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4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精彩的范读为“生命”增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9-4 14:12: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精彩的范读为“生命”增色

红帆

背景:

  《生命,生命》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八册的一篇讲读课文,作者是台湾作家杏林子,杏林子12岁时得了类风湿关节炎,瘫痪了,腿不能行、手不能抬、头不能转,写作时要弯着背、弓着腰,比常人辛苦百倍。但饱受病痛煎熬的杏林子,却用她所遭受的肉体苦难来体验生命的礼赞,用手中的笔来讴歌生命的美好。杏林子生前常说:“除了爱,我此生一无所有。”这就是杏林子,一个用爱唱响生命之歌的人,一个生命的勇士,爱的使者。本文中她选取了小飞蛾在险境中挣扎,香瓜子在墙角砖缝中的长出小苗,静听心脏的跳动感受自己的生命这三件寻常小事,从动物、植物、人类自身这三个角度,对生命作了全面而又深刻的思考和诠释。她以“生命,生命”为题,表达自己强烈的生命意识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愿每个人珍视生命,坚强勇敢,让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让人生更有意义,更有光彩。本文篇幅短小,结构清晰,蕴涵深刻,引导学生从文本中领悟深刻的内涵,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真正懂得生命的意义是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感悟课文内容,充分发挥读的有效性,则是突破难点的关键。在我校“语文阅读教学中读的有效性”的校本案例研究中,胡老师先后四教本课,我们语文老师针对“读的有效性”这个中心话题进行课堂观察,并分析、讨论、研究。在研究活动中,我着重从教师范读的角度进行课堂观察,其中一教和四教给我留下的印象特别深刻。

案例事例:

  片段一:胡老师在一教中是这样设计导入新课的――

  师:你们认识我吗?

  生:您是胡老师。

  师:对,胡老师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她叫杏林子。(板书:杏林子)同学们听说过她吗?(有几位学生举手)请你给大家介绍一下好吗?

  生:杏林子的本名叫刘侠,12岁的时候染上了类风湿关节炎,后来病情恶化,她忍着病痛写了四十多个剧本和许多散文。

  师:那你知道她的病情恶化到什么程度?她的四十多个剧本和许多散文又是在什么情况下写成的吗?

  生:她瘫痪了,一直坐在轮椅上写作。

  师:就是这样一位同病魔做斗争的人却创造了生命的奇迹,在长达50年的病痛煎熬中,她曾因病变而呼吸困难,一度有生命危险,全身的关节也已经损坏。轮椅上的杏林子在膝盖上架上小木板,用两个手指夹着笔写作。在这种几乎无法执笔的情况下,她硬是凭着坚强的毅力在病中写了四十多个剧本和许多散文,她的作品中充满了求生的意志。“生命”“生命”是她发自内心的对生命的呐喊。我们走近杏林子,感受她的作品带给我们的生命的震撼!

师:听录音朗读课文,请同学们用心听课文录音,听后谈谈你的感受。

  (录音声音太大,显得刺耳,效果不是很好。学生听的不是很认真。听后学生举手发言的人很少。学生谈体会也很简单,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片段二:胡老师在四教中改进了导入新课程序――

  师:十二岁,本是花一样的年龄,就是在这样的季节里,她的生命之花却突然遭受到了命运的冰雹。可怕的类风湿性关节炎让她由一个健康活泼的小女孩,变成了一个从此只能生活在轮椅上的残疾人,她就是台湾著名作家杏林子。可是病魔能夺走了她的健康,却无法夺走她的勇气;能影响她生活的质量,却无法降低她生命的质量。虽然只有小学文化程度,虽然全身百分之八十的关节损坏,每时每刻还要忍受病痛的折魔,可她却靠着两根僵硬的手指头,创作出了六十多部作品,100多万字的著作。她用自己的坚韧铸就了生命的辉煌,她对生命的理解与感悟给我们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聆听杏林子对生命的呼唤吧。

  师板书课题,配乐朗读《生命生命》这篇课文。在时而舒缓时而高亢的音乐中,在老师抑扬顿挫的朗读中,孩子们有的眯缝着眼睛;有的睁大双眼;有的凝神思索;有的豁然开朗;有的若有所思……他们表情各异,神态凝重,都沉浸在文本里。

  师:同学们,想说点什么吗?

  生:生命很宝贵,我们要珍惜。

  师:你听懂了这篇文章。

  生:我们不能浪费生命,要使自己的生命更有意义。

  师:很不错,你已经和作者心灵相通了  

  生:我们要做自己生命的主宰。

  师:老师感觉你已经开始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了。

  师:如果你想给文章加个题目,你会加个什么题目?

  生:生命是宝贵的

  师:比较直白,但有你的道理 。

  生:生命是什么

  师:用问的形式吸引读者注意,好主意。

  师:我们来看看文章的题目 !   (发教材)(板书)

  师:你能体会到作者加这个题目的含义吗?

  师:谁能把你的体会读出来?   

  生1读课题

  师:有所感悟了 。

  生2读课题。

  师:感悟得更深刻了。

  生3读

  师:体会得还不够,学了课文后相信你能很好地体会了。

  师:大家一起来一遍。

  (学生齐读课题)

案例反思:

  第一个片段中,胡老师通过师生自然的交流谈话,介绍作者杏林子导入新课,为学生理解课文做了很好的铺垫,这种对话式导入是一种“预热”,也是一首教学“前奏曲”,其原则是“预热”要与即将进行的课堂教学,与即将学习的文本无缝接轨,完美“合拍”,让课堂未成曲调先有情,但这种形式直接、平淡不够新颖,对作者的介绍也比较零碎,不能给学生一个完整的,清晰的,立体的印象,而且费时太多。同时,用听录音朗读课文的方法,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但因用的频繁,缺乏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效果不好。

  第二个片段中,胡老师采取开门见山的做法,直接介绍作者杏林子导入新课,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心。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胡老师应用了配乐范读的方式,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正是由于这一范读设计,而使第二个片段效果大大优于第一个片段!朗读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之一,语文教师读的能力的强与弱关系到语文课中读的有效性。范读直接反应了教师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和语文气质。要发挥读的有效性,范读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它可以熏陶语感,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读的能力强的老师能通过好的范读创设情景,生动再现文本的基本情调和意境,给学生以美的感受,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从中受到感染,从而培养其阅读兴趣,提高其阅读能力。胡老师在介绍了作者杏林子之后,便饱含深情地伴着低缓优美的音乐范读了课文。胡老师的普通话语音较准,声音响亮而圆润,音质很富有磁性,有较强的语感。她的朗读富有激情,随着文意时而低缓,时而急促,时而温婉,时而高亢,时而深情……伴着优美的旋律倾诉着作者的心声,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把作者带进了文本所创设的情景之中。我观察到孩子们有的眯缝着眼睛;有的睁大双眼;有的凝神思索;有的豁然开朗;有的若有所思……他们表情各异,都沉浸在自己的思想里。胡老师的范读使人如临其境,拨动了学生的心弦,激发了学生对生命的思考,调动了学生极欲接触文本,极欲诵读文本的欲望,为进一步体会文本的形象感和情趣感,体会感悟文本的思想情感之美奠定基石。

  从胡老师的范读中,我深深感受到阅读教学离不开老师的范读!美国心理学家梅拉列斯在研究中发现,学生接受信息的总效果等于百分之七的文字,加百分之三十八的语调,再加百分之五十五的面部表情。可见,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能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产生丰富的情感想象,与作者共鸣,与作品中的人物共鸣。

  启示:

  教师的范读确是阅读教学中的一种有效方法 ,美美的朗读,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个性化、创意性阅读课文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可以打动学生,以情激情,在学习课文时能够更好地自主探究。  

  1、教师有效的范读能培养学生的语感。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敏锐的感受,包括对语言文字的正确理解和对文本内容的感悟。强烈丰富的语感是理解一切文字的基础。语文教学要充分利用课文的特点,发挥文章的感染作用,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感,去提高阅读感悟能力。范读出于教师的口,入于学生的耳,了然于学生的心,本身就是一种对学生很好的语感训练。教师绘声绘色、形神兼备的范读,能把课文所表现的强烈爱憎情感直接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在听读中受到强烈的熏陶,进入课文意境,感受语言的感染力,增强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性,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和形式。

  2、教师的范读能更有效地指导个性化的朗读。记得徐世英先生是这样理解讲解和朗读的,他说:“讲解是钻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外赋予作品生命,使人感受,使人融贯、显现。在某种意义上讲,朗读比讲解更重要。”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学生可以视其人,闻其声,悟其情,直接领略教师范读时的语调、神情、情感,进而体会课文的内容和感情基调。在学生有所感悟的基础上,教师就能更有效地指导学生的个性化朗读。

  3、教师的范读能诱发学生情感的波澜。教师精彩的范读,不仅浓缩了教师领悟教材的深刻体会,而且伴随着教师的范读。课文中那深邃的思想,高尚的情操,美好的向往,就会像一股清泉流淌学生稚嫩的心田,诱发学生情感的波澜。阅读,没有感情的投入,是得不到回报的,或回报甚微!这情感的投入,情感的熏陶,无疑为学生自主探究课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不足:

  教学永远是门遗憾的艺术。胡老师在范读中还存在不足之处。可能是受方言影响,胡老师总发不准“而”的音;有三处把后鼻韵母读成了前鼻韵母,如把“种”读成zhon,把“生”和“声”读成shen; 有一处把韵母读错,把“缝”读成fong。这些问题看似很小,其实不然,因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范读的影响、示范和榜样作用是任何其他形式都无法取代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具备很高的朗读水平,丰富的情感体验,强烈的语言感悟能力,要求我们教师的范读要做到准确无误,每个字音要咬准,真正给学生以示范,给学生以熏陶,使学生对全文有一个准确鲜明的感知,能迅速地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神韵,体会感悟文本的思想情感美,真正发挥读的有效性。

  http://blog.cersp.com/7889457/1072491.asp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5 04:26 , Processed in 0.064713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