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42|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从个人特质看创造性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7-22 14:51: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从个人特质看创造性

——戴耘教授在生命化教育论坛上的发言

戴耘(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博士、教育学教授):

今天上午我们听了很多“生命化教育”的讲座,我觉得我在演讲中,可能不会出现这个词,但是我希望大家能够感受到这就是一个生命化教育的状态,所以我的演讲也是实践这样的理论吧!

我希望我的演讲能稍微自由一点,大家也听的放松一点,因为从我的思想来说创造一个放松的状态,比较自由的状态,甚至说是有一点游戏感的状态,所以我想是用这样的一个方式。希望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来和我交流,让我们有一个互动的环节啊!

“创造”这个东西大家都觉得蛮神秘的,神秘的程度就好像假如我们找到一个秘方,就像《功夫熊猫》里面“龙的战士”,如果他能找到一个秘笈,这个秘笈里面就有所谓的“秘方”,如果我们找到它呢,我们就万事大吉了。这个“龙的战士”就是围绕这个“秘笈”来展开了非常多的争斗。现在呢,到底有没有这个东西?这是个什么东西?我想先简单的说一下。我有一个定义:我们某一个产品、理论、想法、行为,它要是有创造性,基本上得有两个特征。第一个,它是不是有新颖性——大家做同一种事情,大家都没有了新颖性,都习以为常了。但是我们有的人的想法就不同,提出一种理论,就有了新颖性;第二个是光有新颖性还不行,那你需要它有效、有用、有价值。只有符合我们这两个标准以后,我们就说这个产品、这个想法有创造性,必须符合这个两点。

那么我再进一步的讲一点,实际上呢,说“创造性”它一定有一个社会相关联的问题,说明了我们社会看到某样东西,觉得具有某一种优势,觉得是新颖的,这是第一;第二,刚开始新的事物出现的时候,都是比较边缘化的,也就是对我们整个社会来说,不一定接近它,不一定认为它是有价值的。而慢慢的慢慢的,这样一个新的想法,一个新的理念,它会逐渐从边缘的地带向中央靠近,这也是一个社会的过程和历史的过程,像梵高啊、毕加索啊等等。科学上也有这样的例子,一开始某个理论不是一个流行的理论,不被别人接受,而后来又慢慢让别人接受。我想说的这是一个很简单的定义。

接下来我要讲的是一些理论。早先的一些教育理论是强调发散思维,在这种思维大家理解是什么意思呢?就你能不能在这个问题上面有很多的想法。什么概念呢?就是那些人有好多的想法,但是往往能接受时间考验的就只有一个、两个。通过时间的考验,使这一两个想法有价值,而其他的想法就退到历史的背景之下了。所以说他的概念是:如果你有很多想法,那么其中就有可能有一两个富有创造性的想法。是这样一个概念。这个概念和我下面要说的“变异与选择”理论有一定的关系。大家可以把它看成是类似于达尔文进化论的东西。它先是变异,然后是一个选择,这个选择是按理论来说是自然的选择,选择了就是大家接受了,自然接受了。这个理论实际上比较强调创造当中的一种随机性,这里实际上和我刚刚强调的发散性思维还是有很接近的地方:发散思维也是这样一种比较随机、比较自由的的思考过程。现在的这种随机性呢,它有比较大的限度,比如说“顿悟”,它一开始有一个“符号化”的阶段,然后是“验证”的阶段,包括前面“准备”的阶段,在这些阶段中有一个是“顿悟”,就是突然眼睛一亮,一个新的原理就被发现了。但是大家不要忘记,如果只是有“顿悟”就简单了,实际上这是由先期投入大量精力以后、思考了多少年的情况下,然后在那个早晨,突然开朗——没有前面的这些准备,“顿悟”就没有了!

我们换一个角度,就是从个人特质的角度来看创造性。比如说爱因斯坦,美国有个科学历史学家,他检查了爱因斯坦有关创造性的全部著作之后,总结出了四条,我和大家分享一下:爱因斯坦认为创造性很重要的是你有没有勇气思考,就是大家都这样想,你有没有勇气勇气那样想。当然,这个勇气有时候非常重要的,大家想一下,那个巴金为了说一句真话,还要写随想录之类的。对我们来说,他们那一代,真是非常非常的不容易,连自己说一句真话,也是一件非常费劲的事情啊!当然现在有很大的改观了,至少看到韩寒的博客就觉得不一样了。如果我们这个社会是非常压抑的,不自由的,说一句真话都感觉有威胁的,那整个勇气就不复存在了。现在大家都能去思考,但是问题是你有没有勇气去思考。

形象思维是爱因斯坦另外一个非常注重的要素。就是说不用经常通过语言来表达、来思考,而是通过一些形象、一些表像,想象它们会怎么工作。所以这个形象思维啊,无论是与科学也好,与文化也好,我觉得它是非常与创造性有关的。第三个,就是促成思维自由的把玩概念,它不一定要达到某些功利,比如说我今天大家听了戴耘博士的演讲,我也不要写文章,也不要做什么思考;但是呢,你讲的某个东西呢,我来把玩一下。我就一种把玩的心情,来理解你讲的内容,或者我认为你说的不对,为什么不对?就是这样把玩、玩味概念,是和创造力直接有关的。

我早晨才和张文质讨论了一下——顺便说一下张文质老师是我的同班同学,他刚刚早晨说我们希望找一批好玩的人啊,这个“好玩”就是大家来思考问题,就是一个很轻松的,很放松的状态,你来我往都可以的,你说我不对也没关系的,我们可以讨论的,对吧?我们并没有觉得你说我不对就觉得你好像对我个人有意见啊,没有的,大家讨论嘛!

最后呢,就是保持一种好奇心。爱因斯坦就是认为“我非常好奇,就算大家习以为常的东西我还在那边去考虑,我还在去思考,结果呢,我就会变成天才了。”所以,这是他好奇心的问题。这个人认识吧?(示意投影仪)乔布斯,苹果电脑的创始人,像mp3、iphone等。那么乔布斯这个人呢,我们就觉得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传奇人物。现在在硅谷,他的光彩绝对是造过了比尔盖茨。大家看过《玩具总动员》吧?《玩具总动员》最早就是他拍摄的,他跟迪斯尼乐园合作,然后搞了《玩具总动员》,现在是第三部了。他就是一个非常有创造力的人,我给大家讲一点他的小故事吧。他为什么要从事这个东西呢?有渊源,有很重要的一个关系。他在成立他的电脑公司的时候,他要做界面。对于界面的文字,他就一下子想到他过去读过的一门课“美术书法”。其实说白了就是美术字,他在当初选这门课的时候是什么情况呢?我要向大家讲一下。他当初选这门课,是因为读了一个在硅谷里面、一个非常贵族化化的私人学院,那么他在读的时候,觉得一方面我选这个课又不太感兴趣;另外一方面,这个学校的学费啊,高的离谱。为什么呢?他说我是养父养母赚了一辈子的钱给我来读这所学校,你凭什么赚我这么多钱啊?他就决定——读了大概一年吧——退学。那退学以后呢,他就去旁听这个课。

我顺便说一下,他退学时候,他的生活近况是什么样的?他退学的时候,大概那是18岁、19岁的时候——大家注意啊,他25岁已经是亿万富翁了,他18岁、19岁的时候他穷困到什么地步?——就卖那个可口可乐的易拉罐,店里收五分钱一个,然后他去捡这个五分钱一个的易拉罐来混一顿饭吃。等到了礼拜天,他要跑实际上算是20多公里的路,去干什么?到一个教会里面去吃一顿美餐。我记得,我刚到美国的时候也干过这事。当时穷啊,教会可以免费给饭吃啊,当然,他还要祷告一下——所以你最好是相信基督教。你想像一下,他也太落魄了,对吧?但是他的生活充满快乐,为什么?他当时依然非常的沉迷于电脑,他说我想开一个电脑公司,他说我很快乐,我很热爱。所以就让我想起孔子说的“回也不改其乐”,就是非常典型的,穷到这种地步了,他还在非常着迷的,而且那时候他还在睡在他朋友家里的客厅里的一块地板上。

那么我为什么要讲这么多东西呢?实际上,这是我最后要讲的“创造性是和信念有关系的”。他穷到这种地步了,但是他说他还热爱计算机,这就足够了,他觉得生活没有关系的,都能度过的。他一个支撑的信念就是我热爱计算机。所以在他20岁左右,他成立了第一个,他和他的朋友两个人在家里面的车库里,成立了第一个他的电脑公司——就是苹果公司。当时起家4000美元,当时他大概是一年还是两年以后,他的产值已经达到三四千万。很快,发展的非常的快,我记得,他当时说我23岁的时候我已经有几百万了,24岁又有几百万了,然后到了25岁我已经是千万富翁了。但是他又说,这对我没什么意义,钱对我来说没什么意义,他是这样一个人。

好了,那么我回过来讲创造性。实际上就是说,对这样一个创造性的话体,它一定是——如果从生命哲学的角度,如果从生命化教育的角度来说——从内部发出来的东西,这是我想要讲的一个特点。那么,乔布斯是最典型的。我认为一个很重要的人生结点,他的里程碑事件就是:青少年。当然,是不是所有有创造力的人、所有那些诺贝尔奖获得者,在青少年都有一些非常具有重大的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我没有做很详尽的调查,但我个人的信念是,他们大部分人都有。这是我的信念。

我举几个例子,皮亚杰是我们心理学领域的,他10岁的时候对生物学非常着迷,还写了一篇论文,最后发表了,是关于一个麻雀栖息的一个规律,这样的一个观察。后来在青少年时代他走了,熟悉皮亚杰的理论可能知道,皮亚杰的十二三岁,十四五岁的时候,他非常着迷的是康德,罗伯森,这是他几个最着迷的人。当然,如果你们了解罗伯森,特别是了解康德。皮亚杰的理论实际上是回答了康德的问题的。我不想展开,只说明一个问题,就是他们以后,为他们今后创造的奠基的是他们青少年时候的一些思考,一些非常着迷的思考。

奥本海默,当然,这是原子弹的最重要的缔造者,就是当时产生的曼哈顿计划,美国的原子弹就是他的领导下造成的。12岁的时候,他就对地方的地质学做了演讲,邀请去做演讲,12岁。那么为什么呢?大家就想,为什么他被邀请了?不是他看多理论书籍,而是他对石头非常的着迷,着迷石头,就是各种各样的石头,它的地质结构,他研究到非常透彻,以至于很多地质学家觉得他了不起,就把他请到俱乐部去。

盖茨,13岁,着迷计算机,大家非常熟悉了。那个乔布斯,你不要看他后来成为计算机最大的大发明家,乔布斯在十三、十四岁的时候,他在干什么?你们想不到,他的家是在硅谷,所以他在硅谷里面跟那些人混在一起啊?他和硅谷的计算机科学家、和计算机的发明家混在一起,当时惠普,还有其他的一些公司,每星期或者每两个星期都要有一次有关于计算机工程师的演讲,就将来计算机会发展成什么样进行演讲。他当时经常是座上客,当时只有十三四岁,然后他觉得突然之间有个非常好的想法,关于计算机的,他就专门写了一封信给惠普的老总。他说惠普老总,我还有个很好的想法,我很想造一台计算机,比你们那个还要好,结果据说惠普的那个老总啊,还约他去谈过一次。那就是青少年时代的乔布斯。那么我为什么要说这些,为什么要提比尔·盖茨?大家想一下是怎样的一个环境让他们有了一个最初的创造的冲动?我觉得和大家的青少年是非常有关系的。那么大家也可以想一想我们的青少年在做什么?我们的青少年有没有机会去发展自己的兴趣?去探索着迷的未知领域?

接下来我来讲讲为什么青少年是关键期。我想最重要的是他们是沉浸在这样一个环境里的,他们就会发展自己的兴趣。那为什么青少年会发展他的兴趣?很重要的一点,他们与我们不同的一点是什么?我们整天要想着怎么样找到一份工作,能够养活我。青少年没这个担心,青少年一旦着迷,就是他本身的着迷,没有什么功利的需求,而恰恰就是这一点,证明他的兴趣是从内部出来的。如果乔布斯他对计算机没有兴趣,他可以干别的事啊,那计算机没给他带来钱,也没给他带来什么好处,他为什么这么着迷啊?就是因着迷而着迷,不为什么,因为兴趣是最好的引导。

第二,自由主义精神,有助于动机的形成。从孩童到大人,他内部的动机有一个发展的过程。这里有很多是二甲中学、通州地区小学的教师是吧?你们发现没有,就是小学生非常喜欢老师表扬他。老师表扬他是最好的鼓励,然后慢慢的,他的动机会转移,像同学的赞许、自信心的伸长,各方面都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比如说,我是班级第一名,会带给我很大的动力,所以会有一种成就感。但是在青少年时期,有新的东西在引领他,就是兴趣。他有些兴趣开始形成,他有些自我概念开始形成。他渐渐知道我喜欢干什么,我擅长做什么,我今后怎么的生活对我来说特别有意义……他开始形成这样一种心理,而正是这样一种东西给我们带来了另一样动机的。所以动机的形成也是一个关键。

还有一个就是人格特征的形成,比如冒险性,求异性,开放性。所谓开放性是说我不锁闭自己,我始终带有好奇的眼光去接受、去探索新的领域;冒险性是什么意义呢?就是我不怕失败,失败对于我来说没有什么关系,我愿意冒险,没关系,失败就失败,而不是说一失败就认为会被人家笑了,他没有这样的心理;求异性是说,大家都这样讲,而我就不这样说,我有我自己的理论,你们这样说我不认同。那么实际上呢,有些孩子,就是这样的。而许多孩子呢,他可能认为老师说的是正确的,那么我们就听老师的把!但是怎样去鼓励孩子的求异思想也是值得探讨的,对不对?有时候真理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老师有时候也会犯错啊。

第四方面,信念、个人标准、价值观念、自我认同。加德纳调查了非常多的科学的、有艺术成就的大家,看他们在青少年时期他们的经历。也就是说一开始乔布斯混在惠普公司的科学家里面,就是玩,但是突然有一天,有一种感觉“哦,这就是我要做的!这是我一辈子承诺去做的事情!”乔布斯就是这样。乔布斯有次对自己说我:“其他的都可以不做,像一种使命感,这就是我要做的事情!”。我学围棋很晚了,我最近写了一个围棋心理学的书,我是在研究生时候才学围棋的,当时是怎么开始的?当时我看第三届的围棋擂台赛,我在看聂卫平下棋的时候,我一下子被围棋的魅力所震慑,好像有一种呼吸都困难的感觉,后来我开始学围棋。后来我就写了一本围棋心理学,为什么呢?我是学心理学的,但是我爱好围棋,那我觉的围棋为我们打开一个窗口,看到心理学。

我觉得这四个方面都是青少年发展当中非常关键性的四个要素,而且我有另外一个命题:如果我们的青少年没有充分的机会、没有充分的空间,让他们去探索他们的自我,让他们生命内部创造的潜能能够发挥出来,那么我们会造成今后很大的人才的流失。当然这是非常可怕的,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无法测量我们损失了多少,但是最可怕就可怕在这里——我们没有测量,如果我们能测量,那就简单了,我们跌了多少、我们的幸福丢了多少……就简单了,问题是这个没法知道。当然现在从我的角度来说,这个科学就是这样,没办法,就好像伊拉克说我没有核弹,我没有造核武器,我说没有,是很难验证的东西。我藏的话你怀疑我有,我怎么来向你表明我是没有的呢?我怎么来验证呢,没法验证,这是很困难的。所以我认为这很难验证,但是我相信,这是一个非常重大值得我们去思考的问题,不经意当中将我们的创造性已经慢慢的淹没掉了。

所以我们很多人都说钱学森的问题,问我们为什么没有出钱学森这样的大家呢?当然这是个非常非常复杂的问题,由此你可以想象,出钱学森那样的大家或者出一个这种世界级的大家,他可能是由链条当中许多许多的环节构成的,但我认为青少年就是那样的一个环节,你如果缺了这个环节你怎么样?就是forget,你后面的种种可能性就没有了,谈也不用谈。当然,后面可能有很多种环节,包括体制的环节,包括很多时代的特点、发展阶段等。那么现在我想给大家讲的也许是老生常谈,但是我还要强调一点,就是说以考试为标准的人才评价机制它不利于创造潜能,实际上讲白了,就是用我们张文质老师的话来说,“不利于一种原生的生命状态”。那么这个“不利于一种原生的生命状态”肯定也是不利于创造性的,因为创造性植根于某种生命状态,植根于某种生命状态,没有这种生命状态你创造什么东西啊?你整天是一个正襟危坐的,怎么创造啊,对吧?创造一定是一种非常宽松的生命状态。
2#
 楼主| 发表于 2011-7-22 14:52:15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可能听说过,华师大的一个教师的子弟,他初中的时候,他父亲非常的担忧。什么呢?他是个差生,成绩落后,老是被老师告状,然后实在没办法,把他送到美国去读高中,然后读高中、读大学,最后成了什么?成了美国动漫大赛的第一名,全国性大赛的第一名。那么他是怎么样一个人呢?我就跟你们简单讲一下,这个学生啊,他非常聪明,但是另一方面他也觉得有时候不适宜的就会跟老师说:“老师啊,这个东西你好象讲得有些不太对啊!”他喜欢挑刺,而且有时候呢,讲一两个笑话,导致老师有点尴尬,是这样一个人,就是时宜上面掌握的不太好吧,不太讨老师的喜欢。所以老师就说你犯错了,不要老是插嘴,我的“师道尊严”都不知道被你搞到什么地方去了。他实际上比较聪明的一个孩子,喜欢自己琢磨的一个孩子,但是在我们的课堂里面他不受欢迎,不受欢迎之后他成绩就慢慢的下降了。他到了美国以后情况就发生了变化了,什么变化呢,他也找老师的茬,但是老师说了一句什么话:“你是一个天才!”。这句话对他震动非常大,因为他老是认为他就是一个差生啊,我怎么可能是天才呢?而且我平时我在说这话的时候老师总是不喜欢的,竟然有一个老师非常欣赏我,说我是一个天才,竟然有这样的非常好的想法!他觉得这对他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震动。从此以后他就换了一个人了,他就很放开了。他实际上他是有自己的一种爱好,就是动漫,自己琢磨,然后有一个公司雇他做,可以给你几万美元或者几十万美元,所以他大学毕业之后已经赚了很多钱了。问题是这样的学生到了美国之后有了一个华丽转身,当然不是所有的情况都是这样的,但是确实体现了一个什么呢?我们的这个环境确实是可能埋没人才的。这只不过是个例子,但我相信,我们在座的老师,都是非擦开放的,鼓励小孩子表达不同意见的。

我再举个列子,(指着图片)大家这个认识的:朱棣文,他现在是是美国的能源部长。在他做能源部长之前,他是斯坦丁大学的物理教授和物理学系主任,他还在贝尔文实验室做过好多年的首席研究员,反正他是非常著名顶级的一个物理学家。他生于1948年,那么我就提出一个问题了:就是如果朱棣文生在中国——当然他也是确实生在中国的,为什么呢,他父亲1946年左右毕业的时候就想举家回到中国的,那么大家想象1946年是什么日子啊,1946年左右正好国共要开战,所以在这种内战的环境下面,他父亲决定留下来,留下来的结果是生了他,在1948年,但是你想想当时如果朱棣文生在中国就又是另外一个环境,他就得经历“文革“啊,经历很多很多曲折,他也可能成为一个非常出色的科学家,也有这种可能;但是我想的是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说有这样的一个具有杰出科学家的资质的人,他如果生活在我们现在的这种环境,他会是怎么样的?我给大家讲一下他的历史。

我下面要讲的就是他自传的一些内容,我总结了四句话。他在学校里面是叫“校内无大兴趣”,他把学校里面大部分的课程看成是一种“杂糅”。什么叫“杂糅”啊?比如说倒垃圾啊,洗衣服啊。那么“杂糅”有什么特点啊,你每天一定干的,你每天不倒垃圾,家里丢得一塌糊涂啊;你每天不打扫卫生也是啊,你每天要干的,这就是“杂糅”。但这件事情啊,你不是特别enjoy(享受),不是觉得很有意思啊、非常享受啊,一边扫地一边很享受啊,好像不太会。他认为大部分的学校课程就是这样。但是他提出两个例外,有一个物理老师,有一个数学老师,他说他们不仅仅是叫我们背这个背那个,而是说,比如他说他高中有个物理老师他说他给我一个很简单的起点,然后让我从这个起点推导,看看后面有什么后果,然后通过这个推导,我在这个中间发现了什么。他就觉得非常享受,也就是他觉得学校大部分是什么兴趣的,而这些东西是需要他去思考的,需要他去发挥他的想象的。当然,另一方面,你可以看出他不是一个非常文科的料,是个理科的料。你看,他认为最有趣的是数学和物理。

那么“校外”,我跟大家总结一下,叫做“不亦乐乎”。怎么讲校外的“不亦乐乎”呢?他从小学到中学他有个兴趣,那就是建模。各种各样的模型,只要你有模型我都要尝试一下,还要和旁边的同学比一下哪个建的更复杂、更好玩、更有意思。建模对他来说就是乐趣,一直是个最爱建各种各样的模型,什么飞机模型,什么模型,只要你想得到的模型,他都愿意。比如说你说个抽水机他都可以建模。有一次化学课,他说很有意思,化学课不是有碱性酸性的东西吗?他就和他另一个同学在他邻居家挖了一个洞,看看邻居家里的土到底是酸性的还是碱性的。他都要去调查一下。所以他有一种学校课外的那种学校并不要求做的,但是他非常有兴趣。除此之外,他还有一样兴趣,大家都不会想到他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网球选手,还有撑杆跳。那个撑杆跳呢,他说没人教我撑杆跳,我自学撑杆跳,甚至还自己做了一个撑杆,而且他跳出了不差的成绩,他以此为得。

他还有些特点,他非常有自我导向,就是除了你老师说的一套,我兢兢业业的做,但我还有自己的一套。第二点他非常善于自学,这个这个朱建文小孩子善于自己教自己,自己把自己教会了。那么,好,像这样一个孩子,他现在要考大学,和我们一样他是要吃亏的。他吃亏在什么地方呢?他和他哥哥一起考哈佛、耶鲁大学那些一流的大学。结果他一流大学没考进。他哥哥在学校里成绩一直是第一名的。当然,最后大家都知道了他和他哥哥都是斯坦福大学的教授,他在物理学,他哥哥在生物学。那么他就出于这样一个家庭,他就老实说他在家里压抑,因为他的哥哥成绩比他好。最后他进了哪个大学啊?     是个非常好的私立大学。那说明什么问题呢?就是说,他要吃点亏的,他耶鲁大学进不去,但是这不妨碍他最后慢慢,慢慢成为一个顶尖的物理学家。那么他的本钱在什么?我在中科大大少年班的时候,我用了一个小标题,那个小标题就是“朱棣文家的地下室的秘密”,或者说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玄机。实际上玄机很简单?就是什么,他的基本功是在他地下室里面打下来的,就是建模啊,做这种各种各样的实验仪器啊。他的诺贝尔获得奖实际上最重要的一点是,他实际上是个非常聪明的设计实验的物理学家。他有一个阶段,他曾经要选择做理论物理,还是实验物理。他最终选择要做实验物理,为什么?他很会设计实验。他实际获得诺贝尔奖完全是他的实验设计,他是第一大高手。就是怎么样设计一个实验,能让我们观察到我们无法观察到的东西。

如果是在中国,他成绩马马虎虎,大概100名左右吧,我们说,他很可能在上海复旦附中,因为他是上海人,他的老家是太仓的。  那么我们讲了两个很简单的例子。

对于思维趋同,尤其是在我们这里是很严重的。我个人认为思维趋同是很大的问题,抛开创造性不谈,这种思维趋同,尤其是语言上的,用我们以前的话来说就是“精神污染”。他说的一套话语使我们无法思维,这套话语最后让我们思考能力下降,然后剥夺我们的思维自由,非常有害。那么老师跟小孩子说你作文就应该这样写,写到最后,发现这个是我的还是老师,搞不清楚了。所以我说的精神污染就在这里:没有自我。最近有一项调查,就是调查老师是否同意不同观点。说老师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结果有百分之八十的学生说不同意。有趣的是,在08年,我们做过一次教师调查,在调查过程中我们有一道一模一样的题目就是“我是否鼓励我的学生发表不同意见”,老师们怎么说的?老师们认为自己是鼓励小孩子的。所以到底是谁对谁错。老师说百分之八十说是鼓励学生的,只不过有些学生不愿意发表这样的意见,所以到底是谁的问题?我在想很多老师已经愿意这样做的,但是我们整个的大气候恐怕不太适宜。

确实,学生以为老师有种敬畏感,或者说,我们已养成一种对老师的敬畏感的习惯,我们是来听的,不是来说的,因为我们是学生。这个我觉得多多少少都有一些,尤其是在我们中国这个环境里面,因为我们老师啊,学生啊,感觉老师有种“高高在上”的感觉。

第二种情况就是阴盛阳衰,但是我觉得96年在母校做博士论文的时候,我发现这所市重点三分之二的同学是女生。我就说怎么回事情,我就在那琢磨,我琢磨来琢磨去觉得一个东西:应式教育从小学到中学就几乎是偏向女生的。从一个价格评判来讲,我们应该怎样来判断一个小孩潜力?那么如果说你这样评价几次,这样筛选的话。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必然是你将大量有个性、有独特性、有创造性,不断的边缘化;或者说,如果他没有边缘化的话,那么他在我们这个大的囚笼当中棱角也没有了。所以如果这样的话,那就更可悲的,我们看20年30年以后,当我们的小学生变成我们这个国家的栋梁之才后,才会发现他们已经失去了所谓的“创造力”,而真正有创造力的人早已在我们社会的边缘了。你比如说,张老师组织这样的生命化教育,好像被体制阻留,好像没有声音了,其实也可以有声音的。但是我就讲这种现象,这种现象值得我们去思考。而且我们在思考这个问题要想远一点,30年以后中国应该是怎样的?我今天看到一个小学生是6、7岁。30年以后,他就36、37岁。他们会是什么样一代?               

我们这个体制缺乏后劲,容易造成学业枯竭。美国的体制是前松后紧,我们的是前紧后松。很多人到了高中毕业以后到大学里啊,就认为“考试到头,革命到头”,可以轻松一下。而美国他们实际上是前面非常愉快的玩。什么时候开始紧张了呢?高一高二,他们是高中4年。高一高二的时候开始已经不玩了,要考了SAP了,也要注意了。当然,SAP不是我们的高考,你一年可以靠四五趟啊,考的不好再来一趟就是了。而且,SAP也不是唯一的标准啊。光靠SAP好,一流大学肯定不会要你的。当然,在目前的情况下,中国要实行美国的这一套也不现实。

今天由于教育资源的稀缺,我们的机会都已经集中到宝塔尖上面去了。在价值观上来说都是望子成龙的,都想上清华、北大的。这种想法就造成了我们今天这样的局面,就是教育表现为“标准答案、升学率”,教育表现为一种筛选工具,这实际上是一种错误的观念,有一句话说“不要输在起跑线上”,我希望大家要痛批这句话,要把它批得像过街老鼠一样。这句话害人匪浅,完全扭曲、颠倒了教育。

提供人多种的发展机会,提倡多元化、差异化发展,提倡个人思路、知识结构与众不同,有助于社会认知的多样性和创造力。我们在座的有些人是经历“文革”的,那个社会完全是一个“同质化”的社会,每天的报纸啊等等都是一样的东西,那种情况下人有创造性吗?一个“同质化”的社会创造性等于零;一个有创造性的社会一定是“异质化”的社会。(展示图片)这是我女儿读初一时,她的学校提供的丰富性课程,也就是你在常规课程之外你可以选这些课,一个礼拜一个小时。选了有什么意义呢?是学校给你一点“味道”,给你知道这是什么东西,看看你有没有兴趣——如果你有,那学校下学期就再给你点儿;如果你没兴趣也没关系,学校再提供一些其他的东西。在那种时候,他们内在的东西就会爆发出来,他们内在的兴趣就开始显现了。他们那里也有奥数,但也是凭兴趣的,一个班上有10%就差不多了,而我们这里都是很功利的。当然,我也很体谅家长。

赵小兰在杨澜访谈的时候说过一句话我觉得非常有意思,她说因为她已经经历了很多的“十年”(decade),知道美国人可以接受比较率性的生活,就是我想干嘛就干嘛,就像乔布斯破落得在捡易拉罐生活,他依然在做计算机梦,没事的,美国人失败了可以再来;而近代的中国人吃了多少苦好不容易走到现在,所以大家都小心翼翼,不要犯一点错误,不要有一点风险,甚至像张老师的女儿比较喜欢写作——你干嘛要写作?还不赶快把功课搞搞好;或者说我比较喜欢拉大提琴——这个大提琴能当吃饭吗?你能成马友友吗?而从不考虑这个大提琴对孩子的精神上是非常非常重要的——精神值几个钱啊?

所以我觉得有时候是家长的教育问题。马友友就这么重要吗?为什么一定要成为马友友呢?你把大提琴拉好了,感受了艺术的美,那多好啊!为什么成名成家就觉得了不起了呢?其实我们每一个个体都是有他自己的命运的,而这种命运就是值得过的,这里也回到了生命化教育的问题。我觉得当创造成为一种精神需求的时候,他才会变得无比的强大。爱因斯坦说“创造需要思考的勇气”,而“思考的勇气”并不是他帮助我思考,而是指当我没有勇气思考的时候,他会告诉我自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这给我一个重要的启示就是:当我有勇气思考的时候,我终于知道自己是一个完满的人了。

最后我以一句诗结束:“从丛林里面漫步开路,我已渐朝人迹稀疏处挺进,一切的一切都将因此而改变。”(很抱歉,只是意译,未能找到原作者、原诗)

戴耘博士简介: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博士、教育学教授,早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上世纪90年代初赴美国读心理学,取得普渡大学(Purdue)心理学博士学位,美国人才培养国家研究中心博士后。长期从事智优儿童的发展与教育以及人才学和创造力学研究,发表各类论文、研究报告、文评等50余篇。2008—2009年作为福布莱特学者在中国从事研究工作,关注中国的教育现状和前景。也是与张文质老师同睡上下铺的挚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07:07 , Processed in 0.070143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