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7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于教材弹性建设的思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8-5 22:03: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关于教材弹性建设的思考

来源:未知

教材的弹性问题,是近年教材研究的热点课题之一。加强教材弹性建设是当前教材改革的重点工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工作。根据普通高中的性质、任务以及高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增加教材弹性更具有特殊意义。因此,对于正在编写过程中的普通高中新教材而言,认真总结经验与教训,研究有关如何正确处理与设计教材弹性问题,是十分必要的。

一、关于教材弹性的含义

随着改革的深入,弹性作为一个物理学概念,已被广泛地移植与应用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教材弹性的提出,就是教育改革发展的产物。鉴于目前对教材弹性的理解尚未取得一致、公认的意见,有必要首先对其基本含义进行初步探讨。

考查我国教育界对教材弹性含义的理解,常常与以下几种概念相关联:

(一)教材的纲要性或浓缩性。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早在30年代就认为:“教科书和讲义还只是一个纲要,比‘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纲要略为详明的纲要。单凭这个略为详明的纲要来学习是不济事的,所以还得请教师来给学生讲授”[①]。这种观点至今依然颇具影响,一些教材专家们坚持认为:精当与凝练是教材的本质特征之一,主张在教材编写中不但要科学、正确,而且应提纲挈领。

在教材建设中,强调纲要性、精当性具有重要意义。强调教材纲要性、凝练性的实质是为师生教学留有充分的发挥余地,这同弹性的要求在方向上是一致的,特别是在教材一度出现越编越厚、内容越编越多的情况下,提倡教材纲要性是有现实意义的。

(二)教材的层次性。针对统编教材标准划一、内容一律,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弊端,有同志主张通过改革,将教材内容根据深浅、难易程度划分为不同层次或档次,以适应学生不同需要和特点,进行有针对性地教育和教学,使教材更赋灵活性。这种划分的基本层次是“基本要求”和“较高要求”。“基本要求”是面对全体的,统一的:“较高要求”是面对部分的,特殊的。一般认为“较高要求”是对“基本要求”的延伸与拓宽。从这个意义出发,也有人称“较高要求”为教材“弹性”或“弹性部分”。

笔者认为,以上两种认识均有可取之处,它们从不同角度、不同程度上揭示了教材弹性的部分含义,在总体目标上符合教材改革要求,对于加强教材弹性建设是有意义的。但是,以此作为对教材弹性含义的全面概括似乎还不完满。这是因为,教材本身是一个发展概念,为了对教材弹性进行全面和科学的定义,还必须特别考虑到以下两个方面:

1.随着教材的发展,特别是包括音像、电子出版物等以及各种辅助教学用书在内的系列教材、配套教材的出现和发展,现代教材的概念,其内涵与外延都较之传统教材发生了根本变化。以为教材弹性仅仅存在于教科书内容之中的观念已经不合时宜了。教材弹性大小不仅决定于教科书,而且决定于同教科书配套使用的其他教材及其匹配方式等。

2.教材弹性还应该理解为体现于课程教材建设的全过程。在课程教材建设的三个主要层次[②],即课程计划、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材的编制过程中,课程计划与教学大纲对教材的弹性建设具有决定意义。例如,我国新近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中有关课程结构、课时安排、课程管理原则的规定;新编各科教学大纲在有关教学要求、教学内容、课时安排、评估考试的要求方面所增加的一些弹性规定,某些学科,特别是政治思想课针对以往教学大纲只有指令性规定的弊端而增加的“指导性规范”等等都应视为是同教材弹性建设直接相关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说,教材弹性在某种程度上是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并由此决定了教材弹性含义的综合性与丰富性。

但是,强调教材弹性的“综合性”与“丰富性”,并不意味着其含义可以任意“泛化”,有人认为所谓“教材弹性”不过是教材“多样化”的通俗用语。这种观点是片面的。

(三)教材的多样化

由《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正式提出的“中小学教材要在统一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行多样化”,是我国现阶段指导教材建设的总原则。教材的弹性建设作为教材建设的一个方面,在总体改革方向上自然是与“多样化”相一致并为其服务的。但在这个总的目标下,教材弹性建设又具有其自身的特殊含义。一般地说,“多样化”着眼于解决宏观问题,即各地区之间的大面积的差异问题,而“弹性”则更多着眼于微观问题,为因校制宜因班制宜以至于因材施教创造条件。强调教材多样化重在通过开发教材新品种以解决教材品种单一问题;而强调教材弹性则主要是通过挖掘现有教材潜力,以适应不同层次需要问题。对此有人曾进行形象地表述:教材“多样化”体现于“一纲多本”,而教材“弹性”则体现于“一本多用”或“多本多用”。这种理解虽未必确切,却揭示了“弹性”与“多样化”的本质联系与区别。主张用“多样化”概念囊括并取代“弹性”的观点是没有道理的。

综上,我们试对教材弹性作如下定义:教材弹性就是教材内蕴含的、为教材使用者提供的变化幅度或潜能。它一般表现为:教材的灵活性、伸缩性与适应性。教材弹性既体现于教材多种构成因素的综合作用,又体现于教材建设的全过程。

二、关于教材弹性的设计

对于一部具体教材来说,蕴含其中的弹性大小、多少,当然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教材编制者精心设计精心施工的成果。根据以往教材建设的经验,特别是九年义务教育教材建设的经验,笔者以为,做好教材弹性设计工作,必须抓住以下几个重要环节。

(一)坚持教材内容、选材的集约化

从文化科学知识的宏观领域看,现代文化知识的积累速度空前加快。这一事实促使人们考虑如何解决有限的学习时间与无限增长的知识之间的尖锐矛盾。从教材来说,内容受教学时间限制,容量是有限的,而实际生活中需要掌握的知识、需要获得的能力却是无限的。正是为了解决这些矛盾,最近几年世界各国中小学课程教材都在进行改革,其中一个重要目标是致力于将无限复杂的知识集约化,以使人们能在有限时间内,尽快地最有效地掌握其最基本的具有迁移性的基础知识。

这里需要澄清的一个问题是:究竟什么是“教材现代化”?美国现代教育理论家戴顿认为:“把教科书视为信息库,这是从它最没有价值和最无用的角度来看待教科书的”,“如果把教科书视为眼下信息之概览的话,那么就等于把它看成是永远过时的东西了”。[③]我们应对“教材现代化”做全面理解,其含义不仅包括补充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新内容,而且也包括用现代科学文化改造与更新旧知识,特别是,那些为现代科学依然证明是正确的,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仍起“再生产”新知识作用的传统“基础”知识。此外还应包括现代科学新观念、新思想在教材中的渗透、体现等等。把强调教材现代化看成是否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或者把教材现代化视为就是在原教材内容上的基础上不断地、大量地补充新信息,从而导致内容越来越多,容量越来越大的观点都是不足取的。

强调选材的精当与凝练,注重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选择,是我国中小学教材建设的优良传统。最近几年,在集约化方面又有所发展。其中反映在新编高中各科教学大纲中,就有不少革新与创造,例如:

1.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主要依据,进一步浓缩教材“知识点”。例如,新编生物学教学大纲在“关于动物的个体发育”内容中,将原大纲所列六个知识点,调整与浓缩为一个知识点,这样就使知识点的概括性更强,因而在深广度方面更具伸缩余地。

2.淡化学科体系与知识系统,增加知识的综合性。新编地理教学大纲根据“不过分追求学科体系的完整,并注意减少头绪”的原则。对高一必修课的自然地理部分从环境的角度组织内容,不过分强调各个圈层知识本身的系统性。这样就能够使学生在较少课时中接触更多知识,并从较高层次上认识地理问题。

3.避免知识的重复与交叉,进行必要的学科知识合并。如新编数学教学大纲对传统的数学知识进行精选,在适当降低某些内容的理论要求,简化繁琐推证,删除难深偏怪习题基础上,将代数、几何与概率统计、微积分初步综合为一门数学课。这样做对于精简教学内容,加强知识的综合应用以及数学思想的渗透是有利的。

教材内容的概括与凝练,为教材的弹性使用奠定了基础。如同弹簧只有在坚实簧体上才能弹起来一样,教材内容的集约化为教材在使用中更具有伸缩性提供了可能。

(二)坚持教材目标要求的层次性

实践证明:根据学生不同需要,将教材内容按深浅、难易适当划分成不同层次的目标、要求,是增加教材弹性的有效方法。目前,比较流行的有以下几种:

1.教材分Ⅰ、Ⅱ种和甲、乙本。具体编写时又有两种形式,一种是Ⅱ、Ⅰ各成体系,Ⅱ的内容涵益Ⅰ,Ⅰ是基本要求;Ⅱ是Ⅰ的延伸或加深,是较高要求。另一种是Ⅰ、Ⅱ是同一体系,内容衔接,Ⅱ是Ⅰ的延伸递接,Ⅱ不包括Ⅰ,Ⅰ是基本要求,Ⅰ+Ⅱ属较高要求[④]。甲乙种本与此形式仿佛。

2.就一册教材本身说,内容分层次:知识教学的层次如“必学”与“选学”,“精读”与“选读”,“讲读”与“阅读”等;能力训练的层次:如新编高中语文大纲中将能力训练按阅读写作、听说等分列,共18项,其中15项为基本要求,3项为拓宽、提高的较高要求;习题、练习和作业则分“必做”与“选做”、A、B题等。

(三)坚持教材体系、结构的开放性与灵活性

教材的体系、结构对于教材弹性也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例如,目前流行的单元组合式编排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说就较之传统的直线式与螺旋式(圆周式)排列方式更为开放、灵活,更有利于教材的弹性发挥。这种编排方式是将教学大纲中确定的知识点组合成一个个单元,每个单元既是全部教材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本身又是相对完整和开放的单位。好比一个个“集成块”,每一块都是一个整体,可以单独使用,而组合起来又有其更高层次的功能。在这方面,新加坡现行《中学华文教材》的编排方式较有参考价值:他们根据学生的不同需要将教学要求分为三个档次,即:“普通课程”、“快捷课程”和“特别课程”。在编排上采取单元组合、内容连贯的方法,既可以使学生根据不同需要自由选择,又不会因这种选择破坏知识的完整性以及教材的系统性。再以英国80年代末最新理科革新教材一《社会中的科学和技术》为例。[⑤]这套教材在编排体系上有不少革新,特别是在教学单元安排与使用方面,具有以下突出特点:

1.教材由许多独立的教学单元组成,这些单元不构成一个完整的课程,只是一系列的参考资料;

2.教学单元可以被灵活地、有选择地使用,教师们可以不断地调整它们,使之适应自己的特殊目的和需要;

3.不同的教学单元对能力和年龄的要求是不同的;

4.教材有多种使用方式:有些单元适用于复习某个课题;有些则适合于学生自学;有些教师则常常把单元中某个部分抽出,包括在他们自己的教材中。

很显然,由于这套教材在体系、结构上更具有灵活性与开放性,所以在弹性使用上也更具优越性。这些经验,对于我们新编高中教材,特别是理科教材是有借鉴意义的。

(四)注意发挥教材中辅助文字的弹性作用

教材的辅助文字是指教材正文之外的文字。一般包括:说明、注释、提示、题解以及插入正文之中(往往用加框、变字形等方式与正文区别)的必要补充文字等。这些文字的弹性意义大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助于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产生学习动力,培养专业思想;

2.利用说明、题解、提示等对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给以提示,对其掌握的程度提出层次要求。

3.利用注释以控制深浅、难易。它的作用突出表现在:通过对较难理解的知识进行解释,更有利于学生理解与掌握;通过对某些知识或知识点的解说或分析,帮助学生温故知新,对一些学习吃力的学生具有“补偿”教育作用;通过注释,控制教学难度,实现因材施教。目前,注释的标准似乎尚未统一,多数偏重于文字的解释,很少有内容的分析,根据不同学科特点如何利用注释以增加弹性的问题,尚存在许多有待开发的领地。

至于正文中的补充文字,有些属于补充资料,有些属于凝练的提示,一般不作统一要求,具有更大弹性意义。

(五)重视教材配套的弹性意义

加强教材配套建设是课程教材整体化趋势的一种体现,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已形成以教科书为核心的各种配套体系。我国多年来致力于教材的系列与配套建设,特别是“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实施以来,教材的多样化为教材配套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舞台。目前已基本建立起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富有弹性的教材配套体系(见下表)年级配套系列(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

学科A+学科B+学科C+学科D……学科配套系列(必修+选修)

学科Ⅰ+学科Ⅱ+学科Ⅲ……教学配套系列教科书+教师用教学参考书+学生用教学参考资料+……自学配套系列教科书+课外读物+练习手册+习题集+……教材不同载体配套系列文字教材+音像教材+电脑软件+……

从表1看出我国高中教材的配套方式是丰富多彩的。

需要说明的是:

1.表中所列只是几种典型的配套方式,而且也只是一种静态描述。实际上,在具体运作中其匹配方式是千变万化的,从一定意义说,表中所列的所有教材之间都存在合理匹配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将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特别是教材使用者选择教材的自由度的提高而不断增大。

2.表中所列项目,无论是配套系统抑或教材样式都处于不断发展中,就是说,这是一个全方位开放的系统。从现行教材看,可供选择的教材品种,特别是任选课程教材的品种还不多;某些系列如教材不同载体系列还只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综合课程、活动课程及其教材的研究与实施似乎还刚刚起步,所有这些,都具有充分发展的广阔天地。

三、有关教材弹性建设研究的一些问题

这种研究,包括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整体研究与分学科研究。也包括为了进一步增强自觉性而进行的有关教材弹性建设意义、目的等研究。

必须明确:加强教材弹性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既为教材弹性提出了需求,也为教材弹性建设提供了可能,在“一刀切”的应试教育下,教材弹性是没有生存条件的。素质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加强基础,发展个性”。教材弹性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为实现这一基本任务服务,即为“适应面向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高素质、多规格人才的需求”服务。

我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同志认为:“教科书应不应该有弹性,不是凭主观臆断,而是应从我国地域广阔,学校、教师、学生的情况不尽相同的实际出发来考虑。有弹性,更适合国情,更能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⑥]这种观点是很有见地的。

为了确保教材为实施素质教育服务,在加强教材弹性建设中,提出一些可供参考的基本原则是十分必要的。我们认为,这些基本原则应包括:

加强教材弹性必须以确保完成基本要求为基础;

加强教材弹性必须始终坚持面向学生全体,面向学生大多数;

加强教材弹性必须以不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为前提;

加强教材弹性还必须考虑到有利于发扬教学民主、有利于学生对课业的自由选择。

笔者以为当前有两个方面的工作必须特别加强:

一是准确把握教材的基本要求。确定基本要求的水准是研究与设计教材弹性的基础工作。基础打不好,一切都将成为空谈,这方面是有历史教训的:如美国曾于1958年《国防教育法》通过后,召集一批专家编制出一套数学与理科课本。这套课本由于急于提高程度,把基本要求定得超出大多数学生接受能力,结果适得其反,降低了教学质量。这是导致这次“教育改革”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是要加强对“较高要求”的研究。从确定目标、要求的角度说,较高要求是最难把握的一个层次,也是目前存在问题最多的一个层次。这不仅仅因为“上不封顶”为“较高层次”带来的实际困难,同时也因为对“较高层次”标准的不同理解。这里有实际操作问题,但更多是教育思想问题。

按照我国教育界的一般理解,“较同要求”是对“基本要求”的加深与拓宽,但是这种理解过于宽泛,标准很难掌握;于是在实际操作中,往往被另一种倾向所左右。这就是:“较高要求”与“基本要求”之间的差别只有量的不同,没有质的界定。即对于“较高要求”的内容只有学不学的区分,而不存在学什么的问题。

为克服以上倾向,在教材编写的主导思想上必须搞清楚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是:必须树立素质教育观念,即明确:不仅“基本要求”是为培养学生素质奠定基础,“较高要求”也是以培养学生素质为宗旨的。第二是:确定“较高要求”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既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以及他们的个性差异,也要考虑到学科的不同特点以及社会对多规格人才的需求,不能对“较高要求”内容强求一律。有些同志提出关于“较高要求”是否应该确定“量化”指标问题,这个问题值得研究。但笔者认为,当前亟待解决的更重要的问题在于:“较高要求”不仅应该有程度的划分,而且应当有性质的区别,即“较高要求”亦应多样化。实际上,根据高中“两个侧重”前提下的分流要求,“较高要求”亦应是多种多样的,即不但应该有“升学预备教育”的“较高要求”,也应有“就业预备教育”的“较高要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因材施教,才能彻底消除目前存在的多数学生对“较高要求”望而生畏,产生消极情绪;少数学生为了应试,徒增课业负担的现状。这方面,新编高中英语教学大纲有所突破。按新大纲规定,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教学目标分为两级:要求所有高中二年级学生通过学习达到第一级目标,这是共同的,也是基本要求;对高中三年级开设的英语选修课,则分别不同情况提出不同要求,对侧重实施升学预备教育的文、理科英语选修课要求达到第二级目标,对侧重实施就业预备教育的实科英语选修课,则不做统一要求。这样,不准备升学的学生在高中三年级就可以或者不再选修英语,更多精力投入接受职业技术教育;或者学习更为实用的英语,提高英语的实用能力。实际上这也是一种“较高要求”。这种改革思路,我们以为更符合实施素质教育的方向,对其它科目是有启示意义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5 13:43 , Processed in 0.173236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