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9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刘铁芳省十一五规划课题《教育创新与当前中小学师德建设》成果公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7-15 07:01: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刘铁芳省十一五规划课题《教育创新与当前中小学师德建设》成果公报




--------------------------------------------------------------------------------
课题批准号:XJK03BJ007
课题类别:一般项目
学科分类:德育
课题负责人: 刘铁芳 教授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主要成员:顾基平、沈又红、段惠兰、罗繁荣、杨骐文、蒋红斌

《教育创新与当前中小学师德建设》成果公报

正文内容:
    一、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理论基础
    本课题研究一是注重理论视野的融合,力求把伦理学和教育学的视野真正内在地结合起来,把教师职业中的伦理问题与当前教师生活中的教育问题本身融合起来。我们试图以教师职业性与生命性的统一作为师德修养的出发点,从而为当代师德理论的建设提出一个基本的逻辑起点,以增进教师对职业的理解为基本路径,以促进教师职业人生的完善为基本目标,以敬业、悟业(领悟教师职业的内在精神)、乐业为基本线索,抓住当前教师职业道德中的主要问题,最终落实在教师职业人生的幸福与卓越的追求。本研究以教师的职业性与生命性的统一作为逻辑起点,以教师职业人生的完善作为基本目标,以追求教师职业人生的卓越为基本主题,在追求师德伦理的逻辑构架的同时,表明了强烈的人文品格。二是注重对现实教师职业生存状态的真实而切近的关注。本研究力求把理论分析与教师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融理论性与生活性于一体。
    研究中贯穿的基本理念是,以促进教师对自身职业的理解为基础,以增进教师职业人生的完善为基本目标,以启发、引导的方式来促进教师德性的自主形成。我们力求摆脱单一的伦理说教,从当代教师职业生活实际出发,抓住主要问题,采取生动、灵活的语体形式,把精要的论述与典型的事例结合起来,以增强师德理论对于教师生活的吸引力和必要的张力。
    本课题研究理论基础,一是坚持马克思的辨证唯物主义,力求结合时代要求,避免师德研究的空乏,同时强调师德的实践性,也就是教师职业道德与教师教育行动的融合,避免师德研究凌驾于教师职业生活行为之上;二是努力体现当代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和教育创新的要求,一方面充分体现对教师和学生的生命关怀与完整人生的关照,另一方面紧密结合当下教育创新的要求,使研究把人文关怀与现实关怀相结合。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1.教育创新的内涵;
   2.师德建设的内涵;
   3.教育创新与师德建设的关系;
   4.当前教育创新与中小学师德建设的现状;
   5.教育创新背景下师德建设的基本内涵。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课题研究期间,研究成员先后数十次赴全国各地图书馆、资料室,上网搜集资料,全面把握教育创新、师德建设的内涵,深入了解教育创新和当前中小学师德建设的现状。本特色的主要特色与创新点在于:(1)广泛占有与课题有关的理论资料,对每一个论题领域的研究都广泛深入地借鉴了大量理论成果,如王逢贤、檀传宝、李春秋、蔡家宗、冯建军、陶西平、刘铁芳、肖川、朱小蔓、孟繁华、刘次林、时晓玲、莫里斯·比格、费尔拉·凯普、诺曼·文森特·皮尔文、马克思·范梅南、约翰·洛克、纪伯伦、苏霍姆林斯基、马克思等等对师德修养的经典论述。(2)广泛搜集能反映教育创新和当前中小学师德建设的现状的鲜活案例,力求从当代教师职业生活实际出发,抓住当前教育创新与师德建设的主要问题。本课题研究共使用案例267则,资料翔实,科学可信。这有点类似个案研究和教育叙事研究,所不同的是,研究资料的来源主要不是访谈、问卷等,而是文献资料。
    2.专家访谈法
    从课题立项到开题,课题组先后数次组织湖南省教科院、湖南师大伦理所、教育科学学院等有关单位专家学者和长沙市部分中学教师代表,对他们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对教育创新、师德建设的看法和建议。
    3.个例剖析法
个例剖析研究就是通过谈话、采访、成果分析等方法,对教育创新和当前中小学师德建设的现状进行研究,从中找出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研究的基本结论及对策建议
   (一)主要结论
    1.对“教育创新”与“师德建设”内涵的剖析:
   (1)教育创新:
    通过本课题研究,我们认为其中教师队伍建设创新是教育创新的其他方面落到实处的关键。不仅如此,教师队伍建设中的师德建设,是教师个体建设创新乃至教师队伍建设创新的核心和根基所在,甚至更是整个教育创新的关键。
   (2)师德建设:
    师德是教师职业行为的基本规范,也是作为道德实践主体的教师的一种品性。师德表现为德性与规范两个方面。德性是教师对自我生命道德意义的蕴涵与表达,规范是教师对社会存在和社会规则的适应和认同。我们不仅要从规范层面把师德理解成一种外在的行为要求,还应从个体实践层面把师德理解成一种内化于心灵的德性、一种教师职业人生中的实践精神。教师教育实践中表现出来的道德观念、行为品质与一定社会所要求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之间的和谐,共同构成了师德的基本内涵。
    师德建设在两个层面展开。一个层面是制度和社会规范层面的建设,另一个层面是教师个体层面的建设,即教师的师德修养。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和归宿。本课题研究主要从教师个体的师德修养层面来探讨中小学师德建设与教育创新。
    师德修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教师职业生活的方方面面。当今社会,敬业精神的养成、师爱的培育、教育创新的追求、教师职业人生的发展,构成当前中小学教师师德修养的基本问题。其中敬业精神的养成、师爱的培育是师德修养的两个基本支点,教师职业人生的发展是师德修养的归宿,对教育创新的追求,即是师德修养的重要表现,又是师德修养和教师职业人生发展的动力。
     2.“教育创新”与“师德建设”的关系:
    传统理论与实践只是认识到教育创新和教师专业化(侧重于专业知识、技能的专业化)之间的关系,通过课题研究,我们认识到师德建设特别是教师个体的师德修养与教育创新之间的内在联系:
    (1)二者有着内在的价值同一性。“教育创新”的目的之一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更进一步,在于解放学生,使学生获得自由自主的发展;目的之二在于解放教师,促进教师的自由自主发展。师德建设的目的一在于以德育人,二在于通过教师内在德性的自我提升,促进教师职业人生的发展和职业幸福的达成。二者都关乎学生和教师的成长。
    (2)作为教育的重要方面,师德建设本身是教育创新的重要内容,没有师德建设创新的教育创新,不是完整意义上的教育创新。
    (3)教育的制度创新、观念创新等为师德建设提供良好的条件,特别是良好的教育制度、合宜的教育观念(社会观念),是教师个体师德修养得以自主自由提升的必不可少的外部条件。
    (4)教师个体的师德建设,是教育创新的内在推动力和灵魂所在,师德的品质直接关涉着教育创新的效能和教师的教育创新品质:
教师的师德修养是教育创新真正落到实处的关键和内在推动力,它关涉到教育创新的成效。教育创新的关键在教师主体性的确立,没有教师的解放,就没有教育的创新。无论是教育的制度创新、观念创新,还是教育方法、手段,课程教材等的创新,最终都取决于教师自身建设,而教师自身建设,核心和灵魂又在于教师师德修养的提升,这种提升,不在于外在道德规范的强制,而在于教师内在德性自由自主的发展。
    教师的师德修养也是决定教育创新品质的核心因素,是教育创新的核心和灵魂,其指向的是教育创新实践的内在价值:善好与否。这是因为如前所述,师德即是教师职业行为的基本规范,也是作为道德实践主体的教师的一种品性。这种品性,将深刻地影响到教育创新实践的品质。
    3.师德建设的主要观点:
教师职业性与生命性的统一作为师德修养的出发点,是当代师德理论的建设提出一个基本的逻辑起点,师德建设的基本路径为:以增进教师对职业的理解为基础,以促进教师职业人生的完善为基本目标,以敬业、悟业(领悟教师职业的内在精神)、乐业为基本线索,抓住当前教师职业道德中的主要问题,最终落实在教师职业人生的幸福与卓越的追求。

   (二)对策建议
     1.关注师德修养与教师成长,为教育创新培植内在动力和灵魂
    (1)重估师德建设的价值
    由关注师德建设的规范价值转向关注师德建设的成人价值,关注教师个体的师德修养,教师个体职业生命的成长和职业实践品质的提升。
    (2)注重对教师职业生存状态的真实而切近的关注。
    我们的师德建设应从个体生命的角度对教师进行全面的理解,关注教师在职业生涯中个体生命的意义、教师职业的内在尊严与创造性劳动的欢乐、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需要的满足和生命本质的扩展,看到教师在教育生活中的动机、需要、选择、个性、独立性、创造性、尊严、自由、快乐和幸福。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教育中投入自己的生命,才能和孩子们一道从自己生命的幸福和苦难、快乐和痛苦中去探究生命和世界的本质。只有这样,教育才是一种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活动。
    (3)引导教师以敬业为基本出发点,经由悟业达致乐业,最终促进教师职业人生的幸福。
     敬业是师德建设的出发点,是个人师德修养的入口。敬业精神的养成关键在于教师内在的品行修养。教师是道德的引路人,是品行的示范者,其敬业精神和品质,包括强烈的敬业意识和忠诚自己本职工作的事业心,敬重本职工作的责任感和成就本职工作的使命感,追求言传身教、行为世范、铸造灵魂的崇高境界。
    悟业是一种对职业的特殊性、对职业的基本要求的认识与深化。通过悟业,人们加深了对职业本身的认识和理解,不断领悟到职业本身的意义。具体到教育,是指教师不断领悟为师之道,自觉提升自身的教育觉悟与教育艺术,增进自我整体教育素养与教育意识,并能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需要与教育的发展而不断调整自我,完善自我,丰富自我,以积极的生命姿态不断创造教师人生的价值。
    对教师职业的领悟,最高境界即是乐业:教师职业价值与生活价值、生命价值的融合,职业活动、人生活动、生命活动的相通,职业活动与人生幸福的合一。在这种合一中,“不仅遵守一定的职业伦理规范,而且对职业伦理具有深切的认同感,能将职业操守与自己在职业生涯中的生命体验有机结合起来,将职业伦理作为自己的生命追求去恪守、护持,并以此作为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本,在职业生涯中感悟道德和智慧,充分享受人生的幸福和快乐、追求道德智慧的完满与自足”。
    从敬业、悟业到乐业的不断循环提升往复的过程,乃是教师在领悟职业意义的过程中提升职业人生境界的过程。这种境界的提升主要体现在:
    (1)从职业要求、职业责任到职业欣悦、职业幸福;
    (2)从谋生到事业、到个人生命价值的实现。
当师德修养达致这种理想境界后 ,幸福便如期而至。加强师德修养,从根本上讲,是为了促进教师职业与人生的结合,让教师的职业生涯更有价值,拥有充实而有意义的教育人生,增进教师人生的幸福。师德建设的目标不仅仅是引导教师以教育为业,更重要的是为教师个人在教育实践中的自觉创造、主动开拓提供内在的精神力量,引导教师获得自我实现的欢乐。如果师德建设仅仅是简单地给教师职业增加条文规范,无疑只是为教师职业增设外在的道德樊篱,那么,这不仅不能增进教师的职业幸福,反而只会加重教师对职业的倦怠感。教师道德修养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幸福能力的提升过程。
    4.引导教师在自由心性的基础上自由创造,不断追寻教育生活的可能性。
    教师内在德性的日臻完善使教师不断获得心性的自由,这从根本上解放了教师,使教育创新获得一种内在的源动力;同时,教师内在德性的日臻完善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生命和生活质量,从而为教育创新实践提供方向和品质保障。
    一个有教师德性的教师也就意味着他有了教师自由。教师自由意味着,任何一种创造好的教师职业生活之可能性,都可以供教师选择,并且有待于教师作出选择,而决不意味着某种可能性已经被别人为他选择好了。一个教师只有在同时拥有外在自由和内在自由的基础上,他才能自己去追求各种值得追求的好的职业生活,深刻地实践对人生意义的领悟、价值情感的体验、生命境界的拓展和生命过程的润泽,实现自我价值和创造幸福人生。这实际上即是教师的教育创新过程。
    教师的教育创新,在很大程度上是相对于教师自身来说的“新”,是对自身教育惯习的一种超越,包括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形成新的教学风格、尝试新的教学方法、采用新的教学手段等,都可看作是教师的教育创新。
“创新”并不是在教师原有工作内容和工作范围之外增加的额外负担,不是在上课、备课、看作业之外再安排专门的时间来搞创新,而是以创新的方式来开展课堂教学和处理日常事务。

    四、主要成果与学术价值及社会影响
    课题组主要成员曾分别深入到湖南省各地展开研究, 并把各地得来的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这对广大教研人员和一线教师有很好的指导和借鉴作用,受到一致好评。
    课题组成员在研究的过程中,边研究,边实践,产生了一批专题论文,造成了很好的社会影响。此外,课题组将几年的研究成果编撰成书,《教师成长与师德修养》已于2007年10月在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全书一方面试图在形式上体现鲜明的师德理论建构的逻辑性,体现教师职业的伦理内涵;另一方面又力求在内容上体现对教师人生、对当前教师职业生活与当代教育问题的真实关照,展现基于教师职业内在理解的对教师本身的强烈的人文情怀。将教师成长的需要从师德修养方面很好地行走在理性与现实之间,突破了实际运用中理论的纯粹性和实践的盲目性,该书出版发行后,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五、主要研究成果目录
    主要成果:
《教师成长与师德修养》,专著,25万字,教育科学出版社。
《从敬业到乐业:当前师德建设的基本问题》,论文,《教育科学研究》2005年第6期;
《教育叙事与教师成长》,《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论文,2005年第6期。

    六、改进与完善:
    经过几年的努力,本课题研究无论在内容还是在形式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有不少创新性观点和突破性进展。但在研究的过程中,课题组认为下述问题尚未很好地解决,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1.有待进一步梳理国内外研究教育创新的理论与实践成果
在西方,对教育创新的研究已有近百年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美国的教育家杜威。在中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当代教育创新的理论与实践伴随着改革开放对于创造性人才的呼唤而兴起和发展起来。对于国内外取得的理论实践成果,课题组侧重于从教师队伍建设方面进行了梳理,对于教育观念创新、教育制度创新、教育模式创新、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手段创新、教育评价创新、教育管理创新等方面的成果,缺乏详细的梳理。
    2.有待进一步从教育创新的各个方面全面分析其与中小学师德建设的关系。教育创新的涵盖面很广,包括教育观念创新、教育制度创新、教育模式创新、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手段创新、教育评价创新、教育管理创新等诸多方面,其各方面与中小学师德建设的关系,有待我们进一步深入探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5 14:33 , Processed in 0.083466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