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219|回复: 2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陆舍无先生为〈教师之友网〉教师节书展题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8-28 12:59: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陆舍无先生为〈教师之友网〉庆祝教师节而书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2#
 楼主| 发表于 2011-8-29 18:56:38 | 只看该作者
好字,欣赏!


谢老无/回送月饼诗。。。。。


1、李白家的月饼  
床前明月光,有饼没包装。举头望明月。低头闻饼香!   
2、杜甫家的月饼  
细草微风岸,今年送礼多。何物能摆阔?月饼最出色!   
3、柳宗元家的月饼  
无权鸟飞绝,没钱人踪灭。品饼蓑笠翁,独过中秋节!   
4、苏轼家的月饼  
明月几时有?举饼问青天。不知天上饼,能卖多少钱?   
5、徐志摩家的月饼  
悄悄的我收了,正如你悄悄的送,我挥一挥衣袖,来年你还送不送!   
6、琼瑶家的月饼  
我有一块月饼,不知与谁能共?多少秘密在其中,送饼之人能懂。饼外情深义重,饼内目的重重。迎来送往惧无踪,徒留一帘幽梦!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3#
发表于 2011-9-1 15:54:02 |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11-9-6 06:47:07 | 只看该作者
批判理论系列

(一)必读类:
1,马/恩选集
2,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商务印书馆1979(贺麟的译者序很重要)
3,克尔凯郭尔:《哲学寓言集》,商务印书馆2000
4,尼采:《哲学对人生的利弊》,商务印书馆1998
5,倪梁康 编:《胡塞尔选集》,三联书店1997
6,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
7,丹尼尔.贝尔:《后现代工业社会的来临》,商务印书馆1986
8,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商务印书馆1995
9,萨义德:《知识分子论》,三联出版社2002
10,道格拉斯.凯尔纳:《后现代理论:批判性的质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11,亨廷顿:《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思潮》,三联书店1998
12,鲁宾斯:《全球化中的知识左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13,别尔嘉耶夫:《论人的使命》,学林出版社2000
14,理查德.沃林:《文化批评的观念》,商务印书馆2000
15,福柯:《必须保卫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16,罗兰.巴特:《批评与真实》,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17,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18,陈永国 编:《本雅明文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19,布尔厄迪:《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20,马丁.杰伊:《法兰克福学派史》,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

(二)和社会心理、文化有关的批判理论读物:
1,绍伊博尔德:《海德格尔分析新时代的科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2,丹尼尔.贝尔:《后现代工业社会的来临》,商务印书馆1986
3,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1998
4,约翰.塞尔:《心灵、语言与社会:实在世界中的语言》,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5,里茨尔:《社会的麦当劳化》,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
6,萨义德:《东方学》,三联出版社2000
7,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三联出版社2003
8,凯尔纳、贝斯特:《后现代转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9,汤(姆)林森:《全球化与文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0,汤林森:《文化帝国主义》,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11,梵.迪克:《作为话语的新闻》,华夏出版社2003
12,马克.波斯特:《第二媒介时代》,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13,马克.波斯特:《信息方式》,商务印书馆2000
14,斯道雷:《文化理论与通俗文化导论》,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5,约翰.费斯克:《解读大众文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6,约翰.费斯克:《理解大众文化》,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17,约翰.费斯克:《传播与文化辞典》,新华出版社2004
18,莫斯可:《传播政治经济学》,华夏出版社2000
19,阿芒.马特拉:《世界传播与文化霸权》,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20,让.鲍得里亚 :《消费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1,马克斯.布瓦索 :《信息空间》,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
22,斯图亚特.霍尔 :《表征》,商务印书馆2003
23,斯特里拉蒂:《通俗文化理论导论》,商务印书馆2001
24,史蒂文森:《认识媒介文化——社会理论与大众传播》,商务印书馆2001
25,罗钢 主编:《文化研究读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26,罗钢 主编:《消费文化读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27,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与转型》,学林出版社1999
28,麦克.费瑟斯通 :《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译林出版社2000
29,布尔迪厄:《关于电视》, 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
30,吉姆.麦克盖根:《文化民粹主义》,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三)通往批判之路:
1,尼采
所有著作都有中译本,不再赘言
乔治.勃兰瑞斯:《尼采》,工人出版社1995
彼得斯:《尼采兄妹》,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海德格尔:《尼采》,商务印书馆2003
贝勒尔:《尼采、海德格尔和德里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德勒滋:《尼采与哲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德勒滋:《解读尼采》,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

2,胡塞尔
《生活世界现象学》,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
《内在时间意识现象学》,华夏出版社2000
《纯粹现象学通论》,商务印书馆1995
《哲学作为严格的科学》,商务印书馆1999
《经验与批判》,三联书店1999
《现象学的观念》,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
《逻辑研究》卷1,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
《逻辑研究》卷2上,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
《逻辑研究》卷2下,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欧洲科学的危机与先验现象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德布尔:《胡塞尔思想的发展》,三联书店1995

3,海德格尔
《林中路》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面向思的事情》,商务印书馆1996
《荷尔德林诗的阐释》,商务印书馆2000
《在通向语言的途中》,商务印书馆1997
《形而上学导论》,商务印书馆1996
《路标》,商务印书馆2000
《谢林论人类自由的本质》,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
萨弗兰斯基:《海德格尔传》,商务印书馆1999
斯坦纳:《海德格尔》,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比梅尔:《海德格尔》,商务印书馆1996
约翰逊:《海德格尔》,中华书局2002
科克尔曼斯:《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商务印书馆1996

4,齐美尔
《时尚的哲学》,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
《货币哲学》,华夏出版社2002
《金钱、性别、现代生活风格》,学林出版社2000

5,理查德.罗蒂
《哲学和自然之镜》,三联书店1987
《后哲学文化》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

6,齐格蒙特.鲍曼
《全球化——人类的后果》,商务印书馆2001
《流动的现代性》,三联书店2002
《立法者与阐释者》,三联书店2000

7,福柯
《临床医学的诞生》,译林出版社2001
《疯癫与文明》,三联书店1999
《规训与惩罚》,三联书店2003
《词与物》,三联书店2001
《权力的眼睛》,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8,罗兰.巴特
《S/Z》,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文之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流行体系——符号学与服饰符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9,德里达
《文学行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一种疯狂守护着思想》,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书写与差异》,三联书店2001
《多义的记忆》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
《马克思的幽灵》,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10,利奥塔
《后现代性与公正游戏》,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三联书店1997
《后现代道德》,学林出版社2001
《后现代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詹姆斯.威廉姆斯:《利奥塔》,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

11,让.鲍得里亚
《消费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物体系》,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2
《完美的罪行》,商务印书馆2002

12,特里.伊格尔顿
《后现代主义的幻想》,商务印书馆2000
《美学意识形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历史中的政治、哲学、爱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13,齐泽克
《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图绘意识形态》,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4,本雅明
《经验与贫乏》,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
《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三联书店1989
《莫斯科日记 柏林纪事》,东方出版社2001
《德国悲剧的起源》,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
《本雅明:作品与画像》,文汇出版社1999
布鲁德森:《本雅明传》,敦煌文艺出版社2000

15,哈贝马斯
《公共领域的结构与转型》,学林出版社1999
《认识与兴趣》,学林出版社1999
《包容他者》,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后形而上学》,译林出版社2001
《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学林出版社2001
《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作为未来的过去》,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

16,梅罗—庞蒂
《眼与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知觉现象学》,商务印书馆2001
《哲学赞词》,商务印书馆2000

17,布尔厄迪
《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实践与反思》,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艺术的法则》,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18,詹姆逊
《语言的牢笼 马克思主义与形式》,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
《政治无意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三联书店1997
《文化转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时间的种子》,漓江出版社1997
《快感:文化与政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19,吉登斯
《现代性与自我认同》,三联书店1998
《社会的构成》,三联书店1998
《民族—国家暴力》,三联书店1998
《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亲密关系的变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超越左与右——激进政治的未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20,汉斯.昆
《基督教大思想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世界伦理构想》,三联书店2002
5#
发表于 2011-9-6 06:47:59 | 只看该作者
主题与关键词
——20世纪西方理论的思路与言路

余虹



绪论:20世纪西方理论的思路与言路


一、生命
1、意志
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尼采:《悲剧的诞生》、《权力意志》
托马斯·曼:《从我们的体验看尼采哲学》
海德格尔:《尼采:作为艺术的权力意志》
西美尔:《现代文化的冲突》、《柏拉图式的爱欲与现代的爱欲》
2、无意识
弗洛伊德:《论文学与艺术》、《论非永恒性》
荣格:《心理学与文学》、《童话中的精神现象学》
拉康:《弗洛伊德以来文字在无意识或理性中的作用》、(见汪民安等编《后现代性的哲学话语》)《关于<被窃的信>的研讨会》(见《拉康选集》)
3、感性
杜夫海纳:《哲学与美学》
马尔库塞:《审美之维》、《新感性》
倭铿:《道德与艺术》、《审美个体主义之体系》


二、艺术
1、文学性
方珊:《形式主义文论》
鲍·艾亨鲍姆:《“形式方法”的理论》
什克洛夫斯基:《作为技法的艺术》、《情节编构手法与一般风格手法的联系》
雅各布森:《序言:诗学科学的探索》、《结束语:语言学与诗学》、《隐语和换喻的两极》
以上文章见托多洛夫编:《俄苏形式主义文论选》、伍蠡甫、胡经之编《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
2、结构
乔纳森·卡勒:《结构主义诗学》
皮亚杰:《结构主义》
库兹韦尔:《结构主义时代》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
巴尔特:《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见张寅德编《叙述学研究》)
托多洛夫:《叙述的结构分析》(见王逢振等编《最新西方文论选》)
3、本体
赵毅衡:《新批评》
兰色姆:《征求个体论批评家》、《诗歌、本体论札记》
维姆萨特、比尔兹利:《意图谬见》、《感受谬见》
退特:《论诗的张力》
布鲁克斯:《悖论语言》、《反讽——一种结构原则》、《精致的瓮——诗的结构研究》以上文章见赵毅衡编《“新批评”文集》
瑞恰慈:《文学批评原理》
4、自主
阿多诺:《美学理论》


三、意义
1、解释
信仰与理性:神学解释学的双重维度(杨慧林:《圣言·人言——神学诠释学》)
现代性神话:施莱尔马赫的普遍解释学(《施莱尔马赫文集》、杨慧林:《圣言·人言——神学诠释学》)
伽达默尔:人文学视野中解释学的发挥与论争(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哲学解释学》,哈贝马斯:《评伽达默尔的<真理与方法>一书》、《诠释学的普遍性要求》,伽达默尔、德里达《解释学的挑战》)
卡尔·巴特的意义:拯救解释学的神性之维(卡尔·巴特《教会教义学》、《<罗马书>释义》、卓新平:《当代西方新教神学》)
神圣的牵引:晚期海德格尔的解释实践(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追忆诗人》、《诗中的语言》、《……人诗意地栖居……》、《赫贝尔一家之友》、《语言》、《诗人何为?》、余虹:《思与诗的对话——海德格尔诗学引论》)
2、读者
中国艺术院编:《读者反应批评》
费什:《读者反应批评:理论与实践》
尧斯:《文学史作为向文学理论的挑战》(见周宁等译:《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
伊瑟尔:《阅读过程:一种现象学的探讨》(见胡经之等编《西方20世纪文论选》)
3、解构
乔纳森·卡勒:《论解构》
德里达:《文学行动》
德·曼:《解构之图》


四、权力
1、意识形态
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列宁:《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怎么办?》、《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
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
葛兰西:《狱中书简》
詹明信:《文本的意识形态》、《回归“当前事件的哲学”》
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
齐泽克:《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
蒙福德:《午后的爱情与意识形态》
2、话语
Sara Mills :《话语》(discourse)
福科:《知识考古学》、《权力的眼睛》、《必须保卫社会》、《作者是什么?》(见王逢振编《最新西方文论选》)
海登·怀特:《作为文学虚构的历史文本》(见张京媛编:《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
3、性别
张岩冰:《女权主义文论》
福柯:《性史》
波夫娃:《第二性》
陶丽·莫依:《性与文本的政治》
K·米利特:《性政治》
E·肖沃尔特:《女性主义与文学》(见《2000年度新译西方文论选》)
西苏:《美杜莎的笑声》(见张京媛编《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4、后殖民
罗钢等编:《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
B·穆尔-吉尔伯特:《后殖民理论》
B·穆尔-吉尔伯特编:《后殖民批评》


五、社会
1、现代性
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
陈嘉明等:《现代性与后现代性》
哈贝马斯:《现代性:一项未尽的工程》
利奥·斯特劳斯:《现代性的三次浪潮》
鲍曼:《现代性与大屠杀》
马泰·卡林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副面孔》
伊夫·瓦岱:《文学与现代性》
尼格尔·多德:《社会理论与现代性》
2、后现代性
陈嘉明等:《现代性与后现代性》
David Lyon:《后现代性》(Postmodernity)
哈贝马斯:《尼采:后现代性的开端》(见汪民安等编《后现代性的哲学话语》)
利奥塔尔:《后现代状况》
利奥塔尔:《后现代性与公正游戏》
鲍曼:《后现代性及其缺憾》
斯蒂芬·贝斯特等:《后现代转向》
斯蒂芬·贝斯特等:《后现代理论》
威尔代:《审美思维与后现代》
鲍德里亚:《消费社会》、》《仿真与拟象》(见《后现代的哲学话语》)
格罗…:《趣味社会学》
费瑟斯通:《消费社会与后现代主义》
3、全球化
罗兰·罗伯森:《全球化:社会理论和全球文化》
《全球化征候》(先锋译丛)
王宁等编:《全球化与后殖民批评》


六、文化
1、大众文化
阿多诺:《美学理论》
本雅明:《机器复制时代的艺术》
詹明信:《文化转向》
约翰·斯道雷:《文化理论与通俗文化导论》
陆扬等:《大众文化研究》
霍尔等:《大众:社会学的视野》
斯特里纳蒂:《通俗文化理论导论》
费斯克:《理解大众文化》
克兰:《文化生产:媒体与都市艺术》
沃林:《文化批评的观念》
伯格:《通俗文化、媒介和日常生活中的叙事》
结语:后-理论的烦忧
6#
发表于 2011-9-8 20:54:38 | 只看该作者
按:女儿读六年级了。她说,学校做“教师节”征文活动,小孩子们可以写,小孩子们的爹娘,“有条件”的也可以写。我问她,什么叫“有条件”。她说,你就是“有条件”嘛,你一定要写啊,不然我很没面子的。看来,她认为她爹写东西是很容易的事啊。我想起多年前写过类似的文章,百度了一下,找到了。旧文重读,心情切切,就写将开来。第一次写女儿的“约稿”,还真有点诚惶诚恐。应该老实交代,其中有些句子,“抄袭”了旧文。心里没底,看官莫笑——

我的老师


文/林茶居[管季超之网友]


林清池


估计是因为太皮,我五岁那年,家里人就决定把我送到学校。

奶奶把我交给了邻家叔叔林清池,给他的任务是:把我“教乖”。那一天,已经开学快半个学期了。

当时的学校办在村里的祠堂。一来祠堂是最宽敞的公共场所,二来它有列祖列宗的灵气。就在这个神圣的地方,清池叔叔手把手教我写下了汉文化所特有的横、竖、撇、捺,并把它们组合成汉字,然后是词组、句子、片断,让我的知识和我的身高一样慢慢累积、提升。

也没有谁给教的,上课的时候,我会把清池叔叔说的我觉得有趣的一些话写在一个本子上——后来才知道,这样的本子就是所谓的课堂笔记。清池叔叔把我这个做法拿到高年级那里去说,有一阵子,我似乎成了学习的典型。

或许是习惯于做笔记的缘故,大凡语文考试,我都能拿个前三名。记得一次期末考试,其中要求用“一定”造句,我写了:“我们一定解放台湾。”被扣了一分。清池叔叔说,不完整,应该是:“我们一定要解放台湾。”那次我和满分擦肩而过。

清池叔叔也就教了我两年,自然没有把我“教乖”,但从此,在他的面前,我都是要乖的。直至现在,有时坐到了一块,他说的话,说话的口气和节奏,都是当年小学课堂上的味道,似乎你一直就是一个不怎么懂事的孩子,总有一种教诲和鞭策在里面。

清池叔叔质朴,勤奋,惧内,安于现状,很典型的伤痕文学里面的教师形象。

我从没叫他林老师,我一直叫他清池叔叔。


吴荣杉


上五年级的时候,教我们语文的是一个帅气的民办教师,叫吴荣杉——他的原名叫吴荣山,“杉”是他后来自己改的。

吴荣杉老师的家在我父亲工作的那个公社。父亲在那里当武装部副部长,很多人都认识父亲。吴荣杉老师叫他“老林”。

当时吴荣杉老师和几位外地来的教师住校,学校有简易的食堂,但父亲还是常常交代他到我家来吃晚饭。这样,我和他也就有了更多接触的机会。

他试图给我改名。有一次跟我父亲说:就改为“林剑锋”吧。父亲只是笑笑,不置可否。我想,他大概是希望我能够“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吧。在我经历过的教师中,他是一个有浪漫情怀的人。在课堂上,他喜欢突然就吟诵几句诗词,除了这句,还有毛泽东的“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我的名字最终没有改成,但我记住了吴荣杉老师对我的殷殷期望。这似乎也是一个预言:如果说我今天有那么一点点“锋”和“香”的话,确确实实是“从磨砺出”、“自苦寒来”的。

一年后我上了中学,吴荣杉老师也考上了师范学校,毕业后分配到某中学教语文。

等我们重新交往,已是二十几年以后的事了。他的生活过得非常不如意,但在我面前总是极力保持很积极、很正向的样子,偶尔牢骚几句而已。我感觉得到他深深的孤寂。他时常带上鱼啊肉啊什么的到我家来,找我喝几杯。

有一段很少见到他。突然一天中午,他一瘸一拐地到我家来,说是要到市里去治病。不久,我听说,他病逝了。

唯有一声叹息,为这位只教过我一年后来和我成为朋友的老师!


李木教


我十岁上的初中,而且发育迟缓,面对一下子多了起来的功课,感觉很是吃力,所以时常逃课。那时的老师,也不怎么管你,这样我就有了更多自由成长的空间。前不久,我到上海参加一个活动,作为嘉宾被主持人问起“中小学生活”。我说,相对同龄人而言,我的生命格局中有更多“野生”的成分。

初中几年,功课学得不多,但各种书籍看得不少,尤其是历史演义类、武侠类小说,和诸如《西厢记》、《聊斋志异》这样的伤情文字。我记得和几个同学,曾经把金庸在《武林》杂志上连载的《射雕英雄传》一章一章地抄在笔记本上。

自然的,高中就考到不怎么看你考试成绩的白埕农业中学去了。也就是在这里,我遇到了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他人”:李木教老师。他大我几岁的样子,刚从大学毕业不久,在初中部教语文。

因为是职业中学,所以除了文化课之外,还有裁缝、兽医、农学、书法等课程。我选修书法,指导教师就是李木教老师。

虽然从未拿过毛笔,但一闻那个墨香,我就充满热情。每天投入的精气神大都在“练毛笔字”上。时不时的,我和几位同学就往李木教老师的宿舍跑,去看看他练字的桌子,他收藏的字帖,他刚刚写就的书法作品。

他也从不把我们当学生,得了什么书法奖,在哪个报刊上发表了什么书法作品,都会随时拿给我们看。每每我都暗暗地想:什么时候,我得像李木教老师这样有所成就。

不久后,县里组织学生书法比赛,我们这个“书法班”几乎把中学组的全部奖次都拿下了:七个获奖者中我们占了五个,包括第一、二、三名,我是第三。

慢慢地我们也知道了,李木教老师是一位成名很早的书法家。很快,他被县委宣传部借调过去了。没两年,他又调到市里的大学做教师。又过不久,他到福州画院当了院长。不过没有多长时日,他就辞掉职位,重归“闲杂人等”。

后来我到漳州读书,到福州工作,偶尔也会和李木教老师碰个面。他一直那个样子,闲云野鹤,与世无争,执著于自己的艺术世界。

这是一种暗中的引领:远远的,一个艺术的世界慢慢打开。


吴武坤


高中毕业后,我做了代课教师。刚刚那两年,依旧勤于练字,阅读。偶然从一份杂志上看到一则“文学创作函授学校招生启事”,便报了名,不知不觉就转到文学创作上来了。

一天,李木教老师把我带到东山一中,见了吴武坤老师:“这是我的学生,喜欢写作。写作我是外行,以后就跟你学了。”吴武坤老师当时也是大学毕业不久,已经发表了不少诗歌和诗歌评论,是一位历史教师。

几乎,以后的每一周,我都会往吴武坤老师那冬凉夏暖的宿舍跑几趟,请他评点我新写的文学作品。

除了写作上的指导,吴武坤老师的阅读对我也是一种美好的导引。在他的书架上,我看到了诸多美学、哲学、文学著作和诸如《读书》、《收获》、《诗刊》这样一些杂志。只要我想阅读的,我就一把带走。

照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的观点,教育可以归纳为三种基本类型,即“单向授受”的经院式教育、“一对一”的师徒式教育和“自由对话”的苏格拉底式教育。现在回过头去看,吴武坤老师之于我的教育,这几种都在其中。

后来,吴武坤老师转行做其他的工作。不过,我还是那个习惯,一写了新的东西,首先就想,拿给他看看。尽管这样的事愈来愈少,但他对我的文学教育,已经成为我生命中的一条河流,水面浪花盛开,两岸四季春暖。

几天前,吴武坤老师出差来北京,我到他所住的宾馆。他做行政,我做出版,但我们交流的主题依旧是文化,是艺术,是人性中那些本真的要义。


林在池


1991年,我考上龙溪师范学校。林在池老师教我们的文选课。

第一节,讲朱自清的《荷塘夜色》。林在池老师一上来,就是密不透风的分析,纵横捭阖的解读,层层推进的提问,毫不留情的批评,让很多同学感到尴尬,甚至窒息。多次冷场时,我都站起来接招,使他对我们这些“民师”不致太失望。

也许是这一次过招,他把我记住了。以后课间休息,他常常在我的座位旁找个地方坐下,然后拿出烟来,满足一下我的烟瘾。他当然知道,学校是不允许老师在课堂上抽烟的,至于学生抽烟,更是旗帜鲜明地反对。

一次,林在池老师悄悄对我说:“这周日到我家来。”那天,他为我准备了半斤白酒和几碟小菜。他坐在一旁,一边抽烟一边一个劲儿地催我喝得潇洒点。他大概从我的作文里面看出我有一些酒力,他似乎是想从我的身上找回他曾经的大碗大碗海喝的美好时光。他告诉我,因为哮喘,他把很多嗜好都改掉了,包括喝酒。他还告诉我,他的女儿和我一样,也爱写点文章,尤其是古典诗词。他说得很慢,仿佛其中有许多需要细细咀嚼的东西。“现在她到香港去了……”然后是长时间的沉默。

事实上,我和他之间,交流的话语并不多,常常是两个人坐在那儿,一根接一根地抽烟,偶尔像老哥老弟那样相视一笑。反正在他面前,可以彻底放松自己,甚至坏一坏也不碍事。

我毕业多年后的一个暑假,母校的林精华老师公差来东山,抽空到我家来。聊话间提起林在池老师,我才知道他已经过世了。那一刻,我几乎什么也说不出来。我想起了当年毕业前夕,我在他的家里哭得一塌糊涂,当时也不知道是什么东西让我说着说着,突然间无边无际地疼痛起来。


后记


卡尔·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极其严肃的伟大事业,通过培养不断地将新的一代人带入人类优秀文化精神之中,让他们在完整的精神中生活、工作和交往。”作为我的老师,他们不一定知道,他们当年所做的,会对我产生什么积极的影响,但我都记得,也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他们让我的双眼不满足于看,让我的双脚不满足于走……

今天写下这些文字,不是为了回忆,而是因为我的今天和他们息息相关。我相信,其中的每一句话,都埋伏着我对他们的感恩。

除了“老师”,我找不到还有什么名字,可以让我用来称呼他们!


2011.9.6
7#
发表于 2011-9-8 20:56:01 |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11-9-8 22:07:16 | 只看该作者
安陆水墨漫画院作品展9月8日至11日在汉展出






       [本站注册会员 易千元 报道] 中国漫画之乡安陆水墨漫画院作品展将于2011年9月8日至11日在湖北美术院美术馆隆重开展。此次展览,共展出安陆骨干作者30余人的作品150余幅,是继东莞安陆水墨漫画展、全国水墨漫画理论研讨会安陆水墨漫画展等之后的再一次集中展示。也是安陆水墨漫画第一次在武汉亮相。这次展览的每一幅作品,无不浸润着思考的力量、笔墨的功夫、生活的气息和哲理的光华。成立于1999年的安陆市水墨漫画院是中国目前唯一的水墨漫画院。这个拥有30名画师的画院和一大批基层漫画作者的小县城在当今中国水墨漫画创作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影响。人民日报《讽刺与幽默》年会曾两度在安陆召开,并授予安陆市“水墨漫画创作基地”,2009年,全国水墨漫画理论研讨会在安陆召开,并出版了中国首部水墨漫画理论文集。2010年元月,安陆文联被湖北省文联表彰为湖北省基层文联“一县一品”文艺品牌创建先进单位。
        本次画展由湖北省文联举办,安陆市文联、安陆市水墨漫画院、安陆市文化馆承办。届时,省委宣传部、省文联、省美协、湖北美术学院、湖北楚天画院、武汉漫画研究会等众多单位的领导和专家将光临画展。




参展画家名单(排名不分先后):

王顺华、李  曦、张文斌、徐庆雄、寇爱明、王曦初、周申俊
许光彩、廖小辉、王师洁、张云华、郭  鸿、李胜春、金剑刚
周  毅、田  珍、吕明山、孙克超、王洪秋、李爱平、高  翔
胡春林、刘宗军、刘敏燕、刘小红、金  莉、李  琼、袁海涛
9#
发表于 2011-9-8 22:49:50 |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11-9-8 22:51:02 | 只看该作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13:15 , Processed in 0.082293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