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75|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听张赛琴作文教学讲座有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7-1 15:43: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听张赛琴作文教学讲座有感

作者:蒋春花



周三下午听了江苏省特级教师张赛琴老师的作文讲座,收获颇多。张老师从“写什么”与“怎么教”两方面谈了她多年作文教学的经验。在习作教学中,学生无话可说一直是一个难题。原因是多方面的,作文话题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是其中之一,还有一个就是老师缺少积极的引导。

在教学时,张老师是这样来引导学生的:能写进文章的东西其实多得数不胜数。第一,把“发现”写进文章。“发现”也许是很常见的事。每天我们无意中看到什么、听到什么,记下来,收藏到我们的记忆仓库中。“发现”积累多了,无意的记忆就会变成有意的思想,成为有用的素材。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培养有意发现,有目的地观察,认真地探究,去理解一些事物的现象、道理、结论等,就像罗丹所说的“用眼睛去发现美”。经常地去有意发现,我们的脑中就会积累许许多多的知识。

第二,把“现在”写进文章。也就是认真观察当前的情况,深入生活、体验生活,把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触摸到的、思考到的,甚至联想到的内容有层次地写下来。

第三,把“周围”写进文章。我们的周围,有各种人物,有万千事物;我们周围,有丰富的声音、多样的色彩。锁定某段时间、某个地方,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鼻子嗅,用手摸,用心想,就一定能写出文章来。

第四,把“联想”写进文章。就是要把和文章主题有关的内容想出来,写进文章去,使文章的内容更加丰富。

第五,把“细节”写进文章。写人记事的时候,不仅要完整,还要注意把其中一些细的方面展现出来,要注意关注最细小、最不引人注意的地方。

第六,把感受写进文章。“感受”是在观察或者回忆之后产生的灵感,它一头连接着以前观察到的事物,一头连接着观察所引起的想法或者事情。这些感受往往是一篇作文的素材。如果及时地抓起笔来,很可能就会成为一篇好文章。

第七,把“体验”写进文章。体验是对没有出现(或不在眼前)的事件、人物或情绪作一种带有艺术想象性质的感受。我们可以把自己转变成另一个人物,甚至没有生命的事物,体验对方的感受。在我们的作文中,稍稍运用一下“体验”的手段,事件、人物肯定能写得更生动、更感人。

可以成为写作素材的东西很多,在教学中要经常地针对实际情况,如习作的话题、学生的年龄和认知水平、班级和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切实的点拨引导。这样,学生才会觉得有东西可写,并从容地从自己的“素材筐”中挑选需要的材料。

教师如何进行有效地引导呢?张老师一直运用“现场演示教学法”来进行习作教学。她在现场举了几个例子,“介绍大拇指”“描写操场有多大”“写香葱”“写一个熟悉的人”等。这些实例的展示既是在对我们进行现场的指导,也是在告诉我们有效地作文教学关键在于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地观察,文章只有来源于观察才会言之有物。

总之,在自己今后的作文教学中将内化吸收张老师的教学经验,关注作文教学的有效性,避免作文教学中的空话、假话、虚话,真正让作文成为学生生活与交际的需要。
2#
 楼主| 发表于 2011-7-1 15:47:16 | 只看该作者
作文教学讲座

石嘴山市第二小学  韩淑贤

小学阶段,新大纲要求作文要言之有序,言之有物,真情实感。这个要求看似简单,但在小学阶段如何审题,怎样立意、选材,学会设计几个方面,逐步教给学生写作方法,如何将文本的各种题材特点,与写作知识结合,传授给学生,高质量的达到作文要求,的确是语文教学中的难中之难。今天,本人将自己的一点点教法拿出来与大家共同分享交流。

第一、首先要过好字词句关。

作文都是有最基本的语言单位:字、词、句等构成。所以,我们在一年级的教学中就要注意抓好遣词造句的工夫。在教学生字的同时,不要忘记用生字组词、造句。要求学生必须做到不仅能说一句通顺、流利的话,而且要把自己的意思准确、形象、生动地表达出来。养成说话、写话的好习惯。这就牵扯到了语句通顺、书写工整正确,并且要加上标点符号。每写完一句话,要读一遍,养成在我检查的习惯。尤其是加标点。好多学生刚开始写话时,总是忘记加标点,对此,我多年的经验是在学生练习口头造句时就要注意训练,比如,要求学生用热爱造句,我的做法是三步走,即:热  热爱  我热爱我的祖国。句号。也就是说要把标点符号也说出来。经常这样训练,学生在写话时就不容易丢掉标点符号了。写一句完整的话这个要求必须在一年级第一学期扎扎实实的过关,否则后患无穷。

第二、过好写一段话这一关。最好的办法学会观察,留心周围的事物,把看到、想到、听到、感受到的在日记中用不同方式表达出来。天天一篇日记。让学生有感、有悟,、有话可说。这一关在一年级第二学期就要进行。这种做法就是分散难点,帮助学生寻找、积累写作素材。刚开始写日记,对学生、对家长都是一个考验。教师通过家长会把一些好的指导方法传授给家长,家长会从内容、用词、标点等方面去指导,虽然不可能所有的家长都做到这样,但至少有相当一部分家长不同层次做到。这样做,起到了作文教学的实效性。同时,老师的负担也减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却得到了发展。

第三、过好段式训练这一关。在低中年级的作文训练中,有因果段式、并排并列段式、递进段式、顺承段式等。因果段式的比如《富饶的西沙群岛》第二段:西沙群岛一带的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有深蓝的、淡青的、绿的、淡绿的……因为海底有高山、有峡谷、从海面上看,色彩也就不同了。我的作法是:结合课文内容,采用同样的方式去训练。并列段式的比如用:“有的……有的……有的……”来进行训练。递进段式的可以用“不但……而且……”顺承段式可以用“首先……然后……最后……”这样的方式来训练。为了帮助学生做到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具体、通顺的话,二年级第一学期就要着手训练,也就是指导学生怎样围绕中心句写好一段话。其实也就是总写和具体写的关系了。中心句这个术语不一定要告诉学生。但老师在刚开始训练时可以给学生开个头,比如:菜市场里的菜真丰富啊!先让学生实地观察,让学生有一个感性材料。至于怎样组句成段呢?要求学生要用并列段式来写。这种方法学生很容易掌握,但是要教会学生举一反三,写作知识的迁移。如:衣服的颜色真多啊,商店的商品真多啊、花的种类真多啊等等,此时,老师可以放手让学生续写,也就是教给学生写作知识的迁移,使学生掌握了这种这种方法。同时,学生逐步学会创新,达到了教就是为了不教的目的。这也就说知识转化为技能的过程,也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另外,在进行段式训练时,可以教会学生归纳方法,比如写学会了一项技能时用顺承段式,也就是先……再……最后……。写场面时用并列段式,写人物时用递进段式,写一件事时用因果段式。在学生对段式有了基本的框架后,要教给学生怎样把句子写生动、优美,这就要求我们在上课时注意教给方法,具体说就是修辞手法的运用。各种段式训练必需要扎扎实实的落到实处,才能使学生作文能力不断发展。

第四,要有意识的指导学生观察方法,如何选择观察点,教给学生观察顺序、写作顺序。一定要引导学生观察要仔细,要敢把看到的最真实的事物写出来。(学生作文范例)比如写小动物的样子,也从整体入手,然后到部分。在观察部分时,可以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作文指导还要教会学生把观察到的按照一定的顺序写出来。比如写一处景物,可以按照四季的顺序,从早到晚的顺序,或者按照游览地点的转换。写校园的景物,可以按季节的不同去写,写出一年四季校园的变化。也可以按照地点的不同,写教学楼后面的垂柳、写教学楼前面的花草、写操场上的景色等等。另外,在写作过程中,还要引导学生注意静态和动态的描写。比如写花草,可以写有风时它们的样子,无风时它们的样子。

为了使学生的作文生动、形象、用词准确,平时一定要求学生注意积累,所谓厚集而薄发。要求学生课外阅读量一定要达到。比如我假期的作业之一就是必须读5本如同课本一样薄厚的书籍,开学时家长签条。这样做,即使有个别学生不能做到通读,起码读2本不成问题。在平时的教学中也要注意引导学生有意识的去搜集、积累。比如上学期任玉萍上的《开天辟地》一文,板书课题完毕,就要求学生说出自己搜集到的有关天和地的成语。学生一口气说了不下20个,教材讲解完毕,又让学生用不同的句式练习说话。抛开这节课的成功与否,单就从作文角度来说,这就是很好的一节积累词汇、培养表达能力的课。如果这样坚持下去,她的学生的作文能力将不可估量。

第四、教给学生构段方式。段和段之间的关系有:并列式、递进式、转折式等形式。在这一阶段,重点要教给学生段和段之间的过渡方式。比如递进式的段落关系,可以采用不但……而且……这样的过渡句。比如说:赵州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转折式的段落关系可以用虽然……但是……来过渡。并列式的段落可以用中心句的方式,比如《庐山的云雾》第二段开头是: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第三段的开头是庐山的云雾顺序万变。

第五、要注意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这就要求教师要上好作文指导课。比如三年级第一学期有一篇作文,要求是:你平时肯定听到过很多声音,比如大海的涛声,风吹过树林的声音,这些声音让你想到了什么?把你想到的写下来。这时,老师就要在作文课上引导学生先说说你都听到过什么声音。学生说的很多,有车声、风声、雨声、狗叫声、喇叭声、等等。这个问题比较容易,关键是要由声音想到什么,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进行联想,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帮助学生拓宽思路。于是,学生就说听到小鸡的叫声想到了自己家里曾经养过的小鸡,听到街上传来的哀乐声想到了去世的爷爷,听到了孩子的欢笑声想到了在农村和妹妹玩玩的情景,听到了拨浪鼓声想到了妈妈对自己的爱,听到了鱼在盆里拍打水面的声音想到了和哥哥去钓鱼的情景。想到了什么就可以在第二部分写什么。因为已经有了前面的字、词、句、段的基础,在篇上就已经比较容易了。再比如,还有一篇作文,要求向大家介绍自己。这时,老师除了指导学生按顺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写出自己的外貌以外,还要让学生介绍自己的性格、爱好等等。可三年级的孩子很难对自己性格、爱好做出一个概括,我就在黑板上和学生一起概括,比如善良、乐于助人、勤俭节约、心灵手巧等等,让学生对着黑板选择适合自己的特点的选一到两条,然后将所选出来的特点做为中心句去构段、成篇。这时,就又牵扯到一个过渡句的问题。比如,有些孩子长的比较丑,在写完自己的外貌后,可以用转折句来过渡到下一段,比如:虽然我长的丑,但是我很善良。或者用递进句式过渡,比如:我不但……而且……。

第六、要抓住文章的训练重点去进行阅读、写作的教学,尤其要重视写作方法的训练。而且要注意训练的连续性、递进式。比如说,我们从一年级后半学期就让学生写学写比喻句、拟人句,这种修辞手法的教学其实是为了三年级第二学期第一单元的训练重点服务。我们这一册第一单元的训练重点是“仔细观察,展开想象”。比如第一课有这样一句话:“于是,屋子前面的小水沟里的水流动起来了,像一股从地底下涌出来的清泉,高兴得哗啦哗啦、哗啦哗啦,你推我挤。”前半句是作者的观察,后半句采用了比喻、拟人的手法,写出了作者的想象。这就告诉学生,如果在写自己的想象时,可以采用比喻或者拟人的修辞手法。这样做的目的是教给学生一种表达方法。另外,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紧扣训练重点尽可能在每一篇课文的教学中渗透写作指导。如果单凭作文指导课,收效甚微。比如上学期陈玉芳在教学《第一场雪》时,就结合训练重点,专门拿出时间来进行写作指导,并留出一定小练笔时间,这样长期坚持,学生的作文水平也肯定会有质的飞跃。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问题是:在后面的阅读或者是写作训练中,要继续渗透前面的读写要求。不仅要做到后面的教学要巩固前面的要求,前面的教学也要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我们本册习作主要是写学生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虽然说中年级作文不受文体、也不受篇章束缚,重在自由表达,但这样指导出来的作文不会存在学生无话可说、无话可写的情况。另外,虽然说小学生作文要注意指导学生真诚表达,不要养成随意编造、不说假话、大话、空话的毛病,但我认为必要时可以移花接木,就说为了表现一种情感时可以对材料进行综合、改变。我记得有部电视连续剧是写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的,在秋收起义失败后,历史上是毛泽东坐着轿子躲开敌人的追兵,向井冈山进军的,但在这部连续剧里面,为了表现伟人的雄姿,导演安排毛泽东站在船上向前来送行的人民群众挥手告别。虽然是篡改了历史,可观众很认可的。所以,学生的作文也可以有虚构的成分。比如,为了表现一个同学助人为乐,可以把别人做过的一件好人好事安在他的头上也未偿不可。

第七、作文不要拘泥于一种表现形式。黑格尔说过:“内容之所以成为内容,即由于它包括成熟的形式在内。” 一篇好的作文不仅要有优美的语言、新颖的选材、深刻的主题,还要从作文的外部形式上下功夫。近几年的高考作文证明:绝大多数满分佳作都在作文形式上进行了独特的创造,它们通过对作文外部形态的加工,实现了作文内容和形式的全面创新。面对一个作文话题,如果按一般的思路选材立意后直接去写记叙文、散文或是议论文,作文也许会写得中规中矩、老老实实,但这样的作文在构思之初就已自然而然的流于了平淡,很难让读者感受到独出心裁,别具匠心的形式之美。我们可以设想,同样的话题,同样的选材,同样的语言,同样的主题,能让我们耳目一新的只能是形式。在打好写作基础的前提下,鼓励学生大胆的发挥自己的创造力,给自己文情并茂的作文寻找一个最有利于表达而又最符合自己个性的外部形式。
    1、日记体、书信体,这是抒发情感刻划内心的最好形式,可以将复杂的情节演化成具体的时间流程,也可以借助第二人称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
    2、剧本体,剧本是我们s版教材新出的一种文体,有独幕剧和多幕剧。就说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中,将故事情节压缩在几个人物、几个场景和几段对话中表现独特的主题。

3、童话、寓言和科学幻想体,这种形式有利于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通过对大自然和未来世界的描摹,写出生动、新颖、神奇的故事。
    4、运用病历的形式。

5、采用采访的形式。

总之,小学阶段的作文是几年训练的过程,从字、词、句、段、篇的训练上要有序,有层次、有目的的训练。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教好每一册教材的同时,一定要抓住文本的横向、纵向联系,每个年级到底训练什么习作重点,和上下册的结合点在哪里。平时教学中心中一定要有数、有度。不仅要教方法,还要让学生学会知识的运用,也就是将知识如何转化为技能,进一步创新,使学生从学字到写文章这个学习过程中构建起写作的能力。

    今天我只不过是抛砖引玉,在座的各位一定有比我更好的习作训练方法。让我们一起互相学习,共同促进。
3#
 楼主| 发表于 2011-7-1 15:48:50 | 只看该作者
著名特级教师袁浩作文教学专题讲座1

  今天,我们的作文就从课改谈起。谈谈课改的今天,我们的作文教学改革大概是怎样的一种状态。接下去,我要讲讲我们要解决这些问题,把语文、作文看成是纯技术的东西是不行的,我们要跳出语文,先站在课改的角度,居高临下地看一看,它在课改中承担的义务是什么。

  我们这一轮课改,已经推进三年多了,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效果。我们要从宏观上把握,取得这些效果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中央非常重视,这一轮课程改革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具体举措。中央对推进素质教育极为重视,1999年6月,召开了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我参加了,我的强烈感觉是,在会上,几位领导明确说,我们要抓住机遇,怎么抓住呢,不可能走欧美的老路,我们要科教兴国,这个教,就是素质教育,提高全民素质,培养拔尖人才,我们要走中国特色的路,以提高全民族的素养为目标,要以培养公民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要把我们的语文教学改革和历史的重任结合起来。所以我们对推进课程改革要坚定不移。

  第二个原因,我们这一轮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国家重视了,各个地方都重视,订了课程改革纲要,根据纲要制定了各门功课的课程标准,编写了各种教材,设立了国家级、省级实验区,国家、省又对教师进行了各种培训,所以,这是一个系统的工程。

  第三,工作做得比较细,所以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认同,我们积极实践,在实践中创造。去年,我去台湾考察。我们听到他们的课程改革和我们基本一样。但是,他们的课改比我们早,他们进行了十年,十年以后是一个什么状态呢,台湾的十年课程改革以失败而告终,问他们原因,他们说,第一是政治原因,另外,从教育内部来说,是教师不认同,教师的观念没有真正转过来,按照原来的老路惯性走下去,因此反对。这是一个反面的教训,是值得我们警惕的。我讲这点的意思是,我们三年取得的成绩,是因为我们积极投入了,但是要取得更好的效果,我们要明白为什么要进行课改,我们要更积极地投入。

  观念不是一下就转变的,可能我们以为转变了,实际上还是要再思考。比如三年我们取得了成绩,但是还有值得思考的问题。拿作文来说,有一些问题,如,我们都学习了,我们都积极参与了,我们说课标怎么说的,我们就怎么做的,我们以为我们转变了,其实我们往往听了课以后就说一个道理,我们研讨的时候,就以为把观念转了。其实,观念转没转,要拿出实际的教学来看。存在决定意识,只有在实践中思考,我们才能知道观念转没转,坐而论道没多大用处。比如,我看到这样的课,上课的教师依据的是课标的理念,课标说作文要联系生活,要培养学生观察、表达、思考能力,说起来都是对的,可是上课时,老师说,做作文一定要联系生活,没有生活怎么有作文呢,所以我们明天的活动同学们一定要认真观察,不观察头脑里怎么有鲜明的形象呢,没有形象,怎么能写得具体明确呢,所以明天好好观察,观察要仔细、全面,明天要带着目的观察,这些说得都对。明天爬山的时候,看看谁怎么爬。同学们还应该互相帮助,团队的精神是重要的,所以明天一定要好好观察,看谁是怎么帮助别人的。第二天爬山了,然后就写作文了,老师又说,我们昨天爬山了,我们说说,在爬山过程中你看到些什么,要注意动作、表情、语言,课标还告诉我们,要说真话,心里话。可是是,同学们说,昨天我们都看了,看到别的同学也在看,老师说要当小记者,我们都在当小记者,带了本子。都在看别人。这个例子说明课标说的是对的,可是某些老师的做法错了。

  再举一个例子,我们讲作文教学要培养孩子们自我修改,互相修改的能力,好作文是改出来的。一次公开会课,老师上得很不错,写完后,老师说,我们来看看一位同学的作文,投影,学生们一起改,学生开始找缺点,给每一个学生发言机会,尽量让学生发言,改完了,读一读,这是我们集体智慧的结晶,请原来的小孩说,改得好不好,那个小朋友说,同学们提的意见,我全都接受了。这一段对吗,如果我们把别人的作文都改了,作者本身的想法,本身的个性,对语言的运用又到哪去了呢。这是值得思考的。

  我们现在的作文教学还有这样的情况,我去一个学校考察,我请老师们提问题,他们一个老师说,我们觉得苏教版教材里的作文,对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还不够,我们要超越教材,我们一方面按照教材里的做,另一方面,我们按照作文规律,给学生编了一本校本教材,有专门写人,写事,记叙文,说明文等。看起来好像是补充,其实,好像又变成原来了,而且两本教材同时用,又增加了孩子的负担。所以,现在的作文教学,我们很多时候,讲的都是课标的,但是,做的都有问题。

  我讲的第一个例子,是我们的根本观念没有转变过来,课标的理念是以人为本,但第一个例子着眼的是文,不是人。爬山不是为了写一篇作文,如果为了写作文,因此就光讲了技术,是没有用的。素质教育一切为了人的发展,爬山,就是为了让孩子得到锻炼,活动,学生有了生活的体会,才能写出好作文。相反,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是活动当中的一个组成部门。第二,我们是提倡修改作文,我们是尊重人的个性的,因此,我们鼓励互相修改,但是要把握好,一旦忘了根本的时候,跨越一步,就可能错了。第三,以为教材不够,认为那样的系统是有效的,五十年来,证明是无效的,所以这种做法是又回到了老路上。苏教版教材,是贴近学生的生活,特别注意作文实践,特别注意学生生活,是让学生积累生活,再鼓励写作,你不相信这样的方法,你又走到老路上去了,有可能把返回老路,以为是你的创造。

  刚才我主要地说了现状,为什么要说呢,那是因为我们一部分同志不重视这个,看课标,听人家的课,看人家具体的做法,就学回来,觉得听课实用,对评课,很多老师都不喜欢听。怎么把理念化为行为,是需要花大力气的。我们的力气就要花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我们不能光听课不听评课,人家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好在哪。不然,光听课,会浪费我们自己的时间。这个现实是非常严重的。

接下来我讲第二个问题。从作文教学中跳出来,联系实践,看我们课改,看教学评价的重要,和作文教学的位置。

  我们为什么要搞课改,我得到的信息是,从我们五十年教育所培养的人身上来看,到今天来说,我们五十年的教学,作文教学要承担很大的责任。五十年的教育培养的人有什么优势?踏实,勤奋,掌握比较系统的知识,这是西方教育要向我们学的。所以培养出来的人是为我们国家做贡献的。我们的不足体现出五十年教育的弊端越来越严重,和西方培养的人相比,思路不够开阔,思维不够活跃,缺乏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育在我们人身上打的烙印是很深的,西装笔挺,三五成群,走走停停。缺少自信,缺少交往能力。这样,我们怎么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的教育当然要改革。联系到我们的作文教学,是运用我们的母语来表达,有多少人越来越喜欢我们的母语呢?那我们开作文课有什么意义呢?绝大部分学生厌恶作文,我们的作文教学不是要承担一个很重的责任吗?当然,别的学科也有责任,但我们的责任是责无旁贷的。我们五十年教育的弊端还表现在拔尖人才的培养上,像我们过去的教育是培养不出拔尖人才的,我们想一想,五十年教育,有没有培养出像钱学森,华罗庚等国际拔尖人才,就拿我们的语文来说,作文,是用我们的母语来写作,现在的文学界排名,还是那六位排在前面,这些是我们五十年教育培养出来的吗?我们没有超过前面的人。我们还应该像以前那样做吗?

  以上是从人身上看我们教育必须改。从原因来看,是我们中国的基础教育存在三个基本矛盾。第一个基本矛盾是教育培养和选拔的矛盾。我们想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有特长的人,可选拔往往选拔少数人,选拔往往通过考试,用一些难、偏的题目,我们为了能让孩子选拔上,就为应试而教育。考什么,教什么,不考不教,少考少教。为对付难的偏的题目,我们教的越来越难,这矛盾解决的办法是什么?中央明确提出,一条是进行评价改革,来解决这个矛盾,哪两个方面?一,改革选拔型的评价。从高考改起。我们应该看到高考作文对我们小学作文教学的影响,1999年就开始改了,不再用命题作文,审题来为难学生,而改成了话题作文,让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把学生全面的素养,把他们的能力表现出来。而我们还扣住命题作文不放。这不是一下就到位的,但我们要看到发展的趋势。

  仅仅这样做是不够的,国家提出,我们要构建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目前全国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权威的评价体系和方法,历史把这个任务放在我们面前,我们把课标吃透,我们就在研究这个问题。不要认为我们都掌握了。

  第二个矛盾,我们想培养的人才,用的是接受性的学习方法。这种做法,就把我们倒退到以前的时代,在知识比较少的时候。在以往,以知识为体系教给学生是可以的,但是现在要培养的是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解决第二个矛盾的方法,是课程改革根据时代的需要,让孩子们学有用的知识,而不是越多越好,这一点,对我们作文是有影响的,不要太注重知识体系。

  第三个基本矛盾是我们理想的目标,理性的目标,和我们在实际问题中解决问题的目标不统一。所以总目标不是以小目标的达成而达成的。比如我们要让孩子们掌握祖国的语言文字,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可是具体问题呢?字写不好,写五遍,写十遍,让孩子厌恶学习。拿作文来说,我们就说一篇作文能写好,至于作文说的是不是真话,是不是抄来的,一概不管,所以,具体目标和总目标常常是违背的。解决方法是什么,就是要提高我们自己的素养。

  以上说的是课程改革,和我们要讲的作文是密切相关的。

  作文教学,我们许多年来都在探索,我们今天这辈的语文老师,要去了解一下,从1981年开始,全国小语会成立了,很多老师积极投入语文教学,我建议同志们去了解一下。有些老师觉得应该怎样让孩子们主题明确,结构清楚,让孩子们写得清楚。还有一些老师觉得,应该研究写作的过程,还有一些同志,他们注重另外的角度,我们的语言文字是人文性很强的工具学科,所以写文章说话,是人们的交际工具,怎么发挥学生的工具功能,很多老师指导孩子们写信,写海报,写解说词,这个角度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还有一些认为生活是作文的源泉,生活不是直接可以变成作文的,每个人写出的文章,都是生活在他头脑里的反映,生活变成文章,是以性格为重点的。所以让孩子们写文章,要研究孩子们作文教学的性格。要研究学生作文心理过程,让我们的教学适应孩子们的心理特点。研究孩子们的需要是什么,情感、兴趣是什么,研究其过程。

从实践层面来说,有各自的做法。

著名特级教师袁浩作文教学专题讲座2

下面,我就从操作层面上来说说当前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落实语文课标精神应该主要抓哪几个方面。前面是从宏观上整体把握,目标明确。这样,我们在操作上就可以始终整体把握,可以在各自的实践中创造出有个性的,有时代特色的,符合课标精神的经验。

第一,心里面记住“人”字。这一轮课程改革,就是把以知识体系为本的教育转变成以人为本的教育。所以,一切为了人,不要仅仅着眼于文,人发展了,文章才能写得好,我们要目有中人,心中有人,一切为了人的发展。

第二,就作文本身来说,我们先明确下面几个意思,首先要对作文本质有认识,作文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表达的重要方式。作文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有创意的表达的过程,人从出生开始就逐步认识世界,在这过程中认识自我。我们就让作文回到本位上去,我们以往的作文就搞反了。作文本来是生活中很平常的事。是认识世界,认识事物,有创意地表达的过程,我们要让学生经历好这一过程。

再讲作文教学,这次课标的作文教学,比以往任何一次提得都明确,这对我们改革是一个导向,怎么进行作文教学呢,课标中明确说,作文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要让学生易于习作,乐于作文。不要去追求让学生掌握写作方法、技巧,要让学生觉得作文容易、快乐,就是几十年来,在全国范围内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我们把这个解决好,我们就成功了,我们就突破了。那就是新时代的骨干教师,优秀教师。检查作文教学,要看这个班上有多少人喜欢作文。因此,第三个字,是易。

作文教学要重在培养孩子观察、思考、表现、评价、想象、修改能力,还要让孩子们自由命题。我们对孩子们作文能力的培养是综合的,不是光培养写。

所以,要让我们每次作文课,都为了体现这几个字,恐怕我们的作文教学才真正符合课标精神。

课标上说少做命题作文,鼓励孩子自主作文。少做是指命题作文是可以做的,班级授课制的课堂教学是比私塾教学先进,我们要在集体教学中注意个性差异,所以命题作文是可以的,但是不能多用,不能让一个命题满足所有人的需要,所以,命题作文要改革,这次课标和以往大纲比较,有一个词不提了,就是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以前是让做题人按照出题人的要求做,所以培养审题能力,这受了科举考试的影响,而我们课标要交流、表达自己的意思,审题能力其实也很重要,是一种语言理解能力,在阅读课上可以培养,那为什么在作文中培养呢,就是为了就会考试。所以我们要淡化命题。现在的高考就不再用命题审题给作文设置障碍。一个题目应该让孩子有说的,这样才能体现他们的综合素养。

命题作文改革就不要再以为难学生为我们的技巧。我们的命题是不是达到了这样的标准,最主要的标准,是把我们的命题作为诱发孩子们作文的诱因,我们的孩子才会喜欢写文章。所以现在比较多采用话题作文,话题是一种更宽泛的命题。第二,我们不能总让孩子自由作文,你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学生是发展中的人,缺少删选,判断能力,作文要集中孩子的思绪,要打开他的思路,我举个例子来说明。有一个老师,上五年级的一堂作文课,他自己为了达到这两个要求,了解学生,使命题符合学生的实际。他出了这样一个题目:我说了“老师”这个词,你脑子里想到了什么?为什么我一说这个老师你就想到这个老师呢?今天,我们就来写一个老师――我最喜欢的一位老师,好不好?但作文是个体行为,个体是有差异的,有个学生不写,他问这位学生,为什么不写?万万没想到这个学生抬起头来,冷冷地,淡淡地说了一句:“没有一个老师喜欢我。”这样的情况,如果我们的观念没改变,就有可能处理不好。这位老师是这样做的,他认为“没有一个老师喜欢我”,这是一个结论,结论哪来的,一定有好多依据,这不就是交流、表达的内容吗?“没有一个老师喜欢我。”也是表达的一种感情,透发出一种呼唤,就这样把学生的感情诱发出来,不就是好的表达吗?不正是认识自我,认识世界的过程吗?于是,请这个学生换一个题目:写我所希望的一位老师。这就是他情感的需要,内容也有,只要把生活中的积累,加上自己的联想,就可以把头脑中形象的记忆,情感的记忆都激发出来了。这篇文章写出来,表达的是自己的真情实感,把这篇作文拿出来给年级组的老师传一传,老师们受到了感动。拿到班上一读,学生自己也感动了。

爱孩子是最基本的,比爱更重要的是尊重。我们应该尊重孩子,作文命题也是这样。

我再举一个评讲课的例子。有一位老师,才接一个五年级的班,很认真,原来的老师也很认真,老师告诉他,这个班很多学生作文水平差异很大,接了班的老师,认真看以前的作文和现在的作文,发现有人孩子显而易见的缺点是错别字连篇,写字潦草,所以他得的分总是六十几分,我们以往评讲也会拿错别字拿出来,这个老师想,作文是个重点,作文其他方面的能力怎样呢,把这孩子的潦草字,错别字联系想来想想,发现他的作文还不错。这位老师的一堂评讲课是怎么设计的呢?他说:同学们,大家这次作文写得很好,有些学生的文章写得精彩,想不想听听,于是拿出几年来同学公认的班级“小作家”的作文评讲,一连读了好几位,大家都是热烈的掌声,老师说,我这儿还有篇作文,很好,请大家认真听,老师替他读,老师读得抑扬顿挫,神采飞扬,就是读的那位同学的作文,老师读完了,问大家:这篇文章好吗?想和小作者见面吗?让我们再一次以热烈的掌声让小作者和大家见面。这件事对这位同学的刺激多大呀!老师把这篇作文放在大家公认的好群体的作文中来读,让这种同学觉得老师是真心的,没有伤害他的自尊心,他于是非常想进步。下课时,老师把好的作文贴到墙上,可是没有贴他的,以后每次作文,都在上课都读他的作文,但是都没有贴到墙上,于是,这个学生觉得自己的作文能听,但不能看,他就有一种向上的需要,就想要把字写好,不再出现错别字,老师就是这样成功地激发学生的,我们往往怪孩子不懂事,却不去想怎么样面对他的性格。

如果观念没有转变,老师呕心沥血的态度是好的,但是从教育水平来说是无法达到要求的。所以,我们要让孩子们觉得容易,要让孩子树立起自信。作文,是人人能写好的。这个老师的做法很有技巧,但不在于技巧本身,是在于他观念的更新。

我曾经作为江苏省首批考察团到澳大利亚去考察,一个校长,一定要让我们到他们学校去参观,他热情介绍一个老师,他说,这个教师很有特点,几个班级并在一起上。我心想这在中国以前是非常正常的。没想到那位校长说,为什么要让学生都在这个空间里学习呢?我们的学生以后工作了,是要不断学习的,那就不会总在寂静无声的地方学习,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里学习,不仅是培养一种自信,更是一种注意力分配,我们心理学学过这个道理,于是我硬是让这些学生在一个教室中学习,可能另外一个班上课,他都能听到,可是让他们不去受外在力量的干扰;同时,还有另外一种作用,学生在进行小组讨论,在发言时,要注意,边上还有班级在上课呢,不能影响他们,这也是一种素质的培养。

我又到一个班,坐的有二年级的学生、三年级的学生、四年级的学生,我想也没有什么了不起,我们中国以前有很多复式班。可人家是这样介绍的:人的发展有先后,这个孩子,在这个年龄段,正好比同年龄段的孩子发展得慢一点,如果总是把同年龄段的放在一起,如果这个孩子比同年龄段的人发展慢一点,会让这个孩子觉得我不行,那就会丧失自信,有些学生语言发展比同龄慢,他也会觉得自己差,有些人会觉得自己了不起,其实只不过他是先发展,如果我们把不同年龄放在一起,在学习过程中就保护了他的自信,他就不觉得自己比别人差。

第三,我们要把课标精神落实到课堂教学改革,我们的步子要更大一些。我们要把这两句话玩味一下,就是“让每个学生都感到,作文是生活中的一种需要”,不仅仅是一种作业,而不像我们以前的作文教学,都是说一些空话。当作文是一种需要时,他才会真正去写,才会觉得是一种快乐,比培养兴趣更重要的是需要,我们应该努力让每个学生感到作文是生活中的一种需要,怎么做呢?我觉得下面是值得思考的:让我们的作文教学渗透到孩子的全部生活中去。怎么做呢,除了我刚才说的改革作文教学,指导、评讲,除此以外,我觉得可以做三个方面,一,我们的校园生活很多都是各种教育活动,因此,抓住这个活动,用一句话来说,把我们的作文教学和学校各种教育活动统一起来。什么叫统一,不要让活动为作文服务,要让作文为开展好活动服务,让所有的教育活动都成为孩子们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一个过程,自觉地进行观察、思考、想象、表达的过程。第二,学校生活另外一个方面是孩子们各门学科的学习活动,课堂生活,学习活动,因此,我们第二句话是“让作文教学和各科学习紧密地结合起来”,让作文教学为各科学习服务,同时,也就把作文的综合训练,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的方式有意识地渗透到关注各门学科的全部过程。第三,孩子生活的领域还有课外,校外的生活,因此,我们把作文教学渗透到孩子的个人生活中去,让作文成为孩子个人生活中乐于表达的窗口。

我举几个例子,第一个方面的例子,让作文教学和各种活动统一起来。爬山是一个反面的例子。是目中无人,我对比举一个例子,孩子们去野炊,老师说一定要注意回来要写作文的,于是在野炊过程中就不断帮助学生,回来列了提纲就写,大家写得差不多。可还有一个老师是这样做的,也是分组,但目的不是为了写作,而是为了让学生活动,让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得到提高,让孩子当活动的积极分子,自己去思考,实践。那么,各种能力在活动中就会提高,到时候指导表达的时候,就是对活动的总结和升华。孩子们要提高生存能力,要自己考虑怎么样去分组,在活动中遇到困难自己考虑怎么解决。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能力发展了,这种活动是多么生动,这不是在观察、思考、交流吗?在回来的路上,学生们又在交流各自的活动,这不是口头在做作文片断了吗?回去还要说给别人听。作文就回归本位了。着眼于人,文才能写得好。生活,让孩子有倾吐,表达的需要。

第二个方面,和各学科的结合,比如我们语文老师,常常会在作文教学中指导孩子怎么写其他学科的作业。我们有时候,还指导学生,比如写生活童话,科学童话,要和其他学科结合起来,当然,我们还可以和其他学科搞一些综合实践活动。

第三,我再说一下各自的个人生活,这是更重要的一个方面,孩子的生活是五光十色的,主要是要指导学生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平时留心观察,写生活日记的习惯。不一定要有日记本,如谈心本等也可,让孩子随意地写,不要把它看成仅仅是语言练习,因此,要注意评价,通过评语,让这样的文字成为师生之间交流信息,交流情感,变成指导孩子的一个通道。所以,我们不要用内容具体,语言通顺这样的话来写谈心本评语,要用个性化的语言和孩子交流。那么,作文就全渗透到生活中去了。

袁浩    《作文心理研究》

    报告之前的讲话:

    上午听了高林生的报告,侧耳倾听,今天他的报告比较理性,抽象,宏观,有许多不太熟悉的理念,思维科学的理念,相似论,脑科学,他的其他报告主要内容在其他地方已经讲过,有的编委说,今天这个报告太深了,但我发现你们在下面听得是那么专注,你们永远在课改的道路上永远那么年轻,那么富有朝气。

在课程改革的道路上,很多人都很浮躁,有一次培训,有人说,听课最解渴,有一次300多人听课,下午评课和专家作报告的时候,人就走了还剩下30多人。

高老师说,今天的报告面对的人不同,是凤凰的版主和优秀的人群。

我们努力了50年了,我们对学生不满意吗?有的退休了,放眼全国看看这些人,有多少人喜欢写作呢?

对作文本身是害怕了厌恶了,我们人身上流的是什么呢?我们跳出作文和语文,回过头来冷静看看,我们的语文到底需要什么。

我们培养的人如果说从整体上说,改革开放以来,外国人来了,中国人接待,外国人怎么判断中国人呢,不是看黑头发,黄皮肤,他们有这样的顺口溜,第一句话:西装笔挺,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不自信,怕人家看不起,皮鞋雪亮,西方在我们中国没有这样,口中嚼着口香糖,第二句话:三五成群,胆子不大,不善于交往。第三句话:走走停停。实践能力不强。

我们的缺点是缺少创造性,视野不开阔,实践能力不强,不自信。我们的不足正是他们的优势,我们语文老师要想想,各门学科中,造成这样的原因,我们教学作文的老师承担的责任有多少?

作文是我们的母语,最后让我们都觉得自己的中国语言都那么难,怎么能自信呢?

是我们教育问题。

1980年,我参加了小语教学代表成立大会。这几年,有了新的创造,阅读教学提到了一个主要的攻关。作文最难。

很多老师在全国上课都在上阅读课,我们要在各个赛课中鼓励各省随意报。那么多年过去了,前几年,有的报口语交际课,这几年大家报的还是阅读课,觉得作文课还是拿不出来。在这个情境下,我们把作文拿出来,符合当今改革的需要。

课程标准中有了许多新的理念,作文给了我们思想起了很积极的作用了吗?值得反思。

例:课程标准上,对作文教学本身的任务要培养孩子什么?

观察,思考,表达评价能力。

比如:老师搞活动,同学们写作文要具体明确,怎么写呢?要认真观察,越仔细,写出东西就具体。生活是作文源泉,我们明天要搞一个活动,请明天仔细观察。明天我们爬山,请注意有的同学不怕累,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动作,语言,表情,哪个力气小,别的同学帮助怎么他,表情动作等等。

第二天,作文,同学们看到了什么?学生发呆,不知道说什么!

一生说:老师,我昨天不怕累跌倒的动作,我都没有看到。老师,说奇怪了,你们看到什么了,另学生说:我们看到大家都在看。孩子就变成活动的旁观者了。

例:有次赛课,我当评委,课标上讲,要关注生活。

一老师讲:我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好玩吗?今天我们就写课间活动,我们在课堂上再现课堂活动。我们马上下课了,我们就找同伴玩,好好观察,等会写。情境开始:大概不到10分钟,同学们活动结束。学生开始讲了:这个班上学生很能吹,把真事写成假事。

孩子们这样说是套用现成的材料,现成的作文选上话讲自己的生活。

今天上午有两位老师讲到:作文要重在培养孩子自己修改的能力。

再举例:一老师叫学生帮助另一学生改作文,学生找了很多,有的学生说这样改,有的学生说那样改,改成语言流畅,用词丰富。这样改出来,就两个意思,一,这文章还是不是这个学生的了?各人对事情的感受不一样。作用可能有,意义有多大呢?

我觉得:

一、要尊重作者本人的意思,不能代替和强加于人。我们可以问作者,引起其回忆,调动他自己的意向。修改作文是修改思想。

二、注意不同年段不同作文中不同的程度,还是从整篇入手,还是从字词入手,还是从内容上等等

三、修改应有个序列,应先考虑什么再考虑什么,再看一遍,再改什么,又看一遍来改什么。

一、要尊重学生的表达。

从表层上看,空洞,他们无话可写。想象能力不够,是为什么呢?再挖一个层面就是我们目光还是盯在一个“文”上。我们期待学生拿出的是篇篇好作文。着眼于“文”,我们有可能忽视,文怎么写出来的。孩子们的作文应该是生活的享受。有很多孩子的作文是套用于别人的成品。我们注重了结果,而不是研究人,他们的素养是否通过我们的教学和谐地推进?我们的教学,越忙越觉得他们写不好中国文。

我们的宏观目标同微观目标是想违背的。我们作文教学中,很深的弊端,当我们仅仅满足那么一篇好文章时候,我们的倾向特别严重。我们要着眼于人的发展。

二、希望大家有厚实的底蕴,使得自己作文教学改革的路上,少走弯路,不要东转转,西转转,呕心沥血。

从作文的窄的范畴来说,从两个方面,充实自己

1、了解国家传统的成功经验是什么?我们站在巨人肩膀上前进,要有取舍能力。

传统经验:

A 先放后收,让孩子们树立信心,首先培养自信,想说,把生活成为作文的部分

B 读写结合  读不是为了写,但是写的需要。知识积累,生活领域的拓宽,审美的提高,潜移默化的影响很重要,符合中国人学中国文的特色。

三、我们到底是否真正着眼于他们的发展了。

有专家提出分步训练  一年级、说话,二年级、写话,三年级、片段  四五六年级才注重篇章训练  

有的地方提出,一年级、说话,二年级、写话,三年级、片段  四年级半命题作文,篇章训练过度阶段。

东北语文教育学会,提出分格训练法,分成若干个格327格,从小学到初中,分到各个阶段去完成,

有的地方写放胆作文。

广东:凭借阅读教材,自成系统

丁又宽,搞读写结合。这些影响在全国的影响都很大,如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

从策略研究,

1、要把作文变成孩子生活的部分和需要。

2、培养兴趣

3、要注意观察,思维表达想象等,不要单独去理解,综合训练

抓住大量的阅读,我们的策略可以具体化,写随笔,写书,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让孩子觉得作文跟吃饭穿衣服一样平常。

其中最本质的就是:让孩子不要怕作文。不要太局限于某一个方法,某一个技巧。我们碰的壁不少了。

四、说得微观一点,操作层面上说,国家大纲是从1956年制定的,一方面是关于作文语言的认识,从要求来说,有很大的不同,这次新的和以往不一样的,我觉得关注热爱生活,要让孩子们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这是新大纲提出的。我们不要从基础上努力,我们应从“易”“乐”上去表达。不是着眼好作文,而是着眼于孩子们认为作文快乐了这个角度出发。

要让孩子容易,快乐!

1、常用的表达方式,文通字顺,不要拔高要求。

2、关注现实,热爱生活,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说真话,不说假话套话,不乱编。

作文就是开放的,开放到孩子们生活中去。我们应该追求容易的“易”快乐的“乐”,开放的“放”

怎么落实这三个字“易”“乐”“放”?

1、把作文渗透到孩子们全部生活当中去,让孩子们在作文过程中,强烈中感受到,作文是生活的需要。要让孩子们把作文课作为有盼头的课。

我们很多老师仅仅把作文当成语言的练习,没有把它看成培养人的过程。

2、激发他们欲望,研究他们的写作心理。真正尊重他,而不是骗。

我们的责任是培养他,觉得自己行。

3、我们要少做命题作文,从内容拓宽生活各个方面,孩子生活第二大块是什么?学校课内课外各种主题的活动。学校一切教育活动都是为了育人的。反对学校搞那种为了作文而搞活动。让作文和活动统一起来。

让作文成为整个生活的一部分,为开展活动服务,反过来,要交流,要表达,要让作文为活动服务,要让活动成为孩子们思维表达的全过程。

4、把作文和各科学习紧密结合起来,各科学习没有离开过语言,学生把语言集合起来,为各科服务,能不能写写怎么解答题目、指导孩子写观察小报告等等。我们指导孩子们怎么实践,怎么观察,怎么搞的小实验,就把这些写出来,这就是作文了。

5、还可以指导孩子们写科学幻想故事,把科学课弄懂的知识,编写成一个小童话。把作文的路拓宽了,生活领域的又一个部分,假日,放学后等等,我们要抓住这些时机。

6、孩子们个人的生活五光十色,毕竟个人不同,渗透个人生活中去,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想写多少就多少,要把作文作为指导孩子做人的途径。
4#
 楼主| 发表于 2011-7-1 15:51:50 | 只看该作者
下面,我就从操作层面上来说说当前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落实语文课标精神应该主要抓哪几个方面。前面是从宏观上整体把握,目标明确。这样,我们在操作上就可以始终整体把握,可以在各自的实践中创造出有个性的,有时代特色的,符合课标精神的经验。
第一,心里面记住“人”字。这一轮课程改革,就是把以知识体系为本的教育转变成以人为本的教育。所以,一切为了人,不要仅仅着眼于文,人发展了,文章才能写得好,我们要目有中人,心中有人,一切为了人的发展。
第二,就作文本身来说,我们先明确下面几个意思,首先要对作文本质有认识,作文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表达的重要方式。作文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有创意的表达的过程,人从出生开始就逐步认识世界,在这过程中认识自我。我们就让作文回到本位上去,我们以往的作文就搞反了。作文本来是生活中很平常的事。是认识世界,认识事物,有创意地表达的过程,我们要让学生经历好这一过程。
再讲作文教学,这次课标的作文教学,比以往任何一次提得都明确,这对我们改革是一个导向,怎么进行作文教学呢,课标中明确说,作文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要让学生易于习作,乐于作文。不要去追求让学生掌握写作方法、技巧,要让学生觉得作文容易、快乐,就是几十年来,在全国范围内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我们把这个解决好,我们就成功了,我们就突破了。那就是新时代的骨干教师,优秀教师。检查作文教学,要看这个班上有多少人喜欢作文。因此,第三个字,是易。
作文教学要重在培养孩子观察、思考、表现、评价、想象、修改能力,还要让孩子们自由命题。我们对孩子们作文能力的培养是综合的,不是光培养写。
所以,要让我们每次作文课,都为了体现这几个字,恐怕我们的作文教学才真正符合课标精神。
课标上说少做命题作文,鼓励孩子自主作文。少做是指命题作文是可以做的,班级授课制的课堂教学是比私塾教学先进,我们要在集体教学中注意个性差异,所以命题作文是可以的,但是不能多用,不能让一个命题满足所有人的需要,所以,命题作文要改革,这次课标和以往大纲比较,有一个词不提了,就是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以前是让做题人按照出题人的要求做,所以培养审题能力,这受了科举考试的影响,而我们课标要交流、表达自己的意思,审题能力其实也很重要,是一种语言理解能力,在阅读课上可以培养,那为什么在作文中培养呢,就是为了就会考试。所以我们要淡化命题。现在的高考就不再用命题审题给作文设置障碍。一个题目应该让孩子有说的,这样才能体现他们的综合素养。
命题作文改革就不要再以为难学生为我们的技巧。我们的命题是不是达到了这样的标准,最主要的标准,是把我们的命题作为诱发孩子们作文的诱因,我们的孩子才会喜欢写文章。所以现在比较多采用话题作文,话题是一种更宽泛的命题。第二,我们不能总让孩子自由作文,你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学生是发展中的人,缺少删选,判断能力,作文要集中孩子的思绪,要打开他的思路,我举个例子来说明。有一个老师,上五年级的一堂作文课,他自己为了达到这两个要求,了解学生,使命题符合学生的实际。他出了这样一个题目:我说了“老师”这个词,你脑子里想到了什么?为什么我一说这个老师你就想到这个老师呢?今天,我们就来写一个老师――我最喜欢的一位老师,好不好?但作文是个体行为,个体是有差异的,有个学生不写,他问这位学生,为什么不写?万万没想到这个学生抬起头来,冷冷地,淡淡地说了一句:“没有一个老师喜欢我。”这样的情况,如果我们的观念没改变,就有可能处理不好。这位老师是这样做的,他认为“没有一个老师喜欢我”,这是一个结论,结论哪来的,一定有好多依据,这不就是交流、表达的内容吗?“没有一个老师喜欢我。”也是表达的一种感情,透发出一种呼唤,就这样把学生的感情诱发出来,不就是好的表达吗?不正是认识自我,认识世界的过程吗?于是,请这个学生换一个题目:写我所希望的一位老师。这就是他情感的需要,内容也有,只要把生活中的积累,加上自己的联想,就可以把头脑中形象的记忆,情感的记忆都激发出来了。这篇文章写出来,表达的是自己的真情实感,把这篇作文拿出来给年级组的老师传一传,老师们受到了感动。拿到班上一读,学生自己也感动了。
爱孩子是最基本的,比爱更重要的是尊重。我们应该尊重孩子,作文命题也是这样。
我再举一个评讲课的例子。有一位老师,才接一个五年级的班,很认真,原来的老师也很认真,老师告诉他,这个班很多学生作文水平差异很大,接了班的老师,认真看以前的作文和现在的作文,发现有人孩子显而易见的缺点是错别字连篇,写字潦草,所以他得的分总是六十几分,我们以往评讲也会拿错别字拿出来,这个老师想,作文是个重点,作文其他方面的能力怎样呢,把这孩子的潦草字,错别字联系想来想想,发现他的作文还不错。这位老师的一堂评讲课是怎么设计的呢?他说:同学们,大家这次作文写得很好,有些学生的文章写得精彩,想不想听听,于是拿出几年来同学公认的班级“小作家”的作文评讲,一连读了好几位,大家都是热烈的掌声,老师说,我这儿还有篇作文,很好,请大家认真听,老师替他读,老师读得抑扬顿挫,神采飞扬,就是读的那位同学的作文,老师读完了,问大家:这篇文章好吗?想和小作者见面吗?让我们再一次以热烈的掌声让小作者和大家见面。这件事对这位同学的刺激多大呀!老师把这篇作文放在大家公认的好群体的作文中来读,让这种同学觉得老师是真心的,没有伤害他的自尊心,他于是非常想进步。下课时,老师把好的作文贴到墙上,可是没有贴他的,以后每次作文,都在上课都读他的作文,但是都没有贴到墙上,于是,这个学生觉得自己的作文能听,但不能看,他就有一种向上的需要,就想要把字写好,不再出现错别字,老师就是这样成功地激发学生的,我们往往怪孩子不懂事,却不去想怎么样面对他的性格。
如果观念没有转变,老师呕心沥血的态度是好的,但是从教育水平来说是无法达到要求的。所以,我们要让孩子们觉得容易,要让孩子树立起自信。作文,是人人能写好的。这个老师的做法很有技巧,但不在于技巧本身,是在于他观念的更新。
我曾经作为江苏省首批考察团到澳大利亚去考察,一个校长,一定要让我们到他们学校去参观,他热情介绍一个老师,他说,这个教师很有特点,几个班级并在一起上。我心想这在中国以前是非常正常的。没想到那位校长说,为什么要让学生都在这个空间里学习呢?我们的学生以后工作了,是要不断学习的,那就不会总在寂静无声的地方学习,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里学习,不仅是培养一种自信,更是一种注意力分配,我们心理学学过这个道理,于是我硬是让这些学生在一个教室中学习,可能另外一个班上课,他都能听到,可是让他们不去受外在力量的干扰;同时,还有另外一种作用,学生在进行小组讨论,在发言时,要注意,边上还有班级在上课呢,不能影响他们,这也是一种素质的培养。
我又到一个班,坐的有二年级的学生、三年级的学生、四年级的学生,我想也没有什么了不起,我们中国以前有很多复式班。可人家是这样介绍的:人的发展有先后,这个孩子,在这个年龄段,正好比同年龄段的孩子发展得慢一点,如果总是把同年龄段的放在一起,如果这个孩子比同年龄段的人发展慢一点,会让这个孩子觉得我不行,那就会丧失自信,有些学生语言发展比同龄慢,他也会觉得自己差,有些人会觉得自己了不起,其实只不过他是先发展,如果我们把不同年龄放在一起,在学习过程中就保护了他的自信,他就不觉得自己比别人差。
第三,我们要把课标精神落实到课堂教学改革,我们的步子要更大一些。我们要把这两句话玩味一下,就是“让每个学生都感到,作文是生活中的一种需要”,不仅仅是一种作业,而不像我们以前的作文教学,都是说一些空话。当作文是一种需要时,他才会真正去写,才会觉得是一种快乐,比培养兴趣更重要的是需要,我们应该努力让每个学生感到作文是生活中的一种需要,怎么做呢?我觉得下面是值得思考的:让我们的作文教学渗透到孩子的全部生活中去。怎么做呢,除了我刚才说的改革作文教学,指导、评讲,除此以外,我觉得可以做三个方面,一,我们的校园生活很多都是各种教育活动,因此,抓住这个活动,用一句话来说,把我们的作文教学和学校各种教育活动统一起来。什么叫统一,不要让活动为作文服务,要让作文为开展好活动服务,让所有的教育活动都成为孩子们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一个过程,自觉地进行观察、思考、想象、表达的过程。第二,学校生活另外一个方面是孩子们各门学科的学习活动,课堂生活,学习活动,因此,我们第二句话是“让作文教学和各科学习紧密地结合起来”,让作文教学为各科学习服务,同时,也就把作文的综合训练,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的方式有意识地渗透到关注各门学科的全部过程。第三,孩子生活的领域还有课外,校外的生活,因此,我们把作文教学渗透到孩子的个人生活中去,让作文成为孩子个人生活中乐于表达的窗口。
我举几个例子,第一个方面的例子,让作文教学和各种活动统一起来。爬山是一个反面的例子。是目中无人,我对比举一个例子,孩子们去野炊,老师说一定要注意回来要写作文的,于是在野炊过程中就不断帮助学生,回来列了提纲就写,大家写得差不多。可还有一个老师是这样做的,也是分组,但目的不是为了写作,而是为了让学生活动,让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得到提高,让孩子当活动的积极分子,自己去思考,实践。那么,各种能力在活动中就会提高,到时候指导表达的时候,就是对活动的总结和升华。孩子们要提高生存能力,要自己考虑怎么样去分组,在活动中遇到困难自己考虑怎么解决。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能力发展了,这种活动是多么生动,这不是在观察、思考、交流吗?在回来的路上,学生们又在交流各自的活动,这不是口头在做作文片断了吗?回去还要说给别人听。作文就回归本位了。着眼于人,文才能写得好。生活,让孩子有倾吐,表达的需要。
第二个方面,和各学科的结合,比如我们语文老师,常常会在作文教学中指导孩子怎么写其他学科的作业。我们有时候,还指导学生,比如写生活童话,科学童话,要和其他学科结合起来,当然,我们还可以和其他学科搞一些综合实践活动。
第三,我再说一下各自的个人生活,这是更重要的一个方面,孩子的生活是五光十色的,主要是要指导学生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平时留心观察,写生活日记的习惯。不一定要有日记本,如谈心本等也可,让孩子随意地写,不要把它看成仅仅是语言练习,因此,要注意评价,通过评语,让这样的文字成为师生之间交流信息,交流情感,变成指导孩子的一个通道。所以,我们不要用内容具体,语言通顺这样的话来写谈心本评语,要用个性化的语言和孩子交流。那么,作文就全渗透到生活中去了。
报告之前的讲话:
上午听了高林生的报告,侧耳倾听,今天他的报告比较理性,抽象,宏观,有许多不太熟悉的理念,思维科学的理念,相似论,脑科学,他的其他报告主要内容在其他地方已经讲过,有的编委说,今天这个报告太深了,但我发现你们在下面听得是那么专注,你们永远在课改的道路上永远那么年轻,那么富有朝气。
在课程改革的道路上,很多人都很浮躁,有一次培训,有人说,听课最解渴,有一次300多人听课,下午评课和专家作报告的时候,人就走了还剩下30多人。
高老师说,今天的报告面对的人不同,是凤凰的版主和优秀的人群。
我们努力了50年了,我们对学生不满意吗?有的退休了,放眼全国看看这些人,有多少人喜欢写作呢?
对作文本身是害怕了厌恶了,我们人身上流的是什么呢?我们跳出作文和语文,回过头来冷静看看,我们的语文到底需要什么。
我们培养的人如果说从整体上说,改革开放以来,外国人来了,中国人接待,外国人怎么判断中国人呢,不是看黑头发,黄皮肤,他们有这样的顺口溜,第一句话:西装笔挺,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不自信,怕人家看不起,皮鞋雪亮,西方在我们中国没有这样,口中嚼着口香糖,第二句话:三五成群,胆子不大,不善于交往。第三句话:走走停停。实践能力不强。
我们的缺点是缺少创造性,视野不开阔,实践能力不强,不自信。我们的不足正是他们的优势,我们语文老师要想想,各门学科中,造成这样的原因,我们教学作文的老师承担的责任有多少?
作文是我们的母语,最后让我们都觉得自己的中国语言都那么难,怎么能自信呢?

是我们教育问题。
1980年,我参加了小语教学代表成立大会。这几年,有了新的创造,阅读教学提到了一个主要的攻关。作文最难。
很多老师在全国上课都在上阅读课,我们要在各个赛课中鼓励各省随意报。那么多年过去了,前几年,有的报口语交际课,这几年大家报的还是阅读课,觉得作文课还是拿不出来。在这个情境下,我们把作文拿出来,符合当今改革的需要。
课程标准中有了许多新的理念,作文给了我们思想起了很积极的作用了吗?值得反思。例:课程标准上,对作文教学本身的任务要培养孩子什么?
观察,思考,表达评价能力。
比如:老师搞活动,同学们写作文要具体明确,怎么写呢?要认真观察,越仔细,写出东西就具体。生活是作文源泉,我们明天要搞一个活动,请明天仔细观察。明天我们爬山,请注意有的同学不怕累,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动作,语言,表情,哪个力气小,别的同学帮助怎么他,表情动作等等。
第二天,作文,同学们看到了什么?学生发呆,不知道说什么!
一生说:老师,我昨天不怕累跌倒的动作,我都没有看到。老师,说奇怪了,你们看到什么了,另学生说:我们看到大家都在看。孩子就变成活动的旁观者了。
例:有次赛课,我当评委,课标上讲,要关注生活。
一老师讲:我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好玩吗?今天我们就写课间活动,我们在课堂上再现课堂活动。我们马上下课了,我们就找同伴玩,好好观察,等会写。情境开始:大概不到10分钟,同学们活动结束。学生开始讲了:这个班上学生很能吹,把真事写成假事。

孩子们这样说是套用现成的材料,现成的作文选上话讲自己的生活。
今天上午有两位老师讲到:作文要重在培养孩子自己修改的能力。
再举例:一老师叫学生帮助另一学生改作文,学生找了很多,有的学生说这样改,有的学生说那样改,改成语言流畅,用词丰富。这样改出来,就两个意思,一,这文章还是不是这个学生的了?各人对事情的感受不一样。作用可能有,意义有多大呢?
我觉得:
一、要尊重作者本人的意思,不能代替和强加于人。我们可以问作者,引起其回忆,调动他自己的意向。修改作文是修改思想。
二、注意不同年段不同作文中不同的程度,还是从整篇入手,还是从字词入手,还是从内容上等等
三、修改应有个序列,应先考虑什么再考虑什么,再看一遍,再改什么,又看一遍来改什么。
一、要尊重学生的表达。
从表层上看,空洞,他们无话可写。想象能力不够,是为什么呢?再挖一个层面就是我们目光还是盯在一个“文”上。我们期待学生拿出的是篇篇好作文。着眼于“文”,我们有可能忽视,文怎么写出来的。孩子们的作文应该是生活的享受。有很多孩子的作文是套用于别人的成品。我们注重了结果,而不是研究人,他们的素养是否通过我们的教学和谐地推进?我们的教学,越忙越觉得他们写不好中国文。
我们的宏观目标同微观目标是想违背的。我们作文教学中,很深的弊端,当我们仅仅满足那么一篇好文章时候,我们的倾向特别严重。我们要着眼于人的发展。
二、希望大家有厚实的底蕴,使得自己作文教学改革的路上,少走弯路,不要东转转,西转转,呕心沥血。
从作文的窄的范畴来说,从两个方面,充实自己
1、了解国家传统的成功经验是什么?我们站在巨人肩膀上前进,要有取舍能力。
传统经验:
A 先放后收,让孩子们树立信心,首先培养自信,想说,把生活成为作文的部分
B 读写结合 读不是为了写,但是写的需要。知识积累,生活领域的拓宽,审美的提高,潜移默化的影响很重要,符合中国人学中国文的特色。
三、我们到底是否真正着眼于他们的发展了。
有专家提出分步训练 一年级、说话,二年级、写话,三年级、片段 四五六年级才注重篇章训练   
有的地方提出,一年级、说话,二年级、写话,三年级、片段 四年级半命题作文,篇章训练过度阶段。
东北语文教育学会,提出分格训练法,分成若干个格327格,从小学到初中,分到各个阶段去完成,
有的地方写放胆作文。
广东:凭借阅读教材,自成系统
丁又宽,搞读写结合。这些影响在全国的影响都很大,如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

从策略研究,
1、要把作文变成孩子生活的部分和需要。
2、培养兴趣
3、要注意观察,思维表达想象等,不要单独去理解,综合训练
抓住大量的阅读,我们的策略可以具体化,写随笔,写书,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让孩子觉得作文跟吃饭穿衣服一样平常。
其中最本质的就是:让孩子不要怕作文。不要太局限于某一个方法,某一个技巧。我们碰的壁不少了。
四、说得微观一点,操作层面上说,国家大纲是从1956年制定的,一方面是关于作文语言的认识,从要求来说,有很大的不同,这次新的和以往不一样的,我觉得关注热爱生活,要让孩子们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这是新大纲提出的。我们不要从基础上努力,我们应从“易”“乐”上去表达。不是着眼好作文,而是着眼于孩子们认为作文快乐了这个角度出发。
要让孩子容易,快乐!
1、常用的表达方式,文通字顺,不要拔高要求。
2、关注现实,热爱生活,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说真话,不说假话套话,不乱编。
作文就是开放的,开放到孩子们生活中去。我们应该追求容易的“易”快乐的“乐”,开放的“放”.
怎么落实这三个字“易”“乐”“放”?
1、把作文渗透到孩子们全部生活当中去,让孩子们在作文过程中,强烈中感受到,作文是生活的需要。要让孩子们把作文课作为有盼头的课。
我们很多老师仅仅把作文当成语言的练习,没有把它看成培养人的过程。
2、激发他们欲望,研究他们的写作心理。真正尊重他,而不是骗。
我们的责任是培养他,觉得自己行。
3、我们要少做命题作文,从内容拓宽生活各个方面,孩子生活第二大块是什么?学校课内课外各种主题的活动。学校一切教育活动都是为了育人的。反对学校搞那种为了作文而搞活动。让作文和活动统一起来。
让作文成为整个生活的一部分,为开展活动服务,反过来,要交流,要表达,要让作文为活动服务,要让活动成为孩子们思维表达的全过程。
4、把作文和各科学习紧密结合起来,各科学习没有离开过语言,学生把语言集合起来,为各科服务,能不能写写怎么解答题目、指导孩子写观察小报告等等。我们指导孩子们怎么实践,怎么观察,怎么搞的小实验,就把这些写出来,这就是作文了。
5、还可以指导孩子们写科学幻想故事,把科学课弄懂的知识,编写成一个小童话。把作文的路拓宽了,生活领域的又一个部分,假日,放学后等等,我们要抓住这些时机。
6、孩子们个人的生活五光十色,毕竟个人不同,渗透个人生活中去,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想写多少就多少,要把作文作为指导孩子做人的途径。
5#
 楼主| 发表于 2011-7-1 15:52:51 | 只看该作者
袁浩老师作文教学讲座记录

  





--------------------------------------------------------------------------------
  
袁浩老师的这次讲座主题是——作文教学,这乃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老大难问题,也是我们一线教师最伤脑筋的教学内容。

    袁老师首先对作文教学的重要性做了简单阐述,他提到,1981年第一届小语会上做了这样一个决定,不再重点抓识字教学,改为阅读和作文教学。  他认为,对作文教学的基本认识应该有:

1.     弊端的存在。他的这句话在讲座中多次提到,值得我们联系自己的作文教学深思,那就是——我们有没有让我们的孩子爱作文。

2.     要站在一定的高度,作文教学意在让人的素养有所发展。他还编了三句话,说是看到这样的人一定就猜到是中国大陆来的,什么话呢?是这样的:西装笔挺,三五成群,走走停停,这真实再现了我们中国内地教育的弊端,不可否认。

3.     既然这样,那么,身为小学语文教师肩头的责任更大。现如今,在考试压力下,教师往往为了学生作文能拿高分,多拿分,要求学生背优秀作文,或是再高明的方法,就是死搬硬套别人的作文,袁老师指出,这无助于培养学生的发展。当理念变成个体意识时,理念才会变成个体行为。学生写作文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4.     方法是在过程中实践领悟的。袁老师举了这样三个例子:

事例1.

    某公开课上,教师指导学生作文,题目是《精彩的课间生活》,教师很机智,哨子一吹:“现在就是下课时间了,你们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孩子们一片欢腾,教室里顿时像炸开了锅一样,大家玩得不亦乐乎。差不多十分钟过去了,教师又吹起口哨,孩子们回到自己的座位了。此时,教师让学生说一说,你刚才和谁玩的,玩的什么,玩的好不好。一生站起来回答说,他和某某、某某等人玩了什么游戏,还具体说了怎么玩的,并且几个人脸上的表情如何都说出来了。

看似很好的教学设计,想法很好,通过再现生活场景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但是,在这个过程就没有问题了吗?袁老师很关注细节,他指出,孩子刚才说的是不是真实发生的?结论是——说的对的不一定就是做的对的。该学生套用他人作文,实在不该啊!倘若我们一再表扬,日积月累,学生又怎会写出真实的东西呢?

事例2.

教师安排学生爬山,要求他们认真观察,看有没有人帮助他人的,有没有人克服种种困难坚持爬到山顶的等等。爬山归来,教师让学生们说说登山过程中的见闻。学生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没有举手。终于,一生举手了,他说:“老师,我认真看了,但你说的我什么也没有看到,只看到别人也在看。”

“只看到别人也在看”,童言无忌啊!看来,这样的观察是无效的。这恐怕是教师过分关注结果的原因吧,似乎变成了为了作文而登山,这样的登山又会有什么情趣可言呢?学生说不出来就对了。即使说出来的那也一定不是真实的了。

事例3.

教师指导学生修改作文,让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观点。张三说这里要加上心理描写,李四说某某词用的不恰当,应改换一个,王二说这里如果加上好词佳句就更好了等等。结果作文是变得更优美了,但是,却忽视了作者本来要表达的意思和情感。

这样的修改作文会对学生起到很好作用吗?未必吧!回过头来想想叶圣陶先生说的这句话吧:作文课重在培养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意思的能力。

接着,袁老师一再强调,评价作文课的标准应该是,学生真的会写作文了吗?他们爱写作文了吗?倘若把注意力放在文章上,又是犯了只看结果,不注重过程的毛病。新课改下的作文教学要求我们必须转变观念,由着眼于文变成着眼于人的发展,学生作文素养的发展上。

具体表现就是,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作文”,1-4年级重在培养学生兴趣,增强自信心。“容易”和“快乐”是作文教学中重要的情感因素,那么,能力因素又是什么呢?是观察、思考、表现和评价。应该鼓励学生联想、幻想,自由命题,自主作文。这其中不得不谈到“真”和“诚”二字,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可以模仿,但决不允许套作,必须做到“诚信”。此外,袁老师关照我们,要切实把握基础教育的目标要求,不要人为地拔高,为难孩子,久而久之,会浇灭他们的兴趣的火苗。那么,我们必然要问,如何落实这些认识呢?到底该怎么做呢?袁老师从命题作文和非命题作文两方面做了介绍:

一、     命题作文

1.     命题

命题不要为难学生,让我们的命题起到诱因作用。命题可创造。

一直以来,我们的作文课都是这样的:孩子们有话不能说,说的往往又是自己想说的。那么,让我们看看这位教师又是怎么做的:
    一节作文课,教师自主命题——《我最喜欢的老师》,认为学生一定会有话可说。也的确如此,学生们在简单的构思后都开始奋笔疾书了。唯有一个男生一直托着腮帮,作沉思状。教师窃喜,以为该生一定在打腹稿,但转了三圈回来,该生仍托着腮帮,完全没有要动笔的意思。老师着急了,提醒他:“快动笔吧!”孩子一下子迸出了这样的话:“么的老师喜欢我!”

天啊,倘若是你,你该作何反应?是不理不睬,还是劝其拿出作文选看几篇范文后再模仿者写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位教师是怎么做的吧!

他说:“那就换个题目吧——写《我希望有这样一位老师》。”孩子很激动“那好写。”于是,开始埋头写起来。

看来,他有了充足的倾吐欲望了。那么,还怕他写不出好文章吗?结果,这篇文章写出来后,让教师感动不已。文章中提到,某某老师什么时候只关心好学生却忽略了我,又是某某老师看他的眼神不对了等等。老师们感慨,看起来大大咧咧的男生也有感情细腻的时候。你看,作文又成了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了。我想,这位教师就是很好地关注到了学生个体。作文本来就是表情达意的工具,这样的话,修改作文题目又有什么不可以的呢?这又验证了前面袁老师说的——命题是可创造的。

2.     修改、评价

袁老师举了一个例子证明了这样一个观点:教师精批细改如果着眼于人将大有作用,但是,如果只关注文本身,那么,其作用将微乎其微。

评讲作文在作文教学中就更实际了,甚至比指导作文还重要。评讲要从学生实际出发,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二、     非命题作文

努力把作文教学渗透到现实活动中去,通过具体的活动,让学生深深感受到作文其实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是生活当中的一种需要和快乐。

1.     学校组织的各种各样的活动。把作文教学与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统一起来,作文为活动服务。

2.     与各科联系起来。这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实践和观察能力。具体操作方法有:

①  可指导学生做别的学科的练习;

②  说一说自己喜欢的或不喜欢的学科,可以编故事,学生很感兴趣;

③      再现其他学科的上课情景,让学生观察语文老师是怎么做的,等上那门学科的时候再观察,这次观察会更仔细,而且会在不知不觉中有所比较。

3.       更加广阔的个人生活。如:课外、假期等,可引导学生写个人日记,发挥语言交流的作用,帮助解决问题。
6#
 楼主| 发表于 2011-7-1 15:59:26 | 只看该作者
7#
 楼主| 发表于 2011-7-1 16:01:32 | 只看该作者
王素芬专题讲座:  
《细节描写序列化教学》  
      好的作文应该是笔墨集中,细节描写具体感人。 在一次调查中,好多学生反映:“内容写不具体,字数不够,所以只得东拼西凑” 。其实,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刻画的形象模糊不生动,详略不当,中心不明确,甚至出现流水帐等系列问题。我觉得有必要将细节描写作为一个专题来讲,于是设计了序列:在阅读中,揣摩“细节描写”;专项写作指导 “细节描写”;在评改交流中强化“细节描写”。在八年级上册的第二单元的教学中,我刻意地关注细节,细细品味细节的厚重感,和打动心灵的感染力。  
第一部分:在阅读中,揣摩“细节描写”  
     “细节是引起心灵的触动的细微的言行举止。”《背影》语言平实,叙事简单,是经得起品味的经典文章,因为它的细节描写深深地打动读者的心。  
      在教学中,我们都会抓住刻画背影的细节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色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这个特写镜头精细地描写父亲爬月台的动作,通过品味动词,从中感受到父亲年迈、遭受打击后显得步履艰难,感受到父亲爱儿子的真情,还写到自己的情感反应,也抒发了儿子对父亲的怜爱之情。我在将父亲说的四句话也作为细节加以品味。“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如此”指什么事?祖母去世;父亲下岗;家境惨淡。在这种情况下,父亲劝慰我“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你读出了什么?父亲是一座山,伟大而坚强。严酷的现实、沉重的负担压弯了脊背,他用爱为儿女撑起一方蓝天。“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真的不要紧吗?他们去怎么好?”父亲要谋差使,对于父亲来说是最要紧不过了,可跟送儿子相比,这一切都不要紧了,他们去不好,是因为父亲放心不下。儿子已二十来岁,可在父亲的眼里始终是个孩子,一个放心不下的孩子。这几句话简洁朴实的话语把父亲对儿子无限怜惜、体贴、依依不舍的深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父爱是内敛的、深沉的!  
       细节就像茶,经得起浅尝、咀嚼、咂嘴回味。学生在《背影》中学会了抓住细节品味,在学习《台阶》一课时,就找到“我跳台阶”、“父亲踩黄泥”、“ 我和父亲放鞭炮”等细节的品味,我们眼前出现了一位负重的父亲,他虔诚地、执著地践行着一个背朝天,脸朝地的老实巴交的农民的理想。  
通过细节的品味,学生明白细节不是什么玄妙的东西,而是捕捉这些细微的,能让人心为之所动一言一行一瞬间。  
第二部分:专项训练 “细节描写”  
      金华的邵金生老师这样说:“阅读教学就是阅读教学,作文教学就是作文教学。有时,我们将阅读教学作为作文教学的救兵。但要清楚阅读教学是一种成全感悟的基本方式。通过与文本对话是为了发现自己,如果在阅读之中发现自己渺小,一无是处,那不读也罢,阅读让学生发现日月之明,发出金石之声”。当然,阅读不是为了仿写,它只是一种对话,在这种对话中,学生发现自我,打开情感的闸门、打开体验记忆的仓库。所以在阅读到写作之间,我们老师应该有所作为,而不是说,我们已经品味了这么多的细节描写 ,你们写吧!从阅读到写作之间,我们还应该指导解决怎样写的问题。进行写作指导——《细节描写的训练》。(声明:我参考了温州市新生代获奖者王维环的课例)  
                                                    简约而不简单  
                                       ———— 感受细节的魅力  
      教学目标:1、理解什么是细节,养成关注生活并从生活中捕捉细节的习惯。  
2、学会从众多细节中选择有用的细节,并把这些细小的细节刻画的细腻生动。  
教学重难点:目标2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在生活中我们的内心常常会被一些细小的事物和情景所触动:贫困山区孩子充满期待的眼神,颁奖台上选手眼中晶莹的泪珠,流泪时朋友递过的一张小小的纸巾,甚至是秋风中一张飘落的枯叶……请你讲讲生活中曾触动你内心的那些细小的事物或情景。生观察画面,从画面中找出引起心灵触动的细小事物或情景。(引出细节)
8#
 楼主| 发表于 2011-7-1 16:03:11 | 只看该作者
想象作文教学初探(讲座稿)





一、对想象作文的认识

想象作文是作文的一种形式,是以对人脑中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的新形象为内容的作文。它虽然是写“虚”,但和记实作文一样要求要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实。因此,想象作文课教学首先应立足于作文的教学,注重作文的共性要求,而不是撇开作文谈想象;其次又要注重想象作文本身富于创造性的个性要求,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展开丰富、大胆、合理而美好的想象,以具体的语言描述“虚有”内容,表达内心的真情实感。

二、想象作文的设计

作文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所设计的内容是不是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直接影响到学生表述的质量。在人教社教材中出现的想象作文设计一般包括凭借什么想象、想象成什么、写成什么样的作文等内容,很少命题作文。在日常教学中,老师们根据教学实际需要而自我设计的想象作文同样应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和有创意的表达,同时应把握好各个学段作文要求的尺度,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低年级想象作文的设计要求应侧重于培养兴趣和说话时遣词造句的规范上,中年级想象作文的设计要求应侧重于能让学生不拘形式地表达重点内容上,高年级想象作文的设计则应侧重于内容具体,感情真实的要求。只有这样设计才能体现不同学段想象作文教学的层次性,而不是每个学段都只是泛泛地谈想象,低、中、高年级都一样地谈“假如我是一只小鸟,我要飞到哪里去干什么。”这样就达不到各学段作文的要求。

三、想象作文的指导

想象作文同记实作文的一般心理过程一样,要经过两次的“转化”才能完成。即记忆中的表象通过思维加工转化为一种具有一定情感性的新形象,这种改造加工后的新形象,再通过思维加工转化为客观物质化的外部语言,也就说表象——思想加工——语言文字是一系列递次反映的过程。首先必须拥有与作文有关的记忆表象,如果学生在脑子里表象储存得越多,会使思维和想象变得更鲜明、生动而富有内容。因此教师必须善于创设情境,丰富表象或勾起学生对已有的与作文相关的表象的重现,以激发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进行想象;其次,要把握作文的目的要求,让学生展开合理、大胆的想象;最后,在师生互动交流中完成语言文字的规范表述。

根据这个一般写作的心理过程,想象作文课应从整体框架上把握教学各环节,一般的教学模式为:

1、创设情境,激发想象。

想象作文情境的创设必须贴近儿童生活实际,为他们所喜闻乐见,如故事情境、问题情境、多媒体直观情境、活动情境等。其目的都是为了使记忆中的有关表象鲜活起来,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的想象,在写作内容和心理上做好铺垫。

2、明确要求,拓展想象。

想象作文应有明确的目的要求,既要让学生明晰这是以想象为内容的作文课,明确作文的具体要求,又不要因为作文的要求而局限了学生的想象,而是要热情地鼓励学生根据要求和自己的意愿大胆地展开合理而具体的想象,充分地尊重和肯定学生的创造性劳动。

3、互动交流,口述想象。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交流是在学生个体思维加工创造的基础上进行的,目的是为了互相启发,弥补不足,促进完善,激励信心。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每次想象作文的具体要求着重对学生口述想象时想象是否合理具体、语句是否通顺、遣词造句是否规范、表达是否清晰、情感是否真实等几方面予以点评。

4、指导写作,笔述想象。

笔述想象的指导,教师应抓住谋篇布局、起草、加工等环节,让学生在写作的实践中学会写作,鼓励学生把自己想象的内容说真写实,写具体,不说假、大、空的套话,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9#
 楼主| 发表于 2011-7-1 16:05:04 | 只看该作者
专家讲座:我对作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专题讲座提纲)



苏州工业园区中学语文特级教师  孙  艳



实践:我的作文教学的几个阶段

o     办“心韵”文学社

o     作文训练小步进行法

o     美术“四写”法在写作教学中的运用

o     孙老师教你写作文系列指导(课内)

o     作文教学的方法指导序列(课外)

o     引进李白坚快乐作文教学法

o     建立了生态作文教学序列



o     引进快乐作文教学软件平台

o     引进国风作文教学软件平台

o     建立作文教学软件资源包

o     作文教学的云服务:小练笔 语文名家进课堂语文学科组共享 百度空间 

o     作文教学的几个结合

  和学生一起写下水中考作文

  我与日记同成长

  太阳鸟文学社报及刊

  建立有声文学资源库

o     用魔灯平台建立课程



作文教学的方法指导目录

o     一、作文——精神产品的独创

o     二、文从字顺

o     三、说真话抒真情

o     四、从生活中找米

o     五、有感而发

o     六、抓住特点写动物

o     七、观察和描写人物的特点

o     八、观察和描写事物的特点

o     九、记事写人线索清楚

o     十、观察和描写景物的特点

o     十一、写消息

o     十二、简单的说明小制作

o     十三、想象

o     十四、自由作文



    生态作文教学序列目录

初一年级:

o     1、我们都是小诗人(押韵游戏)

o     2、童心诗趣

o     3、形神兼备法写人指导

o     4、“窗外那株玉兰花”写景指导

o     5、联想与想像

o     6、关注生活的细节

o     7、关注场面描写

o     8、简笔与繁笔

初二年级:

o     9、广告与生活——快乐创作每一天

o     10、走进短信创作

o     11、走进歌词创作

o     12、走进剧本创编-

o     13、走进寓言创作

o     14、走进新闻创作

o     15、走进说明文写作天地

o     16、走进议论文写作天地

o     17、作文有效“选材”的指导

o     18、如何写好中考作文的“开头”与“结尾”

初三年级

o     19、“切题”是作文高分的关键

o     20、文章“立意”升格指导

o     21、文章“结构”升格指导

o     22、文章“思路”升格指导

o     23、扮靓文章的“语言”

o     24、话题作文与材料作文

o     25、作文同题擂台赛:阳光与微笑系列



    思考:作文教学中需要厘清的问题

    “高铁速度”的问题 

    “釜底抽薪”的问题 

    “削足适履”的问题

    “正确定位”问题

    “基于经验”问题

    “写作支架”问题 

    “性质&责任”问题

    “学术学理”求证

    让我们携手践行渐宽!



我的作文教学观

作文训练最紧要的是重视思维的训练,只重视语言技巧就是叶圣陶讥之为“鹦鹉学舌,文字游戏“式的作文训练。

要养成让学生整理思想的习惯,文章的作用在于把自己的思想传达给别人。即“言之有物,言之有序”有物便有内容,有序便是系统。

教师不是拿所得的结果教人,最要紧的是那怎样得结果的方法教人。如可以找一些散乱的材料,让学生自己去整理,运用分类法使条理纷繁的事物叙述的眉目清楚。评改则专就理法讲,注意学生思想清不清,组织对不对。教人作文当以结构为主。

文章应为生活作文、率真作文、性灵作文。



作文训练小步进行法

作文精神产品的独创

孙老师教你写作文

文从字顺

有感而发

抓住特点写动物

观察和描写景物的特点

观察和描写事物的特点

观察和描写人物的特点

记事写人线索清楚

说真话抒真情

从生活中找米

想象

自由作文



我们怎样来教作文

问题即课题(教育者应尽的一份责任)

诉诸本源 (还孩子一片自由的天空)

要有台阶 (“循序渐进”方成完整体系)

还原生活 (“教是为了不教”是真理)

积累感悟(是需要长期的艰苦的努力)

感性到理性(思维的深刻性还需逐步完善)



    做一些对孩子有益的事

    让孩子的心灵得以解放



与名家面对面

2005年为了引进新的作文教学法,我专门请来了上海大学李白坚教授,把他的“快乐作文”教学方式引进了课堂。

为了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我又引进了上海知明软件公司开发的由数十位特级教师加盟的“国风作文教学平台”,并且,通过自己的实践开发了初中作文教学媒体资源包。

2001年成为“案例教学”上海名师团的带教徒弟。我先后与方仁工、陈钟樑、顾朝晶等上海特级教师结缘。他们一一应邀走进了我的课堂:方仁工老师不仅走进我的课堂向学生传授“每天写作900秒的秘决”还把多年心血凝聚而成的六本教学思考专著倾情相授;陈钟樑老师也与之一起共同执教作文课《窗外那株玉兰花》;顾朝晶校长坐在我的课堂里观课与之析课……我有幸应邀参加了全国省届名师教育峰会的青年名师的课堂展示,在这里,我和一批新生代青年名师结缘,我又把他们请进了我的课堂,邢战斌、李百艳、杨伯红他们每个人对于教学的理解和各自展示的风采在我心里烙下了深印,走近“大师与名师”零距离地感受着他们的教书体验,职业的心灵不断得到滋润与丰富。



边走边学

2007年,来到工业园区,这是一个教育的人才高地。在这里,我看到了园区名师荟萃,新生代教师颇有建树, “用心教育,不断提升教育品质”的氛围。我觉得要把自己沉下去,沉得更深、更透。在这里,我又结识了一批有想法锐意进取的优秀老师群体(园区三中、园区五中),需要我默默地汲取着同行精神的养料,他们开启了我把苏州地方特色文化融进自己生态作文课堂的想法,我对教育思考的触角在不断延伸。

参加了第二届苏州市信息化研究型教师的培训,从黎加厚老师那里,我明析了自己的课程观,我试图通过“魔灯”平台分别从生态作文、生态阅读、生态专题及名著阅读为纵线开发自己的生态课程体系及资源库,以此来推动语文教学的“横丰纵深”的研究型局面。

参加了苏州市第三届名教师名校长培训班,从华师大导师团的各个博导纵横捭阖的讲学中我明析了自己教育实践的理论支点和前行方向,在理论导师倪文锦教授和实践导师黄厚江老师的引领下,我对于践行自己的教育思想,有了更多的坚守和自信——“每个躬耕于一线的老师都可以成为自己教学领域的专家”,这个声音总在心底响起。
10#
 楼主| 发表于 2011-7-1 16:07:40 | 只看该作者
作文立意专题讲座

                        

一、立意的定义

    立意是 “文心”,是“灵魂”,是作者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内心的意愿,是作者透过语言文字传达精神的需求。说白一点,立意就是写这篇文章的原因。传统作文教学中格外注重对学生立意的指导,强调立意要新、准、明。也就是要求学生习作中心要明确,思想要鲜明,立意要标新。在作文教学中由于过于强调立意,学生受老师过多的思想束缚,导致孩子失去了作文的自由,他们变成了完成他人言说的习作工具。因此这样的作文内容空洞,言之无物,语言成人化,缺乏童真童趣,没有真情实感,缺乏个人独特的精神体验。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倡导为学生的自由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因此,新课程标准为学生写作打开了一扇自由之门。它打破了传统教学中惟立意为上,惟中心为上的教学理念。它解放老师落后的作文教学思想,解放老师繁杂的作文教学程序,解放老师陈旧的作文教学内容,解放老师单一的作文教学方法。



二、现阶段的问题:

   但新课改积极倡导下的作文教学在淡化学生写作立意的同时,也给一线的语文教师另一个思想的包袱。是否学生自由言说的作文就是真情流露呢?是否学生一切思想的表达都值得肯定呢?对一个只有十几年生活阅历的孩子而言,全然放手让他们自由表达自己内心的思想,这符合作文教学的科学规律吗?因此新课改倡导下的作文教学又出现了新的问题:

   问题一:文散无心。

   当学生写作之初没有完全明确写作的内在需求时,写作就成了一种完成任务式的填鸭。学生在写作之始没有自己的思想,所写的文字也自然成了记录流水帐而已。例如一位老师指导学生写一篇《××见闻》的作文。这本是一次了解生活,了解社会的实践作文,作文内容开放,思想触角多元。既可以反映社会生活的和谐幸福,也可以揭露一些生活中的不和谐因素。但很多同学所写的文章平白无实,文散无心,根本不知其所要言说的意义何在。如有一位同学写《街头见闻》,写两个小孩表演杂技,将节目的内容一一介绍,也写到了围观人的喝彩,结尾是今天玩得很高兴。这样的文章,像流水帐一样实录了街头见闻,根本没有明确的主旨,若指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两个表演杂技的小孩身上,写他们年龄小、身体瘦弱,而练的又是难度高、危险性大的节目,学龄儿童都不能接受应有的教育,表达了自己的同情、忧虑,立意便明确了。

    问题二:文乱多心。

    当学生自由的思想随意驰骋的时候,他们的智慧是我们难以想象的。同时当他们在自由的王国里,自由表达自己的内心思想时,他们的潜能也是我们难以估计的。但我们面对的毕竟是只有十来岁年龄的小学生,他们的生活阅历以及情感体验尚未丰厚,有的生命体验甚至还处于真空状态。因此他们自由作文时极易进入东拉西扯、节外生枝的泥潭。可能刚开始他们还明确自己所要表达的思想,写着写着就迷失了作文的方向。像一位学生写《寒假记事》,写家里买了一条大鱼,挂在外面晚上忘了拿进屋。第二天发现不见了,原来是邻居大娘怕挂在外面被猫吃掉,替他们保管了。其所要表现的就是一种邻里之间相互照应,社会和谐融洽的思想。但他却花大量的笔墨写家里年货的高档,年夜饭的丰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等。结果是笔力不集中,反而淡化文章的中心,削弱了文章的感染力。

  问题三:文偏歪心。

  古人云:“意者尤帅也。”把文章的立意比做统帅,可见“意”在整篇文章中的地位。假如统帅错了,全文将“满盘皆输”。由于现在的学生思想触角开放多元,因此他们思想的干扰也是前所未有的。他们已经习惯在电玩里寻找精神刺激,已经对社会上的一些歪风邪气略有所知,甚至习以为常。但由于年龄与阅历的限制,导致他们判断审视能力的缺抗干扰能力的不足。这些自由散漫,或不健康充满血腥的不良思想充斥着他们的灵魂。表露在他们作文里的自然是这些社会歪风邪气的“首肯”或“默认”。假如任由这样的思想在他们的作文里蔓延,势必会更加毒害他们的灵魂。例如一个学生写自己看到电视里一些犯罪分子残害幼女,于是模仿着把家里的小猫杀害的经过。其文字表述清楚,过程详细具体,甚至对自己心理的刻画极其生动入微。但读这样的文章只要尚且知道一些教育常识的人都会感到毛骨悚然。



三、改进的策略:

    因此,新课标提出的积极倡导学生自由习作,淡化传统作文教学的中心思想,并非任由学生随意表达,教师都一味鼓励肯定,并非任由学生海阔天空漫无边际地畅谈,老师都不去指导点拨。笔者认为“淡化”作文立意是对传统作文教学的一种纠差,决非全盘否定。那如何在鼓励学生自由言说与立意指导之间构建一座融合的桥梁呢?如何使写作成为学生放飞自由思想的天空,又成为学生修缮心性的净土呢?

一、开放拓展写作空间,少写命题作文。

    赞可夫说,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在于使学生的个人特点及完整的个性得以充分发挥。但传统教材在作文题材的选定上过多地束缚了学生的写作个性,压抑了学生的自由表达心理。例如写人的文章教材中拟定的题目有《好××》、《我尊敬的人》、《我的好××》《一个××的人》等。虽然看似较开放的半命题或命题作文,能打开学生的写作思路,但是这样千篇一律的写同一题材的文章,学生除了挖空心思编制文字,已经鲜有真情告白了。

    当一件事情成了完成任务,那它就失去了主体的原动力与激情。因此寻找学生写作的补充教材,开放学生的习作空间,成了激发学生写作内在需求的关键。而写作空间的开放也为学生多元选择作文的“立意”构筑了一条绿色的通道。

二、提倡学生自拟中心,少受他人束缚。

    当作文的触角被打开,学生的习作心理空间自然变得宽松、自由,而不是被压迫、被强制所带来的乏味、烦躁。因此这时应该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自主选择作文的中心,在学生抒发自我性情,自由表达内心思想与作文立意的明确深刻之间寻求一种“共话”。因为,学生自己拟定的话题中心,写作时不但不会成为自己自由表达的绊脚石,反而会成为学生习作思维的风筝线,让其始终在话题的围场里言说自己的思想。另外当学生思维敞开,其内在的智慧潜可能是我们无法想象的,其拟定的中心有时不仅可以补充教师思维的局限,而且会启发同伴间相互的思维碰撞,产生更多立意标新的想法。

    其一、自主地说——打开锁住心门的枷锁。

当学生选定作文的材料,教师应该放手让学生自主地说说自己内心渴望表达的思想,而不应该马上进行所谓的“指导”——本次作文的要求是……,本次习作训练的中心思想是……当教师少一些思想的提早入侵,学生作文的心门才能打开。

   其二、充分地说——插上一对自信的翅膀。

   当学生试着发表自己的想法得到老师的充分肯定,这时就应该趁热打铁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自主立意”的讨论中来。让学生全体参与,同伴互相启发。而此时教师对学生的想法以肯定激励为主。因为只有学生的思维插上一对自信的翅膀,才能放飞自己内心最渴望表达的情感。

   其三、创新地说——放飞孩子自由的心灵。

   在学生充分畅谈自己的作文立意时,教师应该及时捕捉住一些立意标新,极具创意的中心。而学生迸发内在潜能的前提仍然是放手让学生自主地说,充分地说。例如一次话题作文,我在黑板上画了□、○、◇、△几个图形,让学生围绕这些图形拟定一个话语中心。因为鼓励学生自由畅谈,所以涌现出一些立意标新的想法已然成了“水到渠成”之举。有的学生认为这几个图形只有三角形是最稳定的,其它几个图形都是可以随意改变的。所以联想到自己的人生理想应该像三角形一样坚定。有的学生说这几个图形都是从一个起点出发,最终又回到起点,联想到生命的历程也是一样的。但每个人的人生选择不同所画出的人生轨迹也是不同的。有的学生说假如这几个图形的周长一样,圆的面积最大,这使他想到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自己应该想圆一样充分利用好有限的时间。很难想象这些如此有深度的人生思考来自于六年级的小学生,这次作文教学之始我只不过是想让他们写一篇想象作文而已。

三、尊重对话首席作用,善启发巧点拨。

    作文训练是生命与生命之间表达和沟通的训练。小学作文是每一个学生生命个体的自主行为,这决定习作教学应该是多元、开放、个性化的。但在启发生命个体敞开生命体验的心理空间时,教师作为课堂对话的首席应该为学生打开写作思路、引导话题构建、筛选作文中心、纠正偏颇立意发挥积极的作用。

其一、于思路堵塞处启发,于思维局限处点拨。

    当学生思维堵车,教师应该善于在学生尚处于思维热点时启发思考。例如一次突发作文训练(一位学生在课余时间抓了一只蝗虫。上课时这个小家伙仍然高声歌唱,搅得我无法上课。一调查才发现“真凶”。而此时所有学生注意力早已从课文内容跑到这小家伙身上了。于是我顺机进行一次生活作文训练,让学生围绕“蝗虫”畅谈可以确立哪些作文中心。)因为事发突然,学生也从未写过此类作文,所以一开始没有一个人举手。于是,我针对“蝗虫”这个话语中心进行了点拨指导。具体示意图如下:

   线形启发:蝗虫——昆虫——大自然——生命

球形启发:

                  被捕       生灵            

           自由     蝗虫     害虫

              童年     专吃粮食



     而学生在老师循循善诱下思路畅通了,自然喷涌出许多独具匠心的想法。如一个学生根据线形启发联想到我们应该珍视生命;有的学生则根据球形启发反驳道,蝗虫是害虫专吃农民的粮食,就像一些贪官污吏专门坑害百姓钱财。而一些学生则确立了“童年”为中心,一些学生由蝗虫被抓关在笼子里,想到以“自由”为话题中心。这些标新的立意无不是在对话的启发中涌现出来的。

其二、当灵感喷涌时筛选,当立意过激时纠差。

   当学生的习作激情充分被调动,习作灵感喷涌而发时,一些新颖、深刻、鲜明的立意自然会相机诞生。但学生毕竟受生活阅历与生命体验的局限,一些过激、偏颇,甚至歪曲生活、扭曲现实的思想也会出现在学生的作文中。因此,在指导学生自由开放的进行作文立意时,教师应该进行筛选、提升,以及必要的纠差。例如当学生拟定许多话题中心时,教师要站得高、点得准、拨得巧,要积极引导学生从独特的视角审视选择这些中心。而当学生出现与主流价值观相背的思想时,教师不仅要及时进行“思想的急刹车”,还要善于把学生的心性引回到正确的价值取向上来。



四、针对应试的策略:

    考试作文的类型主要有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根据提供的材料续写文章,提供话题自拟题目自拟中心式的开放性作文,改编古诗等。考试记叙文的内容无非就是写人,写事,写景三类。那针对这三类常见的记叙文我们该如何指导学生立意呢?



1、作文立意的核心理念:真、善、美、新。

   求真,打动人。针对现实学生作文存在假、大、空的问题,我们老师虽然十分渴望在平时批改习作时看到内容真实的文章;但迫于应试的需求,老师又一味鼓励学生标新立异。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阅卷老师在批改作文时恰恰更偏爱真实生活化的文章。例如首届冰心作文奖小学组一等奖获得者浙江诸暨的三年级学生郦思哲小朋友的作文,只有短短的107个字,但打动的评委。作文的题目是《妈妈回来了》,现摘录全文如下“前段时间,妈妈去杭州学习,去了好长时间,可能有一个月吧。今天,妈妈终于从杭州回来了,我非常高兴!因为妈妈的怀抱很暖和,因为妈妈回来了,爸爸的生日就能过得更好,因为妈妈在家里会给我读书……妈妈不在家的时候,我很想她,想妈妈的感觉,是一种想哭的感觉。”正如浙江大学中文系吴秀明教授说的“这样的一篇小文获奖其实是一个启迪,它在提醒我们要让学生‘我手写我心’,(当然这是周作人在新文化运动时提出的口号)孩子的童心是最宝贵的。”

    求善,感动人。学生是天使,但天使有时却在现实污染中有时迷失了自己。所以,我们常常在学生的习作中看到个性张扬,却缺乏正确价值判断的内容。那我们作为教师就应该及时纠正学生这种认识的偏差。以贾志敏老师经典的课例《杀青蛙》为例。假如学生把文章的侧重点放在描写杀青蛙的血腥场面,然后小作者看见了好无所动,最后还高兴地与家人品尝这道“青蛙大餐”。我想只要有一丝教育责任感的老师都不会任由孩子信马由缰地写下去。同样这样偏离主流价值观的文章在考试时也不会取得理想的分数。

   求美,感染人。字里行间都透露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追求。比如在写事的文章开头运用环境描写烘托故事情节的方法,就是一种凸显“美”的途径。例如一位学生写自己与朋友之间发生矛盾,之后双方互相谅解的故事。在开头小作者就运用了这种方法“校园的西墙边有一墙葱绿的爬山虎。那葱郁的绿色使得夏日的炎热顿时减去了一半,阳光照射在上面,仿佛也变成绿色的,仿佛无数的小精灵在上面跳跃,闪烁着迷离的光点。这一片绿绿的爬山虎见证了我的一段友谊,所以我对它有特殊的感情。”最后作者又以景照应开头“这时,落日的余晖染红了整面墙,墙上的那一片爬山虎,绿得格外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我的心田上……”这样情景交融,给人无限的美感。

   求新,吸引人。正所谓“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立异二月花”。平常真实的事情如何写出新意,这就需要老师引导点拨了。例如写自己熟悉的一个人,大家都习惯往人物的优秀品质上思考。但正是众心所向,所以失去了作文鲜活的生命力。比如可以写身边有趣的人物,如爱说俏皮话的同桌,赶时髦的爷爷,“闷葫芦”——李三等等。这和《课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的理念是相同的。

2、小学高段作文主题归类:

    我们在指导学生行文之前一定要学生清楚本次作文的目的,或者说要让学生明白自己为什么要写这篇作文。我们说“我手写我心”,只有“心有所属”,“手才能写我心”。那我们常见的作文主题有这么几类:

(1)童年的记忆:写发生在童年里的一件事。而发散开来“童年”这个主题又可以有好几种不同的立意。比如写对童年的留恋,写对童年刻骨铭心的记忆,写对未来的向往等。例如我刚带毕业的一个学生写的文章《童年日记》开头“翻开那本粉红色的日记本,上面记满了我童年生活的点点滴滴。看着微微发黄的纸页,不知为什么心里有一种酸酸的滋味在涌动——是为即将告别的童年吗?不是吧,曾几何时自己是多么渴望剪一个邻居姐姐那样时新的头发。是为曾经流过的每滴委屈的泪水吗?不会吧,那些故事早已成为沉芝麻烂调的往事。是为每时每刻都在流逝的时光吗?不可能吧,自己现在仍是一个不知道好好珍惜时间的傻姑娘……或者都是吧!”小作者灵动细腻的文笔透露出的是对即将远离的童年的不舍、留恋,或许还有一点莫名的哀愁。后来这篇文章在乐清市小学生作文比赛中获得一等奖,还被组委会推荐发表在《乐清日报》上。

(2)亲情与友情:既可以写事,又可以写人。那如何在大家都能想到亲情的核心情怀——“爱”时,找到自己的突破口呢?一个学生写的作文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原来骂也是一种爱》。文章讲的是自己一次到郊外游玩忘了回家,家里人焦急地四处寻找,后来回家后被爸妈骂了一顿的小故事。事情很普通,主题也很平常,但小作者另辟蹊径的思维却值得我们借鉴。文章的结尾是这样点题的“正当我焦急地询问弟弟,爸爸妈妈到哪儿找我去了,脸色苍白的妈妈终于回来了。只见爸爸眼里含着泪花……我再也看不下去了,赶紧跑过去想抱住他们。爸爸妈妈看见我回来了,激动地想拥抱我,可是当我跑到跟前时他们的手却收住了。爸爸严厉地说:‘你看你,去哪儿了?快告诉我!’我吞吞吐吐地说:‘我……我跟表姐去玩

了……’‘玩,玩,玩,整天就知道玩!到外面玩你也得给我们说一声啊!’我低着头,任由爸爸妈妈指责批评。可是,这次被爸爸妈妈训斥,我的心里却感到特别的甜。我知道原来骂也是一种爱。”

(3)温暖的幸福感:可以写一件温暖我心房的事情,也可以写一个温暖我一生的人。有人说幸福的人都是一样的,而世间不幸的人却有千千万万的不幸。但我觉得幸福的感觉是不完全一样的。比如有人觉得吃一碗热腾腾的粥是莫大的幸福,而有的人吃着大餐却大喊好痛苦。所以,我们要引导孩子捕捉生活中点滴的感动,记住点滴的幸福,这样作文才能言之有物。例如我班上一个小女生的作文,题目是《挤作文的故事》。写的是她以前最怕作文,后来与我一起学语文之后作文进步了。这样一件小事该如何写出一点新意来。小作者发自内心的幸福感,就是最好的佐料。

     “我一向讨厌写作文,因为我写作文就像从茫茫沙漠中抽水一样,怎么抽也抽不出一滴来。好不容易抽出三滴水,挤出的是“不会写”三个字。再抽在挤也无济于事。空空的作文本上浮着的是三个字——“不——会——写”。因此,一提作文我就不快活。

    这学期我们班新来了一位老师。他是一位很出色的老师。他上课很有感觉,悲伤的课文在他的讲解下,我们好象真的有一种想哭的感觉;幸福的故事在他的引导下,我们似乎徜徉在甜蜜的乡间小道上一样。他上的作文课也很有味道,经常让我们闭上眼睛想象幸福的滋味;时而又让我们静静地体验幻想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神秘之旅。但不知为什么我还是不喜欢作文,每次习作都要绞尽脑汁才把作文挤满一页。老师发的作文本叫“快乐作文直通车”,可在我看来那简直就是“痛苦作文消魂本”。

    妈妈知道这件事后就把我的难处告诉了老师。老师为了改变我对作文的恐惧感,每次写作文都特别关注我的情绪。看到我紧锁着眉头就轻轻地走过来亲切地说,“作文要围绕一个中心来写,头和尾要相呼应,写的就是你对这件事情的理解……”(这只是大意,真正的原话要比这深刻得多,可惜我记不大住)有时候我听着老师的那番意味深长的话语,就有一种想哭的感觉。不是为自己不争气的作文,是为了老师那充满爱意的温馨话语。慢慢地,我写作文不再像以前那样搜肠刮肚了,虽然有时仍然吞吞吐吐,但我相信总一天自己的作文会像老师说的那样想刹车也刹不住的,我期待着那一天!但我有一个小秘密,就是即使我的作文进步了,我也希望老师还像以前那样关心我!”

(4)感恩的心:有人说心存感恩的人才懂得生活的真谛。我们传统美德中就格外强调心怀感恩,不论是四书五经中传扬的忠、孝、节、义,还是民间流传的神话故事,都在极力宏扬感恩的精神。因此我们要让孩子们懂得珍惜幸福,感激所有给予自己关爱的人。那以这一主题写作的文章与前面讲到的“亲情、友情、幸福”等主题的文章内容上没有太大的出路,只是思考的角度不同而已。

(5)环保意识:和平与环保是二十一世纪全球发展的两大主题。当然反映到学生习作中,这样的主题自然必不可少。通常这样的主题作文会以一种材料作文的形式考学生。例如《井底之蛙逃生记》为题的看图作文。图上画了一口井,一只只青蛙争先恐后地跳出井口。仔细一看原来井底的水变得肮脏不堪。这样的文章,就要引导学生联想井水变脏变臭的原因,想想臭水中青蛙将过着怎样的生活。

(6)烦恼与尊重:此类题材的作文最常见的就是牢骚满腹,口水满纸。但这的确是学生的真心流露,那我们该如何进行点拨引领呢?以双休日或毕业前夕的学习生活为例,学生一看到这样的题目心中的块垒好像洪水猛兽般欲吐为快。但往往这样的文章流于表面,没有深度。那我们就可以指导学生反省家长的教育思想,思考考试的弊端,同时还要客观地兼顾家长与老师的良苦用心。这样文章的内容既不会显得过于空洞,立意也高了许多。

(7)生命的追寻:热爱生活,热爱生命是任何时代都不变的文学创作的主题。生命主题的作文立意包括珍惜时间,热爱学习,热爱生活,贡献社会等思想、价值观。例如《30年后的_____》的考题。假如学生以《三十年后的我》为题写作,我觉得就有必要指导学生把自己的生活与对社会贡献结合在一起,切不可只写个人的安逸享受。因为这样的人生是毫无意义的,这样的作文同样也毫无生命力。

3、凸显主题创新立意的写作手法:

(1)先抑后扬。文学作品中经常运用制造戏剧情节的前后冲突吸引读者的“猎奇”心理。这种营造矛盾冲突的写作方法,不仅带给读者强烈的情感震撼,同时强落差的故事情节本身也更加凸显了故事的主题。例如我刚毕业的一个学生李均源写的作文。文章内容与主题都很老套,无非就写老师如何关爱学生,学生如何感激老师。但恰恰他运用了“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制造了故事的“落差悬念”,使文章显得与众不同。这篇文章还在2005年11月份发表在《温州日报》上。

    老师给予我的爱,有的是通过表扬赞赏传达给我的,有的是通过关心抚慰传递给我的,而陈老师对我的爱却是……

   记得一到三年级时,我的学习成绩平平,并没有什么特别突出的地方。但自从进入四年级后,不知咋的,我的学习成绩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科成绩都有着突飞猛进的提高。因此,新任语文课的陈老师便对我大加赞赏。此时的我,仿佛整天泡在蜜罐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一段欢乐的时光,又在不知不觉中度过了。当我长大一岁,升至五年级后,陈老师成了我的班主任。我发现陈老师变了,他不再像从前那样和蔼可亲,取而代之的是一张“冷冰冰”的脸。他再也不像从前那样夸奖我,鼓励我,奖励我,还时常批评我。“上课怎么走神呢?”“作业本上的字太潦草了,重写!!”“最近学习状态不对,怎么回事?”渐渐地,以前那个被视为知己的陈老师在我的记忆中烟消云散了,我甚至有点讨厌起陈老师来了。

    被一个曾经对你大加赞赏的人指责的感觉是常人难以体会的。我似乎是从一个人间天堂掉进了万丈深渊,疼痛无比。我伤心,我痛苦,我欲哭无泪。

     但通过了这件事,我改变了对陈老师的看法。一天,我依然像以前那样,漫步在走廊中。望着天空中那迷人的彩霞,我的心情格外舒畅。就在这时,一双大手搭在我的肩膀上,我忙转过头去,又是那副熟悉的面孔——陈老师。“陈老师好!”我开口向老师打招呼,但我感觉这四个字是从牙缝里挤出来的。沉默半晌之后,陈老师开口了:“均源,最近时常被老师批评,感觉苦吗?”“苦???”我显然对老师突如其来提出的问题感到疑惑不解。“恩!”我淡淡地答道。这时,陈老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均源,一棵小树不仅要享受阳光的温暖,更要经受风吹雨打的磨练,这样才能长成一棵参天大树。记住只有雨后的彩虹才是最美丽的。”我听着陈老师那感人肺腑的话,不禁热泪盈眶,我望着陈老师慈祥的脸,心中感慨万千。

      回到教室,我不停地思索着陈老师对我说的话,心潮澎湃,激动万分。是啊,只有经过无数的折磨,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不是吗?我期待着这份考验……

(2)环境渲染。运用环境来烘托人物的形象,渲染故事的情节是文学创作的一种基本技法。同样我们在辅导小学生写作文时也可以适当地渗透这种写作方法。例子一个学生写自己与同桌发生矛盾,最后互相谅解的故事,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就巧妙地运用了环境渲染的手法烘托了“珍惜友谊”主题思想。

   “校园的西墙边有一墙葱绿的爬山虎。那葱郁的绿色使得夏日的炎热顿时减去了一半,阳光照射在上面,仿佛也变成绿色的,仿佛无数的小精灵在上面跳跃,闪烁着迷离的光点。这一片绿绿的爬山虎见证了我的一段友谊,所以我对它有特殊的感情。”  

    我和同桌是好朋友,可不知道为什么最近我们之间却为了一件小事发生了矛盾。记得那是上微机课时,我不小心把手放到了她的桌上,她似乎不高兴地看了我一眼。本来我没怎么在意,可后来当我又把手放过去时,她不耐烦地说了一句:“你烦不烦?”这下我也生气了,怎么还是好朋友,居然为了这样的小事跟我翻脸。我狠狠地撞了一下她,可是不知为什么这下她却一声也不吭。

   下课了,我决定再也不理她。放学我不愿跟她在一起玩,上课我也不愿跟她讨论问题。就这样我们彼此都不理对方了。

   突然有一天下午,同桌找到我说:“我有话想对你说。下午放学后到西墙边等我。我当时只是随便应了一声,就管自己做作业了,可不知为什么心里就是不能平静下来。终于挨到放学了,我慢慢地走到西墙边。她看见我走过去,急忙迎过来说:“对不起!那天晚上是因为我身体不舒服才那么不耐烦的。这些天我一直想找你好好谈谈……”我再也听不下去了,握住她的手,说:“都是我不好,都是我不好……”我们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

    这时,落日的余晖染红了整面墙,墙上的那一片爬山虎,绿得格外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我的心田上……

(3)以小见大。 所谓“以小见大”就是从比较大的思想背景中,选取最能反映事物或问题本质的某一个侧面作为突破口。作者选定这个“点”后,不能忘了整体全局,要从这个典型的局部侧面开掘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涵义,引伸出含义深广的主旨。从小处入手来揭示深刻的主题,这种方法在作文中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以《30年后的_____》为例,可以指导学生选准一个小的突破点,如《三十年后的小河在哭泣》写写对三十年后的环境担忧。这样从小河的变化入手,小中见大,凸显了环保的主题。再如一个学生写自己对老师的感恩之情,就选择从老师指导她写作文这件极小的事情入手,写出老师的循循善诱打消了她对作文的恐惧心理,最后小作者巧妙地点题“慢慢地,我写作文不再像以前那样搜肠刮肚了,虽然有时仍然吞吞吐吐,但我相信总一天自己的作文会像老师说的那样想刹车也刹不住的,我期待着那一天!但我有一个小秘密,就是即使我的作文进步了,我也希望老师还像以前那样关心我!”

(4)逆向思维。古今中外,许多文学大家都是以其独特的逆向思维,使作品的立意不俗,文章常新。如唐代大诗人刘禹锡一反古人悲秋叹秋之情,写出了昂扬向上,催人奋进的咏秋名作《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古人常发出“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叹息,而叶剑英元帅却写道:“老夫当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这些例子堪称逆向思维的典范,为我们中学生的写作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在作文中,很多同学苦于作文写不出新意,其实如果在写作中善于运用逆向思维,那么文章就会产生全新的思想和观点,收到意料之外的效果。例子一个学生写以“爱”为主题的文章,以反常态不写爸爸送他上医院,妈妈如何照顾他,而是写自己一次郊游的经历。通过写自己迟回家,家人担心得四处寻找,最后写到自己被父母狠狠地骂了一通。整篇文章好像都与主题无关,但恰恰是父母的担心与批评淋漓尽致地写出了父母对孩子的疼爱。



(5)细节描写。我们大概都有这样的体会,很久以前看过的小说中的精彩细节,会时时浮现在眼前,历久而弥新。像祥林嫂手中的空碗,开裂的竹竿,以及她那木刻似的脸;孔乙己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自己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的穷酸气。真是历历在目,甚至能由此回忆起整个作品的情节和内容。细节描写就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写。它归根到底是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细节描写越生动,人物形象越鲜明。细节描写的手法很多,可以抓住人物一个细微的神态、动作、语气变化、心理变化等使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生动,同时文章的立意就更清晰。例如一个学生写自己对母亲感恩的心的片段“十年前的一个午后,在平静得似乎连空气都是静止的医院里,一个痛苦的妇女正静静躺在手术台上。她额头上的汗珠与眼角的泪水交杂在一起,让人已经分不清那是泪还是汗了。只见,她微微张开嘴唇,艰难地挤出几个连在旁的丈夫都听不见的词语:“医生……动……动手……手术吧……”随着“哇……哇……”的哭声,我就这样幸福地来到了这个世界上。每次爸爸跟我讲我出生的故事,我就有一种幸福的冲动,为伟大的妈妈,为伟大的妈妈创造了一个崭新的生命。”细腻的文字跃动着的是一颗对母亲深怀感恩的赤子之心。

4、优秀考题参考:

(1)题目:A 礼物   B 眼泪

要写出真情实感,注意条理清楚,语句通顺,不写错别字。字数在450个左右。



    提示与要求:从上述两个话题中,选择一个你有话可说的,自拟题目,自定内容,写一篇记叙文。(2)你即将成为一名中学生,肯定有许多心里话要说。围绕你的一些想法,写出你的真情实感。

(3)你了解自己吗?你最大的特点是什么或最爱好的是什么?选择几件具体的事例反映你的特点或爱好,注意文章的详略。

(4)“生活是习作的源泉”,我们应该用心灵触摸生活、捕捉感动,以文字承载真情,书写感动。令你感动的事往往就发生在我们周围。亲情、友情、师生情、邻里情……无不打动着我们的心弦,请你围绕“情”,写一写发生在你身边的一件让你感动的事,题目自拟。

(5)常言道:时间如流水。一旦过去了,就再也不会回来。因此,许多我们做错的、没珍惜的、没做成功的事都成了一生的遗憾。假如时间可以倒流,你将如何去做?去做什么?请以《假如时间可以倒流》为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文章。(诗歌除外)要求展开丰富的想象,自己拟定一个中心,写得有创意,能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6)题目:和(       )聊聊天

提示与要求:聊天的对象可以是父母、市长、环保局长、校长、老师等,也可以是太阳、月亮、春风、小草等,可以是孙悟空、诸葛亮、外星人……聊一两件事情,要有实际意义,把自己的想法写清楚,语句通顺,内容具体,表达出真情实感。把题目补充完整,文章不少于500字。

(7)题目:在心田种下_________

要求:把题目补充完整,自己拟定一个中心,选择具体的事例写一篇500字左右的记

叙文。

(8)书信是古时候交流联系的重要工具。如今,大家习惯用发E-mail的方式与远方的朋友

沟通。但不论时代怎么变化,传统的书信格式都会传承下去。请你以书信的形式,告诉远方的朋友自己最近的学习、生活情况。

(9)把南宋诗人叶绍翁《游园不值》改写成一篇记叙文。要求:可以发挥合理的想象,增加一些细节描写。

(10)题目:我进步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4 03:13 , Processed in 0.081587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