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听张赛琴作文教学讲座有感
作者:蒋春花
周三下午听了江苏省特级教师张赛琴老师的作文讲座,收获颇多。张老师从“写什么”与“怎么教”两方面谈了她多年作文教学的经验。在习作教学中,学生无话可说一直是一个难题。原因是多方面的,作文话题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是其中之一,还有一个就是老师缺少积极的引导。
在教学时,张老师是这样来引导学生的:能写进文章的东西其实多得数不胜数。第一,把“发现”写进文章。“发现”也许是很常见的事。每天我们无意中看到什么、听到什么,记下来,收藏到我们的记忆仓库中。“发现”积累多了,无意的记忆就会变成有意的思想,成为有用的素材。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培养有意发现,有目的地观察,认真地探究,去理解一些事物的现象、道理、结论等,就像罗丹所说的“用眼睛去发现美”。经常地去有意发现,我们的脑中就会积累许许多多的知识。
第二,把“现在”写进文章。也就是认真观察当前的情况,深入生活、体验生活,把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触摸到的、思考到的,甚至联想到的内容有层次地写下来。
第三,把“周围”写进文章。我们的周围,有各种人物,有万千事物;我们周围,有丰富的声音、多样的色彩。锁定某段时间、某个地方,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鼻子嗅,用手摸,用心想,就一定能写出文章来。
第四,把“联想”写进文章。就是要把和文章主题有关的内容想出来,写进文章去,使文章的内容更加丰富。
第五,把“细节”写进文章。写人记事的时候,不仅要完整,还要注意把其中一些细的方面展现出来,要注意关注最细小、最不引人注意的地方。
第六,把感受写进文章。“感受”是在观察或者回忆之后产生的灵感,它一头连接着以前观察到的事物,一头连接着观察所引起的想法或者事情。这些感受往往是一篇作文的素材。如果及时地抓起笔来,很可能就会成为一篇好文章。
第七,把“体验”写进文章。体验是对没有出现(或不在眼前)的事件、人物或情绪作一种带有艺术想象性质的感受。我们可以把自己转变成另一个人物,甚至没有生命的事物,体验对方的感受。在我们的作文中,稍稍运用一下“体验”的手段,事件、人物肯定能写得更生动、更感人。
可以成为写作素材的东西很多,在教学中要经常地针对实际情况,如习作的话题、学生的年龄和认知水平、班级和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切实的点拨引导。这样,学生才会觉得有东西可写,并从容地从自己的“素材筐”中挑选需要的材料。
教师如何进行有效地引导呢?张老师一直运用“现场演示教学法”来进行习作教学。她在现场举了几个例子,“介绍大拇指”“描写操场有多大”“写香葱”“写一个熟悉的人”等。这些实例的展示既是在对我们进行现场的指导,也是在告诉我们有效地作文教学关键在于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地观察,文章只有来源于观察才会言之有物。
总之,在自己今后的作文教学中将内化吸收张老师的教学经验,关注作文教学的有效性,避免作文教学中的空话、假话、虚话,真正让作文成为学生生活与交际的需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