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5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美国学生守则读后感 *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7-24 18:28: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美国学生守则读后感 *

文/子虚
2006-05-13

      在文化专题课选课会上,我推出《美国宪法修正案的案例解读》系列讲座。为了忽悠同学们选修我的课程,我现场发表了如下讲话:
      “美国是一个巨大的存在,不能视而不见!中华民族未来所有的选项――崛起抑或衰微,  都绕不开美国因素。美国人既不是上帝,也不是魔鬼,他们不乏崇高理想又孜孜本国利益!美国既不是天堂,也不是地狱,但的确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课题!假若美国是朋友,我们应该向她学习。假若美国是敌人,那么,我们更应该向她学习!”
      研究美国宪法,也得研究美国学生守则。

      美国学生守则全文如下:
      1. 每次都礼貌地称呼老师,如“ x(姓)老师主任校长”。2. 准时或稍提前进入课堂。3. 先举手, 后提问。4. 在课堂上,学生可以坐着与老师交流,不一定要起立。5. 缺课期间,一定要请老师或同学把拉下的学习内容、笔记补上。6. 遇紧急情况需要离开学校时,应提前告知老师并问清楚在离校期间应学的内容和应完成作业。7. 所交的作业都必须是自己独立完成的。8. 考试时,决不作弊。9. 每当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你应当主动约见任课老师,寻求帮助。老师随时随地都乐意向你提供学习上的帮助。10. 凡不到校上课或迟到的学生都必须带回通知条,本人必须向父母说明原因。11. 属下列缺勤情形的,学校将不予追究当事学生的责任:本人生病、家人去世或宗教节日。除上述以外的任何其他原因,学生呆在家中而不到校上课的皆属违法行为,学校将追究其和家人的法律责任。12. 当老师提问时,没有明确指定某同学回答时,凡会的同学都应当举手回答。
      一共12条。

      无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还是一个人,都不会是完美的。最没出息的做派,就是总拿自己的那点儿长处和别人的短处相比,然后作出一个“老子天下第一”的结论来,坐井观天,沾沾自喜,从而放弃了所有通过学习获得进步的机会。
      我绝对不做“唯美派”,咱没那么傻。但是,我愿意坦诚地向包括美国人在内的一切人学习。教书多年,对我国《中小学生守则》早已耳熟能详。直感是,大道理多,实用性较差。近日得到美国学生守则文本,中英文对照的。把中文文本发上来,大家一起参照借鉴。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是也。
      我先发表我的读后感。随意阅读,自由言说,不必处心积虑。于下。

      读后感之一:严谨的科学精神
      《现代汉语词典》将“守则”的解释为:共同遵守的规则。对“规则“的解释是:规定出来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相关词条例举有“交通规则”、“借书规则”以及“工厂管理规则”等。由此可见,“规则”一般是针对特定主体的相关行为而言的。
      从概念的内涵来解读,学生守则应该含有这样两层意思:其一,一定是针对学生的,而不是其他人;其二,一定是针对学生行为的,不涉及其余范畴。
      不难看出,美国学生守则的十二条,任何一条都是针对学生的,没有将概念的外延无限扩大的嫌疑。反观我国学生守则,几乎任何一条,都不像是专门为学生而设,放在任何人身上都是合适的。既然任何人都适合,那就意味着没有针对性。比如第五条“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生活习惯文明健康”的要求,放在教师、公务员抑或工人农民身上,作为对他们的要求,也没什么不合适。起码可以说,这样的守则,不是纯粹的学生守则,简直可以说是“公民守则”。
      既然,“守则”是针对特定主体的相关行为而言的,那么,“行为”以外的范畴便不应该在守则中出现。我国的学生守则,超越了这个范畴,光“热爱”一词就出现了六次之多。我不是说人不应该热爱点什么,该热爱的,他们自然会热爱;热爱不起来的,规定了也还是不会热爱。我只是想强调一点――所谓科学精神,最基本的理解,起码应包含着“钉是钉,铆是铆”,不应该混淆概念。“热爱”这种东东,纯属“情感范畴”,最好不要与“行为范畴”搅在一起,混为一谈。

      读后感之二:务实,具体到细节
      李泽厚把中国哲学之一维归结为“实用理性”,听起来,似乎中国人最富于务实精神了。为数不少的中国基础学校的校训里,都赫然将“务实”或“求实”二字郑重写入。据我的经验,中国绝大部分教育管理者谈“务实”,基本上只是用来包装他们的“功利主义”,为“政绩”服务的。内涵无比丰富的那个“实”字,被他们层层剥笋,最后,便只剩下“分数”以及“通往分数的道路”啦。
      “实”是需要务。该怎么“务”?我看,美国学生守则倒不失为一套好教材。只要我们善于举一反三,自然受益匪浅。
      礼貌称呼老师,提前进课堂,举手提问,自然交流,缺课后该怎么办,独立完成作业,考试不作弊,寻求老师帮助,等等――这些,就是美国学生守则的基本内容。看了以后,我们或会以为这“太简单”。其实,做到这些就已经不简单了。
      文明在哪里?文明不是什么宏大宣言,也用不着赌咒发誓。叫我看来,文明就是细节。把日常生活的基本细节做到位,就是文明。忽略细节的要求,只能算是“类广告”,只能算是“表态发言”,而不能算作“守则”的。像我们的守则中写入了“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有益的活动”一条,可什么是“有益的活动”却语焉不详。叫我看来,美国学生守则的每一条,都可以成为该问题的答案。

      读后感之三:把持底线,可度量
      法国人托克维尔曾经说过,美国人大都是些胸无大志的家伙。而在中国,却经常冒出些个项羽刘邦,动辄发出“彼可取而代也”抑或“大丈夫生当如此”的壮志豪言。为什么呢?我想,或许由于机会太不均,心态难以平衡,所以,大家都不安于“扫一屋”,个个思谋着“扫天下”,人人规划着“主沉浮”。
      我看,一个成功的社会,应该是大家都安于“平庸”才对。真正人道的教育,应该指引孩子们发现普通生活的可爱与魅力,而不是煽动野心和梦想。按普通人的标准要求,或许正是美国人制定学生守则的价值取向所在。
      美国学生守则的内容很朴素,没有任何花架子,没有任何难以度量的东西。每一条,都是学生可以做到的,简直“没有难度”。
      而我国的学生守则,立意够高,要求够严,项目够全,但可以度量的,却不多,显得空泛,不着边际,因而也很难落实。
      比如第九条中的“言行一致”,我看就很难做到,严格说起来,没人能够做到。又如第四条中的“勤俭朴素”,非常难以度量。就拿穿衣来说,学生穿多少钱的衣服,才算勤俭朴素,才合乎标准?决定孩子衣着档次的主要因素,并不是学校的要求,而是孩子家庭收入。一个边远山区里“超豪华包装”的孩子,到了发达地区,或许还是“最寒酸”的一个。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5-2-21 20:27 , Processed in 0.082476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