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7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外国典故//转载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8-15 11:27: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外国典故//转载




潘多拉的盒子:
   潘多拉是希腊神话中第一个尘世女子。普罗米修斯盗天火给人间后,主神宙斯为惩罚人类,命令神用黏土塑成一个年轻美貌、虚伪狡诈的姑娘,取名“潘多拉”,意为“具有一切天赋的女人”。并给了她一个礼盒,然后将她许配给普罗米修斯的弟弟埃庇米修斯(意为“后知”)。埃庇米修斯不顾禁忌地接过礼盒,潘多拉趁机打开它,于是各种恶习、灾难和疾病立即从里面飞出来。盒子里只剩下唯一美好的东西:希望。但希望还没来得及飞出来,潘多拉就将盒子永远地关上了。“潘多拉的盒子”被用来比喻造成灾害的根源。


达摩克利斯剑:
  达摩克利斯是希腊神话中暴君迪奥尼修斯的宠臣,他常说帝王多福,以取悦帝王。有一次,迪奥尼修斯让他坐在帝王的宝座上,头顶上挂着一把仅用一根马鬃系着的利剑,以此告诉他,虽然身在宝座,利剑却随时可能掉下来,帝王并不多福,而是时刻存在着忧患。人们常用这一典故来比喻随时可能发生的潜在危机。


缪斯:
  缪斯是希腊神话中9位文艺和科学女神的通称。她们均为主神和记忆女神之女。她们以音乐和诗歌之神阿波罗为首领,分别掌管着历史、悲剧、喜剧、抒情诗、舞蹈、史诗、爱情诗、颂歌和天文。古希腊的诗人、歌手都向缪斯呼告,祈求灵感。后来,人们就常用“缪斯”来比喻文学、写作和灵感等。


斯芬克斯之谜:
  斯芬克斯是希腊神话中以隐谜害人的怪物,埃及最大的胡夫金字塔前的狮身人面怪兽就是他。他给俄狄浦斯出的问题是:什么东西早晨用四只脚走路,中午用两只脚走路,傍晚用三只脚走路?俄狄浦斯回答:是人。在生命的早晨,他是个孩子,用两条腿和两只手爬行;到了生命的中午,他变成壮年,只用两条腿走路;到了生命的傍晚,他年老体衰,必须借助拐杖走路,所以被称为三只脚。俄狄浦斯答对了。斯芬克斯羞愧坠崖而死。“斯芬克斯之谜”常被用来比喻复杂、神秘、难以理解的问题。


皮格马利翁:
  皮格马利翁是希腊神话中的塞浦路斯国王。他憎恨女性,决定永不结婚。他用神奇的技艺雕刻了一座美丽的象牙女像,并爱上了她。他像对待自己的妻子那样抚爱她,装扮她,并向神乞求让她成为自己的妻子。爱神阿芙洛狄忒被他打动,赐予雕像生命,并让他们结为夫妻。“皮格马利翁效应”后来被用在教育心理学上,也称“期待效应”或“罗森塔尔效应”,比喻教师对学生的期待不同,对他们施加的方法不同,学生受到的影响也不一样。


犹大的亲吻:
  犹大是《圣经》中耶稣基督的亲信子弟12门徒之一。耶稣传布新道虽然受到了百姓的拥护,却引起犹太教长老司祭们的仇恨。他们用30个银币收买了犹大,要他帮助辨认出耶稣。他们到客马尼园抓耶稣时,犹大假装请安,拥抱和亲吻耶稣。耶稣随即被捕,后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人们用“犹大的亲吻”比喻可耻的叛卖行为。


诺亚方舟:
  出自《圣经》。上帝对人类所犯下的罪孽非常忧伤,决定用洪水消灭人类。诺亚是个正直的人,上帝吩咐他造船避灾。经过40个昼夜的洪水,除诺亚一家和部分动物外,其他生物都被洪水吞没。后被用来比喻灾难中的避难所或救星。


伊甸园:
  出自《圣经》。上帝在东方的一片富饶的平原上开辟了一个园子,里面有果树和各种飞禽走兽。上帝让亚当看守园子。为排解他的寂寞,上帝从亚当的身上取出一根肋骨,造成一个女人——夏娃来陪伴他。他们过着无忧无虑的日子。人们用伊甸园比喻人间的乐园。


禁果:
  出自《圣经》。亚当和夏娃住在伊甸园中,上帝允许他们食用园中的果实,唯独“知善恶树”上的果实不能吃。狡猾的蛇引诱他们吃了禁果,从此他们懂得了善恶,辨别出真假,而且产生了羞耻之心。上帝因此将他们逐出伊甸园。禁果比喻被禁止得到而又渴望得到的东西。


多米诺骨牌:
  是一种西洋游戏,将许多长方形的骨牌竖立排列成行,轻轻推倒第1张牌时,其余骨牌将依次纷纷倒下。用于比喻时,“多米诺骨牌效应”常指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象牙塔:
  出自19世纪法国诗人、文艺批评家圣佩韦·查理·奥古斯丁的书函《致维尔曼》。奥古斯丁批评同时代的法国作家维尼作品中的悲观消极情绪,主张作家从庸俗的资产阶级现实中超脱出来,进入一种主观幻想的艺术天地——象牙之塔。“象牙塔”被用来比喻与世隔绝的梦幻境地。


滑铁卢:
  1815年,在比利时的滑铁卢,拿破仑率领法军与英国、普鲁士联军展开激战,法军惨败。随后,拿破仑以退位结束了其政治生涯。“滑铁卢”被用来比喻惨痛的失败。


鳄鱼的眼泪:
  西方传说,鳄鱼捕到猎物时,一边贪婪地吞噬,一边假惺惺地流泪。喻指虚假的眼泪,伪装的同情。又被引申为一面伤害别人,一面装出悲天悯人的阴险狡诈之徒。


山姆大叔:
  是美国的绰号,产生于1812年美英战争时期。纽约州一位诚实能干的肉类包装商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山姆大叔”。他担任纽约州和新泽西州的军需检验员,负责在供应军队的牛肉桶和酒桶上打戳。人们发现该厂的牛肉桶上都盖有E.A—U.S.标记。本来,E.A是一个军火承包商的名字,U.S是美国的缩写。碰巧山姆大叔(UncleSam)的缩写与美国的缩写(U.S.)相同,人们就管美国叫“山姆大叔”。美国人把“山姆大叔”诚实可靠、吃苦耐劳以及爱国主义精神视为自己民族的骄傲和共有的品质。1961年,美国国会正式承认“山姆大叔”为美国的民族象征!~







20世纪百大英文小说

1.乔伊斯(James Joyce)爱尔兰 《尤利西斯》(Ulysses)1922
2.费兹杰拉德(F. S. Fitzgerald)美国 《了不起的盖茨比》(The Great Gatsby)1925
3.乔伊斯(James Joyce)爱尔兰 《青年艺术家的画像》(A Portrait of the Artist
as a YoungMan)1916
4.纳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俄裔美籍 《洛莉塔》(Lolita)1955
5.赫胥黎(Aldous Huxley)英国 《美丽新世界》(Brave New World)1932
6.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美国 《喧哗与骚动》(The Sound and Fury)1929
7.海勒(Joseph Heller)美国 《第22条军规》(Catch-22)1961
8.柯斯勒(Arthur Koestler)匈牙利 《中午的黑暗》(Darkness at Noon)1941
9.劳伦斯(D. H. Lawrence)英国 《儿子与情人》(Sons and Lover)1913
10.斯坦贝克(John Steinbeck)美国 《愤怒的葡萄》(The Grapes of Wrath)1939
11.劳瑞(Malcolm Lowry)英国 《在火山下》(Under the Volcano)1947
12.巴特勒(Samuel Butler)英国 《众生之路》(The Way of All Flesh)1903
13.奥威尔(George Orwell)英国 《一九八四》(1984)1949
14.格雷夫斯(Robert Graves)英国 《我,克劳狄》(I, Claudius)1934
15.吴尔芙(Virginia Woolf)英国 《到灯塔去》(To the Lighthouse)1927
16.德莱赛(Theodore Dreiser)美国 《美国悲剧》(An American Tragedy)1925
17.玛克勒丝(Carson McCullers)美国 《同是天涯沦落人》(The Heart Is a
Longly Heart)1940
18.冯尼格(Kurt Vonnegut)美国 《第五号屠宰场》(Slaughterhouse-Five)1969
19.埃利森(Ralph Ellison)美国 《隐形人》(Invisible Man)1952
20.赖特(Richard Wright)美国 《土生子》(NativeSon)1940
21.贝娄(Saul Bellow)美国 《雨王汉德森》(Henderson the Rain King)1959
22.奥哈拉(John O"Hara)美国 《在萨马拉的会合》(Appointment in Samarra)1934
23.多斯帕索斯(John Dos Passos)美国 《美国》(U. S. A.)1936
24.安德生(Sherwood Anderson)美国 《小城故事》(Winesburg, Ohio)1919
25.福斯特(E. M. Forster)英国 《印度之旅》(A Passage to India)1924
26.詹姆斯(Henry James)美国 《鸽翼》(The Wings of the Dove)1902
27.詹姆斯(Henry James)美国 《使节》(The Ambassadors)1903
28.费兹杰拉德(F. S. Fitzgerald)美国 《夜未央》(Tender Is the Night)1934
29.法雷尔(James T. Farrell)美国 《「斯塔兹·朗尼根」三部曲》(Studs Lonigan-
trilogy)1935
30.福特(Ford Madox Ford)英国 《好兵》(The Good Soldier)1915
31.奥威尔(George Orwell)英国 《动物农庄》(Animal Farm)1945
32.詹姆斯(Henry James)美国 《金碗》(The Golden Bowl)1904
33.德莱赛(Theodore Dreiser)美国 《嘉莉妹妹》(Sister Carrie)1900
34.伊夫林·沃(Evelyn Waugh)英国 《一掬尘土》(A Handful of Dust)1934
35.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美国 《出殡现形记》(As I Lay Dying)1930
36.华伦(Robert Penn Warren)美国 《国王的全班人马》(All the King"s Men)1946
37.威尔德(Thornton Wilder)美国 《圣路易·莱之桥》(The Bridge of SanLuis Rey)1927
38.福斯特(E. M. Forster)英国 《此情可问天》(Howards End)1910
39.包德温(James Baldwin)美国 《向苍天呼吁》(Go Tell It on the Mountain)1953
40.格林(Graham Greene)英国 《事情的真相》(The Heart of the Matter)1948
41.戈尔丁(William Golding)英国 《蝇王》(Lord of the Flies)1954
42.迪基(James Dickey)美国 《解救》(Deliverance )1970
43.鲍威尔(Anthony Powell)英国 《与时代合拍的舞蹈》(A Dance to the Music of Time)1975
44.赫胥黎(Aldous Huxley)英国 《针锋相对》(Point Counter Point)1928
45.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美国 《太阳照常升起》(The Sun Also Rise)1926
46.康拉德(Joseph Conrad)英国 《特务》(The Secret Agent)1907
47.康拉德(Joseph Conrad)英国 《诺斯特罗莫》(Nostromo)1904
48.劳伦斯(D. H. Lawrence)英国 《彩虹》(Rainbow)1915
49.劳伦斯(D. H. Lawrence)英国 《恋爱中的女人》(Women in Love)1920
50.米勒(Henry Miller)美国 《北回归线》(Tropic of Cancer)1934
51.梅勒(Norman Mailer)美国 《裸者和死者》(The Naked and Dead)1948
52.罗斯(Philp Roth)美国 《波特诺伊的抱怨》(Portnoy"s Complaint)1969
53.纳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俄裔美籍 《苍白的火》(Pale Fire)1962
54.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美国 《八月之光》(Light in August)1932
55.凯鲁亚克(Jack Kerouac)美国 《在路上》(On the Road)1957
56.汉密特(Dashiell Hammett)美国 《马尔他之鹰》(The Maltese Falcon)1930
57.福特(Ford Madox Ford)英国 《行进的目的》(Parade"s End)1928
58.华顿(Edith Wharton)美国 《纯真年代》(The Age of Innocence)1920
59.毕尔邦(Max Beerbohm)英国 《朱莱卡·多卜生》(Zuleika Dobson)1911
60.柏西(Walker Percy)美国 《热爱电影的人》(The Moviegoer)1961
61.凯瑟(Willa Cather)美国 《总主教之死》(Death Comes to Archbishop)1927
62.琼斯(James Jones)美国 《乱世忠魂》(From Here to Eternity)1951
63.契佛(John Cheever)美国 《丰普肖特纪事》(The Wapshot Chronicles)1957
64.塞林格(J. D. Salinger)美国 《麦田守望者》(The Catcher in the Rye)1951
65.伯杰斯(Anthony Burgess)英国 《发条橙》(A Clockwork Orange)1962
66.毛姆(W. Somerset Maugham)英国 《人性枷锁》(Of Human Bondage)1915
67.康拉德(Joseph Conrad)英国 《黑暗之心》(Heart of Darkness)1902
68.刘易士(Sinclair Lewis)美国 《大街》(Main Street)1920
69.华顿(Edith Wharton)美国 《欢乐之家》(The House of Mirth)1905
70.达雷尔(Lawrence Durrell)英国 《亚历山大四部曲》(The Alexandraia Quartet)1960
71.休斯(Richard Hughes)英国 《牙买加的风》(A High Wind in Jamaica)1929
72.奈保尔(V. S. Naipaul)特立尼达 《毕斯瓦思先生之屋》(A House for Mr.
Biswas)1961
73.威斯特(Nathaniel West)美国 《蝗虫的日子》(The Day of the Locust)1939
74.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美国 《永别了,武器》(A Farewell to Arms)1929
75.伊夫林·沃(Evelyn Waugh)英国 《独家新闻》(Scoop )1938
76.斯帕克(Muriel Spark)英国 《琼·布罗迪小姐的青春》(The Prime of Miss
Jean Brodie)1961
77.乔伊斯(James Joyce)爱尔兰 《为芬尼根守灵》(Finnegans Wake)1939
78.吉卜林(Rudyard Kipling)英国 《吉姆》(Kim)1901
79.福斯特(E. M. Forster)英国 《有风景的房间》(A Room with a View)1908
80.伊夫林·沃(Evelyn Waugh)英国 《梦断白庄》(Bride shead Revisited)1945
81.贝娄(Saul Bellow)美国 《阿奇正传》(The Adventures of Augie March)1971
82.史达格纳(Wallace Stegner)美国 《安眠的天使》(Angle of Repose)1971
83.奈保尔(V. S. Naipaul)特立尼达 《河湾》(A Bend in the River)1979
84.鲍恩(Elizabeth Bowen)英国 《心之死》(The Death of the Heart)1938
85.康拉德(Joseph Conrad)英国 《吉姆爷》(Lord Jim)1900
86.达特罗(E. L. Doctorow)美国 《爵士乐》(Ragtime)1975
87.贝内特(Arnold Bennett)英国 《老妇人的故事》(The Old Wives" Tale)1908
88.伦敦(Jack London)英国 《野性的呼唤》(The Call of the Wild)1903
89.格林(Henry Green)英国 《爱》(Loving)1945
90.鲁西迪(Salman Rushdie)(印裔英籍) 《午夜的孩子们》(Midnight"s Children)1981
91.考德威尔(Erskine Caldwell)美国 《烟草路》(Tobacco Road)1932
92.肯尼迪(William Kennedy)美国 《紫苑草》(Ironweed)1983
93.福尔斯(John Fowles)英国 《占星家》(The Magus)1966
94.里丝(Jean Rhys)英国 《辽阔的藻海》(Wide Sargasso)1966
95.默多克(Iris Murdoch)英国 《在网下》(Underthe Net)1954
96.斯蒂隆(William Styron)美国 《苏菲的选择》(Sophie"s Choice)1979
97.鲍尔斯(Paul Bowles)美国 《遮蔽的天空》(The Sheltering Sky)1949
98.凯恩(James M. Cain)美国 《邮差总按两次铃》(The Postman Always Rings
Twice)1934
99.唐利维(J. P. Donleavy)美国 《眼线》(The Ginger Man)1955
100.塔金顿(Booth Tarkington)美国《伟大的安伯森斯》(The Magnificent Ambersons)1918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06:55 , Processed in 0.089634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