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1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论创新思维与写作教学改革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8-6 14:29: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论创新思维与写作教学改革  






    摘要:创新思维是思维主体大脑在原有思维的基础上组合出新的思维形式的活动过程,是对重复思维、逻辑思维、形象思维与灵感思维的突破与拓展。充分认识创新思维的涵义与特点,并将创新思维方法运用于写作教学之中,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写作能力,促进写作课程的教学改革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写作;创新思维;素质教育;教学改革

    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深化高校写作课程的教学改革,并配合完成国家教育部下达的科研项目《新世纪教改工程A0121项目》——《农林院校本科专业人文社会科学系列课程整合优化的研究与实践》,笔者在所讲授的《应用写作》和《文学写作》等课程中,对教学的内容、模式、方法、手段等各个方面,都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与试验。笔者在教学改革的实践过程中,深切体会到如何加强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就是提高他们写作能力的关键之所在,故笔者对此作出了深入的思考和探索。本文将结合写作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对创新思维方法在写作中的应用等问题进行论述,以促进大学写作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发展。

   一、创造思维的涵义、特点与前提条件
    现代心理学认为,思维是人脑的机能,是人的认识活动的高级阶段,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及其相互关系的能动反映。人们通常根据其形态特征,将思维的种类划分为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三种,同时也可根据思维的结果,划分为重复思维和创新思维两个层次。创新思维,又叫创造性思维,是思维主体大脑在原有思维的基础上组合出新的思维形式,把输入的信息加工改造成新的信息的思维活动。这一活动过程是在人的大脑中进行的,并以语言符号等构成的第二信号系统表达出来,从而对外界起到沟通与联系作用。现代语言学认为,语言即思想,即是说语言就是思想的表达与外化。因此,创新思维作为形成思想内容的一种方式和方法,也就同语言及其写作就有了必然的联系。

    创新思维属于高层次的思维,是对重复思维、逻辑思维、形象思维与灵感思维的突破与拓展,因此,它具有以下一些重要特点:①全新性。创新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映象加以主观改造的过程,它所得出的成果应是前所未有的,而不是对原有成果的简单重复。思维成果的全新性,决定了创新思维的价值。②随机性。创新思维是人的一种心理活动,能够超越客观事物的限制而自由发挥,甚至还可以毫无根据地随意组合,因而具有的很强的非预见性和不可重复性,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寻。③多样性。创新思维的形式复杂多样,丰富多彩,综合性强。既有主观创造,又有客观认识;既包括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重复思维的基本形式,又是对它们的突破与发展。④潜在性。由人在长期的思维活动中形成了一定的思维定势,每当遇到问题时,往往自觉不自觉地进行重复思维,因而妨碍和压抑了创新思维的发挥。只有经过一定的训练与积极的诱导,使之升华为一种自觉的行动,才能使人的创造潜能充分地发掘出来。

    创新思维的产生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在重复思维的基础上发生突变与飞跃的结果,因而它的出现是有前提条件的。创新思维产生的前提条件主要有:①怀疑与批判的态度。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对于自然、社会以及人自身的各种问题都进行过有益的探索,并提出了各种各样正确或错误的答案。对于前人的理论盲从是不行的,要敢于大胆怀疑,小心求证,认真思考,并放到实践中去加以检验。若发现是错误的结论,就应该勇于批判,坚决否定。②丰富的知识储备。人类的思维活动,就是由思维主体大脑将感觉器官所接收的信息进行交换和加工,并存储起来形成记忆表象。当大脑再次受到刺激的时候,立即将记忆表象唤醒,并与其他信息进行对比和交换,从而形成对事物再认识。人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于不断地重复,能把大量的知识信息存储在大脑之中,并随时随地与外界进行沟通交换,因此能够产生丰富的创新思维。如果没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头脑一片空白,创新思维是绝对不可能出现的。③善于发现与提出问题。思维主体在进行创新思维的活动中,首先要善于发现问题,然后才能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问题的提出与发现,就是创造思维的起点与前提。由于客观事物复杂多样,千变万化,发现问题往往具有极强的偶然性,因此,必须具备发现问题的敏锐性。全面丰富的背景知识,训练有素的洞察能力,善于观察的独特视角,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等,都有助于提高发现问题的敏锐性和洞察力。

    二、创新思维的方法
    创新思维的方法是指创造主体在思维过程中,运用概念、判断和推理构成新观念系统的方法。这些创新思维方法不仅具有客观性、确定性、目的性、随机性和普遍等重要特征,而且还是创新思维规律在思维过程中的具体运用。创新思维规律,即思维组合律,包括系统组合律和形式组合律等,它是产生思维成果的最有效的途径。创新思维的具体方法很多,但主要有以下几种:

    1.梦与幻觉:梦是人在睡眠时局部的大脑皮层没有完全进入抑制状态而产生的表象活动,是对事物映象的改造和储存信息的重组,是对客观事物的曲折反映。幻觉是在没有任何刺激的条件下所产生的虚幻的感觉,它和梦一样都是在无意识的状态下所进行的思维活动,因而也是一种创新思维的形式。许多重大的科学发现和文艺创作的成功案例,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2.直觉与灵感:直觉是指不依靠意识的逻辑思维而获得的直观感觉。克罗齐认为,直觉先于理性和概念而产生,是见形象而不见意义的认识。爱因斯坦认为创造的关键就是直觉,通过直觉可以直接省略逻辑思维的过程,在瞬间得出问题的答案。灵感又叫顿悟,是指在某种外物或思想的偶尔刺激下,一些记忆表象的突然复活与沟通,一种事理的瞬间明晰与升华。尽管灵感的产生有一定的偶然性,但人们还是可以通过积极的训练,有意识地去诱发灵感,以求使问题得以迅速解决。

    3.联想与想象:联想与想象都是通过对记忆片段所保存的客观事物的表象进行直接分解与重组的过程,它们既是形象思维的形式,也是创新思维的重要方法。联想是在不破坏原有表象的前提下,把其他相关连的表象连接起来,构成系统有序的表象链的过程。想象是把表象加以分解和重组,生成新的形象的过程。许多现代科学成果和诗歌、小说、神话等文艺作品,都是人类丰富想象力的创造结晶。

    4.发散与收束:发散与收束是创新思维最常用、最重要的方法。发散思维又称“头脑风暴法”,是指围绕矛盾的核心,展开自由广泛的想象与联想,尽量弄清事物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探索矛盾的本质规律,寻找解决问题的种种可能性。这种思维最大特点就是无拘无束,浮想联翩,时空千变万化,思绪频繁切换。收束思维也称“收敛思维”,是对发散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认识进行比较分析和综合概括,从而使获得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力求抓住本质,认清规律,向提出方案、解决问题的目标迈进。人们要获得规律性的认识,往往要在反复发散与收束的基础上才能成功。

    5.概念、判断与推理:概念是对事物根本属性的反映。人们在认识事物的本质之后,通常要运用适当的词汇来表达,于是就形成了概念。概念的创新就是人们对新知识的总结,对新观念系统的概括,而任何创造性的概念,都是在将创新思维浓缩萃取时所确定和得到的。判断是对事物的性质、特征、关系以及发展的陈述。由于判断通常是由概念与连接词等构成,因此,判断的创造性与概念的创造性联系紧密,相辅相成。推理是由已知判断推导出新的判断的思维形式。创新思维的过程,就是运用创造性的概念和判断进行创造性推理的过程。创造性的概念、判断与推理,互相依存,循环往复,从而促进了人的认识不断深化与提高。

    6.比较、分类与类移:比较是通过对比的方法,认识事物之间异同点的思维方式。比较的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有横向和纵向比较、求同和求异比较等。在运用比较法时,一定要注意事物的相关性,即可比之处,还要制定统一的科学的标准,否则就会失去比较的意义。分类是根据客观标准,将认识对象区分为不同种类的思维方法。人在认识事物时总是先进行比较,找出事物的异同点,然后根据差异性把事物区别开来,根据共同点把相同的事物归拢,这样就可以将事物区分成不同的种类。类移是把不同事物进行比较,将一事物的某种属性转移到另一事物之上,从而构成新事物的思维方法。类移法在科学研究与文艺创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7.分析与综合:分析就是把整体分解成部分,把复杂事物分解成简单事物,把历史过程分解成片断,把动态凝固成静态来研究的一种方法。分析的方法主要有矛盾分析法、系统分析法、定性分析法、定量分析法、因果分析法等。综合就是将分解后的各个部分重新组装成整体,动态地考察对象的方法。综合不仅要把事物作为一个整体,寻找多种有机联系,而且还要把本质贯穿到现象中去,在矛盾的多样性中认识事物本质规律。分析和综合虽然是一种相反的思维过程,但却是相辅相成的,共生性与实用性都极强。

    8.归纳、演绎与假说:归纳是根据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的原理,由个别事物的已知知识推知该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方法。归纳通常有两种形式,完全归纳法和不完全归纳法。演绎法是根据个别与一般相联系而存在的原理,由已知的某事物的一般知识推知个别事物本质规律的方法。演绎推理的基本形式是三段式,它通常由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三部分组成。假说是对事物的本质规律及其联系的假定性的解释。假说一般分三个阶段:即问题的提出,假设的形成和证明。问题的提出是关键,其结果无论被证实或证伪,都是具有认识意义的。

    三、创新思维与写作教学改革
    在人类的写作史上,论述写作的著作可谓汗牛充栋,对写作的阐释也各不相同。人们对写作概念的解释大致分成三种:①写作就是写文章,这是最原始最传统的写作观念。这种观念仅仅把重点锁定在“写”字上,认为写作只是文字的排列组合,比较注重文本的篇章结构、起承转合,以及遣词造句等,把写作这一复杂的动态过程,看成是一种纯粹的静态程式,显然不能真正体现出写作的本质特征。②写作是一种用文字来表达思想、传递信息的实践活动。这种观念承认写作是一个由获取材料、提炼中心和安排结构等众多环节所构成的动态过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技巧性。文字表达已不再是写作的关键,而材料的收集整理,主题的提炼,题材与论证方式的选择,结构安排和提纲修订等,则上升为写作活动的重心。至此,写作已经由原先狭义的写文章,变成了包括研究与构思在内的广义的“大写作”。③写作就是创新。这是写作观念发展的最高形态。我们知道,写作是一种高度的精神劳动和思维创造,它不仅需要运用创新思维来探讨事物的本质规律及其内在联系,而且还要把思维的成果用语言表达出来,外化为文字、图表和符号等,从而最终实现写作的目的。古人云:文无定法,文成法定。这说明写作并没有固定的模式与规则,一切均在创造之中。凡是成功的文章,都是创新的结晶。写作的创新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思想主旨方面的独到见解,二是形式方面的精美奇巧。人们常称写作为创作,尤其是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更是如此,这充分说明了写作的本质就是创新。

    创新思维对于写作有着多方面的意义:①有利于获取和分析材料。材料通常有素材与题材之分,都是作者从现实生活中提炼摄取的一系列事实和论据。材料既是构成文章的内容,也是形成观点的基础。获取材料的方法,一般是通过观察和调查获取直接材料,通过阅读获取文献资料。对于收集到的材料,必须采取“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方法,进行对比分析和研究,以便寻找规律,弄清本质。搜集和研究材料的过程,不仅是感官的活动过程,而且还是能动的思维过程。只有充分运用直觉、联想、想象、分类、比较等创新思维方法,才能从全方位、多角度地认识事物本质联系,为文章写作打下丰富的物质基础。②有利于提炼与深化主题。主题是文章的统帅与灵魂。提炼与深化主题的过程,就是在充分掌握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研究,寻找事物的内在规律及其联系的过程。提炼与深化主题的创新思维方法,主要有创造性的概念、判断和推理,对事物的现象和特征的分析与综合,以及对本质规律的归纳、演绎和假说等,而发散思维和收束思维则是使用最为广泛且效果最佳的重要方法。③有利于形成整体结构。结构就是文章的整体框架,包括开头结尾、起承转合与过渡照应等。安排结构与布局谋篇的方法,通常有发散与收束、比较与分类、分析与综合等,其中归纳与演绎的方法对形成文章整体结构大有裨益。归纳法是先分析事实材料,然后再概括出结论,通常使文章呈现出并列式结构。演绎法通常采用三段式推理,由大、小前提推出结论,使文章呈现递进式结构。归纳法与演绎法的综合运用,则能使文章呈现出横纵复合式结构。这些结构形式在议论文中十分常见,尤其是关于问题研究的文章的结构多是如此。④有利于丰富表现手法。文章的表现手法是一个十分庞杂的概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在写作实践中形成的有规律性的方法与技巧,如比兴、烘托、悬念、埋伏、点化、擒纵与抑扬等。二是书面语言的体式运用,如叙述中的顺叙、倒叙、插叙、平叙和分叙等,描写中的白描与细描,议论中的立论与驳论,以及说明和抒情等。三是语言修辞方面。在文章的写作过程中,充分运用这些创新思维方法,能够使作者的视野更加开阔,想象更加丰富,行文更加流畅,语言更加优美,从而更好地实现写作的目的。

    写作课作为一门普遍开设的公共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但由于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观念和习惯势力的影响,写作教学一直停留在只教学生“写”文章的阶段。在教学过程中以老师为主体,师授生受,重理论,轻实践。学生大多为应付老师而写作,老师则是学生作文的唯一读者和评家,老师的偏好便成了教学的唯一准绳。老师“好高髻”,学生“高一尺”;老师“好广袖”,学生“长且臭”。老师只对文章本身负责,不对写作过程负责,更是很少去关注写作主体的思维和情感。这种封闭教学的落后模式,严重制约了写作教学的发展,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程度。因此,笔者认为,写作课的教学改革必须以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为核心,全面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树立创新观念,注重目标定位。授课教师一定要树立写作就是创新的观念,使写作课真正成为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的课程。写作课的教学目标,应定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创新思维上,而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写作的人才。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提高了,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增强表达能力,而且还可以增强科研实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带动学生思维能力的全面提升。其次,要理论联系实际,加强能力训练。教师要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遇事联想、见物思义、透过现象看本质和勤于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他们敢于怀疑和善于发现新事物的敏锐性,帮助他们学会从多角度、全方位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联系。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教育训练,让学生从一事一物、一景一情中去感受体验,激发灵感,不断创新。再次,要改革教育方法,增强实践环节。要彻底改变以往那种师传生受的教学模式,摒弃满堂灌、填压式的教学方法,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实现从传授知识为主到培养创新思维能力为主的转变。同时,还要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采用多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如情景交流、辩论与游戏、现场演示和电化教学等,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增强动手操作能力。此外,还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学完善的评估体系,要从改革考试命题的方式入手,突出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评估,从而真正使写作课程的教学改革迈上一个新台阶。         

                                          作者:毕耕  武汉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430070
                                          电邮:bigeng@163.com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4 00:10 , Processed in 0.093393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