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7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王力《汉语史稿》摘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8-24 19:2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王力《汉语史稿》摘抄


作者:陈岸瑛





王力,《汉语史稿》(上下册),中华书局1980年6月新1版

(一)汉语研究的三个阶段
中国历代学者的汉语研究可分为三个阶段:语义研究阶段,语音研究阶段,全面发展阶段

“中国的语言研究是从汉代开始的。因为国家统一已久,所以学术空气较浓。当时的研究工作主要在语义方面,因为汉代崇尚儒术,提倡读经,每一个儒生都要求有阅读古书的能力。汉代语义方面的代表作品是:(一)尔雅;(二)方言;(三)说文解字;(四)释名。”【P5】
“中国最古的字典是尔雅。尔雅和后代的字典不一样:后代字典是按部首排列的,把同一个意符的字排在一部;尔雅的字则是按意义分类的。书中共分十九章,就是释诂、释言、释训、释亲、释宫、释器、释乐、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释诂和释言两章所讲的基本上是形容词、动词和抽象名词,释训基本上是连绵字,其他分类都容易了解。前三章占全书三分之一,它的做饭是把许多同义词排在一起,最后用一个常用词作为解释,例如释诂第一条是‘初、哉、首、基、肇、祖、元、胎、俶、落、权舆,始也’。其他各章是事物名称的简单分类,并加上定义。相传尔雅是周公的著作,那显然是伪托。尔雅主要是为解经而作的,这部书的完成一定在汉武帝提倡经学之后,而且是经过许多人补充的。但汉书艺文志里已有尔雅,那么,尔雅的成书也必在西汉(公元前3-1世纪)。晋郭璞作尔雅注,甚渊博。后代模仿尔雅的书很多。最早的是魏(220-265)张揖的广雅,书名是‘尔雅的扩大’的意思。扬雄(公元前53-公元18)的方言在字典中属于特殊的类型,它是中国第一部记录方言的书。……按字的偏旁排列的第一部字典是许慎的说文解字(公元100)。全书分成540部,共收9,353字。这一部书决定了将近两千年汉语字典的命运……稍后于许慎有刘熙(公元二世纪)。刘熙写了一部释名。释名也是按意义编排的字典,在编排上很像尔雅(甚至沿用‘释诂’、‘释训’等分类法),所以后代有人把它叫做逸雅。但是,就内容的性质上说,释名跟尔雅大不相同。刘熙企图探寻每一个字最初命名的原因,所以他的书叫做释名。他以为自古以来有许多事物的名称,有雅的,有俗的,而且因方言而不同。老百姓每天都说话,都把事物叫出名字来,但是大家都不知道为什么要给它这么个名字。他的书就是要追究这个‘为什么’。刘熙以为语音和语义有必然的联系,从语音可以追寻语义的来源。这是中国语源学的第一部书。……注解古书的工作也可以追溯到汉朝。汉朝最有名的经学大师郑玄所作诗经、周礼、仪礼、礼记的注解,都是很重要的著作。”【P5-7】

“南北朝(420-589)以后,语言研究的重点转移到语音方面。这不是偶然的。当时诗律学逐渐发达,为了研究韻律和节奏,需要明确地分析语音的构造,发现声调的特性。由于佛经的翻译,中国语文学者认识了印度的语音学。远在第二世纪(东汉),中国人已经能够把每一个音节分为两部分,就是现代所谓声母和韵母。相传沈约(414-513)写了一部四声谱,当时诗人们已经注意到汉语里有四声,并且把这种认识用在诗律的实践上。字典之外有韵书,其实韵书也是字典之一种,不过它是按音编排的字典罢了。陆法言的切韵(601)是现在能看见的最早的一部韵书。……从十三世纪到十七世纪(元明两代),中国的语言研究,主要是在北方话的活语言方面。”【P7-8】

“十七世纪到十九世纪(清初到太平天国)是中国语言研究最有成绩的时代。满清统治对文化思想的控制最为严厉,一般学者多被迫离开现实而从事于古书的整理和考证,汉语的古义和古音在这个时代都有很大的发现。这种作风很像汉儒,所以叫做‘汉学’;因为这种学问是实事求是的,所以又叫做‘朴学’。……”【P9】

(二)语音
汉语属于汉藏语系(又称藏缅语系,印支语系)。汉藏语系包括汉台语群和藏缅语群。汉台语群包括汉语、暹罗『xianluo泰国旧称』侗傣语族、苗瑶语族、越南语、其他;藏缅语群包括藏语、彝语族、缅甸语、其他。【P25】

“汉族的文学语言自始是以北方话为基础的。论语说:‘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其实‘雅言’就是‘夏言’。夏族最初在陕甘一带,但是后来所谓‘诸夏’是指黄河南北各国。‘夏言’应该就是北方话。……扬雄方言里有所谓‘凡语’和‘通语’都大致等于现在所谓普通话。可见在方言分歧的同时,也有共同语的存在。……中国政权统一的时候,一向是建都在北方的。这一事实非常重要……其中应该特别提出北京来说。自从1153年金迁都燕京(即今北京)以来,到今天已有八百多年,除了明太祖建都南京和国民党迁都南京共五十多年以外,都是以北京为首都的。这六百多年的政治影响,就决定了民族共同语的基础。用北方话写出的文学作品,对民族共同语的形成,起了很大的作用。……五四运动的文学革命,对汉民族共同语的形成,也起了非常大的作品。……五四以后,‘白话文’在书面语言中取得了合法的地位,并且逐渐取代了‘文言文’。到了人民取得了政权之后,‘文言文’就在书面语言中绝迹了。另一方面,近百年来,社会发展很快,新产生的复音词层出不穷,这种词都是超方言的,所以对民族共同语的形成是有利的。……现在国务院已经成立了中央推广普通话工作委员会,明白规定普通话以北京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这样,我们的民族共同语就有了明确的定义。”【P36-37】

“文字是语言的代表,因此,古代一切用汉语写下来的文字记载,对汉语史来说,都有作为资料的价值。但是,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接近口语的作品。就先秦来说,诗经的国风就是民间口头文学的记载;论语也可能是孔门弟子所记录下来的当时的口语。当然,其他还有许多接近口语的作品,例如易经的彖辞和象辞就有许多俗谚在内。直到汉代,许多作品还是接近口语的。史记汉书里面有很多生动的描写,也大多数用的是活生生的口语。……自从南北朝骈文盛行以来,书面语和口语才分了家。……从汉以后的情况看来,诗歌往往比散文更接近口语。古诗十九首就很浅白通俗。六朝的民歌,在骈文盛行的同时,更是汉语史的主要根据。唐文和唐诗相比,接近口语的程度相差太远了。到了宋代,找口语不要向诗中找,而应该向词中找;到了元代,找口语不要向词中找,而应该向曲中找。”【P23-24】

“文字是语言的代表。……古人把文字和语言混为一谈。因此,他们把语音的变迁误认为字音的变迁,把语义的变迁误认为字义的变迁。这种看法有很大的缺点:假定语音或语义变了之后同时换了一个字来做代表,单纯从文字上看,就看不出语言发展的过程。”【P39】

(三)文字
“大致说来,汉语的古今字体只有两大类:第一类是刀笔文字,其笔划粗细如一,不能为撇捺;第二类是毛笔文字,其笔划能为撇捺,粗细随意。甲骨文、金文、小篆等,都属于第一类,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等,都属于第二类。……写字的工具的改变,大大影响字体的改革,相传蒙恬造笔,蒙恬正是秦代的人。造字和造笔一样,都是人民的创造,不能说是蒙恬个人的发明。但是说秦代才有毛笔是近于事实的,先秦书籍中没有‘笔’字。也可能是战国时代已经有了毛笔,但不如秦汉那样广泛应用。有了毛笔,文字的姿态大大改变了。”【P39-41】

“汉语的文字像其他文字一样,在远古时代是由图画过渡到文字的。不但结绳不是文字,图画也不是文字。当图画只表示一件事而不是表示固定的词的时候,那还不是文字。等到‘图画’能表示每一个词的时候,不但笔划简单了(只剩主要的,最能表示事物特性的轮廓),而且更主要的是‘图画’和有声语言联系起来。拿汉字来说,就是每一个原始的字都代表着一定的声音。有人以为象形文字直接和概念相联系,而不和声音相联系,那完全是错误的。”【P41-42】
“文字只是一种假定的符号系统,文字不等于语言。文字的改革并不意味着语言的改革。”【P44】

“由于汉字不是拼音文字,几千年前的字式,大多数保存到现在,使我们从此看见一些社会发展的事实。例如甲骨文中有‘刀牛’字(犂),可见殷人的农业发达,已经晓得用牛耕田了。……由小篆到隶属,不但字体变了,连字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了简易,有时候就得牺牲了‘六书’的原则。况且文字只是一种符号,用字的人并不要求知道语源,因此,对于某些从一般人看来是来历不明的偏旁,也就无所爱惜了。……从隶书到楷书,字式很少变化。特别是唐代以后,由于科举制度要求正字法,字式更是基本上稳定了一千多年。……但是,文字也不能是一成不变的,起初是人民群众的创造,后来文字学家也不能不跟着走。群众的创造有两个方向:第一是类化法,第二是简化法。”【P42-43】

~~~语义:本义和引申义
《古代汉语》,王力主编,修订本(1980年),中华书局1981年4月第2版
第一册,古汉语通论(四)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所谓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的意义。汉语的历史是非常悠久的,在汉字未产生以前,远古汉语的词可能还有更原始的意义,但是我们现在已经无从考证了。今天我们所能谈的只是上古文献史料所能证明的本义。了解这种本义,对我们阅读古书有很大的帮助。一个词往往不只具有一个意义。当它们有两个以上的意义的时候,其中应该有一个是本义,另外还有一个或一些引申义。所谓引申义,是从本义‘引申’出来的,即从本义发展出来的。举例来说,‘向’字的本义是‘向北的窗户’(《说文》:‘向,北出牖也’),《诗经·豳风·七月》:‘塞向墐户’(塞好朝北的窗子,用泥涂好柴门)。由向北的窗户这个本义,引申为‘朝着’或‘对着’。……清代的文字学家如段玉裁、朱骏声等,都非常重视本义和引申义的关系,因为这种研究方法对于彻底了解词义是一种以简驭繁的方法。……文字学家凭什么辨别本义呢?主要是凭字形。……除了本义和引申义之外,还有假借义。朱骏声在解释词义的时候,一般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依照《说文》的解释(有时加以订正),作为本义;第二部分是转注,即引申义;第三部分是假借,用朱骏声的话来说,即所谓‘本无其意,依声托字’。朱骏声的办法是对的。假借的意义和本义是不相干的,我们仍以‘解’字为例,《辞海》认为‘解’字同獬,同蟹,通嶰(地名),通澥(海),同廨,通邂(解后即邂逅)。这些都是假借。‘解’字之所以具有这些意义,只是借用,而不是从本义引申出来的。”【《古代汉语》P90-96】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3 05:23 , Processed in 0.104351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