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4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二零一一年,把时间还给教师吧!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9-5 08:04: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二零一一年,把时间还给教师吧!
文|志存心诚

       时间步入二零一一年,我想发出一个声音,就是“请把时间还给教师吧!”
过去,仅仅作为一名单纯上课的教师,我对教学工作的理解是肤浅的、淡漠的,人云亦云地认为教学就是一项枯燥乏味的工作,有时累了、烦了,就什么都不想做了,甚至时而产生逃离学校或害怕进入学校的念头。现在,作为一名校长,走进课堂,面对每一个对自己有无限期待的生命,我对教学意义的理解莫名地产生了敬畏与情感,教学原本就是一种生活,是一项富含创造性的事业,是人世间最圣洁的一种劳动。
但事实上,还有很多教师并没有真正理解教学的真谛,他们从一开始当上教师那天开始,就一直厌倦这项工作,他们每天忙碌的身躯和空虚的精神只是在被动的行动与思考。是为了谋生、为了功利、为了良心、为了命令、为了母亲……,全然不是基于自己生命的兴趣,因此他们苦恼、紧张、疲倦、纠结、愤怒、焦虑……就像惊弓之鸟,时而尝受着痛苦与风险的折磨,沮丧与挫败始终伴随在他们左右。
每天他们像陀螺一样,拼命地旋转着,他们忙着备课、上课、批阅作业、考试、找学生、找家长、开会、迎接各种检查与考核……。每次我走进教师的办公室,都会看到老师们在埋头写啊、做啊、与学生交流、与家长对话,随时准备着应付学校的各种会议和检查,看到老师们忙得不亦乐乎,我曾经说:“现在大家都在提倡老师应该多读书,要走研究这条幸福之路,教学要有自己的主张和风格,课堂教学要有效,要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等等,这些道理我们何尝不明白,我们又何尝不想去如此做,看看大家忙得,哪有这些时间和精力啊!原先我不上课时,总是毫无道理的要求你们必须读多少本书,写多少篇文章,听多少节课,搞几次教研活动,开发自己的课程等,现在我终于明白了,你们不是不想去做这些该做的事情,你们真的是忙得没有时间啊,我还真的需要理解大家啊!”听后老师们都一起抬起头来看着我,会心地笑了。
常听到老师们抱怨,我们没有时间学习、读书,看看上面老师工作的情景,确实他们想抽出时间读书学习是多么一件异常艰难的事情。看来在学校是自然没有时间了,在双休日和节假日呢?很多人都在这样责难我们的一线教师。下面的情形可以回答这个问题。为什么高三学生毕业离校会把自己所有的学习资料扔掉或卖掉,为什么现在的中小学生完成作业后不再愿意自主的学习? 其实,在学校里老师们的时间被塞得满满的,甚至很多教师还要把任务拿回家加班完成,这就把老师们的可贵的自由活动时间挤压到最小极限,磨灭了他们读书学习的兴趣和欲望,每天摆在面前的教材、参考书、教辅书就已经让其生命的忍耐度达到了极点,谁还愿意回家后再次拿起书本?累了、够了、还是歇歇吧!这就是我们当前中小学教师的生命状态,是变态的、畸形的、违自然的状态!
这种现象根源就是我们现在反对的“应试教育”的结局。我认为上述种种情形和思潮是绝不能简单的怪罪一线教师这一群体的,客观的分析,是教育的系统性、教育效果的滞后性,以及人们的传统观念因袭、社会歧视与不公的存在,造成了教育丧失了它应有的独立性,被赋予太多的急功近利。不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和错误片面的政绩观,又成为了这种现状的强力推手。它违背了教育的规律和人生活与发展的规律。
苏霍姆林斯基要求他的学校集体在工作中必须严格要求遵守这样一条规定:让教师每周只有一天花费在理论讨论会上、校务会上或联合教学小组的活动上。这样,就是就可以把其他几天的时间都用在独立工作和休息上,用在跟学生们进行那种能使他的道德满足的精神交往上。教师之所以需要自由活动时间,最主要的还是为了读书。教师若不读书,若没有在书海中的精神生活,那么提高他的教育技能的一切措施就都失去意义了。他再三忠告:切勿忘记关注教师读写什么书,他怎样对待书籍和科学。只有当读书成为教师的一种很重要的精神需求,只有当他不仅有书而且也有读书时间的情况下,他才有可能借鉴别人的经验。时间,这是教师的精神财富,应当通过巧妙的安排教育教学过程来珍惜它。
苏氏的要求和话语应该对我们有所提醒。但是我们的现实是:我们现在教师所拥有的时间,在我看来已经不属于自己的了,老师们的时间已经演化成公共的财产。学校频繁的会议你得去参加,学校迎接各种检查你得准备材料,你得不断地去家访。为了考出一个好的成绩,你得加班加点备课、编撰习题、批阅作业,你得争抢时间上课、考试、布置大量的课下作业,你得参加各种培训学习……。老师的时间已经交给了校长、交给了学生、交给了学校、交给了学生家长。甚至交给自己的父母和孩子的时间都不多。
拜读《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一书,感触极深,感慨之余写下了下面的摘录,也有自己的体会。
从昨天晚上至今,我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记得我还从没有如此饥渴的这样阅读过任何一本书籍的,原因自然是在我的头脑里充满了太多的教育异化问题,让我困惑与苦恼,我急于寻找到什么才是真实科学的教育,到底怎么做我们才是正确的。
芬兰,我只是知道它的地理位置,在我的印象中,那里是非常寒冷的。但是,当我今天读罢此书之后,我感觉到了它的温暖,芬兰的基础教育,让我找到了我内心世界开启生命的窗口,看到了教育的真正意义与价值。这个“苦寒”的北极圈小国所做到的一切,让我多次心情翻滚,动容落泪。
教育“概念”的不同,造就出不同社会与文化的真正区别。芬兰的教育成就,就是把所有的“根本”与“偶然”,都去一步一个脚印落实之后,所产生的种种“必然”。在书中有一段记录,说的是某国的一个考察团问芬兰的一个校长,芬兰到底怎么才做到了这种地步?芬兰校长的回答令人“震惊”,我们并没有感觉到什么啊。
芬兰教育体制真心把每个别人家的孩子,都珍视为自己的宝贝,去拉拔抚育、用心灌溉,给予时间、空间,找到人性中善良的一面,协助鼓励养成学习动力,从不刻意强调精英、先进、竞争、比较,从不求学生和老师具备超人能耐,从不奖励全勤与整齐划一,而将人人视为有着喜怒哀乐的平凡人性,然后从人性的根本上,去寻思如何陪着他们健康、正常地走完成长中的教育。
讲到芬兰中学生的高素质和高度评价,难道是芬兰小孩特别聪明,每天废寝忘食地读书?或者是家长每天要陪读到深夜,还是大小考试压得学生和老师都喘不过起来?其实,芬兰孩子的上课时数,比起多数国家都少得多;功课从没有多的做不完,周末或假期的作业不会让孩子忙到不能好好休闲。寒暑假就是放松休息的假期,甚至,根本也没有什么寒暑假作业!
不做起点不公平的较劲。所有的评估与考试都是为了让学生知道从哪里去改进,考试的目的,不是要给孩子带来挫折与惩罚,而是要让孩子和老师共同了解对于学科的认识到了哪里,最终求得大家共同进步。
老师一样好,不用批评。“平等、品质、公正”是芬兰教育不断强调的,芬兰的教师得到教育制度的最大信任,他们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善待学生,对学生有益处,而不是为了让学生或自己的教学质量拿第一。
所谓的老师一样好,就是在其养成教育中,拥有完整的教学能力训练。芬兰基础教育体系的教师,不仅拥有硕士学位,更在其教育领域学习中,发展出研究、教学与思考的多轨能力。他们相信评比与评分会造成不必要的影响、扭曲与竞争,反而丧失了鼓励老师们自我充实、进修的本质与意义。乍看之下看似公平的能力表现评核制度,仔细推敲其实处处有着明显的不公平。放下起跑点不公平与评鉴制度的不平等,人性尊严和自我实践才会自然浮现。为了分数的考核,扭曲了多少原先对这份工作与学习有热情、有理想、有抱负的老师和孩子们啊!因为过程的规范与制度,可长可久的设计、执行,要远比一味地追逐短期成效或只求第一,对每个人的人生与整体社会,更显得重要,有意义。
不强调“精英”。教育体系不带头、不鼓动、不排名,希望落实相对的“平等”,以此为教育施政最基本的考量。毕竟,天才与精英是真正的少数。
在芬兰,教师就像是真正的在开拓的创业家,当制度上了轨道,体系内的人只要各司其职就好。一位校长说:“谁都不会来管,我们自己管自己啊!”当世界上许多国家以“大量制造”的方式来教育下一代的时候,芬兰却在几十年前就选择回归人性最基本面,不鼓励、不强调学生从小就与人争,而是去启发、协助每个孩子找到自己的生命价值,同时建立可以一生追求的正面学习心态。芬兰人深信,“基础”最重要,只有基础稳固,日后建构更高的楼层才会稳固。因此,芬兰愿意花费许多人力精神在基础教育上,尽量让跟不上进度的孩子或一时学习缓慢的学生,都能有额外的辅导、关怀和资源挹注。
芬兰城乡没有差距,各地图书馆林立,建筑风格独具匠心,其专业素质与资源工资理念令人赞叹。在市里A图书馆所借的书,随你喜欢可以到市里的Z图书馆归还。还有很多深入各地的流动图书馆,藏书丰富,老师与学校重视,各方用心协助辅导,这样,阅读才能做到不分社会阶层、不论贫富差距,人人都得以自我打开那一扇阅读之门,建构对于阅读的喜爱与自信,享受徜徉书海之中与自己赛跑的乐趣,培养终其一生都受益的独立思考与探索能力。
芬兰的图书馆设施,所以会如此完善、平民化、实用、舒适,最根本的理念,只不过是要落实一个“平等”的精神。芬兰人相信,平等是一切社会发展的基础。既然是种权利,政府就有责任提供一切,或许某些娱乐享受型的设备可以缺一点或少做一些。这象征了一个国家与政府,对人民与社会的公平正义有义务与责任,提供不分贫富贵贱的基本条件与权益。
芬兰的进步,其实是在“思想”上的先进、在其努力落实的真平等、在其善待人民,不论是贫、是富、是贵、是贱。这项“人人生而平等”的价值观。芬兰那种平时、脚踏实地的性格,让我一再体会到“天公疼憨人”的道理。
阅读是终生资产。“阅读”与“念书”,有着极大的分野。喜爱文学与阅读,一直是芬兰和西方文明十分鼓励孩子自小养成的生活习惯,这项习惯,也的确让一代接一代的芬兰学生,透过文字世界,为自己搭起通往广博知识的桥梁。书与阅读,对于西方和芬兰教育来说,就是培养孩子终生受用的生活兴趣。让书与人从小就产生互动,并成为能伴随终生的友谊与养分。阅读在芬兰,不是资质优异、环境良好、书香世家孩子们的特权,而是一项普罗大众都可以拥有的资产,与一生受用的能力。
对父母的期待,也是多陪着孩子阅读。阅读的培养与引导,方法很多,但是来自父母与家庭的陪伴和鼓励,绝对有极大的效果。阅读习惯成了代代相传的良性循环。孩子入学后,学校的系统化引导与鼓舞,是阅读建立起平衡与平民的最佳根基,芬兰孩子们的每天家庭作业之一,就是“至少半小时的自我阅读”这半小时的阅读,基本上是良心与荣誉的自我要求,不会有制式化按表操课的白纸黑字阅读手册去逐一记载念过的书名。学生读多读少,是自己对自己负责,是自己要或不要建立起来的人生习惯。
不求躁进、不讲形式、以“人本”为出发点。芬兰真的做到了。芬兰教改一直持续不断,而我深刻体会到,唯一改变的是“思想”,而唯一不变的,必然是其中的基本“价值”与“精神”。
回望我们的基础教育,到处充斥的是做题、考试、加班加点,都在马不停蹄地、急躁地往前奔跑着。我们的教师都忙地没有时间读书了,他们会迁移给我们的孩子。我们的教育,我们的思想,我们的价值与精神,应该怎样往前,这一点,芬兰的精神就是我们最好的期待。
最后,我还要大声疾呼:还给教师自己的时间吧!不要让所谓的教学工作剥夺了教师的自由时间!不要让教科书成了教师和学生唯一阅读的书籍!与世界相比,这样的教育前途太可怕了!
只有把“自由、休闲和自主”的时间交给教师,教师才有兴趣读书,学生才有时间读书,全社会的人才有习惯读书,读书的习惯才会成为我们整个民族的习惯,构建学习型国家才有希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2 08:46 , Processed in 0.134829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