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学生美术观察能力的培养及其教学探索
观察即是对事物的仔细察看。观察能力的培养几乎遍及每一学科的教学,只是各有侧重。而美术学习过程中的观察能力培养,则是重中之重。因为无论是对事物的塑造或表达,还是美术学习过程本身,都把观察能力的激发与培养放在了首要地位。在新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无论是造型·表现、设计·应用,还是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观察能力的培养都是教学展开的重要基础。要学生表现、设计、欣赏和探索,都离不开美术观察,其重要性毋庸质疑。在初中美术教学的实践中,我非常重视学生美术观察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活动的展开中,我主要是从理论探讨、写生训练、临摹欣赏和评论教学四个方面进行实施的。下面就将我在教学上所做的探索作些归纳整理。
一、通过情境设计中理论问题的探讨,让学生自主认识观察能力培养的
重要性。
美术观察能力和想象力的培养是现代美术基础教育的重要课题之一。笔者在美术教学实践中曾设计了几节美术活动课,以情境设置和案例分析为主要内容,我将其称为“美术情境教学”。
在一节以“美术学习中的观察和体验”为主题的情境教学中,我选择了一个“十岁儿童画树”的例子,在案例中,有一个开场的问题是这样的:
“今天我有一个问题要请教大家,这其实也是一位美国美术教师与我在昨晚梦中邂逅时所共同提出的,我们几乎难于找到合情合理的答案,于是请大家解决……
那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早晨,空气是格外的清新,清脆的鸟鸣奏起了晨曲交响诗,一群孩子们在教室里面思考着一个问题:如何画好一棵树……这时候一个学生要求他的美术老师:
‘我不能画好一棵树,老师!请您替我画他吧!’
美术老师非常震惊的样子说:‘替你画?’
孩子再一次恳切地请求道:‘是的,画给我们看看吧!’”
(注:该题材源自科汉/盖纳 著《美术,另一种学习的语言》)
我给学生的问题就是:这个美术教师该不该帮这个小孩画?问题提出后,学生们积极的思考,因为在他们心中这是个常见的事,有很多人都要求过他的美术老师。再者,他们之所以积极参与,是因为他们以前从未在美术课上解决过这样的问题。最后大多数学生的回答是选择要学生自己观察,老师做指导工作。继而,我又向他们讲述了在“十岁儿童画树”的这节课中,学生与老师的展开活动,让他们了解到了在美国的美术课堂中,师生的活动是如何展开,老师是如何引导学生,以及学生又是如何主动观察的。通过这节情境教学,不仅使学生学习的兴趣大大的有了提高,而且大多数人能主动地去观察事物,并且知道“每个人的观察都明显带有自己的个性”。
初中学生不同与小学生,他们的思维已经开始了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在
初中美术教学中设置一些具有简单思辨性格的情境教学活动,是非常有必要的。在一节以“美术观察的差异和幻想价值的讨论”为主题的情境教学中,我又一次体会到了教学上的成就感,又一次加强了在初中美术教学中设置情境教学活动的自信心。
这节情境教学的课题是“在视觉和幻想中交织的艺术”。组织教学后,我以一个生
活观察的案例导入,然后是让学生完成一系列的讨论。第一个讨论是“天是什么颜色?”其目的是要揭示时空环境的不同会导致观察的差异。第二个讨论是围绕“一个五岁儿童眼中的妈妈”展开的,其目的是要揭示视角的不同会导致观察的差异。为了构筑观察与幻想之间的桥梁,我在讨论三中设置了两段音乐,由我用口琴吹奏的柴可夫斯基《1812序曲》的引子和舒伯特《小夜曲》。听过音乐的人会很快找到其间的巨大差异。我要求学生在听了之后用语言描述内心的感受,最后我布置的作业是要求学生们用语言描述一段观察某一事物后产生的想象画面,并尽可能的用绘画工具描绘下来。
在这个情境教学被应用在实践中以前,我原以为学生接受起来会比较难,甚至已作好了学生不积极配合的心理准备,没想到实践证明学生们的热情很高,劲头十足,他们的作业也出乎意料的好。我在活动设计的指导思想中有这样的一段话:
“本活动设计主要以学生讨论的形式展开教学,旨在通过讨论让学生更进一步地了解美术观察和幻想在基础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并且以实例分析为载体,让学生在实例的体验中学会将观察和幻想运用于现实生活。对学生视知觉、创造力、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相互合作能力等的培养也是本活动设计的主旨。另外,在活动设计的展开过程中,还进行了一些跨学科教学的尝试。”
回想起许多学者们讲的“理论先行”,我颇有感触,在初中学校美术基础教学中,以情境教学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看来也可以被视作是“理论先行”的一个范例。
二、通过写生训练教学,初步让学生运用自己的观察能力,有目的的表现物象。
经过情境教学的“理论先行”,在实践中,其效果是明显的。这首先表现在写生训练教学中。学生写生直接的取法对象就是实物,这时候学生必须有良好的观察能力才能有选择的抓住该画什么、该舍弃什么,画白杨树与松树,其调动的技巧语汇显然不同;描绘一个人的站立、行走、半蹲和坐姿,都要通过细致的观察。我认为学会观察并不仅仅只是看清物象的结构、形体质感、色彩等物理性特征,尤其是美术领域的观察,它至少还应该具有选择功能。善于观察的眼睛就是一把无形的剪刀,所谓“因势生形”、“迁想妙得”就是这个道理。观察的表象是看清物象、分清特性,而其实质则是选优去次,落实到美术中,则是学生观察时的选择、组织、创造能力。
在教学实际中,我不会要求学生原物照搬地描绘,不会主张那种标本型描摹,而是要求他们要有构思,讲求构图,让画面如何产生饱满的视觉效果,如何生发出意境之美,有时就是大胆的要求他们移景取象。一切观察为作品,一切观察为画面,一切观察要体现构图的形式美法则和审美需求。学生对于简与繁、疏与密、黑与白、详与略等对比因素,在这样的观察训练与形式追求中得到了深切的体验。有时候,我还要求他们先确定一个画面的形式追求,然后再出去写生,在写生中教师则依据学生在先前提出的目的追求作辅助性的指导。如果说情境教学是本于意识观念层,那么写生训练教学则可以被看作是意识观念在实践中的运用。
三、通过欣赏、临摹教学的实施,提高学生观察能力的精确程度
美术作品的欣赏与临摹教学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也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尤其是对学生美术观察能力之精确程度的提高。与写生训练教学不同,欣赏、临摹教学中的观察对象已经是既定的美术作品。那么欣赏与临摹教学中的观察就不仅仅只限于作品本身,在很多时候,还要体验作者的情感,这是观察的最高境界,即通过静止的美术作品观察体会作者生动、鲜活而强烈的情感。在临摹教学中,还存在一个表现“体验”这一
重要的教学课题。
初中的美术教学,在欣赏与临摹的实践中,虽没有上述那样高的美学要求和鉴赏难度,但其过程我们仍要注意,尤其是对作者情感的体验这一环节。在欣赏教学中,我利用电脑的有利条件,将图片进行放大处理,学生们就会看到许多在课本上模糊不清的地方。例如在欣赏尼德兰画家扬·凡·埃克《阿尔诺芬尼夫妇像》的教学中,两个主人翁之间的镜子里的图象,将其放大后,学生惊讶的表情出现了,他们体会到原来原画是这样的精细入微。又如在对西班牙17世纪画家委拉斯贵支《教皇英诺森十世肖像》的欣赏中,对教皇面部表情的观察。值得惊讶的是,学生们居然能很快的用凶狠、狡猾和精神虚弱等形容词来表达对主人翁的印象,证明在大师的作品面前学生们的观察能力是精细的,其感受力也非常值得称道。经常作这样的训练,我相信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是非常有好处的。
在临摹教学的展开中,我把教学的目的定位在以形式美的临摹为主,以作者情感的体验性临摹为辅。对于画的形式的临摹,我要求他们可以选择三种方式:第一种是用坐标格作准确临摹;第二种是自由而准确的临摹;第三种则是纯自由的临摹。我所选的一些范本基本上属于现实主义作品,例如米勒的《农妇对话》、希施金的《橡树》等。有利于初中学生理解和接受,也便于学生分析和把握,对于纯自由的临摹实际上就是向体验性临摹的靠近。在体验性临摹中我选择的是一些写意类的绘画作品,例如马蒂斯的小速写、中国的写意画范本等,主要是要他们体验用笔绘画时的情绪与情感投入。有时候,我还要求大家进行变形式的临摹,即对原作进行夸张、变形的处理。不过在形式上的变形、夸张与新的构成不能脱离原作的风格面貌。这些在教学实践中都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四、通过评论教学的开展,提高学生对观察的自我培养能力。
学生美术观察能力的培养,除了教学上的意识与技术训练外,在评论教学的展开中,亦能使其得到一定的培养。我在教学安排上,只要是有绘画的练习课,到下课前的十分钟,都会开展评论教学,让他们相互之间评论别人的画作或者让他们进行作品的自评训练。这不仅培养了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让观察能力依此而加强,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对同龄人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甚至,我们还可以说从一个侧面发展了学生的自主精神,一举多得。
生活处处皆有美,对于艺术家与我们来讲,不是因为他们是艺术家,而是因为他们具有艺术的眼力,具有观察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通过初中的美术教学,我们的要求不是要培养艺术家,而是要培养具有像艺术家那样的观察、创造和审美能力,教学将为我们提供这个艺术精神与能力培养的宽广土地。
王 景
二零零三年十一月十六日于堰逸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