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辛亥百年:民国大美术一席谈
2011-06-19 来源 : 中国网
开篇引言:辛亥革命以降,中国的近代史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动荡与变革,民国时期的中国和她的子民们,都身处于历史的十字路口,面对着复杂的局面和选择。大时局下,思想、文化与艺术呈现出异常繁荣的局面。面对西风东渐下的中西问题、面对帝制崩塌后的政体问题,艺术有着独特而丰富的表现。保守、改良、抑或革命,每个人都面临着艰难的选择,满怀创作激情与救国热情的艺术家们分别走向了古典传统型、古典革新型、中西调和型、西方现代型四个方向,以各自的才华和理想实践着自己的艺术道路。百年后的今天,历史留给我们的是大起大合的史诗、回味无穷的奇闻轶事、当然还有炫如瑰宝的艺术作品。或许是高涨的艺术品市场才让更多的人关注到这些艺术作品的价值,但我们有一个基本的共识,即那个不平凡的时代不仅仅是属于政治的,也是属于艺术的。
1926年9月,国民政府开始北伐战争。不及半年,北伐部队顺利进入上海。作为中国最早的通商口岸, “十里洋场”的繁华和商贸使上海跻身为当时世界第五大城市。政客们看重的是这里东部财团的工商业资本和经济实力。艺术也一样,需要金钱的支持。两年之后,在时任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等人的积极努力下,由国民教育部主办的第一届“全国美展”在上海新普育堂举行。美展原定的揭幕人由于宋美龄身体原因,不能出席,杨杏佛出面邀请熊式辉夫人顾竹筠主持开幕式,1929年4月10日10点整,展览正式开幕。
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由政府出面举办并定名为“全国美展”(“全国美展”共举办了三届,值得一提的是,第二届美展筹备委员会的名誉会长是林森,而名誉副会长是蒋介石和蔡元培)的规模宏大的艺术展览,中外观众近达十万人。展览作品包括书画、雕刻、建筑及工艺美术,还包括金石、摄影;不仅有当代美术,也有古代的及外国的作品参展。其中,引起观众广泛关注的西画作品风貌各异,既有写实的风景和人像,也不乏追随西方现代派画风的作品,并因此引发了美术史上著名的徐悲鸿与徐志摩的“二徐论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