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0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汉水文化论纲》评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7-17 14:40: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汉水文化论纲》评介  

2009-4-8

  
邱紫华[1]


    在直面现实和追求真理的学者面前,学问的堆积和沉淀不是目的,个人的荣辱和毁誉恐怕也不会在他的视域之内。他只会一心向前,向着事实的真相和个人的兴趣所在,旁若无人,所向披靡,去追赶昔日辉煌的太阳。尽管这太阳因为前日、昨日的降落,已被世人漠视甚或淡忘,但他却始终无法忘却这太阳曾经的光热,并时时刻刻都感到被这太阳的抚爱、普照过的山岗河流和至今仍郁郁葱葱的原野与山村的召唤,为此,他不惜像孤独的真理斗士一样,在昨日太阳扫过的大漠上,背对着健忘和势利的世人,发出绝望悲哀的长啸,然后,将探究的深邃目光继续投向前方黑茫茫的天空……
    这是我一气读完潘世东教授《汉水文化论纲》的第一印象。相对主流学术界来说,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昔日曾经一度辉煌显赫无比的汉水和汉水文化的确被人淡忘了。有人以楚文化代而替之,有人以传统文化和中原文化的组成部分代而替之,有人将之作为省际文化的组成部分代而替之,有人干脆对之避而不谈。多年以来,只有陕西理工学院、郧阳师专、十堰汉水文化研究会和安康学院等为数不多的几个地方院校的学者在为之摇旗呐喊,因为地处偏僻,加之人微言轻,因而,无论其声音和影响都显得势单力薄,以至于在当今汗牛充栋的各大图书馆里、在各大风靡全球的传媒网络里,我们很难看到几本有规模、有影响的大书和超重量级、超辐射力的学术大师在研究讨论汉水和汉水文化。时至今日,公开出版的专门研究汉水文化的专著和学术论文集恐怕不会超过5本!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潘世东教授逆水行舟、迎难而上,伴随着20多年的学术积累,并在多次徒步沿汉江之滨广泛的田野调查之后,于2003年在自己负责主编的《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上开辟了“汉水文化研究”的专栏,并分别在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和政史系开设了“汉水文化研究”的选修课,写成了《汉水文化概论》和《汉水文化论纲》的教材和专著,率先将汉水文化引进了大学课堂。他的初衷非常简单,就是想以自己的著述为对生之、育之的汉江奉献出自己稚拙的歌唱和感恩戴德的崇奉,并进而让世人、让子辈后人去了解汉江、认识汉江、热爱汉江、保护并开发建设汉江。文章千古事。且不说《汉水文化论纲》学术上的建树和贡献了,单是这种赤子般的情怀、探索跋涉的学术勇气与实干精神也足以令人感佩有加了。
    《汉水文化论纲》一书立足于文化历史学、文化哲学和文化地理学等学科背景,着眼于全面性、典型性、学术性和普及性等写作定位,运用现代学术规范,首次从六个层面系统地梳理了汉水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的古今概貌,揭示了汉水文化的基本内涵和特征,全面地描绘了汉水流域具有典型意义、五彩纷呈的文化事象和民风民俗,填补了地域文化研究、流域与河流文化研究、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一大空白。
    《汉水文化论纲》是从以下六个层面对汉水文化着重进行宏观、系统的扫描和解剖的:第一,从史的角度,揭示了汉水流域的“四古特性”:古老的大江、古老的生命遗存、古老的人类与民族、古老的方国。第二,从文化类型的角度,描述了汉水文化的主要类型:民间文学、民间艺术、民风民俗、移民文化、宗教文化、商旅交通文化、科技文化等。第三,从文化地理学的角度,着重探讨了汉水文化的代表性结丛:汉中文化、商洛文化、房陵文化、南阳文化、襄阳文化、荆州文化、汉派文化。第四,从特色文化的角度,着重探讨并剖析了汉水流域最具代表性的流域文化:炎帝神农文化、楚文化、孝文化、三国文化、武当文化、《黑暗传》史诗文化。第五,从精神特质的角度,着重探讨剖析了汉水文化的特征、汉水文化的精神。第六,运用单点透视的方法,对汉水文化中具有典型意义的文化质点(五个个案)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和解剖:中国最早的诗歌部落和诗人、汉水流域丧歌、汉水流域“寄死窑”、桃花源求真、文化旅游产业资源。纵观全书,《汉水文化论纲》一书遍涉大文化所涵括的历史、地理、物产、风俗、政治、经济、军事、教育、宗教、哲学、文学艺术和代表人物等方面,沿波逐流,钩沉披隐,学术视野既开放又雄阔;溯古及今,由点到面,且始终注意了点、线、面的结合,其内在逻辑勾连清晰紧密,既显出大开大合的泼辣的学术思维,又不乏文化著作必需的质朴和厚实,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实现了史的严谨和论的犀利水乳交融,诗的灵动和思的活泼相映成趣。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汉水文化论纲》一书别有可观的,还是其内容的丰富多彩和迭出的新见逸闻,或者说,还是汉水文化本身的丰富生动、博大精深,不过,这些要留待读者阅读之后自我定夺了。
    最后,笔者还要指出的是,汉水是古代“江河淮汉”四大名渎之一,地处承东启西、勾连南北的文化交锋区和汇集地,在中国流域文化中,其文化的兼容性、开放性、固执性和创新性都非常典型,因而,笔者坚信,本书的出版,无论是对地域文化、河流与流域文化,还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启发、借鉴价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邱紫华(1949-),男,重庆人,著名东方文化美学家,华中师大文学院博士生导师,华中师大学报前主编,主要研究东方文化与美学。
2#
 楼主| 发表于 2011-7-17 14:41:23 | 只看该作者
一部地域文化研究的创新力作  



  
——评湖北人民出版社新书《汉水文化论纲》
  
郑春元  刘玉敏

     中国地域辽阔,各地有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俗语讲“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也包含一方文化,各地民众创造了当地文化,文化也创造了各地的人。文化在历史上、在人们生活中发生至关重要的作用。近些年来,国内的地域文化研究出现了繁荣局面,也出版了一批地域文化专著,这些著作中真正具有学术价值和思想启示意义的著作不多。人们希望有理论深度有思想启示意义的地域文化研究著作出现,最近由湖北长江出版集团、湖北人民出版社推出的潘世东教授的《汉水文化论纲》是一部重量级学术研究力作,全书64万字,该书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选题价值大,学术品位高
作者选择汉水文化作为研究对象,选到了一个具有开拓意义的好选题,一个全新的具有开创意义的选题。汉水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汉江的形成比长江黄河要早7亿年。汉水流域是我国四大流域之一,流域面积17.43万平方公里。干流全长1577公里,汉水流经陕西、湖北两省,流域涉及鄂、陕、豫、川、渝、甘6省市的20个地(市)区,78个县(市),相当于日本面积的46%。这个流域积淀了无比丰富的文化。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汉水流域留下了中华民族先哲及历代杰出人物奋斗跋涉的足迹,刘邦、刘秀、诸葛亮等都在此建立过非凡的业绩。从秦汉时起,汉水文化便层层积淀更加深厚,逐渐形成汉水——汉中——汉朝——汉文化——汉学。汉水文化所包含的区域文化就有汉中文化、洛商文化、房陵文化、南阳文化、襄阳文化、荆州文化、汉派文化等;从历史角度再分,有三国文化,诸葛亮文化等;汉水文化又整合了巴蜀文化、三秦文化、荆楚文化、中原文化,汉水文化把民间文化、宗教文化、皇家文化进行融合交汇。因此汉水文化是高密度的文化。汉水文化在中华文化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其对汉文化的影响力远远超过了汉水流域,它有强大的辐射力,正如有专家所言,为什么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称之为“汉族”,为什么世界上第一大语言要称为“汉语”,为什么中国文字要称为“汉字”,为什么习俗中要称男人为“汉子”,为什么天上的银河要被称为“天汉”。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些词语与汉水文化的某种联系,看出汉水文化的巨大影响。但一个时期以来,汉水文化研究并未受到学术界应有的重视。只有较少的研究者从这个角度进行研究。潘世东教授选择这一选题,用近10年的时间,对汉水文化进行开掘梳理,进行全面阐释,他的这一选题具有巨大的学术意义,他的《汉水文化论纲》全面地描绘了汉水流域五彩缤呈的文化事象和民风民俗,填补了地域文化研究、流域与河流文化研究、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空白。有助于读者更深入地了解华夏总体文化的根基和支撑点,对研究其他地域的文化也有相当的启示意义。这一选题具有相当的理论意义,对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也有相当积极的意义。是一部高品位的学术著作。
二、对汉水文化做了迄今最为全面、最为充分的研究
《汉水文化论纲》学术视野广阔,内容详瞻宏富,涵盖面广,对汉水文化采用多维的视角切入,对汉水文化第一次进行全景式扫描,文本阅释丰富,对汉水文化进行第一次全面、深入、全新的探索。关于《汉水文化论纲》的这一特点,东方著名美学家邱紫华教授在该书的“序言”中讲得最为精彩;他说:“《汉水文化论纲》是从以下六个层面对汉水文化着重进行宏观、系统的扫描和解剖的:第一,从史的角度,揭示了汉水流域的‘四古特性’:古老的大江、古老的生命遗存、古老的人类与民族、古老的方国。第二,从文化类型的角度,描述了汉水文化的主要类型:民间文学、民间艺术、民风民俗、移民文化、宗教文化、商旅交通文化、科技文化等。第三,从文化地理学的角度,着重探讨了汉水文化的代表性结丛:汉中文化、商洛文化、房陵文化、南阳文化、襄阳文化、荆州文化、汉派文化。第四,从特色文化的角度,着重探讨并剖析了汉水流域最具代表性的流域文化:炎帝神农文化、楚文化、孝文化、三国文化、武当文化、《黑暗传》史诗文化。第五,从精神特质的角度,着重探讨剖析了汉水文化的特征、汉水文化的精神。第六,运用单点透视的方法,对汉水文化中具有典型意义的文化质点(四个个案)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和解剖:汉水流域丧歌、汉水流域“寄死窑”、桃花源求真、文化旅游产业资源。纵观全书,《汉水文化论纲》一书遍涉大文化所涵括的历史、地理、物产、风俗、政治、经济、军事、教育、宗教、哲学、文学艺术和代表人物等方面,沿波逐流,钩沉披隐,学术视野既开放又雄阔;溯古及今,由点到面,且始终注意了点、线、面的结合,其内在逻辑勾连清晰紧密,既显出大开大合的泼辣的学术思维,又不乏文化著作必需的质朴和厚实,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实现了史的严谨和论的犀利水乳交融,诗的灵动和思的活泼相映成趣。”邱紫华教授对《汉水文化论纲》研究的全面性深入性的特点的概括是相当准确的。
三、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全方位透视汉水文化
《汉水文化论纲》一书除运用历史的方法之外,还综合运用了哲学、政治学、文化学,神话学,文化人类学、文化社会学、文化地理学等多种学科相结合的跨学科研究。如用哲学观点来解读“寄死窑”所昭示的种种死亡观,用政治学的观点来描述“三国文化”中的政治智慧,如形势分析、政治预测、处理君臣关系、治吏理民、外交羁縻、军政大事决策等诸方面内容;从文化学的角度来分析汉水文化各种类型,代表事相、文化形态、文化精神。用神话学的方法解析汉民族神话史诗《黑暗传》,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分析研究汉水流域各地的民间风俗,从文化社会学的角度来研究汉水文化的起源、积累、变化发展的过程,及文化的分布状况。从文化地理学来研究汉水流域的文化景观、环境的文化评价,作者运用多种科学方法对汉水文化进行多角度透视,有哲学解读又有历史的文化考证,有社会学的原理分析,作者的这些解读阐释抓住事物的本质、阐述有深度,分析透彻,使读者对汉水文化有更深的了解,表现了作者深厚的学养和学术功力的扎实。
四、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相结合
作者对汉水文化的研究既有宏观把握和微观分析,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结合得恰到好处,对汉水文化精神的宏观概括是高屋建瓴,如作者将汉水文化的特征概括为四点:“一、开放性和广适性;二、持久性和变化性;三、丰富性和生长性;四、过渡性和和谐性。”将“汉水文化精神”概括为六点:“一、首创首发、敢为人先的精神;二、国家至上,勇赴困难的爱国精神,三、公而忘私、牺牲奉献的精神;四、太和博爱、厚德载物的精神;五、注重孝道、道德至上的精神;六、独立求真、不懈探索的精神。”这些概括立论坚实,准确到位,使人眼目一新,令人信服,很有说服力。该书在对汉水文化个案解析方面(即微观研究方面)也极有功力,对其内涵挖掘得相当深。如该书以非常有力的证据,层层推导,论证了《黑暗传》为“汉民族神话史诗”,并从多视角探测《黑暗传》的文化底蕴,得出结论是:1.葫芦神话原型的保存和异延;2.以道教为主的佛道宗教意识的杂糅;3.雅俗共赏的文化底蕴;4.巫史浑融、思幻交织的文化特质;5.原始思维与暮世遗韵的媾和。这种对汉水文化个案内涵的深层次探索,处处有思想的闪光,给人以深刻启迪。
五、富于理论创新,新见迭出
本书的作者勇于承担人文知识分子的使命,对汉水文化这一大课题,承担起思想者和阐释者的社会角色,完成了全面研究汉水文化的拓荒之作。作者的深邃独到的学术眼光,所论大都发前人所未发,提出一系列富有启示意义的新见。其表现之一,书中论及汉水流域的文化结丛对每一处文化的特质概括都提出新见:如概括“房陵文化的特点”为“1.以神农文化为核心的上古系列神话传说是房陵文化的根基;2.诗经文化渊源流长;3.流放文化是房陵最具特色的文化。”对汉水流域三国文化的特征的概括是1.三国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观,充分反映了我们民族传统的文化心理;2.三国文化有着广泛的民众性,集中体现了我国人民大众的文化心理;3.强烈的英雄主义色彩是三国文化突出的外观的印象;4.三国文化的突出魅力在于它的尚智性,表现为崇尚智谋,智慧至上的价值判断取向。”[这些概括都能抓住每处文化的核心,文化的特色,这些观点都是作者心血的凝聚,给人深刻的启迪,使全书有多个闪光点,如上面所谈及对三国英雄文化的概括,很能抓住英雄特质,农业社会中一般民众都有“安土重迁、勤劳守成的浓重乡土 情蕴”,都希望终守田园,三国中的英雄没有这种心理,诸葛亮、关羽、张飞都远离乡土,很有开拓精神,他们在荆州奋斗,建功立业,开创新天地,作者对三国英雄文化的总结概括,很有见地。书中的系列新见表现之二是对汉水文化代表事相的文化解析。提出许多新观点。如解析“九头鸟”的文化内涵。“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是全国很多人耳熟能详的一句民谣,其意丰富而含混,很难用简单的语言准确概括其含义。过去也有多人撰文解释此民谣,但很少有人能说清楚,此书作者对其文化内涵作了全新解读,其要义为:“九头鸟事实上一是由凤鸟扭曲而来,二是文字和文化上的异延,三是源于历史误会,四是源于历史仇恨及惧楚恐楚的心理。”说得有理有据,令人信服。再有书中《对“寄死窑”之历史文化哲学解读》一文,提出:1.寄死窑昭示的是一种最朴素、最古老的死亡观;是一种最自然、最理性的死亡观;是一种最世俗、也最崇高的死亡观。用系列新观点来解释一个个文化之谜,见出此书内容的深刻性和独到性,此书的有些章节在出版前在权威期刊上发表过,在学术界产生较大反响,得到学术界的认同。
六、语言优美,可读性强
《汉水文化论纲》的语言风格是平实见长,严谨、简洁、于平实见文采。避免一般理论著作的艰深难读,努力做到形象思维与理论抽象相结合,做到深刻的理论阐述与丰富文采的完美结合。使该书不仅有理论深度同时又富有感染力,文笔很有情致。严谨中含诗情,语言精练,优美流畅,作者原来主要研究文学,出版过多部文学研究专著,文学功底很深,文字功夫很强,说理的文字严谨,深奥而不艰涩。作者有敏锐的审美体验及审美感悟能力。阐述汉水文化中文学艺术的部分语言文采斐然,富有诗意,增强此书的可读性,读这样一部60多万字的煌煌大著,不会感到枯躁,而是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读该书优美的语言也会使人感到是一种艺术享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10:53 , Processed in 0.064078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