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936|回复: 1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师之友]陪您走近管建刚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9-23 11:25: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的作文革命”之构架:“班级作文周报”的基本操作规程  文/管建刚
     作文是拿起笔来说话,作文是一种公众的言说,作文是一场别样的对话。作文要凸显对话的本质,就必须发表出来;文字只有发表出来,才能实现生命与生命的对话,人,也只有在这样的对话才能中得到文字的滋养和浸润。传统作文教学中“发表”学生的习作,大抵有这几种做法:1、班上朗读;2、上黑板报;3、贴“学习园地”;4、同学传阅。语言的重要功能是交际,交际必须作者说得痛快,读者“听”得痛快,才能收到最大成效。这几种“发表”形式,作者和读者都不能“痛快”,在交际的力度或深度上,往往只能暂时地鼓舞作者本人,很难由此影响、波及班上的其他学生,出不了“最大成效”。科技发展到今天,办班级作文周报成为现实,班级作文周报是作文的对话属性释放的需要,这是我坚持不懈地办班级作文周报的现实基础和认识基础。把作文发表在周报上,学生能获得多元的对话,班上的每一个学生都是小作者的读者,每一个学生背后的每一个家庭也都是小作者的读者。一句话,所有看到班级作文周报的人,都是小作者的倾听者和潜在的对话者。至少,学生作文中提到的人物会与作者对话,文中人物的伙伴也会发表看法,即学生作文内容的现实性,会加剧对话的真实与频繁。黑纸白字的作品是“死”的,只有当作品和读者见面,读者给作品注入了生机,同时也给作者注入了生机。“发表”刺激着学生的写作,“对话”也会刺激学生的写作。学生拿起笔来说的话并不一定全是正确,学生拿起笔来说的话,在一段时间内,并不一定能恰如其分地把内在的情感、观点外化为文字,同学、伙伴读后的对话也褒贬不一,于是乎,学生因发表而增强自信,又从对话反馈中发现不足,进而产生新的写作冲动,这种多元对话,使学生一次作文的暂时搁笔,成为下次拿起笔来说话的期盼,成为下次写作情绪酝酿的开始,作文所蕴涵的丰富的、渴望用文字的方式交流与对话的动力,在这里将得到有效挖掘和推动。
关键之关键,是要正常出版“班级作文周报”,要正儿八经地将“班级作文周报”进行到底,只有每周都正常刊出“班级作文周报”,写作氛围才能在循环发表的过程中越拌越浓,形成一个驱之不散的“写作场”,作为“公众的言说”的作文生命,才能得到卓有成效的彰显。作为班级授课制下的写作教学,每周要正常出版一期“评价周报”,每个学生必须每周写一个稿件。依托“班级作文周报”进行写作教学,其主旨,是要发展每一个学生,而不像市场化的报刊,只要在竞争中跑出几个尖子作者来。班级是一个集体,“班级作文周报”作为一项集体性活动,需要一套规程,不然,做起来杂乱,效果也差。
我给学生配发了一本“评价周记”。“评价周记本”是学校常用的小32开小练习本,32页,很薄,学生见了,不会怕,一个月一本(没写完,也换),一学期一般涉及五个月,一学期下来,每个学生至少有五个本子,到期末的时候,装订成“我的书”,进行“‘我的书’装祯设计大赛”,这是后话。“评价周记”有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每日简评”,周一到周五,每天写三五行,简要记录当天最值得记录的人、事、物,每天的人、事、物不会主动跑到本子上,这就要发现,那么多的人、事、物不能全写在本子上,这就要选择,“每日简评”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一双善于发现和选择的眼睛。二是“每周一稿”,“每周一稿”的内容一般从周一到周五的“每日简评”中选,可以选一个,也可以选有关联的两个或三个事例,于周六周日写成稿子向《评价周报》编辑部投稿——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坚持星期六、星期天不布置其它任何语文作业,语文学习的本质就是“多读多写、读写结合”,于永正老师呼唤的“简简单单教语文”,也是多读和多写,如此简洁明快的真理,一直得不到落实,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教育的一大怪事。我让学生周六周日作文,理由有二:1、“写作,特别是写作的构思阶段,需要思维的自由发散,甚至需要肌肉的调节与放松。于是许多作家在写作时习惯抽烟,喜欢在房间里走来走去,或者吃点糖、喝口茶、站在窗口、眺望远方等。这些都是写作需要思维自由发散和肌肉松弛坦然的表现(李白坚)。”“有人用思想时,必须身体取得某种姿态,作某种活动,如叉腮,抖腿,摇头,定睛,皱眉之类,你如果勉强停止或更动他的活动姿态,就会打断他的思路(朱光潜)。”列夫·托而斯泰的女儿回忆父亲写作,说父亲常把自己关在房间,模仿着故事里的人物说话,做动作。这才是真正的写作状态。一切好诗文都不是在课堂、考场上写出来的。课堂作文大都不如自由作文,其原由正是外部环境的不宽松、内在心灵的不放松。最好的写作地点是在自由、宽松的家。2、学生在周六、周日为班级作文周报写稿,也省出了大量的课堂时间搞作文活动,进行相关的作文训练。
每期《评价周报》选用三分之一左右的稿件,录用稿件不能过多,要使学生有适度的饥饿感,人在适度饥饿下,状态最好。要让学生感觉到,要在周报上发表作文,必须用点儿劲儿跳一跳,这种状态对挖掘学生的写作潜能大有益处。
“班级作文周报”要定期出版,出版日期一般定于周末,理由一:学生能利用休息时间,看班级作文周报,给班级作文周报查改错别字,从中吸取作文技术和激活作文灵感。激活作文灵感是指学生在阅读同学的文章时,在写作材料、观点认识上获得启迪,产生倾吐的欲望,如故事争鸣、读后感受、联想起类似事件等。理由二:能刺激学生写好本周的“每周一稿”。当学生看到某个伙伴又发表文章了,会产生“我也要发表”的念头,这念头对作文的宝贵,恰如赞可夫所言“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春丰富多彩的思想、感情和词语”。黄蕾的看到好伙伴朱妤婷又发表了作文,说“朱妤婷的文章录用了,她的文章怎么又录用了呢?我不录用,那多丢脸”。这心态,自办了班级作文周报后,在学生中间很普遍。今天,人们普遍认同健康竞争的经济学,双赢的经济学。我认为,班级作文周报所形成的学生间相互比拼的写作劲,就是一种健康的竞争,双赢的竞争。当然,这其间,教师要做好必要的导引工作,只要教师关注了,就能有效地防止恶性竞争,或把恶性竞争事件转化到健康竞争的大道上来。理由三:周末家长也相对空闲,会关注班级作文周报。每带一个班,第一期班级作文周报出版后,我会给每位家长送上一份,让家长知道班上有这么一张作文周报。每次家长会,我也会向家长介绍“我的作文革命”系列活动的开展情况,以及后期将有的内容。礼拜期间,家长看到孩子发表作文了,大都会鼓励孩子再接再厉;看到自己的孩子没发表习作,大都会要求孩子这次要认真写,争取下期录用、发表;有的家长还和孩子一起评审、找错别字,一起和孩子商量选材、谋篇,作文教学从未像现今这样迫切而有效的家校联合起来。
一旦定下出版日期,教师要尽可能地克服一切困难,将报纸准时地出版。在日常的办报中,会遇到诸如打印机、一体机出现毛病、突然停电等问题,这个时候,教师要尽可能地加以解决。2004年有一段时间,经常停电,我和学生一起努力,尽可能地提前到周四编排好报纸,保存在移动盘或是ftp空间站。有一个周五,突然停电,我拿着移动盘到临镇没停电的学校去印刷,赶在放学前把报纸发到学生手中,学生知道原委后,特别感动。当教师把作文周报当作一件重要的、有规律的、放在顶重要的位置来做的事,一切困难都要加以克服的事来做的时候,学生必然也会把周报看重,把作文看重,也会从中吸取前进的力量,克服困难的力量。
每周一,学生把稿件投到《评价周报》编辑部——语文老师那儿。起初,编辑部的编辑是语文老师一个人,实践的深入,学生写作能力、鉴赏能力的提高,出现了“班级小作家”,编辑部可以在学生中招聘业余小编辑,让“小编辑”轮流参与到选稿中来,这既让学生感受选稿的乐趣,也感受选稿的艰难、做老师的辛苦,还减轻了教师选稿的工作量。有了学生小编辑后,我不再担心周一开会、听课,以往,会误了选稿、公布录用稿件的时间。学生参与选稿,可将80%的录取名额给学生,剩下的20%教师做调剂用,如照顾后进学生,照顾连续三四期没发表习作的学生,照顾“质量不高,精神可佳”的学生——有的学生为了能够在周一录用并发表文章,周六周日写了好几个稿子,沈雨斌同学曾写了五篇作文。放学前,教师宣布本周《评价周报》录用的稿件,宣布名单的时候,往往是最安静的时候,也是激动者最激动、失望者最失望的时刻。学生所投的稿件不能录用、发表,会伤心,会失望,这不全是坏事。好事和坏事是相对的。学生感受到不能发表的失望和伤心,才特别向往发表时的兴奋与快乐,才会卯足劲儿要把下一次的稿件写好,写到能够发表出来、获得说话权为止。发表了习作,学生会兴奋,会激动,感受到自己这一周成为班级中的“作文明星”。我以为,当作文在学生心中掀起这样一种情感波澜的时候,写作教学就在悄然蜕变,这时的作文,已悄然渗透到学生的情感世界,成为影响学生生活质量的一个有力武器,成为学生心中一个有分量、值得追求的“偶像”。
稿件被录用的同学,当天就多了一项回家作业,用红笔修改稿件,只有修改后,才能得到老师正式签发的、盖有编辑部印章的“用稿通知单”。修改是提高作文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要使这条途径发挥出它的重要作用来,必须“有效”;要“有效”修改,必须调动学生“我要改”的情绪与态度。我的法子,还是竞争。每期报纸大概录用15篇,周一选稿时,初选录用18篇,根据学生的修改质量和修改态度,再删去3篇。如果需要,这删去的3篇,可分作两次,根据修改质量和态度删去2篇,另1篇,视学生上机输文字速度来定,文字输入速度太慢,跟不上出版速度的,要淘汰。如果文字输入都跟上出版速度了,全用;用不了的,转入下期,或出增刊。往后,没这问题了,可取消。学生对发表习作充满了喜悦之情,多这一项作业,心甘情愿,乐不可支。拿到“用稿通知单”,学生自行到微机房、家中有电脑的可在家里输入文字。一般地说,输入的过程也是个修改的过程,很少有输入时一字不改的。文字输入电脑后,于周四中午前交给老师,老师马上将输入电脑的文字进行简易编辑和排版,打出一份样报,由一位专门负责此事的小助手,将样报裁减开来,放学前,发到每位小作者的手中,请每位小作者进行最后一次的校对,力求把自己的最好水平展现在公众面前。
回过头来,我们再说“用稿通知单”,样张如下:
用稿通知单
同学:
祝贺您的文章《
》被我班第(
)期《评价周报》录用!
文章被周报录用,显示了你认真的写作态度和潜在的写作才能,我们坚信,只要您坚持写作,一定会成为班级作文高手,同时,作文也将馈赠给您快乐、自豪、荣誉和尊严。
为了使您的文章更加精彩地出现在老师、同学、父母以及一切看到这张周报的读者面前,请您再次认真修改自己的文章,将您的作文才能展示得淋漓尽致。
为了能使您的文章在本周五顺利地见报,与大家见面,请您务必于周四中午,将文字全部输入电脑,并用可移动盘将内容拷贝给管老师,或者发送到学校的FTP空间站。
再次向您表示热烈的祝贺!
《评价周报》编辑部
200



关于“用稿通知单”,有人说,这是“世界上最美的用稿通知单”,美就美在对学生的欣赏,对学生的鼓励,对学生的引导,对学生的感染,对作文之“美”的正确把握和实质释放。每隔一段时间,“用稿通知单”上的话教师可以更新一下,产生新鲜感,使学生有阅读欲求。
教师的编辑、排版以及印发的工作,将占用老师半个工作日的时间。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使用电脑的能力的提高,只要稍微留意,完全可以在班上培养一两个“电脑小高手”,把这些事情交给“电脑小高手”去做,到时候,教师只要审阅一下,交给“办公一体机”印刷就行了。2001年的时候,学校选拔的电脑小能手,参加省市两级比赛,这些电脑小能手几乎全是我们班的,学生还在省里得了大奖。一群农村小学生能在这方面取得那么好的成绩,这恐怕与他们平时输入作文时练就的打字速度、帮助老师排版制作班级作文周报不无关系。

2#
 楼主| 发表于 2008-9-23 11:26:47 | 只看该作者
从《评价周报》到“作文革命”:管建刚的教育世界从《评价周报》到“作文革命”:管建刚的教育世界
佛家有言:“一花一世界”。一个人,一个精神丰富的人,一定拥有着一个世界。而且,这个世界并不由缥缈的梦幻构成,而是通过种种深刻的实践来凸现的。在我看来,从《评价周报》到“作文革命”,我们可以看到管建刚的教育世界。

不熟悉建刚的人,都以为他不太爱说话,你们一帮人在那里说笑,他常常兀自坐在那里,静静地,若有所思。但,熟悉他的人都知道,只有一涉及到他所钟情的教育世界,他就会有说不完的话,滔滔不绝而妙语连珠。似乎天生地,他就属于这个丰富的教育世界,因为这样一个世界的存在,他的智慧就存在,他的尊严就存在。或者说,他因为拥有一种有个性的教育而拥有自己丰富的世界。

然而,要描述这样的一个世界,我觉得近乎困难,也非常唐突。因为你越是走近这个世界,越会感受到其中的丰厚。也许今天,人们已经可以从著名学者钱理群的“兴奋不已”中,从言语生命动力学倡导者潘新和教授叹为自音的惊喜中,从著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周一贯先生的推介中,从各种报刊中知道“管建刚”与他的作文教学,但很多人却不一定知道,上世纪90年代初,他是怎样开始他的教学生涯的,怎样从一个并不十分自信的青年教师,不断地战胜自己,不断地发展自己,不断地丰富起自己的人生来的。

1991年暑假,当他的同窗们从吴江师范毕业走上讲台的时候,他却因为一场大病躺在医院的病床上。一直到1992年5月,他才拖着病体到一所农村小学去上班,在“一班语文”还是“两班数学”的选择中,他选择了他并不喜欢的但可以只教“一班”的语文。在边上班边养病的日子里,“写作”成为了他的救命稻草,作品的发表唤起了他的言语表达欲,继而,他居然在村校做起“科研”来,虽然也许当然他甚至也不明白这就是“科研”。1998年,一篇写了一年半的关于班级管理的论文在省级的一次大赛中获得了二等奖,给了他巨大的启迪,他将论文中写到的班级管理中的“同学互评”方法逐渐“扩大”。于是,他就开始了“一张纸条”的尝试,那些农村的孩子在“一张纸条”上做着“评价”工作,对自己每天的生活进行着审视与简要的记录,紧接着,这“一张纸条”的“班级工作”又扩展到“作文教学”上。1999年调到屯村中心小学后,就有了班级里的“手抄小报”,之所以要办一份“小报”,他的想法,极其朴素,就是要让自己因“发表”而获得的“尊严与荣耀”也给那些孩子们。说起“发表”在作文教学中的“地位”,建刚简直会激动起来,他说,发表是什么?发表就是对话,发表就是倾诉,发表是写作的重要动力!甚至,在我看来,“发表”是他的教学手段与教学艺术精华之一,是他“作文革命”的基石,没有对“发表”的心理的充分利用与激发,就没有他的“作文革命”。正因如此,“手抄小报”的问题也就来了:它能算是“发表”吗?它没有“发行量”,更谈不上有更多的“读者”。如果有自己的一份报纸就好了!????就在这时,学校的一体机与电脑房为他的“作文革命”提供了装备保证。2000年春天,五年级的孩子们与他们的管老师一起,发行了第一份报纸,因为这份报纸是由“互评”演绎而来,就叫做《评价周报》。然而,当大家沉浸在周报创刊的兴奋中时,建刚才又住进了医院,而到他出院的时候,那些孩子们居然用三期《评价周报》来迎接他!原本只想着办一份报纸来激发孩子的写作欲的,但现在,这份周报的意义就远远超越了写作本身,它几乎就会维系着孩子们的快乐与幸福!一份报纸,承载着也哺育着一段刻骨铭心的童年。一位已经读高二的同学前几天还写信给管老师:再回过头来看看当时的那些故事,眼泪会叭嗒叭嗒地掉下来!

“作文革命”是从“评价周报”开始的。但在对《评价周报》以及它所发生的不断扩展着的效应进行深入思考之后,在蓦然回首中,建刚才发现自己确乎走进了一次作文的“革命”。从2000年3月到今天,流水的学生铁打的报纸,他没有停止过对小报的研究与实践,并逐步形成了他的做法与经验,他的第一部著作《魔法作文营》记载着这些生动的改革历程。2005年开始,他的“我的作文革命”系列在《中国教师报》上连载。这时,人们也发现,这一张小小的报纸中还饱含着的“革命”的意义,他的“革命性”表现在哪里呢?建刚说,告别了传统的教材,告别了传统的大作文、小作文模式,也许传统的课堂指导模式。但我们知道,这种“告别”也不是漠视,而是一种基于建设的超越。每天,孩子们要写一个“每日简评”,聊聊数语,建刚说:这是让孩子们学会发表与积累。于是,到了星期天,就从“每日简评”中选择一个题材进行写作,周一进行初选,周二终选,周三、周四输入,周五出版,当然,每一个环节,学生们都会悉心地自动地去修改与推敲。而每周一,有一节“作文活动课”,课上,有“让我呼唤你的名字”,那时,那些“发表”了作文的孩子的姓名会回荡在教室中,而这些名字的机会是给每一个孩子准备的,因为周报不同的版面有不同的投稿标准;有“佳作真精彩,看看又是谁”;也有从入选“佳作”中引伸出来的“训练点”的教学……

分等投稿、积分激励、稿费发放、优先卡、才运卡……这里有数不胜数的“妙招”,每个“妙招”的由来都是缘于问题的出现,所以,每个“妙招”中都蕴含着理念的光泽。建刚就这样慢慢地走来,不喜欢说空话,不屑于说假话,不乐于说大话,甚至不善于说“客套话”,就这样沉下心去,扎下根来,渐成一片风景,渐有一个世界!

就我在动笔写这篇小文章的时候,在他任教才一个学期的吴江市爱德双语实验小学里,我看到他现在的学生们在兴高采烈地分发着属于他们的《评价周报》,他们也送了我一份,我一看是“爱德五(1)班第31期”,我知道,建刚的教育世界与他的人生境界一样,会更加丰富,更加美丽。
3#
 楼主| 发表于 2008-9-23 11:28:02 | 只看该作者
管建刚和他的“作文教学革命”
《小学语文教师》  记者  朱文君

编者按:管建刚是一个不善言辞的人,与他在一起,他大部分时间总是微笑着,认真地听你讲话。可是,读他的文字,你会感受到另一个管建刚:锐利、深刻、独到的思想纵横捭阖,令人叹服。作为苏州市学术带头人、江苏省吴江爱德双语实验小学副校长、语文老师,他始终坚持把自己的思考化为实践,创下带班两年,学生发表作文 200篇的记录;先后出版《作文魔法营》《不做教书匠》《我的作文教学革命》等书,均引发广泛反响。


记者:您出版了一本新书,书名叫《我的作文教学革命》,大家很想知道,您在作文教学上有怎样“革命性”的行动?
        管建刚:说起来很简单,就是办一份班级作文周报,名叫《评价周报》,配一本“评价周记”;“评价周记”又分两个部分,一是“每日简评”,二是“每周一稿”。每个双休日,写稿件向《评价周报》投稿是学生的唯一语文作业;周一,从学生稿件中选用部分作文,由学生输入电脑,制成《评价周报》,周五出版。这—写作系统的构建,目的是唤醒学生的发表意识、读者意识和精品意识,使学生明白写作是自我表达、与人对话。
“作文教学革命”之“动力系统”
        记者:办班级作文报并不是很新鲜的作文活动,很多老师都办过手抄报啊、电子报啊,为什么您的实践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管建刚:我想,最关键的,是我坚持做了8年,和学生们一起办了300多期的《评价周报》。一件事情,当你坚持做8年,你会遇到很多问题和困难,你必须解决这些问题和困难才能坚持下去。解决这些问题和困难的同时,也就是教育智慧的孕育和诞生之际。在这8年里,我依托班级作文周报逐步构建了小学生写作的“动力系统”“助力系统”“保障系统”“训练系统”。


记者:作文教学最困扰教师的,就是学生写作没有兴趣,没有动力,您的“动力系统”都有哪些内容,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管建刚:班级作文周报本身对学生有吸引力,学生想在周报上发表文章,它刺激着学生的写作欲望。但一两个月,周报的新鲜感消失,这份动力就会削弱。怎么办?我策划了三年的作文教学方略。


第一年:“等级评奖”。


学生每发表一篇文章,就发“刊用纪念卡”一张。“刊用纪念卡”用普通的名片纸制作,卡上印一段激励的话。获得3张“刊用纪念卡”,获“作文新苗”称号;再发5篇文章,获“作文小能手”称号;再发表7篇文章,获“班级小小作家“称号;之后,是“班级诺贝尔文学奖”,要获得这个奖,需在周报上出两三个“小作家专栏”,并在正式报刊上发表文章。获得“班级诺贝尔文学奖”的同学,有资格出版“个人专刊”。
        “等级评奖”在具体操作上,要注意教学细节,教学的力量其实就来自于教学细节。
        第一次出版要“煽情”。出版班级作文周报,实际上是引领学生进入一个特定的练习写作的场景与状态。教师要做好第一期班级作文周报的投稿动员工作,充分造势,煽起学生激情,使之跃跃欲试。
第一次选稿要“偏心”。主要是偏向于作文中等生和困难生,中等生是个接口,能使比他们厉害的人产生不服气的心理:他行,我怎么不行?第一次选稿要有学困生的作文,使学困生们感受到“我也行”。


第一次发卡要隆。
第一次发“刊用纪念卡”要隆重,让学生在掌声中上讲台,掌声中回座位,感受作文给他们带来的尊严和自豪。我常用数码相机把这些场面拍下来,这同样是一笔童年的财富。形式的隆重会使学生更看重写作。当学生把写作与尊严、自豪联系在一起时,写作的动力才能持久。
  
第一次授称号要少。
第一批获“作文新苗”称号的人不宜多,让学生产生神圣感,觉得这是一项值得为之努力也需要努力的荣誉。最后—批“作文新苗”要多,让他们全部跨上一个台阶。


第一次示范要到位。每接一个新班,第一周的“每日简评”和“每周一稿”我会和学生一起写。每天放学前,我把自己写的“每日简评”读给学生听。


第二年:“积分活动”。


所谓“积分活动”,就是学生在《评价周报》上发表一篇作文,就获得一张相应的积分卡,如学生甲发表的作文计491字,获得491分的积分,学生乙发表的作文计941字,则获得941分的积分。


积分,也用名片纸制作,印上下面的话:



祝贺您在第(
)期作文周报上发表文章《
》,据统计,您的这篇文章获得(

)分的积分。期待着您再次写出精彩之作,祝您在下一次获得更多的积分!



学生积分卡上累积的分,是“素质报告单”上“作文”项成绩的决定性依据。“积分活动”有以下规则:


(1)
基分。即学生发表习作的字数所得的相应的分。


(2)
扣分。每期《评价周报》出版后,有四人小组对报上的作文进行评审——四人小组是按顺序轮的,发现一个错别字、错标点,从“基分中扣去10分;发现一个病句,扣去20分;发现一个交代不清或前后矛盾之类的问题,视情况扣去50100分。扣下的分数,奖给四人小组。因此,四人小组和作者都把眼睛睁得大大的,一方想多得到些积分,—方不想让到手的积分如煮熟的鸭子飞了。


(3)
加分。《评价周报》每月开展一次“点题征文”。一等奖加500分,二等奖加400分,三等奖加300分。学生发表的作文被评为“佳作”,加100分。作文正式发表,奖300分。学生一个月若能写完一个周记本,奖500分。出一个“小作家专栏”,得1500分。

(4)
排行榜。每位小作者获得的积分,由学生小助手记录于Excel文档里,月底利用电脑里的“工具”统计出一个“积分排行榜”,发在“班级作文周报”上。“排行榜”10人左右为一个军团,军团按积分排,前10名为第一军团,1120名为第二军团,2130名为第三军团……每个军团都分设冠军、亚军和季军。“排行榜”每月发布一次。教师在操作时,每个月都要搅动、打乱“排行榜”的排序,有意让第三、第四军团的学生进入第一军团。有“动”感,才有活力。


第三年:“‘稿费’活动”。
        如果说发表是“精神”刺激的话,那么稿费就是“物质”刺激。发给学生的“稿费”不是真“钱”,而是在一张名片纸上敲上“《评价周报》第期稿费

”字样的章,以此模拟稿费单。“稿费单”有什么用?——换课外书。书从哪儿来呢?起初,我从自己口袋里掏,学生每年在正式报刊上发表上百篇作文,学校对我有奖励,我就用这个钱买书。后来,我设想了三种经费来源:A学校提供。B家长资助。C收取实验费。
        这样做,效果出奇地好,学生无论是写“每周一稿”的劲儿,还是对录用稿件修改的积极性,都超出想象。但也有问题。作文优等生见老师发一些不怎么样的文章,会问:为什么发他的不发我的?
        为此,我推出了分版面设置“稿酬”活动:A版是“精华版”,每千字 8元;B版是“升级版”,每千字7元;CD版是“大众版”,每千字5元。 CD版“酬金”低,录用的文章数却多。学生写好稿件向编辑部投稿的时候,必须注明投什么版。录用A版的文章只在投A版的稿件中产生,录用B版的文章只在投B版的稿件中产生。这就形成了作文优等生同作文优等生竞争的良好局面,空出版面给其他同学发表作文。
第斯多惠说:“教育不在于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等级评奖”“积分活动”“‘稿费’活动”不断地点燃、维护、激励学生的写作热情,让学生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的状态。
“作文教学革命”之“助力系统”
记者:管老师,听了您的介绍,我能想象学生在“动力系”下的别样的写作状态。刚才您提到的“助力系统”又是怎么回事呢?
管建刚:“动力系统”只是个大架构,需要一些灵活多样的点子来推波助澜,我把这些点子称为“我的作文教学革命”之“助力系统”。
第一,佳句精选。作文困难生的作文整体来看不如人意,里面却也常有一两句话写得不错。为此我推出新栏目——“佳句精选”,专门刊发学生的佳句。第一年,三次入选“佳句精选”,获纪念卡一张;第二年时,每人选一次,得50分;第三年时,每人选一次,得5毛钱“稿费”。“佳句精选”到六年级时作用很大。那时,学生作文越写越长,周报受版面所限刊发文章的篇数明显减少,这会损伤学生的写作欲、发表欲。“佳句精选”能够让更多学生的名字出现在周报上,使他们得到鼓励。
第二,心语港湾。即学生在上面写祝福的话,比如祝福同学、爸爸妈妈的生日,祝福某同学发表文章、获得奖励。也可以在“心语港湾”上说道歉的话,与朋友伙伴难免有疙瘩,与爸爸妈妈难免有摩擦,有些话当面不好说,那么,把这一切交给班级作文周报吧。

第三,话题辩论。班级作文周报使文字有了一个实现交流、交际功能的舞台,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文字的现实功能,“话题辩论”,则是进一步发挥文字的交际功能、作文周报的舞台功能。“话题”最好选择一些切合学生生活实际的“两难”话题。如:同桌,自选好还是老师安排好;流行歌曲进课堂,该,不该;网络游戏,好,不好;和伙伴怄气,该不该先低头求和……
第四,想象接力。我们陆续开展了《鸡大婶奇遇记》《大话三国》《明天的故事》《小旅行记》等“想象接力”。学生展开想象,一个接一个地写,有的“想象接力”。写了数万宇,学生对此特别感兴趣。
第五,优先卡。“优先刊用卡”,简称“优先卡”,顾名思义,学生在投稿的时候上“优先刊用,同等质量优先刊用。“优先卡”要尽可能地运用到与作文“无关”的事件上。如数学考试得了满分,歌唱得动听,运动会上获奖……这样奖,能激励学生全面发展。
第六,才运卡。每期“班级作文周报”,教师都要选定5篇“佳作”。学生也从本期周报中选出5篇佳作,猜中3篇以上者,有资格进入“才运大抽奖”,这是“才”的含义。抽到谁,要看运气,这是“运”的意思。凭“才运卡”可在“心语港湾”栏目上发表文字,也可以用两张“才运卡”换一张“优先刊用卡”。
第七,新星亮。一般每月推出一位作文“新星亮”。被选中的同学上了“新星亮”,一月里将连续发表34篇文章,“一炮打红”。就三年整体设计来说,绝大部分学生都能成为“新星亮”栏目的“新星”。“新星”多挑选中后等学生。中后等学生的成功,犹如在平静的湖面上投下一颗大石块,波澜向着四周扩散。
第八,出专刊。除了为班级小作家推出“个人专刊”,我们还有以下“专刊”:“假期专刊”“月末增刊”“新年专刊”“毕业专刊”等。
第九,装帧大赛。学生每天写“每日简评”,每周写“每周一稿”,一学期下来,少的写了五六个本子,多的写了十几乃至二十个本子。每学期末,我举办“‘我的书’装帧设计大赛”,评比“最美的书”“最厚的书”“最有创意的书”“最佳前言奖”和“最佳封面设计奖”。
“作文教学革命”之“保障系统”
记者:这么丰富的作文教学金点子,看来,是会让学生产生欲罢不能的写作激情。您在“保障系统”里又做了哪些创造性的工作呢?
管建刚:中国最年轻的专栏作家蒋方舟的母亲、作家尚爱兰说:“发现题材,是最最重要的写作才能。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就等于文字的高位截瘫者,他的文学生活不能自理,要靠别人才可以存活,等于是一个高度迟钝者,到处都是食品,根本就看不到哪一种是可以吃的,要别人指定了才知道吃。”“我的作文教学革命”里的“保障系统”的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拥有“发现”的眼睛。——这主要依托“每日简评”。
“每日简评”,要求学生每天用几句话简要记一件事儿。招术虽小,作用却大。我们都有这类生活经验,五天前花掉的钱,五天后怎么也想不出用在哪儿了。当时若记上几个字,一看到这几个字,不仅知道了花费在哪里,而且知道怎么花费的,那天消费的情形也历历在目。“每日简评”是模糊记忆中的一个线头,有了这线头,人就有了一条走向记忆的绿色通道,能够随时提取储存在脑海中的生命印记。
“每日简评”由三个部分组成:(1)日期、天气和心情指数。“心情指数”,即学生在记录这个事件时的心情。学生根据当时的心情,标上表示生气、高兴、烦恼、哭泣的人物简笔头像。(2)题目。要给素材起题目,这对发展学生的拟题能力有好处。拟题能力是一个很重要、很现实的写作能力。若能配合黑板报开个“好标题集锦”栏目,每日上墙更换,相互比赛,相互学习、借鉴,更好。(3)记叙或描写所积累素材。素材可以有两类写法,一是简要记叙事件的全过程,相当于概括全文;二是详写事件中的某个细节。
学生初次接触写“每日简评”,随意写,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放开他们思维的手脚,打消他们记载的顾虑。在此基础上,又适当收一下,处于收收放放、放放收收的调节状态。“收”的类型有:全收型,本周的“每日简评”的主题由老师定,同学都写这个话题。半收型,由学生自己确定本周“简评”主题,但都有一个连续观察、体验的对象与话题。活动型,以“保护一个蛋”为例,一周里,学生每天都带一个生鸡蛋在口袋里,“每日简评”记录护蛋的情况,可以是自己的,也可以是伙伴的。这些年我用过的“收”的话题如:“女生眼中的男生”“男生眼中的女生”“话说管老师”“老师发脾气”“咱们班的课前准备情况”“调皮鬼的调皮事”“咱们班的作业拖拉王”“每天烦恼一点点”“班级大明星的故事”……
除了“每日简评”,“保障系统”还有两个支撑性的活动活动日”“作文活动课”。
“作文活动日”,定于每周一,它是“我的作文教学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作文训练最重要的基点。这一天,主要开展以下活动:
(1)修改活动。晨读时间,四人小组相互阅读、修改伙伴的习作。伙伴阅读后,提出自己的看法,写下推荐语:这篇文章好在哪里,为什么要推荐它发表在班级作文周报上、推荐语要签名。被推荐的学生习作录用了,发表了,小作者可以选用一条伙伴的推荐语附在后面发表,待遇等同“佳句精选”。
(2)作文活动课。主要有以下环节:第1个环节“让我呼喊你的名字”,大家齐声高呼这期周报上发表的作文的题目和小作者姓名。第2个环节“佳作真精彩,看看又是谁”,揭晓上一期的佳作,看看哪些同学榜上有名;之后同学选本期周报上的佳作。第3个环节“你有才我有运,才运大抽奖”,进行“才运大抽奖”。第4个环节“佳作齐欣赏”,邀请部分被评为“上期佳作”的同学朗读“佳作”,教师一旁做点评。第5个环节“走进大本营,练好真本领”,此环节是一个作文技能训练。每次的训练点,一定要与学生发表在周报上的作文的精彩之处挂起钩来,也就是与“佳作赏读”紧密联系在一起。
(3)发布用稿消息。下午放学前,宣布本周班级作文周报录用的稿件,宣布完毕,也可请人选文章的同学代表做一分钟即兴发言,这既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又增强学生发表作文的荣誉感。
记者:管老师,老师们肯定非常关注两个问题,放在最后请您解答: 1.您学生的写作负担和您的批改负担是不是增加了?2.“作文革命”会对孩子们的作文考试成绩带来什么影?
管建刚:“我的作文教学革命”下的学生的写作负担并不重。大家都知道,作文教学靠几篇大作文和小作文训练是写不好作文的,负责一点的语文老师都要求孩子写日记、周记。“我的作文教学革命”不再写传统的“大、小作文”,只写“每日简评”和“每周一稿”,从学生的写作数量和老师的批改数量来讲,并不比任何一位负责的语文老师多。实践中,学生的写作热情被激发,自觉自发地写日记,一些同学一年写了一二十万字,那是在兴趣之下的写作,有兴趣,就没负担。坦率地说,教师批阅这种发自心灵的作文是一种心灵的享受。
“我的作文教学革命”本质上属于自由作文,作文考试正好相反。我无法让孩子们回避考试,因此我在训练体系里增加了“点题征文”这个活动,一个学年有十来次征文,三年有30来次征文,选取教材上、教材外可能会考到的、或有典型意义的题,练一练。


4#
 楼主| 发表于 2008-9-23 11:29:41 | 只看该作者

来源;网络

714——16日,我有幸参加了在山西运城召开的新教育年会,收获颇多。我为新教育人执著追求教育理想的情操而感佩,为美轮美奂的童书所吸引,为无数一线教师默默地用童书丰富孩子的精神世界而感动……但这次年会最大的收获,还是认识了“作文教学革命”之首创者——管建刚老师。
邂逅管老师还真有些戏剧性。记得717日上午,我们乘车从山西运城新教育实验学校来到三门峡火车站,即将结束为期三天的“全国新教育实验研讨活动”。在前往火车站的路上、在拥挤噪杂的三门峡火车站,我注意到一位年轻的男教师一直跟在我们后面,我们谈笑风生,他总是一言不发,微笑着看着、听着。即使在我们身处烈日下焦急地等待着返程列车时,他的神情也总是那么淡定。
    经过漫长的等待,下午一点左右,我们终于盼来了归去的列车。当我们安顿好行李,兴奋地聊着天时,偶一回首,惊奇地发现临窗而坐的乘客正是那位年轻男教师!他时而望着窗外飞驰而过的风景沉思,时而倾听我们的谈话颌首微笑。
他那与众不同的微笑,引起了我的注意。我不禁打量起眼前这个英俊小伙:大约一米七五的个儿,肩膀较宽,方脸大眼,皮肤较白净,上身着雪白的汗衫,下身穿牛仔裤,看上去挺精神,丝毫不见旅途奔波的劳累,那善意的微笑,总让我想起邻家大男孩。
同行的陆老师正和我聊着天,突然注视了他一会,试探地问:“您是不是管建刚老师?”他微微点头。“啊,您就是管老师?怎么比照片上的年轻?”他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被陆老师这么一提醒,我也觉得这张脸似曾相识,便在大脑中努力搜索。噢,想起来了!最近一期《小学语文教师》的首篇文章就是介绍管建刚和他的“作文教学革命”。记得这篇报道曾深深地吸引了我,以致于这次出差我还随身带着这期杂志呢!我好兴奋,急忙从包里拿出并翻开杂志,开始了与管老师长达三个半小时的交流……
我们与管老师聊新教育,聊曹文轩,聊童书,但聊得更多的是他的“作文教学革命”和他对阅读教学全新的解读。我们津津有味地倾听着,思索着,激动着……蓦然间,我们好似碰到了多年未见的老朋友,谈得竟是那么投机!(哈哈,可能有些自作多情,但当时的感觉就是这样。)管老师倾其全力研究的作文教学,其实这几年我们也在做,唯一不同的是,面对困难,我们轻易放弃了。他却迎难而上,努力寻找解决的方法,他认为,办法总比困难多。整整八年哪,这位青年才俊默默地实践,默默地读书,默默地思考、写作,终于寻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成长的成功之路。我突然想到:一个人,无论他从事什么职业,如果能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里,数年甚至数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地研究,他定会成为这方面的专家。
不经意间,已到晚餐时间,王健老师戏言:“哈哈,别看丁老师平时总是病恹恹的,刚才与管老师的交流中,精神可真好,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杨校长也问我:“要在学校或是其他场合,你会像今天这样毫无拘束地交谈,不住地发问吗?”我笑着摇头。我想,这就是管老师的魅力吧!他目中有“人”,虽是名人,但毫无名人架子,尊重每一位交谈者,总是专注地倾听我们提出的每一个问题,与之交谈,轻松又愉快;他心中有“慧”,他的思想睿智而深刻,常能激起我思维的火花,与之交谈,茅塞顿开。
也许是猎奇心理在作怪吧!我很想进一步了解这位神奇老师,了解他的“作文魔法营”,了解他的“作文教学革命”,了解他正在研究的“阅读教学革命”……
                                
回到家,我如饥似渴地读记者对管老师的专访,读他的博客——《我的作文教学革命》,读他的专著——《作文魔法营》(很可惜,没买到他最近出版的《我的作文教学革命》)。每读一篇,钦佩之情便增加一分。管建刚老师到底是何许人也?以下我引用《小学语文教师》记者朱文君撰写的一篇报道中的题记,对管老师作一简单介绍:
管建刚是一个不善言辞的人,与他在一起,他大部分时间总是微笑着,认真地听你讲话。可是,读他的文字,你会感受到另一个管建刚:锐利、深刻、独到的思想纵横捭阖,令人叹服。作为苏州市学术带头人、江苏省吴江爱德双语实验小学副校长、语文老师,他始终坚持把自己的思想化为实践,创下带班两年,学生发表作文200篇的记录;先后出版《作文魔法营》、《不做教书匠》、《我的作文教学革命》等书,均引发广泛反响。
的确,读着管老师的文字,是享受,更是启智。与此同时,我对这位神奇老师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便开始试着解读他——
他是儿童世界最忠实的守护者。虽是七尺男儿,却有细腻的情感和可贵的童心。教育教学过程中,他善于用心灵碰撞心灵,用心灵提升心灵,因此,他能畅通无阻地进出儿童的心灵世界。为了给学生打造一个永不消逝的童年,他想到了作文教学研究,引导学生借助文字留住五彩斑斓的童年,又魔法般地塑造并美丽了童年。他的一言一行,常令我悄然动容。记得《作文魔法营》中他是这样描述自己每周为《评价周报》选稿的:“对于选稿,我像呵护婴儿细嫩的皮肤那样小心,像呵护纸上的心灵那样谨慎……说到底,老师不是编辑。编辑需要发现新人,推出新人,却无需强求每个作者都成为新人,都成长为后起之秀。老师不是编辑。老师需要把爱的眼光投向每一位学生,去想象每个周六或是周日,每个孩子都极力想写好‘一周点评’,极力想获得周一的成功。这样,老师需要用爱的耳朵去聆听稚嫩可爱的声音……”“老师不是编辑”,一句简简单单的话语,道出了他对孩子多少的理解和关爱呀!回想起陆老师在火车上曾问过他一个问题:“您每天要批阅学生的‘每日简评’,每周有一篇‘自由作文’,每月有一篇‘点题作文’,每周还要定期出版一份《评价周报》。难道您不累吗?”管老师淡淡一笑:“不累呀!”当时我心存疑虑,现在想来,“老师不是编辑”就是最好的诠释。在他看来,“读稿与选稿就不是一项机械枯燥的工作,而是一段无比快乐的心灵历程。”“我珍惜这份阅读,我从不把读稿当作批阅。批阅是工作,阅读是享受。打开周记本,我享受着孩子无邪的信任,享受着孩子纯洁的情感,享受着孩子创造的激情,享受着孩子成长的快乐……享受作文,那是一个唯美的心灵天堂。” 我想,无论从事什么工作,也无论工作多繁忙,只要心中怀揣着爱,快乐天使就会飞到你心灵深处最柔软的地方。
他是教育园地里勤奋的智者。从山西出差回来,我天天关注管老师的博客,惊讶地发现,即使在假期,他的博客也每天有更新,或是记录自己对教育现象、对作文教学的独特思考,或是对学生假期生活的鼓励与指导,或是从全新的视角解读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名家名篇……读着他的文字,我时而被他执著追求的精神默默感动,时而被他不断翻新的花样拍案叫绝,时而又有豁然开朗的感觉。他酷爱读书,善于思考,敢于创新,勤于写作,怪不得最近几年,能以平均两年出版一本书的速度震惊教育界呢!
不过,我最感到惊奇的是,管老师的脑瓜里怎么会有那么多的金点子?他的学生是这么形容他的:
                          (一)
老师教作文很有一套,班级办了一张《评价周报》,每天写“每日简评”,星期六、星期天写“一周点评”,“一周点评”录用了,就会得到刊用纪念卡,集了刊用纪念卡,可以换各种级别的奖状。更使我们作文热情高涨的是,老师自己掏腰包买了一批书,只要“一周点评”录用,就可以得到相应的稿费券,集满一定的稿费就可以换书。这样,我们能不积极写作文吗?

(二)
现在,《评价周报》分成了三个板块,有A版、B版、C版和D版。我们每周写的“一周点评”都要写上投什么版。这几个版块里,最好的当然是A版,所以稿酬也高,每千字有8元稿费呢!接下来是B版,每千字6元,而C、D两版最差,每千字才4元。
只是管老师的“作文教学革命”中的“冰山一角”,在他的新著《我的作文教学革命》中,有较为完善的作文教学的“动力系统”、“助力系统”和“保障系统”。每个系统中新招迭出。“我愿意做一名坚持奔跑在创造花样和点子之路上的教师。”管老师如是说。管老师的确是智者,他用智慧一次次点燃学生的写作激情,且熊熊燃烧而不熄灭。他的一些学生凭着兴趣,一年竟自觉写下了二十万字的日记。嗬,做他的学生可真幸福啊!
说管老师是智者,是因为他的“作文教学革命”把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巧妙地融于一体。这不由得使我想起与学生走过的一段难忘的经历:曾经有整整一年时间,我与我的学生开展了“师生共写随笔”的课题研究。我与学生快乐地读书、写作,用笔自由抒写所见所闻、喜怒哀乐,写作给了学生灵气和自信。当我手捧一本本个人文集时,激动与自豪溢满胸膛。但进入六年级后,随之而来的考场作文,不仅给学生,也给了我当头一棒。看着扣得血淋淋的分数,我内心痛苦万分,我甚至怀疑之前所做的一切是否有价值?我焦虑,家长也焦虑,一位曾在全国作文大赛中获得一等奖的优秀生家长的质问至今还在我耳畔回响:“为什么我的孩子自由作文写得那么好,而考场上的命题作文总写不好呢?”有一阵,这位优秀生对命题作文产生了深深的反感和恐惧。幸好,我很快找到了原因与对策。在过去的一年中,我让学生以随笔的形式在他们的作文仓库中积累了丰富的材料,但疏忽了应试作文技巧的指导和训练。于是,整个六年级阶段,我被迫暂停“师生共写随笔”的研究,把撰写高质量的命题作文作为师生的主攻方向。我根据学生应试作文中存在的问题,我精心设计了许多作文评讲专题课,并加大了作文面批量。多管齐下,学生的考场作文质量终于在逐渐提升。但一路跌跌撞撞地走来,有时不免显得有些仓促和疲惫。
这段经历让我刻骨铭心,与管建刚老师面对面交流时,我曾问他:“您是如何处理好自由作文与作文考试的关系的?”“靠‘点题作文’这一高招呀!”管老师莞尔一笑。原来,在实践过程中,管老师也碰到了与我同样的问题。因此,他在他的作文训练体系里增加了每月一次的“点题征文”活动,选取教材上、教材外可能会考到的、或有典型意义的题进行有针对地训练、评讲。这一活动把应试作文融于平时的自由作文之中,“收”“放”自如,既保持了学生的写作激情,减轻了他们的学业负担,又能从容地面对考试。的确是高招!
说管老师是智者,还因为他挖掘了习作的内涵,拓展了习作的外延,把写作与塑造完整的人格结合起来。他常用笔与学生进行心语交流,架构通向童心的彩桥,从而改变特殊学生,化解学生之间的矛盾,疏导青春初期学生的心理,营造积极向上的班风……总之,作文,不断在他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焕发神奇的魅力。他认为:“转变一个表述形式,就能转变一个教育效果。当老师读学生穷自己所思也无法写就的文章时,(注:这是老师根据班级现象精心写就的文章)学生的专注程度与心灵震颤是一般说教所无法达到的。我坚信,作文之外的情感和震撼,将使作文更具亲和力,更具人文情怀。”
在应试教育越演越烈的今天,作文,想说爱你真的不容易。但从管建刚老师的智慧中,我们也许能触摸到作文教育内隐的生命情怀,享受到作文带来的人生乐趣。
很幸运,在我的生命旅程中,能有这段美妙的“插曲”。
5#
 楼主| 发表于 2008-9-23 11:30:52 | 只看该作者
聆听管建刚校长的报告
        作者:褚偲佳     

聆听管建刚校长的报告
25日上午,我大叔同实验小学聆听了管建刚校长的关于“不做教书匠”的专题报告。初次见面,让我有些惊讶,这就是大名鼎鼎的管建刚校长?身着T恤沙滩裤,头带一顶运动帽,留着一小撮胡子,背靠着椅子坐着,让人怎么也不能和管建刚校长联系在一起。
听着主持人钱峰老师的介绍,越来越对管建刚校长产生了强大的好奇心,一个平凡的普通的农村教师,也曾想过放弃教师职业的普通人,更是一个不喜欢语文的这么一位教师,怎么会成为了一名为是一名教师而感到无尚光荣的教师?更成为现在有名的连续三年一年出版一本书的语文教师名家?这些疑惑热让我对管建刚校长产生了兴趣。
细心聆听了管建刚校长的主题为“我的教育人生的几个关键词”的报告后,我的疑惑渐渐散开。管建刚校长抓住取向、自律、自信、奋斗、学力、专业、智慧这七个教育人生的关键词进行讲述。在讲述中他穿插了很多的小故事,如;皮尔·卡丹的故事、帕瓦罗蒂的启示、吸烟的故事、美国画家莫尔斯41岁从事电报的发明、20元美抄的故事……很奇怪的事,这些故事中大部分的故事我都看到过,而且都在同一本书中,那就是今年暑假我看的《一生只做一件事》。我并不知道管建刚校长是否也读过这本书,但是从他的报告中,从这本书的读后感受中,我已经很清楚地明白了为什么管建刚校长会成功,为什么皮尔·卡丹会成功,为什么林肯、比尔·盖茨等等看似伟大的人能成功。其实他们也是普通人,他们不伟大,但是他们却成为了不平凡的伟大的人,秘密是什么?也许就是当你有很多把椅子的时候,请你记住比尔·盖茨说的这句话:“如果你想同时坐两把椅子,就会掉到两把椅子之间的地上。我之所以取得了成功,是因为我一生只选定了一把椅子。”当你选定了这把椅子后,请把你的心完全投入其中,努力朝着心中的这把椅子奋斗,请相信,你一定会成功。
回顾许多成功人士,他们的经历无疑都证实了比尔·盖茨的这句话。我们都是教师,既然你的这把椅子已经选好,那就在着把椅子上创造出你的辉煌。让这把椅子稳稳地摆在教师的行列中。相信自己的能力,肯定自己的实力,做出你的特色,创出你的辉煌!
6#
 楼主| 发表于 2008-9-23 11:32:50 | 只看该作者
                           做没有借口的教师
                                                     ——有感于管建刚对青年教师的九条建议
                                                                  宜兴市西渚中学许益萍
  阅读了管建刚对青年教师的九条建议,感触较深,尤其是最为精彩也最最实在的一段:做没有借口的老师。反省自己,在工作中也确实有过这样的借口啊。
  一、学生基础太差了。有时我们教不会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便会抱怨学生的基础太差了,抱怨家长这不管那不管。我们真的需要明白,学生基础差是肯定存在的,老师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尽量使他们在你手上有所进步。
  二、我忙不过来啊。对于一个有责任心的老师,他的工作无疑是忙碌的。越是有责任心的老老师,越不会以一个“忙”字来推诿工作。想想平时自己真的直叫忙、忙、忙。这是理由吗?我需要好好反思,越是有责任心、教育责任感强的教师,越不会以一个“忙”字来推诿工作。
  三、找班主任去。每一个老师都是潜在的“班主任”,都应在学生的“人”的成长上负起必要的责任。遇到不是自己班级的学生有一点小事来找我,我有时也以这个借口拒绝过学生。现在想来每一个教师都是潜在的“班主任”,都应在学生的“人”的成长上负起必要的责任。
  四、这个事我做不了。回想过去自己有着许多借口,心里嘀咕着我不行,这个事我做不了,现在想来那是借口,还没有做,怎么知道不行呢?知道自己不行,那就要更加珍惜这样的锻炼的机会,使自己“行”起来。一个人最重要的是勇气,失去勇气也就失去了一切。一个人就要习惯去做带有几分挑战性的事情。看来我以后也要尝试着做一些事情,使自己更加行。正如书中说的“一个人不能只做自己经验范围以内的事情,要习惯去做带有几分挑战性的事情。不然会永远活在害怕里,也永远活在没出息里”。
  “做没有借口的教师”体现了一个人积极对待工作的态度。既然我们选择了这个职业,选择了这个岗位,就必须接受它的全部,而不是仅仅只享受它给你带来的益处和快乐。就算屈辱和责骂,那也是这个工作的一部分。回顾一天的工作,我们应该扪心自问:“我是否付出了全部的精力和智慧?是否完成了自己所设定的目标?”
  工作就意味着责任。对我们而言,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记住自己的责任,无论在什么样的工作岗位上,都要对自己的工作负责。不要用任何借口来为自己开脱或搪塞,完美的执行是不需要任何借口的。正像书中所说“任何借口都是推卸责任,在责任和借口之间,选择责任还是借口,体现了一个人的工作态度。”所以当我们有了问题,特别是难以解决的问题的时候,有一个基本原则可用,而且永远适用,就是永远不放弃,永远不要寻找借口为自己开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最有效的工作原则。
  “没有任何借口”体现了一个人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我们每一个人对工作、对家庭、对亲人、对朋友,都有一定的责任,正因为存在这样那样的责任,才能对自己的行为有所约束。寻找借口就是将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转嫁给社会或他人,我们的责任也将随着借口烟消云散。没有什么不可能的事情,只要我们不把借口放在我们的面前,就能够做好一切,就能完全的尽职尽责。
  借口是一种不好的习惯,一旦养成了找借口的习惯,就会让我们的工作变的拖沓而没有效率,会让我们的人生变的消极而最终一事无成。所有的工作都是由一件件的小事组成,一个对小事不负责的人,也承担不起大事业。我们应该从现在做起,从每一件小事做起,杜绝任何一次寻找借口的行为。
  态度决定一切,行动是成功的开始。太多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工作必须认真对待,必须全力以赴完成,必须想方设法去做好。成功偏爱那些没有借口、不折不扣地完成任务和使命的人。没有借口,就要有责任感,就要用全部精力和智慧去完成每一项教学工作。
  收起借口,你同事说你变了;收起借口,你领导说你变了;收起借口,你学生说你变了;收起借口,你发现自己真的变了……
7#
 楼主| 发表于 2008-9-24 07:38:47 | 只看该作者
NO.2、“我的作文革命”之基石:作文,一种公众的言说
2006年10月30日 星期一 下午 08:40
   写作本质上是一种公众的言说,几乎每一个写作者都期望自己的文字能见诸报端。发表,既表明写作者的才华被认可,又象征着写作者获得了公众言说的权利。纯粹如卡夫卡的写作是有的,却没有普遍意义。一个写作者最大的荣耀,莫过于拥有在公众面前言说的能力和资格;绝大多数的写作者的主要目的,也就是要拥有在公众面前言说的能力和资格。一个写作者看到自己的文字和名字出现在报刊上,既兴奋,又激动。这兴奋与激动,一方面是发现自己拥有了另一种说话的方式,这种说话方式能使作者发出更广阔、更洪亮的声音,一个人的声音传得多远、多久,就证明这个人的影响力有多远、多久,这就是为什么一个有争议的作家,往往也是一个有影响力的作家。伴随而至的,还有取得这种别样的说话方式的权利感、获得感、快慰感、成就感,这种权利感、获得感、快慰感、成就感,刺激着写作者以更好的姿态去写作。我深知,自己之所以被调动起那么大的写作热情,是因为那年我一直处于“十二月”的写作亢奋之中,那亢奋是作文走向成功的最重要的内在驱动力。那个亢奋期后,我对文字的感觉进入了一个新的状态。真正的言语动机来自主体内部的需要,即人自身的需要。文章发表的刺激显然是激活内部需要的一个最为有效的途径。要让每个学生在小学生报刊上发表习作,这种可能性不大;要让每个学生经常在小学生报刊上发表习作,从而出现一个较为持久的写作亢奋期,那可能性可以断言为零。而离开发表,也就离开了作文最本质的实用功能,离开了作文最能召唤人写作冲动的激励功能。
写作是一种公众的言说,这决定了写作的开放性。阅读对象的开放是表现之一。作文是为每一个有兴趣、有缘分的不确定的阅读者准备的。这种不确定性给作文增添了种种神秘色彩,一名写作者往往会在某种意外里遭遇“他乡遇知音”的幸福,这种幸福来自“写作是一种公众的言说”。传统作文教学总处于封闭的不自由状态,写作内容的规定性,命题方式的单调性和权威性,写作方式的训练性和机械性,写作时间的紧迫、缺少舒展性,阅读对象只有教师的单一性,阅读评价只有教师而无法走向多元化,等等。封闭的不自由的写作,将作文的本质属性和神秘的幸福色彩消逝殆尽。可以这么武断地说,在不可抗拒的应试教育的今天,已经鲜有学生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这不是学生之过。已经很少有教师把让学生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看成作文教学上一件最重要的、需要迫切来做的事情。很多教师都把这一理念看成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以至到最后,连语文教师都忘了写作除了应制、应试之外,还能是什么。写作教学就这样沦丧在方向的迷失里,盲目地走啊走,走得很累,也很糊涂,很多文科考生上了大学,对写作依然无好感。
没有读者的写作是没有生命的写作。同理,没有读者的写作教学也是没有生命的教学。写作教学得不到有效突破的最根本、最重要的原因正是——学生从来没有体验到作文作为“一种公众的言说”给人带来的自尊与自豪,精彩与激荡。长久以来,学生的作文被看成是一项作业、一次无关紧要的练习,从来不被看作是有份量、有价值的话。科学家在思考着他认为重要的事情,三岁的小孩子也在思考着他认为重要的事情。当学生把他认为最重要的情感和思想写出来,交给老师,却被当作小孩子无谓的涂鸭、练习或作业,这种伤害一经成立,作文的严肃性、神圣性和幸福感也就从学生心灵深处被一点一滴地抽去,剥落。要把学生的文字看作是有分量、有价值的话,要让学生的文字具有在公众面前说话的权利感、尊重感和成就感,写作教学就该从“作文是一种公众的言说”的高度去认识和实践,而不是让学生在封闭的训练中,获得一些所谓的作文能力,再走上“公众言说”的路,这是一条本末倒置的路。“如果作文教学从一开始就不断地强化学生的发表欲,这对于他们写作上的成材必将大有助益。”“这种发表的意识,言语表现,言语上的自我实现的观念,要先于写作的行为技能深深根植于学生的大脑。”“发表,是言语学习的‘成功’教育,它给人以‘高峰体验’,它会影响人的一生。一旦习作成为指向发表的写作、成为学生自我表现和个性发展的主要形式与方式,学生通过文章的发表,源源不断地获得写作的动力和能源,写作教育就将形成一种良性发展的内在机制。”福建师大的潘新和教授如是说。“一个合格的作文指导老师,不应该把力量都放在‘指导’学生如何写作文上,他至少应当分出一半力量来,研究一下,如何‘发表’这些作文。”“只要公开发表一次,就会改变他对写作的态度和价值的认识。”作家尚爱兰回顾女儿——儿童作家蒋方舟的成长历程这样说。
可是,操作路径呢?我耿耿于怀,苦恼不堪。
直到有一天,我忽然想到,既然不能在正规出版发行的小学生报刊上经常发表习作,我何不自己创办一份报纸,让学生在“我”的报纸上发表文章?对,以“班级作文报”为阵地,不断地发表学生的文字,变“作业”为“投稿”,让学生以投稿的方式进行写作,让学生的文字和名字时常出现在班级作文报上,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作文的有用,让学生在作文的发表中获得写作的乐趣和自信,让学生在作文的世界里生活、在生活的世界里作文,让作文和生活、和生命交融在一起,这多好。要知道,一个人的存在总是处于某个相对稳定的群体之中,这个相对稳定的群体对个体的评价和看法,对个体的影响是很大的。就像我们教师,学校内部对一个人的评价,总会非常敏感地影响着这个人的生活状态和生命质量。对学生而言,班级是他们生命中最为重要的又相对稳定的生活世界,同学、伙伴对他的评价和看法,将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生活质量。可以想见,当某位同学接二连三地在“班级作文报”上发表文章,班上的同学必然会对他刮目相看,这个学生也必然会很快地产生强大的写作信念,强烈的写作欲望。云雾逐渐散开,阳光撒进窗来。作文的生命活力在于获得说话权,在舆论的平台、与读者见面的载体——报刊上获得说话的权利。办班级作文周报,让学生拿起笔来在“报”上说话,这是我最初创办“班级作文报”一个直觉性认识。一个人生活在集体中,若得不到在集体中说话的权利,这是一种非常糟糕的生活状态,从内在的需要来看,从每个学生向往尊严和美好的心态来看,他们都期望能够获得这种说话权,因为人不只是为“活着”而活着,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期盼,那就是人还要活得有尊严、有风采、有价值。当作文成为这样一种生命活动的价值取向的时候,学生必然会去追逐它,这个“追逐”,就是主动写作。
时间跨入2000年,电脑和“办公一体机”的普及,办一张铅印的报纸,出一张人手一份、像模像样的报纸,从可能走向现实。“班级作文报”用普通的八开纸,电脑排版(利用Word简易排版,分一下栏和页),正反两面,以小五号字刊印,每次约能刊发7000字,折合成学生作文,有十五、六篇,一个班以45人计算,每次可以刊发三分之一左右的学生作文。利用“办公一体机”印刷,成本也不高,每张报纸的成本价不过一毛钱。现在,要考虑的是“班级作文报”的出版周期,是月报、半月报、旬报,还是周报?我选择了周报。周报的周期短,循环快,气血就旺。学生在报上露脸的频率越密,刺激也就越强,写作欲的调动也就越快,越有效。周期长,发表一次之后,学生要等很长时间才能再发一次的话,这显然违背了我创办班级作文报的初衷。我给“班级作文周报”取了个名,叫“评价周报”,用“评价”这个词,是进一步让学生明白作文的交际功能,即用文字说出你的观点、你的态度、你的情感,用文字表达你对他人观点、态度、情感的看法。我经常教高年级语文,发现高年级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对同学、对老师、对学校、对社会已有了自己的看法,而传统作文教学长期以来强调的是“真情实感”,“情感”二字(在这一点上,也普遍地没有做好),忽视了学生的观点和看法,以为小孩子有什么观点、看法,幼稚。成人总自以为高明,其实,孩子的眼是没有经过世俗污染过的眼,往往能敏锐地发现成人看不到的透明本质。从生理角度来看,学生一到青春发育期,脾气不好,说话儿带刺,这个“刺”,实际上是学生个性的独立思维的觉醒。物质生活的提高,孩子的发育已提前到9——13岁,发育期已经不再是初中,而是小学中高年级。最近看到一则消息,说猩猩也有思想,也有烦恼,而猩猩的智力发展仅相当于四五岁的孩童。“评价周报”这个名也就这么固定下来了。到现在为止,“评价周报”已经出版了近300期,发表学生作文200来万字,班级作文周报的意义也远远超出了当初的“评价”,我仍用这个名,只是一种恋旧和象征。如今参与“作文革命”的老师,常让学生给班级作文周报起名字,选出最佳名字作班级作文周报的名,这个法子很不错,“小脚丫周报”“成长的足迹”“丑小鸭周报”“新月周刊”就是这样诞生的,缺点是,每带一个班就要给班级作文周报换一个名,缺少连续性。
第一期班级作文周报出版啦。看着自己班的作文报,看着上面一个个熟悉的名字和故事,同学们都笑了。作文教学强调“说真话”,很多专家都把“说真话”提到“做真人”的高度,“培养一个人怎样写作,在另一个意义上就是培养一个人怎样做人。”“在作文中为了得高分这样一个功利的目的可以说假话,那在现实生活中为了更加重要的目的就更加没有操守可言,什么事情都可以做得出来。这种情况是十分可怕的(钱理群)”,但学生作文中的空话、套话、假话依然十分盛行,以至于语文课程标准把“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写了进去。遗憾的是,课改至今,这一作文现状依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观。造成这一现象的成因当然有多个方面,作文命题的问题,考试机制的问题,评分标准的问题。然而,最重要的成因往往不是外因,而是内因,这个内因就是,在学生意识里,“作文是个假东西”。当学生写着“爸爸,我想对你说”“妈妈,我想对你说”之类的习作的时候,他们知道最终看这篇作文的是老师;当学生写着“心中的小秘密”、表达着对伙伴的思念或愤怒的时候,他们知道最终看这些文字的是老师。传统作文教学给学生制造了一个怎样的畸形的作文状态?在这样一种畸形的作文状态下,作文教学怎么不向畸形的状态发展呢?有了班级作文周报后,学生很快端正了作文态度,知道了作文就是拿起笔来说话,作文就是人的另一张说话的嘴巴,写出的话,如同说出的话——甚至比说出的话更严肃——是要负责任的。很多教师和专家都想方设法地要使学生知道,作文的时候要有一群假想的读者,作文是写给所有可能看到这篇文章的人看的,“古今能文的人,他们对于文章法诀,一个说这样,一个说那样,各有各的说法,但是千言万语,都不外乎以读者为对象”,夏丏尊先生更把学生作文时“心中有读者”,看成最高的“文章法诀”。对于这一点,作文教学总是在无可奈何中回避。一些天份好的学生,在报刊杂志上发表了文章,无意中撞进了门,那是例外,不能算在作文教学的功劳薄上。班级作文周报的读者,除了老师,更有全班同学,还有每个学生背后的家庭。我鼓励学生将每一期的周报送给教导处,送给校长室,送给平行班,这不是向领导邀功,也不是向平行班炫耀,更深的用意是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周报的读者不只有班上的同学,还有很多潜在的读者。这个意识一旦苏醒过来,学生作文就能走上一条康庄大道,学生就能在为作文周报写稿的过程中,逐步领悟夏丏尊先生说的——“务使读者不觉得痛苦厌倦而得趣味快乐。所谓要有秩序、要顺畅、要有力等等,无非都是想适应读者的心情。因为离了读者,就可不必有文章的”——的意思。
班级作文周报的诞生,如我所料,学生的作文劲儿一下子来了。学生开始明白,写作是拿起笔来说话,是在报上作一场别样的公众的言说。他们拿起笔来说心里话,说藏在心里一直没有机会说的话,他们在报上以文字的方式来展开思想、观点和情感的争鸣与回应,他们很快就明白,作文不是为了考试,作文是另一种说话,另一种表达,那是心的表达,它不需要虚伪,不需要空话、大话、套话,不需要无病呻吟,不需要冠冕堂皇,说实在的话,说明白的话。一旦说假话,说言不由衷的话,作为读者的伙伴们,会质问,会排斥乃至孤立作者,因为谁都明白,说谎话是人品问题。我也经常强调,老师和同学能容忍你的声音是错误的,但不容忍你的声音是不真诚的,是虚假的。这种作文观的确立,将给学生带来健康的作文,以及健康的作文人生。
办班级作文周报,学生以投稿的方式进行写作,很快取得成效,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很快明白了,作文就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真实表达与真情交流。周一贯先生说,学生不清楚“作文就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真实表达与真情交流”,是导致学生作文“刻板僵化、做作矫情”的根子性原因。班级作文周报的创办,使学生明白作文是用来表情达意的,作文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生命状态和生活行为,它与人的心灵情感、思想观点有着最为真实与密切的联系。班级作文周报展示了作文,呈现的是文字,也是生命的独白和心灵的对话。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的文字——也就是学生的思想和情感——得到真正的尊重和肯定,学生在“写作—发表—对话”的过程中,清晰地感受并认识到,文字的言说是有分量、有价值的,是和尊严、自信联系在一起的。当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声音是有价值的,他的写作就一定会有重大的突破(钱理群)”,叫人惋惜的是,这种“突破”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一直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我的作文革命”正是要努力把这种“自生自灭”转变成“自动自发”,使“突破”不再是遥远的明天,而是生动的今天。

8#
 楼主| 发表于 2008-9-24 07:40:09 | 只看该作者
NO.1、“我的作文革命”之源起:作文,给我带来尊严和荣耀
2006年10月30日 星期一 下午 08:39


我做语文老师,是个意外。我在农村长大,父亲是个农民,母亲是个农民,所有的亲戚都是农民。小的时候,我痴想,要是有亲戚是街上人,或学校的老师,多好。这个潜意识大概是促成我走上教育之路的一个宿命。像身边每一个的贫下中农的泥娃子一样,我不知道除了书包里的教科书外,世上还有浩如烟海、无以计数的报刊书籍。初三,我看到文字版《射雕英雄传》,废寝忘食,把学业荒废得一塌糊涂。什么学校也没考上,只好准备去田里务农。
许是天意。那年,乡成人教育中心办补习班,能参加中考,学费200元,一个民办教师几个月的工资。死缠活磨,父母破天荒地同意了。从此发愤。语文却怎么“发”也“愤”不出来。中考总分640分,我考了584分,扣了56分,语文扣了28分,其它五门功课也只扣了28分。念师范,语文老师问我读过啥课外书,我说武侠。老师说要读些名著。我不知道名著为何物,刚好学过巴金的文章,老师说你看巴金的《家》吧。买来,读三几页,怎么也提不起兴趣,我对老师说,不好看。
数学一直不错,这与小时候外公老带上我去街上卖瓜不无关系。外公没上过学,不大会算。有人来买瓜,外公称,报上斤两,我尽快算,报出价钱。我从小知道数学的实用,也就晓得数学的重要。念中师,数学依然不错,考90分也轻松。语文最高考了78分,最低考了67分,总过不了80分的线——每门功课80分以上,是评“三好学生”的必要条件。蹦来跳去,总够不着上面的桃,信心没了,灰心来了,得,毕业做数学老师去。
命运捉弄人的时候,谁都拿它没辙。没来得及参加毕业考试,没来得及拿到毕业证书,一场大病,突如其来。没参加毕业考试,自然拿不到毕业证书,分配也就成了问题;分配若成了问题,往后的医疗费对家庭构成了沉重负担。亏老师奔走,分配总算没耽搁。没拿到毕业证书就分配,分配到校又不能参加教学工作,得养着,只能打道回府。一年后,我病蔫蔫地去村里的小学上班。校长说,你教数学吧,二、四年级。我厚着脸皮同校长商量,能不能教一个班,我身体不好。校长说,你要教一个班,那就教高年级语文。教一个班总比教两个班轻松,高年级语文就高年级语文。就这样,一个怕语文怕作文的人,从此一边给自己打针熬药,一边当起了语文老师。这一当,注定了与语文的一世情缘。
考中等师范学校,对我们农村娃来说,最大的诱惑是从此跳出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田角落”,做起街上人。没想,临到最后,又回到村角落里。村小都是中年民办老师,一个二十岁的小伙子,抱着个病体,无可奈何地蜷缩在小村里,惆怅,苦闷,颓废,压抑,伤感,烦躁,莫名,寂聊……一个人处于这种景况,内心的郁闷可想而知。病由心生。这郁闷总要发泄出来,人才会平和一些。那时候电话远没有普及,电脑与网络的词儿还没路过中国老百姓的耳朵,我花三毛钱买了本工作手册,在上面涂啊涂,涂了一地心情。正是诗的年龄,我订阅了《散文诗》,很自然地,把一地心情寄给了《散文诗》。一天,《散文诗》杂志来信,打开一看,一张用稿通知单,我的一则小文要在上面发表。我怕了那么久的作文,竟在我告别学生时代的一个冬日下午,把暖人的阳光照进了心扉。二月,我写了则乡村意景《三月》,投给当地市报,刊登了,我又写《四月》,刊登了,我又写《五月》,刊登了,又有了《六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冬之约》《冬之歌》《冬之舞》……
一路写下去,我不怕作文了,并且,感受到作文给我带来了尊严,作文提升了我的生命质量,作文神奇地恢复了我的自信,作文,还给我带来了荣耀。通过那份市报,让本地区的不少人知道,在一个村小里,有一个叫管建刚的人在用笔说话,每一个读者都是我知道或不知道、认识或不认识的听众。多年以后,有人见到我,说,你就是管建刚啊,当年在一所村小里写乡村散文的那个。作文,就这样给我带来快慰,带来成就感。这些亲身体验让我明白,作文是发出自己的声音,让更多认识不认识、见面不见面的人听到这种声音。从中我朴素地认识到,作文也是有用的,与当年替卖瓜的外公算帐一样有用,只不过,它与数学的“有用”的表现方式不一样,“用”的途径不一样。作文是有用的,它以发表的形式进行别样的说话,排解心灵的压抑,展现内在的生命,获得尊严的捍卫,寻找存在的证明。
对作家而言,个人的生命经历往往决定了他的创作方向和高度。对语文教师来讲,他自身的阅读经历,往往决定了他的阅读教学研究的走向;他自身的写作经历,往往决定了他的写作教学研究的走向。现在我懂得,一个语文老师如果惧怕写作,一个语文老师如果没有写作的冲动和践行,注定将走不到作文教学的深处,进入不了作文教学的生命境地。刘心武先生若不是一名优秀的小说家,他对《红楼梦》的揭密恐怕不会如此独到,引起如此反响。作文教学需要一个写作的过来人,只有过来人才能做真真切切的指点,这个指点,不只是技术上的,更是写作心路、写作生命上的。应着这样一段经历,一个读师范时一心想做数学老师的我,一个意外地成为语文老师的我,开始关注写作教学,开始反思写作教学:一个从小不知道课外书为何物的人,一个先天不足到只读连环画的人,一个不知作文为何物、视作文为拦路恶虎的人,走出校门,以记录心情的方式写作,第二年便在一家颇有影响的纯文学杂志上发表习作,这究竟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作文重在自我的写作实践,而不是教师滔滔不绝的所谓的指导;意味着作文重在自我情态的倾述,而不是按着规矩条文去写应试作文;意味着作文重在成功心境的感受,而不是一个简单的分数或等第;意味着作文重在焕发内在的写作动力,而不是步步紧逼的作业与压力……
我明白了,作文这项“作业”完全不同于数学作业,以数学方式进行写作教学,注定要失败。数学题不管你想不想、愿不愿,做题时总得一步步按部就班地往下做,不管你心情怎样,做出来就是做出来,做不出来就是做不出来,情绪对作业质量有影响,却不大。作文这项“作业”,情绪对它的影响巨大。你若觉得有话要说,你想写,写的时候就会充满感情,会发出会心的微笑,会情不自禁地流泪,会把自身的精与神、灵与肉倾注其中。你若觉得无话可说,不想写,那么每个句段都将是一场痛苦的奴役,没有内在自由与真实自我介入的写作,收获的只能是精神的折磨和痛苦。“我要写”与“要我写”,同样作文一个小时,得失感受,天壤之别。尽管语文老师都懂得“写什么”比“怎么写”重要;尽管语文老师都知道“愿意写”比“写什么”更重要,然而面对这个教学难题,只有望洋兴叹,只好束手无策,学生们也只能在“要我写”下作文,越写越没劲,越写越枯燥,越写越恨之入骨。
我明白了,传统作文教学并不是真正的写作,它充其量是一种虚拟的写作训练,它的目的是以考试的标准、教师的喜好来“指导”和“纠正”学生的所谓不正确的写作行为。可是,学生的写作动机没有改变,教师“指导”得再卖力,“纠正”得再热心,学生的写作行为不会有真正的改变,很多时候,倒出现了强烈的写作上的对抗情绪和行为。“语文教育实践中,首要的不是语言知识或技能的学习,也不是使人成为使用语言的工具的熟练的工匠,不应充斥着名目繁多的机械的训练或表面热闹的所谓的语文活动,而应贴近学生的言语生命的律动,帮助他们认识自我的言语潜能,唤醒他们的言语表现欲和对言语表现的热爱,让他们驾驭语言和言语创造的乐趣,体验言语表现的幸福……”多年后,当我读到潘新和教授在《语文:表现与存在》中这段充满生命情怀的论述时,仿佛一束阳光照射到我忽明忽昧的心头。阅读是一种吸收,获得内在的充实与祥和,作文是一种输出,一种自然之外的、通过后天努力获得的又一说话方式,它获得的该是骄傲,自豪,古人把能用笔写作称为“开笔”,举行盛大仪式,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我们的学生从写作中体验到这些价值和快慰了吗?我们的学生感受到作文在改善他们的生活、提升他们的生活了吗?我们的学生感受到作文给他们带来尊严与荣耀,以及人生的种种美好了吗?——没有。站在考试层面上的传统作文教学,给学生带去的,更多的是胆怯、害怕、伤害、挫败、自卑乃至耻辱。
我反复思考,怎样让我的写作体验成为学生的写作实践?怎样让我所获得的那份美好的写作经历,成为每个学生都能进入的一种生命状态?

9#
 楼主| 发表于 2008-9-24 07:41:18 | 只看该作者
十九:“我的作文革命”之课例二:重要的是思考
>>>以前我写作,总以为用别人想不到的词才叫好,才有水平,如“葳蕤”“茕茕孑立”“彳亍”。现在我明白著名作家叶永烈说的行文用字应该是“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把“藏”、“举”这样普通的字用在恰当的地方,才是真正的“好”。>>>这个“你们大家”中蕴藏着一个重要的写作技巧,即作者在写文章时,脑海中有一群假想的读者,他在写作时清醒地知道:我要写给所有可能见到这篇文章的人,男人女人,大人小孩,工人学生老师……记住,真正的写作,都有这样一群假想的读者。>>>写刚发生的事,不难;难的是,你能否从“圆和线”中,思考到什么,领悟到什么。一个人的思考别人无法替代,也无从帮助,一帮助,那便不是你的思考。>>>人,跑不过俊马,飞不过鸟儿,斗不过狮子,游不过鱼儿,但人是主宰。所以帕斯卡尔说:“人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这个世界上最脆弱的东西。但他具有思想,思想使他成为世界上最有力量的人。”只有思考,才会产生思想。
二十一:“我的作文革命之配套金点子四:“我的书设计大赛和“收藏童年”
>>>家王安忆感叹“生命不过是一场记忆”,记忆有多深,生命就有多厚,老的时候,倚靠着夕阳,翻看发黄的“评价周报”和“评价周记本”,有许多可以念想的儿时故事,那是一种幸福。>>>“‘我的书’装祯设计大赛”的还有不少价值:1、让学生明白作文能力是“写”出来的。2、让学生感受写书并不是件困难的事。3、让学生体验写作生命需要回顾与反思。4、让学生领悟写作需要为荣誉而战。5、“我的书”装桢设计比赛是一次综合素质的检验。>>>有趣的是,不少同学不约而同用了“老管出版社”“管建刚出版社”“《评价周报》出版社”的出版名。>>>金晓雯的书名是《放飞蜻蜓》,出版社是“蜻蜓出版社”,封面语十分富有诗意:“我思索,我追求,可惜童年还是如同蜻蜓般飞走了;我思索,我追求,短暂的童年还是如风般轻轻地走了,留给我一段伤感而难忘的回忆;我思索,我追求,让我们不要因为留恋不舍而哭泣,我们要把这段可比京杭大运河还长的美好留驻,我们的记忆非凡,我们的童年是伟大而有力量的”。>>>我们梦想着,当长大的孩子们有一天打开包裹,发现母校和老师为他们寄来的那一份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珍贵童年的时候,会是怎样的激动和感念。
二十二、“我的作文革命”之精魂:坚持就是胜利
>>>什么是作文?作文是生命,是心灵,是情感,是尊严,是荣耀。什么是作文?作文是本真的袒露,作文是压抑的冲动,作文是秘密的公开,作文是温馨的表白,作文是内在的觉醒,作文是跳跃的音符。>>>在我的作文革命中,这种渴求源于一个重要的背景,那就是作文成为作者乐于徜徉的一个真诚袒露自我的精神家园,作文,成为作者与读者生命拔节时精神交往的渴望,成为生命成长时一种略带精神猎奇的刺激与享受。在那里,生命有多美好作文就有多美好,生命有多深刻作文就有多深刻,生命有多灿烂作文就有多灿烂,生命的真善美就在心灵对话中得到净化与飞扬,张扬起人性的淳朴与纯正。>>>受一些地方邀请,我在不少地方讲“我的作文革命”。老师们说:这样教作文,好是好,可得花多少时间啊?>>>贵在坚持。参与“作文革命”,凡是取得显著成效的老师,都得出一个共同经验:“坚持”;凡是“坚持”的老师,作文革命都给他们带来教育教学的欣喜。>>>关键要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地做,而不是做了两天没见成效,就怀疑,观望。一个老师,选定一个研究方向,静下心来做上五年、十年,一定会达到别人达不到的高度。>>>我的作文革命,坚持就是胜利。
10#
 楼主| 发表于 2008-9-24 07:42:24 | 只看该作者
《我的作文革命》目录6
2006年09月11日 星期一 上午 11:44
十六、“我的作文革命”之“训练观”:训练服务于自主写作
>>>现在我可以论断,两者是主仆关系,自由作文是“主”,作文训练或训练作文是“仆”,“仆”服务于“主”。1、写作教学的终极目标是自由写作。2、写作教学重在唤醒学生的自主写作。3、作文技术可以渗透于阅读教学。4、作文训练本质上是无法序列化、训练化的。5、训练无非是个例子,是个手段。6、“课堂”不是作文的主阵地>>>写作教学的第一关键,是调动起学生的写作欲望,第二关键,是调动学生的发表欲望,这是凌驾于一切作文教学策略之上的策略。>>>解决了学生写作的内源性动力,明确了作文训练服务于自由写作——通过训练更好地自由写作、写出更精彩的稿件来之后,“我的作文革命”着手梳理、并介入作文训练。>>>作文训练最根本的着落点是“说”和“写”之间表现出的差距,通过训练,来弥补学生从“说”带到“写”的缺陷。>>>口语的极致是生活,写作的极致是艺术,两者的最终发展方向不同。一个语文教师要在写作走向艺术的层面身体力行,获得亲身的感受和经验,才能加以必要的、也是切中肯絜的训练。>>>一个语文老师,如果把学生的写作欲望调动好了,一个语文老师,如果把学生的写作兴趣维持好了,他已经是一位合格乃至优秀的作文教师。
十七、“我的作文革命”之“助悟策略”一:听读作文课
>>>作文本质上不是教会的,任何高明的教学都替代不了学生的自悟,作文是学生自己悟出来的。必要的训练只能给学生以作文的“规矩”,也只能达到“规矩”,而无法进入作文的“巧”“妙”。>>>听读作文训练,每次占一课时,顾名思义,主要是学生听、老师读。老师读一组文章,一般三至四篇,每组文章有一个较为显著的、共性的写作技能,一组文章听读下来,学生对这一写作技能有了较为具体、明晰的感受和认识。>>>丁有宽老师既不主张读写结合的自然性——文章读多了,就自然会写,也不主张读写结合的随意性——随意学一点就结合一点。有道理。>>>阅读教学的教材编写侧重于阅读能力的获得以及人文熏陶,听读作文训练的材料选编侧重于写作技能的渗透以及表现形式、表现力的领悟与求证。“听读作文课”的组文选用的原则与阅读教学区别的地方就在这里。
十八、“我的作文革命”之“助悟策略”二:新读写结合
>>>“新读写结合”关注的是写作上的“巧”“妙”。它要求教师对文本语言表现有着敏锐的感觉,能够敏锐地发现文本所蕴藏着的表现上的“巧”与“妙”,并将这些“巧”“妙”渗透到阅读教学中,学生将在阅读教学中感受到,文本表现原来可以如此“巧”“妙”,写作原来可以如此“巧”“妙”。>>>那些具有言外之意、富有多层语意的文句,那些表现力特别强的语句,大都是作者的神来之笔,它一般不是作者无意而为的“妙手偶得”,至少是“无意中的有意”,是百转千回后的“那人竟在灯火阑珊处”。>>>好的阅读思维总是伴随着对语言表达的自觉追讨。阅读教学要得到突破,步入对语言表现形式的追讨的台阶,必然要以教师自觉的写作践行来印证写作是怎么回事、文本表现是怎么回事。这种证修程度显然会影响到阅读教学的走向,也影响到阅读与作文的依存状态。>>>“新读写结合”倡导语文教师做一个爱语文的人,读语文的人,写语文的人。语文教师只有在语文之路上有自己的实践和体悟,才能以一个明白的过来人的身份,将作文教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04:35 , Processed in 0.118600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