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谢有顺:当代社会需要文化理想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7-20 09:31: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谢有顺:当代社会需要文化理想


    近几年,中国文化的命运和断续问题,又一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是好事,所谓“天不灭斯文”。文化的力量是柔韧而有力的,凡有人心的地方,就有文化;中国文化从来不怕外来文化的冲击,怕的是自己不珍重,陷入“自亡”的境地――中国文化一度确实有一种“自亡”的危机,因为在反传统的旗帜下,国人对自身文明血脉的漠视和践踏,在过去的这一百年达到了顶峰。所以,哲学家牟宗三说,自辛亥革命以来的知识分子,内心不一致,生命分裂。
   为什么会分裂呢?文化上出了问题。“西方来的文化冲击自己的生命,而自己的生命自种族来看又是自黄帝、尧、舜来的中华民族的底子。这种中华民族的生命底子不一定能与西方来的观念相协调,而我们现在的知识分子又非得接受西方的观念不可。结果,是把自己的生命横撑竖架,和五马分尸一样。”(牟宗三语)这是很有见地的看法。的确,社会再怎样变革,中国人的文化底子改不了,而且中国文化扎根于世情和人性之中,一直影响着绝大多数人的日常生活,你只要在这种生活中,就会受到这种文化的影响。中国人的生命和性情的展开,都和中国的文化相关,诚如国学大师钱穆所说,中国人给儿女取名字,给街道、楼房取名字,都很讲究,常常要从中国的传统文学中找寻灵感。由此可见,中国人的人生几乎都纳入了传统文化之中,并与其融为一体了。
    可是,经过二十世纪对中国文化的破坏和摧毁之后,中国传统以来的文化人生、士人精神,濒临断绝。中国人在日常生活层面,普遍失去了文化理想――当代社会中的文化实用主义潮流盛行,和这种文化理想的失落,是密切相关的。在文化理想消失的地方,实用主义必将大行其道。
    所谓的文化实用主义,说的就是文化的价值指向已经丧失了超越精神,也不再被视为是提升自身修养的一门学问,它的所有的意义实现,似乎都是为了服务于现世的、世俗的生存目的。比如读书仅仅是为了拿学位、找工作,却不再追问读书人自身的人格塑造;日常的文化消费,也以生活和工作的实用目的为最终旨归――它看起来合乎情理,其实,背后隐藏着很大的文化危机。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他的意思是,古代的学者是为了自己修身养性而读书,为了更好地完成自己的人格塑造而研究学问,可现在的学者呢,是为了别人而读书和研究学问。现代人何尝不是如此?我们有多少时候,是在为自己内心的需要、为自己人格塑造的需要而读书的?太少了。多数的时候,我们读书,仅仅是为了应付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所遇到的具体困难。
    因此,这种文化实用主义的盛行,将会使我们的心灵变得庸常,无法在精神上飞升起来。必须警惕,我们正在成为工作的机器。在工作上,我们可能是很有效率的,但在人格、心灵上的光辉,却有日益黯淡的危险。
    必须看到,一种有质量的人生,除了正常的工作之外,还需活出一颗优雅的心灵。优雅的心灵从哪里来?只能在践行一种文化理想的过程中产生出来。文化除了实用这一面之外,还有非实用的这一面――非实用的这一面,就是关乎自身心灵建设的。毕竟,我们这个民族光生产财富和物质是远远不够的,它还需要向人类贡献更多伟大的心灵――而伟大的心灵,只能出现在一个有文化理想的民族之中。因此,在这个消费社会,在物质主义思潮日益一统天下的今天,警惕过度的文化实用主义潮流,重新张扬一种文化理想,重新召唤一种心灵责任,重新接续上中国人的精神血脉,就显得尤为必要。
    中国是一个没有终极意义上的宗教传统的国家,文化才是中国人的宗教。按照林语堂的说法,古代的诗歌在中国代替了宗教的任务。而谁都知道,诗歌是不实用的,是一种性灵的抒发、活跃的情愫,但它却能给我们的人生带来美、优雅和智慧――所以,中国人教育孩子时,都不忘让小孩背诵唐诗;我想,设若大家能将自己热爱唐诗这种文化情怀,进一步扩展到日常生活、文化建设的各个领域,中国文化的全面苏醒便是大有希望的。(2006年7月28日作,谢有顺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4 17:42 , Processed in 0.084821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