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03|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清末北京女子学堂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7-17 11:17: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清末北京女子学堂



    囿于我国封建礼教和传统观念的束缚,在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女子教育可谓起步艰辛,发展缓慢。但其从无到有,毕竟是一场革命。
  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战败,翌年签订《马关条约》,空前未有的奇耻大辱令人震惊。痛心疾首,一批志士仁人呼吁兴学、练兵……以作储材、强国之正道。为大势所趋,清政府亦试图维新变政,由此而有“戊戌法”。早在“戊戌变法”前,梁启超有《倡议女学堂启》,附如《女学堂试办略章》,时值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梁之《女学堂试办
略章》,包括“立学大义”、 “办事人员章程”、“招选学生章程”、“学规”、“学成出学规则”计二十二条。是为理论构想。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经元善、康广仁、梁启超、郑观应等人在上海城南桂墅里创办“中国女学会书塾”——“经正女学”,开近代中国人自主办理女子学校教育之先河,同时打破女学为教会发轫并独断的局面。是为实践尝试。
  庚子后,清政府明谕兴学, 《钦定学堂章程》、《奏定学堂章程》相继问世,但“女子教育”无人问津,仍被排斥在学校教育之外。一直到清光绪三十三年正月二十四日(1907年3月8日),学部制定的《奏定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奏定女子师范学堂章程》,才“千呼万唤始出来”。虽说姗姗来迟,但毕竟是政府行为的办学规范——女子学校教育得以步人正轨。对此,曾任译学馆教习的安井小太郎有一深中肯綮的评价:
  在此,更有一事应特别予以说明,即关于女子的教育。 因历来之教育已完全成为求取功名之工具, 自然对女子未曾有任何教育设施。新教育的呼声日益高涨,对亦女子教育随之成为内外有识之士论及的问题,加之西洋传教士早就着手举办清国的亦女子教育,但一般人并未认识到女子进学校受教育的必要性,或虽认识到必要性,但送女子进学校受教育存在障碍。女子学校之设置,至今困难重重。南方虽然偶有率先设女子学校者,但也只是听到非难之声日高。加之皇太后担心女子教育弊端多而不赞成, 因此学务大臣也未敢提出。前述修改《奏定学堂章程》中完全没有女子教育部分,仅附一条,即女子教育不靠学校,可借助家塾传授有关家政的实用知识。然而,形势发展终于迫使以如此守旧、顽固著称的北京也成立了女子学校(见张宗平、吕永和译《清末北京志资料》第186页,燕山1992年版。)
  京师乃首善之区。“首善”者,“盖体国经野,义尚尊王,辇毂所居”之地,兴办女学,理当开风气、树模范。据清光绪三十三年二月十一日(1907年3月20日)版的《北京五日报》第六九期披露:调查“京师各学处所、人数”,“计官立有42处、公立35处、私立43处,女学校私立7处,共有学生11500人”。笔者依据有关史料记述,对晚清兴学时旧京最初开办的女学堂进行考察,期存史立说,为研究者提供方便与参考。
  旧京女子学堂教育之一
  私立振懦女学堂
  私立振懦女学堂,清光绪三十一年七月十四日(1905年8月14日)由崇芳创立,校舍在西四牌楼北路东的“前毛家湾西分厅一区”。据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二月《京师督学局一览表》统计:该女学堂有职员二人、教员六人,甲、乙班学生共五十三人。开设课程情况,甲班为“国文、家政、算术、中国历史、中国地理、世界地理、体操、铅笔画、音乐、唱歌”,其程度相当于高等小学堂(似乎缺少“修身”);乙班为“修身、国文、算术、体操、唱歌”,其程度相当于初等小学堂。关于“音乐、唱歌”,似应是“音乐唱歌”一科而不是二科。 
  民国元年(1912年)改制,私立振懦女学堂遵令名“京师私立振懦正[初级]女学校”,仍由崇芳亲任校长。民国三年(1914年),学校由前毛家湾移到大红罗厂内路南的小红罗
厂,四班学生共九十八人。 民国五年(1916年),改名“京师私立振懦女子高等小学校、国民学校”,其中“高等”一班,学生二十八人;“国民”(初等)三班,学生共九十三人。校长易人,改由舒蔡昶长校。此后资料缺,或因辍而不赓。
  旧京女子学堂教育之二
  私立豫教女学堂
  私立豫教女学堂,清光绪三十一年八月初一日(1905年8月30日)由沈均(绶青)创办,校舍在东单牌楼北边路东的“干面胡同东分厅四区”。
  据安井小太郎介绍:
  该校可称为北京女校之嚆矢。创立者为    沈钧及其夫人,大学堂总教习服部文学博士及其夫人帮助沈氏经营。开学后,服部夫人任教员兼经管人。学科分高等、初等两科,各为四年。初等为小学科,高等为女学科。现在(按:约在清光绪三十二年)只设置初等科,学生相当于普通小学程度;但在国语课时中,分为国语及日语。 国语以外的课程,全用日语授。学生来源只限于中等以上家庭, 中等以下家庭者不收。教校另设有一女子工艺厂,有日本及中国女教师教授机织, 以收益补充学校经费。
    (见张宗平、吕永和译《清末北京志资料》第207、208页,燕山1992年版。)
  安井小太郎在此所说的“服部文学博士”,即服部字之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文科大学教授,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任京师大学堂速成科正教习,光绪三十至三十四年(1904~1908年)间,任京师大学堂东(日)文兼心理(学)教员。
  另据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二月《京师督学局一览表》统计:该女学堂有职员三人、教员十人,[普通小学]学生四十三人,实业[学生]二十一人。开设课程情况,“普通小学”为“修身、国文、算术、编物、历史、东文、体操、音乐、唱歌、国画”,其程度相当于高等小学堂; “实业”为“家政、国文、算术、编物、织布、缝纫、东文、体操、唱歌”,虽初等小学文化程度,但具女红职业技术教育性质。
  

陈泽希
2#
发表于 2011-8-5 17:44:09 | 只看该作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3 19:22 , Processed in 0.080883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