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对于征婚交友节目又骂又看
张颐武
最近,征婚交友节目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其中一些女嘉宾的脱轨的“拜金”言论引发了轰动效应,公众的关注度和节目的收视率由于这些言论而不断飙升,同时公众和媒体的批评和争议也异常激烈。这里出现的现象似乎是矛盾的,一方面,公众和媒体的批评对于这样的价值观纷纷表示不能接受,对于一些离谱的表述感到不快。但另一方面,这样的言论的发表者却还是在电视和网络中引发了持续的关注和兴趣,这些发表言论的人也都有了相当大的知名度。一面是尖锐的批判,几乎很少有称赞和肯定这些人所表现的价值观的言论,另一面却是追捧,这些人都已经变成公众人物,成了“红人”。这种情况在网络中原来一直都有表现,如“芙蓉姐姐”和“凤姐”等人物。他们都是在网络中由于脱轨而夸张的言行引起了又骂又捧的现象,然后也成了许多电视节目的嘉宾,变成了媒体追捧不断对象。但现在,电视业开始制造这样的热点,又骂又捧变成了一种非常有趣的现象。这些现象所产生的影响其实正是在年轻人之中,这些红人也无例外地是一些年轻人,他们的直言不讳地凸现一些一般社会难以接受的价值观,当然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
这种现象今天在年轻人中出现,正是一些原来在人性深处一直存在,却不登大雅之堂的价值观在公共空间中被展现的结果。诸如“拜金”要“嫁个有钱人”之类的观念从来都存在在社会之中,但对于社会来说,它们当然是非主流的和非公开的价值,由于其对于欲望的直接的表达而被公共空间所边缘化。这些观念当然普遍存在,但并不能作为社会的普遍的价值而不能得到“合法化”。有人认为是今天的贫富差距加大导致了这样的“拜金”观念,这当然也是一种分析,但却未必准确。这样的价值其实从来就存在,就连许多人认为当时人们比较淳朴的计划经济时期的二十世纪的五六十年代,我们也可以看到文学艺术作品也持续地把这种婚姻和爱情观上的拜金主义作为批判的对象,说明这些观念在当时也是一种相当普遍的存在。这种观念其实也是人性的一个难以消除的部分。这当然有具体的时代的影响,但简单地、直线式地寻找社会根源也未必能够得到准确的答案。但现在需要引起关注的是,这些观念在这种征婚交友节目中并不是主流的言论,但确实是最引人瞩目的言论,以至于这样的一些脱轨的言论几乎变成了这种节目的标志。这将这些观念挑明的同时,其实是触碰了中国公众的承受力,因此受到了批评;但同时又受到追捧,说明了在年轻人中,这样的价值虽然大家并不愿意公开赞同,但却愿意看到这样的言论。其实使得这些本来在公共空间中受到否定的观念在某种程度上获得了一种公开的“合法性”。而且这些人的离谱言论却也被看成是“率真”。这当然凸显了社会在当下面临的一种值得思考的问题。
其实,追求物质生活的改善不是错误和罪过,消费也不是罪过,像不能简单地认为富有就是光荣一样,贫穷也不是光荣。但生活的改善应该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得,通过奋斗来取得。三十年来中国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人们为了改善自己的物质生活而进行的努力,这种努力所取得的成果有目共睹。正是大家胼手胝足的努力,中国才有了今天的发展。但今天,“拜金”的价值主张的问题在于,富裕生活却是通过不劳而获取得。这里所渲染的不是奋斗就有收获的价值,而是期待奇迹降临,期待天上掉馅饼的故事的出现。这其实也反映了一部分年轻人中确实存在的一种对于财富充满幻想,但又不愿意艰苦付出的心态。这种心态当然和“中国梦”的依靠奋斗和努力来改变命运的基本价值背道而驰。一些年轻人一方面对于社会的一些问题有敏锐的认识,但另一方面却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而认为自己就可以利用非正规的路径获得财富。社会确实存在这样的庸俗的价值,但将其合法化确实任何社会的主流价值所不能承受的。公众中确实有相当一部分人有这样的想法,但将其公共化却是一种不恰当的举措。在对于“拜金”的说法所呈现的复杂性其实正反映了一种私领域中存在的、非正式的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在冲击和挑战“中国梦”的正面的价值。这其实也是关于征婚交友节目的讨论所具有的一个方面的意义。当然,年轻人也需要更多的公共生活的素养,了解公共的文化和私下的文化之间的差异性。
今天我们需要正面的梦想,需要一种积极的、以努力奋斗为中心,为自己和社会打拼奋斗的“励志文化”。我们在关爱和回应年轻人的各种想法的同时,期望一些年轻人超越抱怨文化,也放弃那种不切实际的、空洞的财富幻想,让努力奋斗的价值变得更加有力。励志并不空洞,中国仍然有机会许给你梦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