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313|回复: 2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集体备课如何彰显教师个性风格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2-4 10:25: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集体备课如何彰显教师个性风格
来源:网络转载
  集体备课时形成的统一教案,并不是完美的终极教案。教师必须对统一教案认真阅读思索,结合自身风格和班级特点加以补充改造,使之达到最佳境界,才能拿到课堂上去实践,才能形成独具魅力的个性教学。
  教师集体备课是当前很多学校盛行的一种备课模式,有利于发挥教师的集体智慧,弥补个人备课中的不足,提高教学整体水平。集体备课充分蕴涵了“自主、探究、合作”的特色,在新课程改革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一、集体备课不是个人备课的杂糅
  由于受教师个人思想因素和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集体备课不可避免地附加上一些疾症:没有鲜明的个性创造,没有丰富多彩的教学特色,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集体备课变成了个人备课的杂糅。顾名思义,集体备课应该是同一学科同一年级的老师对某个章节的教学内容进行共同探索和设计。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为了省时省事,很多学校就把集体备课搞成了轮流备课、分头备课、组长备课等形式,个人水平和意志就决定了全年级的教学模式和教学风格,其他老师往往没有发挥自己的个性和水平,也没有融入班级特色与学生特色,缺乏自我思维创造和独到的个人见地,机械被动地接受别人的备课内容,
  集体备课变成了制定统一教案。在当今很多城区学校,经常可以看到同一年级相同学科的老师们,都使用打印好装订成册的统一教案。这样的集体备课教案,通常就是由教学组长完成备课或组长指定的几个教师分头完成备课,然后打印成册分发下去,简单粗糙地炮制而成;更有甚者,连教材和大纲都懒得去钻研,充分发挥网络优势,打开电脑尽情下载网上的资源,就组装出了年级通用的教案。
  二、集体备课是团队智慧的完美融合
  以个性化思维凝聚成集体备课,以集体备课促进教师个性化风格的形成和发展,才能把教师的个人智慧与教师团队智慧完美融合,最大限度地挖掘集体备课的潜在力量,把教学整体水平不断推上新台阶。
  集体备课不是为了统一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而只是明确教材的难点和重点,探讨较为有效的解决办法,发掘教材的闪光点,对教师个体起到查漏补缺、启发思维的作用,让教师胸有成竹,游刃有余,在教学设计和组织中彰显个性风格。
  集体备课只是教师个人备课的有效补充和检查督促,它不应该是备课的主流方式,更不应该代替教师的个人备课;集体备课要有实际价值,其前提就是教师事先认真完成个人备课,并在集体备课之后再次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把集体备课的精髓灵活机智地运用到自我的教学中去。
  集体备课不是教师轮流备课,不是分头备课,不是组长备课,更不是抄袭网络,应该按照规范严谨的程序来运行,应该是教师集体智慧的结晶,应该是教学个性化的有力保障。
  三,集体备课的方式必须严谨规范
  集体备课的方式必须严谨规范,要选好备课组长。备课组长是学科教学研究和集体备课的组织者,也是学科质量把关的关键人物,必须有较强的组织、策划与评判能力,有扎实、广博的专业基本功和深厚的教育理论水平,善于学习,能及时把握和追踪学科教育发展水平与前沿最新理论。选好称职敬业的备课组长,是有效组织集体备课的根本前提。
  集体备课只能在个人备课的基础上完善和提升。集体备课不是个人临时备课的组合,学校或备课组必须硬性规定:集体备课前,每个教师都必须彰显独特的个性魅力,先写出个人教案,最大限度地贡献出个人智慧。每个教师有了充分的准备,集体备课才能生动活泼、五彩缤纷,把各个老师的心血有效地组合起来,才能构建科学完美的集体备课内容,为老师实际操作提供有益的参照元素,达到理想的课堂效果。
  集体备课要把握好节奏频率。集体备课实际就是教学研讨中的一种有效模式,由于带有浓烈的“研讨”性质,这种课就需耗费较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因此,集体备课应该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节奏频率限制。以语文教学为例,如果每篇文章都组织大家集体备课,就会给老师带来沉重负担。因此,每期开学时,就应该召开教研会,根据学科性质和教学内容确定集体备课的次数和时间安排,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备课计划。
  四、合理对待集体备课的成果
  集体备课后形成的“统一成果”,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有形的,就是前面提到的打印成册的规范教案;一种是无形的,就是集体备课时对教学重难点、教学方式、教学时数和教学检测等做的统一规定。无论有形无形,都会对教师教学风格起到巨大钳制作用。
  集体备课不能代替个人对教材的探索。不吃透教材,不查阅资料,不深入思考,没有自己的个性独创,而机械使用集体备课的统一成果,就难以运用自如,更难以取得理想的课堂效果。集体备课的成果,只能是个人备课的参照和借鉴。
  集体备课形成的教学设计不是课堂教学的唯一模式。教师必须结合班级情况、学生基础和自身的风格特点来选取教学方式和侧重点,灵活地加以改造利用,创造性地加以发展,科学地加以完善,才能形成独具魅力的个性教学。
  统一教案不是最终教案。集体备课时形成的统一教案,并不是完美的终极教案。教师必须对统一教案认真阅读思索,结合自身风格和班级特点加以补充改造,使之达到最佳境界,才能拿到课堂上去实践。
2#
 楼主| 发表于 2010-12-4 10:26:23 | 只看该作者
教师集体备课效果分析

———谈教师对集体备课的态度和认识




一、教师集体备课是属于勤奋上进的人:


因为他能够认识到集体备课会给自己带来如下几点好处:


1、集体备课可以有效凝聚集体的智慧。由于教师的教学年限、业务水平、学科专长和教学经验各有不同,组织开展集体备课,通过同科教师的积极讨论,可以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在讨论的过程中相互启发,在思想的碰撞中擦出智慧火花。



2
、集体备课有利于共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集体备课要求同科教师人人参与,所以每人都要精心准备。通过相互交流与切磋,参与集体备课的教师既可以学习到他人的长处,又可以找到自己的不足,通过扬长避短,实现共同提高。同时,集体备课的开展,一方面促使青年教师尽快成熟起来,另一方面也让老教师更加谦虚谨慎、严谨治学。



3、集体备课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教学。集体备课的目的是更好地服务于教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通过集体备课形成的教学方案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它与个人备课相比,对教材的把握更加准确,对学情的分析更加细致。因此,集体备课的教案会更切合学生的实际要求,更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集体备课最好不要占用上课时间:


“我想参加集体备课,可是我也要时间上课,希望孩子们有一个好学习成绩”这是低年级教师常说的话(抱班教师说的)。教师表示喜欢以往采取集体备课形式,可是不喜欢过于频繁。


原因,这部分老师工作繁杂,相比较而言,他们觉得有更多重要的事情等着去做,而每周一次或两周一次的集体备课只能让他们感到时间更紧,压力更大,所以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内驱力不够。他们更希望将定期的常规性集体备课改为不定期的有针对性的集体备课。


三、对于依赖性或懒教师没有用:


他们说:“集体备课都是形式,没有用。”


好一点的:比如说:把它当成任务来完成的,几个老师没事在办公室坐着,忽地想起:哎!这节课是我们定的集体备课的时间,要不咱商量商量吧?于是,草草的一次集体备课便产生了。或者是临时某一个老师在教学的其中一个方面有疑问,随时随口在办公室里对同备课组的其它老师说:“×××地方这一阵怎么弄?”一问一答式的内容,整理整理又算一次集体备课。以上还算不错的,还把集体备课“当成个任务”来完成,更多的是平时谁也不去想,根本就不记得还有集体备课这么一回事,而是到上级要来检查了,学校要收了,才一次性地在网上下载一堆,改改题头,或几个人在一起相互一抄,当成本组的集体备课材料,这是负担!


四、我的思考:


只要对教学有益,只要对教师有用,我想一定能激发教师的共鸣,通过讨论也一定达到某种程度的共识。教师的集体备课是校本教研的一种有效载体和活动形式,教师参与集体备课,其实际就是在从事一种“草根式”的教研,即平民化的教研。校本教研应当反映“平民化”的特点——即面向一线教师的实际问题,实际困难,因此,如果在一个学校,有一个好的备课组长,一个好的学科引领人,我想一个高效、务实,善于研究的学习型备课组的形成就容易变成现实。


对于集体备课不是一说就能做好,更不能在短时间取得高效的事情,他需要我们从最基本、最基础的地方一点一点的规范做起,才能迈好一小步,慢慢的一点一点的做出实效来,最后成为一大步。


最后,希望我们的集体备课能够搞出特色做出品牌。
3#
 楼主| 发表于 2010-12-4 10:27:04 | 只看该作者
集体备课的指导策略

瞿梅福
摘自:《杭州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核心,集体备课是发挥集体智慧、提高课堂效率、保证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本文以集体备课作为校本教研的突破口,引领学校教师的专业成长和特色化学校建设,对当前开展校本教研有一定启示。
一、背景
经过一年多集体备课工作的实践与研究,在取得较多成效的同时,我们也遇到诸多困惑:第一,阶段性集体备课的操作是否科学与合理;第二,我们强调的集体备课,教师往往停留在实践操作层面,如何提高他们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水平;第三,我们在专业引领方面,强调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及校外专家的专业引领,如何把两者进行有机的结合?
随着阶段性集体备课的推进与深化,我们相应出台了《第二阶段集体备课再调整实施意见》与《第三阶段集体备课实施意见》(简称《实施意见》)。第三阶段集体备课工作的实施,是基于以下几方面的思考:
其一,我们始终以行动研究的策略来推进集体备课工作,大胆地将规划目标、阶段性操作付诸于行动。因此,我们在具体的实施中,着力体现其科学性与合理性。
其二,我们始终以大范围、全面地推进集体备课工作,将第一、二阶段集体备课的宝贵经验与学校实际工作相结合,应用在第三阶段集体备课之中。因而,第三阶段集体备课工作必须有一个广度推进的过程。
其三,我们始终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阶段性集体备课工作,结合目前教师培训中新任务、新内容、新方法。所以,第三阶段集体备课又将是吸收与结合、吐故纳新的过程。
其四,我们始终将集体备课工作作为较系统的工程来推进,在考虑继承与发展、吸收与结合的过程中,进行尝试与创新,深化集体备课工作,从而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推进特色化学校建设的根本性问题。
基于阶段性集体备课工作的种种思考,我们提出了集体备课管理与研究的指导策略,将《实施意见》纳入集体备课管理的指导策略,选择分备课组试点与整体推进的实施策略,调整研究内容的研究策略,从而将集体备课当作校本教研的突破口,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的特色项目建设与特色化学校建设。
二、备课管理的指导策略
(一)《实施意见》的指导策略
分阶段制订的《实施意见》是阶段性集体备课的指导纲要,它紧紧围绕阶段规划的内容与要点,并加以细化。主要包括:指导意见、组织机构、操作要点、备课要求、主讲内容、实施流程、考核评价等。在每个阶段实施过程中,由于规划内容的不同,其《实施意见》也相应作了一定的调整,并逐步加以改进与完善。因此,分阶段《实施意见》的提出,将考虑到上一阶段集体备课中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而进行适当的调整。
(二)组织机构的具体调整策略
第一阶段的集体备课,其《实施意见》仅仅有组织机构,而未进行具体的分工,职责也无明确的规定。在第二阶段的《实施意见》中,将组织机构分为研究机构与管理机构,并将研究机构与管理机构职责明确区分。比如,管理机构的主要职责为:在分组活动中巡视检查各备课组主备教师的主讲情况,辅备教师的讨论交流、修改调整情况;集体备课每次活动结束以后,随机抽查部分教师的主讲内容、教案调整情况;进行对教师集体备课情况的常规性检查,针对暴露出的问题与研究机构共商对策,有选择地反馈给教师;执行集体备课评价标准,对每一位教师与每一备课组进行一学期的备课考核,根据评价表中自评、组评与校评以及进行不同内容的评价考核,评出最佳备课组、先进个人、优秀教案与典型案例,予以适当的奖励等等。
4#
 楼主| 发表于 2010-12-4 10:27:33 | 只看该作者
在推进第三阶段集体备课的同时,我们在研究机构内部进行了分工方面的调整,目的是从长远的角度看待备课管理研究工作,使之取得更多、更好的成效。
(三)操作流程的形成与指导
学校集体备课的工作在阶段性推进的同时,也逐步摸索出符合本校实际的操作流程,并形成在各阶段适用的操作模式,具体分为三个步骤,即准备活动、集中活动、教后活动。
1.准备活动
主备教师在每次活动前,须提前钻研教材,搜集相关信息,设计教案,打印成文,在集中讨论前两天把教案发给组内每位教师;准备好主讲内容,交给备课组长。
辅备教师在活动前熟悉教材,要考虑相应的教学设计,认真阅读主备教师的教案,提出自己的观点,在教案的1/4空白处作适当的调整,为组内集中交流作好充分准备。
2.集中活动
分统一活动与分组活动。统一活动为分组活动前,学校对上一次集体备课存在的问题,以讲座辅导的形式,花半小时给予专业引领指导。分组活动包括三个环节:第一环节备课教师结合主备教案,阐述主讲内容;第二环节组内辅备教师针对主备教案、主讲内容,各抒己见,进行讨论交流;第三环节为组内教师根据本班实际情况,参考组内教师有参考价值的意见,在教案的空白处修改补充,形成个性化、特色化的教案。
3.教后活动
教后反思。每位教师对自己的教后情况进行反思,为下一轮备课活动作必要的准备。
教后再设计。调整教案中不切合学生实际、学生需求的环节,重新设计可行性教案。
在第二阶段后期与第三阶段的集体备课过程中,我们对操作流程进行了调整,插入分组活动主备教师主讲之前的上一次教后反思交流,摘记其有参考价值的反思材料。
三、备课研究的指导策略
为了从宏观上指导备课研究工作,从实际操作层面向理论层面发展,引领教师提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水平。我们在各个阶段加强了对整个备课过程的研究,根据推进的不同阶段进行了适当的调整,进行以下四方面的指导。
(一)主备教案研究的指导
我们在第一、二阶段提出了对主备教案方面的要求,从备课内容以及备课的必要环节等作了具体的规定,推进到重点突破的第三阶段,针对主备教案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学校对主备教案进行了适当的调整,主要从怎样备课方面加以指导。
1.对学生学习起点的分析与教材重、难点把握的研究
第一、二阶段集体备课的主备教案,主要从规范备课和凸显训练的研究与指导上,第三阶段将研究的重点作了调整,着重如何从学生的角度去研究主备教案。在此基础上,思考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问题。
2.学习主题构建在每一课时方面的指导
从集体备课第三阶段的主备教案中,要求每课必须要有明确的学习主题的构建,即学生通过学习 “ 能够学到什么 ” 和 “ 怎样学才最有效 ” 基本定位和假设路径。通过学习主题可以给每一课的教学有一个明确的方向,从中也可看出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程度。
3.设计思路的转变与指导
在第一、二阶段的备课实践中,不少教师仍存在着 “ 以教为本 ” ,重点解决 “ 教什么 ” 、 “ 怎么教 ” ,教案中较少考虑学生的实际和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在第三阶段的集体备课中,我们重点解决从学生学习需求出发,解决 “ 学什么 ” 、 “ 怎么学 ” 、 “ 学到什么程度 ” 、 “ 采用什么方式 ” 等问题的转变。我们提出了在教学思想上,教师要把握多元的、多变的、协作的教学策略,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单一定向、一成不变的设计理念问题;在教学内容上,教师把握运用教材、拓展教材,解决使用教材产生的问题;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要体现设计的多样性,强调创设情景让学生在体验、互动中内化的问题。
5#
 楼主| 发表于 2010-12-4 10:27:59 | 只看该作者
(二)进一步规范主讲内容的指导
集体备课是一个逐步规范的阶段,同样主讲内容必须根据集体备课阶段性内容的要求,进一步加以规范。从各阶段的主讲内容来看,主要包括:教材分析,重难点突破设计分析,训练分析。各阶段的主讲内容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未能较好地结合主备教案作较全面而又系统性的分析。因此,在第三阶段集体备课中,我们提出了进一步规范主讲内容的要求。
1.充实对学情方面的情况分析
教材与学生是备课的两大资源,从前两阶段的主讲内容来看,学情方面的分析比较欠缺。因此,在主讲教材分析中,进行从学生角度的认知基础、接受水平、学习能力、心理特征及思维规律等内容进行概括性的分析。
2.增加对设计理念的体现分析
设计理念的体现分析,即主备教师在主备教案中结合学生实际,重点体现新课改的哪一种基本理念;在这一设计理念下,首先构建一个 “ 学习主题 ” ,并把每一课时的 “ 学习主题 ” 落实在学生学习活动的框架设计中,以便进一步审视、预测设计理念的引用、学习主题的构建是否科学、有效。
3.调整对训练设计具体内容的分析
集体备课的进一步规范,对训练设计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强调备课要突出训练,把环节训练与整体训练、课内训练与课外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让有效训练贯穿教学始终。但是,对如何体现设计理念,学生学习活动需要的个性、特色性的训练设计;既要注意训练设计的知识点以及知识点所产生的联系,又要注意学生能力培养、情感发展的过程中,考虑到训练设计时的选择性、层次性、差异性与独立性。第三阶段主讲内容在训练设计的分析上,要充分考虑到以上几方面的因素。
(三)活动主题调整的指导研究
针对前两阶段教师在备课组内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虽有针对性但缺乏系统性,虽有实践操作,但缺乏真实的理论提升指导。学校在第三阶段集体备课中作相应主题指导的活动调整。
1.针对阶段性集体备课推进指导策略的主题活动
在每阶段推进的集体备课工作之初,《实施意见》的出台,操作、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存在的问题,采用调整的有利因素等,向教师讲清楚,让教师参与进来,吸收他们的建议,从中改进备课的指导策略。
2.针对集体备课研究相关信息与专家报告进行理论学习与专题性的主题活动
结合当前各科研机构有关集体备课的相关的信息,组织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备课学习,这一活动主题主要是围绕主讲内容的四个方面,以及当前教改方向的情况分析,指导教师的理论学习与提高实践操作水平;与此同时,邀请专家、行家参与集体备课活动过程,提出指导性意见。
3.针对集体备课阶段性操作进行阶段性的研究总结的主题活动
从指导策划到实施反馈,对整个过程进行全面追综分析研究,分析各个阶段、各个过程实施中的成效和存在问题,研究中的困惑与我们的期望,作好全面系统的研究分析,反馈给全体教师。
总之,活动主题的指导,应从指导性意见、备课过程的生成中、在动态的发展中进行指导,避免不切实际隔靴抓痒式的空泛理论,着重解决现实中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
四、备课指导策略存在的问题
我们把集体备课当作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的主要工作来推进,边实践边总结,邀请专家加强专业引领,重视校内行家、学科带头人的专业引领作用。因此,在指导集体备课工作中,教师始终以实践与研究的眼光看待自己的专业成长,但也遇到不少问题:
(一)整体划一的分组活动时间安排,有碍于教师对预案的深入调整
6#
 楼主| 发表于 2010-12-4 10:28:28 | 只看该作者
我们每学期安排的集体备课活动,每次时间相同,其形式操作流程一致。由于每单元内容或每一分派的内容不可能平均,可能有的内容交流起来较多,有的内容交流起来较少,我们整体划一地在分组活动中安排相同的时间进行预案调整,已产生了程式化的现象,也出现了教师在预案调整中对生成点深入思考的制约。由此,我们也考虑过以教学需要出发点安排集体备课,以个案为形式的试点工作,但个案对形成共性操作的制约,较多的个案操作,对集体备课的指导带来了困难。
(二)以减负增效为目的的集体备课工作不仅没有是减负,反而增加了教师的负担
阶段性集体备课推进之后,学生在各方面学习能力有较大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专业研究水平大大提升。在第一、二阶段的工作中,我们感觉到不仅没有减轻教师的负担,反而增加了教师的负担。虽然在第三阶段的集体备课中作了调整,教师们也认为真正减负工作在第三阶段的集体备课中已有所体现,但反思与研究、案例分析、主讲内容要求的提高,教师更是在超负荷地思维运作,我们初衷的减负增效已演变成增负增效。
(三)教师在把理论转化为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
尽管学校强调组内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发挥应有的作用,校内行家在主题活动中的专业引领,不定期邀请教科研单位的专家来校具体参与集体备课的指导与研讨,从不同层面、不同层次引领教师专业成长,提高其理论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水平。但仍有较大一部分教师在将新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的分析上,存在着张冠李戴、贴标签的现象,整体驾驭分析教材、主讲内容及反思自己教学行为仍停留在生吞活剥、机械照搬的现象。因此,如何将备课组进行分类,从教师业务水平出发组合,提高教师的积极性,是备课管理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教师在集体备课中还面临着如何进行跨学科整合与迁移的问题
学校提出的学科转型教学,以跨学科方式进行集体备课,对学科的整合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关键是如何去操作,如何去整合。如果以一、二阶段集体备课的方式进行学科迁移,是否能达到整合的目的?从初试阶段开始操作的学科整合问题,从哪些教师中进行,先从学科带头人、名师中进行学科整合试点工作,还是从基础的备课组成员进行?学科整合中还应讲究教师对其它学科已有教学的初步掌握,如果只为一个口号,或一种提法盲目去做,只能取得适得其反的结果。
7#
 楼主| 发表于 2010-12-4 10:29:21 | 只看该作者
小学“集体备课”问题分析与建议
作者:佚名
   
              浙江省安吉县研训中心    李中伟
  “集体备课”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力抓手。在小学校长“有效课堂教学规范年”首次交流会中,研训中心就明确提出小学各校要按照“‘备课’优先,‘训练’紧跟,‘课堂教学’贯串始终”的思路开展工作。经过前阶段的实践探索,各校在抓“有效备课”中,确实取得了许多富有特色的成绩,令人兴奋!但在对集体备课的具体操作过程中,也暴露出不少问题,值得大家作进一步的探究。对此,我们通过调查研究,就目前小学集体备课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农村学校)作些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供大家参考。
1、目的、意义的认识
问题:目前,许多教师甚至部分学校领导,对集体备课的目的、意义的认识存有明显狭隘性,普遍认为“集体备课” 就是为了优化“眼前”的内容,只是帮助“主备人”。这种狭隘的认识观,将严重影响教师参与集体备课的积极性,降低集体备课的效率。
建议:所有教师(包括教学管理者)必须充分明确集体备课的目的和意义。在集体备课过程中,充实完善“主备人”的教学设计是集体备课的目的之一,但真正的目的应该是提高参与者“个人”独立备课的能力,提高“个人”对教材理解、目标制定、重点确定、难点突破、学法指导、教法运用、资源整合、过程衔接、板书设计、兴趣激发等等相关有效教学要素的理解和运用的能力。一句话,就是提高参与者“个人”备课的有效性。
2、备课组的建立
问题:一是分组过小,如数学学科,有的组少到3人甚至两人;二是学科差异过大,如把“音、体、美”合为一组;三是同组教师过散,如将多个完村小的教师和一个中心的教师合为一组;四是完村小教师参与的组过多,有的一个教师要参加四个组的集体备课。
建议:要体现“集体”性,汇聚“集体”智慧,采纳众人所长。大学科(如语文、数学)应该独立设组,每组5-8人为宜。可根据学校具体实际,灵活设组。按年段,跨年级设组不仅完全可以,而且要提倡。小学科最好采用校际结合的方式设组。不宜将学科性质差异很大的学科合为同组。村小教师可以采用轮流的方式,有选择地参加主要学科组的集体备课。
3、备课内容的选定
问题:范围广,内容散,要求高。有的每次集体备课要完成以下内容:相关理论的学习、教材解读、课时安排、目标制定、重难点确定、主要教学环节安排、主要学法和教法的选择、板书和作业的设计、上课听课评课等。
建议:抓重点,凸难点,聚焦点。每次集体备课,主备人应全面考虑,备课组长应确定本次备课的重点或某一个专题,交流时应突出重点,紧紧围绕同一个专题来展开。通常情况下,不必增加理论学习和教材解读环节。交流前对教材的理解“统”得过多,将影响教师个性的发挥,从而降低集体备课的意义。我们要将集体备课和教学专题研究活动区别开来。集体备课重在交流,贵在坚持。在交流中,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是集体备课目的所在。
4、备课程序的设定
问题:一是完成一次集体备课集中次数过多,有的学校先后集中三次甚至四次;二是“重”集体讨论环节,“轻”讨论后的归纳、整理。
建议:我们应把集体备课视作“家常饭”,程序要简洁、要讲究实效,要长期坚持,不要把它当作是“宴请”,人为地复杂化、高要求。它仅仅是一次普通的“备课”而已。在通常情况下,完成一次集体备课,集中一次即可,如能结合听课、评课进行二次集中则为更佳。再则,我们不应忽视讨论后个人的反思、归纳和整理的过程,即“个人定型”环节的有效落实。对同年级的教师应该有二次详案或具体的反思。非同年级的教师应该有简洁、实在、有效的反思。不论哪类教师都该有独立的清晰的文字记录材料,要经得起检验。
5、交流前的准备
问题:积蓄单薄,未曾内化,不能做到有感而发。集体备课流于形式,效率不高。
建议:提前一周,主备人向备课组的其他成员下发明确的备课内容和要点,同时,备课组长也应根据主备人的内容提出本次备课的具体要求。备课组的所有成员必须认真钻研教材,主备人和同年级的教师应该备好详案,非同年级教师应该拟出较为详细的具有个性化的教学建议或方案,不必备详案。总之,交流前,备课组的每个人都要积极主动地钻研教材,积累相关知识,收集相关资料,优选相关教法等等,努力使自己积蓄丰厚,提高个人在交流前的势能,以便在交流中真正做到有感而发,一吐为快。只有这样,我们的集体备课才不至于流于形式,才会有高效率,才能真正达到提高自己的最终目的。
6、“三层次”的记录
问题: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非同年级教师“第一层次”时要详备,“第三层次”时也要详案,工作量过大;二是在第三层次的“个人定型”中,非主备人随意性过大,缺乏明显的独立的记录材料。
建议:非同年级教师要“多说少写”,在“一、三”两个层次中,可分别以“建议”和“反思”的形式呈现记录,没有必要因备详案而增加教师的负担。在第三层次的“个人定型”中,同年级教师要尽量选择优秀方案,尽量详备,应该有独立的完整的教学设计。非同年级的教师可以在主备人定型教案的备注栏内写一些自己的反思,就此作为第三层次的记录即可。
7、备课次数、时间的安排
问题:参加集体备课的次数多,频率高,时间短,效率低。过多占用教师的休息时间(星期六),教师有厌烦情绪。
建议:学校进行集体备课,应该确保正常的上课秩序和时间,不应随意提早放学,不应随意占用学生学习或教师休息的时间来进行集体备课。中心安排集体备课的时间不要太集中,学科也可以叉开。完村小教师可根据中心的安排,并根据自己的实际,灵活选择学科和时间参加中心的集体备课。如,今天张三去中心参加数学备课,明天李四去中心参加语文备课。完村小教师采用轮流的方式参加中心备课组活动,对本校的教学秩序影响就不会太大。
根据具体实际,为了不增加教师过重负担,我们建议各类教师每期参加集体备课以下列次数为宜:村小教师每期5次左右,中心教师每期9次左右,“校际”组的教师每期四次左右。其他,我们还建议每期每人当一次主备人。每次集中备课时间不少于一个小时。
8#
 楼主| 发表于 2010-12-4 10:31:06 | 只看该作者
《有效的集体备课模式研究》实施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集体备课的目的是让教师就某一教学内容进行讨论与研究,发挥集体的智慧,以期在思维的碰撞中产生更多的火花,帮助教师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拓展教学思路,但是真正的教学设计还需要执教者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来一次归纳、提升和再创造,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教学个性,更好地适应自己学生的学情。
本课题是以新课程实施为导向,主要是在教育教学理论和信息科学理论指导下,以教师在实施新课程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对象,以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为目标,以教师为研究主体,研究和构建在校本教研中以“共享资源、共享智慧、协同工作、和谐发展”为宗旨的集体备课模式,及促使教师专业发展的保障机制、激励机制,达到创建特色学校和示范学校的目的。
二、指导思想
有效的集体备课模式,着眼于在真实的学校情境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推动新课程的顺利实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这是“基于学校、在学校中、为了学校”的教学研究。
集体备课教师即研究者,将教师的日常教学、教学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教学研究成为教师的一种职业生活方式;集体备课强调团队精神和同伴互助,为教师之间的信息交流、经验分享、专业会谈和专题研究提供了有效平台,从而为学校培植一种学术探讨与学术批评的文化;确立科研兴校的办学理念,致力于教学研究的制度化建设和激励机制的形成,成为集体备课的领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
为此,本课题组提出了以“集体备课—个别授课—主题研讨—自主反思”为模式的校本教研实践研究,就是要为教师的发展提供一个平台;把对话、交流、互动的机制引入教研。
三、课题的研究目标
总目标:构建有效的集体备课模式,从而探索出通过集体备课,促使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新思路、新方法。
具体目标:通过课题研究,总结出集体备课与传统备课的共性与个性;探讨有效的集体备课方式,使学校教育资源共享;通过规范有效的教师学习和教研活动,培养一支骨干教师队伍;通过师生共同建设,形成基于共享资源的教与学氛围;分层次分阶段,探讨学科整体发展的课堂应用模式;通过“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的校本教研,探索集体备课的新途径、新方式、新方法,加强教学管理工作的科学性、民主性,提高针对性、实效性,适应课程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为教学的有效性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
四、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1. 集体备课制度的规范化建设。
通过各种有效可行的集体备课模式,帮助教师实现从职初教师、经验教师、专家教师的跨越式发展,学校给予必要的支持以及制度上的激励和保障。我们认为,在校本教研中,制度建设是关键,教师反思是起点,行动研究是途径,教师发展是根本,共同发展是目标。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要完善系列制度文档,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规范化建设。
2.研究和完善“集体备课—个别授课—主题研讨—自主反思”常规集体备课模式。
通过研究和完善“集体备课—个别授课—主题研讨—自主反思”常规集体备课模式,使常规集体备课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
3.形成常规教研和课题研究于一体的教师发展模式。
通过本课题研究,建立校本教研平台,促进和改革常规教研工作,改革传统的教师培训和学习方式,提供更多层面上的教学支援、同伴互助、师生研讨和专业引领,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需求,帮助教师更新观念、自我反省和自主学习,主动追求进步。利用结对帮扶、案例剖析和问题会诊等,发挥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积极作用,促进同伴互助。为教师搭建课案设计展示平台、教研交流平台和教学反思交流平台,培植一支教学能力强、科研能力强的教师队伍。
通过课题研究的深入持久开展,集体备课规范有序的发展。建立教师发展学校,利用各种主题活动和教师培训,建设高素养的教师队伍。把常规教研与课题研究结合起来,形成多元化、立体的、相济并蓄的校本教研体系,把学校的各种教学研究机构建设为具有较强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学习型组织,从而促进教师能力发展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4.探讨有效的新型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
以“课题促进研究,评价促进教学”为指导,通过开展有效的教学研究实验,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从而形成学校的特色、教师的特色,发展学生特长。
在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理念下,改变“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走出课堂、走向生活,让学生在欢快中学习;改变单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问题情境,获得充分的过程体验;改变“以教材为中心”的课程体系,扩展学习资源,拓宽学生能力发展的空间。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帮助教师改变教学观念,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变被动学习为探究学习,变个体学习为合作学习。
5. 探讨新课改理念下各学科集体备课。
以“集体备课—个别授课—主题研讨—自主反思”课题研究为载体,以解决教与学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通过常规教研和课题研究相结合,促使教师、学生、研究人员及其他人员多方合作参与,有效构建具有各学科特色的教研实践模式。建立教案、学案、教学实录、教学故事、教学叙事、教学反思和教学设计等,形成以案例为载体的教师研讨和教师学习活动。探讨学科整体发展的课堂应用模式。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研究周期为两年半:
2008年12月——2009年1月,子课题准备阶段。设计课题研究方案,确定实验教师,制订实验计划,申报立项。
2009年1月——2010年12月,实施阶段。按照实施计划组织研究,开展集体备课活动,撰写专题论文和教案集、论文集、案例集。
2011年1月-2011年8月,发展深化阶段。对起动实施阶段情况进行反思,修改实施方案,进行深化性、拓展性研究,写出阶段性总结报告。
2011年9月-2011年12月,总结阶段。撰写研究报告和工作报告,深化研究成果,申请结题。
六、课题研究方法
本课题组在实施过程中,主要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之以观察法、经验总结法,对“说、听、评”教研活动进行研究。
(一)行动研究法:运用行动研究法,改进和总结经验和方法,滚动式推进实验研究过程。
(二)观察法:即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各课题组成员仔细观察参与活动的教师对“集体备课—个别授课—主题研讨—自主反思”活动的投入程度,(如表情、热情等)并深入课堂听课,进一步观察学生活动状态、教师教学实践,以此来分析每一节课的教学效果和把握“集体备课—个别授课—主题研讨—自主反思”教研活动的实效,以便及时找出利弊、优劣,进而加以改进、完善。
(三)经验总结法:本课题组要求每位教师对自己参与“集体备课—个别授课—主题研讨—自主反思”活动写出自己的体会、提出意见,各教研组要在学期末进行总结,在总结、归纳、分析教师个人、教研组及其它方面意见的基础上,提出更加贴近我校实际的“集体备课—个别授课—主题研讨—自主反思”标准。

七、研究预期成果
1、课题研究报告和工作报告。
2、论文集、教案集、教学案例集、教学反思集等。
七、保证措施
1、领导深入实际,做到有的放矢;发挥科研骨干作用,保证课题有效深入。
2、加强过程管理,建立专人负责制,积累资料,反馈信息,及时调整。
3、加强实验教师的学习,不断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4、定时邀请相关顾问专家到校指导,作好“专业引领”,促进教师的反思与提高。
八、课题组人员分工
组长:徐会影
成员:高迎春 张涛 才爽 尚立国

伊家店乡第一中心小学
二00九年三月
9#
 楼主| 发表于 2010-12-4 10:31:48 | 只看该作者
集体备课为何如此尴尬?

集体备课由同一年级、同一学科的教师共同完成,它是教研组最常规、最主要的工作。但近年来,人们对它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些教师甚至认为集体备课没有实际的意义,大多流于形式。为什么集体备课会处于如此尴尬的境地呢?面对此种困境,我们又应如何去做呢?  
  集体讨论流于形式
集体备课活动由备课组长负责,内容是讨论某一个科目一周内要讲授的内容。集体备课有三个步骤:第一步,个人按要求写教案;第二步,集体交流并修改教案;第三步,学校把修改后的教案打印出来,下发给每位教师,要求教师修改后使用,并在使用后写出教学反思。
    事实上,集体备课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来。任务分配之后,每位教师确实认真准备了。水平高的、资料多的教师就在教案中加了一些新的知识和较为实用的方法;水平一般的、资料少的教师就照抄教学参考;有些教师甚至从网上随便下载了几个教案,应付了事。集体讨论时,大多数是老教师发言,年轻教师很少参与其中。于是,有人认为,集体备课是有经验的老教师的权威,是一种教师间的不对等。有的学校主备教师读完自己的教案后,就算完成了一次集体备课。如此一来,教师们自然会感觉到集体备课无实际意义了。
  只局限于设计教案
  在信息时代中,网络上不断地涌现出新的教育教学成果。教师只要通过相关链接访问专业网站,就可以看到不同地区的课例。另外,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的教研机构几乎都创办了各学科的教学研究杂志,有些地区还有各个学校的教学资源库。这些网络资源都包括了优秀教师的教学成果和特级教师、教育专家的精选教案。教师只需点几下鼠标,输入教案两个字,就可以轻松下载了。大多数教师认为,这些教案都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为何不直接采用,何苦再去自己设计呢?显然,教师们之所以觉得集体备课没有必要,是因为他们把备课窄化为照搬现成的教案了。许多教师把备课当成写教案、找教案、抄教案,自然就把集体备课当成是集体修改教案了。
  不可否认,准备教案是集体备课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但集体备课不能仅限于此。除了进行教案设计以外,集体备课既可以反思教学,也可以总结经验;既可以剖析案例,也可以探讨方法。这些都需要教师资源共享。如果将集体备课等同于设计教案,就会导致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难以进入集体备课的视野。
建立科学的备课制度
  我们应该采取适当的策略充分发挥出集体备课应有的作用。各备课组应按照教学计划详细地安排备课活动。相关负责人在学期初应根据教师的实际需要制定好计划并提交给相关领导。集体备课时,教师要做好记录。大家在充分讨论后要形成一个最佳的方案。最佳方案要人手一份,这样有利于教师在教学时使用。同时,学校要存档,作为对教师进行考核的依据之一。教学结束后,教师们应结合自己的教学,反思教案,做到对集体备课的成果及时总结。
  学校对集体备课要有检查和评估。学校应成立领导小组,由专人定期或不定期地参加、旁听集体备课活动。学校还可以设定“推门”检查活动,即领导小组事先不告知备课组的教师而直接去参加备课组的活动,目的是对集体备课随时进行监督、指导。
  各备课组应建立学徒式的集体备课制度。一方面,教师在集体备课时,应充分考虑到本年级学生与本学科所固有的特点;另一方面,老教师应积极地贡献出自己的智慧,与新教师一起分享经验。新教师通过观察、模仿老教师就更容易将书本知识与实际教学情境结合起来。老教师和新教师互相交流、资源共享既有利于老教师更新观念,也有利于新教师的专业成长。
10#
 楼主| 发表于 2010-12-4 10:32:47 | 只看该作者
聚合作文化,思集体备课——集体备课存在的问题及策略2009-10-22

    碧云天,黄叶地,秋天的长春美景醉人,秋天的的收获丰硕喜人,感谢遇到你,合作文化,让我思考让我沉淀。
——题记
  集体备课,一个凝聚集体智慧、合作文化的做法,日益受到教育的高度重视。通过集体备课,教师间交流思想,取长补短,磨砺出智慧的火花,为教师的专业成长以及学生的素质发展积累、铺垫。因此,集体备课已成为学校校本教研不可或缺的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说有效的集体备课是教师合作文化的最好载体,也是最简捷、最方便培养教师专业发展的摇篮。
然而,综观集体备课的实践效果,难免弊端重重,无效集体备课的问题尤其突出。
一、
集体备课存在的问题
  (一)纸上谈兵形式化
  先看两位教师的对话:
  甲:今天又要集体备课,真烦!
乙:没事,随便听听就好。
  一位教师提到:当前学校组织的集体备课尽管不能说一点积极作用都没有,但在很多情况下,对于学校来说,主要搞形式主义,而对于教师来说,就是为了应付任务,因此“作秀”、“走过场”、“相互捧场”、“虚假恭维”等成分太多,没有充分展示出合作的魅力和力量。究其原因主要在于:
  1、学校校本教研的制度不完善,在教师还未形成自发组织的前提下,缺乏初始宣传监督和检测机制,教师思想上认为是应付任务、浪费时间,以致于一到集体备课时间怨声载道,更多的老师只做忠实的听众,没有思考和质疑。
  2、教师专业个人主义盛行,大家未能尝到集体合作的甜头,未能充分展示各自的智慧,觉得何趣之有?美国劳蒂所说:“教师羞于同事合作和不乐于接受同事的批评,教师之间并没有合作共事的要求与习惯。”
  (二)分工合作虚假化
  许多教师把集体备课当成表象的分工合作,没有深化其内涵,更达不到“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互相交流就变成两种思想的境界。”原因在于:
  1、教师的观念有失偏颇,错误地认为集体备课就是简单地分工,你备一节课,他备一节课;你备一个单元,他备一个单元,一学期下来,整本书被零碎分散到科组教师的手中,最后拼凑起来成为教案之和。
  2、受现代网络信息的影响,许多备课教案成了网络资源的简单重复。教师不作思考,不予消化,与其自己绞尽脑汁备一节课,不如轰轰烈烈大抄一片。在集体备课时,各自提供一点资源,备课也就成了网络资源的拼盘,谈何思考,谈何智慧的碰撞。
  (三)专业权威独裁化
  由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差异性,集体备课成了骨干教师以及名师大显身手的舞台,普通教师只是陪“皇上”说话,唯唯是诺,恭敬奉从,只要权威教师说得精彩,所有人都像他看齐,自己独特的思想无形中被湮灭,甚至变得邯郸学步。原因在于:
  1、集体备课中心发言人的设定,无形中就给人一种权威的思维,导致从一开始大家就处在不平等的地位。主讲人占有丰富的材料,真知地见解。而其他同事只是提出意见和思考,容易被中心发言人所同化。
  2、普通教师在集体备课时生怕自己的想法幼稚而被其他同事嘲笑;造诣较高的教师惟恐别人抄袭自己的想法,造成“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局面,所以这两类教师都不敢深刻地发言。于是,剩下一部分教师“自导自演”,集体备课成了少数人展示的空架子。
  (四)个性缺失模式化
  集体备课往往会在集众人智慧的基础上形成一个比较完美的模型,虽然有利于教师对教育教学的透彻了解,但同时也造成部分教师喜欢偷懒,把研究的东西照搬不误,不研究学生,也不顾及自己的专长,长此以往,懒惰思想越来越严重,模式化越来越强,个性的凸显从此灰飞烟灭。
  原因在于:教师过分信任集体备课的模型,不懂个性感悟和创新。吉林省特级教师黄宝国老师说得好:“教育是举三反一,而不是举一反三;教育是以长化短,而不是取长补短。”如果一位教师不去内化外在的知识,变成自己的所得所感,同一篇教案打造成无数风格相同的教师,那真是一种教育的挫折,也是集体备课的失败。
如此众多问题在集体备课中显现,我们如何解决,如何让集体备课走上实效之路,让它成为教师可持续发展的有力途径呢?
二、集体备课实效的研究
  (一)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1、作为学校一定要完善校本教研的制度,配备监督和检测系统,而科组则要策划好时间、地点、人物、备课的内容或问题。做到有问必提,有提必研,有研必思。
  2、作为教师要彻底转变专业个人主义的思想,学会合作文化。富兰曾说:“合作对于个人的学习非常重要,如果我们不与人交往,我们能学到多少东西是有局限的。”这种合作,不是停留在表象上,而是相互讨论、集体研究、合作攻关、智慧碰撞等制订出统一的教学计划和方案。如:教师可以就某一节课、某一个单元各自备课,然后在集体研讨时间讨论、交流,选择最好的方案定型,在这基础上对之进行完善,最后根据自己的特长进行二次备课,并运用到实践中检验、反思。
  (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1、在集体备课前,每位成员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不要认为这些都是中心发言人的事,自己则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只有自己山重水尽地内化和思考,才能欣赏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绝妙风景。个人备课关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生情况,甚至可以细化到课堂导入、课堂提问、课堂评价、课堂练习等。个人备课是集体备课的前提和基础,只有个人努力了,才能在集体备课中做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2、集体研讨备课时主要是针对个人备课进行反思、补充、完善、提升。首先由中心发言人陈述自己的见解,然后其他教师根据自己的思考提出修改的方案,其中可以进行争辩从而促进思想的提高。同时,也可以采取不设立中心发言人的形式,先确定研讨内容,备课组成员事先进行个人备课,在集体研讨时去粗取精,比较交流,得出最好的设计形式再进行智慧加工。集体备课除了备好主要教学内容外,还可以就现实教学中存在的小问题进行重点攻关,充分发挥集体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集体研讨备课能克服个人备课的随意和盲目,更能紧扣重难点,使教学资源在实践中得到最大的显现。
  (三)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
  集体备课的形式应是多种多样,尽量做到删繁就简,领异标新。
  1、不受权威的限制。集体备课时不能因为某些教师说的头头是道就全盘接受,甚至忘了自我;也不能因为自己认识肤浅而闭而不答;与此同时,中心发言人做好宏观调控工作,给其他老师充分的讨论、思考,不能把目光停留在少数人的身上。最理想的集体备课是:教师们自行发起和组织,平等交流,热烈讨论,在这过程中,教师的思想得到触动,灵感得到激发,能力得到提高,成果得到升华。
  2、不受地域的限制。集体备课应尽量扩大备课组教师的来源范围。不要只局限于本校、本年级组,应放宽眼界,尽量提升到区域教研上来。如我镇的小学集体备课划分为三个区域共同体。共同体研讨之前先就某一问题在学校范围内进行搜集,尔后集中共同体成员后,大家分组探讨,并发挥镇名师的引领带头作用。亲切的“圆桌会议”让每位成员知无不言,言无不尽,集体备课外延的拓广让其更具专业和实效性。
  3、不受时间的限制。集体备课重在用集体智慧来解决问题,所以对于时间的要求不严,可以每个星期、每个月进行固定的研讨,也可以在平时业余的时间进行小范围的探讨。比如:我所在的学校总是坚持“一周一例课,一周一研讨”的制度,并且与“同课异构”和同课多轮“结合起来,效果显著。在平时的交流中,我们教师及时将“小问题”和别人沟通,大家三五成群在办公室,在路上,吃饭时交流问题,找到解决方法,收获不浅。
  4、不受内容的限制。不要总是把集体备课局限在备课文、备单元、备整册书的狭隘范围中。就语文而言,我们可以就五大类型(识字教学、阅读教学、口语交际、作文教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怎么教来备课;可以抓住低、中、高年段的特点如何实行教学来备课;还可以就书香校园(班级)建设、学生的写字水平、教师的激励评价、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作文水平等方面来备课。总之,存在问题就想办法解决,日积月累,定会厚积薄发。
  (四)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集体备课后,一般会呈现一个比较完善的教案。但是因为个人的教学风格、教学特长,所面对的学生富有差异,我们应该在这基础上进行“二次备课”,让源源活水冲进自己的知识海洋,不断更新,寻找属于自己的教学设计。一个好的做法不一定适合所有不同的个体。所以,集体备课后,教师应积极地写个性化教案,根据自己的特点灵活选择,体现个性特色。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教师的教学个性,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学情,使集体的智慧得以升华,使教师的个性得以张扬。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当万事俱备时,我们的精力应更多地放在实践中,在实践中检验,在实践中反思,在实践中实现质的升华。让大家尝到集体合作的甜头,感受集体备课所带来的成功喜悦。让集体备课为有效课堂教学服务,为学生的素质发展服务,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服务。我们期待:通过不断的努力探索、实践总结,教师伴着孩子们在成长的道路上一路吐蕊,一路馨香,让有效的集体备课成为素质教育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07:43 , Processed in 0.114830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