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来是一堂作文指导课
文/艾岚
厚着脸皮对校长说,干脆,我拜你为师吧。校长呵呵一笑,不语。我急忙抛出理由:校长对教师而言呢,干得好,你就干,干不好,你就走;而师傅对徒弟而言呢,就有了一份责任,要是徒弟干不好,师傅就有千秋之过。校长哈哈一笑,我仍然涎着脸皮,说,哪个时候举行一个拜师仪式吧!呵呵,校长或许认为我在开玩笑,事实上我真的把校长当作了我的师傅。因为,每一次与他交流,我便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很多在心里迷糊的东西被悄悄地理顺了。给了别人一种启示,别人得到了一种收获,这便是师傅,也就是师恩。或许校长不需要,但我记得。
又听到儿子说他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要请假一周。那么校长就会到他班上顶课。这真是一个好机会。
上午,我在六一班连续听了校长两节课。
听出了很多细节,也听出了感动。
第一、感谢。一进教室,我看见校长在黑板上写着“感谢”二字,然后是几个孩子的名字。原来校长是要感谢一些维护纪律的孩子。这些孩子在班主任老师不在的情况下,主动挺身而出维护秩序。这样的事情在班级里很多,可是有多少老师留意了呢?不是视而不见,就是麻木不仁,再或者就是视为理所当然。可他们是孩子啊,他们需要注视,需要鼓励,更需要赞扬。这个细节告诉我们老师,要留心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找到其中的亮点,然后,把这些亮点作为教育和教学的资源。校长利用这个细节,及时地树立了班级正面形象,有效地强化了良好的班风。
余论:生活中随时随地都可以找到教育的契机,只要教师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和一颗善于感知的心。
第二、呼起立。孩子站了起来,可是动作很不整齐。有弯腰驼背的,有左右顾盼的,有东摸西摸的。校长不说话,而是定定地凝视着下面的孩子。这个动作让我想起了窦桂梅老师在上《晏子使楚》时让学生呼了三次起立,原因是老师感觉不到学生的真诚。孩子们在校长的凝视下,开始检点自己的行为,然后,快速地进入了状态。这也是一个很小的细节。很多老师必然不会在这个细节上下功夫。事实上教育无小事。没有平时的修炼,哪有用时的展示呢?
余论:教育不要怕麻烦,也不要忽视小细节。平时的养成教育来自我们教师的有心。其实我们老师在责怪孩子行为习惯差的同时,往往又成了纵容孩子养成坏习惯的帮凶。
第三、写名字。校长在黑板上写孩子名字时。故意说,这字怎么写呢?这个问看来平常,其实包含用心的。老师完全包办了,学生还做什么呢?教学资源随处可见。即便是一个名字,也可以作为教学的源头之水。
余论:教学资源俯拾皆是,就看教师是否懂得弯腰拾捡。
第四、皱眉头。校长在肯定了孩子的所言所行之后。皱着眉头说孩子们还有事情没做完。皱着眉头,这是一个多么生动的态势语言啊。孩子们不必在责备中改变自己的行为,而是在反思中改变自己的行为,高下立分。
余论:教师的表情、动作等态势语言也是非常好的教学语言,甚至比口头语言更为有效。因此,一个优秀的教师是应该有很丰富的态势语言的。
第五、教会学生倾听。会说为你赢得听众,会听为你赢得朋友。作为学生,会听才会学得真知,才会养成思考的习惯。
余论:不要泄气,不要想当然,而是要有序地,有目的地,有规划地教会学生倾听。只有学会倾听的孩子才会听课,才会使课堂有效。
第六、随时锻炼学生的写和说。校长在两节课都重视了让学生写词汇,说句子的过程。学生学了东西,如果不展示,不演练,是很容易忘记的。要求全体学生都拿出本子来写,这里体现了一个“全员参与”的理念。
余论:教师在课堂教课是为学生学而教,不是单纯地为教而教。如果学生没有动手和动脑的机会,这节课的利用率是很低的。耳听总是虚的,一些虚无缥缈的东西很容易左耳进右耳出。
第七、垫底。校长这两节课。从感谢开始,到最后抛出写作题目结束。我才恍然明白,校长上的是一堂作文指导课。作文指导课是很多老师避而不谈的课。因为稍不注意就是费力不讨好的课。可是校长上得生动。从感谢开始,然后进行养成教育,再接着看上周四的图片,让学生写,学生说,反复回忆,反复提醒。学生纷纷针对上周四的诗歌朗诵发言。课堂气氛也很活跃,而且完全打开了学生的记忆闸门。当然,最后的写作是手到擒来的事情。因为,该写什么,该说什么,该注意一些什么,校长就在学生的发言中进行了指导。
余论:只要用心,只要有心,便会想办法给学生垫底、架梯。只有垫底工作做好了,后续工作才谈得上进行,也只有给学生架好了梯子,学生才有上升的机会。
我的感动:从细节中发现教学资源,不放过任何一个教育细节,做到有心、用心,这便是对一个痴爱教育的教师的最好诠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