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2|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保卫孩子童年的美好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7-29 13:08: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保卫孩子童年的美好

——听张文质先生“回到基础看基础教育”讲座随感(一)

文/沈丽新



以种种、种种理由拖拉作业,不肯动笔。以自己要写报告为由,以忙着接受校本培训为由。其实知道,真的只是借口。

怕自己简单的、琐碎的文辞会破坏美好与深邃,所以不敢。



从先生手里接过已亲笔签名的好几本赠书,感动。尤其是那一册《教师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我一直只敢仰视的那套浩浩荡荡的“大夏书系”之一,作者中真的也有我的名字?

仰视着的书系,走进我的名字。而仰望着的先生,也终于走近。



其实,并不喜欢被我太仰视的姿态。无论是书,抑或是人。太高了,会觉高不可攀,会选择主动退却,因为不能感悟,不能理解。

那些读一遍便懂的书容易被忘却,怎么读也不理解的书会心生畏难。而一读动容、再读心动的书,却会持久地被持在手上、放在案边、记在心上。

人亦如是。



聆听先生的讲座:回到基础看基础教育,如此接近。仅仅是我的座位在第一排么?还是,那么多思想让我感觉心生共鸣、触手可及?

被一声声询问质疑得有些慌张:到底什么是基础教育?什么是核心的基础?我们怎么来理解?这些理解跟学校的发展有什么关系?这些问题如何我都不会回答,居然也不能直接从先生的讲座里找到答案。但是,那些触目惊心的句子,却偏要来一遍遍叩问自己。



先生常常呼吁“回到童年”。读过他的《保卫童年——基于生命化教育的人文对话》一书,也读过他《重申“保卫童年”》一文,越发觉得在一个生命个体的成长过程中,教师,尤其是人的童年时候的小学教师的重要与独特的地位。这个地位,让我日益觉得惊心,不敢占据在这样的地位。可是,可以逃遁么?

总是心生退意,在那些过于美好、重要的意义前。不愿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想的也就是逃遁。总是不愿主动地、更早一点地,去努力做得更好。

能逃到哪儿去呢?只要我还是一个生命个体的童年的小学教师,我就永远不该忽视这个位置的重要与独特。

而先生的谆谆教诲,总是如此的及时:

“在小学阶段,要完成培养人一生的情感培养。对小学的特性,人们总是一贯缺乏正确的理解,缺乏根本的把握。就人的生命而言,要强调小学阶段的基础性。童年会在人的一是生中刻下‘文化刻印’般的烙印。人在逆境中,最想回到童年、母亲的叮咛中汲取力量。童年的仇恨是一生的仇恨,是永远的毒。如果一个人的童年,比较好,他的一生中比较有能力面对苦难。童年的成长越为平坦,越具有生活在复杂的环境中的能力;一个人只有童年过过美好的人,成年后遇到苦难,会觉得这是暂时的。反之,就很难直面与超脱。”

如此以童年为核心的影响力,不难让我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人的一生发展对教师、尤其是小学教师产生更高的要求。给孩子们一个美好的童年,远远比成绩、比排名重要得多。

听先生讲座,有些如坐针毡了,回想自己对班上那些成绩少好的孩子,有没有把他们童年的美好性放在第一?我知道自己不是个特别计较分数的教师,面对不够理想的成绩的孩子,我更多的是祁愿他们不要觉得英语老师可怕,不要觉得英语课无聊。努力维持着自己的耐心与微笑,当然也会批评学生,但绝对不是因为他的成绩。或许我比较幸运,从教这么多年来,之间至少有十年是在毕业班,每年送走的毕业班学生最多有4个班,最少也2个班。这些孩子之中,并没有英语特别差的孩子。是不是真是我的运气呢?还是,由于我的不计较分数,反而他们的分数并没有太低呢?前天,同事在QQ上担忧我:今年你教三个毕业班,补差会很辛苦哦。想了想,居然回答她:可是,我真的几乎从来也不给学生课后补差啊!“成绩,问课堂教学质量要。”我一贯的信念。如果依据课后给学生补差这一条来评判好教师的定义,我一定不是。但是,或许,真的只是我运气好而已,那些特别差的学生总是没有跑到我的班上来。如果有英语特别差的孩子出现在我的班上,我会如何面对呢?我能恰当的表达我的担心与忧虑、同情与鼓励吗?我会让他心生畏惧吗?

“避免学生因为学业被羞辱”,先生这句话,该是最委婉的提醒。因为学业差而遭受的羞辱,如果不是来自我,或许就来自孩子的同学。那我也该为孩子之间的羞辱而负责,如何可以默认那些孩子敢于羞辱一个同伴的学业失败?如果我在所有的行动与言语间只有高贵的同情,没有一个孩子,敢去羞辱他的同伴。



保卫每一个孩子童年的美好,哪怕他是所谓的“学困生”。

提醒自己。
2#
 楼主| 发表于 2011-7-29 13:08:40 | 只看该作者
等待孩子缓慢的成长

——听张文质先生“回到基础看基础教育”讲座随感(二)



张先生三个小时站立着的脱稿演讲中,时常冒出一个法国哲学家埃得加 莫兰的名字。这个哲学家的名字和言说曾经邂逅,他总是强调复杂性。而显然他的言说很多都将先生打动,他常常在讲演过程中引据论点。



因为认可万事万物的复杂性,回到基础教育时段看孩子,先生说:“一个儿童如果从小开始不犯错误,那麻烦大了,就是生命力没有弹性,没有成长空间。我们的民族非常崇尚早熟,其实早熟意味着早衰,也意味着精神的早死。我们对于生命成长要有一种更深的思考,你为什么希望孩子不犯错误呢?”



为什么呢?为什么在孩子们的童年时期,这个人性的基础、成长的起点时期,我们就不能接受孩子的错误?每次有错误发生,我们总是沉浸在无穷尽的追究错误原因的过程中,而不是接受他的错误,并陪伴他将犯错误的恐惧缩小,让他的生命得以保持弹性。我们太喜欢在孩子们面前扮演永远理直气壮、义正辞严的一面了。这样的态度有没有问题?先生说:“16岁之前儿童没有自主改善自己错误的能力”。面对孩子们不断重复的错误,做教师的我们,有无增强对儿童特性的理解?那个“秋水文章不染尘”的陈之藩教授要求将“理直气壮、义正辞严”修正成“理直气和、义正辞婉”,一字之变,境界全然不同。每个教师,接受“孩子的成长是极其缓慢的”这个观念的教师,或许应该可以接受这样的词语,并努力追寻这样的境界?



先生告诉我们,齐奥朗有一句“充满生命激情的表达哪怕是谬误,也比冷漠的真理吸引人。”初听似乎有些茫然,然而先生为之加上的注解:“个人的魅力,比正确与错误更重要。”却会让人茅塞顿开。很多时候,孩子们犯下的微小的错误,真的不值追究。在孩子们的成长起点上,更需要我们耐心地等待孩子缓慢的成长,允许他犯错,让他保持儿童的天真,张扬生命的弹性。“少年老成、胸有成竹”这样的稳重,未必是儿童最佳发展的状态,它是违背孩子成长的自然规律的。而很多时候我们太急于求成,太喜欢立竿见影了,这样的影响施加到孩子身上,对他的一生成长,到底是敦促还是毁灭?仲永的故事不能不说是个很好的提醒,我们却常常忘却这样的故事。



听着先生在台上侃侃而谈这一话题,不自主想起李叔同了。他对犯错误学生的“低声下气、和颜悦色”里,其实也是显示了他无尽的耐心,耐心地等待学生的觉醒。他的耐心,与先生的言说,殊途同归?先生屡次在提醒着我们:在小学教育中,最需要的是“仁慈”。



这样的仁慈,真的应该成为我们的素养。因为仁慈,再细致一点改善我们自己,哪怕是一句简单的评判,一个温和的眼神;因为仁慈,愿意包容孩子的失败、错误与无心的冒犯;因为仁慈,一定会多一点耐心,一定可以等待孩子缓慢的成长,
3#
 楼主| 发表于 2011-7-29 13:09:36 | 只看该作者
教师不带着晦暗入眠

——听张文质先生“回到基础看基础教育”讲座随感(三)



“认识”先生,是在几年前,文字间。先生“认识”我,是在半年前,博客上。一个电话,一次阅读,一篇文章:



一路徘徊之八:不带着晦暗入眠

2008-03-25 13:16, 张文质, 236 字, 21/296, 原创 | 引用

和江苏的沈丽新博友因为稿件之事通电话,我惊叹她写作的勤奋,又惊讶于她孩子都读三年级了,看上去却如此年轻。沈老师说她的很多同事也常问有什么秘诀,她说自己的秘诀就是“熬夜”——每天白天无论多忙,晚上一般也不早睡,一定要读书、写作,“我要让自己的心渐渐平复”,“读过、写过之后,仿佛所有的烦恼和辛劳都已消散,这时再入睡,身体才舒坦、心灵也最为健康!”



为自己可以走进先生的文字,曾经惊喜。或许是先生的宽容?隔着千山万水,先生看我,总是看到一个教师的努力与进取。在他无比圆融、慈祥的注视里,真的是有很多东西,可以渐渐明晰。

前几天明霞老师跟我通话,告诉她在1+1教育网站的感受:在那儿会让人心底无比纯净,内心里很多东西会慢慢提升。而这样幸福,真的可以从网络上走下来,真的可以从电话中走出来,当面,聆听先生的教诲。

那场济济一堂的报告中,先生将我对比他对好教师定义的第二条,有些惭愧。他说:“好教师应该看起来比他的实际年龄至少年轻五岁”。我哪能算是个好教师呢?充其量我只能算一个看起来显得比较年轻的教师。从来不敢以这个标准来自比是好教师,总是追悔做错的事、说错的话,离优秀的标准,太遥远。常常要沮丧,因为粗心、疏忽,无意地轻慢或者伤害孩子,岂是个好教师该有的行为呢?哪曾想先生在报告中还是提起了这篇文章。他或许不知道,其实在他写完文章的一个多月后,在朋友的提醒下,我曾经读过这篇文章。

感谢先生对于教师的理解与共情。他说:“教师这个职业,是跟琐碎相伴、很容易受伤的职业。教师很容易受到伤害,很容易受人指责,包括受家长指责,受社会指责。”是的,我们常常因为善意而被指责、被伤害。就是我,上个学期也曾经历,不是不痛的。冲撞、误会、毫无歉意、甚至理直气壮,让我无限懊恼,却又无可奈何。

“不带着晦暗入眠”,多么美好的意愿!先生提点我们:作为普通的人,都会遇到相似的困难。更重要的是,怎么挣脱这个困难、怎么理解这个困难、怎么改善这个困难。不要带着仇恨入眠,不要带着对自己的太多的痛苦入眠,不要带着对工作的过多的焦虑入眠,我们真的需要改善、调整心态,睡眠质量才会有所提升。也需要我们不断加强抗挫折的能力、抗痛苦的能力。

是的,记住了,不带着晦暗入眠。惟其如此,或许作为教师的我们,才可以得到精神上的安宁感,才可以获取职业上的幸福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5 23:12 , Processed in 0.086888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