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参与的中堡岛考古
--------------------------------------------------------------------------------
作者:高应勤 发表时间:2006-7-16
七届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三峡工程,是举世瞩目的跨世纪工程。三峡大坝的中轴——中堡岛,是三峡坝区工程范围内极为重要的一处古代文化遗址。这处遗址的面积达5.7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层最厚的达6米多,而且延续的时间长是其显著的特色,即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历经夏、商、周,以至秦汉和唐、宋、元、明清时期,以文物为时代谱系构成了一部蔚为壮观的“地下通史"。
中堡岛位于长江西陵峡的中段,东距宜昌三斗坪旧镇约1公里,西与秭归县茅坪镇隔溪相望,距朝天咀新石器时代遗址6公里。
中堡岛北临长江主航道,南侧有一江汊将其与三斗坪旧镇隔开。岛平面呈茧形,又似柳叶形,四周有沙石堆积的河漫滩,中部隆起,高出河滩5—7米,顶部平缓,竹树葱茏,如一座矗立江中的绿色堡垒,故而得名。
据有关部门提供的地质水文资料,中堡岛原是与南岸山岗相连的江边台地,因长期受到茅坪溪的冲刷和江水倒灌的侵蚀,山脚下的泥土流失,山岗与台地被分割,山下形成江汊,使台地变为孤岛。20世纪70年代以前,每年冬春之际水位低落,仍可步行至岛。1981年葛洲坝建成后,坝上游长江水位提高,中堡岛便终处于江水之中。在江水的冲刷之下,遗址面积逐年减少,据实地测量得知,遗址长约480米,宽约120米,总面积约57600平方米。
中堡岛遗址是50年代末首先由中科院考古所在长江三峡考古调查中发现的,后经省、市考古工作者多次复查,查明遗址主要分布于岛的东部、中部和西部。1979年为配合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建设,由宜昌博物馆主持、由我和马聚贤教授领队,会同四川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师生对中堡岛遗址的中部进行了发掘,发掘面积仅为255平方米。这对了解中堡岛遗址的文化堆积和文化面貌十分有益。
1984年至1986年间,为配合三峡大坝前期准备工程,国家文物局组织湖北、四川、江苏、湖南、福建、新疆等省专业考古人员和吉林大学、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师生总共120余人,在原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余伟超统一指挥下,由我任总领队,对中堡岛遗址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发掘。为便于工作,根据遗址的分布,故将其分为东区、中区和西区,发掘重点则集中在中区。
中堡岛遗址的中区东西长约150米、南北宽约60米,面积达9000平方米。在其范围内,共开5×5米探方39个,实际发掘面积为902平方米,三个区的发掘总面积为1527平方米。
经过连续两年的考古发掘,使我们对中堡岛遗址不同时代的文化面貌有了一个大致的认识。在新石器时代,大溪文化的先民在这里生息繁衍。后来,又是江汉地区的屈家岭文化和石家河文化先民的重要活动之区。在夏、商时期,中堡岛遗址的文化面貌与原川东、今重庆地区同期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可能是属于古代巴人的遗存。降至西周和春秋战国之际,凸现出楚文化的特征,这说明此时楚人势力已经到达三峡地区,为稍后的巴、楚文化交流提供了一个地域空间。对此,学者认为,中堡岛这次考古发掘,对研究长江三峡考古学文化的发展序列和时代谱系等重大学术课题提供了大批实物例证,同时又显示出中堡岛遗址在研究三峡地区人类文明史中的重要地位。
为了抢救中堡岛上的文物,有利三峡大坝前期工程的顺利进行,国家文物局于1993年6月决定垫支经费,利用举办考古领队培训班的形式,调集全国各地考古骨干会同湖北省考古所及宜昌、荆州博物馆的专业人员100多人,对中堡岛遗址再次进行了大规模抢救性发掘。此次发掘,费时之长,投入人力之多,耗资之巨,规模之大,收获之丰,都是长江流域考古工作空前少见的,因而也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知识界人士的密切关注。
此次中堡岛遗址的发掘工作,真可谓是群贤毕至、精英云集,国家文物局专家组组长黄景略任总领队兼领队培训班考核委员会主任,其成员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高广仁,湖北省考古所研究员陈振裕、王劲、杨传喜,我也是考核委员会成员之一。辅导老师是原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主任王晓田(现为国家博物馆副馆长)和湖北省考古所研究员梁柱。
7月底,王晓田飞抵宜昌并立即同我协商,确定发掘方案,安排各项业务工作。8月底,培训班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张柏抵宜昌检查各项准备工作,并对即将开始的发掘工作作了重要指示。他指出:三峡这个培训班不同于以往任何领队培训班,它有两个目的,一是为将来全面展开的三峡文物保护工作作准备,二是它要配合三峡工程,虽时间上有紧迫性,但也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你们要争创全国考古的模范工地。他还说,这个班的工作是整个三峡大坝工程的第一步,其意义将载入史册。
1993年9月5日,中堡岛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工作正式开始,同时三峡坝区的施工队伍也在中堡岛上安营扎寨,一边施工紧锣密鼓,车水马龙,一边考古人争分夺秒,与工程进度赛跑。在这个紧急关头,是生存,还是毁灭,埋藏在中堡岛地下人类文化遗产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此时此刻,我和岛上参加考古发掘的专业人员无不为之忧心忡忡,悬念万 千。
经过近三个月的艰苦又紧张的工作,来自北京、湖北、湖南、广东、江苏、福建、四川等省、市培训班学员和专业考古工作者,共发掘遗址面积为2800余平方米,清理了灰坑数百个,同时还清理了大溪文化和屈家岭文化时期的房址、沟槽、陶窑、窖藏和墓葬等重要建筑遗迹,出土了大批陶器、石器、铜器、玉器、骨器、瓷器,其时代上迄新石器时代下至明、清,几乎涵盖了中国历史的各个朝代。更令人可喜可贺的是,领队培训班的学员都圆满通过了国家文物局专家考核委员会的考核,并在业务能力和工作作风上取得双丰收,田野发掘工 作达到了预定的各项指标。对此,我认为其主要收获有以下几个方面:
1、这次发掘工作是在中堡岛文化遗迹分布较多的中区,它紧靠江边,文化层呈斜坡状叠压,最厚者多达21层,深度最大已超过8米。这次发掘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在斜坡基岩上发现了大量的大溪文化的建筑遗迹现象,这对研究原始人类的社会结构和生活图景提供了新的材料。
2、这次发掘出土了许多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和夏、商时期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其中不乏有许多令人为之耳目一新的新器类和新器型,如罕见的商代石祖。此外,还首次在三峡地区发现了一座保存完好的商代陶窑,以上这些发现在考古学和文化人类学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3、这次发掘除清理出大量的鱼骨残骸之外,还清理了鹿、猪、牛、羊、狗等动物骨骼,特别是在一个大溪文化的灰坑(H718)内首次发现了亚洲象的牙齿残骸,这为人们研究、复原当地当时的自然生态环境和早期居民经济生活状态提供了更为清晰准确的依据。
4、宜昌博物馆考古人员在中堡岛遗址西区进行发掘时,在推土机、挖土器等大型机械四面围攻夹击的情况下,在仅有80平方米的范围内,抢救发掘了23个原始社会的椭圆形和圆形的器物坑,坑内放置有屈家岭文化的陶器、石器、玉器等各类完整器700余件,另还有可以拼对复原的陶器数百件,共计千余件。其器形有高圈足杯、双腹豆、双腹碗、壶形器、盂形器、玉璜、玉镯、石斧、石锛、石凿、石铲等20余种,多分层放置,排列有序。有的坑内放置的器物多达110余件。这些器物坑的性质和用途虽尚待进一步探讨和研究,但坑的排列、形制结构、方向以及所置器物均有规律可循,与其它发现不一样,有其自身特点,应与原始某种宗教祭祀活动有关。因此,这批器物坑是长江三峡乃至长江流域尚属首次发现,可以说是中堡岛考古发掘工作的重大收获之一。
此次发掘更为重要的收获是提高了考古专业队伍的素质。这里要特别提及的是,以黄景略先生为首的老一辈考古学家的风范,他们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宽厚待人,工作上一丝不苟,对学员的学习和工作作风严格把关,严格要求,对学员的生活细心体贴、关怀备至,使学员从业务到思想都受到了一次极好的锻炼。在工地的日日夜夜,尽管早出晚归,风餐露宿,尽管蚁蚋叮咬、烈日严寒,尽管经常是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但大家从不叫苦叫累,有人还笑着说:“我们这是黄莲树下弹琵琶,苦中有乐。"大家心情舒畅,都感到重任在肩,当仁不让。并一致认为,三峡工程是一个跨世纪的工程,我们的考古工作也要做出跨世纪的质量,更要争当跨世纪的专业人才。这样才能符合国家文物局的要求,不负老师的培养和前辈考古学家的殷切希望。
如何保护、抢救三峡坝区和库区众多历史文化遗存,使我们在建设三峡造福子孙的同时,无愧于三峡悠久的文明精粹,无愧于五千年文明古国的历史辉煌,这正日益成为牵动亿万炎黄子孙意愿现实的紧迫任务。
正当1993年中秋时节中堡岛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取得重大成果之时,由全国政协副主席钱伟长挂帅,一支包括学者、专家和三峡工程负责人在内的30多人的考察团,奔赴三峡实地考察,研讨抢救和保护三峡文物的方略。10月3日中午,钱副主席一行兴致勃勃地登上中堡岛,详细考察了岛上地下文物的具体地点、面积、深度、年代和发掘所需经费及其价值评估等情况。在中堡岛考古发掘现场,钱副主席对考古人员讲了许多很重要的意见。他说:“作为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这里的文物如此丰富和珍贵,实在出乎我的想象。"面对如此熠熠生辉的珍贵文物,钱伟长感慨不已:“保护这些文物,面临许多困难,但我认为这些困难是可以解决的,我们有信心做好这项工作。"钱伟长认为,三峡的文化遗产不仅是大陆中国人的,也是所有炎黄子孙共同的精神财富;不仅是中国的,也是全人类的共同文明遗产。“我们应当吸引更多的人支持、关注、帮助,共同做好三峡的文物抢救与保护工作。"10月4日在宜昌一个有三峡工程总公司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上,他更是语重心长地说:“三峡工程是中华民族的一件大事,是一项富有挑战性的伟业。我们只有兢兢业业地做好包括文物保护和抢救在内的每一项工作,才能对得起人民,对得起历史,对得起子孙!"
这里还需要提及的是,在中堡岛遗址发掘的过程中,文化部王济夫副部长还专程送来月饼,向在考古工地上辛勤工作的考古人员致以节日的慰问。他还表示:一定从人力、物力、财力上竭尽全力把中堡岛的文物保护工作做好,使三峡地区的人类文明传承千古,让巴楚风韵永续人间。稍后,国家文物局局长张德勤也视察了中堡岛考古发掘工地,他殷切地希望把中堡岛的文物抢救工作做好,不要因为工期紧张而降低考古发掘的科学要求和工作质量。
说老实话,在中堡岛的发掘期间,考古工作也得到了三峡工程有关部门的支持与配合。他们不但及时划拨了专项经费,还在发掘时间超过原有计划后,及时予以调整,并把抢救文物也放在首要位置。三峡开发总公司陆佑楣总经理在听了中堡岛发掘情况后,多次表示要支持文物发掘抢救工作,不能因工作失误而对不起子孙后代,必要时工程也要为文物保护让路。三峡工程在中堡岛施工的葛洲坝工程局一公司、基础总公司的负责人,在工程施工与考古发掘出现矛盾时,曾多次责成基层施工单位配合考古工作,有时还作出必要的让步,以确保考古发掘工作的顺利进行。
在中堡岛的发掘过程中,得到了全国各新闻单位和传媒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宣传。11月6日,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会长朱穆之一行视察完考古工地后,再三强调要加强对内对外的舆论宣传工作,报道三峡坝区的文物保护,希望广大新闻工作者不负使命,及时宣传文物工作者的辛劳和意义。此后,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湖北日报、文汇报、长江日报、中国文化报、人民政协报、三峡工程报和宜昌日报、三峡晚报以及中央电视台、上海电视台、湖北电视台、宜昌三峡电视台等数十家新闻单位陆续对中堡岛的考古发掘工作进行了采访报道,从而,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海内外各界人士对三峡工程中的文物保护更加关注。
中堡岛遗址的田野考古工作早已结束,但是对于长江三峡文物保护工作来说,这仅仅只是一个序幕。我们既然有能力把三峡建设成造福于子孙后代的伟大工程,我们也应有能力使这个工程无愧于人类文明和三峡的历史辉煌,这不仅是那些关注着三峡工程和三峡文物的学者、专家们的希望,也是所有炎黄子孙的期盼。
如今,雄伟壮观的三峡大坝正耸立云天,而三峡大坝下的中堡岛却彻底从地图上抹掉了。“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三峡,在走向21世纪的征途上,正在塑造新的形象,而中堡岛这座人类文明的宝库,也将载入中华民族的史册。
作者 高应勤(原系宜昌博物馆馆长,研究馆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