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03|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台湾地区博物馆的发展与现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6-29 15:47: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台湾地区博物馆的发展与现状

作者:何 京

--------------------------------------------------------------------------------





      台湾的博物馆滥觞于日治时期(1895年~1945年),在此期间的标志是“台湾总督府博物馆”(乃“国立台湾博物馆”的前身)的成立。此时的博物馆是典型的殖民博物馆,里面陈列的物件,皆是日本对殖民地各种物产和资源的掠夺,不过在某种程度上,也积累了许多珍贵的动植物、矿物和人类学标本文物。

      国民党赴台之后的20年中,“国立历史博物馆”“国立艺术教育馆”、台北故宫博物院等先后成立,而尤以后者为龙头。台北故宫博物院几乎是所有人到台湾必访的文化重镇。

      上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经济的复苏、“政府”的推动,台湾的博物馆事业与文化活动蓬勃兴起。开始时,各地频频投入巨资修建大型博物馆,营建各县市的文化中心,到后来意识到这类建设已经达到饱和,并且由于资金、人员、空间、文物等因素的限制,早前发起的兴建大型博物馆的计划基本搁置,转而开始强调地方文化与社区认同,由县、市、乡、镇主导设立的地方博物馆开始大幅增长。之前的文化中心也开始转型为各县市特色博物馆或地方产业博物馆,并逐渐成为博物馆界的主流。另外,私立博物馆在数量上也快速增长。90年代初期,台湾开始利用地方博物馆营造小区意识。这一时期“文建会”推出“小区(社区)总体营造计划”,强调地方认同,推动地方创意产业。2000年前后,文化部门开始推动“地方文化馆计划”,特别强调地方上的历史建筑与闲置空间再利用,结果诞生出三百余所地方文化馆、博物馆、表演厅。之后,“文建会”又推出了“盘石行动——打造生活文化圈计划(2008~2013年间)”,此计划实乃人、文、地、景、产、物六大因素的积极整合,在良性互动中,营造出一个环境、人文、产业、景观俱佳的生活圈,深耕台湾文化。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7年,台湾地区共有博物馆582家。种类包括艺术博物馆、历史博物馆、人类学博物馆、考古博物馆、自然史博物馆、科学博物馆、工艺博物馆、产业博物馆、学校(高校)博物馆、专题博物馆、人物纪念馆、宗教博物馆、影像博物馆等等。

      台湾的博物馆事业起步不算早,但是发展迅速,具有鲜明的特色。其中积累的经验,值得我们去思考。

       1.避短扬长

      博物馆的基本功能包括收藏、保护、研究、展示、教育。前四个功能都是围绕着物件来进行的。可是台湾地区博物馆的馆藏文物一般不多。这使得各个博物馆在教育功能的开发上下足了功夫。大多数博物馆经常举办教育推广活动,如讲演、学术讲座、各种研习班、体验营、展品外借、巡回展览、出版刊物、图书赠阅等。博物馆一般都印有“月活动表”,宣传海报及简讯,向社会民众散发。另一种表现是,各地将博物馆纳入社区文化中心之中。文化中心是台湾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倡导的一种社会文化宣传教育形式。文化中心包括图书馆、影视中心、艺术表演、美术画廊和博物馆。在教育方式上,台湾的博物馆不再是静态地从事收藏、保护、展示、研究等工作,而更多的是利用各种展示设计和活动来从事动态的教育工作。博物馆不再是由馆员或专家主控的恋物、保存导向的“专家博物馆”,而是改为社区、观众和娱乐休闲导向的“通俗博物馆”,再加上网络虚拟博物馆网站,一种具有社区化、通俗化、虚拟化多元色彩的博物馆发展形态已然成形。

      2.发掘博物馆的商业价值

      虽然说博物馆的定义为“不以营利为目的”,但是谁也不能否认文化能够带来的经济价值,并且,这种价值有时候是巨额的。近十余年来,台湾的博物馆“专情”引进外国及大陆的特展,形成所谓“超级特展”的风潮,迄今仍有方兴未艾之势。馆方借由此举,开拓了国际视野,丰富了展示内容,带动了民众参观博物馆的风气,同时也宣传了自身,启动了无限商机。绝大多数博物馆设有售卖部,出售该馆的文物复制品、美术品、书籍图录、明信片和周边纪念品等。

     3.重视服务

      台湾的博物馆十分强调服务功能。几乎所有的博物馆都有非常周到的服务措施,如代存衣物、茶座、餐饮服务、专供残疾障碍观众使用的电话、电梯、轮椅及残障坡道。多数博物馆的展品允许观众自由拍照。不少博物馆的服务工作实行“义工”制度。一是为了解决馆内人力不足;二是为了激发民众的社会参与意识,使博物馆与社会各界之间的实质性联系得到加强。

       4.探索尝试多种组织经营方式

      除了传统的公立私立之外,台湾博物馆的组织经营方式还很多。一些地方的公立博物馆因“地方政府”人事编制受限,推出委托民间经营制度,既减轻了当局和“地方政府”的负担,又便于调动各方面、各层次的办馆积极性,在管理体制上也较为灵活方便。比如台湾现代美术馆是委外经营,由“政府”出一些钱,民间出一些钱,资金比例为“政府”49%民间51%,然后就可以按照民间企业的管理方法来经营博物馆。再如台湾故事馆,则是完全由民间出钱,“政府”承租,再完全交给民间去经营。另外,还有完全委外(WOT)和法人化的组织经营方式。“两厅院”正在讨论法人化的经营方式,只是阻力较大,困难重重,尚在摸索中。

     5.着眼于发展博物馆相关文化产业,打造与社区共同发展

       大力兴建的地方博物馆的优势在于能够与所在地产业相结合,造成“文化产业化,产业文化化”的良性互动。在展示地方特色、开发文化创意产业等方面有积极的作用。此外,与旅游事业的结合,也是台湾博物馆发展的一个动向。一般博物馆注意开发为旅游服务的业务项目,而且热衷发展旅游娱乐性质的户外博物馆。充分展现台湾丰富多元的文化特色,进而成为地方文化据点与旅游资源,为地方带来就业机会与经济效益。

      6.重视陈列展示

      台湾地区博物馆陈列展示风格多样,引人入胜。为适应现代博物馆的理念,新开馆的专题博物馆大多与社区共同营造社区生态博物馆,并纳入社区总体旅游布局。


(2010年12月15日第6版)
2#
 楼主| 发表于 2011-6-29 15:48:28 | 只看该作者
当前我国博物馆建设面临的困惑与问题

作者:陈国欢 曹建强

--------------------------------------------------------------------------------






      我国的博物馆历经了百年的风雨沧桑和兴衰变迁,新中国成立之后特别是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截至2009年,全国国有博物馆2692个,民办博物馆328个。除社会历史类的大型综合博物馆之外,一大批以自然历史、人文艺术、民族民俗文化为特色的专题博物馆的兴建,呈现出五彩缤纷,争奇斗艳的局面;而以反映传统手工业和现代工业文明的各类行业博物馆的兴起,犹如雨后春笋,发展迅速;历史遗迹、名人故居和重大历史事件纪念馆的建设也随之而起,数量逐年递增。此外,大型企业包含民营企业也悄然加入到兴建博物馆的行列之中,形成不断壮大的阵势;而以私人独到的收藏为特色的民间博物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可以说,当前是我国博物馆事业获得空前发展的时代。但是,在博物馆事业迅猛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发展中的问题,给博物馆建设的各方带来了种种困惑,这些问题如不及时地指出和解决,将对我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产生影响。作者根据多年来参与博物馆的建设和陈列展示工程设计与施工的体会,对以下几方面的困惑和问题进行了剖析。


       政府方面的困惑与问题

         (一)广大中小博物馆建设资金的缺口。作为博物馆建设主要投资方的各级地方政府,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不仅缺少博物馆的建设资金,而且缺少博物馆的正常运营和管理经费。不少地方现有博物馆的场馆长年失修,设施简陋,陈列破旧,维持十分艰难。尽管近年来,中央财政逐年加大对博物馆建设资金的投入,各省级地方财政的资金投入也明显增加,各省级和重点市级的大型博物馆的建设资金和经费投入得到明显改观,但广大中小地区的博物馆建设资金仍短缺。资金问题不仅困扰着各级地方政府,也在客观上制约了博物馆事业的发展。

         (二)新馆建设难以准确定位。博物馆的建设是以文物资源为首要基础的,而文物资源不是每个地区和城市都有的,即使有文物,也很难形成与地方历史文化相应的体系和特色。缺少这些资源和特色,博物馆就很难准确定位。定位不准,将会给建成的博物馆带来生存与发展的问题。

        (三)长期维持和管理的难度大。有的博物馆建成后除了缺少正常的运营管理的资金之外,人员的编制和专业人员的缺乏也是个问题。博物馆的业务工作很难正常开展。最为关键的还是缺乏既懂博物馆业务、又精通经营和管理的馆长级的专门人才。从长远看,除了政府的资金投入与政策扶持外,博物馆自身的人才状况和管理水平也决定了博物馆的发展前景。

           在我国博物馆事业大力发展中,各级地方政府不仅是投资方的角色,更是主持方、领导方和决策方,这表明政府在博物馆建设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可以说,政府的行为直接关系到博物馆建设的成功与否。我们欣喜地看到:在一座座现代化博物馆成功建成的背后,凝聚着政府领导的才能、智慧以及辛勤的劳动。但是,我们也看到个别的地方政府因盲目追求政绩工程,使博物馆的建设走入了误区。主要表现在:(1)政绩工程所重视的是面子工程。不考虑地区的文化内涵、展览形式、观众的需求与参观量等,而是一味追求博物馆建设的规模、数量和表面形象,甚至在投资规模上相互攀比,忽视了最基本的博物馆承载量和社会效益。在资金使用上重视建筑的外观,轻视内部的陈列。为了追求建筑外观新奇或标志性,不惜花大钱,甚至花光了钱,给后期陈列展示工程的实施造成了资金缺口。(2)缺乏长远的规划与安排,仅停留在短期效应上。只注重场馆的硬件建设,忽视相应的软件配套建设,如博物馆急需的人才、编制、常规运营管理经费等,更难为博物馆建成后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合理的安排和有效的保障,如博物馆期盼的长远发展的规划和相应配套政策的支持等。这种出现在博物馆建设中的只顾“生”,不管“养”的现象,使我们不难看到个别地区曾经发生过如此景象:轰轰烈烈地“建”,热热闹闹地“开”,冷冷清清地“守”,无声无息地“关”,给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蒙上一层阴影。(3)缺乏对博物馆建设特殊性的认识,造成决策上的失误。有的地区和城市根本不具备新建博物馆的条件,既没有充足的本地文物资源,也没有建设资金,却也想方设法、跟风似的匆忙上马建馆项目。没有资金就欠款建设或让施工单位垫资建设,没有本地文物就采用复制文物。有的为了弥补文物展品的不足,竟将陈列展示搞成了人造景观,完全偏离了地方历史文化的脉络,反而对观众的参观产生误导。不仅加重了政府的负担,也严重损坏了政府的良好形象。(4)用行政命令取代正常的施工规范和应遵循的施工规律。还有的地方政府竟把博物馆的建设当成了纯粹的政治任务,这也是政绩工程的一种异化表现。为了赶在某个特定的节日建成开馆或赶上已安排某领导参加剪彩的日子,不给予充足的二次深化设计的时间,或设计尚未完成就催促匆忙进入施工。不仅限定不合理的工期,还一再要求抢赶工期,甚至违背正常的施工规范,人为地压缩工期,搞突击上马,全然不顾应遵循的施工规律,给博物馆的建设造成一些难以弥补的硬伤。如此现象导致的结果,与其说是政绩工程,不如称为负政绩工程更为贴切,这不能不引起各级政府的警觉和有关方面的重视。

博物馆方面的困惑与问题


        (一)博物馆的建设与使用需求脱节。博物馆的建设采用的是委托代建,由地方政府各相关部门的人员组建临时代建机构,或直接委托政府下属的投资公司代为建设,被称之为政府的交钥匙工程。由于代建方缺乏对博物馆建设特殊性的认识,对博物馆建筑所需功能不了解,有的竟把博物馆的建设混同为政府的楼堂馆所工程。最终代建方完成交付的博物馆建筑场馆与博物馆方面的专业需求发生了偏离。在这里的供与需、建设与使用的关系完全脱节。而建筑一旦完成就很难再改变,博物馆方面只能被动地接受、使用,不仅严重制约了博物馆今后业务活动的展开,而且造成了陈列展示的空间布局、结构安排、参观流线、采光照明等功能的运用受到很大的牵制,严重影响了陈列展示艺术效果的实现与发挥。

        (二)博物馆自身属性和定位不明确。不少地方博物馆在建馆时一味模仿国家或省级大型博物馆的模式,忽视了地方博物馆应根据本地区文物资源特色和实际规模情况进行合理定位。由于自身定位不明确,难以认清发展方向,这就给博物馆具体业务工作造成了混乱。如文物的征集、收藏和研究工作没有明确的目标和侧重点,收藏和研究的基础工作与陈列展示的中心业务脱节,直接造成了陈列展示中的文物缺乏系统和内在联系,难以形成专业性的展示主题内容,或展示主题内容缺少专业研究成果的支撑,导致博物馆的陈列展示缺乏鲜明个性和地方特色,其结果必然失掉了观众。博物馆离开了观众就丧失了生机,给博物馆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严重的危机。

       (三)一些博物馆在市场化的环境中生存艰难。博物馆一方面承担着社会的公益性服务,免费开放为公众提供了解历史、欣赏文物和陶冶情操的文化精神产品,另一方面博物馆的业务活动处于市场化的大环境中,一切都离不开资金作为前提。博物馆的资金来源仅靠政府经费拨款,常常收支失衡。而作为公益性的博物馆是非营利性机构,在面对市场经济催生财富效应,造成通货膨胀、物价上涨时,增加了博物馆日常运营管理和维护的成本。随着公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博物馆的现有设施和服务功能亟待改善,更加重了博物馆的经济负担。公益性的博物馆事业处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生存与发展的困惑突出:是坐以等待,还是能有所作为?解决困惑和改变现状的路在何方?

        我国博物馆事业的快速发展与博物馆现有管理工作滞后的现象是博物馆方面最主要的问题。长久生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博物馆,其原有的管理模式已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适应。而博物馆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经费的筹措和使用等方面的全面改革步伐趋于缓慢,远远落后于其他行业和整个社会的进程。在当前博物馆快速发展的大好形势下,博物馆自身内在的积极能量未能集聚和激活,管理水平不高,各方面的工作处于被动和匆忙应对的状态。博物馆方面必须清醒认识到:外在力量的推动仅仅是博物馆发展的条件,而内在因素的作用才是博物馆发展的真正原动力。期待这种博物馆的原动力能早早地到来,别错过了博物馆事业发展的美好时光。

企业方面的困惑与问题


        (一)招标中的不规范。博物馆的建设方对博物馆陈列展示工程的特殊性认识不清,经常将博物馆陈列展示工程混同于普通建筑装饰工程。在招标工作中忽视了博物馆陈列展示工程的特点和要求,而是采用建筑装饰行业的招标方法,投标单位鱼龙混杂,一些根本没有做过博物馆陈列展示工程的装潢装修公司也加入了投标的行列。评标采用评委打分制,投标和各项要求提法笼统,缺乏统一的标准。陈列展示工程的投标中不仅包含了技术的部分,同时也包含了对文化内涵的诠释和艺术创造的部分,其本身具有非标准、难量化的特性,很难以分数来评判优劣。有时评委的喜好决定了打分的高低。这些不规范的因素往往造成经招标产生的中标方,不一定是最优秀的企业;同样,经招标评出的陈列设计方案,未必是最佳方案。招标作为选择工程承包方的方式,表面上看似是公开、公平、公正的做法,但有的却在背地里隐藏着种种不被人知的潜规则,人为控制着招标结果,招标中出现的腐败现象,已是不争事实。企业参与投标争取业务,本来是凭借自身的专业水准和综合实力以及投标所需资源的投入力度,在招标中进行正当的竞争。但招标中存在的种种不规范和潜规则,使企业在招标中完全丧失了正常竞争的优势,给企业带来难以预料的风险。

       (二)被动垫资和收款困难。有的地方政府不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在博物馆的建设上搞“透支”建设和“催生”建设,在资金严重短缺的情况下,让企业垫资施工。企业用收到的很少的工程进度款和大部分自带资金完成工程后,资金一时无法回收,有的甚至拖欠若干年,影响了企业的发展。随着物价不断上涨,货币出现贬值,无形中造成了企业资产的流失。

       (三)片面追求工程获奖。不少建设方明确要求博物馆陈列展示工程必须获得全国陈列展示的精品奖,并将这一要求写入承包合同的条款中。作为承包单位的企业理应为建设方提供一个高质量水准的陈列展示工程,但是将获奖成败的因素似乎完全归在企业一方,就显得片面,给企业造成了不小的压力。博物馆陈列展示工程关乎获奖的原因很多,其中建设方的投资状况、地方文物资源与特色、陈列内容的主题设计水平、建筑的场馆条件、施工工期的安排以及规范的项目管理等方面的因素,直接关系到陈列艺术效果的实现,对获奖产生重要影响。如果这些客观条件不具备,获奖存在相当大的难度,因为全国陈列展示的精品奖是全国各级博物馆竞争的目标。然而有的建设方一方面对企业施加压力,甚至采用惩罚措施,另一方面又不在关键因素上加大力度,真正为企业在陈列展示艺术效果的实现创造条件,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而是干扰企业的陈列设计和施工。在陈列展示设计中强加“长官意志”,严重干扰了专业设计人员的思路,扼杀了具有创造力的创意。有的建设方领导为了获奖,不顾陈列内容的适合与否,强行要求增添指定的高科技手段,造成了展示形式对内容的误导。还有的为了追求展厅艺术效果,竟采用艺术品的堆砌取代文物展示,造成了陈列展览效果的杂乱无章。本应该将获奖作为博物馆陈列展示工程的高标准和高目标的追求,却因为片面追求工程获奖而走入误区,忘记了博物馆陈列展示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获奖,而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的需要。其实,广大人民群众的满意和赞誉,才是陈列展示工程最需要得到的褒奖。相反,即使工程获奖,而广大人民群众如不满意,也不能称得上是一个真正合格的陈列展示工程。片面性的驱使竟模糊了如此简单的道理。

      (四)审计中的不合理。工程审计是依据国家《审计法》等相关规定,通过图纸计算与现场测量、资料核对等方法,对工程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核查审定的工作。审计中采用什么标准和方法进行,关系到审计的合理性和企业最终的利益。在博物馆陈列展示工程的施工上,大致可分为三大块:一是基础施工,二是展览制作,三是艺术品制作。基础施工中的铺地、隔墙、吊顶以及排管布线等项目是有国家的定额标准的,而展览制作和艺术品制作是具有一定艺术创意的工程,属于特殊的非标准化行业项目,国家暂时没有定额标准。这部分的预算价格是经建设方与施工方共同调研市场情况后,双方议价协商确定的。而恰恰是这些体现博物馆陈列展示艺术效果的重点和亮点部分预算价格,在审计中不被认可,而被套用装饰工程的标准或以无定额依据的理由成为核减的重点。有的是企业不惜成本和攻克技术难关而追求的展示艺术效果,却成了企业亏损的根源。是企业做错了还是审计存在不合理的地方?

         企业在参与博物馆的建设过程也存在不少问题,不仅对博物馆的建设不利,也制约了企业自身的健康发展。具体表现在:(1)超出业务承担能力的极限,盲目承接项目,造成资源配置跟不上,严重影响了博物馆陈列展览工程质量与效果。(2)企业存在着利益最大化的经营思想,盲目压缩供货方的正常采购费用,导致采购产品不能保证质量。转包工程项目,层层扣减管理费用和利润,最终将造成的资金缺口转嫁到工程施工的质量上。(3)违背行业规范,允许不合格的施工队伍挂靠经营,收取违规的管理费。(4)普遍管理水平跟不上博物馆建设的发展要求,最为突出的是缺乏具有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准的主案设计师以及工程项目管理的骨干人才。






(2010年12月1日第5版)
3#
 楼主| 发表于 2011-6-29 15:49:29 | 只看该作者
博物馆学与中国博物馆事业

作者:中国博物馆协会博物馆学专业委员会

--------------------------------------------------------------------------------





       中国博物馆事业已走过了100余年风雨兼程的发展道路。早期阶段,前辈先贤们秉承“开启民智、富国图强”的宗旨,筚路蓝缕,艰苦探索,为中国博物馆事业奠定了基础;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中国博物馆事业不断开拓创新,迈入了繁荣发展的新阶段。为保护民族历史文化遗产,弘扬人类文明,建设先进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成就令人鼓舞,但毋庸讳言当前全国博物馆的总体水平还不高,我国博物馆事业与社会发展、时代要求仍然存在诸多的不适应,特别是在发展理念、管理模式、业务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

       要克服解决上述矛盾问题,更好地实现博物馆的使命,发挥博物馆的作用,就需要博物馆学科理论的强有力支持和引领。博物馆学理论来源于博物馆事业的实践,总结实践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使之理论化、条理化,并上升为一种专门研究博物馆的发展规律和科学管理的学问,然后将这种系统化的知识再回到博物馆的工作实际中去,以指导博物馆的各项工作。可以说,博物馆学对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支撑意义,同时博物馆事业的实践丰富了博物馆学的理论。

       首先,博物馆学是博物馆事业发展的指南,关系到博物馆事业的全局。在新形势下,我们要把握博物馆事业发展大局,就必须思考“应该建设什么样的博物馆,怎样运行、管理好博物馆”这一永恒命题,不断作出正确的方向判断和价值判断。正确地制定博物馆工作的方针、政策,全面地制定博物馆事业发展的长远规划和近期规划,准确地提出当前博物馆工作应该解决的主要问题,这一切都离不开博物馆学理论的指导。博物馆学的研究工作进行得如何,势必影响博物馆实践活动的开展,影响博物馆的发展和方向。

        其次,博物馆学是对每一个博物馆实行正确的具体领导的科学依据。对每一个博物馆实行正确的具体领导关系到博物馆事业的基础是否巩固,是博物馆事业发展的具体内容。博物馆学能帮助正确地确定馆的性质、任务,从而指导合理地安排征集、保管、陈列、教育和科研等各项业务工作的全面开展,帮助对博物馆实行科学管理,保障博物馆事业的健康发展。

      再次,博物馆学是做好博物馆各方面、各学科、各工种工作的向导。博物馆的工作有业务工作,也有行政工作。业务工作又按馆的性质、任务各有不同,各有侧重。每个博物馆的工作都是一个多学科、多工种的系统工程。博物馆的各项工作都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每项工作都和其他工作紧密相连。博物馆学为各学科、各工种的工作指明方向、目标、程序和方法。

       随着客观形势的变迁,尤其是改革开放新时期理论研究的活跃和驳杂,博物馆学原有学科形态亟需根据新的情况在新的条件下加以调整、充实、变革和更新。作为社会科学的博物馆学,与文学、哲学、历史学之类的社会科学学科相比,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是相当短暂的,是一门非常年轻的学科。近年来,我国各级、各行业博物馆协(学)会相继成立,其组织开展的学术活动极大地推动了博物馆学研究,大专院校纷纷设立博物馆学专业,形成了以博物馆学研究为自己主要研究方向的专家队伍,博物馆学学术刊物与论文著作大量出现,博物馆学研究课题得到人们的关注。我国的博物馆学讨论的对象愈趋广泛,呈多元化态势,像生态博物馆、社区博物馆、建筑与环境、人文要求与技术标准等课题或视域的引入,极大地打开了研究者的眼界,活跃了博物馆学研究的思维。比照国际博物馆学研究,我国博物馆学研究尚存在较大的差距。从总体上讲,我国博物馆学研究落后于我国博物馆事业发展和博物馆实践。目前博物馆界还存在着忽视博物馆学理论对博物馆实践的指导作用。它的基本特征是理论与实践相脱离,忽视博物馆学知识和博物馆学人才在博物馆事业中的作用。因此,需要加强我国的博物馆学研究。要以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为主要课题,要将主要注意力放在对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的研究上。博物馆学的专业研究人员,还要关注和跟踪世界博物馆学界的普世性课题和热点问题的研究状况,在全球化背景中考虑和讨论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

        博物馆学许多带规律性的理论和结论,需要在博物馆的业务实践中来总结、提高、升华,停留在几本博物馆学著作、几篇博物馆学文章是不够的。博物馆学要面向我国博物馆事业发展的实际,研究实际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在理论上进行探索,要站在时代的高度,做出自己的回答。

        要吸收国外博物馆学先进理念和方法,加速我国博物馆学的建设。跟踪不断更新的博物馆理念,了解、研究、批判、吸收外国博物馆学理论中有价值的成果,这能够开阔视野,拓展思维空间,也有利于对我国博物馆事业进行深刻反思。

        博物馆学研究工作需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博物馆学要面向未来,加强对博物馆事业的战略研究,通过深入调查分析和趋势预测,为博物馆事业宏观规划和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意见。博物馆理论研究应该源于实践并高于实践,这样对实践才有指导意义。

        大力普及博物馆学,培养更多的博物馆专业人才。博物馆人必须既有某一专业特长,又有博物馆学修养,还要具备科学知识、人文素养与国际视野。1997年6月,博物馆学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定为历史学类二级学科,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国内一些高校不仅招收博物馆学专业的本专科大学生,而且还有了若干博物馆学专业的硕士点、博士点。作为博物馆工作者的主要培养基地,大学的博物馆专业要认真考虑需要培养什么人、与博物馆如何对接的问题。除了在高等院校加强培养外,还应该从博物馆工作人员中培养。开展各种形式培训在职人员,使他们具有一定的博物馆学基础知识,培育他们的博物馆意识和认同感。

   
(2010年10月29日第4版)
4#
 楼主| 发表于 2011-6-29 15:50:17 | 只看该作者
博物馆强化公共服务的呼唤

作者:丁福利

--------------------------------------------------------------------------------





        有一个历史的定律:“战略先于战术,方向重于努力。”基于这一定律,笔者认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时期,又处在加速国际化的今日,中国博物馆究竟怎样与时俱进地科学认识和调整定位自己的发展战略与方向,自然就成为关乎博物馆事业能否与时代和谐共进,并获得可持续发展的首要而紧迫的问题。

        经过对博物馆功能演变历史与现实的回顾与考察,笔者主张把“强化公共服务”,明确定位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博物馆学理论与实践的战略重点与发展方向。

        强化公共服务是世界博物馆事业发展的大势所趋

       从博物馆职能演变的历史看。博物馆最早的古代形态无论在西方还是中国都只有一个职能,即收藏。这一阶段的博物馆文化纯属帝王将相和贵族文化,与公众无关;博物馆文化现象处于封闭之中。在近代早期形态中,博物馆的第一职能即“收藏”职能进一步完善,鉴于藏品数量与品种的巨大发展,藏品管理的科学化要求日益迫切,于是博物馆的第二职能——“研究”职能便从收藏职能中独立出来,实现了博物馆发展史上内部业务的第一次大分工。近代形态的博物馆是资本主义文明的产物。17世纪中叶的欧洲产业革命,使文化教育成为重要的社会问题,博物馆于是由少数社会精英共享,逐渐开始向社会各阶层公众开放,变为社会教育活动的公共机构。“教育”作为博物馆的第三大职能便顺应时代新的要求而诞生,与原有的收藏和研究职能形成三足鼎立局面一直影响到今天,而其界标则是1683年英国牛津大学阿什莫林博物馆首开向公众开放之先河。“教育”职能的诞生,可谓博物馆发展历史上内部业务的第二次大分工,被认为是近代博物馆诞生的标志。19世纪末至20世纪70年代,经历两次博物馆革命即博物馆现代化运动后,“博物馆承担着服务于社会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使命”成为世界性共识,“教育”职能不仅与收藏和研究职能鼎足而三,而且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加强和突出。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西方“服务经济时代”的到来以及对博物馆的关联影响,第三次博物馆革命开始强调“以人为本”的运营理念,使得博物馆历史上第一次把“人”与“物”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之后,西方一些博物馆破产现象,被归咎于不能为公众和社区服务,是在“浪费纳税人的钱”(安来顺2010年在河南省博物馆学会学术研讨会上的报告)。这就给面向公众的“教育”职能注入了“服务”的最新时代内涵,使得以“教育”为基础的“公共服务”,成为博物馆现代以及当代形态的一个主要特征。诚如苏东海先生总结的:“这就把博物馆的观众工作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上来,观众工作的好坏将会关系到博物馆的命运”,“能否重视外化前沿的观众工作,将是衡量博物馆领导是否具有现代意识的试金石”。(苏东海《博物馆演变史纲》,《博物馆的沉思——苏东海论文选》)

        从国际博协机构设置与发达国家博物馆运营的现状看。目前国际博协下设的数十个专业委员会,无论在相关专业机构设置的数量上讲,还是相关专业的会员与从业人数上讲,公共服务方面都占尽了优势;从全国博物馆同人近几年在发达国家博物馆参观考察耳闻目睹的现象看,公共服务在其博物馆运营诸环节中所受到的重视和所占据的比重,也是不争的事实。

        强化公共服务是我国博物馆与国际接轨的必然抉择

        要追求与国际接轨就不能不强化博物馆的公共服务。必须明确所谓与国际接轨,其目的是顺应国际博物馆发展的潮流与趋势,赶上世界先进博物馆发展的标准与前进的步伐,实现与国际博物馆惯例的对接,获得与国际先进博物馆更好的对话与交流平台,从而促进我国博物馆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和与国际博物馆事业的和谐共进。而如前所述,强化公共服务正是国际博物馆事业发展的大势所趋,潮流所在。

      强化公共服务是深化免费开放工作所必需的

       8月中旬在青岛召开的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在部署今后改革方向和任务时,要求公共文化服务“坚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进一步“向广覆盖,高效能转变”。强调将“继续深化公益性文化单位改革。要着眼于突出公益属性,强化服务功能……推动形成责任明确,行为规范,富有效率,服务优良的运行机制”。可见,属于“公益性文化单位”的我国博物馆,要落实好改革要求,依然不能不强化公共服务。

        强化公共服务是博物馆保持活力所必需的

        博物馆演变的历史已经表明,不同时代对博物馆社会功能有着不同的需求;博物馆永葆生机体现存在价值的法则,始终是适应时代的需求,拓展或者强化相应的社会功能。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西方发达的工业化国家陆续进入“服务经济”时代,“服务”对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开始起着全新而强劲的推动作用。在这一时代,博物馆的社会化使得博物馆与社会的关联度日益紧密,以人为本、强化服务功能、构建服务体系、提升服务质量等等,逐渐被西方博物馆奉为立馆之本,以及根植于社会并履行社会责任的最新最重要的手段。“服务”理念的确定与公共服务的强化,使西方的博物馆焕发出蓬勃的生机和无穷的时代魅力,其社会与公众对博物馆的亲近和拥戴,与同时期我国博物馆界“门庭冷清车马稀”的尴尬局面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我国于世纪之交开始进入工业化初期阶段,服务经济时代拉开帷幕。有学者认为从这时起,“中国博物馆进入服务时代”。(宋向光《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博物馆与青少年——广州2006国际博物馆日馆长论坛文集》)

        博物馆强化公共服务的思考

      我国的一批大中型博物馆近些年来已经逐步确立了服务意识,并将服务贯穿到博物馆运营的诸多环节,在使这些馆的公共服务不断得到提升强化的同时,也对整个博物馆行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想大力推进博物馆的公共服务,必须尽快建立起一整套保障机制,要着力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有关机构编制与资源配置应予相应倾斜。即调整资源配置结构,充实和完善公共服务方面的内设机构与编制,加强相关人力与财力等资源的配置,为顺利实现“强化公共服务”的战略目标,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财力、物力的保障。

       有关业务交流和学术研讨活动应进一步加强。因为这是一个“信息制胜”的年代、交流分享的年代、互利共赢的年代、开放合作的年代,所以博物馆及其行业管理机构与组织只有加强国内外相关业务的交流与学术研讨,才能推动我国博物馆公共服务的强化找到捷径,步入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快车道。

       有关工作发展不够平衡、不够完善、不够科学的问题应加快调整和解决。所谓“不够平衡”,是指目前我国博物馆除了一批大馆和活跃的特色馆以外,尚有很多馆没有把公共服务放在应有的高度予以重视和发展,甚至连服务意识尚未确立,依然在演绎着“教师爷”的陈旧角色,甚或残存着些许衙门作风;所谓“不够完善”,是指有的馆虽开展了一些公共服务工作,但无论从内容、形式、档次、种类、结构等方面讲,都还远远不够;所谓“不够科学”,是指我国已有的博物馆公共服务还缺乏科学的规划,未找到符合博物馆公益要求,同时又符合本馆特色和优势的准确定位,未形成一个有机而完善的服务体系。尤其是把博物馆资源利用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全国还鲜有成功的案例。和国际先进博物馆与国民在校教育水乳交融的关系相比差距较大。调整和解决上述问题,除了各博物馆自身的努力外,政府主管部门和博物馆群团组织的推进作用,仍应占据主导地位。

        博物馆运行的绩效评估机制应予相应倾斜。目前我国一级博物馆的绩效评估机制正处于试运行阶段。其他博物馆运行的绩效评估机制也在积极酝酿之中。无论怎样,未来定型的各类博物馆绩效评估机制,都应该向公共服务予以大力倾斜。因为,这才是立足国情强化我国博物馆公共服务最根本的保障。

(2010年9月29日第4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4 02:56 , Processed in 0.127110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