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对话中寻求更多的可能
读《怎样观课议课》有感
冯青林(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第六中学)
现教传媒网 http://www.modedu.com 2008-5-19
说实在的,刚开始接触“观课议课”一词时,我脑海里第一反应就是“是不是又是学者们玩的概念游戏?”因为在我的观念里一直是听课评课。读了陈大伟的《怎样观课议课》一书后,我的这种偏见才得以纠正。
列奥·施皮泽说:“词的变化就是文化的变化和灵魂的变化。”从“听课评课”到“观课议课”不只是换了一个词语。
“听课评课”、“观课议课”虽然目的都是为了改进教学,但评课是为了指出教学的主要优点和不足,以期改正。经常听课评课的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当你为上课人指出课堂问题之后,虽然上课老师在理性上都认可,可到下一次上课时,这些问题依然存在。为什么?因为评课人“仅仅把视点局限在教师行为上,主要是就教的行为讨论教的行为,对行为的前后关联很少揭示,就事论事,因而很难实现教师的真正发展和改变”。而议课则不同,它反对孤立地评价效果和行为,强调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从教和学的行为入手,帮助教师认识教育观念、教学设计、教的行为、学的行为、学的效果之间的联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积累教学经验、改进教学方法,并逐步形成总结经验、不断反思的习惯。
议课以问题为“引子”展开对话,“议课的过程是‘捉问题虫’的过程”。“捉问题虫”并非是对他人课堂的挑剔和指责,也不是对他人的课堂进行“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的卖弄,而是通过对问题和困惑的讨论,发掘问题行为背后的立场、观点和价值追求,建立观念——行为——效果之间的联系,进而改进教学,发展教师实践性知识。直面问题,既是观课议课取得实效的前提,又是推进观课议课的困难所在。它需要教师以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展开平等对话。
议课强调的是对话而不是下结论。因为教学活动具有无限的丰富性和多种选择性,每个人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不同,对学生及其学习过程有数不清的看法,对各种类型的课程内容以及教授这些内容的方法,也有无数看法,正所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观察者的背景,尤其是他们作为学生的经历以及他们认为是好的教学的看法会把他们引向做出错误的结论。作为观察者,不能固守自己的“极地”,将自己的经验、观点、判断等强加于授课者身上。事实上这种做法是徒劳无益的。因此,对话双方应该平等对待彼此,将独立而平等的对话关系运用于观课议课,“既要克服消极接受评判和批判的‘小媳妇心态’,唯唯诺诺,不敢敞开自己的心扉。又要防止采取高傲的、拒人于千里之外的非合作态度,惟我独尊”。议课时少打“句号”,多用“问号”,彼此就更容易参与,更容易接受。
观课议课活动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是“教学可能性空间”。陈老师主张“议课的任务不单是追求权威改进建议,而是讨论和揭示更多的发展可能以及实现这些可能条件的限制。”老师们都知道,影响教学活动的因素很多,而且这些因素又很不确定,因而教学具有发展变化的多种可能。议课就是在已经提供的一种课堂教学实践基础上讨论有没有更多的可能。在认识到教学的更多的可能性后,教师将获得更多的教学选择。
可能性多了,可供选择的方法多了,教师难免会有无所适从的感觉,议课的最终目的还是要落到“如何做”的问题上。陈老师提出的“最近可能区建议”结合教师实际、学生基础和实际、教学环境和条件,议出相对最佳的路线和方法,并以教师所能理解和接受的方式提出针对性的课堂改进意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