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师为何爱说是不是
笔者在学校听课时,经常会听到教师问学生“是不是”、“对不对”。一节课下来,教师问了十几个“是不是”、“对不对”,甚至更多。
一个学生在日记中说:“在某某老师的课堂上,我们只要准备这样几个字就够了——‘是’、‘对’、‘好’!”由此,教师课上的“是不是”之多可见一斑。
教师为何爱问类似“是不是”的问题呢?从表层原因看,是因为这些话教师说着“顺嘴”,已经成为口头禅。从深层原因看,是因为教师无形中侵占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面对“是不是”之类问题,学生无需动脑,只需做个应声的机器。
经过观察,笔者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高三教师要比高一、高二的教师更爱问“是不是”。这里实际上隐藏了一个公开的秘密:高一高二新授课较多,而高三复习课、讲评课居多,时间紧、任务重,教师为了赶进度,滔滔讲在所难免。
为什么在主要由教师开讲的课堂上,“是不是”、“对不对”之类问题出现几率更大一些呢?因为任何一个人讲话,都不希望永远唱独角戏,都希望能得到听众的反应,教师讲课更是如此。任何教师讲课,都要确定学生是否在认真听讲。在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上,教师的“是不是”、“对不对”之类的提问,实际上更多地指向了学生的注意力层面。
笔者曾听过这样一个教学片断。教师讲评2009年语文高考全国卷Ⅰ诗歌鉴赏第1小题:“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教师先说:“同学们,首先我们要答出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尽量结合诗句分析,并用两个双音节词概括。”学生默然,教师问:“是不是啊?”学生齐答:“是!”教师又说:“然后我们要答出具体的景物,回答一定要全面,要把所有的景物都写上,否则要扣分。”学生没反应,教师不放心,习惯性地问一声:“对不对啊?”学生齐答:“对!”教师于是继续往下讲。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教师的问题显然没有具体的指向,仅仅是为了得到学生的反应。
那么,教师如何才能改掉这个爱问“是不是”的毛病呢?
首先,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拥有更多的表达机会。或许有的高三教师会质疑,在高三的试卷讲评课上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似乎并不容易。以笔者的实践来看,试卷讲评课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其实不难。教师可以请代表普遍失误的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或者请有好做法的学生陈述自己的思路,然后请其他学生评析,教师再稍作补充即可。所有让学生在课堂上开口的办法,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减少了教师的话语总量,也减少了教师说“是不是”、“对不对”的机会。学生在阐述、点评中往往还会迸发出一些教师意想不到的智慧火花。
其次,教师要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语言。曾有一段时间,笔者也常犯类似的毛病,但自己总是意识不到。后来,一次大型公开课后,有听课教师给我指出了问题。为了改掉这个毛病,我特意用录音笔录下课堂上的所有发言,回家后逐字逐句听,并提醒自己改正。坚持一段时间后,效果极好。另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提醒自己。比如,教师每说一次“是不是”,学生便可提醒:“老师,您又犯老毛病了!”如此不出一月,教师的口头禅“是不是”、“对不对”便可大幅度减少。
于漪老师说过:“作为一名教师,要想打动学生的理智与心灵,须悉心琢磨自己的语言,坚持不懈地训练自己的语言。”她还说,教师的语言要“善于激趣”、“深于传情”、“工于达意”、“巧于启智”。教师的语言应该是纯净的、简洁的,我们有必要悉心琢磨自己的语言,让“是不是”、“对不对”早日随风而去。
选自《中国教育报》2010.11.5第二版面
郜晏中的教育经
教育就是宽容,给人以改正错误的机会。不犯错误的少年是不真实的,也是不完整的,孩子不犯错误,哪里有机会给我们学校?这些小小的生命,在成长的关键时期,总是要犯错误的,有他们自己的原因,也有我们的原因,某个点上可能就是我们没有管理好。
但小孩子的教训不是教师骂出来的,很多时候是孩子自己付出错误的代价而得到记牢的。教师有了这个心态之后,学生犯错了,心就能平和,就能放慢了。因为孩子的错误就是我们的教育机会。要感谢学生,但是你不可以让学生犯重复的错误。
中小学生心里面的东西,需要我们老师去种进去。我们是传递和坚守理想的人,所以本身一定要带有理想的色彩,二三十年以后,我们国家各个行业的精英,此刻正坐在我们的课堂里。我们的言行举止,学识修养,为人处世,将影响和塑造他的一生。
学校是社会生活的净化剂,我们做老师的千万要记住,孩子会长大,我们做老师的要有这个勇气,看着学生的眼睛,摸着自己的良心问自己,我们现在的所言所行,经不经得起孩子长大以后的检视。
我们要成为学生和同事的情绪的代言人,给孩子以激情,给同事以辐射,让他们感觉到学习的快乐和生命的激情。还要让快乐来自工作之内,不能把工作放在业余生活的对立面上。如果感受不到来自工作的快乐,那么这份工作还有什么意义?现在很多人到了周一就感叹,又要上班了,一副很不情愿的样子。原因就在于他的快乐来自于工作之外。
所以,我们要感谢工作,欣赏工作,享受工作。试问一下自己,你有多少成就是来自工作之外的,能让同行对你尊敬和敬佩,这种满足与自豪大量都是来自于工作之上的。大多数人绝大部分的有效时间是在工作当中度过的,你的工作质量越低,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就越低。
学生喜欢游戏,因为它刺激;喜欢比赛,因为它竞争;喜欢偷懒,因为它舒服;喜欢课堂,因为它?研究一下学生喜欢的东西,找到一些合理的因素,把它们运用到我们的课堂上,给学生几个喜欢课堂的理由。
学会“本色做人,角色做事”,我们就可以胜任学习、生活、工作中的各种身份。
差距来自于每一天的些微松懈,优势则积累于每一天的扎实有效。
教师的品位,决定了教学的品位;看一个教师的品位不是看他忙的时候在干什么,而是要看他空的时候在干什么。
每个孩子的内心都锁着一扇心门,只有他她才能从里面单向打开,所以只有唤醒孩子学习的自觉、情感的皈依、价值的认同,才能让我们的教育、教学滋润每一个孩子的内心,让他们的心头长满成长的希望。
在教学中,简单是一种美,简单是一种艺术,简单是一种挑战。
学生的听课状态决定于教师的讲课状态;学生的作业态度决定于教师的批改态度;学生的情绪状况决定于教师的情绪状况;学生的人生目标,决定于教师的价值追求。
教育需求是最多样化的需求,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义务教育保公平,给每一个孩子上学的机会,多样化教育就要靠民办教育。但是民办教育要走高端的道路,不能把自己定位为边缘和补充,要有办中国的“伊顿公学”的勇气。
做教育教学工作,它是需要全心全意去投入的。它容不得三心二意,你全心全意做都未必做得好,另外一个我对教师工作的理解,教师不仅是一个职业,也是一个事业,更是一种信仰。我们是一个特殊的知识阶层,我们要比普通的知识分子,有更坚定的原则和信念。
我要做一个中国民办教育的实践者,一生就做这么一件事。我们不相信奇迹,但当你朝着目标奋进并不断坚持和落实的时候,你就很可能成为奇迹了。
太阳升起,落下,一代人来,一代人走,生命太短暂了。生命是一个自我体验的过程、自我完善的过程、创造价值的过程,我们要经过自己的努力,为生命留下一些痕迹。有形的生命,要通过无形的事业来延续,教师也是生命的过客,我们要把教育当成延续自己生命的事业来做。选自《中国教育报》2010.11.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