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0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叶永烈:我的书房“沉思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8-28 00:54: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叶永烈:我的书房“沉思斋”



2010年02月20日 作者:叶永烈   来源:中国教育报

  科学与文学之间,似乎总是隔着一条鸿沟。其实,它们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在今天的青年中,重文轻理的不少,重理轻文的却更多、更普遍。历史已经证明,这对人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叶永烈



  第一次投稿的影响力



  我怎么会成为一个写书的人——作家,这得从我11岁时第一次投稿的故事说起。



  我的家在温州市中心。离我家不远处,是《浙南日报》社(今为《温州日报》)。报社,门口有一只绿色的大木箱高挂着,上面写着“投稿箱”三个白色大字。我常常从那里经过。我不知道这“投稿箱”是什么意思。听别人说,只要把稿子投进箱子,如果写得好,报纸就会登出来。我不由得心动了。每当我走过那只投稿箱前,那箱子仿佛在向我招手。



  正在念小学五年级的我,有一天忽然心血来潮,写了一首小诗。写好以后,我踮起脚,把稿子悄悄地投入那只在我看来颇为神秘的箱子里。



  过了几天,我收到平生第一封信。信封上用毛笔写着“铁井栏29号,叶永烈小朋友收”,下方印着“浙南日报”四个红色大字。我至今珍藏着那个信封以及那封信。信的正文如下:



  “叶永烈同学,你的稿子收到了,已经读过,很好,我们要把它放在下一期报上(《人民生活》副刊)登出。登出以后,一定送一张当天的报纸给你,好不好?还有稿费。希望你以后多多写稿子寄给我们,我们十分欢迎。稿子写好后可以寄《浙南日报》副刊组,或者你自己送来都好。你在什么学校读书?几年级?有空望多通信,把你自己的感想告诉我们。”



  我看完这封信,心儿怦怦跳着。我真想去见见给我写信的人,可是,我年纪小,胆子小,不敢去,也不知道给我写信的,究竟是编辑叔叔、伯伯,还是编辑阿姨。我只看见信末盖着长方形的蓝色公章。我写了一封回信,回答了信中的问题。信,还是扔进了那只神秘的大木箱。



  10来天之后的1951年4月28日,我放学回家,爸爸笑容可掬地唤我:“阿烈,快来看报纸。”



  啊,见报了!这首小诗总共只有70个字,今天读来,就像见到自己小时候嘴里含着手指的照片一样。与其说是诗,不如说是顺口溜,是按照温州话押韵的,而且充满着当时的“反对美帝国主义”的强烈的政治气息。但这毕竟是我创作生涯的起点。



  这首小诗,也就成了我的处女作。后来,我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时,入会表格上有一栏“何时开始发表作品”,我就写上“1951年4月28日”。这首小诗的发表,成为我一生创作的起点。



  第一次投稿,就幸运地遇上一位热心的编辑,就顺利地发表在报纸上,这对我的人生道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游书池”和鞋店老板的幽默



  我的藏书太多,胜过一家普通的图书馆。



  我看中现在所住的这套房子,其中的原因之一,是因为开发商送了一层顶层,上面有一个带屋顶的30多平方米的私家游泳池。这个游泳池,可以放水一米多深。



  在洗净游泳池之后,我并没有用来游泳,而是把这个私家游泳池改建成藏书室——朋友们戏称为“游书池”。这样,我除了有书房之外,还有一个藏书室。



  我把几万册藏书,存放在这个私家游泳池里。在我看来,既然这个游泳池可以承重一米多深的水,当然也就可以承受几万册藏书的重量。



  把游泳池改建成藏书室,在中国的作家和学者之中,我大约可以算是唯一的一个。



  我在这个藏书室里放了一张可以半躺的沙发,专供空余时读书之用。在搬家时,我把所有的书整理了一遍,发现在我的藏书之中,还有不少好书来不及读。我把这些书堆放在沙发旁的条几上,读过之后才放入书柜。



  在游泳池里读书,成了我最愉快的精神享受。在那里,我大有“日坐书城”之感。沙发旁的条几上,放着墨水笔。看到有参考价值的内容,我用笔做阅读记号,或者把那一页的页角折起来,便于日后查看。



  游泳池里原本空空如也。为了能够藏书,起初我买了10个两米高的现成的玻璃书橱,但还不够用。为了挖掘潜力,我决定再定做10个书橱,分两排放在游泳池中央。



  这一回,定做10个书橱,闹了个大笑话:我把上次做过的书橱的图纸,给了另一个家具公司。我以为,反正上次已经做过,只要照图纸做,错不了。



  当那个家具公司把书橱运来,却令我傻眼了:我曾精确计算过,按照图纸做,书橱里正好竖放一本大32开的书,可是,这一回做的书橱,却无法放进大32开的书,只能横放了!



  为什么呢?因为家具公司擅自修改了图纸,给书橱装了脚,而高度不变,这样就使每一格的高度缩短了。



  家具公司为什么不征询顾客意见就擅自修改图纸呢?



  家具公司老板的回答,语出惊人:“我以为你是开鞋店的,定做鞋柜!”



  他怎么会把我当成鞋店老板呢?



  原来,此前有一位鞋店老板,曾经向他定做了一批鞋柜,式样跟我定做的柜子差不多。于是,家具公司老板就以为我也是开鞋店的。鞋柜是有脚的,所以他就做成有脚的。至于这么一来缩短了每一格柜的高度,在他看来是无所谓的,因为放鞋子嘛,高一点、低一点有什么关系!



  家具公司老板来到我家的游泳池之后,看到有那么多的书柜,这才发现自己的判断完全错误。他自言自语道:“我想不到,你定做的柜子是用来放书的。除了图书馆之外,谁家里会有那么多的书,会定做那么多的书柜!”



  怎么办呢?这位擅自修改图纸、想当然的家具公司老板,抓了抓头皮说:“实在不好意思,我不应该擅自修改图纸。这样,我再做两个书柜送你,算是道歉吧!”



  我答应了。对于我来说,反正书橱多多益善。就这样,游泳池中央的书橱增加到12个。加上游泳池三面的17个书橱,竟然安放了29个书橱。



  从此,我在家中建成了一座名副其实的“书城”。



  学问要专,读书要杂



  从借书、读书、写书,到成为作家,我的一生始终与书为友。



  书,人人都读,但是读书之法各有不同。我对于不同的书,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



  通常,我把要读的书,分为两大类,即泛读类和精读类。我的读书方法是泛读与细读相结合。



  泛读类的书籍,大都是“闲书”。我这人读书甚杂,什么书都喜欢翻翻。读这类书,我的阅读速度很快,可以说是“一目十行,快速扫描”。我阅读开“特别快车”,开着,开着,有时候来个紧急刹车,细看有参考价值的地方。待仔细看过了,再开“特别快车”。因为要读的新书实在太多,有时书只能这样泛读、略读。



  我也喜欢看惊险小说,只是我的读书方法与众不同。看这类书,我往往倒过来看——先看末尾,知道了“谜底”,再从头飞快地看下去,看作者如何又独运匠心巧布迷阵。我要看“门道”,而不只是看“热闹”。我读克里斯蒂的小说,大致上都是这么倒着看的。



  有参考价值的书,我起码看两遍。第一遍泛读,有个总的印象。过些日子,再看第二遍。这一遍偏重于看“门道”。一边看,一边想: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人物?为什么这样结构故事?



  读名著,我手中总拿着笔,随手画下各种阅读记号。有时,把最重要的几页书角折起来,便于今后查阅。有的文学名著,如《红楼梦》等,已看过好多遍,闲时常爱“跳读”——随手翻几页,细细揣摩一番。下一次,则翻看另几页,每次看一点,犹如看“折子戏”。



  至于工具书,我买到之后,着重看目录,知道书的内容以及查阅方法,然后“养”起来。要用的时候,拿出来查阅——“养兵千日,用在一时”。



  我几乎每天要查一两次《辞海》。《新华字典》、《英汉辞典》已经翻烂了。很多人以为《新华字典》是给中小学生看的,作家怎么也看这种书?我却以为,作家也常写错别字,而作家写错一个字,会影响成千上万的读者。所以只有常查《新华字典》,才能尽可能避免讹误。



  我以为,一个人千万别囿于自己专业的狭窄范围,不能只看专业书。有空,随手翻翻各种闲书,拓宽知识面,会有收获,会有好处。学文的读点理,学理的看点文,力争文理兼优。



  《三国演义》开卷第一句话是:“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把这句话移来形容文学与科学的分与合,也是十分恰当的。



  在古代,文学与科学本来没有明确的界限。许多人集作家、科学家于一身:



  公元前三世纪,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是一位真正的“博士”。他既是哲学家、美学家、教育学家,又是生物学家、生理学家、医学家。他既写了《政治学》、《诗学》、《伦理学》、《形而上学》,也写了《物理学》。



  中国东汉时期的张衡,是著名的天文学家,创制了世界上最早利用水力转动的浑象仪(也叫“浑天仪”)和测定地震的地动仪。但他也是作家,写出了颇有影响的文学作品《二京赋》、《归田赋》、《四愁诗》,《同声歌》等。



  明代的李时珍是著名的医学家、药物学家,却写出了《过所馆诗集》,还写了《唐律》一书。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大师达·芬奇,他的油画《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是人所共知的,然而他又是一位贡献颇多的科学家。达·芬奇在解剖学、地质学、生物学以及军事、水利、土木、机械工程等方面,都有建树。



  十八世纪俄罗斯学者罗蒙诺索夫,在文理之间穿梭,学识极为渊博。他既是化学家、物理学家、矿物学家、医学家,又是历史学家、语言学家、音乐家、哲学家,而且还是一位著名的诗人。



  科学与文学之间,似乎隔着一条鸿沟。人们总是把它们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界”——科学界与文学界。就连报考大学,也要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科”——理科和文科。



  分“界”、分“科”是需要的,但绝不是分“家”。科学与文学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对于正在走向成才的中学生来说,应当文理并重。即使是大学生,学理的应当懂点文,学文的应当懂点理。文理相通,只有懂理又懂文,成为全面发展之才,才会在事业上获得丰硕的成果。在今天的青年中,重文轻理的当然有,重理轻文的却更多、更普遍。历史已经证明,这对人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叶永烈)



  《历史在这里沉思——我的书房“沉思斋”》,叶永烈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出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4 17:58 , Processed in 0.075392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