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网络学者回归纸媒现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7-22 11:28: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网络学者回归纸媒现象




                        许锡良





最近在湖南岳阳客串了一下刘铁芳教授主持的“教师专业成长”高级培训会。会上有学员问到一个问题:为什么有许多当初在互联网上被人热捧的博客作者,现在又慢慢地销声匿迹了,表达的方式又重新回归于传统的纸媒体?

这的确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互联网,特别是博客的出现,在中国,这开创了一个全新的表达方式与表达途径。之前,中国数以千年的历史上,流行的只有文字狱与思想罪,个人发声是不可能的。而互联网,特别是博客的出现,为个人的社会公共表达提供了极其方便快捷的方式。

应该说这对人类,特别是对中国社会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转变。然而,互联网时代,特别是博客时代,知识产权的问题也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博客虽然为个人的公共表达提供了方便,但是,互联网表达的著作权问题却日益突出。百度收集大量文献资料以及原创作品,却不付任何报酬,这个事情已经成为公共事件,以韩寒为代表的一批作家提出版权问题,是势在必行的。虽然这个事件以百度道歉并且以撤掉部分作品作结,但是,在互联网时代,知识人的著作版权问题却突现出来了。

许多在互联网上表达的人,虽然要花费大量的心血与智慧,然而这些大多都是没有回报的,他们的作品,甚至在没有被署名的情况下被大量转载。因此专业知识人,还是很少在互联网上发声,只有那些热心公共事务的知识人才会喜欢选择在互联网上表达。但是,作者也是需要生存的。他们在为社会贡献知识与思想的同时却没有任何回报,而且著作权也不被尊重。我自己在互联网上的许多文章被传统媒体录用与转载却既不被署名,也没有稿酬。知识产权没有获得应有的尊重。

其实即使如美国这样的互联网的首创国家,他们真正有学术与思想品位的东西,大多还是通过传统的学术期刊来发表与认定的。在美国新闻主要还是通过传统的传媒,如《纽约时报》这样的大型报刊来发表,而且人们也乐于承认其权威性,而网络主要还是用来舆论与消遣的。然而在中国,新闻自由与学术自由受到了严格的限制,人们出于满足表达欲望的需要,因此,大家不约而同地蜂拥而来,就这样挤到互联网上来了。形成了中国互联网世界的思想市场。

对于以知识与思想为谋生手段的知识人来说,挤进互联网世界的思想市场,其实就是一种奉献。因为在互联网上发言,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是不会有什么回报,而且甚至不会被主流社会的评价体制承认。在互联网上发表文章,无论多么有学术思想水平,学术思想界不会承认,而且也不会有稿费。表达之后会有一定的知名度,但是,这种知名度却不能够帮助他获得自己应有的学术声誉与学术利益。许多人被逼到互联网上发声,实在是新闻管制与思想控制的功劳。这种思想控制,使得许多卓有才华的人,把自己的思想见识在互联网上免费提供。他们对社会的贡献真的是纯粹无私的。

许多人,在长期受到压抑之后,突然有一个可以自由表达的空间,自然是兴奋异常。然而经过一段时间之后,表达的欲望得到满足了,却感觉自己失落了许多。上海的相声演员曾经讽刺互联网的声音说,那些在网上发言的人在现实中都是混得太差的人。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白岩松也曾经说过,他因为拥有了央视这样的主流强势传媒,而不需要再在互联网上发声。这些话虽然听起来有点刺耳,但是,至少可以从中得到一些这样的启示:互联网上的表达,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因为社会表达受阻的情况下,才被迫选择互联网的。很显然,一个人的文章在新闻报纸与学术期刊上得以发表所得到的实质利益是有目共睹的,可以说是名利双收,但是,在互联网上发表,除了能够吸引几句喝彩,甚至几句谩骂之外,几乎没有任何回报。然而互联网仍然是一些富有思想才智而又受到传统体制压制的最好表达方式。因为,在互联网上发言,虽然不能够得到名份与利益,但是,他至少可以因其精彩言论而受到社会的关注。一个学者,可以不要名,不要利,但是,他不能够不需要他的表达权利,不能够不要他的知识与思想的意义,而互联网可以让一个人卓尔不群的人让世人认识,而不至于埋没于伯乐之手。

确实,一个人在获得一定的网络知名度之后,自然会转向传统的报刊传媒,因为,这是他的知识、思想价值的转化生存资料的必要途径。一个人要生存,要养家糊口,除非家有万贯家财,从不因为钱财的问题而犯愁,否则,他就要考虑自己的文字能否得到稿费的问题。

互联网的出现,常常让学术头衔与社会知名度出现错位。许多拥有高级学术头衔的人,在社会中默默无闻,而许多没有高级学术头衔甚至没有学术头衔的人,在社会中暴得大名,有很高的知名度。这在过去是不太可能的。没有互联网,就不可能会出现韩寒这样年轻的意见领袖。因为,在传统的学术评价体系中,获得高级学术头衔是一个人同时也获得发表文章权利的资格。至今许多学术期刊仍然要求作者的学术头衔必须是什么才能够发表文章。这种只论头衔,而不看论文的作派,无疑让许多有才华而无头衔的人埋没于众。互联网的再现无疑打破了这种身份头衔与话语权之间的互相垄断局面。为那些确实有表达的内容与表达的欲望的人提供了一个让社会关注的平台。

中国正在因互联网的到来而发生巨大的改变。这一点也可以从许多传统利益获得者对互联网的憎恨中看出。许多政府官员在互联网世界里出丑。一些政府官员公然声称最恨两种人,第一种就是上网的人,第二种就是上访的人。可见,互联网在一定意义上分割了许多曾经拥有权势、财富与话语权的高度统一性。能够说话的人越来越多了,草根一族,并不需要拥有什么财富,更不需要有什么权力,只要需要就可以上网发言。这是一个众声喧哗的时代。彻底打破了中国传统的“一言九鼎”的话语霸权的局面。一个人可以依靠潜规则,苦心孤诣地钻营从而获得体制内的一切好处,但是,他不能够依照同样的办法又获得社会的声誉,特别是社会公众的评价。这在过去几乎完全是同一的。然而互联网时代要求每一个人用自己的思想说话,用自己的见识赢得他人的尊重,这是无法替代的。互联网时代是让思想祼奔的时代。每个人有什么见解,有什么想法,有什么水平,总之,是骡子是马,都要拉出来蹓蹓。

学术声誉、职称头衔与社会影响力之间因互联网的出现而出现严重不对等现象。传统表达方式与数字新媒体的出现,产生的矛盾也是显而易见的。这种情况必然会出现融合。可以想见,在不远的将来,传媒一定会逐渐被数字传媒所取代。从环保的角度来看也必然如此,纸张的过多过滥的使用,必然是以大量的树林被砍伐为代价,印刷成本是惊人的,然而数字化的传媒,即使是在手机上也可以照样阅读。那些出生于90后一代的年轻人,甚至已经不习惯于纸张上的阅读,而习惯了屏幕上的阅读。传统的纸质学术期刊将来也会慢慢取消而转为电子期刊。中国传统的核心期刊制度也会慢慢被学术网站所代替。多次破解世界数学难题的俄国数学家佩雷尔曼获得菲尔滋奖的研究成果几乎都是发表在数学学术网站上的。因为网络发表方便快捷,国际上,用学术网站发表学术论文并且获得学术认同的已经越来越多了。然而在中国,几乎还没有一家学术网站上所发表的文章获得学术认可。也许,这就是为什么在中国一些卓有才华的网络学者又转向传统的发表途径的内在原因吧。



2011年7月17日星期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2 07:23 , Processed in 0.117541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