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楼主 |
发表于 2011-7-9 18:11:07
|
只看该作者
浅析严复翻译理论中的“信”[zt]
摘 要:“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正确地,尽可能地理解原文的全部内涵,使译文忠于其原文,是翻译的首要任务,这就是“信”。“信”是严复的翻译理论“信达雅”的核心,也是后两者的基础。
关键词:严复 天演论 信达雅 信
前 言:
“一百多年前的1897年,还是满清王朝统治时期,就在这一年,时任北洋水师总教习的严复翻译出版了《天演论》。”⑴ 连严复自己都没有想到的是, 使得他成为人们长期以来赞誉、贬损的并不是该书,而是该书《译例言》里的几个字“信、达、雅”。 而“信”是这三个字的基础。本文将从严复其人及 “信达雅”的提出,“信”的阐释及跟“达雅”的关系,“信”标准面临的挑战这三个方面来浅析严复翻译理论中的“信”。
一:严复其人及“信达雅”的提出
严复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汉族,福建侯官人,是清末很有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
严复吸收了中国古代佛经翻译思想的精髓,并结合自己的翻译实践经验,在《天演论》译例言里鲜明地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原则和标准。“信” (faithfulness),译文须忠实于原文的内涵(意思、事实、语气、风格等)。“达” (expressiveness),译文须尽可能充分地、明白晓畅地表达原文的全部信息。“雅” (elegance),译文的文字水平要高,为了“刻意求显”(实现“信”和“达”)、“以期行远”(达到文化的目的),这对后世的翻译理论和实践有很大的影响。
二:“信”的阐释及跟“达雅”的关系
从狭义上讲,“信”就是忠实于原作的思想,把原文所表达的意思准确地用另一种语言重新表达出来。而广义上讲按科学取其真谛来看,信达雅实际上只留一个“信”字足矣,即“全方位的信”。严复所说的“信”,首先说的是理解阶段,因为只有深刻理解了全文,才谈得上“求其信”。他具体指出了在理解阶段的三个通病,“浅尝”、“偏至”、“辨之者少”,有此三病就不能 “信”。所谓“信”,是指忠实原文的思想内容,是指译文的科学性;而“信”对科学读物尤其重要。许多大师都十分重视翻译中“保存原作的风姿”,以达到忠实于原文的内涵。
“信”是严复的翻译理论“信达雅”的核心,也是后两者的基础。严复把“信”和“达”看作互为条件,“信”固然是重要的。“顾信实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理解了而不能表达或表达得不好,那么对翻译来说,理解就是空的。严复的这一观点与翻译过程的理解与表达这两个阶段的关系的分析是一致的。而“信达之外,求其尔雅”,就是译文完美的第三阶段。事实上,一般的科技和社科读物的翻译只能要求 “信” 和 “达” 即可,只有少数具有强烈个人风格的名家学术著作才可能需要译得“雅”。 “思想内容”是通过语言表达的,语言首先表达“思想”,当然也附带表达“感情”和“风格”。仅从语言的表达功能来说,也必须在“信”的前提和基础上追求“雅”。例如:“大胡子、大个子的穆斯林毛拉……的发言提纲中,所有汉语词汇都是用阿拉伯文字母拼写的。The bearded,large.Featured Muslim Mullah...made his speech from notes in which the Chinese words were written phonetically in Arabic characters. ”⑵ 由此可见,“信达雅”标准中的“信”既是指“信”于原作的每一细节,也是“信”于原作的整体风格,两者是一体的。没有细节,就没有风格。在“信”的前提下,求其“达、雅”。
三:“信”标准面临的挑战
进入信息时代,译文的由“忠于原作者”向“对读者负责”的转变, “信”的传统观念受到了冲击。“改革开放以前, 翻译的多为纯文学作品、人文社科学术著作、以及宗教宣传品等, 要求 “忠于原作者”, 译者主要向作者和原文负责。进入21世纪以后, 商业合同、产品宣传册、新闻、法律、金融等方面的实用性文件翻译的数量迅速增加, 译者的职责是顺应市场, 对译文的使用者负责。”⑶ 例如, 翻译一份广告文稿或公关新闻稿, 要达到宣传效果; 翻译一本书, 要达到预期的市场销量。于是,翻译工作的成败,很大程度上以能否达到这种期望来衡量,导致了对传统翻译标准的质疑, 对“信达雅”,尤其是“信”的翻译标准提出了新的挑战。
结束语:
梁启超说:“近人严复,标信、达、雅三义,可谓知言”。在翻译工作中,原文是翻译之本,原文与翻译、原作者的关系是主次关系。如果能正确理解并运用“信达雅”三翻译原则,尤其是其核心和基础“信”,那么,我们今后将在翻译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参考文献:
⑴ 沈苏儒.论信达雅------严复翻译理论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⑵ 沈苏儒.翻译的最高境界信达雅漫谈.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
⑶ 刘扬,王佳娣.“信达雅”——箴言化高层级的翻译标准.湘潭大学学报,200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