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9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段旅程 一份杂志 一种责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9-14 17:11: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段旅程  一份杂志  一种责任

                                                       ——《新教育读写月报》访问手记

文/半瓶阳光
     一直认为自己去成都做新教育杂志的访问老师是一种偶然,但是现在我更愿意认为这是一种必然,必然的与一场教育风暴相遇,然后必然的改变自己对自我对教育乃至对世界的认识。

    一段旅程

    暑假结束前一周,接到曹校长电话,说萧山有一个去成都当新教育访问学者的机会,让我准备个人简介和几篇最好的文章,因为要递交杂志社主编李玉龙审核,挺苛刻的,不一定能通过。我有点懵,因为我以前从来不上教育论坛,对李玉龙和他的杂志一无所知,更不知道访问学者是干啥的,心想搞得跟选秀一样,你不要我我还不稀罕呢,现在的教育杂志不就这点水平吗?再新也新不到哪里去。

    五分钟我就搞定了一个不伦不类的个人简介:语言丰富,则人生饱满;语言贫瘠,则人生寡淡;语言性灵,则人生优雅。这是我已故的高中语文老师对语言的阐释。我承认这句话对我的影响是巨大的。我爱语文,是想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更饱满、优雅。我爱教学,是想让更多人的人生变得饱满、优雅。顺便粘了一个博客地址上去,其实我那博客里没几篇跟教育有关的文章,爱谁谁吧。

    没想到第二天,董局就通知我审核已经通过,我心想这样也行,看来李玉龙一点也不苛刻啊。后来在我深深领教了李玉龙的苛刻并深陷自卑不能自拔的时候,我曾经问过他这个问题:你当初怎么就凭这几十个字选中我了呢?他说他在这段文字里看到了一颗蠢蠢欲动的心,看到了我这个人对教育还怀有一份念想,而且是一个比较通透的人,也是一个知道感恩的人。

    飞机降落在双流机场的时候,我对成都的感觉还停留在司马相如卓文君长街卖酒的浪漫,李商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缠绵之中。来到杂志社,主编对我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来成都,你首先要学会眼高。从明天开始,用三天时间,通读04年《教师之友》的全部12期杂志,读完以后我们再交流。”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对我而言,成都不是别的,就是这个杂志社。可是为什么我的起点要从三年前的这份杂志开始呢?

    在我真正走进这本杂志的三天时间里,我的脑子里除了激动就是混乱,那些文字像针一样刺痛我的每一个细胞,那些闻所未闻的声音像台风一样席卷我的灵魂,我不得不承认自己的浅薄和无知。因为我发现那些至今困扰我的问题,这本杂志在3年前就已明确提出并尝试解答,它的前瞻性远远超越了我的想象。

    当对话真正开始的时候,我陷入了混乱和迷茫。也许三天较之于三年太过短暂,也许这么多年下来我对倾听的习惯远甚于言说。我说不好的原因我很清楚,那是因为这么多年我一直爬行在教育的表层,一直徘徊在各种派系的争论中而丧失了自我。我很想在主编那里得到一个确定的答案。但是主编告诉我,在这里,没有固有的结论和答案。你必须用你自己的眼睛、鼻子、心灵去感知这个教育世界,然后找到自我与这个世界相关联的点,这样你才能真正的站立起来,成为一个有独立精神的人,成为一个真正的教育者。

    逆流而上的过程是艰辛的,也是快乐的。它不同于以往的任何一次培训学习。近两个月的时间里,我的大脑始终处于高度兴奋的状态,这份杂志、这个编辑部、李玉龙他们所带给我的嬗变是巨大的。最直接的改变来自于思维方式的改变,在这里任何一个问题都不是以单纯的一个直线型思维来解决的,他们总是会从各个角度提出更为开放和多元的问题,然后总是能够发现新的问题。李玉龙说,一个好的老师好在什么地方,就是在别人都停下来的地方再往前走一步,这一步,就可以让你看到一个新的教育世界。这一点我深有感触。我在编辑部写过一个叙事,李玉龙一看就说你这是在用文学手法讲故事,教育含金量不高,很明显是因为你在这几个关键点上没做到位,教育是做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然后我们分析稿件,把一排稿件一字儿排开,分析一个个故事背后的教师行为,分析这些教育行为的教育含金量。我渐渐顿悟,教育写作不是玩文字,而是考量一个老师对教育的理解,它的背后其实是一个老师思考问题的方式。我觉得这是对我非常重要的颠覆,它对我重新建立观察日常教育生活视点和重新确立教育写作观有着重大的意义。

    课堂,一直是我们讨论的核心问题。李玉龙说教育杂志无视课堂的呼吸是一种堕落。我们在一起分析讨论了很多课堂实录,几乎是每天,编辑部都会有关于课堂长达数小时的交谈,我的大脑不知疲倦,接受一个又一个新信息,我的手也不知疲倦,记满了一个又一个笔记本,我知道了什么是零课堂、负数课堂、正数课堂,知道了黄冈奇迹和杜朗口神话对教育的启示,知道了什么是课堂里的加减法,知道了怎样让学生评课走进日常教研,知道了一个教师的知识结构的重要性,知道了知识就是力量,结构决定功能……

    这样的讨论一边让我沉浸在一种对现实清醒的认识中,一边又让我沉浸在对未来课堂的憧憬中。当我忍不住追问理想的课堂到底是什么样的时候,主编说这正是他们这两年一直在研究的问题。未来的课堂它没有一个确立的模型,但可以肯定它不再是线性的、统一的、可测量的、以及可确定的,它一定是开放的、模糊的、不确定的。它必须是以学生的本能和能力为起点的,教师在课堂里所扮演的角色将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

    这样的讨论让我对新课堂充满了渴望,我觉得我对教育对课堂的激情被重新点燃了,像一个炽热的火把在燃烧。狂潮退去,我在这个平台之上看到的是一个新鲜的教育世界,它在前方,但却并非遥不可及。当一个属于未来的理想课堂的轮廓在我的脑子里越来越清晰的时候,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冲动——当我站在午夜的阳台上,慷慨地宣称我要回到课堂,去创造全新课堂的时候,李玉龙终于露出了迷人的笑容说:“阳光同志是个好同志!”

    杰克·凯鲁亚克的《在路上》是我非常喜欢的一部小说,被称为“垮掉的一代”的美国青年对自由和精神的寻求一度让我迷恋。我不是行者,但我终于开始了行走。

    这一段旅程还没有走完,李玉龙说,在接下来的旅程里,他会让我走进课堂,进行实战演练,他会让我通过撰写教育叙事来提升自己对教育的理解,他会让我通过分析案例点评课堂来提升自己的教研能力。他说希望我能成为一颗烛火,去点亮更多的人。我对未来的这一段旅程充满了期待。因为我知道:

   未来不是我们要去的地方,而是一个我们要创造的地方。通向它的道路不是人找到的,而是人走出来的。走出这条道路的过程既改变着走出道路的人,又改变着目的地本身。



    一份杂志

     12本杂志,散落在我的书桌,散落在枕边,也散落在我的心里。我总是会不由自主地拾起它,像一条洄游的鳗鱼一样,不知厌倦。

    这到底是一份怎样的杂志呢?关于它我写过一组名为《一些事件正在赶往昨天的途中》的读后感,有几万字吧,但此刻我突然之间却找不到合适的语词了。说什么呢?说它的前世《教师之友》说它的今生《新教育读写月报》?说它如何轰轰烈烈地诞生又如何轰轰烈烈地死去又如何轰轰烈烈地复活吗?

    也许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到底是什么?它能给你带来什么?

   《学会生存》里有一句话:任何一场教育改革如果让大多数教师感到恐慌的话,那它必定是一场失败的改革。李玉龙说,同理,一本好的杂志不应该只成为少数人的精神家园,而更应该成为所有对教育抱有想法和热情的人共同倘佯的平台。所以,它应该既是高贵的,又是谦卑的,既是深刻的,又是朴素的。特立独行不是它的姿态,和热爱教育的老师们一起虔诚地拥抱一个新的教育世界,才是它的使命。

    原来的《教师之友》有13个栏目,分别是追寻、地图、专题、场景、方法、课堂、学理、底色、路径、行者、茶座、海外、家园。与众多堆积理论炫耀技术的杂志不同,它关注倾听现实,同时也干预导引现实。教育不再是关起门来的教诲,而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激发与叩问。它倡导有技术的思想和有思想的技术,着眼于让教育园内沉默的大多数能清醒过来渴求并努力发出自己的声音,而不是臣服在权威的脚下,奴役于自我的囚笼里,一边呻吟一边抱怨。

    12期厚重的专题,从对魏书生、于漪、钱梦龙为代表的“那一代”的反思和批判开始,到由“那一代”引发的在新浪教育频道、k12论坛和教育在线上的大讨论——大风起兮、再到思痛录——一组由一线教师和教研员进行痛切的自我反思的文章。这一季的教育风暴,它所引领的不是一场哗众取宠的口水仗,而是整个教师群体蓄势多年而自觉进行的一次具有民间色彩的教育反思行动。读着它,你会情不自禁地逼问自己:我怎么没有想到?我也是这样想的为什么没有表达得这么准确?我为什么不能从这个角度考虑?……反思和批判是疼痛的,但是它却可帮助你扯掉蒙在眼睛上的黑布,然后刺激你去思考。

    读过这本杂志的人都能感受到它不仅仅是一本书写的杂志,而更像是一个流动的平台。他们扎根网络,洞悉前沿的教育理念,追踪优秀教师的成长足迹,培养民间草根精英,用彻底平民化的真诚为那些分处全国各地怀揣教育理想的人们搭起了交流心声、共诉苦乐、分享经验的桥梁,杂志第二期的专题就刊登了窦桂梅(玫瑰)和薛瑞萍(看云)之间一段名师与草根的网络情缘,并引起了很大反响。他们走向现实,举办青年教师论坛和第一线教师高级研修班。杂志第五期全景式地描绘了徐州青年教师论坛——一群教育理想主义者的思想盛宴。他们向教师们展示的最多的是激动的舌头,旺盛的精力、坚韧的耐心与不计个人一切的情怀。正是在徐州论坛上,杂志提出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三个关键词:知识结构、思维方式、生命状态,扬起了以结构谋功能,以思想炼技术,以理想燃生命的旗帜,并且无比坚定地相信:理想和现实并非不可连接。而现在,当初参加过研修班,青年教师论坛,跟着教师之友一路走来的很多人,至今仍对这份杂志怀抱感恩之心,这里面不乏现阶段已经很有名的一些老师像窦桂梅、薛瑞萍、郭初阳、闫学、魏勇……

    也许你会怀疑这份杂志是否只是致力于对教育宏大叙事的关注,而少了一份与日常教学息息相关的细致。事实上这样的担心是多余的,如果你读过它,你会被它里面许多极细小的教育细节打动,你会发现它的目光从来没有游离课堂。在杂志的7、8、10、11期里,“献给我即将上路的孩子”是关于老师写给孩子们的毕业赠言的,“班主任关系学”用生动的案例揭示出在班主任工作中关系学实质上是一种精细的生产力。“公开课实战大辞典”和“家校路路通”同样是实用性非常强的操作纲要。

    因为艰难,所以坎坷。2004年末,杂志因故停刊。最后一期的“纪念照”上积满了一群教育理想主义者一路走来的汗水、欢笑和泪珠。文字的背后,是源自人类精神深处对真善美的坚定追求。正是这份坚定才不至于让那些潸然而落的泪水沦为一场媚俗的演出,正是这份坚定才让这份杂志在三年之后又拥有了重新起航的力量!

   理想没有改变,蛰伏让思考变得更深邃;信念没有改变,攀登让脚步变得更有力!

   那么今天它是什么样的呢?(播放电子书)

    一种责任

    朋友们都说我来了成都以后变了很多,少了很多洒脱和自在,多了一些谦卑和沉重,甚至还有了那么一点狂热。我给几个朋友寄了几套杂志,用不容置疑的口气告诉他们这是我见过的最好的教育杂志,告诉他们这是珍宝,对于热爱教育的人,这样的礼物是可遇不可求的。这样的杂志不是应该放在阅览室里被浏览的,也不是在你写论文的时候拿来应急的,而是应该放在案头、床头上静心品读的。

   有人在我的博客上这样问我:一灯荧然,能照亮那方寸之心吗?也有人在教育在线上问我:你认为当下我们能做什么?甚至有人问:在课堂上撕一个口子,撒进一些阳光,丝丝微光能改变什么呢?

   其实这样的问题我在心底问过自己无数遍,更加困扰我的还有人为什么活着?教育和语文的真谛是什么?这样一些更大而无当的问题。我从来没有停止对答案的追寻。从第一天登上讲台一路厮杀到成为一个在别人看来还算过得去的语文老师,我知道我的血液里一直奔流着的是属于70年代的理想主义情怀。尽管我一直不愿意承认,或者说羞于承认。因为那些我所得到所谓的光鲜的荣誉背后,站立着的并不是一个拥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真正的教育者,那个人苍白、游离、满身伤疤,缺乏痛感,自以为是又自惭形秽,决不是理想中的我。我想过逃离,试过放弃,但是我的双眼却满含着泪花。

   生活在别处,这是米兰昆德拉的隐喻。如果没有这一段巴蜀之旅,我也许永远无法领悟它的内涵。这个媒体,以及围绕在这个媒体周围的那些人,让我知道在中国教育的地盘上,还有这样一群痴迷的,不计得失的,匍匐于地下但却执着地向上生长的人。他们勇敢地把自己命名为教育的理想主义者。他们让我知道了什么是尊严,什么叫渴望,什么叫诉求。他们让我懂得了要了解世界的真相,必须要努力地追寻对于言说此事物对称的声音,然后运用自己的智慧让自己尽量接近真实。这样,你我才算是为自己而活。然后把这些教给你的学生,让他们的生命敞亮。这样的教育,才是人的教育,才是我们一辈子需要从事的教育本身啊!

   当我在每个凌晨欲罢不能阅读他们的时候,当我用激动的手指敲下几万字的读书笔记的时候,里尔克的诗歌像旗帜一样在我耳边呼啸——

   我认出风暴而激动如大海

   我舒展开来又蜷缩回去

   我挣脱自身,独自

   置身于伟大的风暴中

   ……

    我终于明白,我要的答案并不存在于任何一本经典中,而存在于自身不断向外追问和向内反思的过程中,它是一种生命的姿态,一种努力和挣扎。

    而此刻,我想引用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评价《教师之友》的一句话:拥有了美好的东西而不与同行分享,是不负责任的。它能够改变我,或许也会改变你!

    让我们一起努力向上生长吧!因为这是我们共同的责任。我们的迷茫是因为我们一直匍匐在常识之下,我们的心灵只是需要一场激越的风暴。那么,请您试着走进新教育杂志,推开这扇你从来没有推开的门,你会知道这一本曾经叱咤风云的教育杂志是如何经受方生方死的宿命考验,而今它又是怎样艰难地开始新的远航。

    而它的旗帜上写着这样一行鲜明的大字:

    我们坚信:理想和现实并非不可连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5 07:17 , Processed in 0.082893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