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1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不要被贾志敏先生作文教学的表面光环所迷惑[zt]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8-14 09:59: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贾志敏先生是我国小语界卓有建树的著名特级教师之一,他对小学作文教学研究十分深入,而且成果极为丰硕。贾志敏先生虽然早已年过花甲,但仍然活跃在小学作文教学的第一线,诚为难得。
     2003年秋,我们湖北省邀请贾志敏先生来武汉为“小学语文新课程新课标新理念作文研讨会”上了两节作文示范课 《记一件------事》,听完后心中颇感失望,脑海中冒出了一连串疑问:作文究竟是什么?作文课能这样上吗?我们到底该如何指导学生作文?我们的作文教学最终给了学生什么?
     带着这些问题, 我又仔细拜读了《中国小学语文教学名师精品录》①、《小学作文“自主式”教学设计》②、《贾老师教作文》③、《名师授课录》④、《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03年第2期 2004年第7、8合期)等书刊上收录的贾志敏先生的作文教学课堂实录。我认为,贾志敏先生的作文教学完全偏离了小学作文教学的正确航线,违背了写作的客观规律,忽视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与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极不相符,应该引起广大语文同道的深思!

     一、贾志敏先生的作文教学是形式至上的教学任何行动都离不开思想的指挥,贾老师的作文教学也是在他本人的作文教学思想指导下进行的。作文课始,贾老师一般总是向孩子们和听课教师托出自己的作文教学指导思想:“我们都知道一篇作文是由一个一个段落组成的,每一个段落是由一个个句子组成的。因此,写好作文,就要用好每个词,写好每句话和每段话。”“作文是用笔说话,作文也是种游戏。如果你能把长的变短的,短的变长的,那你就取得了作文的自由。”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贾老师便带着孩子们在课堂上开始了“写好每句话和每段话”、“长变短、短变长”的练习和“游戏”。
       贾老师这番话听上去是挺在理的,是啊,文章是由段落、段落是由句子、句子由词语组成的啊,没错啊!写好作文,当然要写好每句话和每段话呀,也没错啊!但转念一想,还是不对!用好了每个词,就等于写好了每个句子?写好了每个句子,就等于写好了每个段落?写好了每个段落,就等于写好了一篇作文?显然是不对的!错在哪里?错在贾老师忽略了词与词、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内在联系!贾老师只看到了词、句、段、篇之间的外在的形式上的关系,却将词、句、段、篇之间的实质内容上的关系完全丢掉了!而一篇文章就是用这种实质的内容上的关系将一个个词、一个个句子、一个个段落有机组合在一起才形成的!贾老师的这种形式至上的做法顶多只能叫做一种语言文字训练,而不能称之为作文教学。如果作文果真如贾老师说的这般容易的话,那么新课标为什么还要强调“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呢?这就需要回到“写作”的“根定义”上去,新课标说:“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形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新课标同时还强调:“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什么意思?作文教学应该从内容入手,只有这样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完成写作教学任务。否则,只会得到一点皮毛,不可能得到作文的真本领!

     二、贾志敏先生的作文教学是内容虚假的教学当然,贾老师也明白,没有内容是无法指导学生写作的,只是把形式和内容的本末位置弄反了。在贾老师的作文课堂上,我们可以看到“丰富”的作文内容。但大家只要一眼就看明白了:这些所谓的内容全是虚构、编造出来的“动人”故事。在我拜读的实录中,主要有三个分别以“青蛙”、“桔子”、“手机”为线索的故事(有几篇实录雷同,或大同小异),且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贾老师是如何引导孩子们一起来“创作”的吧! [教例一] 师:现在,我请同学们用“闷热”这个词说一个句子。生:(略)师:几位同学说的句子都很好。我再给一个词:“冷饮”。请大家在一个句子里同时用上“闷热”与“冷饮”这两个词。生:(略)师:同学们都很聪明,思路非常开阔,说出的句子十分有意思。我再给一个词:“青蛙”。谁能用“闷热”、“冷饮”、“青蛙”三个词说一句话?生:天气非常闷热,我上街买冷饮吃,河边的青蛙呱呱地叫,好像说:“我也要吃冷饮。” 生:闷热的一天下午,我上街买了一根青蛙牌冷饮。(众哄笑)师:这牌号冷饮的专利权归你。生:今天的天气真闷热。连青蛙也瞪着眼睛,对着冷饮发愣。师:你的想像力很丰富,可是句子说得不太好。你们说的句子都是表达的一个情景,能不能介绍一下?比如:妈妈……我……在闷热……一元钱……冷饮……青蛙…… 生:闷热的一天下午,我用妈妈给买冷饮的一元钱买下了一只大青蛙,归路上,我把它放回了池塘里。 …… 师:现在,我们把这句话当作一篇作文,交给老师,老师满意吗?(学生答:满意!也有少数学生答:不满意!)师:为什么说老师会不满意呢?生:因为它只是一句话,而不是一篇作文,再说,它写得不具体。师:那么,我们想办法,把这一句话通过合理想像,加以展开,变成几句话。行吗? …… 师:读得真好。刚才一句话交给老师,大家说,老师不满意,原因是写得过于简单,不具体。那么现在这一段话给老师看,老师一定会满意了吧!(众学生有的答:满意,有的仍答不满意)师:这又是为什么呢?生:这仅仅是一段话,再说,它写得还是不具体。师:好,那么我们一起试着把第一句话“下午十分闷热”加以展开,把它写具体。我请大家听写六个词:太阳、风、树叶、知了、大黄狗、汗珠。这六个词,你可以全部用上,也可以用上部分,你必须表达“下午十分闷热”这句话的意思,但是,不准出现“下午”、“十分”、“闷热”这几个词。(学生埋头写作,老师巡回指导) …… 师:以后发生的事,我请一位同学跟我合作,把它演给大家看。谁愿意上台来?(众多学生争先恐后纷纷举手,贾老师挑了一位男同学。)师:故事中的三个人物:我、妈妈和小贩。你(指小学生)演“我”这个角色,故事中的“妈妈”和“小贩”由我一个人客串了。(贾老师向小学生说戏后,演出开始)请看,在贾老师的“循循善诱”下,在贾老师和学生的“精彩表演”下,一个“保护青蛙、保护动物”的“样板故事”就这样诞生了! “欣赏”完这个故事,我的脑中一下子涌出无数个问号,竟然一时理不出个头绪:冰箱里冷饮多得很,还用我去买?就算是买,一元钱能买啥?我的零花钱多得是,还用吵醒了妈妈向她要那区区一元钱?卖冷饮的到处都是,还用上大街?卖青蛙的居然卖到大街上来了?而且还一边卖一边杀?那个叔叔也真是勤劳,顶着炎炎烈日卖青蛙,指望挣几个钱?青蛙论“个”卖?哄傻瓜吧!我爱护青蛙,花一元钱买一个,放生,心里就踏实了?就显得我品德高尚了?偌大个城市,我到哪儿找个能放生的地儿去……总之,这一切的一切,假得不成名堂!还有一点值得怀疑的,上海、武汉这些大城市里的孩子,到底有几个娃真看见过青蛙?然而,让我担心还不是故事的真假,而是担心通过这些假故事塑造出来的假光辉形象,抒发的虚情假意,会带给天真无邪的孩子们怎样的影响?可能孩子们会想:哈哈,得到老师的赞扬(行为与作文)竟然如此容易?!这算不算教育“伪圣化”的一种表现呢?请再看这个教学片断: [教例二] 生:闷热的一天下午,我用妈妈给买冷饮的一元钱买下了一只大青蛙,归路上,我把它放回了池塘里。师:比池塘大的是什么?生:小河。师:比小河还大的?生:长江。师:把青蛙放到滚滚而去的长江中去,青蛙不是没命了?生:大海。(众笑)师:更厉害了。大…… 生:放回来了大自然。师:这样才好。天啊!竟然有如此“精妙绝伦”的“引导”!且不论贾老师在这儿犯的知识性错误(青蛙放到长江里去是不可能没命的),仅就贾老师的“引导”而言,贾老师为什么一定要让学生说出“放回了大自然”才善罢干休呢?难道池塘和小河就不是大自然吗?学生也许会想:哦,我明白了,大自然最大呀,只有写“放回大自然”才能突出“我”思想的崇高、形象的高大!这可是写作的一大决窍哩!这样写,老师们才最高兴!于是乎,学生们又多了一项本领,他们学会了虚与委蛇,学会了投其所好。我们不禁要问:这样的作文教学到底在教学生怎样做人?要知道,学生能在几千人的目光下跟著名特级教师学写作,机会是不多的,这么一次两次的经历是令他们终生难忘的!我不知道,贾老师在这里面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因为他首先给学生做出了“榜样”:你们以为我真让你们去保护青蛙呀?如果真那样的话,我会只让你去买一个青蛙而置其它青蛙不顾吗?我会不想个更好的办法去保护更多的青蛙吗?不是的!我们是在写作文、是在编故事玩儿呢!但愿不会有学生像我这样去“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三、贾志敏先生的作文教学是教师主宰的教学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观念应该说早就深入人心了,但在贾老师的作文课堂上,却只见教师“主导”得好,不见学生主体地位有多突出。从头到尾,每一步该干什么,学生事先一点儿也不知道,他们只是被贾老师“牵着鼻子走”,亦步亦趋,任由摆布。写什么?不知道。怎么写?不知道。自己审题、选材?不可能!
      请看片断:师:下面,听写4句话。(师读句,生听写。) [教例三] 一天早上,爷爷发现手机找不着了,很着急。我们帮他一起找,还是找不着。我知道他的手机是开着的时候,高兴极了。原来,手机在冰箱里呢!师:(发下材料,请一生上前读)现在,请4个小组分别把这四句话写具体。 [教例四] 师:这一节课,你们先观看一个小品,也请大家边看边想,最后,把这个小品叙述清楚。谁愿意当小演员?(学生纷纷举手,一名男生上台。)师:(亲切对男生)我们合作,一起演爷孙俩,高兴吗?(学生高兴地表示同意)师:我先给大家介绍了一下这个小品的故事梗概。一天晚上,一个叫小明的孩子正在家里做作业,到7点了,爸爸妈妈还没有来,小明饿坏了。这时,爷爷来了,还捎来了一个大橘子。这个橘子又大又新鲜。小明好不开心,他剥开皮刚想吃,突然想起平时爷爷那么关心自己,什么都舍不得吃,现在,他也要尽一份孝心,把这个橘子留给爷爷。但是,他又怕爷爷不肯吃。怎么办呢?于是,他故意说这个橘子是酸的。爷爷听说这个橘子是酸的,便抢过橘子不让小明吃。爷爷吃了橘子以后,发现橘子并不酸,还很甜,心里很纳闷。这时,小明见爷爷真的吃了橘子,便高兴地叫道:“爷爷上当了!” (师生共演小品,表演很成功,台上台下一片笑声。) [教例五] 师:戏演完了。大家对这过程了解得更清楚了。这七句话中,第三、四、五、六句这四句话与中心有密切的联系,因此,要写具体,写详细,二、七句则可以一笔带过。第一句话我们已经展开了,刚才那位同学写得不错,我们还是请你把第二、七句话展开一下。第三句:“路上,我见一个小贩正在杀青蛙,卖青蛙”,怎么展开呢?仅“一个小贩”这四个字,就可以写一大箩话:小贩多大岁数?胖的?瘦的?高的?矮的?头发是什么样式的?光着上身?还是穿着沾满血迹的衣服?又如,他是怎么吆喝的?“杀青蛙”的“杀”字又可以分解成为几个过程步骤,“弯下腰”、“抓出一个”、“按在砧板上”、“举起刀”、“砍下去”……这么一想,是不是可以写好多?我请第一组同学扩写第一句话。师:看第四句话:“我上前劝阻,但他不听”,我为什么要上前劝阻?可以写一下心理活动:“青蛙是……是……也是”上前怎么劝阻呢?可以写一写动作、语言。“小贩不听”又从哪里可以表现出来?神态、动作,语言。这么一思考,话不是很多了?我请第二组同学展开这一句话。师:第五句话:“我用妈妈给我买冷饮的一元钱买下了一只大青蛙。”展开这一句话,可以这么考虑:“我”怎么会想到这一元钱的?“我”犹豫过没有?“我”上前买下时,说了些什么话?小贩又是怎么说的?怎么干的?把这些写下来,内容就充实多了。我请第三组同学展开这一句话。师:第六句话:“归路上,我把它放回了大自然。” 归路上,我是怎样捧着青蛙走路的?青蛙鼓着一对大眼睛,好像要说些什么?我心中又是怎么想的?来到河边我又是怎么“放”青蛙的?这一个“放”字如同前边一个“杀”字一样,也可以分解成几个步骤。写什么?写贾老师说的、贾老师演的!怎么写?按贾老师的详细提示写!谁来评?贾老师来评!怎么改?按贾老师的建议改!这一切都已经由“负责”的贾老师给安排妥贴了。最后,全班习作都得“优秀”,因为它们是挛生作品,克隆细胞!呜呼!学生到底是为谁写作?到底是在用笔替谁说话?学生个性的张扬何从谈起?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岂不是一纸空文?

      四、贾志敏先生的作文教学是程式僵化的教学综观贾老师的这几节作文课,极易产生一个突出的感受:贾老师的作文课陷入了一个固定的僵化的程式。贾老师一般是这么安排教学过程的:(一)听话,找中心句贾老师念三——四段话,学生找每段话的中心句,热身。(二)读句,练写具体贾老师引导学生说出或自己托出一句话,学生模仿前面的例子,把它写具体。(三)扩句成段,师生表演贾老师引导学生将一句话扩展成几句话(一段话),相当于列提纲;贾老师且导且演,和学生一起以小品形式呈现作文内容。(四)分工,每组扩写指定一段(五)当堂点评(六)指导拟题我们知道,一种成熟的教学模式是一位老师甚至一个集体智慧和汗水的结晶,它代表了这位教材或这个流派的教学风格。可以说,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不是一成不变的,真正好的教学模式是能与时俱进的,是能随着教育理念的发展而不断改进的。听贾老师上作文课,一次两次可能还觉得新鲜,但再多点次数就让人厌烦了!为什么?贾老师的作文教学如出一辙,十几年来没有变化,已经成了一副程式僵化的套路,难以想象,一个班长期接受这样的习作训练,会是一个怎样的结果!

      五、贾志敏先生的作文教学是应付考试的教学现阶段的小学作文考试,大多数是命题作文或半命题作文。从贾老师的作文课来看,学生今后对考试可以应付自如。何以见得?请看片断: [教例六] 师:这篇作文很生动,咱们一起来给它起个题目吧!可以从文章中摘录一个词语或短句作为文章的题目。生:爷爷上当了。师:好!如果用“我”作题目呢?生:我骗爷爷吃橘子。师:“骗”要加引号。生:我哄爷爷吃橘子。生:我笑了。师:多么富有诗意的题目。生:我让爷爷上当了。师:都不错。语文老师平时出的多是这样的题目(板书:记一件 事)。你们再起题目。(学生说了很多,如难忘的、高兴的、快乐的、有趣的、有意义的、印象深刻的、值得回忆的等。)师:如果按地点来起题目呢?生:发生在家里的一件事。师:按时间呢?生:发生在晚上的一件事。师:按事情大小呢?生:记一件小事。师:同学们,这些都能作为这篇作文的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能起到揭示文章中心的作用。 [教例七] 师:文章写好了,让我们给它起个题目。先用“手机”为题。生:《手机找到了》;生:《手机大搜索》;生:《我侦破了“手机案”》;师:用“爷爷”为题。生:《爷爷真糊涂》;生:《糊涂的爷爷》;师:用“我”为题。(学生跃跃欲试)生:《我是一个大侦探》;生:《我找手机》;生:《我帮爷爷找手机》;师:用“一件怎样的事“为题。生:《一件可笑的事》;生:《一件有趣的事》;生:《一件难忘的事》;生:《一件不可思议的事》;师:用“地点”来定题。生:《一件发生在家里的事》你看,小小一篇习作,可以“改头换面”十几次!贾老师果真是教学生怎样拟题吗?非也!那些题果真都很恰当吗?非也!贾老师为什么不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讨论,确定一两个最合适的?我想,贾老师是不会这么做的!这里的学问大着呢!这是告诉学生:同学们,今后碰到写事的考题,尽管放心,把今天的作文换成要求的题目就得了,准会得高分!这种“套文术”,不正是科举考场上玩的把戏吗?这不是应试教育的怪胎吗?

     综上所述,贾志敏先生的作文教学完全忽视了对学生各项写作基本功的训练,完全割裂了作文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完全抑制住了学生的个性,完全违背了写作的客观规律,完全排斥了学生情感在习作中的作用,是一条极端错误的道路!我希望老师们擦亮眼睛,不要被贾志敏先生作文教学的表面光环所迷惑,坚决抵制其给我们小学作文教学带来的不良影响。同时,我还希望老师们真正把功夫花在指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和广泛阅读、勤于练笔和培养学生正确的作文观念、良好的作文习惯、健全的人格的作文教学的正道上来,让我们的作文教学真正为学生的成长服务!

    注释: ①周一贯主编 杭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3月第1版 ②叶昂龙主编 宁波出版社2003年5月第1版 ③贾志敏著 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6月第1版 ④《小学语文教师》编辑部编 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9月第1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9 06:06 , Processed in 0.151208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