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8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用写童话的形式提早作文起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9-27 12:23: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用写童话的形式提早作文起步


                              湖南吉首民族师范附小  
                             ○滕昭蓉○  
     1983年秋,我接手了一个实验班,以写童话为形式对学生进行了提早作文的训练。一年级听童话写童话,二年级看图写童话,三年级采用多种形式写童话。以童话为形式提早作文,可以激发儿童对作文的兴趣,提高儿童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通过几年的训练,全班绝大多数学生写出来的文章语句通顺,内容具体,想象丰富。有47篇文章在各级报刊上发表,其中有4篇获全国级奖,有3篇获省级奖。

为什么用童话引路提早作文可以取得如此良好的效果呢?这原因主要是儿童对童话有着特殊的爱好,童话符合儿童的天性,符合儿童的思维特点。让儿童写童话正是顺应他们心理发展的规律,可以说,儿童写童话是一种心理需要,是心理上的满足。因此,儿童写童话必然促使他们的心理功能和语言能力都得到很好的发展。

实验的基本作法如下:

一、从观察到想象

想象,是童话的突出特色。从古到今的童话都展开了丰富多彩的想象,没有想象,就没有童话。让儿童张开想象的翅膀,这是编写童话的核心和关键。但是小学生的想象具有直观性和具体性的特点,表现在他们所想象的内容常以某种具体的东西作为直接依据。如他们拿棍棒当战马骑,用板凳当汽车开,看见弯弯的月儿像小船,他们想象自己坐在月亮上荡来荡去……如果没有具体的东西作依据,他们的想象便不会这么丰富。因此,我便因势利导,充分利用图画、实物、幻灯等各种直观教具和形象化的材料,引导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并在观察中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观察方法。如按照一定的次序进行观察,在观察中要抓住事物的特点,抓住事物的重点等等。由于注意了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头脑中获得了较多的感性材料,这样就更能激起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在培养儿童观察力的同时,我充分发挥童话想象的优势,借助童话来培养和发展儿童的想象力。面对一幅图、一种实物或一种现象,在指导学生细致观察的同时,我常常提出一连串的问题,引导学生把不会思维的想象成会思维的,把不会说话的想象成会说话的,由一幅图联想到前前后后的几幅图,由一个动作联想到前前后后可能发生的一连串的动作。有时,我只提供一种情境,让学生的想象自由驰骋。如有一次,我设计了这样一幅图让学生编童话:一只花鹿与一只小猴发现河对岸有一树桃子,他们想过河摘桃子吃。我花一节课指导学生口编了三个童话故事。编最后一个童话故事时,我假设了这样的条件:如果他们两个都不依赖别人,而是通过自己想力法过河摘到了桃子,那么,他们会想出什么过河的办法?结果学生为小猴想出了七种过河的办法。他们的想象丰富多彩,离奇古怪。

写童话需要幻想,童话中的动物、植物以及其他事物可以不完全遵循自然的法则和科学的规律,但是又必须受自然规律和生活规律的制约,而不可胡编乱造。为此,我注意指导学生在构思童话情节时,或在描写语言、动作、心理活动时要符合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符合生活常理,符合某植物或某动物的特点,使儿童的想象合情合理。

二、从说到写

编写童话,说话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每次组织学生编写童话,我都是按照先说后写的顺序进行。因为学生口头编童话可以不受汉字的约束,想象可以得到充分发挥。同时,口头编可互相启发,又利于教师及时点拨。学生说的能力提高了。表明他们的思维能力、运用书面语言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这样由说到写,学生编写童话就不会感到困难了。

在指导学生编写童话时,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口头说童话的训练:一是采用多种形式说,实行大面积训练。说童话,不能光只要那些口齿伶俐的孩子说,而应该要让其他学生都能说,人人受到锻炼。所以说童话的形式应多种多样,可自言自语说,两人对说,四人轮说,个人面向全班学生说,边表演边说,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全班学生都有自我表现的机会。二是要放手让儿童畅所欲言,激发他们创造性地说话。例如用同一幅图,同一个题材,要说出不同的童话故事;用不同的题目,同一个中心,要想出不同的人物,不同的故事情节;同一个情节,要编出不同的场景、不同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活动;同一个场景,同一个动作,要用不同的句式和语言来描述。总之,要鼓励儿童尽力发挥形象思维和语言的创造性。三是发挥班级的群体优势,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合作编说,共同提高。例如,编一个童话故事,或者是一个学生先试着讲,全班学生边听边补充;或者是由几个学生合作,一人说一段,说完后再由一个学生说完整的故事,大家评议。

在编写童话的过程中,由于重视了说的训练,学生说话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面对一幅图、一种实物或一种现象,通过启发,学生能滔滔不绝地讲出一个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故事说好了,再让学生写下来,他们兴致很高。二年级时在两节课内能写出四百字左右的童话故事,三年级时能写出六百至七百字一篇的童话故事。

三、从仿到作

指导学生编写童话,我是按照“从模仿开始,逐步增加创造成分,培养独立性”的程序进行训练的。这是一个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的过程,合乎儿童的认识规律。

低年级语文课本中的童话、寓言较多,为学生提供了模仿的机会。在编写童话中,我便注意引导学生仿照课文的句式和结构进行说写训练。学了《一只小雁》,就仿写了《一只小鸭》;学了《美丽的公鸡》,就仿写了《骄傲的小毛驴》;学了《森林爷爷》,就仿写了《鸡妈妈》。学生在一篇篇的仿写中渐渐积累了写作知识,逐步提高了表达能力。如在指导学生写《布娃娃借梳子》的故事时,我先要学生复习课文《小壁虎借尾巴》。这两个故事的基本情节是一样的,学生在写作时大都能仿照课文的句式和结构,大量地运用课文中学过的词语,把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写得一清二楚。

随着学习的深入,我便引导学生通过自己观察,自己想象,自编童话故事。由于学生在仿写中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所以要他们独立构思童话故事困难也就少了。

四、从单一形式到多种形式

在指导学生编童话时,开始以看图写童话为主。先观察多幅图写童话,只要把图意看懂,加以想象,扩充,再连接起来,就是一个童话故事。然后再观察单幅图写童话,单幅图为儿童提供了故事的主要内容和情节,由此联想开去构成童话故事,儿童也很容易掌握。看图写童话这种形式在起始阶段用得最多,因为那时儿童还缺乏独立创作的能力。随着年级的升高,知识面的扩大,如果老是用这种单的一形式让儿童写童话,那么就会限制儿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儿童对这种写童话的形式就会感到索然无味。因此,学生读到三年级时,我便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写童话。可按提纲写童话,观察实物写童话,观察生活写童话,根据开头写童话,提供知识写童话,结合课文写童话等。结合课文写童话,结合的方法大致有“扩”、“改”、“仿”、“借”四种”“扩”就是扩写教材中的童话课文,把原来写得比较概括的地方加以扩充;“改”即改写,或改变人称,或改变中心思想,或把记实性课文改成幻想性质的童话;“借”即借助课文中的有关科学知识编写知识童话。

由单一形式到多种形式,能使儿童写童话的兴趣长盛不衰,这就为作文提供了良好的动因,在这种气氛下,他们就会用自己的全部智慧去积极写作,这样,有利于作文能力的提高。

“看图编童话”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滕老师给二年一期的学生上看图编童话指导课。图的内容是:图中有一条河,河对岸有一棵桃树,结满了桃子;河的这边有一只小猴和一只花鹿,不远处有一座房子,房子旁边有一棵高大的树。小猴和花鹿都想过河去摘桃子吃。滕老师已指导学生编了两个童话故事,下面是编第三个童话故事的课堂实录。)

师:现在我们还要编一个童话故事。假设小猴和花鹿都很聪明,他们不依靠别人,最后自己动脑筋想办法摘到了桃子。先说小猴,再说花鹿。看我们班上的孩子能不能想出聪明的办法。

(学生雀跃,有几个学生情不自禁地轻轻鼓掌。全班有三分之二的学生举手,有的急不可待,从座位上站了起来。)

生:小猴用刀子把这边那棵大树砍倒,架起了一座桥。

师:小猴子哪来的刀子?

生:那棵树旁边有座房子,那房子里肯定有刀子。

师:这个办法虽然可以过河,可惜把大树砍倒了。

生:小猴爬上河这边的那棵大树,又爬到伸得最远的一根树枝上,胸脯一挺,就过了河。

师:“胸脯一挺”,就能过河?

生:胸脯一挺,用尽全身力气往对岸一跳,就荡过了河。

师:对了。“胸脯一挺”,“荡过了河”,真有意思!

生:小猴走到房子里,找了一根绳子,爬到那棵大树的树枝上,把绳 子捆在树上。(教师插话:应该讲“把绳子的一头捆在树枝上”。)猴子抓住另一头,像荡秋千一样,荡过了河。

师:像荡秋千一样,比得好。

生:小猴子见岸上有许多石头,便把石头搬到河里,搭成桥墩,他踩着桥墩过河。

师:小猴子力气不大,他要搬那么多石头,只怕难得搬动。这个办法——

生(齐):不好!

生:小猴从家里取来一根绳子,打个圈,往对岸一丢,套在树上,他一吊就过去了。

师:如果河不宽,这个办法也很好。

生:小猴子回家取了一个脸盆,拿了一根竹棍,他坐在脸盆里,划着过河。

师:这个办法想得真有意思。

生:小猴子找来一根竹竿,往河中间一插,他纵身一跃,跳过了河。

师:像撑杆跳高一样跳过去,很好。

生:小猴找来一把锯子,做了一只船,划过去。

师:这办法可以,但是花力气太大。(还有好几个学生举手要发言。)好了,可能还有许多办法,我们要选最好的办法,最聪明的办法,现在说说花鹿有什么办法摘桃子。

生:花鹿过了河,摘不到桃子。他见周围有许多石头,便把石头垒起来,站在石头上摘到了桃子。

生:花鹿见摘不到桃子,就捡了几个小石头,往上丢,把桃子打了下来。

生:花鹿来到树下,前脚紧紧抱住桃树,使劲摇着,把桃子摇了下来。

生:花鹿带着一把刀,把桃树砍倒摘桃子吃。

师:把桃树砍倒,是不是聪明的花鹿?

生:那是愚蠢的花鹿。

师:把桃树砍倒了,以后就没有桃子吃了,这个办法不聪明。

生:花鹿回到屋子里,取了一架木梯,他带着木梯过了河,再把木梯架在树上,爬上去摘桃子。

师:好了,我们想了许多办法,这些办法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小猴和花鹿爱动脑筋。

师:对,越动脑筋越聪明。

(佘同生整理)

 

“入迷”就成功了一半

——“看图编童话”说话课评析

湖南吉首民族范学校 杨露白

滕昭蓉老师上的这一堂看图写童话指导课,具有多方面的特点,而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儿童对编童话故事的特殊兴趣。儿童忘记了自己是在作文,而进入了一种学习的最佳境界——“入迷 ”。  

童话为什么对孩子们会有磁石般的吸引力?孩子们为什么对听童话、说童话、读童话、写童话那么感兴趣,以至“入迷”呢?我思考的答案是:

首先,童话反映生活的形式棗幻想,符合儿童的天性。

幻想是童话的基本特征,也是童话用以反映生活的特殊的艺术手段。童话借助想象,把许许多多平凡的、习见的人、物现象,错综地编织成一幅幅不平常的图画,从而在儿童面前展开一个五彩斑澜的“幻想世界”。儿童的天性正是富于幻想,喜好新奇。学龄前期,他们拿棍棒当战马骑,用板凳当汽车开,表现出丰富的想象。稍大一点,他们幻想自己长上翅膀像鸟儿一样在太空自由飞翔,幻想着用双手挂在如钩的月亮上荡来荡去……因此,充满了幻想的孩子,一旦接触充满幻想的童话,自然“一拍即合”。他们就能聚精会神地听,急不可待地说,如饥似渴地读,兴味盎然地写,表现出强烈的吸收欲和表达欲。孩子们通过听童话,说童话,读童话,写童话,在幻想的世界里尽情遨游,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儿童的好奇心理和求知欲望。

其次,童话的表现手法棗拟人,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

童话,尤其是儿童特点喜爱的拟人童话,是以拟人为主要表现手法的。童话中非人的动物、植物等,被人格化了,具有了人类的思想感情、行动和语言能力。儿童的思维,也带有拟人的特色。她们常常把布娃娃当做真娃娃,常常同猫儿、狗儿说悄悄话,把自己天真幼稚的感情注入到周围有生命或无生命的事物中去。儿童的这种拟人化的思维方式,与童话的表现手法“不谋而合”。因而,拟人化手法很容易被儿童接受,并加以运用。于是,在他们编写的童话故事中,有生命或无生命的事物普遍有了许多人的特征。如小猪在拼命吹号,小熊猫喜欢参加运动会,小山羊智斗大灰狼,铅笔在翩翩起舞,橡皮在娓娓交谈,布娃娃像人一样去借梳子梳头发,向日葵也有了人类爱美的思想感情。总之,一切客观事物都带上了拟人的色彩。列宁说:“儿童的本性是爱听童话的(任何童话都有现实的成分)棗如果你给儿童讲童话时,其中的鸡儿、猫不会说人话,那么儿童们便不会对它发生兴趣。”正因为童话中的鸡儿、猫儿之类具有人类的许多特点,所以儿童对童话有着浓厚的兴趣。

第三,童话的内容和语言接近儿童的实际。

由于以上几个方面的原因,儿童对写童话有极大的兴趣,及至“入迷”,这是童话的特点与儿童的心理特点融合在一起的必然结果。

童话引路实验的本质意义就在于激发儿童的兴趣,将儿童导入“入迷”的最佳学习境界。

兴趣被人们称为“最好的老师”。它可以形成一种内动力,推动人们自觉去探求知识。

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人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会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当一个学生对某门学科产生学习兴趣时,他总是积极地、主动地而且心情愉快地进行学习,并不觉得这是一种负担。对于小学中低年级的儿童来说,兴趣的作用更为显著。中学生和成年人的学习动力,一靠兴趣,二靠动机。动机即学习目的。为“四化”学习的强烈要求,可以成为中学生和成年人学习的强大动力。然而,对于小学中低年级的儿童来说,他们的学习目的一般都还不太明确,还有待在今后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加以培养。他们的自制力不强,无意注意占优势。他们的学习动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的兴趣,

取决于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凡是生动、形象、有趣的,他们学起来注意的时间就长,学习的积极性就高,学习效果也好;而对那些枯燥乏味的、呆板无趣的,则十分反感,甚至产生冷淡态度和厌倦心里。这种学习,是很难有理想效果的。所以卢棱提出,要“促使孩子们有学习的欲望”,“如果你使孩子们先有这个欲望……这时候,随你用什么方法去教育都可以把他教好。”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用童话引路,就能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使学生进入“乐之者”的美好境界,开创一种让儿童自己去学、自己去用的局面。滕昭蓉老师的“童话引路,发展听说读写能力”实验,已开创了这样一种可喜的局面,孩子们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愉悦地、主动地探求知识。在“入迷”的美好境界中生动活泼地学习着。
  
  
  
[/td]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05:44 , Processed in 0.094329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