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让师生亲密一些,再亲密一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6-15 18:19: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让师生亲密一些,再亲密一些


■徐启建
      
    “我们很多人都在学校里接受过教育,都有这样的经验:如果我们和哪个学科老师的关系亲密,或者在学习这门学科时有几个志趣相投的同学,往往我们这门学科就会学得比较好,反之,则可能学得很差。”
    日照一中是一所有着87年办学历史的山东省首批省属重点中学、省级规范化学校,其“掌门人”许崇文校长说起话来不紧不慢,论事说理也很是简洁、朴素,却往往直逼问题的核心: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但它却给了我们教育工作者一个很重要的启示:师生、生生之间能不能建立起尽可能亲密的关系至关重要,因为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们教育的效率和效果。”
    教育首先要建立起师生、生生之间的亲密关系——这正是许崇文和他领衔的日照一中在多年教育实践中的一个重要认识。而他们的“师生成长共同体”研究和实践也正是基于此认识而来。
    师生关系疏离正成为
    教育效率的“杀手”
    关于师生关系,《礼记·学记》有言:“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意思是说,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都得到提高;如果学习中缺乏交流切磋,就必然会导致知识狭隘、见识短浅。
    陶行知也倡导“师生共学、共事、共修养”。
    许崇文说:“这是教育的理想状态,然而在纷扰的现实中,许多学校却在很大程度上背离了这一原点,师生、生生之间缺少平等的有效的对话与交流。”
    比如,近些年在不少地方不少学校泛滥的大班额现象。一个班级七八十个人甚至上百人,别说一般任课老师和学生,就是班主任也往往叫不全班里学生的名字。这种“师生关系”下的教育效果会怎么样?!
    而即使是正常的班级,班额和形式也往往不利于密切的师生交流。现在有许多学校和教师忙于“其他事务”,学生忙于埋头“自”学,师生、生生之间越来越没有密切的交往和联系。师生关系的疏离正在成为教育效率的“杀手”。
    许崇文和日照一中的“师生成长共同体”研究和实践正是基于对这些经验和教训的观察。
    而其更现实的背景是在山东省推行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实施课程改革的高中学校需要全面实行选课走班教学,但实行走班制后的学校尤其面临着“师生关系疏离”的问题:
    班级组织形式由原来单一的行政班模式变为行政班与教学班并存的模式,传统的班集体受到削弱,班级凝聚力降低;教学班师生流动频繁,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松散,归属感降低,教学班管理出现许多盲点。
    除了这个时代背景,许崇文探索“师生成长共同体”,重建师生间的亲密关系,还有教师队伍建设的考虑。他感觉,不少教师观念落后,面对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教学理论以及现代信息技术,感到力不从心、束手无策,出现职业倦怠和发展高原现象,教师的综合素养急需进一步提升。建立“师生成长共同体”,不只要让学生得到成长,也要让教师得到成长。
    师生成长共同体:
    回到学校的哲学原点
    “师生共同成长”似乎也更符合学校教育的哲学本源。
    什么是真正的学校?对学校建筑学颇有研究的耶鲁大学教授路易斯·康曾经风趣地说:“学校源于一个人坐在树下,与另外几个人谈论自己的想法。谈的人不知道自己是老师,听的人也不知道自己是学生。‘学生们’听得出神,不禁想,要是这个人能留下来多好啊。于是他们就在那个所在地划出一个地方,于是世界上就诞生了第一所学校。”
    “最初的教育不是教室、宿舍、食堂三点一线的枯燥生活,最初的学校不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老师站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坐在课桌前伏案疾书的场所。究其本源,学校应该是一个能让老师和学生‘坐下来’交流思想、启迪智慧、共同成长的地方。”
    许崇文说,他们努力打造的“师生成长共同体”就是对这种教育本源的呼应,是新课程理念下教育氛围、教育关系的重构,就是教师要走近学生、了解学生、指导学生,在指导学生的同时提升自己,实现双赢、共同成长。它力图为师生提供全方位、多渠道的沟通交流,并使这种交流沟通常态化、生态化,解决新课程背景下尤其是走班教学之后因师生、生生关系松散而造成的师生间有效沟通减少、交互影响削弱、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降低等问题,在动态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建立起紧密的相对固定的教育活动组织,发挥“团队”的教育功能,形成教育的合力,促进师生共同成长、和谐发展。
    就具体概念和原则来说,他们建立的“师生成长共同体”,在微观上是指具有共同愿景的师生在团体情境中通过有效互动而促进师生共同成长的教育活动组织。“师生成长共同体”的成员,在彼此尊重、理解、坦诚、关爱、接纳、民主、平等的和谐氛围中,就思想、心理、行为、生活、学业、教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交流合作,共同制定目标计划,探讨解决办法,不断实践反思,从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许崇文说,他们的“师生成长共同体”在宏观上是多维的、开放的、生态的,但有三种基本组织形式:
    管理共同体——分成级部、行政班、合作小组三种层次。其中合作小组式的管理共同体以行政班为基础组建,由6至9名学生和1至2名教师组成。
    教学共同体——分成走班单元、教学班、合作小组三种层次。同一走班单元分成A、B两个层次的教学班共同体。另外,不实行选课走班的年级的教学共同体与管理共同体一体化。
    社团共同体——分成校级、年级、班级三种层次。社团由具有共同兴趣、爱好、需要和个性特长的师生构成。如研究性学习共同体、社区服务共同体、社会实践共同体、学科兴趣小组共同体、艺体共同体等。
    用智慧启迪智慧,
    让心灵塑造心灵
    日照一中各“共同体”的最大优势就是把教师、学生相互之间紧密地联系到了一起,为学生提供了亲情化、全方位的教育服务,让个体勃发的智慧来启迪智慧,让相互紧靠在一起的心灵来塑造心灵。他们创建了“三步五环节”德育主题教育活动模式:“三步”是设计—实施—评价;“五环节”是主题设计—情境体验—感悟交流—内化践行—总结评价。
    在日照一中的许多教室里,都贴着各式各样的团队宣言,它们是“管理共同体”的“杰作”。学生处主任王秀法说,“管理共同体”按照“兼容差别,优化组合”的原则,采用“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编排方式,组建合作学习小组,即在同一学习小组内既有男生又有女生,既有学习基础较好的同学,又有学习相对困难的同学,既有性格外向的同学,又有性格相对内向的同学。在各班级划分共同体小组的基础上,参照师生的意愿,双向选择,为每一个共同体小组安排一名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心理、行为、生活、学业、人生规划等方面的指导。各共同体小组通过小组会议,形成自己特色鲜明的共同体小组文化。
    “拉家常”是“管理共同体”的一项重要活动内容。在每周固定时间,学生们把一周来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困难、烦心事、新鲜事,和老师以及共同体小组的成员们一起交流,共同分享快乐、分担苦恼、解决困扰。
    在师生交流中,口头的交流有时会受到交流者的性格、口头表达能力以及外界环境、交流时间等多方面的限制,有不少老师还把这种交流延伸到了书面上,通过师生一起写日记、评周记等形式,达到交流思想、启迪智慧的目的。
    “教学共同体”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老师高高在上的教学形式。在日照一中,很多教室前后都设有黑板,学生不是一排排地朝着讲台坐,而是以共同体小组为单位,面对面、桌对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不再只是呆在讲台上,而是更多地加入到学生当中,真正成为一个教学的辅助者、引导者,而课堂的主角,永远是学生。他们创建了“三步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三步是“自学—对话—评价”;五环节是“定标自学—合作探究—展示分享—精讲点拨—课堂评价”。他们的课堂是开放的、互动的,更加注重的是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探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学习任务进行分工合作、探究启发,再以小组为单位在全班展示分享,更好地发挥了团队的作用。
    学生张浩说:“以往自己一个人遇到问题没法解决,现在‘共同体’中,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出来,小组成员一起出主意、想办法,在相互启发中往往能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新思路、新方法产生,然后由指导教师点拨、评价,学习效率特别高。”
    与其他学校的单纯社团不同,日照一中的“社团共同体”更强调的是指导教师带来的隐含的成长目标,在这一成长目标下,成员自主成长和相互影响。现在,学校“社团共同体”有近百个,它们活跃在校园内外,“承包”了几乎所有的学生活动,每个学生都至少参加一两个“社团共同体”。
    直面鲜活个体,
    教师因学生成长而成长
    学生在成长,教师也在成长。在“师生成长共同体”中,许崇文打造教师队伍的目的显然也达到了。
    在传统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很容易“只见教育教学”,忽略学生鲜活的个体生命,而“师生成长共同体”使教师在教书的同时积极主动地承担起育人的职责,由“经师”逐渐成长为“人师”。通过与学生的全方位的密切互动交流,教师更容易发现自身专业成长的薄弱环节,激发主动学习的内驱力,增强责任感、成就感和自豪感,积极主动读书学习,努力实现专业知识与人格魅力的自我完善。
    语文组的田洪文老师就记述了他的一次反思:
    期末考试成绩出来了,按学校要求,学生要自己找共同体指导老师取成绩单。天快黑的时候,小冉才怯生生地来拿成绩单。小冉拿过成绩单便开始了我意料之中的哭泣。说实话,这次考试小冉发挥不好,与其实力有不小的差距。记得考试前小冉还对我说过,要拿个好成绩过个愉快的假期。但现实对她实在是个沉重的打击,更何况,她最拿手的语文竟只考了个刚够及格线!我一边默默给她递去纸巾,任她抽泣,一边想该怎么劝她。
    正当我沉浸在自己的漫想中时,小冉突然破涕为笑,给我做了个鬼脸然后转身走了。
    过了两天,小冉再次来到我的办公室,情绪好多了。她给我深深鞠了一躬,俏皮地说:“谢谢您,老师,谢谢您那天没有用‘你已经努力了’、‘问心无愧就行了’那样的话来劝我,那样就会彻底击垮我,让我认为自己的能力仅仅如此,再努力也没有意义了。老师你要相信我,我会接着努力的,不会辜负您的厚望,谢谢您,老师!”
    小冉走后,我内心再也平静不下来。我没想到自己不经意的举动会给一个学生如此大的影响,我不禁后怕,当时我何尝不是想用通常的做法去开导她一番呢,如果再有片刻的沉默,说不定我“苦口婆心”的教育就要开始了。人云亦云生搬硬套而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特点,这对一个教育工作者是何等的悲哀?!我们不妨根据需要选择合理一些的方式,有的放矢,对症下药,真正将工作做到学生的心坎上,比如沉默,比如其他。学生的成长需要我们用心呵护,更需要我们在工作中学习成长。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教学相长也。”在近距离地全方位地面对一个个鲜活生命个体的过程中,教师的成长成为了必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6 03:52 , Processed in 0.148268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