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纪念文字改革50年:珍爱母语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
编者的话:自仓颉造字起,汉语言文字经历了4000多年的发展。它承载了中华民族5000年的历史,是传承华夏文明的桥梁。从秦始皇统一六国文字到新中国推行简化汉字,每一次飞跃都促进了民族的融合与发展。语言文字是沟通交流的纽带,有了它,我们才能更好地表达自己,理解他人;有了它,国际间的友好往来才成为可能。语言文字是历史与文明的载体,是文化之根。有了它,我们才得以拨开历史的层层迷雾,感受盛唐的泱泱气概;有了它,我们才能触摸传统文化的精髓,感受中国哲学的博大精深。
如今,汉语言文字在发展变革的同时,也受到一些不良影响。如何保护我们的母语,如何促进汉字的健康发展,这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和义务。我们要重视汉语言文字的规范使用,珍爱祖国语言,从身边做起,从我做起,培养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意识。
今年是“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全国文字改革会议”50周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颁布5周年。值此之际,我们推出规范语言文字的专栏,为促进汉语言文字的健康发展尽绵薄之力。
语言不规范我们好困惑
——关于汉字使用的一次调查
近日,本报编辑部收到一封江苏镇江热心读者的来信。信上说,如今社会上的语言文字使用十分混乱,各种错别字“满天飞”,文字使用不规范现象也比比皆是。比如说,很多店铺的招牌中,“扬州蛋炒饭”写成“杨卅旦炒饭”,“补胎充气”写成“补胎冲气”,“油漆”写成“油柒”等。汉字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载体,是传承民族文化的纽带,规范使用汉字的意义尤其重大。对于社会上在使用汉字时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她非常忧虑。希望通过媒体的权威和力量,扭转这种不良风气。
针对信上所说的现象,记者走访了一些相关人士。
谢华是一名小学五年级学生的家长,针对社会上语言文字使用不规范的现象,她说:“孩子才上小学,对汉字和词语的理解尚在启蒙阶段,还不具备准确辨析词语意思的能力。所以对孩子来说,学习汉字的第一印象十分重要。现在有些广告巧借谐音、乱用成语,给孩子的学习带来不少困惑。还有就是繁简字的混用,像一些商店的店名,如:茶‘荘’、‘電’器、代‘筆’等。更过分的是‘胡乱’使用繁体字,例如:日‘歷’,正确的繁体字应为‘暦’;‘幹’燥,正确的繁体字应为‘乾’。这样错上加错,让小孩如何分辨。”
何姝丽是一位高中语文教师,有20多年的教学经验。谈到规范语言文字使用的话题,她不无忧虑地对记者说:“其实有些字词究竟该怎么用,我也拿不准。比如‘想象’的‘象’字,在第四版《现代汉语词典》中是‘像’,在最新的版本中,则改为‘象’。可是我们的教科书,包括教学参考书,仍然使用‘像’。不仅学生糊涂,老师也未必能搞得清楚。有些字词按照不同的语词工具书有不同的标准答案,以哪个为准,怎么教,这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采访中,《辽宁青年》杂志社的文字编辑岳抒青向记者反映,汉字错用滥用的现象在文字工作者身上体现得更为明显。从杂志社的来稿中,编辑们经常会发现各式各样的语言错误,以最常见的错别字为例,甘拜下风误写作甘‘败’下风;出现了神‘州’六号;九州写成九‘洲’等等,这样的错误屡见不鲜。当然,有时候我们也难免会困惑,搞不清字词的正确用法。汉字的规范需要社会的共同努力,单凭文字编辑是远远不够的。
通过调查记者发现,广告行业中,用字用词不规范现象最为严重。记者随手翻开一张都市报,发现其刊载的广告上不规范用语竟达4处。如:“一月26日”、“马自达33月隆重上市”……电视广告中,更是充斥着很多乱用成语的现象,像面包广告的“追求领鲜”;杀蚊的蚊香,是“默默无蚊”,止咳的糖浆,是“咳不容缓”……这些都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中第二章十三、十四等有关条文规定。
电视字幕应重视汉字规范
今年春节晚会电视字幕上出现“神舟”误为“神州”之类的错误,影响很坏,由此想到字幕的确应当特别重视运用规范汉字。国家2001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一章第三条明确规定:“国家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电视机在全国绝大多数地区已经普及,是广大群众丰富业余文化生活的重要工具,因此运用电视字幕推行规范汉字是非常有利的。但不可否认,在电视字幕上确实经常出现不规范汉字。
字幕上最常见的不规范字是把“重叠、覆盖、啰嗦、瞭望”分别误作“重迭、复盖、罗嗦、了望”。1964年发布的《简化字总表》原来就是这样简化的。1986年重新发表时作了调整,《关于重新发表〈简化字总表〉的说明》中指出:“‘叠’、‘覆’、‘囉’不再作‘迭’、‘复’、‘罗’的繁体字处理。”“‘囉’依简化偏旁‘罗’类推简化为‘啰’。‘瞭’字读‘liǎo’(了解)时,仍简作‘了’,读‘liào’(瞭望)时作‘瞭’,不简作‘了’。”一般人不了解1986年《总表》的这些变化,而且这是在1964年《总表》发表22年之后才修改的,人们已经养成了习惯,这是出现错误的重要原因。另外,在电脑里打这几个词有时也出现错误写法。电脑常用字库是国家标准总局1981年5月1日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2312-80信息交换用汉字编码字符集基本集》(收汉字6763个),由于这个字库在1986年《总表》修改后没有跟着修改,因此字库里根本就没有“啰、瞭”这两个字,只有从电脑“插入”的“符号”中查“20902”大字符集,才能补上。一般没有汉字简化知识的人自然要写错了。《简化字总表》是经国务院批准1986年正式重新发表的,是汉字规范化的重要依据,作为电脑中经常运用的通用字字库,不应违反国家的正式规定。
其次,字幕上经常错用繁体字。繁体字及隶书、篆书等有一定的运用范围,不能随便乱用。现在经常出现的问题是一些电影、电视剧的总标题乱用繁体字。例如电视台播放的电视剧《乔家大院》和《搭错车》的“乔、错、车”就写作繁体;而《爱上单眼皮男生》中的“单”写简化字,却把“爱”写作繁体,真不知道写者是什么意思。追究误写繁体字的原因,很可能写者认为标题运用繁体字更郑重,其实没有道理。因为简化字才是国家规定的规范汉字,联合国已把我国以简化字为标志的规范汉字确定为工作用的6种文字之一,这是在很郑重的场合运用的;我国各级政府的公章都采用以简化字为标志的规范汉字,北京天安门外面墙壁上的大字标语“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和“中国共产党万岁”,其中原来的繁体字后来都换成了简化字,这也是简化字运用于郑重场合的重要标志。
另外,字幕上经常出现别字,比较生僻的字或常用的同音字容易用错。下面是近期在字幕上发现的别字:“飞扬跋(拔,括号内是别字,下同)扈”、“真知灼(卓)见”、 “兢兢(竞)业业”、“贻(遗)笑大方”、“迫不及(急)待”、“高粱歉(欠)收”等。这就需要写字幕者加强语言文字修养,提高自身素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是国家在语言文字方面的重要法规,我们必须认真学习、贯彻,绝对不允许轻视,因此应当学习好国家关于语言文字的方针、政策以及有关部门发布的语言文字方面的具体规定。电视字幕用字的规范与否,对社会的影响很大,特别是对中小学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恳请影视界负责制作字幕的专家一定认真对待,确保电视的字幕上不再出现不规范汉字。
规范语言文字需要全社会努力
带着调查当中各界人士在使用汉字中遇到的问题,记者来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采访了词典编辑室副主任程荣研究员及第五版《现代汉语词典》的两位主持人晁继周、韩敬体研究员。
群众规范意识需加强
记者:当今社会上用语不规范现象泛滥,您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程荣:这是社会发展中一种正常现象。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词汇越来越丰富,新词新语新用法也会不断出现。新词中那些鲜活的、规范的、符合汉语词汇构词规律的,就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有生命力;而那些生造乱造的,不合汉语词汇发展规律的,只能风行一时,最终肯定要被淘汰。当今社会上用语不规范现象比较严重,这与人们的规范意识比较差有很大关系。有些人盲目求新求异,不按照汉语词汇规律乱用生造词,或是不规范地使用汉语词汇,这样做的结果是影响正常交际,或是影响交际效果。而当这种求新求异影响社会交际时,它是不会被大众认可的,这是词汇发展规律。
这封读者来信中提到的问题很好,应当引起重视。个别问题我们可以讨论。比如广告语言,像面包广告的“追求领鲜”;止咳糖浆的“咳不容缓”等,这都是在特定情况下,用谐音法造出的广告效果。对待这种广告,我想能不能宽容一些,一味的批评指责可能也达不到规范的目的。是否可以灵活地在活用的字上加一个括号或引号,这样既起到了广告作用,又不误导孩子。
韩敬体:从汉字的角度上说,现在不规范现象的一大表现就是汉字的“简体”和“繁体”的混用滥用。1956年国务院出台的《国务院关于汉字简化方案的通知》是本着推广普通话,促进汉语规范化的目的的。但是囿于历史、时代的局限性,当时的简化方案论证上不充分,科学性不够,与现在的某些场合不合。当然,这都是大前提下的小问题,简化汉字的历史贡献很大,起了普及文字的作用。规范是为了更好的发展,我们不能为了发展而不要规范。
充分调查研究,正面柔性引导
记者:那么如何扭转这种现象呢?
程荣:这主要靠全社会从正面来科学引导,让大家都能重视语言文字使用的规范问题,都能自觉自愿地遵守。这需要全社会的努力,光靠语言文字工作者是不行的。还得努力提高全民素质。比如,在学校教育中应该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规范意识,在使用中感到迷惑不解时,应该去问问老师;更要注意培养学生遇到问题随时查字词典的良好习惯。从小养成的习惯能够影响到一个人一生的习惯。此外,舆论宣传工作也很重要。如果在社会舆论上,大家都能把写错别字、使用不规范词语像对乱倒垃圾脏水、随地吐痰那样嗤之以鼻的话,就说明我们的宣传工作成功了。
还有一点:对汉字的规范与汉语词汇的规范在要求上不完全相同。汉字的规范,要求相对来说是硬性的。如今汉字已经不能再由个人去创造,国家有统一规定。词语方面虽也有规范要求,但国家没有硬性规定,也不大容易硬性规定。词语是在长期使用中约定俗成的,群众在社会活动语言交流中创造新词新语新用法,合乎汉语词汇基本原则和规律的就能立得住,成为汉语词汇系统中的新成员,否则就会立不住,逐渐被淘汰。如果有关部门对新出现的词语使用丝毫不加以干预,不去正确指导,任其自然发展自然淘汰,对词汇规范也是不利的,会给社会交际和经济文化带来不利影响。因此我认为,在词语规范方面很需要正确的柔性引导。
晁继周:要扭转这种局面,从语言工作者的角度来说,在制定新方案时,要经过充分的调查研究。改革要从民间使用汉语言文字的实际情况出发,本着普遍性、必要性、明确性和生命力原则,力求在词汇使用上把握倾向性、引导性,按从俗从众的惯例,尽量做词语统一的工作。另外,在繁简体字混用的问题上,我认为,既然国家规定了要使用简体字,那就不要用繁体字。在特定场合,如果非要用的话,就要通篇用,而且要用对。
文明的传承,交流的平台
记者:您认为规范使用汉语言文字有何意义?
程荣: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程度的高低,从某种意义上讲,往往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高低,体现着一个国家全民素质的高低。语言文字使用过于混乱,不仅会严重影响国际交流,也会影响到同母语人自身之间的正常交流。如果在言语上不能很好地交流,一个人说出的或写出的话不能被别人很好地理解,甚至发生误解,还能谈得上其他方面的交流合作吗?因此说,没有好的语言交流就不可能有其他方面好的交流。这就是规范使用语言文字最重要的意义。
晁继周、韩敬体:语言文字是文明的传承、历史的延续,古汉语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古代文字优美、简练而意蕴丰富,要尽量传承词汇,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现在大陆普遍使用简化字,而港台地区则使用繁体字。我们能不能想办法,在文字上使两岸达成统一,从而维护祖国语言的统一,进而实现全民族的统一。汉语言文字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都应该珍惜、爱护我们的母语,有责任和义务把它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