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上人间一杯茶
章 武/文
福鼎白茶,一半产自人间,一半来自天上。
26年前的清明节,我第一次来到太姥山。因路上偶感风寒,上山时正在发烧。于是,抬眼观景,每一块山石都在晃动;低头寻路,每一级台阶都在沉浮;钻入山洞,两厢的石壁也仿佛有了生命,有了呼吸,时而膨胀起来挤我,时而收缩开来放我。好在我那时还年轻,还能跌跌撞撞跟上同伴而不至于掉队。只不过,太姥山给我的最初印象,那一柱柱拔海而起的石峰,赤条条裸呈在阳光中,就像是一群山僧,光着头,腆着肚子,正在海边无拘无束地喧闹着,嬉戏着呢!
后来,两眼一抹黑,进入了一个长长的山洞,迷迷糊糊中听人说是“鸿雪洞”。再后来,双眼一亮,又看见一棵老茶树,每一片绿叶上都跳动着明晃晃的阳光。有人说,它就叫“绿雪芽”。我心里“咯噔”一下:雪,怎么会是绿的?又怎么会发芽呢?此后,便有人把我扶回洞里去,又有人,大约是居住在洞中的尼姑吧?把刚煮沸的一大碗热茶灌进了我的五脏六腑。可惜,昏昏沉沉的我,根本来不及品味那不同凡响的茶色、茶香、茶味,只觉得沉重的脑袋轻了,干裂的嘴唇润了,焦渴的喉咙爽了,艰难的呼吸顺畅了,发涩的双眼间似有潺潺的泉水流淌。
下山时,出了一身大汗,神清气爽的我,忽有一种身轻如燕,翩然欲飞的感觉。返身朝山上回望,不料,从海上刮来一阵风,飘来一团云,再漫过来一大片白茫茫的雾,顿时,太姥群峰全都无影无踪了。我怀疑刚才是不是做了一场梦?当夜,回城查阅资料,这才恍然大悟:鸿雪洞旁的那株“绿雪芽”,就是福鼎白茶的母树。传说,它是白茶的始姐太姥娘娘亲手种下的,因其“芽毫胜雪”,故称“绿雪芽”。我今天所喝的那杯清明茶,让我茶到病愈,身轻如燕的清明茶,正是太姥娘娘从天上赏给我的“绿雪芽”!此茶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尝!
转眼间,26年过去,我已是拄着拐杖,步履蹒跚的老人了。当我重访福鼎时,再也不可能爬太姥山,钻鸿雪洞,重品绿雪芽了。万幸的是,我在桐城,在江涛与海潮的汇聚之地——山海特产街,又品尝到一杯令人铭心刻骨的茶。它并非来自天上,却是真真切切产自人间。
那是一家名叫“品品香”的茶叶店。刚进门,就看见一位宽袖长袍,慈眉善目的长者,正端着一杯茶,细细地观茶色,嗅茶香呢!显然,他就是人间的茶圣——唐代的陆羽。我趋前细瞧,方知这是一尊江苏宜兴的紫砂雕像。有趣的是,他手中的茶杯是可移动的,那茶,似乎还有一缕余香,正悠悠荡荡地飘了过来。
一位红衣女子笑吟吟迎上前来:“这杯茶是真的。我们茶店,有条店规:每天早晨8点钟开店门,第一件事,就是把烧好的头杯茶敬奉给我们的老祖宗。”接着,她递上来一张名片——真巧,她也姓陆。我笑问:你是茶圣的第几代孙女呢?她立即脸红起来,不好意思地回答:“这,我可不知道呢——”那“呢”字,尾音拉得长长的,像在唱歌,是典型的福鼎话——人称闽东的“吴侬软语”。
这时,另一位红衣女子也趋前自报家门:雷姓,畲家女。她说:“我们店里的员工,不管姓不姓陆,是不是汉族,全都认茶圣是我们的老祖宗呢——”又是一个“呢”字,余韵绵长,让人如闻仙乐。
原来,福鼎白茶之所以名传遐迩,还要归功于陆羽。正是他老人家,在撰写世界上第一部《茶经》时,就指出:“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永嘉,现为浙江温州。据陈椽在《茶叶通志》中考证,所谓白茶山,正是福鼎的太姥山。 由此看来,早在唐代,福鼎就是白茶的祖地了。
趁她俩为我们烹茶之际,我抬眼四顾,方知“品品香”为“中国名牌农产品”,品品香公司,名列“中国茶产业百强企业”。柜台上,摆放着包装精美的各种茶品:白毫银针、白牡丹、贡眉、寿眉,还有古色古香的龙团凤饼。
水开了,茶也沏好了。满店堂都氤氲起热腾腾的茶香。小陆说:我们今天敬奉给老祖宗的茶叶,是“好心情”系列的“有机白牡丹”。有请!
于是,我毕恭毕敬地站了起来,双手接过茶杯。今天,有幸能与陆羽同饮这杯茶,心情,自然就像一朵白牡丹,把国色天香全给开了出来。
福鼎的白茶,为何能越种越多,越制越精,越销越广,成为主导县域经济发展的一大产业集群呢?我想,我已从这家小店里找到了答案:福鼎人,世世代代,都满怀敬畏之心、感恩之情,崇仰着、纪念着、祭拜着茶业的老祖宗——不论是天上的茶神,还是人间的茶圣。而正是这种虔诚与执著,使白茶历经千年,数千年而不凋,成为一种文化,一种信仰,一种永不枯竭的精神力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