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0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没有理论的散文写作能走多远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8-16 16:54: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没有理论的散文写作能走多远


【编者按】中国散文理论的研究发展到今天,除了可以作为学生作文课的不着边际的枯燥的说教外,已经是如一潭死水般昏昏欲睡而等着慢性自杀了。不仅像样的理论研究者后继乏人,更缺少一针见血的有力批评。许多理论家缺少创作实践,很多创作者缺少理论沉思,理论和实践不再是相得益彰般的让人进步,而是让人空茫。更为可悲的是,许多貌似学院派的理论家在有限的想象力中霸占着可怜的话语权,在各种座谈会上一派胡言;许多写作者盲目地膜拜个别自封的“批评大师”,沉侵在散文一片繁荣的黄金梦幻里投机钻营,杜撰着评审职称、升官发财的献媚、拙劣之文。

中国当下散文创作“十分繁荣”,甚至有人说中国当下的文学已经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的时候,我们发现精品仍然乏困。不仅读者不满意,创作者也不满意,原因何在?为此中国文坛主编王彬先生约请了部分中青年散文作家与理论批评家在鲁迅文学院,于近日就散文创作现状进行了认真梳理。与会者认为当下散文创作的根本问题是理论的缺失,没有理论支持,散文创作必然失去方向和没有后劲。在当下这样一个商业时代,散文作家要保持定力,要提高自身的思想与文化素质,要厘清大众散文与文学散文,进而提升文学散文的品质,使其向经典化靠拢是多么难,又是多么迫切。《散文世界》杂志社为了让类似的讨论得到更多有识之士的争鸣,特将此次讨论纪要选择性的发表,希望广大读者参与争鸣。这仅仅是开始,在散文创作与发展的路上,希望我们的每一步脚印都与您的生命息息相关。



王彬(鲁迅文学院研究员):

当下散文创作的现状是什么?有哪些问题需要梳理、需要解决?依我看,现在散文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大众散文。这个对象是很庞杂的。再一类是文学散文。说散文繁荣,原因之一我认为与数量多有关。博客文章多、网络文章多,报刊之类的散文也比较多。

    现在的问题是,大众散文不够文学,它没有多少文学含量;作家的散文不够经典,数量虽然很多,但是要作为经典流传于世,大概很难。

    还有就是散文需要革新。对几年前开始的新散文现象,也是有不同的声音,有人认为好,有人认为不好。认为不好的,说得比较刻薄,就是把它拉长,拉到几十万字,然后架空,然后是注水;再有就是把别的文体,诗歌、小说文体引入散文,这是反对的声音。坚持的声音认为散文应该革新,过去的太传统,理由之一,就是认为过去的散文是体制类散文,不说真话,为政治服务,这是一个很大的建设新散文的理由。我个人看法是,散文现在能不能革新,能不能成功,咱们单说。目前的主要问题在于散文没有理论,这是非常可怕的,理论建设不够。现在那些散文理论家,提出多少散文真正创作的理论来,也很难说。

    中国古代的散文都是有理论作支持的,比如唐宋八大家,是有理论的;比如明清的小品、也是有理论;再比如五四以后的散文,把国外的散文理论引到中国,加上中国的小品理论,是有理论深度的。解放以后也是有理论的,虽是为政治服务的,这个理论非常单纯,但是非常管用。

改革开放以后,没有更多的理论建设,这是根本的问题。要使中国的散文健康发展,使得大众的散文有文学性,作家的散文变成经典,还是要从理论的角度来突破,有什么样的理论才会有什么样的散文作品。所以考虑中国当下散文创作的时候要从这个角度考虑问题,问题就是缺建设、缺基础、缺理论。



   陈涛(鲁迅文学院教师):

我有两个感受,关于散文的文学性问题,还有散文的理论问题这两点我挺有感触的。散文的文学性我觉得比较弱,我感觉目前的散文大都陷入一种平铺直叙,它需要有一种精神含量。好的散文在精神的独创性上,在情节的优美性上,以及给读者的震撼力上,都有自己的特点。这是第一个感受。

    第二个感受就是关于散文的理论问题,在谈散文理论问题前,我们是不是应该要先界定什么叫散文,散文到底是什么?目前散文陷入一种 “全民皆散”的状况,谁都可以写散文,我们理想中的散文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如果有了一定的限定之后,再去谈理论,是否更好些?

  

王冰(鲁迅文学院教师):

这就提到了边界问题,西方的四分法是:除了小说、戏剧、诗歌,其他都是散文。这样的划分是不是可靠,有待讨论。

  

王彬:

文学的与非文学的散文如果做一个区别,其实很简单。前者是能指自述,后者是所指自述,通俗讲,就是文学自述与非文学自述的区别。我们现在说的散文实际上是指文学散文。特指抒情的,记述的散文,也称之为美文,潜移默化中我们都是在用美文这个定义,当然这个定义准不准,也是可以讨论的。中国的传统是大散文观,只要不是小说、戏剧和诗歌,都叫散文,这属于大散文。我刚才说大众散文需要提高文学性,原因就在这里,很多人写作属于大散文范畴,想什么就写什么,处于宣泄与自娱阶段。对于非业内人士,只要写出来就可以了,没有必要一定要达到什么高度,这也无可厚非,当然,如果有文学性更好。而散文作家的作品一定要有文学性,虽然大多是有文学性的,但是,对散文作家来说,只有文学性还不够,思想还要深邃、丰盈,否则就很难流传。



藏策(理论批评家,天津人民出版社编审):

西方的文体学上的意义上的大散文是有理论的,它把一切叙述性的散文都归结于大散文。这个跟咱们的概念是对接的。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成就最高的,不是小说,不是诗歌,实际上就是散文,这种散文他们当时的文体叫小品文。我们今天叫文学散文也好,叫美文也好,基本上就是这么个概念,这个东西实际上是综合了古代散文的一些东西,又加上了西方随笔的那一类东西,总而言之,散文作为一个基本上的文体就形成了,形成一个经典的东西。这个东西,到了当代,根脉给断了,就是到了杨朔、刘白羽这里,就是所谓的文学一旦成为政治宣传以后就给变了,变成了俗套。散文跟小说不一样,小说可以用叙事类似的东西,散文用那个东西不好弄,散文应是反俗套,它可以通过反俗套来表现。杨朔、刘白羽的创作手法到今天余秋雨,还是这个东西,把《长江三日》变成了《文化苦旅》,把《海浪花》变成了《晋商》,实际基因没有变。中国散文最大的问题是根脉完了,里边的生存结构完了,但是从表面上看不出来,里面的生存结构已经被偷天换日。         

那么今天我感觉,就是说比如这个散文里头的东西,一个高级的散文里头反讽是不可或缺的,而在今天的作家里面,不管是开门见山也好,说了半天,最后意思实际是直白,很少会用这个深层结构里面反讽的东西。像周作人的散文里头的深层结构我是分析过的,怎么过来,然后中间还有一个摇曳,慢慢化成一片,实际上不是一个,鲁迅也是这样,他们里面都有一个深层结构,都有一个带有散文的东西,他是靠那个东西,而不是靠言词而弄得多花哨。

     

红孩(中国散文学会副秘书长,中国文化报副刊部主任):

现在的白话散文和古代散文明显就是两条河。可以不谈古代散文,因为现当代散文跟古代散文是两回事了。就是你用白话语言写出你那个最佳的意境效果来。你达到这个是你的本事,古代散文有的时候在抒情上,在描写上,并不像我们白话文更方便。比方你谈现当代,我觉得就是白话写作的,就是这么一个划分。刚才王彬老师也提到写作的问题,这个问题也是摆在面前的,我在调查、盘点的散文中其中也有这个问题,就是不光我们是散文写作,包括其他的文化写作,如电视剧也是这样的。

   余秋雨现象,原来的三毛、席慕容现象,要充分给予肯定,这些人对中国当代散文、对白话散文是作了贡献的。包括杨溯、秦牧,包括建国初的那些作家,他们都作了很大的贡献,我们应该充分地尊重他们。

   刚才王老师说散文缺乏理论很有道理,全国实际上我数了数,搞散文理论的,真正像回事的,30个人都不到。有人的理论就是空对空。这个名词,这个主义背了很多很多,对当下的散文创作没有任何意义,对散文作家也没有任何指导意义,我不大支持他们这批人。好的文艺评论要通俗易懂、观点鲜明,这样才具有指导意义。与其看着那些理论文章,不如直接从事写作,这样更能够悟出一些道理来。

散文其实也是有人物形象的。杨朔的散文,他的笔下是有人物的。冰心的《小溪边》,也是有人物的。那个《父亲》也是有人物的。当下我们好多写文史散文这些东西,他是塑造历史的,走到历史胡同里去了,对当下不关心。这么多年,我们发现散文给我们塑造的人物是很少的,或者是根本没有人物的,这个也是需要我们去研究的,就是散文要不要有人物?要不要塑造人物?我觉得,我发现大多好的散文有人物,这也是一个类型。



藏策:

杨溯,刘白羽的散文绝对不是什么好作品,因为小学、中学课本里有《长江三日》、《海浪花》,很多读者就是这么读过来的,他们认识不清楚,可以理解。但是,我们作为一个作家也好,理论家也好,应该具有辨别能力。



红孩:

他那个时代就是需要这种情感,让当下的散文作家回到那个时代也不现实,我们不能否定那个时代的东西。就是说你有自己的方式,但你不能否定他的方式。现在有些作家是80后,他不可能有这种情感,我们没必要说去否定他。你说你的不成,但你不能说别人的也不成。散文要有自己的特点,要有自己的特色。

        

王彬:

据统计,我国有6000万个博客,博客里的东西主要是散文,实际是大众散文。他们为什么不去写诗歌,写小说?这些作者把自己的经历、思想、情感通过文字敲出来,然后再通过网络表达出来。相对于戏剧、诗歌、小说,散文的技术含量低,容易操作,作者也就多。任何一个人只要是说出来,写出来,敲出来的,表达自己精神与情感的就是散文,这些散文,有的写得不错,属于文学范畴,但大多是大众散文,与文学无关,需要引导与提高,让更多的大众散文转化为文学散文。当然,即便是文学散文也需要提高写作技术的含金量,大胆探索,勇于创新。那么创新以后,传统的东西怎么办?这是一个变动的关系。总之,散文要有技术含量,有新的技术含量。

   

红孩:

王老师的这个话我倒是很有共鸣。比方说大众的声音是最好的表达的声音,我宣泄,我要表达我的感情,我也要跟你交流,这是大众的东西。你说话要说的深刻,要有文才,这不是大众做的事情,是作家做的事情。作家做得事情就是你要跟文学接近。文学的事情就是按文学的规矩说话,怎么说话,说什么话,就是有规矩、就有坐标。这个坐标是什么?是谁规定的坐标?谁也规定不了坐标,人人笔下都有坐标,都知道这个路子,没法定义。人人笔下都有坐标,都知道。那怕是给散文定义,没法定义。小说也没法定义,如果非要定义,就完蛋了,就不存在这个了。

   

藏策:

有定义是为了突破这个定义,是为了新的创作、新的东西来突破这个定义。

   

王彬:

对于广大的博文作者而言,他的写作完全是个人的,不需要谁批准,没有发表的门槛,他想到就写了,通过网络就发表了,非常单纯。对许多散文作家而言,这个写作方式未必合适。因为读者要求你的作品深刻,能引起共鸣。这就难了。文学散文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自我的散文,是作者的生活、经验与文化的积累;一类是疑似自我的散文,作者编故事,虚构情节,这样的散文,其中的真实与否,只有作者自己知道,为了提高感染力,作者往往采取虚构的办法。真实还是不真实,读者不知道。读者不计较是否真实发生,只要具有散文特性,文学特性就可以了。如果把后者也算是散文,那么文学散文的定义就应该突破。现在应该明确提出真实自我的散文与疑似自我的散文的概念,作者也应该勇于承认疑似自我的创作手法。



习习(兰州市文联专业作家):

我就顺着王彬老师这个角度来说,从一个散文的专业角度来说,散文应该是一个有难度的写作,有难度、有深度,把它真正作为一个文学来对待,作为一个作品来对待,进入一个认真的创造过程。散文是一个最个体化的东西,它的共有标准非常的分散、涣散,共有的标准特别少,所以我觉得在这个角度就是散文的优势,把你最个体的东西表现出来,每个人都是有个性的,有个性的人写出的最有个性的散文是最可爱的。而且这种个性除了内容还有就是形式上的东西,就是语言、文采。我觉得现在的散文为什么显得非常的平庸,因为没有文采,应该有意识地挖掘、培养,你不能随手把它拿出来推出去说这就是散文,这不行。

    散文必须是高贵的,所有的东西乱七八糟的你都能叫它散文吗?但大家都说他是散文,这是一种鼓励,而这种鼓励混淆了散文界限。就是刚才王彬老师说的,大众的和文学的创作,这两者混淆彼此是有消解的,大众的他觉得你能写,我也能写,你写散文,我也写散文,而且他们也不去特别在意和欣赏鉴定那些精英散文,这就是消解。我觉得这个非常可怕。散文大众和精英互相的混淆是不是确立一个标准,是不是确立一个到底什么是散文?或者说这就是博文,这个就是散文,我觉得有一个比较明晰的划分,这样的话,对今后的散文会有一个好的引导。



王彬:

现在是大众传媒时代,是人人可以写作的时代,大众化的写作大多数是无法向文学靠拢的,少部分可能向文学转化,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现实。而文学的商业化问题,表现在网络上的写作,就是按点击率、按人气、按投票论胜负,最典型的是网络小说,商业化气息浓厚。商业化时代很难产生文学经典,商业与文学是很难兼容的。商业时代的文学作品要想成为经典必需经过炼狱一样的锻炼,要浴火重生。我始终认为大众喜欢的与少数业内人士喜欢的,很难一致,大众喜欢的是通俗文学,少数业内人士喜欢的是精英文学,这其中少部分有可能成为经典。经典关乎高贵,而与通俗、平庸无关,纯粹的文学散文很难拥有广泛读者,这是非常残酷的现实。作品的好坏与点击率无关,与读者多少无关,而与审美价值有关,阳春白雪和者甚寡,当然如果既有读者又有审美价值,那是求之不得的,但这难于登天。



藏策:

就作品而言,有些高贵的没人气,有些通俗的没文气。通俗的可以往高雅上追求,高贵的应该往人气上靠拢一点。



红孩:

当下的散文有一个什么问题呢?就是高贵的没高贵起来。



陈涛:

不管小说也好,散文也好。都有一种对先知的渴望,一种预见性,到了今天,这个文学再也先知不了,为什么先知不了?面对今天的现实,文学他落后于现实生活,为什么?因为今天的现实生活已经不是传统的东西能够解释的。文学再也没有一个力量能够使普通人对现实有一个更新和认识。

  

王彬:

文学不是简单的现实,有些作家不具备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思想、文化素质。作家的思想、文化素质亟待提高。通俗说,作家,至少是表现于作品中的作家应该高于读者,应该给读者提供他所关心而又不知道的东西,使其感动,使其憧憬,使其思索。        



藏策:

好散文的标准也涉及这个问题。好散文在语言为本的前提下有三个标准,第一个标准就是好散文给别人提供了多少的情感含量;第二是提供了多少思想含量,第三就是提供了多少知识含量。知识有一个深度问题,还有一个就是横向的交流。如果一个作家只是掌握了一种知识,在现代肯定是不够的,需要多种知识的交叉,碰出火花以后,就能提供思想方面的。交叉的知识不多,有思想的作家就不多了。所以说我们看一篇散文,你提供什么呀?知识?没有。情感?不丰富。思想,也不深刻。我凭什么看你?我不想看这个东西。没有这个东西的作品就是大众化的,文学是超越生活的。一个老艺术家说的一句话我特别赞成,说艺术比人民要高一点,这是对的,艺术如果是原生态的,纯生活的,那是错的。你的作品就是要跟生活有一个距离感,不能简单的原生态。



刘宏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青年作家):

当下散文的创作,从作者的心态方面讲就是两类:一种是太当回事,一种是太不当回事。

太当回事的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确实把散文当做一种文学事业在做,这样的作者确实也不少;另外一种就是故作高深,用一种枯燥说教要去感动读者。

太不当回事,最有代表的一种是即兴写作,另外是一种流水化的生产。作者想写就写,想到什么就写什么,这样的即兴写作有一个问题,虽然他是原汁原味,但是缺乏了一种起码的创作的沉淀、思考。

散文,目前大家觉得特别火,其实是一种假象。

当下的散文写作有这样一种现象,不少人很热心写作,这类人是什么人呢?包括几大类,就是报刊的资深编辑、主编、官员、各种文化系统的领导,这样的文章导致了另一个畸形的现象,就是各个文学杂志、报纸副刊之间相互欠人情。文学的东西被注入了太多的非文学的元素,这样出来的散文,读者根本找不到阅读的快感。

    另外当下不管是散文家还是散文作者,名字也许你很熟悉,但是想不起他写过什么东西,甚至包括一些国家级的奖项,你都不知道他获过奖的是哪一篇东西。



红孩:

散文作者,有些把自己当成了专家学者,有些是把自己当成了导师,有些是把自己当成了思想家。当下的散文创作也就是“假、大、空”三个字。为什么说“空”?就是伪学者、伪散文家,遍地都是,那你说我们时代还留下了什么?我昨天晚上琢磨了半天,实际上是浮华背后的伪散文时代,伪装的人特别多。实际就是浮华背后的伪繁荣时代,你想想,你把一切沉淀下来之后,获得了什么?

再有一个就是文学性不够。所以这个表面繁荣,是伪繁荣。散文作者大街上能抓一大把,但是里面优秀的很少很少,散文就是每一个人都是个性存在的,如果是一个模式,就是太模式化了,就是一个产业化,批量生产了。当下散文整体来讲就是缺乏个性。



王冰:

散文创作和批评还是要有一个标准的,总体上说,新时期以来的散文创作是超过了现代散文的,当代是超过了现代。但从个体上来说,单个个体的作家是比不上五四以来的作家。

还有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当代散文到底是什么?第二个就是当代散文里头到底写的是什么?有什么可以值得借鉴的?第三个问题就是当今散文缺什么?散文创作必须考虑标准的问题,方向的问题,边界的问题,散文肯定是表达自我的一个东西,但是没有必要的约束,是很难往前走的。

五四以来的作家,散文几乎都是写自我的,是体现自我的最真实的表现。写小说就是能把自己的东西盖得住,但是散文盖不住。

还有,就是我们说的神韵问题。你达不到那个味道,那种境界,这些东西似乎很虚,但是放到文章中却很实在。其中实际上还是牵涉到作家的一个思想人格的问题。包括文化、包括社会的磨炼、包括对人生的提升、包括对人生感悟的体验、包括智慧、包括哲思,他是很综合的一个东西。现在很多作家,文学作家他的语言很到位、语言也很精巧,但是你总是觉得有点假,这个假还不是“虚假”的“假”,他的东西和你的期待是有偏离的。社会在发展,精神文明在发展,读者也在前进,那么作家滞后了,滞后于这个时代,滞后于读者的需求。读者的期望值很高,但是作家与这个期望有距离。

  

习习:

真正的散文创作者,要追求有难度的写作,把散文写作当做一个很重要的事情,或者是一个很有意义的事情,去认真对待一些人,写出比较优秀的作品,或是一些经典作品。好多的作家都提到了这个问题。但是真正去做,难度在哪儿?你追求这种难度,但是你期望的这种难度是什么?这个需要理清楚。



王冰:

目前散文创作面临的难度有几个,第一个难度是,散文作家对于散文文体和创作理解的模糊,影响了散文作家创作的方向,削弱了散文作家创作的力量,于是散文作家在创作中就必然表现出两种对立的状态,一种是创作中的散漫无状,一种是更多固于僵化的散文创作模式。如此,最终的结果是老一代作家的创作力在日趋下降,中年一代的作家在拼命挣扎,新一代作家却没有成长起来,或者被遮蔽,或者目空一切、妄自尊大。于是当前散文创作浮现着一片虚弱和无序的景象。

第二个问题是,从某种意义上说,散文写作的真正难度在于一个作家对于词语把握和运用,词语的运用和选择应该是一个作家风格显明的体现之一。在创作中,词语的明亮或暗淡,词语的简练与繁冗,词语的各种暗示或者指向性都会影响一篇作品的韵味。应该说,对语言的驾驭能力会使一个作者的散文创作具有一种蔓延的笔力,使一篇散文在文字的巧相堆叠中达到一种圆润融通的效果。散文文字的特色,是散文的重要特色之一,如果舍弃了,散文也就消失在一片苍茫的文字之中了。从直观上看,既然每一篇几乎都是用文字一层层叠加起来的一座高塔,那么文字越是密实,肯定质感越是坚硬,文字的含金量就越高,散文的质感就会显现出来了。应该说,写作中,语言是影响到一篇散文成功与否的关键,特别是在散文创作中,语言表达是至关重要的,粗疏的文字往往容易把文字中本就应该有的东西给弄丢了。苏轼《答谢民师推官书》)就曾说:“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于是散文语言的指向性开启着我们对一些或是熟悉或是陌生的事和物的或深或浅的重新理解,它赋予了我们在某种状态下顺利抵达或触摸的事物那一线之光。

当然,一篇散文要有诗的核、悲天悯人的情怀、感动人的东西,不能风花雪月地飘,不能对一种品质游移,不能离开对人生、人性、社会基本层面的关注。



陈涛:

对于真正的散文作者来讲,首先要从内心尊重散文创作。

散文是一种智性写作,是人生境界的展示,字里行间所展现的是作者的智慧与思索,是作者真性情的流露与表达。散文的语言要有味道,可素朴,可明丽,可优美,可激壮,但排列在一起,所展现出来的自是一种独特的魅力。

对于散文写作者而言,自在与闲心,是必备的素质。这是每一个真正的散文写作者都要具有的,用一种轻松、淡然的态度对待散文创作,不功利,不急躁,用沉潜之心写散文。在当下这种日益喧嚣浮躁的社会中,这种品质异常可贵。



王彬:

当下的散文作家缺乏的就是定力,在一个浮躁的时代,能够静下下心来,潜心著述,写自己喜欢的,不甚关心,甚至完全不关心他人对自己作品的态度,这是非常难的。换句话,在商品时代,做隐士也难,写特立独行的作品更难。但是作为立志高远的作家,要心存经典,写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文学的作品,在动笔之前,想一想,静静心,不要随意为之,而慎于动笔,这样庶几可写出,至少是自己比较满意的作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6 06:43 , Processed in 0.124660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