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5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改善我们的思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7-20 15:19: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改善我们的思维

陈大伟

人们常说:“山因势而变,水因石而变,人因思而变。”我们要改变自己,不仅需要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需要有成效的思维方式。现以一则学生随笔为例谈我们应该怎样改善我们的思维。

随笔由赵奇一老师提供,刊于《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7年01期第12页):“在某堂课上,老师讲了一道‘难而又难,弯子绕了又绕的题目’,问同学:没有听懂的举手。全班同学神情木然,没有一点回音,大都右手插进口袋,左手捏着笔在漫无目的地转悠。老师自语:好吧,大家懂了,往下讲。下面一道是没有什么弯子的熟题,老师讲完后又问同学:听懂的举手。全班还同先前一样没有应答,只有右手插进口袋,左手捏着笔继续转悠的动作。老师又自言自语道,没有听懂我再讲一遍,于是又滔滔不绝讲了两遍。”

我们可以先做一下测试:

如果你是老师,当你看到这则随笔的时候,你怎么想?

我和一些老师讨论,老师们有的是流露出被学生嘲笑后生出的愤怒,有的老师是“今天的学生就这样,书是越来越难教了”的无奈……

如果你是学生,你又会怎样想?

我把故事交给所教的师范院校的学生,同学们大多说:“老师不了解学生”,“老师不注意和学生沟通感情”,“老师的提问太随意了”……

我以为,这是一种推责于他人的思维,是一种听之任之、缺乏改进积极性和改进勇气的思维。我把它看成一种“点状思维”。

改善我们的思维,我们可以对这种现象研究,找出原因。比如做老师的,可以想一想这样的现象何以产生?我们可能发现,老师对学生的学生基础没有吃透,备课时备学生备得不透。这样就找到一条线索,可以说是一种“线性思维”,它发现了一种前因后果。

但事件的产生常常不止一个原因,我们不能一叶障目,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我们需要发现其他的可能性。比如,没有把握学生的知识基础可能只是一个原因,没有把握学生的心理可能是另外的原因:对中学生,老师问“没有听懂的同学请举手”,有谁愿意公开承认“我不懂,我的反应要慢一些”?而对老师的提问“听懂了的同学请举手”,又有谁愿意出这个风头表现自己?仔细想一想,出现这样的结果可以说是必然的。这使我们找到有了另外一条“线”。我们还可以找出其他的“线”,比如,难道仅仅是老师的问题?学生没有意识到学习的责任,把课堂当成老师的事,缺乏为自己负责的意识是不是原因?出现这样的问题是不是和平常教学忽视了培养学习责任有关?……

更多的“线”构成了“面”,这样就有了“面的思维”

研究问题的目的在于解决问题,研究原因是为了对症下药地想办法。要推动事物发展和改变,我们需要有从静态思维向动态思维的发展,有从过去、现在向未来的“面”的运动。比如:

既然课前了解学生不够,以后我们就多下了解学生的功夫,既吃透教学内容,又吃透眼前学生。奥苏贝尔说:“如果我不得不将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

既然用提问的方式检查的效果不好,我们能不能改进检查的方式?比如:是不是可以把询问变成观察?把老师的再讲变成让学生独立的练习和讲述?

学生不愿意在课堂上真实地表达自己,怎么办?我们是不是应该培养一种安全的课堂氛围?是不是可以在学生参与时首先鼓励参与热情,不要只把眼睛盯在结论的对和错上?是不是可以把学生一时不懂不会的责任由教师自己担起来?

由教师担责任,这里说两个例子:一位老师在快下课时,写了一个题目,对学生说“找一个这一节课还没有举手、没有发言的同学来做”,他叫起第一位同学,这位同学说“我发过言的”。又叫第二位同学,没有想到他也说“我也发过言的”。而另外一位老师也要找一位没有发言的同学,他这样说:“不知道那一位同学想发言,但老师还没有给他发言机会,现在老师要请他来给大家说一说。”学生欣然举手参与。为什么有不一样的效果?我以为,在第一位老师的课堂上,学生被老师叫起来或者意味着学习中不主动,或者意味着学习水平有限,所以他们要申辩自己是“发过言的”;第二位老师的做法把责任留给自己,给学生留了面子,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和爱护。

再比如,对于学生缺乏学习主人公的表现,我们需要培养学习责任,我们又该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责任感?……

面的运动构成了体,静态的“面的思维”的运动形成了“体的思维”。有了“体的思维”以后,我们又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学会抓住主要矛盾、抓住关键要素和核心环节。在“体的思维”中,核心要素和关键环节居于中心,周围是与此相关的要素和因素。抓住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分出了轻重缓急,这种“体的思维”也就成了“球形思维”。

我以为,我们需要这样一种“球形”的立体思维。

写于2011年3月10日

可以用一个这周自己的例子。

这周一,我的计划是在网络上上给本科班的同学就“师德修养与教育法规”课程布置网上作业。早起在家,在教务处的网页上,试了几次,我无法登录“教务管理系统”。这是一个问题,什么原因呢?

因为平时一直很正常,所以首先考虑是不是自己的网络和机器出了问题。会不会计算机病毒?我改用笔记本电脑,发现也上不去。会不会是网络?我又从电信网络换成移动的3G,还是不行。

等上班,直接和教务处的平台管理人员联系。终于联系上了。请她登录,看一看是否正常?回答是正常的。

那会不会是我的密码出问题了?我请她修改我的密码。用新的密码,在家我仍然不能登录。

于是上师范学院的QQ群,请方红老师用的用户名和密码登录,也说正常。

是不是内网能上,外网就不能上?但过去没有这样的问题呀。是不是就在此时不行?怀疑中我在群上请在家的同事试着上一上,一位同事说:“刷新了几次,勉强上去,但卡得很。”

应该是网络的问题。我再次电话和教务处的主管人员交流,想请他们检查网络的问题。这时我发现一些不好的思维方式表现出来:

“网络没有问题,清华大学的供应商一直在监测。”——习惯思维。过去没有问题,怎么能保证现在没有问题?过去监测过,现在在监测吗?

“你们师范学院网络平台上的问题多。”——刻板印象。曾经有过不熟悉,就永远都会出问题?

“你不要传大的图片。”——主观臆断。现在的问题是我没有传达的图片,而是根本上不去。

我知道,遇到这样的事情她也很烦,而且我的结论也可能有问题。我也不能固执己见,于是我再给她建议:“你此时可以找一找不是师范学院的教师,请他试试,看用没有问题。”我说:“我是想解决问题的。”但从电话中,习惯思维将不会使她听取我的建议。

昨日在QQ群,看到了更多的同事议论此事。我们学院的教务办主任传递的信息是:“教务处才回了话:这是个技术问题,教务处没有对服务器进行任何限制的设置;上次陈大伟老师直接向教务处反映过,他们也查了,并咨询了软件供应商,回答是出现这种情况,通常是:校园网都是用教育网,校外住户家中是网通电信一类的,网与网之间转换会影响数据传输,所以校园网通常会有点卡。”“我问了会不会上去的老师多了影响,她回答说除非传超大的音像文件,一般的文档不应该影响”

看来仍然没有找到问题,因为原来是正常的,只是最近才上不去——原来没有内网外网的差别。也不是上传资料的问题,而是进不去,根本就打不开网页。

需要给教务处长说说,不然期末了,大家都要到学校去处理事务,且不是老师有没有时间,就是电脑,学校一时也买不出那么多。

对自己的举动分析,这里有这样一些东西自己要坚持:一是学会归责于己,不要先说别人的问题,自己先检查检查;二是积极思维,不是抱怨,而是面向未来,积极想办法改进,想办法解决问题;三是解决问题的方式是研究,不要简单思维,习惯思维,经验思维。

今天要上课,早一点到学校,把作业从内网上发上去。

可是,批改作业怎么办呢?

陈大伟匆匆写于2011年6月3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5-2-20 13:13 , Processed in 0.079027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