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文化形象定位探究
时间:2011-3-3 来源:合肥在线-合肥日报
一、城市文化形象的基本内涵
一般而言,城市文化形象是指城市以其外观建筑、公共设施、机关、学校、企业、商业、道路、交通、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秩序、治安状况、人际关系及内部的法律、制度、治理方式、价值观念、城市精神、生活、工作、行为方式等所形成的城市氛围,作用于社会公众主观意识综合后所形成的基本印象。而构成城市文化形象的基本要素有城市建筑文化、城市公共文化、城市科技文化、城市自然文化、城市制度文化与城市精神文化。它们是自然文化与社会文化的结合,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统一,共同构成了文化形象的物质基础与基本条件。
二、城市文化形象的建设趋势
城市文化形象是现代化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城市把文化看成是城市之魂,看成是城市生存的基础和城市人生活的精神支柱。
文化形象建设是城市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因为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调整,传统的制造业等产业,很难再创造新的辉煌。人们的需求也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发生变化,以第一需要消费为主的生活方式将逐步转化为以文化等精神消费为主的生活态势。目前,我国已基本实现小康水平,注重文化的发展逐步成为各地区实现现代化的整体发展战略的重点,力求文化成为实现现代化的重要体现,各地都希望通过文化的效应,提升城市的对外形象以及在国际上的地位和竞争力,全面打造现代化城市。
文化形象建设是加快城市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必然选择。城市发展的实践证明,城市发展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范畴,而是一个多元的社会范畴和人文范畴。在现代经济活动中,文化与经济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文化起着内在的、无形的支配作用。许多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发达国家的发展表明,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十分引人瞩目的新兴产业,是城市经济发展潜力巨大的朝阳产业,文化已不仅仅是一种精神活动,它自身也能够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也是一种经济活动。文化已经成为提升城市品位、塑造城市形象、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城市文化形象的定位原则
城市文化形象建设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定位原则。就合肥市来说,当前城市文化形象的定位要突出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和区域性特大城市建设的目标和任务,运用科学的建构方法,塑造出符合本地地理与历史、具有地方特色、体现时代特征的现代城市文化形象。
首先,要满足合肥发展现状。10年前的合肥和现在已不可同日而语。合肥的经济发展已经大大超过10年前的预期,综合实力大幅提高,省会首位度超过20%,水、陆、空交通一体化日益完善,滨湖、临江格局已经展开。随着皖江示范区核心城市、合肥经济圈中心城市、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核心城市的定位,把合肥建设成为区域性特大城市的需求不仅是合肥自身的需求,更是关系到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由此,合肥城市文化形象一定要满足“核心”的定位。
其次,要继承传统文化特色。合肥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拥有较为深厚的文化积淀。“包公故里”作为合肥城市名片之一,不仅是对合肥传统的继承,更是合肥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珍惜。合肥人“俗尚淳质好俭约”,表现了合肥人的质朴和善良;合肥位于江淮之间,地域特点不仅孕育了以“和”为代表的江淮文化,更是启发了合肥的包容文化,与和谐社会建设不谋而合。由此,合肥城市文化形象在继承传统中要体现“和”的特色。
再次,要培育新的地区文化。合肥历史悠久,但建城时间不长,有足够的空间去塑造崭新的地区文化。这种文化应该是城市个性的体现,是城市生命力的体现。“大建设”之初,有外地来合肥参加公务活动的领导说没看到哪座城市像合肥这样尘土飞扬的,但他也肯定了,从这中间看到了合肥的生机和活力。这也是合肥一改当初的不温不火,实现城市实力大大增强、城市面貌为之一新、城市空间大为拓展、城市精神大为抖擞的原因。这是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大胆实践的结果,由此,合肥城市文化形象的塑造必须体现于“创新”之上。
最后,要丰富文化形象载体。城市公共文化设施是城市跻身于现代化行列的必备要素,而且在水平上必须是世界一流水准的。合肥大剧院建成后备受关注和赞誉,就是因为它的一流设施。今后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还是要坚持高起点、高标准,绝不能搞同水平的复制。要在规划、设计上给公共文化设施以位置。同时,还必须着重培养或引进一流的管理与技术人员,充分发挥公共文化设施的作用,塑造城市浓郁的文化氛围。由此,合肥的城市文化形象定位还要在“人”字上下功夫。
(作者单位:安徽省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