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三十年的文学演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8-16 16:43: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三十年的文学演变

                        文/ 张炜

                                       

                                  阅读的演变

      文学与社会紧密相联,是它的神经、它的晴雨表。从八十年代初到现在,文学已经发生了猝不及防的种种变化。如果亲身经历了整个过程,就会有许多感慨,有深入的理解。

稍稍注意一下,就会发现真正的文学阅读之难:今天,它在某一部分人那里几近消亡,几乎是没有。即便有,也远远不像过去那样深入和依赖了。看一本文学书,很多时候不过是翻翻而已。过去则不同,那是真正的享受,难忘的享受。为了找一本书而东奔西跑、夜不能眠的情景,许多人记忆犹新。

在这近三十年的时间里,我们到底经历了什么,是什么使我们变得如此不耐烦、如此行色匆匆?是我们自己的生命质地发生了变化,还是书籍本身?

当然是我们自己的变化。我们的生命被什么伤害过,以至于发生了至关重要的改变,这种改变的结果也许是可怕的,它将日益显现出来。

通常觉得可读的东西很少,就是说能够让人长时间坐在那里阅读的文学作品不多。现在出版的文学杂志让人失望,发表的很多小说也让人厌烦,翻译过来的大量欧美小说读起来也不过尔尔。

搜索记忆,可以确定大约几十种过去强烈吸引过我们、使我们陶醉过的文学名著。今天重读下来,会发现过去使我们无比感动的东西,而今大部分都不再让人有那种感觉了,它甚至会引起厌烦。当年和作者一块儿跳动的脉搏、心灵上同呼吸共颤栗的感觉,几乎没有了。

书没有变,阅读的人是同一个——我们自己的生命性质改变了,今天已不是昨天,今天无论怎么专注于文学问题,专注于那种严肃的质询,身上还是落满了时代的尘埃。人一天天变老,但身上有一种最宝贵的东西,即感动的能力、关怀的能力,它们的老化才是更可怕的。

                         障碍何在

阅读与写作之间隔开了什么,这之间存在着过去所没有的一道障碍。这是怎么造成的?

首先是文学写作发生了明显的改变,这种变化遵循着一个规律,即越来越迁就当下的读者。这样一路下来,作品变得更机智更俏皮,更现实更狭窄,也更单薄,可谓极尽娱乐之能事。还有就是,我们生活在高科技时代,越来越多地束缚在一个虚拟的世界里,没有机会也没有勇气面对真实客观的世界,生命里的勇气和冲动也就萎缩了。

比如战争,古代在马上用冷兵器、近距离地刺杀,这样把敌人杀死,自己身上也不会干净,会沾上沙和血。那个时候,迫使一个生命死亡的感触,会多么复杂深刻。后来发明了枪,几百米外就可以把人杀死,死亡的现场感就会减弱。

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一场战事可以像做电脑游戏一样,根本看不到敌手,人在千万里之外按一下按钮,敌对组织就会灭亡,整个战役也就结束了,而且它惨烈的现场只变成了发射过来的那一张电子图片。这样的事情与儿童都能做的游戏相近,花几秒钟按一个键就行了。这又从何而谈纠缠一生的现场感?

从战场谈到文学,道理都是一样的。现在的人们越来越热衷于用第二手、第三手甚至是第四手的材料去构筑自己的经验,表达自己的看法,认识周边的生活;靠一个冷冰冰的电脑屏幕、电视荧屏去认识世界,而且当成了我们的全部世界。然而这是一个伪装的世界,是用灯光和摄影家的镜头去选择过的一个世界。在这样的世界里生活、思考,然后再去创造,这样的文学怎么会不变得越来越小、越来越虚假、越来越游戏化娱乐化?

面对真正的血与沙、真正的大地、真正的高山峻岭的那种感觉没有了,所以文学的情感力量和浓度肯定要大大降低,这种降低使我们今天的文学越来越走向渺小、内向、游戏;伟大的灵魂,伟大的文学巨人,要产生当然很难。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精神的水和空气。

阅读在变化、创造在变化,整个精神的水和空气都在变化,于是不可能有产生伟大作家和伟大读者的那种机制。我们已经丧失了那样的一个时空。所以说书与人之间的障碍,是更长的时间里一点点形成的。

经典之外

有人甚至不明白,说现在有那么多电视网络小报,每天有大量信息铺天盖地而来,为什么还要读文学作品?可见他们把文学阅读简化成一种获取信息的渠道,或者直接是一种娱乐消遣方式。这显然是一种误解。

文学阅读首先给予的是语言的快感,是领略和洞悉人性的奥秘。文学作为一种生命现象,对它的需要是与生俱来的。雅文学的主要功能当然不是娱乐,它既有诗性的深邃又有科学的缜密,需要一种学习探索、一种对生命深层的诸多好奇才能进入。一些社科和自然科学书籍,人们不会带着娱乐的心态去阅读,从一开始的心理设定就不是。而文学书籍比较起那些书籍,同样深奥或更加深奥。它需要读者的虔诚和探究,因为只有如此才能深入,并最终收获巨大的回报。

现在大学里甚至可以遇到个别不读原著的文学研究者。一个作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和评论的人,居然没有读过《红楼梦》,还说关于《红楼梦》的研究资料很多,已经知道写的是什么,不需要去浪费时间。让人不明白的是,文学是语言艺术,他最起码要贴着语言才能走进《红楼梦》。情节调度、各种机趣及巨大的生活和艺术信息,非要反复阅读才会有一点领悟。

如果我们这个时期的相当一部分人都隔在经典之外,就不是一般的文学问题了。文学不仅仅是一个专业,它始终是与生命和灵魂紧贴一体的。诗性是一个民族的核心隐秘,它不仅体现了人类追求完美的一种本能,还包含了更多的不可思议的能量。有一句话说得好: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当文学在这里成为一小部分人的事情,成为一个专业内的一部分人津津乐道的一件事情,而并非整个民族的向往和爱好的话,那么这个民族一定是非常野蛮的。这实在说得精当而准确,它可以引起我们的诸多回忆。小到一个地区大到一个国家,即便物质并不丰裕的时期,可是只要他们的人民仍然热爱着文学,就不至于野蛮。一个所谓的诗书之国丧失了读书的风气,这比什么都可悲。而中国的传统实际上是能够读书的,这个民族尊敬诗,尊敬经典,连不识字的老百姓都代代如此。文学在这里从来不是一个专业、一个小圈子谈论的事情。

然而事情走到了今天这一步,实在令人深长思之。我们痛心的是相当多的人隔在了经典之外,我们担心的是世界从此走向野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20:45 , Processed in 0.073706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