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6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阅读与其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7-26 08:46: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阅读与其他

――听良华报告随想

明霞

  一上午的时间,在不知不觉间悄悄溜走了,因为,沉浸在良华先生的报告中了。博学,智慧,风趣,幽默,真诚,可爱,这是我对良华老师报告的感觉。

  尽管过去也常常晚上阅读刘老师的文章,在网络上也聆听过刘老师的讲座,但真正面对面的近距离聆听,这是第一次。

  电话与阅读

  一个不读书的民族是可怕的民族,一个不读书的人也同样是可怕的人。忘记是谁说的,特别爱读书的人很少会成为罪犯,想来也的确如此,因为书籍滋养了他的灵魂,让他变得高贵起来,丰富起来,自然会远离罪恶。

  但我们中国人的读书习惯却很差。刘老师谈到,一些发达国家的家居装修中是非常重视书房建设的,新房的装饰中,最重要的一定是书房。想想我们每个人不正是如此吗?新居的装修,往往首先想到的房间布置、装饰,往往先考虑的是生活所需的用品,客厅,衣橱,厨房,最后才考虑到书房,甚至没有书房,假如有的话,也是最小、最阴暗的角落才是书房。到我们中国人的家庭中看看,很多装修的富丽堂皇的家庭,真正拥有宽敞书房的并不多。假如说有的话,可能多是给孩子准备的写作业的小桌子、小房间。

  书房如此,读书更不用说了。一说起读书,很多人就抱怨工作烦忙,没有时间读书。刘老师用了很有趣的形容:不读书的人陷入“打手”之中――喜欢打电话、打麻将甚至打拖拉机(扑克),所以刘老师说最痛恨的是中国人不分场合的打电话,尤其是在地铁上打电话,这在国外是非常被人鄙视的。

  虽说我不曾在公车上、地铁上等公共场所打电话,但想想过去的日子也深感惭愧。在那些不读书的岁月里,尤其是晚上没事的时候也会抱着电话聊起来没完,煲电话粥,但现在却很少有时间再来打这种长长的电话了――因为空余时间常常被读书和写作占据着。前天见到一个好久没有联络的朋友,见面后大谈特谈的是使用什么化妆品,每天吃什么养生,最近见到了那些朋友,问我怎么没有联系**朋友一坐……我忽然感觉自己不知道是进步了还是落伍了,似乎我们之一偏离了正常的运行轨道,是我还是朋友偏离了正常轨道?

  时常听到有朋友问我,看到我经常将自己的工作思考写下来,是什么时候写作?我说是别人喝酒的时间。虽说有失偏颇,但也算是实际情况。能够让自己的空余时间与书籍、与写作为伴,也不失为一乐事。

  阅读与旅游

  从刘老师的报告中,我听到了一个新词:“教师阅读是教师的精神旅游”。仔细回味,何尝不是呢?常常旅游(出差)的人回来,总有许多的故事可以讲述,甚至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而从不出门的人,每天都过着相同的、重复的生活,自然不会天天有故事,久而久之,就可能会厌倦,这也正是职业倦怠的根源。

  但作为教师,经常外出旅游是根本不可能的,最关键的是精神上是不是日复一日的荒芜、单调了。一个不爱读书也经常不读书的教师很难培养学生爱读书,这不仅仅是知识更新的需要,更是丰富精神生活的需要。

  仔细品味“精神之旅”的说法,深为刘老师的形象比喻叫绝。教师读书,就是一个丰富的精神之旅。走进书中,有时会让你豁然开朗,很多长久以来困惑不已的问题一下子找到了答案;有时会让你感到遇到了知音,自己心里有而没有说出的话,被作者恰到好处的描写了出来,那种突遇知音的感觉令人激动不已;有时看了某本著作、某篇文章,会感觉我也有话想说,就好像进入了一个沙龙,不同观点进行碰撞,不断迸发出新的火花;有时,又让你陷入沉思,面对书中所描述的现象、问题,开始思考;有时,手捧书籍,就好像对面就坐着作者,促膝长谈,娓娓道来……常常感觉,带上一本好书上路,就好像有一位好朋友与之同行。那种愉悦难以用语言描述,但却如春雨浸润着心田,不正是一次次精神的旅游吗?更何况,我们不仅仅是享受到书中的美景,而是通过阅读衍生出更多的风景。

  作为老师,我们需要阅读。我相信,一个无限热爱书籍的教师,很难会产生职业倦怠,因为他(她)的生活每天都是新的。

  阅读与写作

  刘老师说:“不要以为你读了很多书就聪明了,关键是能否与你的精神偶像对话,让书中的思想变成自己的习惯,这才是真正的有智慧的人。”“有的人阅读,是在接受信念的启示,不是知识。我每天在读书,就不是在学知识。”

  听了这番话,心里就在想:我们有多少阅读不是在学习知识?看看各种各样的文凭考试,考的就是知识,而不是你的习惯,你的思想。年年参加自学考试的人员不计其数,学校也就年年组织老师监考。看着那些年龄大的、小的背着书包,考前还在手捧着书本拼命想多记住些东西应对考试,甚至还有的考生夹带的小纸条、小本子等等,所学习的都是知识,而不是“信念”“习惯”。

  不为考试而阅读的人越来越多,很多地方教育局也试图通过一些活动推动大家的读书,这是很美好的愿景――让人人都成为读书人。但从一些老师给自己制定的读书计划,或者读书过程来看,所收获的属于思想的东西依然太少,更多的还是知识。比如,经典的价值被认识后,很多人开始背诵论语,但背诵论语和理解论语又是两回事,而理解论语和将论语中的思想变成自己的思想更是相隔遥远。因此,怎样阅读又成为教师阅读的一个重要问题。

  刘老师还说,“不写文章不看书,只有写作的时候看书才真正心领神会。”虽说我的文章或许算不上什么文章,仅仅是个人的一些想法、所做的事情的记录,不能与刘老师的写作相提并论,但也常常有一种体会:只要写,有时候就会在写的过程中或者写之前看某一本书,看看别人、前人是怎么说的,专家是怎么论述的,有时就会找到共鸣。于是,自己的写也变得理直气壮了很多,似乎找到了同盟军、支持者,自己的语言也变得丰富了许多,因为他(她)的语言有可能会变成我的语言。

  由此,让我突然对“学而时习之”有了一种新的理解――学,不仅仅是需要经常的训练、巩固、实习、操作,还要变成习惯,思维习惯,自己的思想。

  阅读与教学

  做老师的都知道,每堂课都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有时候难点也是重点,有时候难点和重点并不重叠。对于难点,我们往往会不厌其烦的讲述或者采用一切手段让学生突破难点;对于重点,则要反复训练务必掌握。今天刘老师提到“不要把教学难点当成教学重点”并通过举例学开车,让我瞬间对读书与教学的关系有了一种新的理解。

  “比如开车,重点是开车的感觉,难点是怎么摆位,前进、后退,关键是找到整体感觉。”对于教学来说,教学的感觉是什么,学生学习的感觉是什么?而老师和学生的这种感觉才是最重要的,但却往往被我们忽视了。而真正能够搞清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不是知识点的重点和难点),就需要老师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艺术,从而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因此,教师的阅读就显得尤为重要。

  回顾自己的教学经历,最初的阅读也仅限于学科教学方面的杂志,且常常遗憾生物学科的教学杂志太少了,全国面向中学的生物学杂志只有《生物学通报》,后来才陆续有了《生物学教学》、《中学生物学》等等,所以总是羡慕语文数学等学科的教学杂志丰富,教学法也丰富。在这种情况下,阅读也就慢慢转向了其他学科的杂志,尤其是文科的(语文、历史、政治等)的教育教学书籍进入我的视野,突然发现,教学原来如此诗意盎然,教师和学生之间可以这样对话、交流,而事实上所有的学科教学都应该是相同的呀!那就是教学的艺术、教学的智慧等等,只是传授的知识不同。所以,我的教学中也就有了些许的智慧。

  但仅仅是教学法方面的书籍远远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特别进入两千年后,教育改革、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更高,对教学有了更多的新理解,阅读的面又随之扩充、拓展,教育教学理论,教育研究,甚至一些文学作品开始成为案头上常见的书籍,教学中,语言越来越严密,对待学生,更加关注生命状态,除了知识,常常思考的是学生的能力,人格,发展,幸福,还有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课堂中,也就多了写文化,教育变得更加母性了,温柔了,浸润,在场,等待……虽说很多人说我的思想过于理想化,但没有这种理想,也就很难真正用心的对待教育。

  但真正高层次的阅读时没有任何的任务取向的,不是为教学服务,也不是为学生服务,而是一种精神的享受,一种欣赏。虽说距离这样的层次还很遥远,但不妨当作自己读书的愿景吧。

  写作与教学

  有的人写作是为了发表,是为了评职称,甚至会不惜花大价钱发表文章,也曾经遇到朋友向我求文章,说是已经找人可以在**杂志发表,只要我给他一篇文章就可以。每每遇到这种情况,我总是尴尬不已。因为我的写作都是自己的一些即时的思考,目的并不在于发表,只是自己思维的历程的记录,而被冠以别人的名字发表就感觉心里不舒服。更让我心里愤愤然的是我05年写过的《校长是一座桥》竟然被一个陌生人的名字刊登在《中国教育报》的校长周刊上,标题、内容全部都是我的文字,本想问个究竟,后来却因无果而不了了之。并且,自己的文章虽然用了别人的名字发表,但竟然发在《中国教育报》上,也感到了荣幸。

  有的人对我的写作不以为然,甚至有些人认为这是“不务正业”,也不时听到某些领导人说“不要把精力都用在写博客上”,“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言外之意,就是要把精力都用在备课批作业上,假如把精力过多的用在写作上,势必会影响到教学工作。也有人问我什么时间写作,是不是写文章挣了很多钱……

  假如真的图功名,我应该充分联系各种报刊杂志、不断投稿才是,但我写了文章却极少投稿,所发表文章要么是约稿,要么就是我博客上的文章被编辑选用;假如为赚钱的话,我也可以通过发表,甚至通过代人写文章来达到目的,但这却是我最不齿的行为。因此,当我听到有的人经常把自己发表了多少文章、评了多少荣誉称号来表明自己是多么成功的时候,我自叹弗如,自己没有那样的“境界”,不是我多么脱俗、高尚,而是写作纯粹是自己思想的流露,情感的表达,生活的方式。

  我很赞同刘老师说“写作就是交流,把自己做的事情写出来,就是交流。”的确,写作本身不要抱有什么功利心,就是把自己的教育教学思考写出来,把自己做过的事情写出来,而写,不仅仅是记流水账,而是一种思考、交流。既然要写,就要回顾自己做过的事情、教学过程,就要反思自己的行为是不是合理,是不是符合教育规律,于是,写作过程就变成了对教育教学的思考过程,就变成了对工作的研究与改进过程,就成为与他人交流思想的过程,也是丰富自己、提升自己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对教育教学来说,一定是具有促进、提升的过程。

  【说明】

  刘良华老师的报告内容十分丰富、精彩,主题是“教育的改革与教师的开放”,主要内容有三,分别是“因开放而改革:教师成长”、“因自学而有效:有效教学”、“因情趣而幸福:生活情趣”。看着这么丰富的内容,回想刘老师那风趣幽默的话语,和会场上不时响起的会心的、愉悦的笑声,心中的感受颇多,却无从下笔,于是,就选取了“读书”这样一个关键词来表达我聆听刘老师报告的体会。而事实上,“读书”只是刘老师报告中的一少部分内容。

  假如说我对刘老师的报告精神还没领会透而导致理解的偏差的话,只能说明自己的水平还差的很远,需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8 06:30 , Processed in 0.083421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