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34|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语 感 教 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6-19 21:38: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语 感 教 学                          
     语感教学,自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等开始倡导以来,已逐渐为人们理解和认同,许多人从理论上进行 了深入的研讨,并进行了认真的实践。本文拟就语感的性质、意义和训练,说一点看法。
  一、语感的性质
  什么是语感?语感是一种修养,是在长期的规范语言运用和语言训练中养成的一种对语言文字(包括口头 语言、书面符号)比较直接、迅速、灵敏的领会和感悟能力。它具有如下一些特性:
  (一)锐敏性
  一篇文章写得通不通,好不好,只要自己读两三遍,就可知是否“上口”“顺耳”,即可发现哪些地方“ 畅达”或“拗口”,哪些地方用词精妙或有语病,哪些地方要润色或删改。这就是对语言锐敏感知的结果。
  (二)直觉性
  它一般不依赖分析思维,并未用语法规则和其它语文知识去进行专门分析,没有经过明确的思维步骤,靠 直觉思维便能比较准确、敏捷地捕捉到某种语感。
  例如,《木兰诗》的开头: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主体者透过(十三辙)“以欺”的细微韵:唧、织、息,便能感到木兰停机叹息时内心的苦痛。在她凯旋 时“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 还故乡”,通过改用(十三辙)洪亮的“江洋”韵:堂、强、郎、乡,也便感受到她欢乐愉快的心情。这种带 有直觉感受、直觉判断性质的语感,即是思维主体凭借直觉思维获得的。
  (三)整体性
  感受的整体性,指的是把语言文字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完整地感受其表达的意蕴,而不是条分缕析作具体的 理解和切分。如读到“狼烟”一词,不必训诂式地具体理解为古代边境上将狼粪燃烧后垂直升起的烟雾“,整 体把握为”战事“即可。黄河浪《故乡的榕树》围绕故乡的榕树,在回忆中描述了许多有关的人、事(儿时划 船的趣事、神话传说、烧纸钱、用液汁治癣、折枝祭祀、榕树下的休憩谈笑、夏夜纳凉……),其深厚的意蕴 便是旨在抒发他长期蓄积在心头的浓浓的思乡情。
  (四)联想性
  夏丐尊曾指出:”在语感敏锐的人心里,‘赤’不但解释作红色,‘夜’不但解释作‘昼’的反面吧。… …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意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 感到无常、寂寥等等说不尽的意味。“读巴金的《灯》,便会从作者”眼前的灯——回忆的灯——联想的灯“ 的联想与想象中,领悟出灯给人以温暖和希望,领略到作者在抗战的年代向往光明与胜利的信念,造成丰富的语感。
  (五)体验性
  叶圣陶说过:“要求语感的锐敏,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例 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有“袅娜”一词,按词典作“柔软细长”解,缺乏语感,也难运用。但如果联系 翩翩起舞的少女的苗条体态、迎风婆娑摆动的杨柳枝、神话中仙子的飘带等,“袅娜”便有了具体、生动、真切的语感。
  语感虽然具有模糊性、会意性,甚至非理性化,但仍可将它作科学的、辩证的分解,从而分项确定其训练目标。从大处看,语感可分为听感、说感、读感、写感四个系统。可从两个角度归类:  
  听感、读感,是接受性的,不难理解;说、写,是表达性的,存不存在语感呢?很多人可能将“感”狭隘 地理解为对外界刺激的承受。其实,这里的“感”还应包括口头和书面表达的自我感觉、自我意识。播音员、 相声演员的“说感”超出常人,作家的“写感”高出常人。教学的失误往往表现在对不同类型的语感训练厚此 薄彼,学生则常表现为语感强弱的殊异。
  跳出听、说、读、写的“老四项”,也有人把语感分为“直觉性语感”和“理解性语感”两类。一个人的 语感能力大致可分解为互相关联的两种判断能力:一是对语言对象在语言知识方面的正误判断能力,包括语音 感、语义感、语法感和语气感等;二是对语言对象在内容上真伪是非与形式上美丑的判断能力,它包括思想观 念、情感意志、人格状态、审美鉴赏等。
  无论从形成过程还是从分类、构成因素等角度看,语感并不玄虚。揭开语感的神秘面纱,拨去语感玄虚论 的迷雾,我们就能理解并深入语感培养的堂奥。
  二、语感教学的重要性
  当前,语感成了语文教学的一个支点和热点。新一代语文学家他们把语感和语感教学看作语文教学的本 质和核心,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当然,这还值得研究)其实,语感训练的重要性并不是现在才提出来 的。叶圣陶曾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语感训练,就是对语文的锐敏感觉。”吕叔湘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现在,新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终于明确地将培养学生 的语感列为重要的教学目标了。
  今天,我们之所以要特别强调和提出加强语感训练的课题,是基于以下的理由。第一,是由语文性质决定 的。语文是基础性工具,基础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传统语文教学观强调的诸如文道统一 、情意统一等,正是语文教学中包含的道德情操、个人品格、人生价值、审美情趣等方面的人文因素,与语感 处在同一层面上。在语文教学中加强语感培养和训练,更融进了现代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思维科学的成 果,是基于传统又超越传统的积极扬弃。第二,遵循语文教学的规律。语文教学根本的第一位的任务是教育学 生学习语言。而学习语言的途径应该是:感受——领悟——积累——运用。学习语言,就要在学习语言的 实践中培养学生直接迅速地领悟语言文字的能力。第三,是贯彻落实国家教委颁布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关于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语感能力”的规定。长期以来,语文课片面强调课文思想内容的分析 ,忽视了语言能力的培养,忽视了让学生去对语文材料进行感受和领悟,使语文教学陷入误区。
  从各地实施的经验看,加强语感教学有利于实施“五个转变”:1.由注重语文知识的传授,转变到注重语 文能力的培养;2.由注重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转变到对语言材料的感受领悟;3.由注重篇章结构的详尽剖 析,转变到对语言的品味;4.由注重静态的语言分析,转变到注重学生动态语言的学习和教师教学语言的示范 ;5.由单纯重视语言表达,转变到同时重视学生对生活的体验。
  三、语感训练的途径和方法 
  语感之“感”,源于所感之“语”。它是客观语言对象对人的语言器官长期雕琢、不断积淀的结果。因此 ,培养准确、敏捷语感的第一条途径是语感实践。
  第一是多看多记。多看,既看生活,又看书本。现在的中学生,学习负担太重,接触社会与生活少,除课 本之外,能大量阅读的人实在不多。缺少了对语言材料理解和领悟的机会,语感能力就无从提高。要记的东西 ,该记而没有记的也太多。中外名著、文化、文学常识、成语、典故,少得令人寒心。传统语文教学中的背诵 ,现行课本中的篇目本来就不多,也被忽视了。对丰富的语言材料连起码的记忆也谈不上,怎么能有感受呢? 所以,观察和积累是培养语感最基础的第一步。
  第二是强调诵读。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又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这 实在是道出了“读书”的真谛。因为“读”的本身,就是一种琢磨和体验的过程。通过“诵读”,语言材料的 音质感、音量感;对语流中意义组块的整体感应能力和层次分隔的感悟能力;填补语言空白的敏悟性;捕捉语 言主旨的能力;迅速伴随评价的意识等感悟能力,都会得到培养和提高。
  除诵读与朗读外,还要加强默读,提高阅读速度和质量,这样也才可能对语言有时间去进行涵咏、揣摩。
  第三是凭借生活经验获取语感。比如,当我们读到郁达夫《故都的秋》中“天可真凉了——那别有韵味 的一声叹息时”,如果不能联系生活经验去体味,即便是作者在这句话的后面专门加了一个注脚(这“了”字念 得很高,拖得很长),怕也难以体会这“了”字的情韵。
  第四是依靠对语言行为意义的感知。语感的对象表面上是语言,实际上是语言背后的那个语言行为的主体 ——即语言的使用者。语感,实际上是经由语言透过语言又超越语言去感受语言使用者(作者)的内心,他的 情感和思维。举个例吧: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为什么不说都是枣树而非得分开说不可呢?显然作者(鲁讯)说这句话的意图不在于介绍树种,而在 于表达出另一种意义:孤独和寂寞。其意图在于表现枣树(它的象征意义是革命者)在孤寂中的顽强意志。语 感超越语言、逼近语言后面人的内心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感是要进行人的心灵和情感的交流与感应的。
  第五是细体味,深领悟。语言,尤其是文学语言,除字、句的基本意义外,还产生理性、形象、感情等附 加意义,要细体味,深领悟。例如,学习王维诗《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 相照。)教师要启发点拨,洞幽发微,让学生达到深刻领悟的程度。抓住深林人不知中的“人”字,是谁 ?是诗人,还是外边的人。通过引导,学生领悟到是诗人自己。因为他沉浸于大自然,浑然忘我,以至不知不 觉明月已爬上树梢。诗句体现了诗人沉醉大自然的心态,从而悟到其写法的妙处。
  其次是语感分析。
  语感分析最大的难点是把握语言的隐含信息。例如:这王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量了一回,仍 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 宗外孙女,竟是一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不忘……”。(《林黛玉进贾府》)这段人物 的话明显信息是:夸赞林黛玉。其隐含信息是为了取悦、讨好贾母,借以巩固自己的权势;不得罪在场的迎春 等人;王熙凤随机应变,善于逢迎讨好、察言观色,是个阴险狡诈、两面三刀的人。
  语感实践和语感分析有很大的互补性,应有机结合起来。但不是使用任何语言材料都对语感获得有帮助, 教师要在指导学生对课文整体阅读的基础上,理清思路,把握准文章的主旨,对课文中语感因素强的地方进行 品味,并设计若干训练语感实践的项目。
  为了把语感训练贯穿到教学的全过程,可以创设语言基础训练课、教师指导品读课、学生自读涵咏课、书 面语言或口头表达练习课,以及语言能力测评课等课型。
  加强语感训练,必须采取“感受——领悟——积累——运用”的途径,其核心是多读。因为这是学生进入语感训练的必由门户。有人把语感训练的课堂教学结构概括为“四读”:”一读——领悟主旨;二读——体会语脉(句、段连缀与结构);三读——品味语言;四读——感受 语情。这是不无道理的。
  语言是载体,同思维、感情密不可分。我们要加强研究语感训练如何跟思想教育、思维训练、审美情趣等方面统一起来。
  总之,在当前,语感教学为语文教学开辟了一个新天地,成为一个探索的“热点”,同时,也向我们提出 了一些新问题,如,是依靠语感,还是依靠基础知识?是整体推进,还是分进合击?是语感,还是思维?等等 。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向别人虚心学习,认真探讨,不断扩大研究成果,勤于总结,敢于实践,努力实施新 《大纲》关于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规定,实现既定的目标,并获得良好的效益。
2#
发表于 2011-7-10 09:07:23 | 只看该作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2 22:52 , Processed in 0.108367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