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点燃课文里那盏装满油而未亮起的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9-6 10:11: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点燃课文里那盏装满油而未亮起的灯
文|李超

     每篇课文里都埋藏着一盏盏装满油而未点亮的灯,需要我们发现它,师生共同点亮它。也就是要深入研读文本,透析文本的内涵,领悟文本的表达,发现那些激发学生思维、形成学生语文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灯盏”,点亮它,照亮学生语文前行的路。这就对教师提出了一个很高的要求:全面解读文本,深入钻研教材,彰显语言文字的魅力;全面解读文本,深入钻研教材,成就课堂教学的精彩;全面解读文本,深入钻研教材,闪烁教师智慧的光芒。
    那么,怎样去深研教材呢?江洪春老师的《小学阅读教学设计方略》中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
    江老师把阅读课文分成了四个层面:一是基本内容,即写的是什么;二是思想情感,即表达了什么;三是深刻而丰富的内涵,即体味语言文字背后的东西;四是语言表达,即怎样写的,有什么特点,其表达的作用、效果是怎样的。纵观我们的阅读教学,对内容和情感的把握可谓很到位,对于文字背后的内涵也有所涉及,但至于对“语言表达的特点、作用、效果”却是我们的软肋。有的老师即使能注意到这一点,但操作起来却总感觉“力不从心”,我想原因应该是我们对教材的研读力度不够,即准备得不充分,当然也有我们自身底蕴的限制。
在此,我就以书中的几个例子来和老师们分享一下教学中如何对“语言表达”进行关注。
1、品评词句,对比表达妙处。
《我要的是葫芦》中“盯”的解读与教学:他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小葫芦,快长啊……”教学中,老师可把“盯”字换成“看”或“望”字,让学生观察句子,对比和文中句子的不同,然后体会“盯”字的妙处。最后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白“盯”能说明这个人的眼中只有葫芦,没有他物,并且还能表现出这个人的急切心情,而换成其它字就没有这个效果了。这样的教学,使学生拥有了“读文章要关注关键词语”的意识,而且通过品评使学生体会到了文字的魅力。
2、遣词造句上的表达功夫。
《可贵的沉默》一课:先是一两声,继而就是七嘴八舌了:“问爸爸!”“不,问外婆!”“自己查爸爸妈妈的身份证!”我们可以关注这句在句式上的特点,即“说话”句式的打破常规使用。仔细揣摩,不难发现,这样安排正是对“七嘴八舌”最好的体现,同时也很好的还原了当时课堂上的热烈气氛,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由此可以看出遣词造句的恰当能使语言在表达上提升层次,让人越品越有味道。
3、布局谋篇上的表达之功。
《桥》一课的行文结构:课文写了老汉在指挥村民过桥时,把一个小伙子从队伍里揪出来,让他排到后面去,结果被洪水冲走了。老汉与小伙子什么关系没有交待,最后两段“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才揭示了老汉与小伙子的父子关系。这样的安排可谓匠心独运,读来给人跌宕起伏之感,并使读者的心灵受到震撼,这样的表达效果都是源于作者在布局谋篇上的深厚功底。
     以上几点,需要我们在研读教材时重点关注,这样我们就抓住了“语言”,从而也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根本。当然,在教学中我们还应该注意到文本的表达方式、作者的写作初衷及作品的诞生背景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在“研读文本”上下足功夫。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凭借教材这个“例子”,让学生习得阅读能力,养成阅读习惯,提高语文素养。也唯有这样,我们才能找到课文里那一盏盏装满油而未亮起的“阅读”、“生命”之灯,教学中才能把它点燃,让这希望的灯火成就学生精彩的语文学习生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17:59 , Processed in 0.078559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