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批评的本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7-24 17:56: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批评的本义
文/子虚

2006-02-10


      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意思是说人的缺点和错误在所难免。又有言“人贵有自知之明”,似乎对人发现并革除自身缺点错误的能力表示了足够的信心。
      一般意义上,两句话我们都爱听:第一句话让我们免于自责;第二句话让我们更加自爱。这样,从纯理论上讲就产生了一个疑问:“批评”这个语汇还有必要存在么?
      俨然,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
      
      批评的存在,雄辩地证明我们远不是自己想象的那么了不起。事实的真相在于:每一个人的自知力都相当有限,认识自我的路途中,我们依然需要别人的帮助。许多场合,这种帮助是以批评的面目出现的。究其实质,批评是我们生命所必需的纠错程序,理所应当受到我们的衷心欢迎。
      然而,现实生活中“批评”的境遇却远远没有这么如意,即使学校――这超出红尘的象牙塔也难以幸免。遭遇批评的同学,相当一部分会不乐意,觉得自己的“尊严”遭到了冒犯,甚至对批评他的老师产生抵触情绪。作为老师,好心好意却没得“好报”,自然满腹委屈,久而久之,甚至会产生“这样的孩子不值得教”之类的负面情绪。无论学生的学习还是教师的工作,都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如此一来,批评便彻底走到了它的反面,与初衷南辕北辙。恶性循环下去,后果堪忧。

      就一个命题而言,正解只有一个,而通往谬误的路径却不止千条。这里,我们有必要为“批评”寻源正本。关于“批评”,《现代汉语词典》里是这样定义的:指出优点和缺点;或专指对缺点和错误提出意见。
      对批评的误读,大约是造成这一切尴尬的初始原因。

      在一些被批评者眼里,批评从来就不是什么“提出意见”,他们没学会去发现批评的语重心长和善意,没意识到接受他人的批评对构筑自己完美人格的不可或缺的意义。在他们的感觉里,遭遇批评便是遭遇侵犯;“提出意见”便是发表“战争宣言”;接受批评便是接受耻辱;不作“反击”便是自认窝囊。当然,这一切往往需要一些批评者的“密切合作”才能达成。
      不合格的批评者是“否定主义”的狂热信徒,他们往往忽略了人们一个最基本的心理需求――对尊重的需求,将“指出”变成了“指责”,给善意穿上了一件“凶恶”的外套,从而不知不觉地构成对批评对象的“人格否定”,由此引起对方的反感与不合作也就不足为奇了。至于讽刺、挖苦之类,那当然更不在批评之列了。

      批评的本义在于以善意唤起醒悟,以进步回报关怀。完美的批评是心灵与心灵的琴瑟奏鸣,是点化与顿悟的天作之合。
      人是上帝未完成的作品,理想和现实的距离是永恒的,人对自我的塑造是无止境的。真正的批评如同雕塑家手中的刻刀,我们因之而可能成为一流的杰作,因之而更加接近美的极致。所以,我们必须明白,对批评的任何抵触与拒绝都是不智的。对批评者而言,策略、技巧的选择和善意同样重要,如此,方可保证善缘结善果,从而达成最佳的工作效果。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愿我们接受雨的智慧。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让我们拥有春的喜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3 22:02 , Processed in 0.065827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