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4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成为内行看“门道”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7-21 16:40: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成为内行看“门道”
——关于推进学校改革的通信(七)

陈大伟

(刊于《校长》2011年5期)



陈教授:

您好!

我是做校长培训的。最近我们组织受训的校长外出参观了一所校园文化建设在全国名气很大的学校。走进校园,校内小桥流水,鸟语花香,塑胶报道,漂亮的教学楼和综合楼,教室里配置着高档的教学设施设备,主人也做了热情的介绍。

参观这所学校使我们开了眼界,但在我们这些农村学校,达到这样的水平是做梦也不敢想象的事情。参观结束,学员们在一起讨论,说得最多的就是“要是我们有钱,也能……”,语气中透出对现有处境的抱怨和“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沮丧,外出学习没有“长出志气”,反而“灭了威风”。

我注意到:这样的结果过去也出现过,但不像这一次这么突出和强烈。这使我思考一个问题:组织他们参观经济和教育发达地区的学校是不是一种失策?但不借鉴这些地区的教育,我们的教育又怎么可能得到快速发展?

向您讨教来了!

                                               某某

某校长:

你好!

谢谢你的信任,不过不要说讨教,交流彼此的看法和想法吧。

我以为,不是是否可以参观经济和教育发达地区学校的问题,而是怎么参观和学习这些学校的问题。你说的这所学校我知道,我去参观时,觉得他们学校在充分发挥教职员工积极性,使教职员工有归属感,以及搭建平台提供机会让教职员工为生命留下“痕迹”是很有独到之处的,有很多可以促进我们思考,并可以借鉴的东西。我说一句话你不要不爱听,“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我们更需要学会看“门道”。

就以观察学校文化建设为例。什么是文化?先说“文”字,在古汉字里,“文”是一个壮汉胸膛上的纹饰。就此思考,外在的“文”有装饰性和标识性;内在的“文”具有审美性和精神性;“文”是内在精神和外在形式的统一。这样,考查学校文化,我们不能只看外在表现的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同时要看中层的制度文化,还要看深层的观念文化。而且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关注观念文化的关注上。举一个简单例子,我们不能只看教室里是否有标语,而且要看标语的内容是什么,想一想这些标语反映了什么样的价值追求。如果我们不明白别人的价值追求,就算要学,也可能闹出东施效颦的笑话。

“东施效颦”的故事你肯定也知道,话说西施的邻居东施,觉得西施捧心蹙眉的娇态很好看,于是也学西施捧心蹙眉,结果把村里的人吓得都不敢出来,留下了笑话。

东施为什么会贻笑大方?是她看见西施皱眉头的样子美,但却不知道皱眉头为什么美。避免东施效颦的方法是什么?是在文化考查时读懂被考查学校的文化用心,研究文化背后的价值观念和追求。只有真正读懂背后的东西了,真正消化他人的价值观念了,文化考查也才到家了。

再说“化”字,“化”字在甲骨文中,左边是一个面朝左侧侧立的人,右面是一个头朝下脚朝上的倒人,这是一个会意字,表示颠倒了,颠倒就是变了,所以“化”字本意也就意味变化,它是指事物动态的变化过程。《国语.晋语》中说:“化,言转化无常也。”

什么是文化呢?我以为从静态看,是用美好的东西导致的改变的结果;从动态看,就是用一个美好的东西引起改变的过程。现在,你是关注结果还是关注过程?我注意到,很多考查的朋友把眼睛放在结果上,放在结果上,就显出自己和别人的距离,就觉得别人遥不可及。如果放在过程上呢?我们就不要去羡慕别人的结果,而是研究文化的过程,比如文化主题是怎么提出来的?提出主题以后,是怎么使教师认同和接受的,在用美好的东西“文”去“化”他人、“化”实践时他们遇到了什么困难?这些困难和问题是怎么解决的……这样,我们的文化考查就不是去临溪羡鱼,渴望得“鱼”,而是退而结网,学会捕“鱼”。

如果我们能从价值观的角度、方法的角度考查学校,我们就可能少一些抱怨,少一些沮丧。比如,小桥流水我做不到,但把校园建设成乐园,让校园可爱一些我可以有所作为。

这里谈到钱的问题。做事是需要钱的,但有的话不好问,问一问可以证明钱不是根本的制约因素,比如“你有了钱,你会建成什么样的校园文化”,大多的回答可能就只会是物质层面的,你也可能建不好校园文化。再说,钱不足就不能在文化建设上有作为了吗?我曾经听这样一个让人感动的故事:

秋天阴雨,农村孩子提着鞋子赤脚上学,走进学校,满地是烂泥,学生上课不穿鞋会冷,要穿鞋脚又很脏,学生很不好办。有一所学校,在进校门处放几只水桶,接屋檐上滴下来的雨水,放几张凳子。学生进校,能坐在凳子上,把脚洗干净,穿上鞋子再进校园。

这是不是在建设一种关心他人、让校园干净清洁的文化?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里再说另外一个问题:那些比较出色的学校,你向他人宣传什么?我的建议是:不要像暴发户一样展示自己的“家产”和成果,你要讲一讲自己的奋斗发家的过程;介绍时你要以自己的工作和努力引起别人的敬佩和思考,而不要以优裕的先天条件引起别人的羡慕,乃至妒忌。

就谈这些吧。祝工作顺利!

                                     陈大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2 07:17 , Processed in 0.107207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