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4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薛涌:语文不需要课本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7-20 11:0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薛涌:语文不需要课本




最近,鲁迅等经典作家从中学语文教材中“大撤退”的新闻轰动一时,引得教育部不得不出来辟谣。如今烟尘初定,大概是没有“大撤退”一事了。但是,这一新闻所涉及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讨论。

鲁迅等经典作家本来就不应该占据中学语文教材那么大的篇幅。我们的文化是活的,语言也是活的。凡是活的东西,每天都在成长。我因为给国内报刊杂志撰稿,偶尔收到一些样刊。老实说,现在的媒体虽然质量参差不齐,但从收到的非常有限的几份刊物中,我就经常发现精彩的、甚至让人掉泪的文章。这些文章大凡都是出于普通记者之手,涉及的都是当今的社会问题,比如拆迁、民工、中产阶层的生活等等。难道这些文章真比鲁迅等人的经典差吗?难道学生从这些当代的作品中不能学到更多的东西吗?

中国有一种作家崇拜。比如,八十年代报告文学特别流行。一些大作家就是以写报告文学成名的。其实,那个时代的报告文学热,还是因为媒体不如今天发达,一些调查性的报道,也只有以报告文学的方式发表。现在媒体发达多了,许多报刊中长篇的深度报道并不比当年的报告文学差。但是,作者是普通记者,无法享受当年大作家们那样的盛誉,选教材的人也不会把他们的作品编进课本中。看看我们的语文课本,大部分作品都是学生出生以前的东西。

我不是说经典的东西不好。恰恰相反,学生不仅应该读经典,而且要培养自己的历史意识,知道自己出生前几十年、几百年的事情,并且能够设身处地地体会先人的经验。但是,如果把他们的视线完全从自己所生活的时代移开而投向过去,就有些逃避现实之嫌了。毕竟,语文所训练的不仅仅是文字能力,也包括对人生、社会的思考和认识。这就要从学生切身的生活经验开始。

另外,我们以“经典”为主的教材,死守着精读模式,经常一篇课文讲一周甚至更长,一个学期下来,所读的东西甚少,无法适应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从这个意义上说,教材的容量太小,已经过时了。我们的中学语文,应该走出课本模式,采取读本和参考书的模式。比如,我们可以编一些参考读本,所收的文章比课本的容量大数倍,供老师在教学中任意取舍,同时也可以布置学生一些选读、泛读的文章。老师还应该不停地给学生推荐参考书籍。我女儿在美国学习语文,不仅没有课本,连读本都没有。老师随时给学生选择文章,有些时事性问题,就让学生直接读报刊杂志。这样不仅更能激发学生们的兴趣,而且鼓励他们关注社会、参与生活。中国的经济和教育发展水平还不高,许多落后地区的师生自己找阅读材料读不容易。所以,一些精选的读本也许还是必要的。但是,用薄薄的课本把学生束缚到“经典”中,等于把他们从真实的生活中拉出来锁在博物馆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2 02:24 , Processed in 0.067158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