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67|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大陸應否支持台灣繁體字「申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9-9 16:26: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大陸應否支持台灣繁體字「申遺」?
來源:《鳳凰周刊》



        2008年12月18日,台灣《聯合報》獨家披露了行政院長劉兆玄決定推動正體字列入世界文化遺産的計劃,行政院更拍板在2009年農曆春節後,由官方牽頭,匯聚相關産業、學者共同組成“産官學推動小組”,并聯合世界知名大學一起聯署。馬政府初步打算是希望該計劃能在四年内完成目標。牛年伊始,行政院政務委員曾志朗即透露,台灣官方正在研擬要怎樣啓動申請世界文化遺産程序的各種方案,但有些部分的關卡,若能與大陸協商并合作,應該更能讓目標實現。

        申遺計劃有迹可循

        早在11月27日,具有官方背景的台灣“國家文化總會”召開第五屆會員大會,原本會議的焦點是落在時任總會長的陳水扁,卸任已經多時,爲何總會長一職還未交接。只不過會員大會舉行之時,陳水扁正在台北看守所内羈押禁見,所謂交接也就變成了馬英九個人闡述其文化政策的獨角戲了。

        不過針對大陸客赴台旅遊蔚然成風,在如何強化兩岸交流的具體措施上,馬英九認爲兩岸分隔成不同環境有着不可忽視的歷史原因,不過同屬中華民族的兩岸,在文化上是同中有異,異中有同。目前全世界掀起學習中文熱,但是不能切斷正體字,他希望應讓世界了解六書之美,即使大陸人來台觀光不必刻意改爲簡體字,反而應讓大陸客一點一滴認識正體字。

       同時在馬英九還是台北市長的時候,面對正體字屢屢被人稱呼爲“繁體字”,他很不以爲然,并且會不厭其煩地指出正體字才是漢字的正确名稱。

       不僅馬英九對正體字有着深刻的個人體認,行政院長劉兆玄透過其核心幕僚也對外道出了一段秘密。在劉兆玄還是大學教授的時候,也曾經常往來于兩岸,對大陸的風土人情知之甚多。有一次在一家大陸博物館裏參觀,一旁有西方遊客驚訝于劉兆玄竟然能把古代文物上镌刻的漢字都一字一句念出來。有一位外國遊客說,這不是兩三千年前的文字嗎?爲什麽還有人能熟練掌握?劉兆玄解釋道:“這就是台灣長期堅持正體字的重要性了,因爲這樣的文化底蘊使得台灣社會保存下了幾千年前的活化石。”

        此後劉兆玄把這段經歷向馬英九訴說,而後者将之作爲一種文化傳承上的美德,多次對外國友人闡明正體字的優點。

        申遺過程尚需政治破題

        從正體字與繁體字,到底哪種稱呼才算正確的争論上,就已然浮現華人社會中對正體字所隐含的“正統”尚有不小的分歧,尤其套上兩岸關係的政治面的現實,誰是正統恰恰也是兩岸毫無交集,并能很容易激起辯論的熱門話題。
依世界遺産公約,世界文化遺産分有形(tangible heritage)與無形(intangible heritage)兩大類。前者泰半指地球上的一些特殊天然景觀,語言文化則屬後者。

  但是人們對世界遺産的認知也存在着誤區,雖然他們同屬世界教科文組織主導。在世界遺産的分類中有兩大不同的公約體系,一類是指1972年的《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産公約》,另一個是2003年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公約》。前者所規範的有三項:文化遺産、自然遺産與雙重遺産,涵蓋的是文物、遺址、保護區及生境區等有形遺産地,主管《世界遺産名錄》;後者的範圍則限于非物質文化遺産一項,掌理《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兩項公約互不相屬。所以如果正體字申遺,所要申請的應當是《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公約》。

  然而與正體字名稱寓意一樣有争議的是,台灣既非聯合國會員,也不是世界遺産公約的締約成員,若想要完成申遺計劃,其申請的主體本身就不符合現行規定。倘若委托大陸來代替申請,那麽不僅效果打折,而且一件本來能夠凝聚足夠共識的好事,就難以避免地會沾染上政治的塵埃,使好事變爲壞事的可能性大增。

  更有甚者坦率地認爲,借助中華文化的瑰寶來柔性主張台灣的權利,以一種不涉及高度敏感的主權争議的模式,拓展國際空間。如此一來,較之“烽火外交”式的零和遊戲,兩岸比較能夠在文化合作領域建立共識,達成互信,并由此慢慢培養信任基礎,惠及政治性議題的溝通與理解。

  正體字是否需要申遺?

  正當台灣社會從政府到民間都開始熱議申遺的具體步驟,并期待全球有識之士共襄盛舉時,大陸有爲數不少的民衆卻認爲,正體字目前離“能爲一種消逝的文明或文化傳統提供獨特或特殊見證”的申請條件還有很大的讨論空間,且由誰來斷定正體字的發展趨勢就一定到了需要保護的程度,也是一件比較困難的事情。

  復旦大學教授葛劍雄在12月23日的《南方都市報》上撰文認爲,無論有多少因時間或空間而發生的變化,也無論它們今天是否還在中國的範圍,或者是否還在流通使用,全部漢字應該是一個整體。如果要申報世界文化遺産,當然也應整體上報。

  不過在正體字是否應當申遺的事情上,多元聲音的體現還是很充分的。此間,就有不同意葛劍雄教授觀點的學者指出了幾個容易被忽略的細節:

  一、雖然正體字和簡體字按同一個項目申請的說法是合理的,但申遺與被申請物的歷史連續性有着密切的關係。自五四文字改革以來,尤其是1949年以後,漢字作爲一個整體,是台灣的保護力度大還是大陸的保護力度大?大陸的幾次簡化字運動中推出的有些字,對漢字的破壞與保護作用,誰更爲明顯?

  二、中國政府自2001年通過實施《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後,正式確立了以立法形式對簡體字的推廣作出權威確認。而在實際生活中,因爲簡體字本身的易用性、便捷性,導致年輕一代缺乏足夠的主觀意願去認識并接觸正體字。同時也由于法律的排他效應,使得九年制義務教育中,學生又喪失了客觀上準確理解正體字對中華文化傳承的重要意義的機會與渠道。台灣的申遺舉動與其說是越俎代庖,不如看做是對大陸社會各界使用漢字漸趨功利化、工具化的友善提醒。

  三、從政治角度上看,自台獨政權當道後,包括大陸在内的華人社會都高度關心台灣的“去中國化”行動,尤其是過去八年陳水扁政權倒行逆施,屢次抹殺台灣社會中業已存在的中華文化痕迹,行徑乖張至極。如今馬政府執政,重新扶正中華文化應有之地位。這不僅是對蔣介石生前出于反制大陸“十年文革”,而大力推崇的“中華文化復興節”的承接,也是對台灣民間濃厚的中華文化底蘊表示認同的官方态度。特别是對大中華概念與本土意識逐漸對立的台灣社會,開展文化多元交流的努力有利無害。

  從正體字申遺衍生出來的議論與交鋒,對保存着相對完整的中華文化的台灣社會,倒不見得真有急迫性,但是如此舉動對大陸的啓發與反思意義更大,中華文明的傳承與發揚,漢字就是一個重要的載體,只圖便利、快捷地榨取文字的現代價值,忽略其背後長達幾千年的歷史積澱,究竟哪一種方式才是對歷史的交代,這是值得衆人仔細深思的。





台推繁體字申遺 邀大陸大學聯署



  據台灣《聯合報》十二月十八日報道,台「行政院長」劉兆玄已決定推動「正體字」(繁體字)入世界文化遺產,預定在過完農歷年後,成立「官產學推動小組」,聯合全世界重要大學展開聯署,希望能在四年內達成目標。「行政院」將在最快時間內,完成推動正體字的說帖,讓世界重要大學了解正體字的重要。

  台行政當局核心幕僚還透露一段小秘聞,劉兆玄曾在大陸參觀一個博物館,一旁的洋人很驚訝劉兆玄竟能把古書的文字一字一句念出來。這位洋人說,這不是兩三千年的文字嗎?劉兆玄表示,這就是台灣正體字的重要了,台灣保存了兩三千年的活化石。劉兆玄曾向馬英九說過這段故事,馬英九在很多場合,都以劉兆玄做例子,幫助正體字的美好。

  雖然大陸當前實施簡體字,負責此方案的「政務委員」曾志朗表示,大陸知名大學仍可做為爭取聯署的對象,因為這與意識形態無關,這也是中國古典老祖宗的遺產。

        作爲一名書法工作者,您認爲大陸應否支持台灣繁體字「申遺」?請直抒己見並闡述各自的理由,盼望您的積極參與,謝謝!
2#
 楼主| 发表于 2011-9-9 16:27:05 | 只看该作者
繁體字「申遺」的迷思
■賀越明





        不久前,繁體字在台灣的媒體上扮演了一回主角。據報道,當局計劃將繁體中文字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並期望四年內達成目標。更具體的是,預定在農曆年後成立「產官學推動小組」,向世界各地重要大學展開聯署。有負責官員表示,雖然大陸目前實施簡體字,但大陸知名大學仍可能是爭取聯署的對象,「因為這與意識形態無關,這也是中國古代老祖宗的遺產,兩三千年的古漢書文字,台灣地區仍能保存著,大陸沒有必要反對。」

     確實,「古代老祖宗的遺產」,是很能打動人的幾個字,大陸媒體發佈這個訊息時作了些正面的回應報道,比如:「為繁體字申遺,能夠讓台灣的民眾更加了解、愛護我們祖先發明的語言和文字,增強作為中華民族一員的榮譽感。也許這不是台灣當局要為繁體字『申遺』的目的,但是卻應該是能夠達到的效果;」又如:「簡體字其實也並非今天才有,早在東晉王羲之的書法作品中其實就有簡體字的存在,其實這一申遺應當以『漢字』這一體系申報比較合適,因為在歷史上不僅僅中國使用漢字,日本、朝鮮、越南以及東南亞一些國家地區都曾或正在使用漢字,這一事件如果引導得好,可以促進漢字文化圈的團結,有利於華人的團結;」再如:「目前全球使用漢字的人口中,使用簡化字的佔據絕對多數,無論從哪一角度而言,漢字『申遺』的主體都應當是大陸。」從媒體上的意見看,對「申遺」似無異議,分歧只是在於:該申請繁體字還是漢字整體?應由台灣申請還是大陸代表中國申請?

     讓人不解的是,不論是提出動議者還是參與討論者,似乎都在閉門空談,異想天開。何以不事先研究一下「世遺」的內涵呢?對於「文化遺產」的定義,1972年11月下旬通過的《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有明確規定:文物,指從歷史、藝術或科學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建築物、雕刻、繪畫和具有考古意義的性質成分或結構、銘文、洞窟以及綜合體;建築群,指從歷史、藝術或科學角度看,在建築樣式、同一性或與景觀結合上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單獨或連接的建築群;遺址,指從歷史、審美、人種學或人類學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人造工程或人與自然的共同傑作以及考古遺址。試看:一種文字尤其是十多億人口正普遍使用著的漢字(包含繁體字),是否符合上述任何一類規定呢?

     從具體申請來看,要獲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文化遺產項目,必須符合下列一項或幾項標準:代表一種獨特的藝術成就,一種創造性的天才傑作;能在一定時期內或世界某一文化區域內,對建築藝術、紀念物藝術、城鎮規劃或景觀設計方面的發展產生過大影響;能為一種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傳統提供一種獨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見證;可作為一種建築或建築群或景觀的傑出範例,展示出人類歷史上一個或幾個重要階段;可作為傳統的人類居住地或使用地的傑出範例,代表一種(或幾種)文化,尤其在不可逆轉之變化的影響下變得易於損壞;與具特殊普遍意義的事件或現行傳統或思想或信仰或文學藝術作品有直接或實質的聯繫。最後一項標準只有在某種特殊情況下或與其他標準一起作用時,才能成為理由。試想:不論是繁體字還是漢字整體是否符合上述任何一項(或幾項)標準呢?

     到2008年為止,獲得確認的世界文化遺產共有679項,其中沒有一項是文字。看來,這不是偶然的。你說繁體字或漢字是「文化遺產」,那麼其他文字難道就不是嗎?倘若當初設定「文化遺產」的標準時,不把文字排除在外的話,全世界的文字種類數以千計,幾乎每個國家都可將自己有點歷史的文字「申遺」,今日的《文化遺產名錄》很可能變成「各種文字名錄」了。

     對於推動繁體字「申遺」,台灣有核心幕僚透露一個秘聞:劉兆玄過去到大陸時曾參觀博物館,一旁的外國人很驚訝他竟能把古書的文字一字一句念出來。這位外國人說:「這不是兩三千年的文字嗎?」劉兆玄表示:「這就是正體字的重要了,台灣保存了兩三千年的(文字)活化石。」劉所說並非「繁體字」,而是「正體字」。可見,要將繁體字正名為「正體字」,說明是祖先傳下的正統文字。果真如此,大陸和其他地區使用的「簡體字」豈非該打入另冊?

     「繁體字」正名為「正體字」,又裝飾成「活化石」,再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遺」,一旦成功就能被「保護」了。

     設想很美妙,卻可惜是Mission Impossible(不可能的任務)。
3#
 楼主| 发表于 2011-9-9 16:27:45 | 只看该作者
馬英九想「全中國都用繁體字」



        二零零八年七月五日下午,馬英九探訪屏東金曲獎特別貢獻獎得主朱丁順及「田園之秋」作者陳冠學,馬英九回應陳冠學表示,台灣不會因大陸觀光客來台而使用簡體字,但會用繁、簡對照,讓大陸人民領略繁體字之美,希望未來全中國都使用繁體字。

        由於場地狹窄,只開放記者拍照,馬英九與陳冠學交談半個小時,陪同的國民黨立委廖婉汝轉述當場的情形說,陳冠學向馬英九建議,大陸觀光客來台,台灣絕對不能使用簡體字,北京大學的教授都說了繁體字最美,才是中國字的正統,台灣應該要呼應。

        對於陳冠學的建議,馬英九說,現在使用簡體字的有十三億人,使用繁體字的有五千萬人,情勢上我們輸人家,但我們不會使用簡體字,會用繁、簡對照,讓大陸人民慢慢對照熟悉繁體字,未來希望中國人都能使用繁體字。
4#
 楼主| 发表于 2011-9-9 16:28:35 | 只看该作者
「繁簡過敏」 怪字頻生

■金察柯



       香港的電視報刊常有「怪詞」。漢字在港,保留了中國繁體字的優良傳播作用,有其「香港製造特色」。但是,也毋庸置疑,會產生一種現象,姑且叫做「繁體字過敏症」現象。這種「過敏」,就是把並不是簡化了的漢字誤以為是簡體字而「還原」為繁體字。

       同樣,內地也患有這種「過敏症」。這也難怪。內地的古跡、古籍、古物,以及一切有漢字的古代物件,都是繁體字,所以現代拍攝的古裝電影、電視節目中的漢字,也會過敏地把不是簡化漢字誤以為是簡體字而「還原」為繁體字。

        岳飛竟然變「嶽飛」

        以近日看到的電視節目為例。內地拍的連續劇中,在赤松長老的墓碑上,寫的是「赤鬆長老」;在香港錄製的電視節目,幾乎家喻戶曉的岳飛,在字幕上變成「嶽飛」。

       再以隨手拈來香港一個社團的最新一期刊物為例,就有如下一大串的「怪詞」出現:

      「蘇武故裏」、「學生宿捨」、「幹擾」、「批準」、「開避」、「鬆樹林」、「衝水設備」、《劃船歌》、「禦林軍」等怪詞。

        這幾個例子,就是誤以為「里」、「舍」、「干」、「准」、「辟」、「松」、「沖」、「划」等原體字當成簡體字。這種混亂,就是因為這些原體字,又同時是簡體字,難怪會使人「過敏」。

        如果為了保留中國繁體字的優良傳播作用,而「產生」了如此這般的怪詞,「優良」何在?

        繁簡不分亂得很   

      里面、舍棄、干枯、標准、松弛、冲動、計划、防御。以上的「里」、「舍」、「干」、「准」、「松」、「冲」、「划」、「御」單詞內的漢字,是簡體字,都可以還原為裏、捨、乾、準、鬆、衝、劃、禦的繁體字。

       里程、舍監、干擾、允准、松林、只有、冲刷、划船、御林軍。以上九個單詞中的「里」、「舍」、「干」、「准」、「松」、「只」、「冲」、「划」、「御」九個漢字,不是簡體字,「過敏」地誤以為是簡體字,是因為又都是九個繁體字的簡化字所「干擾」,造成了繁體漢字的混亂。

       可試行繁簡並用

        台灣也使用繁體漢字,與香港在這一點上可謂「難兄難弟」,不知有無「過敏」現象。

       如果香港也與內地一樣,廢繁用簡又如何?是否「一勞永逸」?據報道,「簡體風」席捲台灣,「繁簡並用」成習慣,香港是否太「保守」了?

        遺憾的是,內地也一樣「過敏」,否則,赤松長老的墓碑,就不會變成「赤鬆長老」了。

       如果要避免漢字的錯亂,是否可以考慮恢復繁體字的「正統」,以繁體漢字為「正宗」,一統官方文件、正式文書的天下?中央接待外賓的廳、臺,都是繁體漢字,「天安門」也比「天安门」莊嚴,「天壇」比「天坛」正規,是否可以繁簡並用不悖?
       最後再說幾句。人名一旦患了「繁體過敏症」,姓名面目全非。例如以「如郁」為名者,竟「繁化」為「如鬱」,以「松慧」為名者,竟「繁化」為「鬆慧」,可真是令人啼笑皆非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4 02:12 , Processed in 0.062210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