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课议课和理想课堂建设
——成都大学教授陈大伟先生二甲中学中学讲座实录
凌宗伟:
今天我们荣幸地邀请到成都大学的陈大伟先生来做讲座。陈大伟先生做过中学教师、中学校长、教师进修学校校长,也做过教育学院科研处的处长。他主要的研究是校本研修和有效观课、议课,相信他今天的讲座会给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打开一道思考的门窗。
陈大伟:
谢谢凌校长,谢谢各位老师。非常高兴有机会来二甲中学和大家做一个有关观课议课的交流。刚才凌校长叫大家坐到前面来,我很理解大家,其实这涉及到一个教学空间管理的问题。曾经就有老师问我:“陈老师,我要参加公开课竞赛了,你说一说有什么秘诀好吗?”我说有三个。第一个,不要让多媒体的鼠标成立栓牛的树桩。多媒体相当于一个栓牛的桩子,然后这个“绳子”就把牛栓在这个位置了。为什么这么说呢?是因为有一个美国社会学家把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分成这么几种类型:第一种是16厘米到45厘米之间,属于最亲近的人;45厘米以外到1米之间属于家人的距离;1米到3米属于一般朋友的距离;3米以外属于没有关系的距离。所以我常跟老师们讲:你在学生面前要给他一个你很亲近他的感受。如果你只是把手放在鼠标上,那你就变成了在照顾机器,而课堂上是更应该照顾人的。
第二个秘诀:对所有站起来的同学,真诚地说“请坐下”,不要因为他的答案不如你的意或者你感到不满就省略掉自己真诚的感谢。
第三个是上公开课的时候,眼睛不要看评委。不管评委和观课者后面有怎么样的表现,走上讲台,你就告诉自己“老子天下第一。”你的心中就装着学生,根据学生的情况去组织和实施教学。
现在说一说座位的选择,在有选择的情况下,我们更宁愿坐在后边。为什么?心理影响力和距离是有关联的:距离越宽,我们越容易摆脱被控制,坐在后面,说明我们更愿意选择做一个独立的人。
先讲到这里,今天我讲课的课题是“观课议课和理想课堂建设”。昨天蔡校长跟我说今天他读了一本我写的《有效观课议课》,而我今天所想讲的是两个内容:第一个是如何有效观课议课;第二是理想课堂建设。我估计今天是很难讲完的,我曾经跟教师讲“合格的教师不提前下课,优秀的教师不拖堂”,所以我也会控制好时间。
一、什么是观课议课
那究竟怎么有效的观课议课呢?2006年我提出了“观课议课”,有朋友说,我们都研究听课评课”,你是不是搞了一些新名词呢?后来,我就找到了一个例子:2006年12月我在一个校长高级研修班做讲座,半天报告,半天时间现场观课议课,一位小学语文老师上了一堂冰心的《一只小鸟》。
这篇文章大致说路边有一棵树,住着鸟儿一家,当爸爸妈妈出去时,小鸟在窝里唱着歌唱自然的动听的歌。动听的歌声吸引了附近的小孩儿,小孩儿越听越喜欢,就想干脆捉回去自己养。在这里我想提醒大家,其实课文并不仅仅是用来教育学生的,它也是用来教育自己的。我自己读到这里的时候,我突然生出了一种警惕之心:一个好东西建议大家今后不要看得太久,看久了可能生出占有之心。好了,小孩子有了捉回去的想法之后,就拿弹弓打小鸟,就在小鸟快要落地的时候,鸟爸爸鸟妈妈出来救走了它,从此人们再也听不到小鸟动听的歌声了。
我个人认为这篇文章是很适合小孩儿阅读的,我身边的小男孩儿也频频举手回答老师的问题。但就在听课的过程中,他突然嘟哝了一句:“无聊!”只是听到“无聊”,你可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观课议课强调有多种感官收集信息课堂信息。所以我轻声问了他一句:“什么‘无聊’?”小男孩听我一问,停了一会儿,眼睛转了一圈说:“这就是无聊的作品。”只听声音,你得出的结论是什么?“哦,他不喜欢这篇文章。”但实际上可能并不是这样,你要用眼睛看,你发现,他在说“无聊”之前——停了一会儿,眼睛转了一圈——这个细节告诉我们:“作品无聊”不是他真实的意思。那他究竟想说什么呢?你就要懂脑子想。原来我是2006年12月的一个星期五的下午五点到这所学校的。这位老师跟我说,12月的新课已经上完了,下午5点学生已经离校了,到星期天上课没有足够的准备时间,所以要上一节上过的课。什么无聊?现在大家明白了吧?已经上过的课,再让我们上,真是无聊!
接着想下去:既然是教学无聊,他为什么不直接说呢?那是因为我们的学校有一种文化:当着外边的人,不要说我们老师不好。所以“无聊的作品”只是一个替罪羊。那明明这么无聊,他为什么表现那么积极啊?我们才明白,很多公开课上的“积极”,只是在配合老师演戏。
我想用这个例子来说明一下什么叫“听”,什么叫“观”。对于“听”,可能过去我们也会动眼睛,也会动脑子。这里用“观”,我想强调的是一定用多种感官去收集信息。宋代的一个哲学家说“夫所以谓之观物者,非以目观之也。非观之以目,而观之以心也。非观之以心,而观之以理也。”意思是我们要观察研究一个事物,不能仅仅停留在感觉器官的运用上,感觉器官可以观察器物的性状;我们需要用心灵去体察,这样可以体会别人心灵的情感,分享别人的情感;同时还要动脑子,通过动脑子我们去发现事物的规律,从本质上去认识它。我强调“观”实际上就是强调我们要读懂课堂。
强调“观”还因为它适应了课堂形式的新变化。前不久,一所学校让我去做观课议课。上课老师先在幻灯片生提示“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20秒后,他说“请同学们出声读”;又过了20秒,他又说“请大家大声读课文”。后来议课,我问:“一次读书,你为什么变换三次教学要求?”他不好意思说。我说那我来替你想想:第一次你说自由读,大家肯定都采取默读的形式,而不会大声地读出来让别人都来听他的声音,这时教室里没有声音了;可走进教室的老师是来干什么的?一般是要听声音的,而现在没声音了,坐在后面的老师无事可干,有的开始讲话;于是,你就想让学生发出声音来,大声读,使后面的老师可以听。所以,过去如果我们只是去听课堂上的声音,面对今天的课堂教学形式,实际上已经不能适应了。“听”的方式成了课堂教学改革的障碍。要读懂课堂,我以为就是要“观”,要做到学生身边去,观察学生的学习。
二、在学生身边观察
为什么想到观察学生的学习呢?我说一说自己的尴尬。刚才凌校长介绍了,我是82年参加工作的,92年当到了完中的校长。当校长时,我很喜欢到教室里去听课。但是当校长也很辛苦,有时候休息不够。休息不够的情况下进教室,如果老师上课上得精彩,你还可以精神饱满的听一节课;如果这个教师讲得不是很有趣,你听课的时候忍不住就想睡觉。为了避免被教室的师生发现自己睡觉,我就装作做笔记的样子,把手搭上去,20秒就可以睡着。后来发现这招也不管用了,因为人一胖,睡着了就会打鼾。有一次听我们老师的课,一声鼾声把自己惊醒,抬头一看,上课老师满脸尴尬,周围同学表情奇特。(笑声)这个时候该做什么呢?该做教育研究了。
我希望老师们不要把教育研究看得那么神秘。曾经有人问我什么是教育研究?我说教育研究就是用思想和行动结合起来的力量,使自己的教育生活变得舒服。我现在进教室听课要睡觉,这让大家都不舒服,需要研究了。我当时没有想清楚,后来有一次回家看电视,发现有广告就不断地换台,等换了七八个后心想说不定第一个台的广告已经过去了,结果又换回来,我就这样换两轮之后,突然想这可以用到教室听课去:上课的时候如果老师“好看”就多看一会,如果不好看就把凳子向前移一移,坐到中间的过道上,看看身边的同学。首先看这个“频道”:他正在思考老师的问题没有,让读书的时候他读了没有?然后再看另一个“频道”:他知道问题的答案为什么不举手?老师做出评价之后他是怎么想的?我就开始不停地换“频道”,如果老师“好看”,再看一下老师——我从此进教室听课不睡觉了!这叫什么?这叫教育科研取得了成功。
只有当我们坐在学生身边以后,我们才发现学生的学习到底是怎么回事。曾经听一位老师讲:
有一位老师上圆周率,老师要学生利用手边的工具做实验发现圆的周长和直径有什么关系。有一组有4名同学,第一个人很聪明,他早就知道了圆周率是3.14,他都没做,觉得自己早就知道了。而第二个人在认真地做。第三个人在干什么?在调皮捣蛋,干扰第二个人做实验。最后一个人在认真地看书。时间过去了一阵,老师首先抽了比较聪明的第一个同学:“你来说说两者是什么关系啊?”结果他说:“两者之间是3.2倍的关系”——他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他知道老师不希望第一次就说出正确答案,否则后边的戏就难唱了(笑)。第二位认真做的同学说:“老师,我做了两次。第一次是2.98,第二次是3.4”,老师一看离答案太远了,马上说“你做事应该认真一些!”可是他是最认真的。(笑声)接着叫到了第三个同学,他是调皮捣蛋的,什么都不知道,赶紧小声问第四个同学,第四位同学提醒说3.14,他马上告诉老师“是3.14”,结果老师在黑板上大大地写下“3.14”,并告诉其他学生说“大家要向他学习,他做得又认真又准确。”如果我们有机会坐到学生身边去,你就有可能发现学生是怎么学习的。所以,“观课议课”提倡改变听课的位置,我们需要坐到学生身边去,去发现学生如何去学习。
另外一点,当你坐到学生中间有所发现的时候,你对同伴教学改进的意见将变得更加真实有效。比如说你给一个老师评课:“我觉得你的课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你会发现什么?发现对方连眼皮都不抬一下,他知道你说的都是“正确的废话”。你能不能变一变呢?你说“你出了十道题,我观察了几位同学,他们有的是这么做的,有的是那么做的,他们没做对的原因是这样的……”当你做出这样的建议时,你会发现那个老师马上把眼睛瞪得大大的。所以我们主张什么?要坐到学生身边去发现学生的学习。
三、选择观课位置的学问
那么怎么选择位置呢?答案是根据需要来选择位置。因为根据需要坐到合适的位置上你才能够收集有效的教学信息,同时坐的位置不要干扰正常的教学。具体一点:一、你的位置不要影响教师在课堂上的走动;二、你不要成为课堂上的主角,抢了上课老师的镜头。
还有个问题:你要坐到学生身边去,他们愿意吗?告诉大家:一般是不愿意的。那怎么办呢?首先要提前3分钟进教室,不要等铃声响了,你再进教室,随便把凳子放下就在哪儿听。提前3分钟进教室干什么?首先是选位置,你看什么地方是最适合你的观察要求;选好位子后,在放下凳子之前最好先征求学生们的意见:“我可以坐在你身边吗?”一般学生会说“可以”——这让学生有一种被尊重感。但是也有意外,有两次学生都说“不行!”我就只好重新找位子。有人说:万一所有人都不同意你坐在他身边怎么办?那就吧自己“打回原形”——坐到教室最后去。在这里,我想申明一个观点:课堂教学研究,学生的利益是最需要得到尊重的。
放下凳子以后,你会发现这些学生对你还是有种戒备心理,你就需要和他沟通,比如说我会问他叫什么名字啊,家住在哪儿啊,作业多不多啊,你还要“逼”着学生和你说话。你看学生放松了,你就可以提一个要求:我可以看看你的课本吗?看学生的课本有一个目的,那就是了解学生预习的基础,然后为老师思考教学的起点。看完学生的教材后,你可以求:“我可以看看你的作业本吗?”——这里有两个目的:第一是看看这个学生学习基础如何,以免和老师讨论问题的时候以偏概全;第二是找出学生的优点并鼓励学生。我曾经翻一个学生的数学作业本,我翻了一大半说:“哎呀,你真厉害,我翻了一大半你居然都没有一个叉?你是不是班上数学成绩最好的?”他不好意思地摇摇头,说某某某、某某某才是最好的。我马上在本子上做记号,等一下看老师的提问,这几个人的比例有多大。我问了这几个问题后,给他做了个大拇指的手势就上课了。那个学生真高兴,上课一边认真地听老师讲,一边向其他同学传递一个信息:这个陈教授向我做过称赞的手势的!
我要告诉大家,做好这些以后,我们将在课堂上享受到很多我们难以想象的幸福。我在一所中学听课结束后,座位旁边的那位同学就说:“哎呀,要是我身边天天有老师坐就好喽~”
只有你把这一切的工作都做好后,学生做作业时你把头探过去,看他做得怎么样,他才给你机会。这就是我讲“观课议课”当中的一个问题:要观察学生学习。
四、观课中的主动思考
第三个是在“观课议课”的过程中一定要用脑子思考。我现在问各位老师:进教室听课累不累?如果大家点头累,我要恭喜你答对了。为什么?因为你是对自己负责任的老师。我们发现很多老师开课两分钟前很“累”,他要写“某年某月某日某某在某某课”,最后四五分钟“累”,他要写两条优点,两条缺点。中途在干什么呢?有些在备课,有些在批改作业,有些在肆无忌惮的交流。他们只有一个愿望:盼望着铃声,盼望着下课。这是骗别人的听课。
我们现在主张:走进教室,要让自己有成长,有收获,让自己累起来。累什么?累思想。那么这儿就有一个问题:什么叫思想?我打开这张幻灯片的时候,有些教师很勤奋,又在做笔记了。——请问你们记下来的是什么?是不是这上面的文字?而这些文字是什么?这是我经过思考得到的一些认识和观点,这是名词性的思想。我想请问各位老师:是不是记下我幻灯片上的东西你就能有所改变呢?我以为不是。这时候需要你动脑子,只有动脑子才会让你又改变。——这就叫“人因思而变”。
那么教师为什么要思考啊?我以为,思考是教师的责任和义务。苏霍姆林斯基有这样一个观点:每一条教育真理,在第一种情况下是有用的,在第二种情况下是无用的,而在第三种情况下就是荒谬的。这段话告诉我们:你听到的任何观点,得到的任何建议,都要根据情况做出判断和选择。这就需要思考,需要研究。
我在成都经常拿着一杯茶水和老师交流:“各位老师,你们知道我的杯子里面装的是什么?”
“水。”
“什么水?”
“茶水。”
“什么茶?”
“铁观音”
“‘铁观音’和‘竹叶青’有什么区别,喝了有什么好处?”可能有老师就答不出了。
在新课程实施之初,我拿着这杯水和各位老师交流,我说请各位老师都以学习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不要以为自己懂得很多——学生的水平是知道茶水,你的水平是知道“铁观音茶水”,而它背后还有东西我们不明白。
又一次,有人请我吃饭。我想你请我吃饭,我给你讲道理。我又拿出这杯水来,“水”“茶水”“铁观音”……讲完之后我就说:我们在知识面前不要以一个崇拜的姿势出现。知识只是某一个知识共同体在某段时间对某个问题相互妥协而达成的共识而已。我刚刚讲完,请客的主人说了一句:“陈教授,我终于明白专家是怎么成为专家的了!”他这是在拍我的马屁,但是我觉得虚虚的不舒服,我想让他拍踏实一些,于是我引导他:“你想到了什么?”他说“你想啊,一般人看到这杯水是杯茶水也就过了。专家就不同,专家看了之后就多了个心思,这到底是什么呢?他去发现,去研究,最后知道是铁观音。当别人只知道是‘茶’,而他知道了‘铁观音’后,他就有资格说,茶是分很多种的,这叫铁观音!下面的人可能瞪大了眼睛,说厉害,厉害,真厉害,懂得真多,真是专家。——专家就是这么来的。”有道理吗?我以为是有的。
各位老师,请大家回忆一下:你们这么多年的教师生活、成长,靠的是什么?靠的是思考。大家今后要在专业中有更多的进步,有什么办法啊?就是思考!上完一节课,然后自己想想:我今天上课感觉舒服吗?如果舒服,为什么呢?如果不好,为什么啊?什么地方有问题呢?
五、让观课更有成效
有了思想的积极性,我们需要让思考有成效。这就涉及教师成长等于经验加反思这个公式。我可以毫不谦虚的说,目前就这个公式我的解读算是比较有价值的。
什么是经验?杜威这样说,一个小孩把手伸进火里,手被火烫伤,结果再也不伸进火里,小孩获得了经验。可是我要告诉大家:小孩有了将手伸进火里的行动,有了被火烫伤的结果,他并没有获得经验。经验是什么?是发现行动和行动结果之间的联系和关系的。联系和关系才是他获得的经验。要发现这些关系,你就要去思考,这叫“获得经验之思考”。
我请一位老师上来配合做一个实验(抓笔实验),这个实验告诉我们什么呢?经验连接着过去、现在和未来。现在我在获得经验,这时要回顾过去的经历和结果,并在它们之间建立联系,同时要将这种联系用于指导未来的行动。
大家是否愿意活动一下?——如果同意我的观点,请做这个手势(打钩);反之,请做打叉的手势。请听我第一句话:一般情况下,我们不会说才参加工作的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打钩的手势居多)好,大家把手放下。第二句:有时候我们也发现,有些工作五六年的教师比有些工作二十年的教师更会教书。(打钩的手势居多)好,谢谢!现在我们来问:为什么会认可这样的结论?
第一句话,根据“经验是行动和行动结果之间的联系。”才参加工作的老师,缺乏必要地行动和行动结果,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第二句,那些不善于获得经验的工作二十年的老师有很多“行动”、“行动结果”,仓库里面堆满了油盐酱醋茶米面,但是从来没有发现去关系,结果材料都已经腐烂了;而工作五六年的善于成长、善于总结经验的老师,每一次教完一节课就开始思考“为什么”,什么地方成功了,什么地方失败了,我又该怎么办?他把经历转化成了经验,这就是教师成长的一个秘密!
获得经验需要发现联系。在观课议课的过程当中,我们需要的是动脑子去发现联系。
发现什么?一是行为和行为效果的联系,这可以帮助我们学习成功有效的教学行为。二是发现行为和行为动机之间的关系,这可以避免我们在观察学习中东施效颦。
先看一个我认为比较成功的例子:
一位小学老师走进教室,准备上“热胀冷缩”
老师举起一瓶同学们很熟悉的桔汁水,大声问:“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什么?”
(行为目的:引起注意,使学生集中注意力)
同学们:“桔汁水。”
师:“看到这瓶桔汁水,你们想要研究什么呀?”
(目的:引起探究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形成关注焦点)
同学们:“我想研究为什么桔汁水是甜的。”“我想研究桔汁水为什么用玻璃瓶装。”“我想研究桔汁水为什么是黄颜色的。”
……
看学生老没有说到点子上,于是老师左手拿着瓶子,右手大拇指和食指张开平行,在桔汁水瓶手段没有装满的位置一比划。
同学们:“老师,我们想研究桔汁水为什么在玻璃瓶中没有装满。”
(这是在“组织指引”:有很多问题学生现在还不能研究,有的能够研究但从保证恰当的教学目标看,我们也不能放在这一节课研究,教学需要对教学的进程和内容进行适度的控制,老师在这里一只手的比划完成了“组织指引”)
师:“好啊,我们这一节就要研究桔汁水为什么没有装满。现在请大家想一想,除了桔汁水,我们还看见哪些东西没有装满?”
同学们:“酒没有装满。”“还有醋。”“还有煤油。”
……
(这个环节叫做“建立联系”,它使学生意识到,即将学习的知识不是针对个别的现象,而是具有普遍的意义。这样的教学体现了教学的延展性,将为学生理解类似问题打下基础)
大家不是小学老师,也不会上这节课,很显然,我们不能上什么课都照着这个案例的程序和方法去做,不能简单模仿行为。但你读懂这个案例以后,你会知道在教学导入中有几点问题是需要考虑的:一、引起注意;二、引起探究兴趣;三、当有不同意见时,老师要发挥调控作用;四、要学会揭示知识的意义和价值,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这就叫透过他的行为,猜他的内心,猜他的追求。
现在请大家回忆一下,最近和别人讨论课的时候,你发言,一般怎么说啊?
你可能讲“你这个地方讲得比较好”,这叫肯定别人的行为;“你这个地方讲得有问题”则是在否定别人的行为。“你应该这样教……”这是建议改进的行为。这就相当于一根空扁担,两边没有系上绳子,我刚才讲只有“行动”和“行动结果”并不构成经验。经验是要发现联系,建立关系的。所以一根扁担要系上绳子。挂上框才有价值。系上什么绳子?要把“教”的行为和“学”的行为建立联系,要和学习效果联系起来,这叫“以学论教”。同时,要去询问别人为什么这么教,他是怎么想的,这可以改变你对教学的理解。要让这根“扁担”系上“绳子”,这就是获得课堂教学经验的一种途径。
另外的思考是,走进课堂,还要学会读自己。我请大家想一想,什么样的情形之下,你听课的收获最多?是不是有这样一种情况:现在这位老师正在上的课,是马上你就要上的课,你是不是最认真?因为等一会儿我要上。
我们提倡大家无论你去听别人的什么课,你都不妨想一想“假如我来教该怎么办”。比如今天我在这里作报告,我估计在座的老师能下去作这种报告的机会不多,但是你也不妨想一想:如果这个话题我来讲,我会怎么讲。如果你这样想,那你今天对我的讲话就会带着批判的方式,带着超越的态度。你就可能收获更多。所以,我们主张:进教室都要有这样的紧迫感。比如你在思考“假如这节课我来教”,你是照别人的方法教,还是有所改变的教?其实我们需要有改变。这就是布鲁纳说的“我们要用自己的思想去创造一个可能的世界”
06年的时候,我还是学院里的科研处长,有朋友说“陈大伟的‘武功’在课堂上,离开课堂就等于废去他的‘武功’”。后来一想,我干脆去找自己的“武功”吧,于是就辞去了处长职务。几年来,我上过24节小学语文,3节小学数学,2节初中语文,我想和大家说一说我曾经上过的一节《匆匆》,很有意思的。
第一节课我在观察别人上课,课堂上有学生提了个问题:“第四自然段有两个‘痕迹’,这是什么意思?”你如果是个有效的观课者,一方面你就要看别人怎么处理,然后想一想他为什么这样处理,效果如何;另一方面一定要想自己“我上这节课该怎么办”。第二节是议课,我所说的话不是你该怎么教,而是说“如果我来讲”。多说了两次,我的朋友说:“不要说‘如果你来教’,干脆你来教试一试!”我用两课时上了这节课。第三节课引导学生读了生字,简要介绍了朱自清,要学生说了说对课文的理解。第四节课走进教室,我提了一个问题:“请同学们再认真地看一看课文,看一看自己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第一个学生的问题是:“老师,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的‘他们’是指谁?”我不知怎么回答,而且我以为自己也不能回答。这时我的思考是“我们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问题的勇气,但同时要培养他先对自己的问题思考一番的责任”。于是,我说“这是个好问题,那你来猜一猜‘他们’是谁?”结果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说“父母”、“阎王”、“上帝”等等,我的评价是“也许吧,有可能” 。当时是被逼出来的,现在觉得值得说一说,因为现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还没办法解决“灵魂”、“生死”之类的问题,所以我觉得与其给一个没有定论的东西,不如相信后代,相信未来。
第二个提问是“我不知道留下什么痕迹”中的“痕迹”是什么?哎呀,我真高兴!已有准备。我先像上一个老师那样,先让他查字典。然后大致有这样的教学进程:
师:那文章的“痕迹”是什么意思呢? 有一位著名的相声演员,说了一段非常有名的相声“逗你玩”,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生:知道,马三立。
师:那你们知道他为什么取名马三立吗?
生:不知道。
师:有一次,一位记者去采访马老先生,问他的名字“马三立”是什么意思。马老先生说古人有“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说法,他的父母给他去这个名字,是期望他能够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所以给他取名“马三立”。可以说,“逗你玩”就是马三立先生留下的痕迹。
师:我们来看第一段:“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大家读一读,想一想这几句说明了什么?
生(读和交流):说明它们有再生和重复出现的本领。
师:燕子、杨柳、桃花可以再现和再生。想一想,人能不能够“再生”?
生:不能!
师(坚定地):能!
(同学们很吃惊)
师:“逗你玩”。
(生哈哈大笑)
师:我要告诉大家,老师没有逗大家玩。你看,马三立先生死了,他的作品留了下来,当我们听到“逗你玩”的时候,当我们用他的语气说“逗你玩儿”的时候,你会不会想起他?
生:会!
师:你看,我们这不就唤醒了他吗?他不是就在我们心中再生和再现了吗?想一想,我们可以怎么再生?
生:留下痕迹!
师:我们来看第二段“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也就是没有留下什么?
生:痕迹。
师:在意识到过去的生命没有留下痕迹的时候,作者的状态和心情是什么?
生:头涔涔而泪潸潸。后悔,紧张,害怕
师:对,因为没有留下痕迹,作者对过去的生命感到后悔,对未来感到紧张……过去的已经过去了,现在我该这么办呢?认真读一读第三段,想一想作者想干什么?
生读并回答:想挽住过去的时光。
师:能挽住吗?
生:不能
师:渴望挽住又不能挽住,怎么办呢?
生讨论:留下痕迹。
……
我上的时间是两课时,第二节快下课的时候,我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想你两课时已经过去,你可对自己留下痕迹?
现在,我想请各位老师想一想,今天上午从8:30到11:30,三个小时过去了,你是否已留下了痕迹?如果什么也没有留下,白来一遭!
现在请大家转过头去,看一看你过去的教师道路,你能说清楚你可曾留下什么痕迹吗?
请大家把头转过来面向未来,设想一下自己未来的教师道路,你又预备留下什么痕迹呢?
有一首歌唱得好:“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一路上收藏点点滴滴的欢笑留在摇椅上和你慢慢聊。”我当了28年的教师了,我现在能够想到当教师幸福的事是什么?就是在教师的道路上曾经有过超越和创造,一路上收藏点点滴滴的欢笑留在摇椅上,能够跟你的儿子、孙子慢慢聊。所以,我们和很多老师讨论课,为什么要在观课议课中改进课啊?为了让生命有痕迹。
观课要思考,观课还要做助教。有效观课议课需要当好老师的助教。过去是你上课,我看课,等一会儿我们还评课;现在我们主张课不是上课老师一个人的,而是我们大家的。所以当我走进教室的时候,我不仅要观察老师的教学,而且要帮助上课老师进行教学。比如老师提出要求:“下面分小组设计实验并做实验”,我问你现在有多少学生已经学会了设计实验和操作实验呢?这个时候,如果学生已经开始设计实验,你就应该主动的观察;如果学生还没有动手,你就可以提醒他们要抓紧时间,大家可以先说说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好好听,然后再设计个方案来,等一会在全班的面前发言介绍。这样你看完这一组的学生,就可以再帮助另外一个组。如果一堂课上有3、4位听课的老师就可以照顾30、40位同学,上课的老师再照顾十多位同学,实验就可能顺利推进。多做几次,学生就学会了合作学习,学会了做实验。——这就是我们讲的“观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