普遍的文化触摸方式,图文并举、视听并陈、音画两全、彼此融通已成为互联网感受世界的基本方式。数字化的视像文化正改写书写印刷文学的审美成规,导致原初语言能指与所指关系的遮蔽与中断,文字诗意的精神之美也被图像叙事所取代。越来越多的网络多媒体作品解构了书写文学的体验化魅力,却强化了图像感觉,发展了感官审美。这样的作品不再追求“有意味的形式”(克莱夫·贝尔)和“艺术里的精神”(瓦西里·康定斯基),不再崇尚“余味曲包,深文隐蔚”(刘勰)、“言有尽而意无穷”(严羽)和“澄怀味象”(宗炳)、“境生于象外”(刘禹锡)等艺术体验和审美深度,语言艺术审美体验的隽永性、想像性和彼岸性被转化为身体感觉、知识经验和日常生活,艺术欣赏完全变成了感官满足和视像消费,文学的诗性特质和文人的诗意情怀被电子“仿像”(Simmulacrum)的视觉冲击和欲望张扬所挤压。这种读图文化的视听感觉带来的不是思想反思与理性批判,而是世俗化生活吁求的消费与生产。数字技术诱发的读图转向是人类文化认知的改变,是人类心灵对美感的重新建构,但这会不会带来人类思维深邃性的弱化和社会批判能力的淡化?

3、网络文学审美导向。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不断拓展网络文学的生长空间,然而,当网络文学的媒介更新多于艺术创新、传播方式胜于传播内容、休闲娱乐消解审美意义的时候,它得到将不是艺术的尊重,而是文学审美本体的缺失和历史合理性的悬置。于是,给这一快速发展的文学样态以学理关注和建设性审美引导就显得格外重要和紧迫。

首先是需要坚守文学的原点承诺。文学的逻各斯原点是表征人与现实之间的审美关系,以艺术方式为人类打造诗意栖居的精神家园。网络文学既然是“文学”,就应该承接这一艺术原点,履行这一审美承诺。当前的网络文学创作多是在工具媒介的层面上体现其技术的含量,未能在理解世界的方式上达成审美创造,这正是数码技术难以表征艺术审美、电子媒体未能承载文学本性的重要原因。技术霸权下的文学怎样出场以证明自己仍将是一种审美的存在而不仅仅是技术的结果,以及如何避免技术对文学审美的遮蔽,不仅仅是一个技艺、工具或艺
2#
 楼主| 发表于 2011-7-2 12:43:11 | 只看该作者
网络文学之朝花夕拾
作 者:李寻欢  来 源:新闻晚报



中文网络文学的源头,是1995,1996年海外留学生那一拨,当时活跃的有图鸦方舟子散宜生等所谓ACT八大家,主要据点是橄榄树、新语丝等。而开天辟地是1997年的时候,台湾出了痞子蔡。一贴传天下,满世界都是《第一次的亲密接触》。这才惊动了海峡这岸的文学青年开始网络码字的热潮。不成想,最先成名的却是福州球迷老榕,一篇“大连金州没有眼泪”经过南方周末的热捧成为中文BBS标志贴。其后就是仿痞子蔡写爱情故事的一拨,如过江之鲫,其中有影响的就是号称“三架马车”的宁财神、邢育森并在下,以及稍微晚一点点以安妮宝贝领衔的美女网络作家们。这是1998年前后的事。而1999年下半年,网络风云突变。中国互联网在这一年走向了商业化大道。在此过程中,还正式通过传统媒体并拜榕树下和网易所赐树起了“网络文学”这面大旗。

网络文学的出版也从1999年始,最早出的是《第一次的亲密接触》以及一些文集,有意思的是当时网络文学像个乡下来的小丫头,出门还得城里小姐带着,痞子蔡兄的大作前面请了研究员作序推荐,另外几个作品集子都是请老作家担纲主编。颇有点滑稽的效果。

不过,出版人很快发现。不管是集子还是长篇,不管是台湾引进还是本土原创,也不管是不是老作家主编,书皮上写上网络俩字的,就是好卖!《亲密接触》日后累计卖了100多万册,并且蔡氏作品本本畅销上榜,这是后话。

2000年的时候,从网络上诞生了一位本土的畅销天后,就是安妮宝贝。一本《告别薇安》经两个版本常销几年,创下足有40万册的业绩。其后《八月未央》、《彼岸花》、《蔷薇岛屿》、《二三事》,每年一本,每本20万册以上的销量,连最近上市的一本心情散文集《清醒纪》都起印30万册。就是王安忆、池莉大师也只能忘其项背了。

在此以后,网络文学基本保持每年创造一两位巨星的速度。2001年,今何在一部《悟空传》传遍互联网。2002年,沿着搞笑道路一路狂奔的林长治推出《沙僧日记》,而年龄稍大些网民追捧的则是号称写实主义怀疑一切的《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这两本书都经过两个版本,实现了30万册以上的销售业绩。2003年,80年代的孩子们成长了起来,在所谓新概念派80后作家集体成为票房毒药的不利局面下,孙睿凭《花样年华》,何员外以《毕业我们就失恋》迅速窜红,成为互联网造星机制的最新成果。而2004年,目前被寄予厚望的是林小堂《熊猫馆日记》及大妞的《一头大妞在北京》,该文在天涯网站连载时创造了一周上万人回帖的历史记录。

并且同样是在2004年,似乎上述各位年度偶像们约好了一般,集体发力,各自推出了新作,如痞子蔡《亦恕与柯雪》,安妮宝贝《清醒纪》,今何在《若星汉天空》,林长治《Q版语文》,慕容雪村《天堂向左,深圳往右》,孙睿《活不明白》,何员外《何乐不为》。这些书,可都是每本起印10万册以上的。看看全国畅销书文艺类榜,可真成网友大聚会了!

综合来说,网络文学作为一个时尚名词的时代已经过去,但是通过网络写作传播然后落地出版,已然成为文学新人出头的终南捷径。而网民的人数每年都飞快增长,网络文学的参与者也无限增长,丛中每年杀出一两位畅销作家,看来还是出版界的自然规律。

所以说,网络文学出版,从时髦阶段到了实力阶段。
3#
 楼主| 发表于 2011-7-2 12:44:48 | 只看该作者
网络文学大史记
作 者:佚名  来 源:信息时报  

当“You”成为美国《时代周刊》的2006年度封面人物,显示网络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和速度改变我们的生活,包括阅读。《明朝的那些事儿》、“鬼吹灯”系列,走红于网络的作品和写手们也是如今出版界的宠儿,一波又一波的网络阅读和出版狂潮,显示着今日网络写作的狂欢。米兰·昆德拉曾经想象过一个“著书癖”时代的到来,所有的人奋勇拿起笔,在纸上记录自己日常生活的经验,世界淹没在字与词的海洋中。如果没有网络,我们即使知道这个时刻已经来临,也无法听到那奋笔疾书的无边潮声,但现在不同,键盘敲打的声音,响彻了新世纪的夜空,几乎每一个人都能听见。

用几千字的篇幅,来为这滚滚而来的潮声,为网络文学写一部简史,是个疯狂的想法。即使范围仅仅局限在中文网络。所以,以下更像是个人的备忘录。

开 端

1998年-1999年,一年时间内,中国的网民数量从110万激增到400万,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为网络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一年,《第一次亲密接触》在内地出版,网易、榕树下开始分别筹划各自的网络文学奖,“网络文学”一词开始集中出现于媒体报道中,“网络文学”的概念被正式提出。(以上内容引自网文《“网络文学”之千年回顾》,作者佚名)

如果将1999年《第一次亲密接触》在中国内地出版以前的这段时间,称之为网络文学的开端,那么值得一提的有两位重要作家,一个是少君,一个是图雅。少君于1991年在全球第一家中文电子周刊《华夏文摘》上发表的《奋斗与平等》,被公认为全球第一篇中文网络小说,但文字水平并不高。另一位骨灰级的网络作家,是带有传奇色彩的图雅。从1993年到1996年,他在全球中文网络里如日中天,他创作的散文、寓言、小说、杂文风靡一时。

1996年,图雅突然消失在网络深处。不久后,王小波谢世。这两个看似巧合的事件,被许多有心的网友注意到了。一时间,关于图雅即是王小波在网上ID的传说不胫而走,甚至有人持续地追踪此事,提出图雅曾经泄露自己的专业是计算机,而且生前最后的居住地等,均与王小波的情况吻合。也有人说,有位美女因文生爱,与图雅喜结良缘,此后图雅一心专营自己的幸福,无心再续网络写作的生涯。但图雅在网上甚至没有好友,当他消失在网海后,再也没有人能证明这个传说了。

高 潮

痞子蔡的名字传遍网络的时候,在网上写作长篇小说的人,还很少。这部泛滥着肤浅的感情,情节简单的爱情故事,在短短的几个月内,征服了无数青年网民的心灵。与经典的爱情小说,甚至是亦舒、张小娴及琼瑶的作品相比较,《第一次的亲密接触》显得如此稚嫩和率真,矫情和笨拙,如果放在今天的网络上,很难相信它会拥有那么海量的读者。但它出现在那个时候,它是划时代的作品。

《第一次的亲密接触》除了是从网络走来的第一部畅销书,还在另一个层面上具有重大意义——它用自己的浅薄激发了无数文学爱好者的雄心,从而加速了一个全民写作时代的到来。

随着榕树下网站的前两届中文原创大赛,网络文学迎来了第一次高潮。这一阶段,网络作家中最引人注目的几位,当属安妮宝贝与所谓的“网络三驾马车”——李寻欢、宁财神和刑育森。与如今的超女现象相仿,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都拥有超量的人气。那时候粉丝并不像今天超女的拥趸这么盲目,但他们的激情则更为持久。我看到一个热爱安妮宝贝的网友,为她建立的个人网站,其精美程度,显示出巨大的心血和热忱。

李寻欢的《迷失在网络和现实中的爱情》,无论从题目还是内容来看,都宣告着与痞子蔡的一脉相承。毋庸讳言,早期的网络小说,其目的并非现实的经济利益,甚至对声名的诉求,也远非今天这么赤裸直白。而其题材,则多少都与网恋有关,这也是激发网民阅读热情的至关重要的原因。当安妮宝贝成功从网络登陆现实世界的畅销书作家版块时,李寻欢、宁财神和刑育森,这三个被网民称为“网络文学三驾马车”的写手,也完成了各自的转型。李寻欢进入榕树下网站担任内容总监,在随后的几年内,先后担任榕树下文化公司的战略总监和总经理,成为出版界最耀眼的新星。宁财神则凭借其《武林外传》,成为中国最活跃的编剧之一。刑育森的名字,最近出现在室内轻喜剧《家有儿女》的编剧组内。

1999-2000年,在不少网民的心目中,是网络文学的青涩时代,也是网络文学的第一次高潮期。许多网民也许还能回忆起以下的名字:尚爱兰、沙子、瞎子、燕垒生……但有两个名字是不容这样一笔带过的。包为于1999年出版《有我是谁》,被长江文艺社的社长周百义称为“近几年最好的长篇小说”;心有些乱于2000年出版小说合集《秋风十二夜》,其中中篇小说《秋风十二夜》得到网友的高度评价,但在榕树下原创大赛中仅屈居二等奖,使众多网络作家质疑评委会的眼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0-5 11:14 , Processed in 0.217094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