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83|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孝南区第七次教学常规检查听课札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5-26 21:50: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孝南区第七次教学常规检查听课札记
■孝南区教研室小语教研员 管季超/07.1.5

●授课教师:毛陈镇中心小学201班汤桂林老师
●偕同听课朋友:校教导主任李伟
●听课目的:①完成本次教学常规检查任务;
    ②学校屡次推荐该老师。听课学习,发现一线教师的教学创造。
●听课随札:
——对教师职业基本功的直感印象:

①普通话语音标准,教学语言亲切、细腻、干净;

     ②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节奏张驰有度。
(细节:男、女生各画一面红旗;将表现优异的学生名字写在大五角星里。奖智慧星)
               ③善于用目光与学生交流,控场能力很强。这一点对于低年级教师尤为重要。
——教学内容的密度安排比较好,即时点拔到位,学生的参与面很广,前后左右、男生女生都感受到教师的关注,情绪生动自然。
——        根据教学进度,汤教师上的是以语言训练为主要目的的复习课。使用了农村一线教师日常状态下能用到的基本教学手段(讲授、问答、背诵、手写生字卡片、毛笔书写自制生词大挂图、直接在黑板上画“奖励”的智慧星、《秋天的图画》配发挂图……)很好地完成了自己设定的教学任务!
——总体印象:老师的课教风朴实,生动细腻,注重语言训练(识字、积词、背诵、短文学习),教学过程有一种动态生成的流畅之美。
——作为区教研室小语教研员这个工作角色的一点思考:

①在一般性的“优质课竞赛”之外,需要有发现优秀一线教师的机会;

         ②我们需要总结、推广确有功力的中老年教师的教学实践经验,吸纳他们的实践智慧。
    目前的优质课竞赛,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常常变成了“35岁以下青年教师的竞赛”,这种做法有失偏颇,应加以改变!
    因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个较长的过程,或许有一些老师在35岁之后才“得了状态”,应给他们展示教艺的机会。
    将年龄限制在35岁以下,也导致优质课赛常常出现过于稚嫩的课,不耐看。

如何调动不同年龄阶段教师参与教学研究活动的积极性,是一个好课题。前些年我曾作过一次这样的尝试,立意是好的,效果也并不坏。(有全套VCD音像记录可查)

——与汤老师商榷之处:

①关于“把话说完整”这个课堂用语的“相对正确性”问题(语言交流时除了“完整”之外,另有“语境”是可以考虑在内的,一味要求“把话说完整”,则会无意之间阻滞了学生的表达。得之于此而失之于彼也)

    ②这节课的教学方法灵活多变,学生的注意力比较集中,参与的面宽,积极性也高。假如把“动笔写一下”也作为一种课堂活动内容,行不行?
——对学校的建议:
   ①作为小语教研员,需要有机会向一线教师学习,丰富看课经验。名老中医都是病人“培养”出来的,看的病人多了,见的病例多了,临床经验就丰富。教研员看的课多了,自然也就更能从课堂教学呈现的状态中把握教学的本质,为老师们提供改进教学的妙招。从这种意义上来讲,老师们上课,我们来听,教研员是心存感谢的。
    ②我乐于和家乡镇小进行具体而微的业务合作。
   “具体而微”要解释一下:
   “具体”是指君我双方就某一件实实在在的工作任务展开合作。管季超一年四季忙得很,连寒暑假也没多少闲空儿,也从来没有(或几乎没有)未经邀请“死把把”地要到哪个学校去“指导”的习惯。
   “微”是指从老师们工作中饶不过去的细节问题入手,共同研究该拿什么办法去完成“操作”。管季超也是教过多年语文的,而且教得挺认真,在小范围内好像也有一点点“名气”,不用担心有啥难题让我无从“下叉”。
    尽管摆出困难,我们一起去面对。
    这与我一向主张的“一线教师要关注理论动态,注重理论学习”不矛盾,也与我常常欣然接受基层学校的约请讲一些“理论性”比较强的话题形成“互补”关系。
   “道”与“技”,我都重视。
    坐而论道,起身也能干活。
2#
 楼主| 发表于 2008-5-26 21:51:53 | 只看该作者

孝南区第七次教学常规检查听课札记

邱明惠老师语文课观察随札
●(依时序记录课堂观察感受)
——多年前,随机听过邱老师的一节“家常课”,感觉不错。去年有机会集中听过邱老师为全市小语教材培训展示而准备的一节课,与邱老师有充分的交流,对邱老师的敬业精神、朴实作风又有新的了解。在这样相对“密集”的学术交流中,相信邱老师也对我作为小语教研员的工作角色所取的评判标准、工作方式有较全面的了解。我乐于和一线教师中确有见地的老师开展具体而微的业务合作,并期待着在这种合作中学习一线教师的实践智慧。
——人教版第十一册《学弈》是该版教材第一篇文言文,邱老师在课堂“导语”部分对“何谓文言文”作适当介绍是必要的,也比较准确而有节制(在学生尚没有读文言文的“经验”之前,过多的介绍也是无的放矢。)
——低年级教学,“组织纪律”,保持学生的注意力显得重要(这一点汤桂林老师颇有妙招);高年级教学内容本身应有吸引力,老师的注意力可以较多地考虑教学内容的深浅宽窄。这方面我对邱老师的期待也未落空。
好的教学,应该是精心备课之后,针对学生课堂表现实况而动态生成的课。这方面邱老师表现得比去年“盘课”时更自信、从容,推想那一次的磨练起了作用,或许她的进步是她本人也未感觉到的。
——以我当初中语文教师的一线教学经验,文言文教学,难在区别古今汉语语言表达的异同。古今相同,当然好说;古今迥异,也好办;最难的是古今似同实异或古今微不同处。
——老师要相信学生的阅读能力,似乎不必逐字逐句“串讲”,可以放手让学生先自己去面对文本,让学生把真正“不懂”的地方找出来,老师再来点拨,再来帮助其辩析。
正如叶圣老说过的:“教是为了不需要多教”。要舍得让学生自己学着走路,不要一步也舍不得放手。
另一方面,则是“教是为了需要教”,在“需要”的地方,才“教”。
——对小学语文教学法,我没有多少实践经验。依我自己学习文言文的一己之见,学习文言文,多读多诵当为不二法门,何不“偷懒”,让学生花足够的时间先读呢?初接触文言文,老师带着读,示范一下,非常必要。

读顺了口,读得让学生感到“文言文好过瘾啦!”之后,再来讲“非讲不可”的地方,岂不省事?!


不管学生懂与不懂,逐字逐词讲得过细,第一节课尚可。如果以后上文言文都如此,岂不味同嚼蜡?


我主张文言文教学在课堂上完成文章的背诵任务,不要指望放到课外,也不要指望学生班干帮忙检查。而是应当背熟,老师亲自检查!


有时候,老师“懒”一点,学生才可以“勤快”起来。


那些当妈的比较“懒”的人家,姑娘伢苕会做家务。为么事?不学着做,饭吃不到口,衣服得人洗。做过几回,就自然学会了哇!

当然,那个“懒妈”也最好能教姑娘做几回饭,洗几次衣。完全不教,肯定把菜炒糊了,忘记给衣领子单打一点肥皂。
——明惠:把字练一下!

(在教师职业基本功“三笔字”方面,区实小做得比较好!至少形式上是在抓。)


你的普通话可以垂范于学生,汉字书写则比较“童稚化”,尚不足以垂范!

——突发奇想:我不知道继东的孩子多大了。邱老师可以“采访”一下自己的孩子,看孩子们希望怎么样来教文言文。
——请明惠来比较一下,哪个更重要?

A
、学生能顺畅地口头翻译文言文;  (     )



B
、学生熟背此文,随口即能说出口。  (      )


——在第一次教学文言文时,邱老师就多次提醒学生注意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这很好!但也有一点商榷意见,下午我们四个人在一起交谈时,单独再聊。
3#
 楼主| 发表于 2008-5-26 22:08:38 | 只看该作者

孝南区第七次教学常规检查听课札记

吴翠红老师课堂教学观察随札
●班级:101
●偕同听课朋友:语文组长汤文陆、校教导主任李伟、四位女教师
●课前交流时知,吴老师教高年级较长,刚转回来教低年级,自诉对低年级的“组织教学”尚不够自信。1996年11月我初到教研室时即认识吴老师,有同到潜江观摩“活动课”的交道。对该同志印象很好。
●(听课随札/依时序记录即兴感受)
——从桂林、明惠、吴翠红三位老师的板书书写来看,家乡镇一小完全应该把抓语文教师“三笔字”基本功纳入教研活动视野;
依我在东门中学任教十年的经验来看,小学语文教师对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学习品质的影响深度,要超过初中、高中老师。一位优秀的小语教师,会为孩子们铺上成功的“底色”,我们完全有理由对自己要求得更严些。
——一个汉字(常常也是一个完整的语素)是由音、形、义组成的“结合体”。三者之中,似乎同等重要。但我认为,如果要硬分出三者之间的重要程度,字形似乎常常要排第一!次则为字义、字音。

提请低年级的小语教师特别注意:让学生准确地记住字形,咱们得多想些办法。凡涉及记字形时,教学节奏可以放缓些,不用赶忙。

——吴老师在教“束”字时,随手画了一下,有一位学生笑出声来。看样子:①简笔画这种方便实用的教学手段可以相机应用,每有奇效也;②日常状态下,不用所谓“多媒体”,也能把教学任务完成得不错!
孔子肯定是不用投影仪上课的,《论语》至今(至后)是经典。别把教学媒体/手段的重要性提到不适当的高度。
当然,我并不是反对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而是说不能“为用而用”,“为好看而用”。
——关于备课。
以此课作“图示分析”:


熊爸爸       春天——绿叶
小熊---- 夏天——花儿----没砍  ---鲜花送
             秋天——秋果       住山洞
          冬天——鸟儿


备课本上写的东西不必太多(老师们忙啊,抄那么多东西在教案本上干啥?)。但老师对课文的分析(站在儿童的认知起点上)/对教学设计的预设性的揣想/琢磨/设计
思考要越多越好,越细致越好!

——翠红老师:这篇课文虽是散文化表达,但整体结构颇类于诗。假如让学生分组齐诵之,你想该多有意思?!

我们可以用儿童文学赏析的思维方式来处理教材。


(儿童散文常用这种“四季”结构。低幼儿童文学作品常常有一些经典的“模式”,这些“模式”吻合儿童的心理,千百年久盛不衰,中外作家都不约而同地使用。)

——感谢汤老师、邱老师、吴老师让我听到了你们的课,丰富了我的看课经验。
——我反感某些朋友评课时动辄引用《课标》中的原话来唬人,“自主哇,合作呀,探究啊”,新名词轰炸。我喜欢采用一种忠实于现场感受的“漫谈式”的评课。不用“永远正确,基本无针对性”的套话来与一线教师交流。
今天我的评课,也是如此。
——三位老师都有一份“观课随札”,都直接交给授课者本人,平等交流,有话则长,无感受处则不硬凑。请李伟把原件留汤、邱、吴老师处,另复印一套返我。
——下午有时间再与三位家乡教师聊20分钟左右。
非常欢迎她们发问,或许在她们所提的“问”的引导下,研讨才能得以深入。
4#
发表于 2008-5-27 21:30:42 | 只看该作者

近几天,本栏每天都有新稿上传

请留意一哈哈
5#
发表于 2008-7-4 16:47:22 | 只看该作者

管教授

您好,我是刚刚注册的毛陈一小的语文教师。请您多多指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2 22:07 , Processed in 0.074366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