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66|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草根教师”的成长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7-15 19:25: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草根教师”的成长路


方西河

(一)我的课堂跟我姓

记得读师范时,班会上讨论各自的理想,我当时的回答是当一名优秀教师。当优秀老师首先要课教得好。这个看起来并不是太难的事却让我折腾了20多年。参加工作24年来,我苦苦地探索,慢慢地成长,慢慢地也有了自己的收获。

三个三等奖

我的课堂教学早就全区有名,不过不是好名,而是坏名。

参加工作前八年,我曾三次参加区级课堂教学竞赛。结果,每次都是三等奖。

第一次是1991年,全区举行首届课堂教学竞赛,我在全乡里的初赛中获胜。当时考虑到自己语文教学实在不行,加之正好中国书画函授大学书法专业毕业,而小学写字教学又最为薄弱,于是我选择写字教学这个冷门。比赛时,我按计划组织教学,自感效果还不错。评委却说教学内容过多,最后只得了一个三等奖。虽然三等奖是普奖,参加了的都有份,毕竟是第一次获奖,心里还是高兴。

两年之后,第二届课堂教学竞赛开始了。这回是临时抽签确定教学内容,单独备课一小时后教出。乡教育组安排我去。那天,我抽到的内容是《收稻谷》。我反复读课文,再根据教参与教案备课。教出后,带队的乡领导说:“我不知道你要干什么,也不知道你在干什么。”结果也不用说,我名正言顺地“捧”回了三等奖。

再过一年,我担任教导主任,参加全区行政课堂教学竞赛。我这次参赛的内容改为自然课,自选的内容是《浮力》。课堂上,学生拿到做实验的材料后竞自由地“研究”起来,教室里乱哄哄的,虽几经吼叫,仍无力回天。最后只好败走华容道,再“夺”三等奖。

三年三次三等奖,让我苦恼不已。我在想,为什么教好一堂课就这样难呢?我到底是不是一块教书的料呢?特别是全区行政会上,一位局领导说,有的地方不组织预赛,年年派现人参加,又没有进步,更让我无地自容。不过,这也应了“知耻而后勇”的古训,在哪里跌倒,就要哪里爬起来。我下定了决心。

一个第一名

三次获此“殊荣”并不丑,因为作为偏远的农村小学教师,在全区的比赛中不能获胜,那太正常不过了。

要想自己能够成长起来,我觉得除了参加自学考试提升学历水平还不够,于是,自考的同时,我开始订阅教育报刊。我订阅了《湖南教育》《湖南教育报》《小学教学》等刊物,一有空就认真地读,认真地思索。这些刊物给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可以身在偏远的农村小学而与外面的精彩世界进行交流。慢慢地,我开始用另样的眼光看待课堂,我也发现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深了,对课堂的把握能力强了。在全乡的统考中,我班的成绩也开始名列前茅,有一次竟考了个百分之百的优秀。我感受到了课堂教学以及课堂教学研究给我带来的快乐。我更加拼命地读书,拼命地思索,特别是为了提高作文教学水平,我还开始了新闻写作的有益尝试,效果也不错。正是由于我自考、教研与写作齐头并进,我开始走上了成长之路。1995年,我被评为区教改先进个人。

让我走上成长快车道的还是进入中学教学后。1997年下学期,我毅然离开小学校长岗位,来到中学当一名教师并兼教务员。面对新的教材,我一次性找来六册语文书,认真地研读,并与同事们讨论。我订阅的《语文教学通讯》《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等刊物以及购买的教育专著也让我的眼界更加开阔,我个人的成长速度更快。

让我扬眉吐气的就是那次比赛。2000年下学期,全区举行新教材新大纲教学比武,我校要派一名老师参赛。当时我们五位老师教一年级,可谁教不愿参赛。也难怪,我校是薄弱学校,语文又是薄弱学科,要在与区一中以及其他几所学校竞争中获胜,那简直是天方夜谭。我呢,人已三十有二,早过了竞赛的黄金年龄,而竞赛是提前两天抽签确定内容、顺序与班级,难度可想而知,再说自己担任教研组长,在组内也有威信,万一比赛又是一个三等奖,那怎么办?我们都推来推去,学校最后决定我们五位同上一篇课文,语文组的全体老师当评委,选出参赛选手来。结果,评委的意见非常统一,我只好硬着头皮上了。

我竞赛的课文是《扁鹊见蔡桓公》。我认真研读教材与大纲,试教后,老师们对这堂课进行了会诊,一位体育老师提出结尾处让学生写话难以把握,不如改为说好些,当时并没有得到一致认同。晚上,我辗转反侧,突然眼前一亮,明天比武要想获胜,必须采纳这位体育老师的意见,因为这回是新教材新大纲比武,而新大纲中最大的特色就是改过去的听说为口语交际。于是,我在结尾处设计一个互动环节,即把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移至课堂,创设情境,让学生交际起来。结果一炮打响,以绝对优势夺得第一名。更有意思的是,第二年全区的课堂教学竞赛中,语文老师都克隆了这一环节,就连市直中学的一名教师也通过朋友找到我,问这篇课文是怎么上的。

四节随堂课

这次的成功让我兴奋不已,不过,我也非常清醒地知道,这仅仅是一次巧遇罢了,如果抽签上其他课文,说不定就没有这么好的运气了,要想成为课堂教学能手,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

2001年,我通过竞聘调入城区的朝阳小学,开始了新的探索之放。借鉴获奖的经历,我发现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老师,就必须走出人云亦云的窠臼,闯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来。

我不停地思考,我的出路在哪里。考虑到自己长期从事新闻采写以及教育写作,我开始关注作文教学特别是读写结合训练。有一次,我教《田忌赛马》,觉得课文是难得的读写结合的好范例,于是一改过去的教法,把它教成读写结合的实验课。在理解课文后,我抛出一个问题:“如果齐威王不服气,要与田忌再赛一次的话,孙膑会怎么办?”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点子还真不少。我再让他们研究课文写法,以《齐威王输了以后》为题写下作文。意想不到的是,班上平时作文成绩并不好的姚酉星居然30分钟不到就交了卷,并且特别精彩。我又把这个案例写下来,还把姚酉星的作文附在后面,寄给《语文报·教师版》,《读写结合训练方法例谈》刊发在2004年10月25日上。这个课例也就成为我首个自创的课例,在几所学校教出后都受到好评。

两年后的一次作文教学也很成功。我校国家级骨干教师方军老师在我班上了一堂自然课。课堂上,他做的水的表现张力的实验深深地吸引了同学们。第二天,我故意说自己太遗憾,没有看到这么精彩的实验,希望大家能说给我听。就在这样的情境下,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说了起来,在我的点拨下,同学们都写下了精彩的作文。我把这个案例又写下来,《让学生有话可说》发表在《湖南教育》上。后来,我同样在不同的学校上过这堂课,评价也很好。

阅读教学也是如此。在大量的阅读与实践之后,我发现语文学习之所以效率不高,关键是没有把握住语文教学的核心——语感训练,以至于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能力难以提高。于是我牢牢抓住语感训练的因素组织教学,同样收到良好的效果。随堂课《新型玻璃》一改传统教法,注重语感训练,得到著名语文教育专家李真微老师的充分肯定。他老人家写下点评文章《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与课堂实录一同发表在《湖南教育》。另处一堂送教课《鹿和狼的故事》,我特意设计的给课文补充内容成为这堂课的亮点,实录及备课历程发表在《小学教学》上。

这四节随堂课,都得到了专家的充分肯定,都是我独创的。我曾开玩笑地说:“我的这四堂课虽然并不完美,但它们都姓‘方’,是属于我的产品。”这也正朝着自主研发这条路继续向前走。

载《中小学素质教育》2011年第3期
2#
 楼主| 发表于 2011-7-15 19:26:00 | 只看该作者
(二)在写作中成长

课堂教学水平能不断地提高,除了不断阅读、实践与反思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写作。我是从新闻起步再过渡到教育写作的,这样的经历让我的教育写作与众不同,同时对课堂教学又有更大的促进作用。

新闻就在身边

说起来蛮不令人相信,从小学到初中再到师范,我最怕的就是作文。师范一年级时写见习小结,硬是三易其稿,最后直到把字写大些凑满一版才勉强交差。参加工作后,如何教作文,实在没底;写个工作总结,也是历尽艰难。“我多么希望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呀!”痛定思痛以后,我毅然参加自学考试,却无意中发现一个天大的秘密——很多作家都是记者出身,于是也想从新闻上找到突破口。

1993年7月6日,我在新华书店买来一本《新闻采访写作》(范愉曾著),花一个星期把前半部分——“新闻采写”看了不知多少遍,再按照上面介绍的方法找新闻。一找就找到了新闻,原来新闻就在我家里。我妈妈卖了上十年的菜,前一年,农村结构调整,我们队卖菜的人多了起来。于是,我写下《尹家队兴起卖菜热》,7月13日送到郊区广播电台,想不到,当天下午就作头条播发。这下就来了神,我一个暑假就忙着采写新闻,一共被采用了20多篇,成为全乡有名的“土记者”。后来,我发现光在电台发稿不过瘾,不能留下“文字根据”,于是,我又把眼光投向报纸,结果,8月5日,一篇不到200字的“豆腐块”发表在《岳阳法制报》中缝。拿到样报,我不知读了多少遍,还把它剪下来,塞在工作证中“珍藏”。那份文理不通后经编辑老师斧正的初稿也被当作“文物”收藏下来。一遇到那些说自己写作水平不高而对写作望而却步的同事,我就现身说法。这份“文物”也不知引导了多少人,可惜爱人不识货,最后当它当废纸扔掉了。

正是这样“神奇”的经历,我开始关注身边的人和事。慢慢地,我发表的新闻更多了,到1999年,我与朋友合写的《三十年乡村育人赢得桃李芬芳》还上了《湖南工人报》,整整4000字,受到教育局党委的嘉奖。

就这样,我的新闻越写越长,发表的刊物档次也越来越高,更没想到的是,我从区级电台的头条起步,连跳四级,在国家级刊物《中国儿童报》上发表了14个头版头条,成为该报在湖南省首个学生记者站的站长,年年被评为优秀通讯员。

论文就在课堂

有一位老师曾这样描述我 :“每次看到方西河老师,或是想起方西河老师,脑海中就会马上冒出这样的一个词语——‘口吐铅字’,甚至还浮现出一副这样的画面:一台非常奇怪的机器,不管吃下去的是什么,他的一张铁齿铜牙的大阔嘴总是能不停地向外面吐着铅字,那些铅字有的在亲密地交谈,有的在神气地飞舞,有的还不住地发出‘咯嘣、咯嘣’的声响。”

我好像成为天生写作的料,其实并非如此。刚开始写作时,我也感到困惑,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明白,其实论文的源头就在课堂。

从1991年起,我的论文一直只获得区三等奖,我不知道如何才能写出属于自己的教育论文。1993年,我无意中翻阅《名胜典故365》,发现钱塘江大潮的资料。原来,钱塘江在杭州湾出口宽达100公里,到了澈浦,却缩到20公里,继而两岸剧缩,到海宁盐官镇,江道仅宽3公里。我一拍脑袋,一个新的教学设想出台了。因为前不久教《观潮》,教材上只有一句“平静的江面,越往东越宽”,教学参考书上的解释是:“因钱塘江口呈喇叭形,外宽内窄,外深内浅,潮波传递时受到约束而形成。”上课时画了一个“喇叭”图,大处与小处之比约为3︰1,但讲解时,与“大潮有两丈多高”相比,总觉得理由欠充分,难以使人置信。学生没有质疑问难的意识,一堂课下来既没有尴尬,也没有精彩。而这则资料却提供了新思路。第二天我再画一个“喇叭”图,大处与小处之比为100︰3。学生一个个惊讶不已,终于理解了难点。晚上,我冥思苦想,几经修改,一篇366字的教学体会终于写好了,发表在《岳阳教育》第6期上。

这篇小论文就是教学反思,它让我摸到了教育写作的门径,只有扎根课堂,勤于反思,才能写出属于自己的教研论文。虽然后来的几年间论文写作水平并不高,我也知道,这里的问题还是课堂教学水平不高。随着课堂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我的教育写作也渐入佳境。

比如说,2000年我参加区新大纲新教材教学比武,获得第一名,我连夜整理出《扁鹊见蔡桓公》的课堂实录,向外投稿没有被采用手,我就用其中的两个片断写成新的论文,《教学后记记什么》《让提问别出心裁》分别发表在《科技导报·教育周刊》和《中国教师报》上。

后来的路就更宽了。2004年上学期,我教《田忌赛马》,读写结合的训练很成功,写下《读写结合训练方法例谈》一文发表在《语文报·教师版》上。2005年12月12日,我花两课时上完《新型玻璃》,感觉其中的语感训练很不错,就把实录整理出来,得到湖南省著名语文教学专家李真微教授的肯定。他写下点评文章《把语文课教成语文课》,连同实录一起发表在《湖南教育·语文教师》2006年第3期。2007年11月底,我去邻校送教,教出的《鹿和狼的故事》令人耳目一新,于是整理实录并写下备课历程,发表在《小学教学》上。

奥秘在于“写自己”

课堂是教育写作的源头,但只盯着课堂不放,教育写作难得新的突破。从2009年起,我每年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的教育教学论文突破25篇,靠的就是“写自己”这个奥秘。

我除了写自己的课堂教学以外,还写与自己相关的每一项工作。

我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在做好学生思想工作的同时,自然收集到了许多鲜活的素材。像我遇到过三个很有“个性”的学生,分别开出“迷魂汤”“尊重散”和“同情丸”三味“处方”,收到良好的效果,我就写下《“个性学生”应服的三味药》,发表在《湖南教育》上。

我也担任过两年小学校长,早在1996年,我就关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工作建设,把学校周边的三家市级单位确定为校外德育基地,还聘请了三位校外辅导员。此举得到教育局领导的好评,我写下的《我聘请了三位社区辅导员》发表在《中国教育报》上。

我长期担任中国儿童报社学生记者站站长,记者站的工作也开展得有声有色,其经验分别于2005年和2009年在全国交流。我写下的《小记者是我的骄傲》《在活动中成长》《让小记者扎扎实实在成长》发表在《中小学素质教育》《中国教师报》和《中国少儿报刊界》上。

我写得最多的还是对教育的看法。也许是多年来新闻采写的训练,我对教育热点问题非常敏感。2008年,深圳名师赵志祥来我校讲学,我除了面对面交流外,还写下10000多字的系列文章,分别从10个不同的方面对语文教学进行探讨。此文在岳阳楼区素质教育网发表后,引起大家的高度关注。赵志祥老师评价说:“速度之快,见地之高,功底之深,语锋之犀利,令人叹服!”

正是这些奥秘,让我在写作上积累了一些经验。我经过反复思考,决定写下自己的成长故事。为了利于阅读,我力求做到“三线合一”,即教育写作线、教学实践线和个人成长线,以激励和引领更多的老师走上专业成长之路。我每晚写作4000字,不到半个月就完成了50000多字的教育写作部分的内容,再加上已经发表的110篇例文,一本22万字的专著就脱稿了。

2010年8月,《写成一位名师——教育写作经验谈》一出版就受到老师们的热捧,一个月的时间内,岳阳城区就有28所学校按人手一本配置,省外也有不少学校邮购。我的教育写作的理念终于让更多的人受益。

载《中小学素质教育》2011年第3期
3#
 楼主| 发表于 2011-7-15 19:26:45 | 只看该作者
(三)让学生终生受益

    我的成长离不开阅读与写作,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这也让我对语文教学有着更加独特的理解。我把自己的体会融入到教学中,在阅读教学及作文教学中不断探索。

让学生爱上阅读

很多学生不爱阅读,这样的结果自然是语文素质难以达到课标的要求。我从激发阅读兴趣入手,让学生爱上阅读。

说起来并不难,但做起来确实不容易。我在农村中小学教书十四年,那里课外阅读几乎为零,课堂教学因此也就举步维艰,我常常为之苦恼。就是2001年来到朝阳小学任教,我也同样面临这样的困境。那年寒假,我再次阅读《给教师的建议》,才明白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于是,我又对其中课外阅读的内容反复阅读,最后决定在班上开展“读书好玩”的试验。

2002年上学期的第一堂课,我没有教课文,而是提着一包《故事会》和《小学生导刊》走进教室,谈话后板书“读书好玩”,并把《故事会》和《小学生导刊》发给大家,请他们自由阅读。他们大多是第一次接触这些书,都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

转眼间,一节课结束了,他们都很疑惑:“怎么搞的,一节课这么短呀!”我说下课了,请大家把书交上来。他们意犹未尽,不肯把书交上来。后来我表态说每周有一节阅读课,他们才恋恋不舍地把书交上来。就这样,学生的阅读兴趣慢慢地提高了。

之后,我把学生的课外阅读定位在传统文化这个范畴,要求学生阅读《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等古典名著。为了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我与学生约定,用一个月的时间背下《水浒传》的回目。2008年下学期,我接三年级105班。为了让他们快速进入课外阅读的角色,我把《面包狼》和《笨狼的故事》引入课堂,实施“引狼入室”计划,效果也很好。

学生有了阅读的兴趣,还要得到家长的支持。我利用家长会的机会,特意选读了《给教师的建议》中的并于课外阅读的内容,再学习《语文教学大纲》中关于课外阅读的要求,同时结合我们(包括家长)自己的学习经历,谈了课外阅读与语文成绩的关系。这样,在铁的事实面前,每一位家长都赞同课外阅读。我还与家长约定,每天至少保证一元钱的经费用于课外阅读。这条经验还被《长江信息报》报道。

就这样,我班的学生没有不爱课外阅读的。大量的课外阅读改变了学生的学习品质,他们的综合素质也得到相应的提高。现在,“一有时间就读书”已经成为我们的座右铭,它将影响我们一辈子。

让学生不怕写作

学生怕写作文,这是普通存在的难题。虽然老师教给了很多如何写的技巧,但学生还是难以下笔。其中的根本原因就是没有解决“写什么”的问题。

长期新闻采写的经验告诉我,写身边的人和事是写作的奥秘。我也把这奥秘教给学生,把新闻采写引入课堂,开创了作文教学的新局面。

2007年,我们对教室垃圾的种类及来源进行研究,自制“鞋底去泥器”。学生进教室前,都要利用这个装置把鞋底的泥土洗干净。我指导学生写下作文,发表在《现代教育报》上。2008年下学期,我又利用班队活动指导学生自制环保垃圾袋,并同时让他们把制作过程写下来。由于这次活动自己亲自经历了,因此写起来很轻松。

学生有了写作的内容,但要写具体也不容易。我除了让学生理解教材上写具体的案例外,还特别注重利用多种形式进行指导。有一次,我上作文讲评课。正讲得起劲时,我突然发现徐振川同学在桌上转硬币。我马上在黑板上写下一句话:“徐振川在玩硬币。”同学们都看着我,徐振川也不知怎么办才好。我没有批评他,而是想通过这个案例指导学生写具体。我知道他们明白这句话不具体,但如何写具体却没有办法。我当场教给他们方法:“方老师正在讲课,当他讲到要把细节写好时,只见徐振川同学从口袋里摸出一枚一元的硬币,两个指头按着,然后用力一转,硬币马上在桌子上打转,他的眼睛也跟着在桌子上打转。”一句话就这样写具体了,同学们学到了写作的技巧。

此外,有还提出“沙里淘金”的作文批改理念,同样收到好效果。

一位学生写《连云山漂流》,共五段,加起来不到100字。教师没有直接说作文如何不好,而是总结了四个优点一个缺点。四个优点是:开门见山,简洁好;分段表述,层次好;行文通顺,语言好;首尾呼应,结构好。一个缺点就是没有把漂流的惊险与刺激表现出来。从这个评价中可以看出,从本质上讲,缺点是“致命”的,优点是“大众化”的,似乎难以体现教师的高素质。其实不然。因为,人们总是选择最有利于自己的一个方面评价自己,这正如张三单科第一,李四总分第一,王五进步幅度最大一样,这位学生自然会选择“优点”比“缺点”多,“优点”是“缺点”的四倍来评价自己,于是信心倍增,后来的结果果然如此。

正是用这样的方法,我的学生爱上作文。十多年来,学习在各级刊物发表习作100多篇。2010年寒假,我还布置写书的作业,一些学生也完成得很好。

让学生亲自体验

      为学生的终生发展负责,我除了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之外,还特别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其中安全素质又是重中之重。平时,我们都在讲安全,但还是经常出现安全事故。其中的原因就是说教代替了体验,知与行没有统一起来。2006年国庆期间,我与家长委员会共同策划了“交通安全进万家”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岳阳产生强烈反响。

事前,我在网上搜索,没有查到问卷调查题,于是由学生自己设计问卷调查题,汇总后印刷1000份。活动那天,我们把全班分成10个小组,每组由2位家长志愿者带队,除了在大街上进行问卷调查外,还让学生对行人过马路的方式进行实地考察。之后,我们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得到了一组惊人的数据:在实地观察中,1841人中不走斑马线的人有961人,占总人数的52.2﹪。而问卷调查表上的统计结果显示,只有5﹪的人认为过马路不一定要走斑马线。也就是说,绝大多数市民知道要走斑马线,可在实际生活中,为了图方便常常不走斑马线。我们撰写出《岳阳市民道路交通安全素质调查报告》,受到岳阳市交警支队领导的好评。这个案例还作为综合实践优秀案例在全区推广。《长江信息报》在10月9日以《小小眼睛看交通安全》以整版的篇幅予以报道。

这次活动以亲身体验让学生受益匪浅。在铁的事实面前,同学们达成共识:为避免交通意外,我们必须把交通安全摆在首位,必须严格遵守交通规则。一位家长在接受电视台采访时说:“我们要孩子遵守交通规则,自己就要带好头。”从此以后,同学们再没有学生违反交通规则了。
4#
 楼主| 发表于 2011-7-15 19:27:40 | 只看该作者
(三)让学生终生受益

    我的成长离不开阅读与写作,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这也让我对语文教学有着更加独特的理解。我把自己的体会融入到教学中,在阅读教学及作文教学中不断探索。

让学生爱上阅读

很多学生不爱阅读,这样的结果自然是语文素质难以达到课标的要求。我从激发阅读兴趣入手,让学生爱上阅读。

说起来并不难,但做起来确实不容易。我在农村中小学教书十四年,那里课外阅读几乎为零,课堂教学因此也就举步维艰,我常常为之苦恼。就是2001年来到朝阳小学任教,我也同样面临这样的困境。那年寒假,我再次阅读《给教师的建议》,才明白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于是,我又对其中课外阅读的内容反复阅读,最后决定在班上开展“读书好玩”的试验。

2002年上学期的第一堂课,我没有教课文,而是提着一包《故事会》和《小学生导刊》走进教室,谈话后板书“读书好玩”,并把《故事会》和《小学生导刊》发给大家,请他们自由阅读。他们大多是第一次接触这些书,都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

转眼间,一节课结束了,他们都很疑惑:“怎么搞的,一节课这么短呀!”我说下课了,请大家把书交上来。他们意犹未尽,不肯把书交上来。后来我表态说每周有一节阅读课,他们才恋恋不舍地把书交上来。就这样,学生的阅读兴趣慢慢地提高了。

之后,我把学生的课外阅读定位在传统文化这个范畴,要求学生阅读《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等古典名著。为了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我与学生约定,用一个月的时间背下《水浒传》的回目。2008年下学期,我接三年级105班。为了让他们快速进入课外阅读的角色,我把《面包狼》和《笨狼的故事》引入课堂,实施“引狼入室”计划,效果也很好。

学生有了阅读的兴趣,还要得到家长的支持。我利用家长会的机会,特意选读了《给教师的建议》中的并于课外阅读的内容,再学习《语文教学大纲》中关于课外阅读的要求,同时结合我们(包括家长)自己的学习经历,谈了课外阅读与语文成绩的关系。这样,在铁的事实面前,每一位家长都赞同课外阅读。我还与家长约定,每天至少保证一元钱的经费用于课外阅读。这条经验还被《长江信息报》报道。

就这样,我班的学生没有不爱课外阅读的。大量的课外阅读改变了学生的学习品质,他们的综合素质也得到相应的提高。现在,“一有时间就读书”已经成为我们的座右铭,它将影响我们一辈子。

让学生不怕写作

学生怕写作文,这是普通存在的难题。虽然老师教给了很多如何写的技巧,但学生还是难以下笔。其中的根本原因就是没有解决“写什么”的问题。

长期新闻采写的经验告诉我,写身边的人和事是写作的奥秘。我也把这奥秘教给学生,把新闻采写引入课堂,开创了作文教学的新局面。

2007年,我们对教室垃圾的种类及来源进行研究,自制“鞋底去泥器”。学生进教室前,都要利用这个装置把鞋底的泥土洗干净。我指导学生写下作文,发表在《现代教育报》上。2008年下学期,我又利用班队活动指导学生自制环保垃圾袋,并同时让他们把制作过程写下来。由于这次活动自己亲自经历了,因此写起来很轻松。

学生有了写作的内容,但要写具体也不容易。我除了让学生理解教材上写具体的案例外,还特别注重利用多种形式进行指导。有一次,我上作文讲评课。正讲得起劲时,我突然发现徐振川同学在桌上转硬币。我马上在黑板上写下一句话:“徐振川在玩硬币。”同学们都看着我,徐振川也不知怎么办才好。我没有批评他,而是想通过这个案例指导学生写具体。我知道他们明白这句话不具体,但如何写具体却没有办法。我当场教给他们方法:“方老师正在讲课,当他讲到要把细节写好时,只见徐振川同学从口袋里摸出一枚一元的硬币,两个指头按着,然后用力一转,硬币马上在桌子上打转,他的眼睛也跟着在桌子上打转。”一句话就这样写具体了,同学们学到了写作的技巧。

此外,有还提出“沙里淘金”的作文批改理念,同样收到好效果。

一位学生写《连云山漂流》,共五段,加起来不到100字。教师没有直接说作文如何不好,而是总结了四个优点一个缺点。四个优点是:开门见山,简洁好;分段表述,层次好;行文通顺,语言好;首尾呼应,结构好。一个缺点就是没有把漂流的惊险与刺激表现出来。从这个评价中可以看出,从本质上讲,缺点是“致命”的,优点是“大众化”的,似乎难以体现教师的高素质。其实不然。因为,人们总是选择最有利于自己的一个方面评价自己,这正如张三单科第一,李四总分第一,王五进步幅度最大一样,这位学生自然会选择“优点”比“缺点”多,“优点”是“缺点”的四倍来评价自己,于是信心倍增,后来的结果果然如此。

正是用这样的方法,我的学生爱上作文。十多年来,学习在各级刊物发表习作100多篇。2010年寒假,我还布置写书的作业,一些学生也完成得很好。

让学生亲自体验

      为学生的终生发展负责,我除了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之外,还特别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其中安全素质又是重中之重。平时,我们都在讲安全,但还是经常出现安全事故。其中的原因就是说教代替了体验,知与行没有统一起来。2006年国庆期间,我与家长委员会共同策划了“交通安全进万家”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岳阳产生强烈反响。

事前,我在网上搜索,没有查到问卷调查题,于是由学生自己设计问卷调查题,汇总后印刷1000份。活动那天,我们把全班分成10个小组,每组由2位家长志愿者带队,除了在大街上进行问卷调查外,还让学生对行人过马路的方式进行实地考察。之后,我们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得到了一组惊人的数据:在实地观察中,1841人中不走斑马线的人有961人,占总人数的52.2﹪。而问卷调查表上的统计结果显示,只有5﹪的人认为过马路不一定要走斑马线。也就是说,绝大多数市民知道要走斑马线,可在实际生活中,为了图方便常常不走斑马线。我们撰写出《岳阳市民道路交通安全素质调查报告》,受到岳阳市交警支队领导的好评。这个案例还作为综合实践优秀案例在全区推广。《长江信息报》在10月9日以《小小眼睛看交通安全》以整版的篇幅予以报道。

这次活动以亲身体验让学生受益匪浅。在铁的事实面前,同学们达成共识:为避免交通意外,我们必须把交通安全摆在首位,必须严格遵守交通规则。一位家长在接受电视台采访时说:“我们要孩子遵守交通规则,自己就要带好头。”从此以后,同学们再没有学生违反交通规则了。
5#
 楼主| 发表于 2011-7-15 19:28:27 | 只看该作者
(四)“草根教师”的推介路

    走上教育写作之路后,我一直希望有更多的人像我一样通过写作成长起来,随着对教育写作的理解不断深入,我也开始了教育写作的推介之路。

首次“触电”

我是爱学习的人,只要有学习的机会,我从来不放过。尤其是在农村小学教书时,能聆听一次专家讲座更为难得,我也更加珍惜。在我的记忆中,霍懋征、朱作仁、雷实、华国栋、熊川武等专家的讲座让我受益匪浅。我听讲座与别人也不同,因为有着强烈的学习愿望,因此我听得特别认真,也记得非常详细,还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特别是之后又反复温故,更让我有更多的收获。

可惜的是,这些专家的讲座中,没有一个是讲教育写作的。我便一边写作,一边总结,慢慢地也有了属于自己的教育写作经验。

机会终于来了。2005年5月,民进岳阳市委去岳阳县月田镇开展支教活动,了解到我在教育写作方面有所体会之后,便安排我作教育写作讲座。接到任务后,我写出《我们都能写论文》的讲座稿。我在简要回顾自己的写作经历后,对写作中最为关注的问题——如何选题进行重点讲解,还以自己发表的论文作为例证。讲座结束后,校长说很有针对性和实用价值。我深受鼓舞,又把如何选题这个重点内容进行修改,写出《撰写论文巧选题》,发表在《小学青年教师·语文版》上。

这次讲座的成功,让我更加关注教育写作经验的总结与提炼。与此同时,随着经验的不断总结,我的教育写作也有了质的飞跃。2005年,我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教育教学论文15篇,居全区首位。后来,我应邀在市区两级骨干教育研修班及兄弟学校举办教育写作讲座,受到老师们的欢迎。

自成体系

这一段时间的讲座主要是解决选题问题,其中的重点就是选题的有效方法,像自己提出问题、别人提出问题、补充他人观点、写争鸣文章等,都得到老师们的肯定。但是,这些选题的方法与老师的本职工作还结合得不紧,另外如何写作、如何投稿也涉及不多,我便在这些方面再上功夫,以期有新的成绩。

2007年,在岳阳楼区教研室吴群副主任的指导下,我申报的《教育写作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作为区级小课题立项。为了达到预期的研究效果,我广泛阅读胡宏文、方春耕、李真微等名家的教育写作专著,吸收其他教师的写作经验,并结合自己的教育写作实践进行总结与提炼。为了让更多的人受益,我决定以专著的形式表达自己的研究成果,得到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

2009年11月23日,我完成了20个专题的编制,开始了《写成一位名师——教育写作经验谈》的写作工作。吃过晚饭,我坐在电脑前,20年教育写作的艰辛如电影般在脑海中浮现,我仿佛坐在同事身边,正讲述着自己成长的故事。不知不觉,两个专题计4000字写完了。真是难以令人置信。从那以后,我每个晚上就写上4000字。星期天,我竟写下了8000字。这样,教育写作部分的50000多字13天就完成了。再附上已经发表的110篇例文,一本22字的专著就脱稿了。

这本专著得到了专家的肯定。国家督学、湖南省教育厅原副厅长陈白玉先生作序,说“这本专著分选题、写作、投稿三个方面,从20个不同的角度讲述自己写作经验,通俗易懂且发人深思。既可窥见他自己教育写作的艰辛与喜悦,又可寻迹而上,步入教育写作的殿堂,可谓指点迷津,解惑有方”。湖南理工学院党委副书记、教授、著名文学评论家余三定写下《从自己的实践中提炼写作经验》,说“它在众多谈写作的书中显得很有独特性,是一本颇为别致的书,那就是书中的写作经验、看法和观点都是著者从自己的写作实践中总结、提炼和概括出来的,所以使人感到真实、真切、生动、鲜活,颇能给人以感染、启发和帮助”。

越走越远

2010年8月底,《写成一位名师——教育写作》由广西美术出版社出版。9月8日,岳阳楼区朝阳小学举行隆重的首发式。岳阳楼区教育局方新鞍副局长这样概括我的成长经历:“从教廿三春秋,孜孜不倦,堪称典范;探索十七寒暑,潜心积淀,终成名师。” 省督学、特级教师、岳阳楼区朝阳小学首任校长刘修文说:“这本专著解决了什么是真教研、什么是有效课题、什么是有用书籍这三大难题。像他这样扎根课堂,用心研究,不断总结,就能成为一位幸福的老师。”

这本书受到了老师们的热捧,一个月的时间内,岳阳城区就有28所学校按人手一本配置,并邀请我前去讲座。多的时候,我一个星期要讲4场,一个学期下来,共讲了30场。民进中央网站还以《每周四场讲座引领教师专业成长》为题予以报道。

就这样,我在教育写作推介的路上越走越远,也结识了更多的朋友。浙江省安吉县上墅私立高中年逾七旬的余广寿老师读了我的专著后回信说:“我认真拜读了您的专著,深感这是一本朴实无华、内容丰富而又实用的好书。我十分佩服您的敬业精神、教育智慧、写作水平和写作成果。您能写出一本关于教育写作经验的专著,的确很不容易,让我受益匪浅,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好榜样。所以,我特别向我校教师推荐您的专著。” 河南省濮阳县柳屯镇一中李记才老师还特意写下书评,说:“这本专著阐释了方西河老师教育写作发展的‘轨迹’。这种‘轨迹’是图解式的、详实的。它的指点迷津、解惑也是具体实在的,如《‘语文味’如何体现》等。没有大腕或名师的那种高深,却在平易中,让我们窥知教育写作及教师专业发展的门径。”

本地的老师更不用说,听了我的讲座,读了我的专著,很多老师打电话进行交流。更为荣幸的是,洞氮小学李明瑛校长还安排四位年轻老师向我“拜师”,这让我既感欣慰又颇有压力。我知道,正是这些来自方方面面的动力与压力,才让我不断进取,不断成长。
6#
 楼主| 发表于 2011-7-15 19:30:54 | 只看该作者
从自己的实践中提炼写作经验

——评《写成一位名师——教育写作经验谈》

余三定

方西河的《写成一位名师——教育写作经验谈》(广西美术出版社2010年8月第1版),在众多谈写作的书中显得很有独特性,是一本颇为别致的书,那就是书中的写作经验、看法和观点都是著者从自己的写作实践中总结、提炼和概括出来的,所以使人感到真实、真切、生动、鲜活,颇能给人以感染、启发和帮助。

《写成一位名师》全书主要包括选题、写作和投稿三大部分的内容,著者在三大部分内容里再列出20个小专题,初步构建成了一个具有一定系统性的有关教育写作的知识构架。书中的每个小专题都是先总结、提炼某一方面的写作经验,接下去是附录若干篇著者自己已发表的、与本小专题密切相关的文章。整体地看便是,正文统率附录,附录为正文提供依据和支撑,正文与附录两者之间形成一种有机的紧密联系。比如书中第二个小专题“写作之源在课堂”,著者在正文中从自己长期的写作实践中总结出如下的话:“我把根深深地扎入课堂之中,不断探索,不断收获,课堂教学与教育写作齐头并进。”接下去是《〈新型玻璃〉课堂实录》《适时补白,创造高效的阅读课堂——〈鹿和狼的故事〉课堂实录及备课历程》《〈两小儿辩日〉课堂实录及评析》等几篇附录作印证,作论据。这样,读者就自然地接受了“写作之源在课堂”的经验和观点。

由于方西河是从自己的写作实践提炼写作经验,所以其在书中所拟的小专题很能切合实际,都是一般写作爱好者容易遇到、希望得到解答的问题。当今时代,报刊业越来越发达,报刊及至睦社会机构的征文活动不进举办,许多写作爱好者会比较积极参与征文活动,著者自己也成功地参加过多次征文活动,于是著者在书中写作了第十七个小专题“征文写作有窍门”。该小专题的正文中概括地写道:“征文写作要视角独特,内容扎实,还有一个要求就是‘快’,要在第一时间完稿,这样才能保证编辑在收以稿件较少的情况下读到你的文章。”接下去是附录著者自己已发表的四篇征文,分别是《见证奥运的羊毛衫》《以诚相待能“闹”的家长》《关于对“小升初”操作程序进行改革的建议》《治治语文教学的“近视病”》。可以说著者在这里提供的“窍门”的确是富有启发性的。其他如“关注特色出精品”“说话就是写文章”“换个角度写新篇”“百字小稿价值多”“编辑指点是个宝”等等小专题,看得出都是著者经过认真总结、深入思考、用心推敲拟出的有意义的题目。

从语言表达上看,《写成一位名师》总体上是朴实而不乏生动,读起来使人感到简洁、流畅,同时内中也有若干机智而别致的笔墨。书中第二十个小专题“退稿信中有玄机”,其正文中就用较多篇幅引述他人的短文《“退稿信”寄语》,“退稿信”被拟人化为第一人称,显得幽默而有感染力。第十一个小专题“说话就是写文章”在开头写道:“多年的实践让我明白,写作其实就与说话一个样,怎样说就怎样写,没有什么区别。”接下去著者没有像其他小专题一样主要以自己的写作实践作例证,而是主要引用别人的成功例子(其中包括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这样的名篇)作论据。这样既增加了说服力,又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模式化。



作者单位:湖南理工学院

作者系湖南理工学院党委副书记、中文系教授、著名文学评论家
7#
 楼主| 发表于 2011-7-15 19:32:08 | 只看该作者
教育写作讲座提纲

方西河


《写成一位名师——教育写作经验谈》出版后,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周边学校都是按教师数人手一册购买,并且邀请我去做教育写作讲座,有的还提出讲座时增加专业成长内容。我都一一应允。已经讲过几所学校,反响也很好。教师们说,身边的人和事,看得见,明白如话的经验,学得来。下面把讲座提纲贴出来,请各位同仁指正。

方西河教育写作讲座提纲

一,一个汉字

难?!

答:教育写作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二,两个词语

价值:

人类文化的传承

职业幸福的追求

个人功利的需要

意义:

促使教师不断阅读,不断实践,不断反思。(陈白玉先生序言)

三,三个问题

A.写什么?

三个字,即“写自己”。即自己的课堂,自己的成长经历,自己的思想等。

选题方法:

自己提出问题,别人提出问题,反对他人意见,工作部署中寻找,报刊阅读中启迪,各类征文中选择等。

B.怎样写?

七个字:即“怎样说就怎样写”。

制一个好标题。

定一个好结构。

拟一个好开头。

选一组好材料。

六句箴言:随时收集材料,不断酝酿构思,变换角度多写,各类征文优先,百字小稿莫嫌,精益求精修改,

C.怎样投稿?

参与就有机会。

弄清报刊特色。

研究栏目规律。

揣摩编辑意图。

推先完成任务。

不妨以己度人。

事先预测机率。

作好投稿记载。

三句箴言:好稿如同敲门砖,编辑指点是个宝,退稿信中有玄机。

四.四条建议

多阅读——吸收各方营养

多练笔——提高写作水平

多修改——减轻编辑难度

多反思——不断总结提高
8#
 楼主| 发表于 2011-7-15 19:33:33 | 只看该作者
网络版地址:http://www.803.cn/2010/09/66161.shtml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仁:

您好!

感谢您在百忙之中阅读我的处女作《写成一位名师--教育写作经验谈》。我们从此以书为媒,成为朋友。

我是幸福的,成长的路上有朋友相助,探索的同时有些许收获。我写下成长的体会,为利于阅读,力求“三线合一”(教育写作线、教学实践线和个人成长线)。虽愿望美好,刻苦用心,但识见有限,写作功底浅,所得所写挂一漏万,恳请您对书中不足提出宝贵意见,以使我再获教益,不断进步。

您可以写信,也可以上网(岳阳网读书频道,地址http://www.803.cn/2010/09/66161.shtml)不管采用何种方式,我都会铭记在心,悉心接受。再一次向您表示诚挚的谢意。

让我们牵手,共同成长。

祝您合家幸福,万事如意!

  您的朋友:方西河

电话:0730-6364652(小灵通)邮编:414000

2010年9月18日
9#
 楼主| 发表于 2011-7-15 19:34:34 | 只看该作者
  陈白玉

没有哪一个时代像今天这样重视教育,也没有哪一个时代像今天这样有如此多的教师加入到教育写作队伍中来。因为,教育写作对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

教育写作可以促使教师不断阅读。阅读是基础,写作是升华。俗话说,书到用时方恨少。在教育写作过程中,教师常常会感到自己平时的阅读量不够,阅读面不广,教育教学中的一些体会难以充分地表达。于是,大量有品位的阅读成为必然。在阅读中,教师大量吸纳各方面的优秀成果,不断地更新知识,更新观念,提高自身素质,这样,教师的专业成长就会成为现实。

教育写作可以促使教师不断实践。教育写作的“根”在课堂。教师的专业成长不能依赖于岗前培训,也不能依赖于脱产进修,而应依赖于扎实有效的教学实践。教学实践是一座丰富的宝藏,永远值得我们去挖掘和开采。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这就是针对性极强的实践过程。只有扎实地进行教育教学实践,才能有丰富多彩的教育写作。这是不言而喻的。

教育写作可以促使教师不断反思。教育教学是遗憾的艺术,它离不开反思。教育教学实践的反思,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着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它不仅是提高教育教学实践水平的捷径,也是教育写作的根本所在。教师自觉地进行反思,就能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这样,教学实践与理论写作相得益彰。

正因为教育写作具有多种功能,因此使得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参与进来。然而,有一种声音仍然存在,那就是我们作为中小学教师,不知道如何进行教育写作。

这确实是一个难题。不过,它并非高不可攀。方西河老师的专著《写成一位名师——教育写作经验谈》就为我们打开了教育写作的一扇大门。

方西河是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参加教育工作23年,一直工作在教学一线,一直站在语文课堂上。起先在偏远的农村小学,以后来到城市重点小学,不管教研环境怎样,他都孜孜以求,默默探寻。

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与教育写作的经历,让他对教育写作有着深切的体会。这本专著分选题、写作、投稿三个方面,从20个不同的角度诉说自己写作经验,通俗易懂且发人深思。既可窥见他自己教育写作的艰辛与喜悦,又可寻迹而上,步入教育写作的殿堂,可谓指点迷津,解惑有方。

正因为他在这方面取得优异成绩,我有感寄语,作为这本书的序言。

(作者系国家督学、湖南省教育厅原副厅长)
10#
 楼主| 发表于 2011-7-15 19:35:45 | 只看该作者
课堂实录,你会读吗? 

方西河


读课堂实录,让我不断成长



我1987年师范毕业便分配到家乡的农村小学教书,那时还没有专业成长之说,不过,我渴望成长,但那简直是难于上青天。也难怪,自己的学识水平不高,学校也没有著书立说的名师,因此我的成长速度相当缓慢,以至于3次参加区课堂教学竞赛,都只获得三等奖,直到13年后才终于以绝对优势获得第一名。有人问我成长的秘诀是什么。我说除了阅读、实践、反思、写作外,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读课堂实录。

身在农村小学,外出听课的机会并不多,因为经费有限,时间也不允许,再说再经典的课,也常常是听完不久便忘得一干二净,几乎等于没听。读课堂实录则不同,除了成本很低外,最有效的就是可以反复阅读,反思思考,从而达到不断成长的目的。

我读到的第一个课堂实录是支玉恒老师的专著《小学语文教学文集》中的《飞夺泸定桥》。我不知读了多少遍,每读一遍,就好像从在支老师的课堂中听课一样,虽然说不出很多体会,但每次总有一些收获。这让我体会到了读课堂实录的种种好处来。

我读得最用功的课堂实录还是洪镇涛老师的《洪镇涛语感教学实录》,上面有实录、点评以及课文。那是我2005年在武汉听课时特意买的。虽然都是初中与高中的课例,但我还是非常喜欢。因为我教过四年初中,高中的课文师范时也读过,最为重要的还是洪老师提出的语感教学最合我的胃口,让我从语文教学的茫茫大海中找到了一条通向彼岸的终南捷径。我五年的时间断断续续地读了近20遍,慢慢地探索出读课堂实录的一些门路来。

第一步,课文熟读至背。这是读课堂实录的基础。很多老师拿了实录便读,这就好像并不熟悉课文却去听课一样,结果只会茫然,不能与自己的设想“碰撞”,从而收获很少。我把这些课文背下来,既补了中学的课,又能在读实录时随时与课文联系,从而体会出更多的妙处来。

第二步,实录熟读至背。这是读课堂实录的关键。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课堂实录也是如此。只有熟读并能背下课堂实录,才能真正做到随时随地处于研究课堂实录的情境之中,才能更充分地发掘出课堂实录中所蕴含的宝藏。

第三步,“还原”备课过程。这是读课堂实录的核心。我觉得,读课堂实录不能仅仅停留在欣赏的层面上,而是要透过课堂实录这一现象去探寻名师之所以成为名师的根源。在课文与实录都能熟背的情况下,独处一室,就会进入情境,我好像就是洪老师,正在研读教材,正在设计教法。这样的“演练”对我的帮助很大。特别是再仔细研读实录后面的名家点评,更能让人有豁然开朗之感。

第四步,尝试模仿创新。这是读课堂实录的目的。我在经历了以上步骤之后,便自觉地模仿这样的方法去备课。虽然不见得课一定就是精品,但总会给有耳目一新之感,并且能做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2007年我教出的《鹿和狼的故事》是一例,其中给课文增加遗漏的内容成为语感训练的亮点受到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这让我更加体会到,像这样去读课堂实录实在是成长的良方。

载《河南教育》2010年第5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7 12:10 , Processed in 0.141946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