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陸應否支持台灣繁體字「申遺」?
來源:《鳳凰周刊》
2008年12月18日,台灣《聯合報》獨家披露了行政院長劉兆玄決定推動正體字列入世界文化遺産的計劃,行政院更拍板在2009年農曆春節後,由官方牽頭,匯聚相關産業、學者共同組成“産官學推動小組”,并聯合世界知名大學一起聯署。馬政府初步打算是希望該計劃能在四年内完成目標。牛年伊始,行政院政務委員曾志朗即透露,台灣官方正在研擬要怎樣啓動申請世界文化遺産程序的各種方案,但有些部分的關卡,若能與大陸協商并合作,應該更能讓目標實現。
申遺計劃有迹可循
早在11月27日,具有官方背景的台灣“國家文化總會”召開第五屆會員大會,原本會議的焦點是落在時任總會長的陳水扁,卸任已經多時,爲何總會長一職還未交接。只不過會員大會舉行之時,陳水扁正在台北看守所内羈押禁見,所謂交接也就變成了馬英九個人闡述其文化政策的獨角戲了。
不過針對大陸客赴台旅遊蔚然成風,在如何強化兩岸交流的具體措施上,馬英九認爲兩岸分隔成不同環境有着不可忽視的歷史原因,不過同屬中華民族的兩岸,在文化上是同中有異,異中有同。目前全世界掀起學習中文熱,但是不能切斷正體字,他希望應讓世界了解六書之美,即使大陸人來台觀光不必刻意改爲簡體字,反而應讓大陸客一點一滴認識正體字。
同時在馬英九還是台北市長的時候,面對正體字屢屢被人稱呼爲“繁體字”,他很不以爲然,并且會不厭其煩地指出正體字才是漢字的正确名稱。
不僅馬英九對正體字有着深刻的個人體認,行政院長劉兆玄透過其核心幕僚也對外道出了一段秘密。在劉兆玄還是大學教授的時候,也曾經常往來于兩岸,對大陸的風土人情知之甚多。有一次在一家大陸博物館裏參觀,一旁有西方遊客驚訝于劉兆玄竟然能把古代文物上镌刻的漢字都一字一句念出來。有一位外國遊客說,這不是兩三千年前的文字嗎?爲什麽還有人能熟練掌握?劉兆玄解釋道:“這就是台灣長期堅持正體字的重要性了,因爲這樣的文化底蘊使得台灣社會保存下了幾千年前的活化石。”
此後劉兆玄把這段經歷向馬英九訴說,而後者将之作爲一種文化傳承上的美德,多次對外國友人闡明正體字的優點。
申遺過程尚需政治破題
從正體字與繁體字,到底哪種稱呼才算正確的争論上,就已然浮現華人社會中對正體字所隐含的“正統”尚有不小的分歧,尤其套上兩岸關係的政治面的現實,誰是正統恰恰也是兩岸毫無交集,并能很容易激起辯論的熱門話題。
依世界遺産公約,世界文化遺産分有形(tangible heritage)與無形(intangible heritage)兩大類。前者泰半指地球上的一些特殊天然景觀,語言文化則屬後者。
但是人們對世界遺産的認知也存在着誤區,雖然他們同屬世界教科文組織主導。在世界遺産的分類中有兩大不同的公約體系,一類是指1972年的《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産公約》,另一個是2003年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公約》。前者所規範的有三項:文化遺産、自然遺産與雙重遺産,涵蓋的是文物、遺址、保護區及生境區等有形遺産地,主管《世界遺産名錄》;後者的範圍則限于非物質文化遺産一項,掌理《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兩項公約互不相屬。所以如果正體字申遺,所要申請的應當是《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公約》。
然而與正體字名稱寓意一樣有争議的是,台灣既非聯合國會員,也不是世界遺産公約的締約成員,若想要完成申遺計劃,其申請的主體本身就不符合現行規定。倘若委托大陸來代替申請,那麽不僅效果打折,而且一件本來能夠凝聚足夠共識的好事,就難以避免地會沾染上政治的塵埃,使好事變爲壞事的可能性大增。
更有甚者坦率地認爲,借助中華文化的瑰寶來柔性主張台灣的權利,以一種不涉及高度敏感的主權争議的模式,拓展國際空間。如此一來,較之“烽火外交”式的零和遊戲,兩岸比較能夠在文化合作領域建立共識,達成互信,并由此慢慢培養信任基礎,惠及政治性議題的溝通與理解。
正體字是否需要申遺?
正當台灣社會從政府到民間都開始熱議申遺的具體步驟,并期待全球有識之士共襄盛舉時,大陸有爲數不少的民衆卻認爲,正體字目前離“能爲一種消逝的文明或文化傳統提供獨特或特殊見證”的申請條件還有很大的讨論空間,且由誰來斷定正體字的發展趨勢就一定到了需要保護的程度,也是一件比較困難的事情。
復旦大學教授葛劍雄在12月23日的《南方都市報》上撰文認爲,無論有多少因時間或空間而發生的變化,也無論它們今天是否還在中國的範圍,或者是否還在流通使用,全部漢字應該是一個整體。如果要申報世界文化遺産,當然也應整體上報。
不過在正體字是否應當申遺的事情上,多元聲音的體現還是很充分的。此間,就有不同意葛劍雄教授觀點的學者指出了幾個容易被忽略的細節:
一、雖然正體字和簡體字按同一個項目申請的說法是合理的,但申遺與被申請物的歷史連續性有着密切的關係。自五四文字改革以來,尤其是1949年以後,漢字作爲一個整體,是台灣的保護力度大還是大陸的保護力度大?大陸的幾次簡化字運動中推出的有些字,對漢字的破壞與保護作用,誰更爲明顯?
二、中國政府自2001年通過實施《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後,正式確立了以立法形式對簡體字的推廣作出權威確認。而在實際生活中,因爲簡體字本身的易用性、便捷性,導致年輕一代缺乏足夠的主觀意願去認識并接觸正體字。同時也由于法律的排他效應,使得九年制義務教育中,學生又喪失了客觀上準確理解正體字對中華文化傳承的重要意義的機會與渠道。台灣的申遺舉動與其說是越俎代庖,不如看做是對大陸社會各界使用漢字漸趨功利化、工具化的友善提醒。
三、從政治角度上看,自台獨政權當道後,包括大陸在内的華人社會都高度關心台灣的“去中國化”行動,尤其是過去八年陳水扁政權倒行逆施,屢次抹殺台灣社會中業已存在的中華文化痕迹,行徑乖張至極。如今馬政府執政,重新扶正中華文化應有之地位。這不僅是對蔣介石生前出于反制大陸“十年文革”,而大力推崇的“中華文化復興節”的承接,也是對台灣民間濃厚的中華文化底蘊表示認同的官方态度。特别是對大中華概念與本土意識逐漸對立的台灣社會,開展文化多元交流的努力有利無害。
從正體字申遺衍生出來的議論與交鋒,對保存着相對完整的中華文化的台灣社會,倒不見得真有急迫性,但是如此舉動對大陸的啓發與反思意義更大,中華文明的傳承與發揚,漢字就是一個重要的載體,只圖便利、快捷地榨取文字的現代價值,忽略其背後長達幾千年的歷史積澱,究竟哪一種方式才是對歷史的交代,這是值得衆人仔細深思的。
台推繁體字申遺 邀大陸大學聯署
據台灣《聯合報》十二月十八日報道,台「行政院長」劉兆玄已決定推動「正體字」(繁體字)入世界文化遺產,預定在過完農歷年後,成立「官產學推動小組」,聯合全世界重要大學展開聯署,希望能在四年內達成目標。「行政院」將在最快時間內,完成推動正體字的說帖,讓世界重要大學了解正體字的重要。
台行政當局核心幕僚還透露一段小秘聞,劉兆玄曾在大陸參觀一個博物館,一旁的洋人很驚訝劉兆玄竟能把古書的文字一字一句念出來。這位洋人說,這不是兩三千年的文字嗎?劉兆玄表示,這就是台灣正體字的重要了,台灣保存了兩三千年的活化石。劉兆玄曾向馬英九說過這段故事,馬英九在很多場合,都以劉兆玄做例子,幫助正體字的美好。
雖然大陸當前實施簡體字,負責此方案的「政務委員」曾志朗表示,大陸知名大學仍可做為爭取聯署的對象,因為這與意識形態無關,這也是中國古典老祖宗的遺產。
作爲一名書法工作者,您認爲大陸應否支持台灣繁體字「申遺」?請直抒己見並闡述各自的理由,盼望您的積極參與,謝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